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化学教案 > 正文
 

旅游文化学教案

发布时间:2025-01-21 09:38:49 影响了:

小编语:为你精心整理的旅游文化学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如果喜欢就请继续关注我们博文学习网(www.hnnscy.com)的后续更新吧!

旅游文化学教案篇一:旅游文化学新大纲

《旅游文化学》教学大纲

大学财经学院旅游公共管理系

二○一一年七月

课程编号:430701052 课程名称:《旅游文化学》 课程学分: 3

课程学时:32学时 讲课:32 学时 课程性质: 专业基础课 选修 先修课程:旅游资源学

适用专业:旅游管理专业四年制本科开课年级及学期:二年级第四学期

开课院(系)及教研室:财经学院旅游管理系酒店管理教研室 教学方式:讲授 考核方式 :考试

一、本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选修课。本课程通过对旅游文化各知识点的讲解,使学生从文化和文化学的角度掌握旅游文化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理论体系框架,把握旅游业服务与管理的文化内核,完善专业知识结构,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为学习理解其他课程知识打下坚实基础,为将来从事旅游管理专业的相关工作积淀知识底蕴。

二、本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1.掌握旅游文化作为一门学科的基本理论框架与体系,对旅游文化的概念界定、旅游文化学学科的核心理论和研究前沿有所了解。2. 能够从文化的角度对旅游主体的旅游动机和行为进行认识,掌握中国旅游文化景观的构成。3.掌握旅游文化交流与传播、旅游跨文化过程中的交流与冲突,认识文化震惊与文化冲突对目的地社会文化的影响。4. 把旅游文化学的知识与理论灵活运用到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中,把握旅游业服务与管理的文化内核。

三、本课程的内容

第一章 绪论 2学时 1.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旅游文化的概念、结构、特点和功能。 2.教学内容

(1)旅游文化的概念

(2)旅游文化的结构和特点 (3)旅游文化的功能 3.主要知识点与重点

旅游文化的概念、结构、特点。

第二章 旅游文化的价值与收益 2学时 1.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旅游文化具有的价值以及旅游文化的收益。 2.教学内容

(1)旅游文化的价值 (2)旅游文化的收益 3.主要知识点与重点

旅游文化的价值,旅游文化的收益。

第三章 旅游主体文化4学时 1.教学基本要求

理解影响旅游者消费行为的根本因素,掌握中外旅游主体消费行为中的文化表现;熟悉旅游景观的社会审美文化内涵,从审美文化的三项比较中把握不同旅游消费主体的审美文化特征。

2.教学内容

(1)旅游主体消费文化 (2)旅游主体审美文化 3.主要知识点与重点

旅游消费行为模式、过程及影响因素;旅游审美关系 第四章 旅游文化景观 10学时 1.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旅游文化景观的概念,熟悉城市、宗教、山水民居、历史、民族等类型的旅游文化景观的概念、类型和特征。 2.教学内容

(1)城市文化景观 (2)宗教文化景观 (3)山水民居景观 (4)历史文化景观 (5)民族文化景观 3.主要知识点与重点

各种旅游文化景观的概念、类型和特征

第五章旅游文化品牌2学时 1.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旅游文化品牌的含义、表现形式及功能;旅游的品牌化趋势和旅游文化品牌的定位与设计。 2.教学内容

(1)旅游文化品牌战略与旅游 (2)旅游文化品牌的定位与设计 3.主要知识点与重点

旅游文化形象与品牌的设计与定位。

第六章 旅游休闲文化 2学时 1.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休闲文化的具体概念,休闲与旅游之间的关系;休闲的历史与发展过程;探讨休闲旅游的开发。 2.教学内容

(1)休闲文化与旅游 (2)休闲文化的历史发展 (3)休闲旅游的开发 3.主要知识点与重点

休闲文化的具体概念,休闲与旅游之间的关系,休闲旅游的开发 第七章旅游企业文化 2学时 1.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旅游企业文化的特点和功能;掌握旅游企业文化构建的原则、程序和基本方法。

2.教学内容

(1)旅游企业文化的内涵和功能 (2)旅游企业文化的构建 3.主要知识点与重点

旅游企业文化的内涵;旅游企业文化构建的原则、程序和基本方法。 第八章旅游文化的交流与冲突 4学时 1.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文化之间的差异,旅游文化的相互影响以及存在的冲突。 2.教学内容

