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周期表化学教案设计
下面是博文学习网小编为你分享的元素周期表化学教案设计,希望能够为大家带来帮助,希望大家会喜欢。同时也希望给你们带来一些参考的作用,如果喜欢就请继续关注我们博文学习网(www.hnnscy.com)的后续更新吧!
元素周期表化学教案设计篇一:高一化学必修二第一章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
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
1.1元素周期表
一、课标分析
《高中课程化学标准》对本章内容所要达到的要求规定为:
1.理解元素的涵义,认识同位素的应用。
2.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量是量子化的,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3.能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①查阅资料并讨论:放射性同位素在能源、农业、医疗、考古等方面的应用。 ②实验:金属元素的焰色反应。
③查阅资料并讨论:第三周期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变化的规律。
4.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5.认识化学键的涵义,知道阴、阳离子间可以形成离子键,原子之间可以形成共价键。 所以,本节内容是认识元素周期表,并学会用语言描述每一个元素所在的位置。虽然学生在已有的化学知识中,对一些元素和化合物都有掌握,但是系统的学习元素周期表是在必修二中进行的。作为第一节内容,首先应该认识元素周期表,进而发现一些规律,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能自己归纳。但是一些新的概念还需要教师指导给出,这些是学习元素周期表必不可少的记忆性知识,所以本节的重要内容为认识元素周期表,了解元素原子核外排布规律及其与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排布的联系。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必修2第一章的第一节。主要学习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周期律。在学习了必修1之后,学生对元素的认识达到了一定的认知水平,但是由于之前的学习是相对分散的,所以本节内容可以作为对已有知识的归纳总结,同时也是学习系统化,只是结构化的过程。在学生学习了《金属及其化合物》和《非金属及其化合物》之后,对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些重要元素如钠、铝、氯、硅,都有了较好的认识,对于它们的性质、化合物都有了解,这就为学习本章节内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与此同时,在以后的学习中,尤其是不常见的元素或者化合物分析中,可以根据元素周期率对其进行大胆的猜想,进而验证,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以及智力的拓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好处。
因此,本节的内容在化学的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
在本小节中,主要学习内容有:元素周期表的认识、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及元素周期表中元素位置的描述。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以及自己学习的方法,还有感受新知的能力。这不仅取决于人的大脑,还在于自己的知识基础和思维敏捷能力。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感知、观察、分析、思考,只能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自己感受事物,明白其中的道理,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教师要尊重其个性发展,让其自主探究学习。
本节内容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掌握了一些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如氢、碳、氮、氧、钠、镁、铝、硅等。对于这些常见的元素及化合物,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应该是重点学习的,掌握的都较好。那么,本节内容的学习,就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让学生在宏观的、整体的认识各种元素,并且在原子结构知识下初步发现元素排布规律,同时学会用化学术语来描述各个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以及学会用元素核电荷数来判定元素的位置。
四、教法分析
在新课程的提倡下,教师应该积极创造一定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建立自己的认知结构,构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而本节课可以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内容,既是对以前知识的系统概括学习,又是对以后学习的基础。在对本节内容的安排上,我采用化学史料来引起同学们的兴趣,进而引导同学们探究式的进行学习。因为化学元素周期表的诞生是化学发展史的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了解历史,不仅能拓展学生的知识水平,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的热情。
所以,本节知识采用“史料导入---提出问题---提出假设---思考探究---集体讨论---得出结论”的流程来学习,期望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2.理解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理论解释这些递变规律。
3.了解原子结构、元素性质及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三者间的关系,初步学会运用周期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元素周期表的发现的故事,提高学生的课外知识,激发学生热爱化学的兴趣。
2. 通过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布发现,初步培养学生抽象归纳以及演绎推理能力;在学习中提高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
3. 使学生了解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排布的规律变化。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 结合元素周期表的认识和学习,树立由量变到质变以及“客观事物本来是相互联系的和具有内
部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2. 通过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的位置关系探究,学生培养细心观察、认真分析的良好学习习惯。
3. 通过了解历史故事,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坚持科学的坚定态度。
六、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的性质。
教学难点: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及二者之间相互推断的过程。
七、教学过程设计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许多的元素了,大家有没有对所学过的元素自己进行归纳总结一下呢?可能大家都会说,在我们教科书的后面就有已经整理好的元素周期表,其实,这张元素周期表的绘制早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就陆续被人们发现了。而总结最好的是门捷列夫,他当初只是一个教授,是专门给学生上课的。那么,他为什么会去研究元素化合物的分类呢?我们来看一下,元素周期表的发现?
