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议论文 > 正文
 

议论文进与退

发布时间:2025-01-15 13:36:59 影响了:

以下是博文学习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议论文进与退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议论文进与退篇一:进与退

论进与退

进与退,一直是我们生活中的两种常态。进,需要定力与毅力;退,同样需要魄力与勇气。只有做到进退有节,才能处理好自己的人生。

“进”很多时候需要迎难而上矢志不渝。孔夫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是进;林则徐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进;鲁迅的“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是进。钱学森早年留学国外,新中国成立后为报效祖国冲破层层阻扰,面对美国当局的威胁,凛然一句:“科学虽然没有国界,但学者却有自已的祖国。”毅然决然地回到祖国的怀抱。为祖国的导弹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文革”中,袁隆平辛辛苦苦培育出的新品水稻被全部毁掉,实验室成为一片废墟。面对如此白色恐怖,他没有选择退缩,当他在水井中发现两株依旧完好的水稻苗的时候不顾性命之危跳下去,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实验,他那种毫不退缩的一往无前的毅力,最终成就了他“杂交水稻之父”的美誉。正是由于他们困难面前毫不畏惧的精神,才成就了他们的人生。

一说到“退”,更多的人首先想到的可能会是退缩、退却,甚至是畏首畏尾的表现。其实不然,“退”在很大程度上也恰恰是豁达与睿智的体现。范蠡的脱离官场、泛舟南下是建功立业后的功成身退;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见证过官场黑暗之后的悄然隐退;杨慎的“白发渔樵江渚上,观看秋月春风”是经历过大是大非之后的淡然心退。

很多时候正是由于选择了退却,才最终成就了一代美名。孔子曰:“天下有道则仕,无道则隐。”昔者庄子垂钓于浦河边,楚王派楚国公子请他出任宰相。他的一句:“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把那份蔑视功名利禄之心发挥到了极致。鲍叔牙,深谙花总有谢尽,与其占有一隅不如让与待放的花蕾,他荐管仲,而自己退于二线。最后,管仲助齐国称霸,鲍叔牙也因此而名留青史。汉·扬雄《法言·君子》:“昔乎颜渊以退为进,天下鲜俪焉。”讲的也正是这个道理。看来退,同样能成就一个人的美名。

不管是进还是退,都需要看清形势,不偏离道德的航标。如此,才不会让人格蒙尘,才能够在变化万端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更好。

议论文进与退篇二:进与退作文评讲材料.doc

“进与退”材料作文评讲

编写:丁辉 审核:周建文

一、题目回放

中国古代启蒙书籍《增广贤文》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雨过天晴。”但近代学者梁启超在《莅山西票商欢迎会学说词》中说:“人之处于世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两个寓有深意的句子,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题目自拟;④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二、审题立意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写作前首先得准确理解材料中两个句子的内涵。

《增广贤文》中的一句说的是在特定的背景下主动“退”的重要性,它强调的是“退”是为了更好地“进”。梁启超的话说的是应该努力地“进”,它强调的是不“进”就会“退”。二者从不同的侧面强调了“进”与“退”的辩证关系。因此,关键在于把握住“进”与“退”的辩证关系。我们可以分析出这样一些基本的立意角度:

1.进或者退是特定条件下的产物,不可一概而论;

2.不思“进”,则会“退”;

3.进是目的,退是手段;

4.退是为了更好地进;

5.不懂得退就不可能进;

6.有时退其实就是一种进,有时进也是一种退;

7.进而不当,就会导致后退。

三、进与退的名言

1.天下有道则仕,无道则隐。(孔子)

2.昔乎颜渊以退为进,天下鲜俪焉。(扬雄)

3.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孙武)

4.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老子)

5.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唐·布袋和尚)

四、存在不足

1.没有综合理解材料,写出进与退的辩证关系,只写进或只写退。应该以写“进”或“退”为主,加一点辩证思维,让观点更全面。

2.立场不鲜明,观点骑墙。例如:“不能一味进,也不能一味退,”各讲一半,没有重点。

3.泛泛而谈,较空洞。如果能找到一个精巧且恰当的切入点或小角度更好。

是退还是进

高三(12)陈子慧

人之处于世也,是该崇尚“退一步雨过天晴”,还是该信奉“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细细品味,这两种人生信条都有其闪光点,但未必在人生的任何时候都是合适的。该进的时候不进,该退的时候不退,如此适得其反,岂不违背这两句名言的本义?要我说,终人的一生看,当在物质方面退,在精神领域进。