(1)旅游的跨文化交流与适应 (2)旅游文化的真实性冲突 (3)旅游文化的环境冲突 (4)旅游文化的观念冲突 3.主要知识点与重点

旅游文化的相互影响与冲突。

第九章 旅游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4学时 1.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在保护的前提下,如何挖掘、突出和展现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2.教学内容

(1)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 (2)旅游文化资源的保护

(3)旅游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冲突与平衡 3.主要知识点与重点

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原则

四、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旅游文化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的边缘学科,它既是旅游管理学科的一门分支学科,也是文化学得一门分支学科。本课程以《旅游资源学》、《旅游学概论》等课程为基础,同时为《旅游规划学》、《旅游景区管理》、《导游学》等课程的学习提供帮助。

根据本科程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布置二次作业。

八、考核方式

本课程考核方式为闭卷考试。考试成绩分配:平时成绩占30%(作业20%、 课堂考勤

10%),期末成绩占70%。

九、参考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参考教材:

喻学才.旅游文化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年2月,第一版

2.主要参考书:

1、马波.现代旅游文化学[M]山东:青岛出版社,2001年1月,第二版。

2、朱路平.旅游跨文化行为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第一版。 3、彭兆荣.旅游人类学 [M]北京: 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4、姚昆遗、贡小妹.旅游文化学 [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第一版。 5、刘秀峰.中国旅游文化[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年10月,第一版。 6、谢元鲁.旅游文化学[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第一版。 7、沈祖祥.旅游文化学导论[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第一版。

修(制)订:旅游管理教研室

执笔人: 审核人: 批准人:

2011年7 月20日制订

2013年3月1日第一次修订

旅游文化学教案篇二:旅游文化备课

旅游文化学讲义(预设23个组)

教学内容:

一、基础:旅游文化的基本理论与发展历程

二、主体:旅游主体文化

三、客体:旅游目的地文化

四、媒体:旅游消费与介体文化

五、发展:旅游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旅游文化发展历程

1.旅游文化的形成:夏商周至秦汉时期的旅游文化

2.旅游文化的勃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旅游文化

3.旅游文化的鼎盛:隋唐五代宋时期的旅游文化

4.旅游文化的发展:元明清时期的旅游文化

5.旅游文化的转型:近现代时期的旅游文化

四大文明古国的旅游文化

6.黄河流域仰韶文化

7.古埃及文化

8.古印度文化.

9.古希腊文化

区域旅游文化

10齐鲁文化.

11.燕赵文化

12.三秦文化

13.三晋文化

14.楚文化

15.吴越文化

16.巴蜀文化

其他区域文化如岭南文化、东北文化等

城镇旅游文化

17.北京的城镇文化

18.香港的城镇文化

19.成都、重庆的城镇文化

20.上海的城镇文化

21.澳门的城镇文化

中华旅游特色文化

22.中华民居文化

23.中华茶文化

24.中华酒文化

25.中华食文化

26..中华民族服饰文化

27.中华民俗文化(风俗与节庆)

一、关于旅游文化的理解

(一)何为旅游?

旅行+游览=旅游

1.经济学角度的理解:

1911年,日本学者修雷纶:“旅游是指进入一定的地区、洲或国家旅居而外出旅行的外宾入境、旅居和出境一切形式的现象以及与此现象直接有联系的现象,其中特别是作为经济现象。”

王洪宾在其《旅游学概论》中谈到:“旅游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人们以游览为主要目的的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引起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2.社会人类学角度的理解:

交往理论 德国学者蒙根·罗特在其出版的《国家科学词典》中表述:“狭义的理解是那些暂时离开自己的住地,为了满足生活和文化的需要,或各人各种各样的愿望,而作为经济和文化商品的消费者在异地的人的交往。”

离开理论 英国学者伯卡特和梅特里克:“旅游是人们离开他经常居住和工作的地方,短期暂时前往一个旅游点的运动和逗留在该地的各种活动。”

访问和消遣理论 联合国“官方旅游机构国际联合会”对旅游下的定义是:“旅游是一种访问活动。”马德里世界旅游组织认为:“旅游是一种消遣旅行。”

3.文化学角度的理解:

法国学者雅法尔·雅法利认为,旅游是旅游者离开世俗世界,走向神圣世界,又回归世俗世界的过程。

法国学者让·梅特森认为,旅游是一种消闲的活动,它包括旅行或在离开定居地点较远的地方逗留,其目的在于消遣、休闲或为了丰富他的经历和文化教养。

瑞士学者汉泽尔和克拉普提出“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一切现象关系的总和”。

(二)何为文化?