投影:元素周期表的表现(史料导入)
门捷列夫是彼得堡大学教授,当初,为了系统的讲好无机化学课程,他想编写一本《化学原理》教科书,他仔细的研究各种元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试图对化学元素进行系统的分类,他用一些厚纸剪成像扑克牌一样的卡片,然后把各种化学元素的名称、相对原子质量、氧化物以及各种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分别写在卡片上,它的一切情况就一目了然了,当时共有63种元素。
门捷列夫为了把各种元素进行分类,就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去摆那63张卡片。在不断地摆放之后,他觉得按相对原子质量递增的顺序摆成几行,再把各行中性质相似的元素上下对齐,这样,所有的化学元素的内在联系终于表现出来了:每一横行化学元素的性质都相似;每一纵行化学元素的性质都从金属到非金属。整个元素系列呈现出周期性的变化。
他坚信自己已经摸到了自然的脉搏,已经发现了自然界的最伟大的规律。当时,有些相对原子质量和他们的性质不符,他就大胆的修订了相对原子质量,有些元素之间的性质跳跃太大,他就大胆的预言了当时尚未发现的元素---类铝、类硼、类硅(后来的镓、钪、锗),并为这些元素留下空位。
第一个发现的预言过的化学元素是镓。1875年8月,法国化学家布瓦博德朗发现了镓,于11月6日将制取的3.4mg镓献给了法国科学院。11月22日,门捷列夫在《科学报告》中指出“镓”就是他所预言的“类铝”,他给布瓦博德朗谢了一封信,指出镓的密度不是4.7而是5.9。结果布瓦博德朗对镓又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发现:不仅相对密度,镓的其他物理化学性质,门捷列夫预言的和实际测得的也都非常接近。
当陆续后来钪、锗的发现后更加证明了化学元素周期律的正确性。至此,化学元素周期表也开始被人们接受,但是,也是在人们不断的修改下和新的化学元素的发现中,元素周期
表就成了我们现在见到的样子。
【师】看完这些后,大家有什么感想呢?
学生简单讨论交流一分钟。
【师】大家看到了,门捷列夫但是整理的时候是按照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大小来排列的,当然现这张元素周期表(投影中统一的元素周期表)肯定不是那张,而是经过科学家不断修订后的,那么现在这张表是按照什么规律来排列的呢?(提出问题)
学生猜想:元素的性质---氧化性和还原性,元素组成物质的性质---状态、种类,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元素原子的性质,原子的核电荷数,原子的电子、质子、中子??(提出假设)
【师】很好,大家看一下,既然每一种元素占有一个位置,能说明什么呢?
学生:元素的性质不一样,那么,分类的时候所依据的特性也是有差异的。
【师】大家猜想的都很有可能,那么我们该如何进行验证呢?到底是什么原因决定各种元素所处的位置是不一样的呢?
学生:可以根据猜想因素分类排布,然后与教科书对比;也可以根据猜想才验证元素周期表
【师】现在,同学们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假设,统一意见的集合成一个小组,然后小组讨论验证,并完善表格,记录讨论结果,最后由小组代表发言,为什么是或者不是?(讨论交流)
【师】现在请小组代表发言。(得出结果)
学生发言:
a.我们小组讨论的是“相对于原子质量决定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我们查找了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然后进行了比较,发现大多数符合,但是钴和镍是不符合的,但是虽然从小到大的排列可以近似得出,但是无法说明列的形式是如何排列的。
b.我们小组讨论的是“元素的氧化性和还原性决定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我们就自己知道的元素的性质做了简单的分析,但是结果不能得到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现在的排布。如氢具有还原性,而氦是比较稳定,既不显氧化性也不显还原性;而钠镁这一行变化大概是有还原性到氧化性,但是氩还是较稳定的。
??
