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地理教案 > 正文
 

大气环境地理教案

发布时间:2024-12-22 02:35:40 影响了:

博文学习网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大气环境地理教案,提供全面的大气环境地理教案信息,希望对您有用!

大气环境地理教案篇一:高中地理大气教案

高一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 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选择性吸收;理解地面辐射是大气热量的主要来源 ? ?

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过程与方法

? 通过绘制大气的受热示意图、热力环流模式图,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 ?

通过热力环流的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通过课外阅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理解大气对地球保温作用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品质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

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 二、 重点:

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的原理 三、教学难点:

大气对不同波长的电磁波的选择性吸收、热力环流的原理、三力作用下的大气运动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热力环流实验器材 一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 引入:

为什么“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学生讨论)

山上温度比地面低,

这说明了什么?(设问)要解答这个问题,就要知道大气的热量来源。通过上一单元学习,我们了解了太阳辐射是地球上一切能量之源。

太阳辐射又可分为三个能量区,紫外区、可见光区、红外区。

太阳的辐射能量到大气层后,是怎样把能量传递给大气的?

板书: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图表活动:结合下图和表格分析

? 分别用红色和蓝色表示热辐射的波长。红色表示短波辐射,蓝色表示长波辐射。 ? 根据资料思考:太阳辐射主要被大气吸收还是地表吸收?为什么? ? 使大气增温的直接热源是太阳还是地面?

? 在下图中用 1、2、3

等数字按顺序标出热辐射从太阳、地面到大气的主要传导过程。 ?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补充资料:大气不同成分对长波辐射和短波辐射吸收的情况。

学生帖图活动:

讲述: 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而不是太阳辐射

板书: 1 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辐

大气环境地理教案

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地球保温 思考: 大气逆辐射的存在,对地面有什么作用? 显示图: 月球表面和地球表面受热过程比较

思考 :为什么月球表面昼夜温度变化比地球表面剧烈得多?

板书: 2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云层越厚,保温作用越强。

小结: 由此可见大气逆辐射的存在对地球起到了保温的作用。但由于地球表面同一纬度或是高低纬度大气所获得的热量有所不同,而热胀冷缩是大气十分显著的物理特征,所以必然会引起大气的运动。大气到底怎样运动呢? 板书:二、热力环流

实验演示:人教版 教材必修 1 第 32 页活动玻璃缸内空气运动的方向。

学生活动:把所观察到的空气流动方向画出来 思考:为什么空气会这样流动?

讲述: 假设这三条线是 ABC 三地的三条等压线。

思考: 1 、在地面冷热均匀的情况下,三地的大气处于什么状态?

2 、 A 地受热,

BC 两地遇冷时,大气发生怎样的物理变化?

3 、三地的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分别有什么变化?等压面随之发生怎样的变化? 4 、此时,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是否还相同?这种气压差异导致什么样的结果?

小结板书:

1 热力环流形成的基本过程:地表的冷热差异→大气的上升运动→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

学生活动: 白天,陆地增温快,海上增温慢,夜间则相反,陆地冷却快,海上较为温暖。海陆风是就是由于这种昼夜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热力环流。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支架),完成如下任务:

1 .在书上图 a 和图 b 上标出昼夜海洋和陆地气压的高低。 2 .一天之内,何时吹海风,何时吹陆风?

3. 在图 a 上,画出白天陆地和海洋之间的热力环流,使之构成一个环流圈;在图 b 上,画出夜间陆地和海洋之间的热力环流,使之构成一个环流圈。 4 .海陆风对海滨地区的气温有什么调节作用?

小结板图: 海陆热力环流形成的基本过程

热力环流

大气运动最简单形式

第二课时:大气的水平运动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 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 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特点及对风向和风力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 通过分析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对方向的影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

通过风向和风力的动态变化图,培养学生的动态思维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认识大气与宇宙中所有物质一样都是运动的,而且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 ? 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

二、教学重点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特点及对风向和风力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地转偏向力、“三力”共同作用下的风向变化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图解动态分析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实验工具

引入:有人说“乡下的风,城里的雨”,(请讨论:用上节课学过的知识能解释吗?) (根据同学回答板图热力环流,上升气流降温、凝结成云致雨) 在板图上指出空气的水平运动即我们感受到的风

讲述: 同一水平面的存在气压差异时,就必会存有一个力促使大气由高压流向低压的运动,而这个力就是水平气压梯度力。

板书: 1 风形成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如果没有其他力的影响下,风向与气压梯度力的方向一致。显示:

板书: 2 风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风向垂直于等压线

思考: 但风一旦形成必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而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风向如何呢? 实验演示