古时候的概念 中国古有的一个概念。《周易·贲卦》,《象传》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指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人际关系,即人伦序列,君臣父子兄弟朋友之间等等。

今天通用的文化概念 据认为是19世纪末从日本转译过来的,源出于拉丁文culture,原意为加工、修养、教育、文化程度、种植和耕种,既有物质生产,又有精神创造的含义。 李宗桂:“文化是代表一定民族特点的,反映出理论思维水平的精神风貌、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

沈祖祥:文化并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而是一个很具体的东西。每一个社会、每一个民族,人们生活在一定的地域里,组成一个实体性的社会,建立一定的社会制度,具有一定的意识形态,人们的行为遵循一定的模式,自觉或不自觉地服从于一定的行为规则,并且接受一定的价值观念的引导和约束,这几个方面组成一个社会的文化体系。

关于文化的结构,文化学家认为文化的三个不同的要素和层面是:一是文化的物质要素和物质层面,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物质文化,主要包括各种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以及其他各种物质产品;二是文化行为要素和行为方式,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行为文化,主要包括行为规范、风俗习惯、生活制度等;三是文化的心理要素和精神层面,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精神文化或观念文化,主要包括思维方式、思想观点、价值观念、审美情趣、道德情操等。

庞朴,字若木,原名声禄。我国当代著名哲学史家、哲学家、

方以智研究专家。1928年10月出生于江苏省淮阴县。1954年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研究生毕业。曾任山东大学讲师、《历史

研究》主编等职,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联合国教科文

组织《人类科学文化发展史》国际编委,国际简帛研究中心主

任,山东大学终身教授、儒学高等研究院理事会副理事长、学

术委员会主任。致力于中国哲学史、思想史、文化史以及出土

简帛方面的研究。

庞朴先生认为,文化应由“物质的——制度的——心理的(精神的)”三个不同层次的结构构成,其中,“文化的物质层面,是最表层的;而审美情趣、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属于最深层;介乎二者之间的,是种种制度和理论体系”。

(三)旅游与文化的关系

沈祖祥(复旦大学旅游系)认为旅游主要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行为,是文化的产物,“是旅游者这一旅游主体借助旅游媒介等外部条件,通过对旅游客体的能动的活动,为实现自身某种需要而作的非定居的旅行的一个动态过程的文化复合体”。

沈祖祥的观点与章海荣在回答“旅游何为”这一问题的观点如出一辙:“为探索人类文化创造中的旅游和旅游在人类文化创造中的关系,为探索旅游文化的存在开辟一条坚实的道路。” 关于旅游何为?

章海荣:“旅游是一项具有双重结构,即经济学外壳和文化学内涵的事业,文化是旅游活动的内涵、实质或目的。”

(四)旅游文化学的定义、学科体系和核心理论

1.关于定义

谢贵安:“旅游文化是人类文化在旅游中的普遍显现。”“从旅游活动的全过程来看,旅游文化又包括旅游主体(旅游者)、旅游中介体(旅游制度和企业)、旅游客体(旅游对象)和旅

游社会环境四个环节的文化。”

马波:“旅游文化是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在旅游消费或旅游经营服务过程中所反映、创造出来的观念形态及其外在表现的总和,是旅游客源的社会文化和旅游接待的社会文化通过旅游者这个特殊媒介相互碰撞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沈祖祥:“旅游文化是一种文明所形成的生活方式系统,是旅游者这一旅游主体借助旅游媒介等外部条件,通过对旅游客体的能动的活动,碰撞产生的各种旅游文化现象和总和。” 章海荣:“旅游文化是奠基于人类追求人性自由、完善人格而要求拓展和转换生活空间的内在冲动,其实质是文化交流与对话的一种方式。它是世界各区域民族文化创造基础上的后现代全球化趋势中大众的、民间的休闲消费文化。”

命题1:旅游文化是人类直面的文化交流和对话的一种方式。

旅游主体所在地文化与旅游目的地文化之间的交流,由人亲自参与、直面。(不是通过书本、影视作品等间接进行交流)