我们小组讨论的是“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决定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我们的结果与元素周期表能够很好地吻合。
??
【师】通过大家的讨论和总结,你们觉得哪个小组的结果最具有说服力?最终的决定因素又是什么?(综合评价)
学生:是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也就是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学生只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判断的,不涉及长周期的元素)。
【师】大家注意,门捷列夫最初是按照什么顺序对元素进行排列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但是我么现在是---(按照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其实,当时化学作为一门科学,其发展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那时人们都认为原子是不可以再分的,而现在我们大家都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可见,一切事物都是处在相对变化之中的。
【师】那我们现在来看一下。首先我们看一下元素周期表,在我们化学学习中,把元素周期表中的7个横行叫做周期,分别为第一、二、三短周期和四、五、六、七长周期;18个纵行成为族,族又分为主族、副族和0族。
板书:1.1元素周期表
一、结构
一不全(周期)(第7周期 现有元素26种) 元素周期A??ⅦA) 表B??ⅦB) A族(8、9、10三个纵行构成)
三短(周期)(1、2、3周期; 元素种类:2、8、8种) 三长(周期)(4、5、6周期; 元素种类:18、18、32种)
【师】现在,结合元素周期表,我们来分析一下其排布的规律:
投影表格,逐步填写完成。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核外电子层排布变化的规律性
板书:
二、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O族(稀有气体)
元素周期表化学教案设计篇二:人教版化学2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
元素周期表 教学设计
×××化学系2011级学生 ××
一、教材分析
【教材依据】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化学《化学2》(必修)第一章第一节第1课时 【教学时间】 45分钟
【教材分析】 本章以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作为框架,因此先让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有更深的认识显得尤为重要,
本课时介绍了元素周期表及其结构,其中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中隐含着的周期、主族序数和原子结构的关系为本节重难点,使学生认识该表中蕴藏着的物质间的周期性规律与递变性规律以及对结构决定性质深刻认识,与此同时树立共性与个性的唯物主义辩证关系;中间穿插介绍第一张元素周期表的由来,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化学的魅力,又认识到为人类化学研究做出巨大贡献的化学家们。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元素周期表在初中已有简单介绍,但对元素与原子结构的关系还没有更深的理解。因此本节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从原子结构的角度更进一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的实质,为学习元素周期律打下基础。所以本节课涉及的实验技能操作锻炼较少,但在会适量穿插一些化学发展中的故事与介绍一些与本课有关的前沿科学发展现状,开阔视野,激发学习兴趣。
三、教学设计
四、教学过程
元素周期表化学教案设计篇三:元素周期表教案
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第1课时)教案
班级:10化本 姓名:汪鑫 学号:10090004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初步掌握周期表的结构;②初步掌握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认识周期表的结构;②自主探究:探究原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化学史学习,培养勇于创新、不断探索的科学品质。
【教学重点】
1、周期表的结构;
2、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教学难点】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三角架、酒精灯、石棉网、镊子、小刀、滤纸、火柴、玻璃片、蓝色钴玻璃、小烧杯、酚酞试液、Na、K等。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多媒体播放:门捷列夫事迹介绍]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门捷列夫吗?他是干什么的?他的最伟大成就是什么?
生(齐声):知道!他是俄国伟大的化学家,他的伟大成就在于绘出了元素周期表,发现了元素周期律。 师:非常正确!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元素周期表
[板书]一、元素周期表
师:结合刚才我们观看的门捷列夫事迹介绍,请同学们看书,并思考。
1、门捷列夫开始是按照什么作为标准来排列元素的?
2、现在的周期表编排的依据是什么?
3、哪种依据更科学呢?
