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教师随笔
建构教师随笔篇一:教师随笔
教师随笔:《幼儿创意学习课程》有感
7月14号,我们风尘仆仆地来到了番禺小瀛渡假村,眼前这幢高楼伫立在这里四周环绕的大山、林木之中,显得更加的威武、壮观。放眼开望,这里的楼阁虽不华丽,但林立在山谷幽幽之中,显得格外清
静。真不愧为“森林大夫山”之称。我们三人在蓬莱阁入住了。
一、认识教材
这次是《幼儿创意学习课程》基地示范园种子教师培训课程(第一期)的学习。首先,向我们介绍的是创意课程教材的产生和使用历程。它是香港教育学院的资深教授和幼教界的同仁是以多元智能理论的不同范畴作为理论依据。创作的课程资源《创意学习课程》。课程分为六大领域。把数学、科学单独设为一个领域组织学习内容的。它所提倡的理念是注重幼儿有价值的生活经验的积累和快乐学习的体验。在课程的实施与研究中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和幼儿的全面的发展。07年进而根据《纲要》进行了一次本土化修订。课程的改版增加了庞大的多媒体配套的(转 载 于:wWw.HnnsCY.cOM 博文学习网:建构教师随笔)资源。涉及到每个主题里都有相应的多媒体配套及幼儿发展评估系统,即对每个孩子在主题里的每个领域的发展情况如何,都要进行一次测评,在香港是比较注重
这个方面的。
二、如何实践综合课程
综合课程是指各学习领域互相连贯,在同一活动中能达至不同领域的教学目标。那么,综合是可以将不同的课程模式互相配合,或作补足。但在实施中要考虑课程之间可涵接的部分,避免出现活动中的断层现象。这就是所说的“不要为综合而综合”。邓艳嫦经理还提到制定的目标要具体,不应太大、太繁、太难。分清活动的主目标、副目标。还注意各学习领域的均衡性。综合的方式更具弹性。这就涉及到了活动中幼儿的兴趣和自然生成的空间。这中间的弹性空间教师是如何处理的。这一点是完全靠教师的智慧了。话说“综合”也并非是说在一个活动中做到“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现象只会让活动显得空浮。还要
在活动中找准重心,懂得取舍才能收放自如。
三、活动室的环境创设
固然环境对幼儿的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姚孔嘉老师向我们展示了各活动区域的创设以及注意事项。提供了大量的区域的照片。多姿多彩的幼儿活动区确实摆満了各种各样的材料。邓艳嫦经理还介绍了香港幼儿园所环境创设的实例,从所提供的信息看,香港幼儿园的活动室固然小,但布置的非常精细,美观。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间,甚至把黑板的背面也设置成一个可移动的区域。就连一个过道也不放过,在地
上铺満了各种图案供幼儿游戏玩耍。老师精巧的设计也许会带给我们一些启发。
这次为期三天的学习,主办方为不但向我们传授了一些最直接的经验。最重要的是让我们体验了一次互动式与建构式学习的重要性。通过分级组来讨论主题活动的设计,再到代表以说课的形式来向大家交
流分享的过程。实质上也让各园所间能互相沟通总结一些教学上的经验。
最后,感谢园领导给了我这次学习的机会。
建构教师随笔篇二:教师教育教学随笔
教师教育教学随笔
——我在“主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实践中的收获与思考
2011年春季学期末,我开始学习认识武汉常青实验小学的“主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2011年秋季学期开学以来,我在我的课堂教学中积极探索实践“主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迄今推行“主动教育”模式已有一学期,反思一学期的实践过程,我从中得到了一些收获,但也有很多的困惑。
一、我的收获
(一)师生角色前所未有的转变
通过自己精心准备教学设计,坚定不移地实践“主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合理地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我发现自己和学生的角色已经发生了新课程改革以来前所未有的转变:
老师能做好课堂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学生自己能学懂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学;学生不能一下子理解的,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学生独立学习有困难,合作互相帮助学。
学生能做到“我的课堂我做主”,学习方式由被动、孤立、接受变为自主、合作、探究。老师们在课堂上注重创设民主平等愉悦的教学氛围,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小组合作探究的能力以及主动探究、团结合作、敢于创新的精神得到初步培养。
(二)“主动”模式课堂更具活力
通过一学期的探索实践,我的班级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探索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孩子们在我和其他科任教师的努力下,基本上形成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学风,如:自主预习、合作学习中应注意方面,以及学习小组长的组织方式、组员的分工合作、交流讨论时等习惯都得到了一定的培养。“主动教育”课堂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孩子们学习的主动性。
在我们完小的教研活动中,我发现在“主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实践中老师们的课堂较前更加富有生命活力,他们自己的教学风格已经慢慢地较以前更加凸显出来。课后互动研讨热烈而精彩,大家对“主动教育”教学模式的认识在逐步加深。
(三)学会相信
我比较发现“主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是之前“参与式”的一个更深层次,它与我们旧庄小学的办学理念——“以学生为本”是一致的。在“主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实践中教师要相信“主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相信我们的学生,相信自己,坚持不懈的推进课改实践。
二、我的困惑
首先,课堂中出现学生的学习状况呈两极分化日趋严重的倾向(这一点在学生原有基础水平差距大的班级教学中体现最为明显)。在“主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实践中,潜能生的学习更让人担忧,教师要在课后花大量时间对这一部分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辅导。在“主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实践中要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小组合作探究的能力以及主动探究、团结合作、敢于创新的精神,然而我们在课堂上安排大量的时间由学生质疑、讨论、交流、评价。在这一过程中,很难照顾优生和潜能生之间的差异。
