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历史教案 > 正文
 

高二历史教案人民版

发布时间:2024-12-22 02:24:28 影响了:

以下是博文学习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二历史教案人民版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二历史教案人民版篇一: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程目标

专题一第一课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知识目标:夏商的政治制度王位世袭制。夏商的中央地方制度概况。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内容、关系及其实质、影响。

能力目标:探究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以及宗法制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探究宗法制与分封制对我国社会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和公正评价历史的能力。

教学重点: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

教学难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高考考点: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内容、作用、影响及之间的关系。

易错点:区分宗法制与分封制。

专题一第二课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知识目标:了解秦的统一过程。皇帝制度和中央政府的确立。郡县制、中央集权制的内容及影响。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分析巩固统一措施的作用。

能力目标:利用阅读历史材料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比较分析历史问题。

情感目标:认识秦统一在中国历史上的进步作用,培养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教学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高考考点:秦朝中央制度的内容与影响。

易错点: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题一第三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教学目标:了解汉代、唐朝三省六部制、北宋、元代中书省等政治制度,说明中国古代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及特点。了解君权与相权矛盾的发展变化及带来的影响。选官制度的完善和监察制度的发展。 能力目标:通过对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价值:通过学生自主讨论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让学生深刻了解民主政治的建立和完善是经过了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程,培养学生为社会主义民主的完善而努力。

教学重点: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演变。选官制度的完善和监察制度的发展。

教学难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成熟有哪些体现及特点。

高考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成熟演变的史实。

易错点:区分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的特点。

专题一第四课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知识目标:明朝内阁制度形成的经过及其发展。掌握清初政治制度的变化,军机处的设置。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掌握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和完备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掌握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及其对当时社会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能力目标:开展讨论、辩论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表达、探究等方面的能力,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学科素养。??

情感目标: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是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激发学生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及其影响。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

教学难点:明清两朝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高考考点:明朝内阁的设立。清朝军机处的设立。

易错点: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变化。

专题二第一课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知识目标:掌握西方列强发动侵略中国战争的背景,剖析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原因、目的和实质。掌握《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对中国社会的危害性,理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含义。认识19世纪末列强侵略中国的特征及危害。

能力目标: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索西方列强发动侵略中国战争的原因和目的。 引导学生对不平等条约内容进行纵向比较,让学生从中概括和归纳其危害性。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深切理解落后就要挨打这一道理,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树立为国家富强、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点:了解列强五次侵华战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列强侵华的本质意图。掌握《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对中国社会的危害性。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总结出列强多种方式的侵略是中国民族危机始终存在的根因。

高考考点:了解列强五次侵华战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列强侵华的本质意图。掌握《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对中国社会的危害性。19世纪末列强侵略中国的特征及危害。 易错点:认识19世纪末列强侵略中国的特征及危害。

专题二第二课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知识目标: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斗争的事迹:三元里抗英、左宗棠收复新疆、黄海海战和反割台斗争、义和团运动。总结出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是近代列强未能把中国变成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能力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分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采用多样化的学习手段、方法和形式。鼓励历史与现实结合,弘扬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

情感目标:直观感受中国人民为捍卫国家主权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三元里抗英。黄海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义和团反帝运动。

教学难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高考考点:三元里抗英;黄海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义和团反帝运动。

易错点: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的表现。

专题二第三课伟大的抗日战争

知识目标:七七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日军侵华的滔天罪行。比较分析抗战初期两个战场的抗战。抗战胜利的原因及历史意义。战争给中日两国带来的影响。

能力目标:通过播放有关录象和历史图片,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抗日战争的特定背景中,去探究日军侵华和中国军民抗战这两方面的问题。通过提供材料让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和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情感目标: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学习本课历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历史使命感,树立强国之志。中国人民的抗战是“民族抗战”,以此培养和发扬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贡献。