生:看书、讨论
师:巡视
生1:一开始,门捷列夫对元素排列的依据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生2:现在编排的依据是核电荷数。
生3:以核电荷数为依据更科学些—感觉是吧。
师:关于第3个问题,学习完本节内容之后,我们就会得出答案。
[多媒体播放:元素周期表]
师[多媒体播放,11 Na[各数字的含义]
22.99
师:初中我们已知道原子的组成。
[播放:原子组成示意图]
知道原子是不显电性的,现在又出现了“原子序数”,它们之间有没有关系呢?关系怎样?
师:把学生分成三组:分别数一下Na、C、O三种原子中的质子数、电子数。
生:它们之间有关系: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师(指幻灯片—元素周期表):请同学们认真分析、研究这张表看看
(1)它有什么排列规律?有什么特点?
(2)有多少横行,多少纵行?
(3)每横行、纵行所含的元素种类是否相同?
生(讨论):
师(巡视):倾听同学们的意见
生1:表排列比较乱——长短不一。而且表中各元素颜色也不一样。
生2:有7个横行,18个纵行
生3:每横行、纵行所含的元素种类有的相同,有的不相同。
师(微笑):同学们观察很仔细,现在请同学们看书:什么叫周期?什么叫族?表中A、B、O的含义是什么?
[多媒体展示板书]
一、元素周期表
1、周期表周期 三个短周期
四个长周期
主族
族 副族
Ⅷ
O族
[知识拓展]
[多媒体播放: Ⅷ族、零族介绍]
[例题剖析]
[例1].国际无机化学命名委员会在1989年做出决定,把长式周期表原先的主、副族及族号取消:从左至右改为第1~18列,碱金属族为第1列,稀有气体为第18列.按这个规定,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第15列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为R205
B. B.第2列元素中肯定没有非金属元素
C. 第17列元素的第一种元素无含氧酸
D. D.第16、17列元素都是非金属元素
[教师精讲] 据题中所给信息,对周期表族序号重新排列,但内容不变,因此,要熟悉原周期表结构,在原表中分析各选项是否正确。
答案:D
[例题剖析]
[例2].(2002年上海)有人认为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I A族的氢元素,也可以放在ⅦA族,下列物质能支持这种观点的是………………( )
A.HF B.H30 C.NaH D.H202
[教师精讲] 本题属较简单的信息题,利用信息,综合分析,可以求解;但是,有时对信息未理解,或理解不透彻,不妨试一试排除法,因为,选择题的特点就是提供了四个选项。利用排除法可减化思考过程,提高正确率。因此,同学们在解题时,要注意训练一题多解。
答案:C
师:在主题1,我们已经学习了Na的性质,现象是本质的反映,客观是微观的体现。现在让我们从原子结构这一微观角度来研究微观结构与客观性质的关系。
[板书]: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
1、碱金属元素
师:请同学们看书P5,科学探究,并完成该表。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实验一]:Na、K在空气中燃烧]引导学生观察,得出结论。
[实验二]:Na、K与H2O反应]请两名学生上台,在教师指导下,同时演示K、Na与水反应。
指导学生观察现象,并写出方程式:
表(一)Na、K与O2反应 +
表(二)
请同学们看书P6—P7。(多媒体展示:结论①②)
师:碱金属不仅在化学性质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在物理性质上也有很多相似之处,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实验及表1-1推导出碱金属特理性质及变化规律。
[知识拓展]
元素金属性判断依据:
1、根据金属单质与水或者与酸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程度。置换出氢越容易,则金属性越强。
2、根据金属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化水物碱性强弱。碱性越强,则原金属单质的金属性越强。
3、可以根据对应阳离子氧化性强弱判断。金属阳离子氧化性越弱,则单质金属性越强。
[测题剖析]
[例题剖析]
[例3] 有某碱金属的单质和其氧化物的混合物1.98g,加入适量的水使成为氢氧化物后,得到氢氧化物为2.76g。求原来混合物中的碱金属的种类,和其单质、氧化物的质量各多少克?
【课堂小结】
本节课是我们学习物质结构理论的开始,请同学熟记表的结构,通过Na、K性质比较,初步理解原子结构对性质的影响,形成利用实验检验理论是否正确的能力。
布置作业:教材:P11、T11、T12。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