客源地社会文化环境——旅游主体文化身份——旅游中介体——旅游目的地客体的社会文化环境——经历了目的地社会文化环境的旅游主体回归久居地

旅游主体的文化身份——旅游目的地的文化生态系统——跨文化交流的事实及影响 命题2:旅游文化是世界各民族文化创造基础上的一种趋同的、大众的、民间的休闲消费文化。

关于趋同性:旅途的交通工具、目的地宾馆、景观的精神性休闲与创造这三者具有趋同性。 迟景才在《改革开放20年旅游经济探索》:“旅游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旅游能促进社会经济

和文化的发展,同时旅游也加剧了环境的损耗和地方特色的消失。”

命题3:旅游文化是后现代人类完善人格,追求人性自由而要求拓展生活空间的生活创造。

2.旅游文化的特点:延续性(中国文化,从上古时代以来就绵延不绝,中间有所起伏,但并未中断。当然,也有以文明异化、同化、转移的方式继续延续的,如埃及文化,先由亚历山大征服而希腊化,继而因凯撒占领而罗马化,最后因阿拉伯人移入而伊斯兰化);多样性(旅游动机的多样性、旅游需求的多样性、旅游活动的多样性化、旅游资源多样化、旅游文化作品的多样化);地域性(旅游资源分布的地域性、区域文化的地域性、旅游业发展的地域性);

3.关于学科体系

①旅游文化学归属“休闲学”(Leisure Sience)。

关于“休闲学”:

休闲学来自西方,美国社会经济学家索斯坦·凡勃伦1899年写成《有闲阶级论》标志休闲学的开端。1952年瑞典天主教哲学家皮普尔的《休闲:文化的基础》一书出版。20世纪80年代末,西方休闲研究传入我国,一系列的译著诞生。

休闲是人的一种思想和精神态度,它不是外部因素作用的结果,也不是空闲时间所决定,更不是游手好闲的产物。

休闲的特征:

第一, 休闲是一种精神状态,人们保持平和、平静的状态。(练瑜伽,除了锻炼身体,也是

一种休闲)

第二, 休闲是一种为了使自己沉浸在创造过程中的机会和能力。(劳逸结合)

第三, 休闲是人类的基本要求和对生活的享受。(人的本性,好逸恶劳)

休闲、游憩、旅游三者的关系(LRT):

支撑学科:旅游学、文化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和跨文化交流学。

旅游具有异地性、短暂性;游憩是一种放松、愉悦、健身为本质的户外活动;休闲是人类在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内自由选择的活动方式;是以游荡也即是游手好闲为其基本层次的闲暇活动,游憩本也是目前较为普遍的休闲方式。

②旅游文化学的支撑学科

文化人类学、文化社会学、文化传播学

4.旅游文化的定位

在旅游业中的定位:它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文化活动和文化现象(旅游是人们求知的课堂;旅游是一种主动的、积极的、自由的文化活动;旅游是个体审美和个体人格的升华;旅游是文化交融的一种需要);旅游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和支柱(旅游业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以追求精神文化生活为旨趣的文化消费者或审美消费者)

在文化中的地位:旅游文化是文化的重要基础;旅游文化是文化的核心之一;旅游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关系(与哲学、宗教、文学、科技、风俗习惯、社会心理)

旅游文化的学科定位:旅游文化学是与旅游管理并行的旅游学核心学科。

有学者认为旅游专业未来的学科设置和专业设置有必要朝旅游管理和旅游文化两大专业方向发展,那么旅游文化类课程就可以包含:旅游美学、旅游资源学、旅游心理学、旅游民俗学、旅游社会学、旅游规划学等一批专业课程。

二、旅游文化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旅游文化的形成期

1. 旅游文化的滥觞:夏商周由神本走向人本的旅游文化

关于女娲补天的传说:

共工(共工为西北的洪水之神,传说他与黄帝族的颛顼发生战争,不胜,怒而头触不周山,使天地为之倾斜)与颛顼争帝位,不胜而头触不周之山,导致天柱折,地维绝,四极废,九州裂,天倾西北,地陷东南,洪水泛滥,大火蔓延,人民流离失所。女娲看到她的子民们陷入巨大灾难之中,十分关切,决心炼石以补苍天。于是她周游四海,遍涉群山,最后选择了东海之外的海上仙山——天台山(位于浙江台山)。天台山是东海上五座仙山之一,五座仙山分别由神鳌用背驼着,以防沉入海底。女娲为何选择天台山呢,因为只有天台山才出产炼石用的五色土,是炼补天石的绝佳之地。