大气环境地理教案篇二:2015年高中地理 2.3大气环境教案 湘教版必修1

第三节 大气环境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运用图表分析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运动。

2.通过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3.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运动,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归纳总结的能力。

2.通过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读图和析图能力。

3.充分对比,理解概念的含义,如冷锋与暖锋,低压与高压,气旋与反气旋,培养学生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科学解释,形成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2.热力环流与大气的水平运动。

3.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

4.大气活动中心及季风环流。

5.常见天气系统的形成及天气状况。

教学难点1.热力环流与大气的水平运动。

2.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

3.西南季风的成因。

4.天气系统的形成。

教具准备课本插图、课件、投影仪、图片。

课时安排5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 (情景导入)太阳辐射既能到达地球表面,又能到达月球表面,可是月球表面白天的温度可高达127 ℃,夜晚温度则降至-183 ℃。与月球相比,地球的昼夜温差要小得多,这是为什么呢?

生 这是因为地球除自转周期较短外,还有厚厚的大气层,而月球上没有。

师 回答得非常好。大气为地球生命的繁衍和人类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大气环境

板 书:

第三节 大气环境

推进新课

师 (投影图片)身背氧气筒的登山运动员的登山图。

师 (提问)登山运动员登山时为什么要背着氧气筒呢?

生 (思考后回答)因为登山时,越向上,空气越稀薄。

师 (总结)看来随着高度的变化,大气层也会发生变化,那么,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规律如何呢?

投影:

“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

师 (提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分为哪几层?各层的气温变化有何特点?

生 (观察图片,思考并回答)大气在垂直方向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其中,对流层的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逐渐降低,平流层的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升高,高层大气的气温变化是先降低后升高。

师 激励性评价,并要求学生完成教材中的活动题。

问题探究:读上图

(1)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哪一层?为什么?

(2)飞机飞行在哪一层?为什么该层最适合飞机飞行?

生合作探究并回答

师 (1)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对流层;对流层是贴近地面大气的最底层,整个大气质

量的3/4和几乎全部水汽、固体杂质都集中在这一层,人类生活在对流层的底部,因此,该层是大气中最活跃,也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层。

(2)飞机飞行在平流层,这是因为该层水汽、固体杂质极少,天气晴朗,能见度好,大气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

(承转)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到达地球表面,在地表和大气之间进行着一系列能量转换。其中,对流层的气温变化和风、霜、雨、雪等天气过程,都是能量在对流层中传递和转换的表现,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板 书:

一、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

师 (提问)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表现为哪几种形式?

生 (看书后回答)主要表现为吸收、散射和反射。

投影: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表

提问:在太阳辐射能中,波长由短到长,主要分为哪几类光?各波段能量分别占太阳辐射能量的多少?各类光的波长范围大约是多少?

生 (读表后回答)按波长由短到长分别有紫外光、可见光、红外光。紫外光占太阳辐射能的比例为7%,波长范围是040微米以下。可见光占太阳辐射能的比例是50%,波长范围是0.40~0.76微米之间。红外光占太阳辐射能的比例是43%,波长范围是大于0.76微米。

师 (进行激励性评价并提问)这些光线在经过大气时被大气削弱的情况是否相同,为什么?

生 (合作讨论后回答)不相同。紫外光几乎完全被上层大气吸收,绝大部分被臭氧层吸收。可见光绝大部分能直接到达地面,波长较短的蓝色光等易为大气分子所散射。对流层中的二氧化碳、水汽、云和浮尘,可直接吸收相当数量的红外光。

师 激励性评价,并指导学生完成教材中的活动题。

问题探究:(1)对流层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散射作用各有什么特点?

(2)为什么晴朗的天空多呈蔚蓝色?

生 (小组合作探究并回答)(1)对流层大气基本上不能直接吸收太阳辐射的能量;对流层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波长较短的蓝色光最易被散射,因此散射也具有选择性,对流层的反射作用不具有选择性。

师 回答得非常好,那么晴朗的天空为什么呈蔚蓝色呢,请同学们结合投影图片思考回答。

投影: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图

生(观察图后回答)在太阳辐射的可见光中,波长较短的蓝色光最容易被空气分子所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

师 (激励性评价并出示巩固训练)

投影:

1.关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叙述正确的是( )

A.大气的反射、散射和吸收都有选择性

B.大气的反射、散射无选择性,吸收具有选择性

C.大气的吸收和反射无选择性,散射具有选择性

D.大气的吸收和散射有选择性,反射无选择性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表现为 、 、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水汽、云和浮尘可吸收相当数量的 光,波长较短的 光易被大气分子所散射。

参考答案:1. D 2.略

太阳辐射经过厚厚的大气被削弱后,仍有47%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同时,地面在增温的同时又把热量向外辐射加热大气,使大气增温,大气增温后也要向外辐射,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

板 书:

(二)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

师 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物体温度越低,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就越长。因此,太阳辐射称为短波辐射,地面辐射称为长波辐射。那么地面辐射被谁吸收了呢?