教学重点:七七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日军侵华的滔天罪行。

教学难点:抗战胜利的原因和意义。战争给中日两国带来的影响。

高考考点:抗日战争爆发的原因、表现、结果及影响。

易错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专题三第一课太平天国运动

知识目标:太平天国运动的建立、灭亡、特点、意义。《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内容、作用及影响。比较《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异同。

能力目标:通过比较《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异同,培养阅读历史文献并运用已学知识观察历史现象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认识到太平天国企图用基督教改造中国,而洪仁玕企图用英国资本主义制度改造中国,都因为条件不允许而失败。

教学重点: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失败及意义。《天朝田亩制度》。

教学难点:《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评价。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和失败的必然性。

高考考点: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和失败的必然性。

易错点:区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专题三第二课 辛亥革命

知识目标: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掌握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历史基础知识。

能力目标: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事迹,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积极地投身与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中。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作用及影响。

教学难点:三民主义。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高考考点: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作用及影响。

易错点:认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专题三第三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

知识目标:五四运动的发生、中国共产党诞生的背景和过程及意义。了解国共合作、国民革命和北伐战争的基本史实,理解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遵义会议、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的主要史实和意义。红军长征和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能力目标:探究五四运动发生的背景,让学生认识到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历史的必然。探究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让学生认识到中共放弃革命的领导权是最主要的原因。探究南昌起义的背景和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产生的条件。分析比较前三次反“围剿”的斗争胜利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从中认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正确性。

情感目标:让学生认识到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同时注意对他们的激励:不忘五四精神,努力学习。

教学重点: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诞生的背景和过程、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南昌起义、遵义会议、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工农武装割据的内容及重大的历史意义。

高考考点:五四运动的史实和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成立及其意义,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南昌起义、遵义会议、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工农武装割据的内容及重大的历史意义。

易错点: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

专题四第一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知识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政协的作用和职能。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

诞生基本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特点和作用。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启发,使学生形成多角度发现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历史比较能力。充分调动学生课外资源,与课内学习相结合,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情感目标: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学习,感受“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自豪。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优越性的深刻体会。

教学重点:新中国的建立。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的过程及意义。

教学难点: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政治建设的基石。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所具有的中国特色。

高考考点: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政治建设的基石。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的过程及意义。 易错点:区分共同纲领与1954年宪法。

专题四第二课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知识目标:“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践踏的表现及影响。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与完善的主要内容。 能力目标: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阅读材料和思考题,培养阅读、理解、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树立自觉维护民主法制,遵守法律,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促进学生公民意识的养成和提高。

教学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与完善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法制遭到严重践踏的原因。

高考考点:“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法制遭到严重践踏的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与完善的主要内容。

易错点:“文化大革命”的实质。

专题四第三课“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知识目标:了解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的史实及历史意义。了解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现状。掌握“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过程、内容、作用及意义。

能力目标: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或独立或小组合作整理材料、分析材料、归纳材料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现实中的问题。

情感目标:通过感受港澳回归的庄严气氛,唤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强化学生的国家统一意识,并让学生认识邓小平的创造精神和非凡智慧,以激发学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和责任心。

教学重点:“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

教学难点:认识“一国两制”理论和祖国完全统一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意义。

高考考点:“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及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意义。

易错点:理解“一国两制”。

专题五第一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知识目标:了解中苏建交、《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定、日内瓦会议及万隆会议的内容。理解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掌握新中国初期外交成就的原因。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讨论探究式使学生产生历史认同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强课堂热烈氛围。 情感目标:通过新中国初期外交建树的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教学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及意义。

教学难点: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确立时复杂的国内外形势。

高考考点:新中国初期外交成就的原因及三大外交方针。

易错点:建国初期三大外交方针。

专题五第二课 外交关系的突破

知识目标:掌握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原因、经过和影响。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影响。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联合公报》和《中美建交公报》的发表。中日关系改善的原因、影响。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签署。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成果。