关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

还是医药之神,相传就是神农尝百草,创医学。传说神农死于试尝的毒草药。

花蕊公主、花蕊鸟的故事

例举:关于卜筮

新,比如据传东方朔的《灵棋经》就是用特制的棋子和特殊的口诀来预测。是利用一些无生命的自然物呈现出来的形状来预卜吉凶。 灼龟观兆:烧灼龟板观察兆纹以定吉凶。兆:古代占卜,在龟板或兽骨上钻刻,再用火灼,看裂纹来定吉凶。预示吉凶的裂纹,叫“兆”。

摓策定数:执持蓍草确定其数目以定吉凶。摓:执持。策:占卜用的蓍草。

关于《周易》和八卦

饕餮,读音tāo tiè介绍其特点是:羊身,眼睛在腋下,虎齿人爪,有一个大头和一张大嘴。十分贪吃,见到什么就吃什么,由于吃得太多,最后被撑死。后来形容贪婪之人叫:“饕餮”。

沈祖祥:“以神为本的时代是不可能产生明显的独立的旅游文化意识的,然而,正是由于这些崇拜及其留下的印记,为后世的旅游文化发展留下空间,尤其是龙崇拜习俗的形成,对于中华民族不断进步、渴望腾飞的伟大性格具有深远影响。”

2. 旅游文化的孕育: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旅游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概况: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又称东周时 期。西周时期,周天子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威权。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从公元前770年到前476年,历史上称为春秋时代。在这二百九十多年间,社会风雷激荡,可以说是烽烟四起,战火连天。仅据鲁史《春秋》记载的军事行动就有四百八十余次。司马迁说: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相传春秋初期诸侯列国一百四十多个,经过连年兼并,到后来只剩较大的几个。这些大国之间还互相攻伐,争夺霸权,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叫做“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此说见之于《史记》。

同时,一些被称为蛮夷戎狄的民族在中原文化的影响或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很快赶了上来。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因此,东周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为全国性的统一准备了条件。天子

旅游文化学教案篇三:旅游学教案

旅游学概论教案

讲授内容:旅游中的国际旅游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使同学们国际旅游的概念以及能够区分国际旅游与国内旅游的不同,熟悉国际旅游在国内与国际统计中的异同,理解国际旅游中的常见分类标准以及不同类型国际旅游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导入式的教学,采用多媒体技术,以启发和互动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并跟着授课者的思路进行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是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学习思考,通过讲授者的鼓励式教学方法,使所有的同学对所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

教学重点:

1,国际旅游的概念及其界定

概念:国际旅游是指跨国旅游,即一个国家的居民跨越国界到另外的一个或几个国家和地区去的旅游活动。

界定:首先从他的动机和目的来说是一种旅游活动,其次,从他的旅游地点的选择来说,是一种跨越国界线的旅游,属于国际旅游的范围。 2,国际旅游者的类型及特点

按照旅游的时间长短分类,可分为长期旅游与短期旅游

按照旅游的目的分类,可以分为休闲娱乐类,探亲访友类,商务访问类,健康医疗类,宗教朝圣类,以及其他类型的旅游。

教学难点:

对国际旅游活动的概念和定义的理解,正确的区分旅游活动的目的与性质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课堂启发、问题教学法、互动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 学时分配:二十分钟

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1,教材

苏勤 主编,旅游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教学参考书目

郭胜,旅游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田言付 朱沁夫,旅游学概论,南开大学出版社;

旅游学刊

国家旅游局网站:

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新课导入

问题引入:

1,如果中国香港地区有一个旅游者在国庆假期到西安市进行游玩,并参观当地的多个景点,是否应该算作一次国际旅游?

2,有一位中国重庆的旅游者,前赴莫斯科观赏当地的冬季风光,但是在到达当地之后由于家中有急事需要处理,游玩未满二十四小时即返回,是否应该算作一次国际旅游活动?

3,一位在南京的中国商人到卢森堡参加一个对外投资的谈判工作,计划

在工作之余游览当地的风景名胜,但由于工作任务紧张,没有游览便回国了,是否应该算作一次国际旅游?