人处于这个世界,被纷杂的世俗包裹着,渐渐地被花花世界摄去了魂魄,到死,却发现这一趟人世走得毫无意义。不拘泥于物质,应该才是人应该信守的准则。孔子和颜回开心地吃着粗茶淡饭,也是活出了人生的一种境界。他们在物质上退了一大步,却在精神上前进到时人无法企及的高度。著名的六尺巷因为张英的“退”的高度而承载着“让”的美德流传千古。张英懂得“退”,那三尺地对他来说不过是一根草芥。占了三尺地又何妨,闹得要打官司,最后不论哪一方赢,也是周围看客的笑柄。在物质上退三尺,张英却在精神上进了一大丈。

退于物质,自然要进于精神,才能平衡人生。在精神上,确是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刘禹锡在他那间陋室里“调素琴,阅金经”,看“苔痕上阶绿”,品“草色入帘青”,这是何等的精神境界!他在不断地提升自己,不断地给予自己以精神食粮。相反,如今兴起的土豪们,不在精神领域里进,便是一步步地退,退得粗鄙不堪,退得成为国人的笑料。

在物质里进,在精神里退,却实实在在地成为当代大多数人的生活状态。一味地追求舒适生活,功名利禄,便有了一件件触目惊心的案件,便有了用来装饰的书。这样的人,无疑是空虚的,空得只剩下一幅皮囊,他们世界不会有风平浪静,海阔天空。他们的世界被纷繁的种种充斥,掀起的波浪终有一天会将他自己打得万劫不复。坚持着那份宁静的人,看淡了繁华,世界便是平静的。如桃花源里的村民,不问世事,乐得自在。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住世俗的诱惑,退出物质的引诱。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纷杂的世界里,只有不断地使精神前进,才能获得一世安宁。

如此说来,进退有序,方能成就不悔人生。

为社会退一步

高三(9)王淳

鲁迅先生有言:“仅大叫未来的光明,其实是欺骗怠慢的自己和怠慢的听众的。”在大多数现代人眼中,未来的光明在于完完全全的现代化、机械化、城市化??

历史古迹破败不堪,拆掉重建就是社会进步?村庄贫穷落后,夷为平地再拔起高楼大厦就是社会进步?大自然包罗万象,资源丰富,派入机器工人强取豪夺就是社会进步?

算了吧,还是为我们假象环生的社会退一步为妙!

余秋雨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香港人还可以到陆羽茶楼去喝茶,但上海人却只能去星巴克了。”这句话让人听来倍感悲凉。原来我们在形容生存状况不好的时候,还可以说在夹缝中求生存,但现在看来,我们留给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几乎连一道缝隙都没有了。

我一直替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晚年的处境感到悲凉。当初,北京要拆掉所有古城墙时,那些头脑发热、没有长思远虑的执行者们,为追求社会的“进步”,没有一个提出反对。只有梁思成谨慎地做了一份研究报告,并在报告中列出了不拆的优处和对古城墙的处理方法,但无人理睬他。在那些对古代文化一概封杀、狂妄追求社会“扭曲进步”与“伪冒文明”的人心目中:古城墙就是落后保守的封建主义,对这种毒瘤,不能留下一道生存的缝隙。林徽因悲伤之余不禁怒斥:“你们现在毁掉的是真正的古董,等你们将来再建,那就是个假的了