能力目标:从国家利益与全球战略考虑外交政策,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与学生一起探究中美关系正常化与中日建交对中国和世界以及国际关系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中美、中日关系的发展与改善的国际与国内背景,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情感目标:认识到在维护民族和国家利益的前提下,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外交策略。

教学重点: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进程及原因。

教学难点: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对中国的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

高考考点: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易错点: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专题五第三课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知识目标:识记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原因和表现,把握外交政策调整的内涵和基本依据,归纳在新外交政策指导下取得的成就。了解中国在联合国与地区性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认识外交政策调整的影响和作用。

能力目标:多方面收集有关新时期外交的材料,对材料进行判断、整理和分析的能力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和主动探究。

情感目标:通过了解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情况,培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科学态度。通过对新时期外交取得的成就的学习,了解中国的国情,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体会中国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增强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做出贡献的理想和开放的世界意识。

教学重点: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

教学难点:新时期外交政策调整的内涵。

高考考点:外交政策调整的影响和作用。

易错点: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原因和表现

专题六第一课 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

知识目标:了解希腊民主政治形成的地理条件、希腊城邦制度的特点和希腊公民的素质等基础知识。理解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

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采用讲述法、启发式、情景探究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开展师生双向交流活动。

情感目标:通过对希腊历史的学习,认识灿烂辉煌的希腊文明对于世界历史的重要贡献,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历史眼光和全球视野。 通过对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自然与社会环境的认识,理解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民的含义,认识世界区域文化的差异性,培养开放和包容的文化心态。

教学重点:古希腊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城邦民主制度产生的历史作用。

教学难点:西方的民主政治滥觞于古希腊的历史条件。

易错点: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高二历史教案人民版篇二: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套教案[整理]-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课标要求: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就占据了主导经济的地位。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和徭役,进而明白古代中国的农民承受的沉重负担。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和土地兼并问题。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学习理解古代中国农业占据主导的经济地位的原因,从而锻炼历史分析和历史概括的能力。通过对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的了解,理解工具变革在生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课时:1.5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难点:理解中国古代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的深层次关系;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导入新课:

打出十二生肖的图片,(设问):十二生肖中有哪些与农业有关的动物?(马、羊、鸡、狗、猪、牛);(设问):为什么有如此多与农业相关的生肖?(农业在古代的重要性地位),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专题一第一节:古代农业经济。

鉴于本节内容较松散,可以先让学生快速阅读各目标题,归纳出本节主要内容。然后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明白本节主要讲述了以下几方面内容:农业的起源、农耕方式和农耕工具的改进、赋税和徭役繁重、土地兼并问题、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

二、教学过程

(一)“神农”的传说

投影“神农氏”的图像及其相关传说。引导学生分析神农传说的意义以及农业在中国古代的积极作用。

投影半坡遗址中“粟和菜子”的图片,通过新石器时代的遗存,了解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

(二)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中国古代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变。

“火耕”→“耜耕”→“铁犁牛耕”

利用幻灯片打出耒耜、石斧、铁镰,以及耦犁等图片,增加学生的兴趣。

注意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采用了牛耕;汉代,牛耕普及。

2、分析古代耕作工具和耕作方式的影响。

教师可以然后引出设问:为什么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古代中国的农业一直都使用牛耕,而没有得到突破性的进步呢?由此引出古代中国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

(三)泰半之赋和沉重的力役

1、介绍泰半之赋和徭役的含义

2、投影相关文字和图片资料,并分析《石壕吏》,使学生感受古代农民所承受的沉重的赋税和繁重的劳役。

3、引导学生分析上述情况所带来的影响。

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从而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由此引发的社会动乱,往往成为王朝覆灭和社会经济文化凋残的直接导因。

(四)贫者无立锥之地

1、投影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过程: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2)奴隶社会: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3)封建社会:地主土地私有制

2、投影资料“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引导学生分析现象以及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和影响。

封建社会的土地兼并现象严峻,无数小农破产。虽然许多开明政治家都着力于解决这一问题,但是由于地主阶级是专制主义王朝的阶级基础,通过改革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未成功。

(五)大禹和他的继承人

1、以大禹治水的故事导入,引导学生分析古代中国水利建设成绩卓越的原因是什么? 可以补充大禹、都江堰等图片资料。

2、引导学生归纳水利建设发展的表现有哪些?