第二部分,讲授新课

一,国际旅游与国际旅游者的概念界定

简单的来讲,国际旅游这就是出于就业和移民之外的任何目的,暂时离开常住地,到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旅行和访问的人。

(一),国际上对国际旅游者的概念界定

1963年在罗马举行的联合国旅游和旅行会议提出了“观光者”的定义:“到一个非自己定居的国家观光,目的不是挣钱,这样的人就是观光者。” 1967年,联合国统计委员会对1963年的规定又略加改动,把不在一个国家过夜的观光者算作“短途旅游者”或“日间观光者”。

1968年官方旅游组织国际联盟通过了联合国1963年的规定,采纳了这样的意见;观光者分成“旅游者”和“短途旅游者”,旅游者在被观光国至少住宿一夜,短途旅游者不住宿。

界(来自:WWw.HnnscY.com 博文 学习 网:旅游文化学教案)定的特点:

1,以来访者的目的确定其是不是国际旅游者,

2,根据来访者的定居地(通常是居住国),而不是根据其所属的国籍来界定其是否属于国际旅游者。

3,根据来访者的停留时间是否超过二十四小时,即是否过夜的标准,分为国际旅游者(在目的地停留过夜的游客)和国际短途旅游者(在目的地不过夜停留,当日往返)。

4,这一定义不包括那些在法律意义上并未进入所在国的过境旅客(例

如未离开机场中转站区域的航空旅客)。

(二),我国对国际旅游者的法律界定

来我国参观旅行、探亲、访友、休养、考察或从事贸易、业务、体育、宗教活动、参加会议等的外国人、华侨和港澳同胞,均属国际旅游者。至于应邀来我国访问、部长以上的代表团成员、外国驻华使馆人员、常驻我国专家、新闻记者、留学生、导游、归国定居的华侨,以及出国人员,都不能算是国际旅游者。

二,中国的国际旅游市场分析

(一)中国入境旅游市场的总体趋势分析

2013年我国接待入境游客12907.78万人次,同比下降2.51%,市场规模总量位居世界第四,仅次于法国、美国和西班牙。入境旅游实现外汇收入516.64亿美元,同比增长3.27%,旅游外汇收入也位居世界第四,仅次于美国、法国和西班牙。入境市场虽受国内外各种负面因素的影响,但从接待游客人次与旅游外汇收入综合对比来看,持续下降的趋势得到遏制。

(二)中国入境旅游者的客源地、出境旅游者的目的地分析

2013年我国入境游前十大客源国为韩国、日本、俄罗斯、美国、越南、马来西亚、蒙古、菲律宾、新加坡和澳大利亚。预计今年韩国来华游客将达到430万人次。报告还指出,在入境市场整体下滑的环境下,2013年泰国来华旅游65.17万人次,同比增长0.63%;英国来华旅游62.5万人次,同比增长1.07%;法国来华旅游53.35万人次,同比增长1.66%。

2014年11月,国家旅游局正式对外宣布,中国内地公民当年出境游首破1亿人次,而亚洲特别是周边国家和地区占据了这一庞大出境旅游市场的近九

成份额。中国内地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的分布为:亚洲占89.5%,其中港澳台占70.4%;欧洲占3.5%;非洲占3.0%;美洲占2.7%;大洋洲占1.1%;其他占0.2%。

从各大洲的情况来看,亚洲依然是我们中国公民主要的出境目的地,1至10月份累计人数是8541.92万人次,欧洲位居其二,非洲上升的速度很快已经超越了美洲排在了第三位。从具体的国家来看,我们中国公民赴境外超过100万人次的国家,有6个:韩国、泰国、日本、美国、越南、新加坡。

(三)出入境旅游者的消费水平的分析

目前,入境游客的消费水平相对偏低,70%以上的游客消费集中在501—3000美元。2013年入境游客满意度指数为75.46,处于“基本满意”水平,入境游客对我国旅游目的地的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公共服务和行业服务等方面的评价有待提升。

根据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香山峰会上发布的《中国公民出境(城市)旅游消费市场调查报告》,中国游客境外人均花费近2万元人民币。其中,2%的出境游客日均花费超过5万元人民币。中国出境游客的购买力已跃居全球第一。中国奢侈品市场研究机构——财富品质研究院近日发布报告显示,中国消费者境外人均消费额1508欧元,消费能力全球第一,是很多欧美国家公民境外购物人均消费额的3-5倍。2013年,中国人买走了全球47%的奢侈品,约计1020亿美元,其中只有280亿美元的消费留在中国境内,境外消费额却高达73%。

(四)中国出境旅游者引发的一系列问题

相关热词搜索:文化学 教案 旅游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 旅游文化苗族教案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17 版权所有 博文学习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090058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