生 大气层。

师 回答得很好。近地面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能够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增温,所以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

投影:

“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的关系示意图”

(提问)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大气增温后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

生 (自主学习: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释放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除一小部分向上射向宇宙空间外,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其方向与地

面辐射正好相反,故称大气逆辐射,所以大气又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将热量还给了地面,从而完成了大气的保温作用。

师 非常好。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同时以红外线的形式向外辐射热量。地面放出的长波辐射绝大部分(75%~95%)被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少部分透过大气返回宇宙空间。大气吸收了地面的长波辐射使大气增温,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放出红外线辐射,其中大部分朝向地面,因辐射方向与地面辐射相反,被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师 (承转)在不同的天气情况下,大气逆辐射的强弱程度是不同的,请同学们分析探讨以下两个问题。

(问题探究):(1)深秋至第二年早春季节,霜冻为什么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2)每年秋冬季节我国北方地区的农民常用人造烟幕的办法,使地里的蔬菜免遭冻害,其原理是什么?

生 (合作讨论并回答)(1)因为晴朗的夜晚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少,因而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能力就弱,进而导致大气逆辐射弱,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就弱,所以,容易出现霜冻。

(2)用人造烟幕,主要是为了增加大气中的烟尘,以增强大气逆辐射作用,使大气的保温作用加强,因而使地里的蔬菜免遭冻害。

师 (进行激励性评价,出示巩固训练)

投影:

读“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所表示的辐射名称:A ,A1 ,B ,C 。

(2)图中的 和 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3)图中A2仅占A的很少部分,是因为大气对A的吸收具有 性。

(4)图中A1要比A少的原因是 。

(5)图中C1比A2大的原因是 。 师 (承转)地表的热量主要来自于太阳辐射,而地球表面高低纬度间,陆地和海洋之间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并不一样,这主要与影响地面辐射的因素有关。

板 书:

(三)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师 (提问)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有哪几个?

生 (阅读教材后回答)纬度位置和下垫面。

师 回答得非常好。

投影:

“不同太阳高度辐射强度变化示意图”(下图)

大气环境地理教案篇三:高中地理教案:大气环境保护

高三地理高考第一轮单元复习

大气环境保护

巩固夯实基础 一、全球变暖

1.表现:近百年来全球平均气温上升0.6—0.9 ℃。

2.人为原因:工厂、交通工具、家庭炉灶等大量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等矿物燃料,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加上毁林特别是热带森林的破坏,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加。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地面放出的红外线长波辐射,使气温升高。 3.影响

(1)引起海平面上升,对低地国家和地区构成直接威胁。

(2)引起世界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导致各地经济结构的改变。 4.防御措施

(1)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率。 (2)采用新能源。

(3)保护森林,植树造林。 (4)要努力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二、臭氧层破坏

1.原因:人类大量使用消耗臭氧的物质。如使用冰箱、空调时释放出大量的氟氯烃化合物,上升到平流层后,通过光化学反应大量消耗臭氧,从而使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线增加。 2.危害: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使全球变暖。

3.解决措施: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物质的排放,积极研制新型的制冷系统,加强国际合作。 三、酸雨的危害

1.定义:一般把pH小于5.6的降水称为酸雨。

2.成因:工厂、交通工具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等,不断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这些酸性气体在大气中缓慢氧化,分别形成硫酸和硝酸,随雨、雪等落到地面,形成酸雨、酸雪、酸雾等,统称酸雨。 3.我国的酸雨

(1)类型:以硫酸型酸雨为主。

(2)分布: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部地区,重酸雨区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以南。 4.危害

(1)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 (2)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 (3)危及人类健康。 (4)腐蚀建筑物等。 5.防治

(1)减少人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是防治酸雨的根本途径。 (2)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是防治酸雨的有效措施。 理解要点诠释

考点 三类大气环境问题

难点一 全球气温升高的原因及后果

难点二 臭氧层破坏的原因、影响及解决措施

链接·注意

全球合作的意义

(1)原因:人类活动造成的大气污染是不受国界限制的,任何一个国家的污染物造成的危害都是全球性的。

(2)发达国家对全球大气污染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应在大气环境保护方面承担更多的义务。 (3)国际公约:①《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共有150多个缔约国;②《京都议定书》等。 诱思实例点拨

【例1】仔细阅读“1989年世界环境日宣传画”,完成下列问题。

啊,地球出汗了!