议论文进与退

。”最终,两位建筑学家眼睁睁地看着北京古城墙被目光短浅的人近乎全毁,而他们却无能为力。

没有一种进步,是靠摧毁历史,啃噬文明来达成的。世界征服了历史,我们的传统文化、古代文化,到底应该何去何从?还是快为千疮百孔的社会退一步吧。

在社会的“扭曲进步”中,受创的不只是历史文明,村庄与自然也未能逃出这场灾难。无论是《一个人的村庄》,还是《今生今世的证据》,或是《城市牛哞》,在刘亮程的文章里,到处是城市生活对自然生命的剥夺与乡村自然和谐的强烈对比。当村庄彰显出愈渐被城市同化的命运的时候,刘亮程仍固执地守望并捍卫他的村庄,不管是真实存在的那个,还是心中的那一个。以村庄的磨灭及对自然的无尽掠夺为基的社会,与其牵强附会地说是进步的,不如光明磊落地承认它的倒退。这样的进步代价太大,还是为残缺不全的社会退一步吧。

为现如今的社会退一步,并不是要求它回到落后状态。只是希望不要沿着前人短视狂妄的脚步,将最后仅有的缝隙留下,留给我们的子孙后代。以退为进,只为让社会的明天更加光明。

退守一片净土

高三(7) 陈 灿

记者在采访著名作家王开岭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有人说当代学术很落魄、很无力,也很尴尬,您怎么看?”

的确,当今学术界,先有阎崇年被掌掴,又有于丹北大被呛,更有余秋雨、易中天等一批从《百家讲坛》走向大众的学者遭遇非议。

这些学者不再退居象牙塔,而是走进了大众的视线,现身各种媒体和讲坛,一年出多部畅销书,声名鹊起,如鱼得水,遭来羡慕和嫉妒也就不足为怪了。学者们,倘若一味冒进,求取功名,享受媒体与大众的追捧,必然会有从高位摔下的一天。唯有懂得退守,保持一片学术的净土,才能孕育出纯净动人的学术之花。

复旦秦绍德“寂寞出学问”的呐喊正是对学者们退守学术净土的呼唤。季羡林老先生三拒头衔就是一种退,退回心灵深处,不问世俗尘埃,清净而美好。莫言离开大众视线,安心创作也是一种退,退出流言纷扰,守护梦中的文学天堂。

是的,总有一些大师懂得退的智慧,《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作者塞林格成名之后过了半辈子的隐居生活,退离成人世界,退离喧嚣,或许只是为了守住心中的麦田。“我整天就干着这件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心灵的安详,退一步才会绽放;学术的魅力,退一步方可永恒。

相比之下,当代文化名人太过急功近利,在鲜花与掌声铺就的道路上前进得太远,来不及退一步审视内心,看看那些头衔和名誉与自己的学术涵养是否相符。那一系列文化快餐,心灵鸡汤或许会掀起读者的一时追捧,却绝不可能沉淀下来,成为经典。只进不退,再怎样天才的头脑也会文思枯竭,再怎样生花的妙笔也会墨迹干涸。因为退,正是那“为有源头活水来”。

柴静说:“不惹眼,不闹腾,也不勉强自己,要做个落后于时代的人,凝视人心。”这是所有潜心学术的人理应退守的位置。当然,所谓“落后于时代的人”,并不是指学者们要退离人世,脱离实际,不发出自己的声音。毕竟,一切学术终将归还于大众。或许应该像王开岭回答记者提问时所说的那样,在进与退之间,“为自己建一种平衡,像昼与夜,实与虚,现实与梦幻。”

无论如何,愿学者们退守一片净土,愿纯净的学术之花悠然绽放。

进退的哲学

高三(6) 李尧

曾经,想独上高楼,看霜风凄景。享受销魂的落寞;曾经,想于落花中独立,挟几缕清风,看小巷依旧,曾几何时,黎明的曙光驱散了心灵的迷雾,人生进退之间,我那单调的世界变得五彩缤纷。

华枝春满,天心月圆。懂得进退是一种智慧。刚出师的王澎谨记师尊的谆谆教诲,要厚积而薄发,切勿急功近利,事实上,他也做到了。学而所成,谁不是心高气傲之辈?谁又能按捺下那颗躁动的心?同门师兄弟皆恐后争先地进入建筑界寻得一方天地,只有王澎一人守着本心,退居一隅之地,从基础夯实。十年之后,气象迥然,王澎凭借摸索出的新境界向世界建筑界进军,终于功成名就,成绩斐然,远超许多建筑大师。十年之路,何其艰难!敢于进退的决然与果断,更加弥足珍贵。这是一种智慧,一种处世的哲学。