其次,“主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对我们的教师提出的要求更高了,它需要教师知识广、能力强。我感觉到自身知识的匮乏,如何快速地提高教师在“主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的能力成了问题。教师自身不善于学习、学习时间少,在“主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实践中对新的模式理念、操作要点较为模糊;少数教师的思想没有转变,或者说是没有彻底转变,在“主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课改中不够积极。由于自己的一时看不到成效就担心,有放弃的思想,课堂教学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回归传统“继续在重复着昨天的故事”。
还有,教师不能恰当地把握时间和把握开放度,课堂的实际实施与教师的课前预设有很大差距,有顾此失彼的感觉。我们需要一整套系统化的、适合于“主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小组合作探究的能力以及主动探究、团结合作、敢于创新的精神的评价体系。
三、对下步实践的几点思考
1、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深入开展学习活动。利用计算机网络搜集资料、开展视频资源学习,主要学习内容为与“主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相关的课堂教学实录视频光盘,努力提高自己的“主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实践能力。
2、加强自觉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为了适应“主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课改的需要——学习型教师、全能型教师。教师要彻底转变思想观念,形成
适应新课改的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评价观。通过讲座、培训、研讨、反思、交流等方式提高教师的业务及理论修养,从而为“主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实践提供理论上支持。
3、加强与教师之间的横向交流与合作,及时交流在“主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实践中取得的经验教训,以沟通作为教师合作的有效方式,坚持校本教研、集体备课(在集体备课中遵循“确立备课主题——个人主备——集体研修——形成教学案——课堂实施——反馈与反思”的备课过程)从而稳步推进“主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4、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推进“主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把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为中心的师生关系,转变为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间相互作用、相互沟通、相互理解、互教互学、教学相长,使学生心态开放,主体性凸显,创造性课堂得以体现。由师生共同参与教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5、积极做好以“主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为主体内容的课题研究,以课题研究推动“主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课改。尝试建构一整套切实可行的、系统化的、适合于“主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小组合作探究的能力以及主动探究、团结合作、敢于创新的精神的评价体系。
建构教师随笔篇三:辛晓莉教学随笔
准确把握教材,放飞学生思维 三年级辛晓莉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怎样才能把教师的外部指导内化为学生的能动活动?怎样才能唤起学生更深层次地思考?如何才能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新知识上下功夫?如何适时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怎样才能使学生不仅长知识,而且能力也得到训陈和培养?要做好以上这些问题,我认为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准确地理解教材,驾驭教材。否则,都是空话。这是因为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教科书不同于一般参考材料或其他一些课外读物,它是按照学科系统性结合儿童认知规律,以简练的语言呈现数学知识的。知识结构虽存在,但思维过程被压缩。学生看到的往往都是思维的结果,看不到思维活动的过程,思想、方法更是难以体现。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呈现进行精心设计和加工,通过教学实践,体现数学本身那种令人倾倒的丰满的内容,体现思维过程和思想方法。为此,作为数学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书本上看得见的思维结果,更要让他们参与那些课本上看不见的思维活动过程。因此,我的体会是教师必须熟练地掌握教材。通过教材,使自己先受到启发,把教材的思想内化为自己实实在在的思想,把教材读活。让自己从书本中精练的定义、公式以及叙述等的背后,看到数学本身本来丰满的面容,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弄清它的形成过程。这样,我们才能使学生不仅获得真理的条文,而且更能使我们的教学过程真正成为人与人、前辈与后代、数学家与学生之间的活生生的思想与情感的交流。
否则,教师自己头脑里没有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没有思维过程,把课本当成一本死书,照本宣科,那么就不可能把知识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不可能把知识的形成过程很好地展现开来,那学生也只能是死记硬背、机械模仿。这样的教学也一定是既没有生机,也没有深度。不可能使学生的知识形成网络,更谈不上让学生主动建构了。
总之,教师读活教材,熟练地掌握教材,是我们备好课、上好课的前提和保证。有了这个前提和保证,我们才能把知识的形成过程弄清楚,讲清楚,才能给学生设计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为他们主动构建认知结构奠定基础。有了这个前提和保证,我们才能了解知识形成过程中所运用的思想方法,才能有机地渗透给学生,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全面完成小学数学教育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