3、综合分析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特征?

(1)在原始阶段经历了“刀耕火种”的落后耕作方式。

(2)中国古代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是小农户的个体经营。长期以来,耕作技术没有革命性的进步。

(3)赋税和徭役繁重,压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进而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4)土地高度集中,地主和农民的阶级矛盾激化,民众暴动不断发生。

(5)历朝历代的水利兴修防御了自然灾害,推动经济不断向前发展。

教后感:

本课内容涉及到古代史内容,学生并不是很熟悉。在课前我设置了课前探究,由学生课前分组合作找资料,课堂上展示给大家。在教学中,利用幻灯片设置出一些相关情境,让学生感受历史。授课的重点放在了秦的中央集权制度内容和基本特征的分析上,做到了既吸引学生的兴趣,又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课标要求:

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并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结合课本中所提供的历史图片和内容,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与能力;结合地图理解古代中国不同时期手工业中心的地理分布,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感和观察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中所提供的历史文献和图片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大胆的想象、合理的历史推理和主动的探究。并尝试运用观察法、阅读法(包括历史文献、

地图等)访问法、调查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探究和思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知道我国古代有高度发达的手工业技能和完备的手工业部门,中国的手工业生产历史悠久、成就辉煌。从而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我们伟大祖国与中华民族的热爱之情。

教学课时:2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难点: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当时的社会经济形态上去理解手工业的发展,可以适当地借助历史文献法和讲解法,加深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分析“工官”制度的利弊及其原因,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鼓励学生进行探究。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导入新课:

教师首先采用谈话法,了解学生关于对我国古代手工业的知识有哪些?例如,丝绸之路是什么时候开通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是什么?为什么说中国有“瓷器大国”之称?青铜器的原料是什么?然后进入本课学习。

讲授新课:

然后从总体上让学生明白:本节主要讲了两部分内容——古代手工业经营形态(田庄手工业、官营手工业和私营手工业)和古代手工业主要内容(纺织业、冶金业和陶瓷业)。

一、田庄手工业

首先使学生明白本部分内容总体上是介绍了中国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背景下手工业生产的基本情况。

介绍《四民月令》的基本内容,得出结论:田庄手工业生产是自然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内容。

指出中国传统社会是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并打出自给自足的含义。然后结合教材中几个实例(如牛郎织女),理解庄园手工业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重要内容,其处于辅助性地位,是副业。

二、“工官”制度

1、原因:汉武帝时期,煮盐、冶铁、铸钱、炼铜等有利可图的行业。

2、含义:政府将煮盐、冶铁、铸钱、炼铜等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商办。

3、生产状况:产品归官家和皇家私用的物品;生产技术水平高、规模大;政府征调各类匠户服徭役。

4、历史影响:

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逐步形成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

到明代中后期,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又进一步发展为资本主义简单协作的手工业和工场手工业。

5、匠籍制度:匠户没有人身自由,劳动创造性受到束缚。

三、织女的劳绩(纺织业的发展历程及成就)

1、新石器时代:纺织技术已经萌芽,纺织原料最初是麻和葛。

2、商周时期:有负责指导桑蚕生产的专职官员。

3、汉代:花色品种多,有起绒锦,丝织品出口到地中海地区。

4、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规模大,收取的民间纺织品多。

5、宋代:棉花种植普及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地区。

6、明代:出现雇工和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

打出相关的中国纺织品图片。同时可适当增加古诗词中的史料,如《诗经》、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和《陌上桑》、等一些关于蚕桑生产和丝织业发展的史料情景,使学生认识蚕桑丝织技术是我国的伟大发明,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和民族自豪感。