(1)这幅画所揭示的全球主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问题可能引起的后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题中“地球出汗了”意思就是全球气温升高。气温升高的原因又要紧紧围绕图中出现的地理现象去思考,不能泛泛而谈。导致“地球出汗”的主要原因是二氧化碳等工业废气大量增加,产生的“温室效应”和滥伐森林,环境生态系统吸收二氧化碳能力削弱。 答案:(1)全球气温升高

(2)二氧化碳等工业废气大量增加;汽车等交通工具排放煤烟、粉尘、二氧化碳等;大量砍伐森林 (3)首先是南极洲和格陵兰岛的大陆冰川和亚欧大陆高山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地球上的陆地面积减少;其次,全球气温升高,全球年降水量减少,蒸发量增大,气候将变得干旱

讲评:本题是1989年高考题,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说让学生思考“地球出汗了”的原因以及造成的后果。本题要求学生掌握温室效应的相关知识:温室效应的表现、产生的主要原因、导致的后果。第(2)题容易出现错误,让学生阐述全球气温升高的原因,往往不能紧紧围绕图中出现的地理现象去思考,而只是泛泛而谈。在讲评和复习中要引导学生用全面的观点分析问题。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同样全球变暖在带来灾害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好处:使中纬度地区冬季寒冷程度有所降低,减少取暖费用;使中纬度地区作物在温度升高不太大时增产等。

【例2】下图是“欧洲某年降水pH等值线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下述各国中,图示环境问题比较严重的两个国家是(把选定国家的代码填在横线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西班牙 B.瑞典 C.德国 D.冰岛 E.意大利

(2)产生该环境问题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环境问题对非生物界造成的主要危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生物资源造成的主要危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是2000年吉、苏、浙文科综合测试题的一道读图题,该题的关键在于读懂图。图中曲线表示的是降水的pH,当降水的pH小于5.6时,所降的雨水为酸雨。其形成原因是人类向大气排放大量的硫和氮的氧化物。形成酸雨,危及动植物生长,对建筑物进行腐蚀。因此图中实际反映了一个环境问题——酸雨,即pH越小,酸雨危害程度越严重。

答案:(1)B C

(2)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不断向大气排入SO2、NOx等酸性气体

(3)腐蚀建筑物、损毁文物古迹等 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乃至大量死亡;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

讲评:首先要引导学生仔细读图,根据题目的要求重点分析图中的两种信息:等值线的数值以及国家的分布位置。分析该环境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时,如果让学生通过联系学过的化学知识来理解掌握相关的地理知识,同时利用比较法与其他大气环境问题的成因进行比较,会产生更好的效果。

【例3】(2004辽宁、广东高考,1—3)近些年来,生活在伍拉斯顿群岛的许多动物视力严重退化,羊患上了白内障,野兔和鸟类几乎双目失明,渔民捕到的鱼大多数是盲鱼。当地居民外出时暴露的皮肤很快就被晒得通红,眼睛也有痒痛感。这种情况是由大气层中臭氧层被破坏而造成的。读图并完成下列问题。

(1)造成当地环境问题的臭氧层空洞出现在( )

A.北极上空 B.南极上空 C.赤道上空 D.北大西洋上空 (2)臭氧层位于( )

A.对流层顶部 B.对流层与平流层交界处 C.平流层中 D.高层大气中 (3)臭氧层能够大量吸收( )

A.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B.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 C.地面辐射 D.大气辐射

解析:从图示经纬度范围可看出,图示地区位于南美洲南端,全球臭氧量最低值出现在南极地区的春季。从第(1)题四个选项看,A、C、D都与图示区域距离遥远,故正确答案为B。臭氧层位于平流层中,因其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从而对地球生物起到保护作用。导致平流层中臭氧量减少的人为原因是人类活动大量排放氟氯烃化合物,因此从保护臭氧层的措施来看,减少人类活动影响是最重要的。 答案:(1)B (2)C (3)A

讲评:此组试题考查学生对臭氧层及臭氧空洞的位置、臭氧层破坏原因及保护的掌握。如果对臭氧层的位置及臭氧层破坏的原因不理解,第(2)题易出错。

相关热词搜索:教案 地理 大气环境 地理大气环境ppt 大气环境概述教案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17 版权所有 博文学习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090058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