记得释迦牟尼曾经问他的弟子:“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弟子答不上来。释迦牟尼回答说:“把它放到大海中去,我顿悟,一滴水的未来早已定格了干涸,若这滴水懂得进退,它的未来会随波涛而愈显壮阔,随潮涨潮落更富意蕴。择机选择进退,不但不会使自身干涸,自己的未来更充满无限可能。更能使已酿然的智慧琼浆,如醍醐灌顶,为你乃至世界做好坚实的储备。

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之所以会随着他的消逝而成为遥远的童话,这是因为他骨子里的那份高傲凌驾于他人之上。不愿与世俗合污的他,将未来抛掷在车轨上,渐行渐远。若海子尝试着进退,进世俗一步,退世俗万步亦可,他也决然不会如昙花一现,而是与社会契合,或许四周都是他憧憬的未来。

“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清高的纳兰不被世人理解,本该可以缔造辉煌的他,却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若他不偏执寻觅初见伊人时“桃花柳万丝”的悸动,不迷惘地回忆“红 向壁字模糊”的暖昧,不悲恸地重复“重寻碧落茫茫”的情怀,帝王将相出身的他,文武双全的他,定能成就盖世伟业,可惜的是,他没有深谙进退隐忍之理,将自己的未来停留在了温柔乡,将大清王朝遗留在柳梢旁。

向光而进时,你看到的是整个世界,背光而退时,你看到的只有你自己。

且退一步

高三(13)钱伟

议论文进与退篇三:高考满分作文议论进退

高考满分作文:进与退的策略。供参考——

人生中有无数个时刻需要我们作出选择:是前进还是后退?有时候,前进会使我们豁然开朗;有时候,后退会使我们海阔天空……

进与退是一种策略,它因物而异。生活在亚马逊河流域的土着人就深知这一点。当碰到巨蟒的时候,他们会采用静止不动的方法,等待着巨蟒把自己一点一点地吞下去。当吞及大腿时,他们会毫不犹豫地用随身携带的刀刺瞎巨蟒的眼睛,趁机逃出蟒口。而当他们遇到响尾蛇的时候,就会马上掉头狂奔。这样,往往使他们躲过劫难。在这一进一退中蕴含了丰富的应对策略。假如遇到巨蟒就逃跑的话,就会被它紧紧地缠住,而且越缠越紧,直到你窒息死亡为止。而对付响尾蛇这样的毒蛇,逃跑就是最好的办法。否则,一旦沾上它的毒液,就会立即死亡。静若处子,动若脱兔。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境遇,就应该有进与退两种不同的策略。

进与退是一种策略,它因人而异,因志而异。出世与入世,自古以来就是截然相反的两条道路。“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当靖节先生吟出这首诗的时候,可能正坐在自家的小院里,品着菊花酿成的美酒,尝着野味做成的佳肴,畅谈畅谈农事,酝酿酝酿诗情,就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千古名句。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更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于是,他上方的天空訇然中开,无比清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一种恬静淡定的闲云野鹤般的生活。这是弃官归隐,急流勇退。也有人选择了进,刘皇叔之所以没有被卧龙“某山野敝人,疏懒成性……”几句话轻易打发掉,而是三顾茅庐,终于请出诸葛亮为其“奔走效劳”,也是因为孔明内心是无比希望自己有机会出世去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于是他成了刘备的军师、蜀国的武侯、刘禅的相父……虽然终其一生还是“出师未捷身先死”,但他应该是满足的,他没有太多的遗憾,因为他选择了一条他自己认为是最合适的道路,毕竟他展了平生、尽 1

了努力。从这个角度看,他应该是个胜利者——至少在心理上。

进与退,似乎仅仅是两个字之间的选择,其实不然,“一失足成千古恨”,稍有不慎,就会铸成大错,贻害终生。进与退是一种策略,它是因人因物因情因景而变化的,所以在我们需要抉择的时候,请仔细分析,反复斟酌,选好每一步:进或者退,使自己的人生更加亮丽。

2

相关热词搜索:议论 文进 进与退的议论文作文 进与退议论文素材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17 版权所有 博文学习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090058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