四、攻金之工

1、 青铜冶铸业

新石器时代晚期,有小件铜器;商周时代,青铜器达到很高造诣,例如司母戊大方鼎、四养方尊;秦代出现青铜镞,是一种先进的青铜防锈膜。

2、 冶铁炼钢

春秋晚期,出现中国最早的人工炼铁;中国冶炼生铁和块炼铁大体与之同期;汉武帝时推行铁业官营制度。汉代使用煤炭做燃料;杜诗发明水排。

教学时可以适当增加有关青铜器、冶炼厂、铁器等有关实物和照片,让学生感受到历史情景的再现;同时引导学生回忆初中教材中所涉及到的关于冶铜技术、冶铁与炼钢技术的内容,认识到铁农具的推广与使用,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五、夺得千峰翠色来(中国古代陶瓷业的发展)

1、 远古陶艺

黑陶、彩陶

2、 由陶器到制瓷

早期的瓷器是釉陶,即原始青瓷,商周中期到东汉晚期,是陶发展到瓷的过渡阶段。 高超的制瓷技术

打出各朝代的瓷器,尤其是青瓷和白瓷。增强学生的直观认识,提高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展示古代精美的陶器和瓷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民族自豪感。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参观景德镇或当地瓷窑,了解瓷器的制作工艺及瓷窑建设史,撰写一篇考察报告。培养学生观察问题与分析问题及写作的能力,让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习惯。 总结:

归纳教材内容,思考问题: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有哪些特征?

解题关键:与世界手工业发展相比较。

思路引领:从部门与分工、技术、规模、经营形态、分布、地位等角度即从质与量两个方面进行对比。

1、历史悠久、长期领先世界

2、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

3、部门不断增多,分工日益细化

4、技术不断进步

5、布局随着经济重心南移相应变化

教后感:

我遇到的问题是学生对这段历史了解太少,如果不了解基本史实,谈何认识?所以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课前充分预习教材内容并指导学生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这样,教学中才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相应的预期效果。我欣喜地看到,采用这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充分调

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锻炼学生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角,掌握了一些学习的基本方法,比如,如何上图书馆查资料,怎样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初步运用了“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和探究的方法。另外,在教学中教师也发挥了应有的引导作用。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课标要求:

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古代商业生产和转运贸易的基本情况;了解中国古代各朝代“市”的基本知识;了解各朝代文人对当时商业发展的客观性描述;了解各朝代作为商业中心的都市;深入理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过程中“市”的发展历程及其在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的突破的内在原因,以培养学生的历史知识的迁移能力和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还可以通过观察法结合教材中所提供的历史图片和史料对中国古代“市”的发展和演进、古代中国商业中心都市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和论证;教师可以利用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但在必要的关键环节上还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给予学生以适当的指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状况,认识商人在中国经济进步中的作用。同时学生还应当认识到,虽然中国古代商人拥有巨大的财富,对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他们的社会地位却十分低下。而且历代统治者都通过“重农抑商”政策来限制和压制商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国新的富有活力的经济形态的诞生。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市”的发展和演变,培养学生的历史概括能力和总归纳能力。

难点:要求学生理解中国古代“市”在时间和空间上限制的突破和商品经济的内在联系;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古代商人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不等的深层次原因。

导入新课:

由《乔家大院》剧照,引出明清时代的晋商,引入本节内容。

一、 富商大贾周流天下

本子目主要讲述两部分内容:乡村的商业活动和古代商人的活动。

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四民月令》中内容,使学生明白在乡村中已存在农副产品的季节性买卖。对于“古代商人的活动”这部分内容,需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图文资料,如唐代《估客乐》、宋代的《清明上河图》等,让学生阅读教材后,整理出古代商人的活动。

在讲明清时期的会馆和商帮时,可以适当提及电视正在热播的《乔家大院》,提高学生的兴趣。

二、“市”的发展

本子目内容主要讲述了古代“市”的发展。需要按照教材顺序整理出从秦代到明清“市”的发展过程。在讲述中充分利用教材中图文资料,同时教师也可以补充一些相关的图片,如《清明上河图》,让学生感受到古代“市”的繁荣,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兴趣。

三、商人重利轻离别

这一子目主要讲到商人往来奔波的生活方式,发达的古代商运,以及客商的风险三部分内容。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教材现有文字和图片资料,如《贾客行》、《琵琶行》,以及《庄居野行》等,让学生感受古代商人的奔波、艰苦的生活。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介绍他们所了解的与商人

高二历史教案人民版篇三:人民版高二历史中国艺术教案

第2课 中国古代的艺术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

课时:1课时

时间:2016年9月18日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较为分散,包含中国古代书法艺术、中国古代绘画和中国戏曲等三部分主要内容。知识点多,时间跨度大,学科综合性强,条块分割明显。本课教学以三种艺术的共同特点——意境为主题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由于教学内容与生活贴近,教材以外的课外教学资源非常丰富,包括各种图片,声音和实物资源,教学中都可作为辅助。

二、课标要求

概述汉字、绘画的起源及演变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三、学情分析

书法、绘画学生对书法、绘画了解较多,甚至部分学生有一定的书法和中国画的学习经历,对本课内容易产生兴趣。对京剧的了解相对较少,具备一些基本常识。但对书法、绘画、戏曲发展的历程缺乏完整的认识。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了解我国古代丰富多彩的艺术门类和种类,了解古

代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艺术,名家名作。了解和掌握古代中国书画艺术发展的基本脉络。能概括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知道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怀素、米芾、赵孟頫等书法名家;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了解中国戏曲发展脉络,初步理解书、画、戏曲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欣赏中国书法和绘画京剧的名作,感受书法、绘

画、京剧的意境之美。通过材料的解读使学生了解中国书法、绘画和戏曲的发展脉络。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了解我国古代多姿多彩的艺术,提高

欣赏美,发现美,鉴赏美的能力。潜移默化,提高自身修养,丰富人生观,价值观。

五、(一)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中国书画和京剧艺术的发展演变的历程和特点。

2、难点:古代艺术发展的原因;学生学习古代艺术的兴趣和对艺术的想象力,

增强学生欣赏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突破方式:利用课件展示相关材料, 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先从感官上了解中国古代辉煌的艺术,然后再由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感受去分析各艺术的特点。

(二)教学策略

本课在设计上以三种艺术中共同的艺术内涵——意境为线索,以三种艺术的历史发展脉络为纲,辅以相关的历史图片和历史典故来整合知识,提升历史底蕴。在三块内容中侧重书法。通过书法名家名作的赏析中总结中国传统艺术的特点,了解书画发展的脉络。京剧弱化处理。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本课标题,用楷书、隶书和行书三种字体共同组合而成,请学生们辨别。

教师:书法艺术大家都很喜欢,谈到书法必然与汉字绘画相联系,无字就无书法,有书就往往有书画,所谓“书画同源”。那么,中国汉字的起源是什么,演变的过程是怎样的?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基本发展脉络是怎样的?这些我们都将在本课讨论。

讲授新课:

一、书法艺术

1、汉字的发展演变 (1)传说:仓颉造字 (2)起源:刻画符号 (3)成熟:甲骨文、铭文

【简单介绍】目前所知最早成熟的文字是甲骨文,又称卜辞或殷墟文字,是指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经过多次发掘,共发现甲骨文十多万片。

(4)统一:小篆

【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汉字的使用更为频繁、广泛,人们对汉字的发展做了有益的尝试。但诸侯国对汉字任意减省笔画、紊乱偏旁,造成异体杂出、一字多形等混乱状况,削弱了汉字的交流功能,不利于文化的发展和生产的进步。到秦统一时,秦始皇推行“书同文字”,以秦国的小篆为基础,统一全国文字。

隶书:实用性 行书:虚玄灵动

【背景】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时期。在对汉末社会危机进行深刻反省的同时,书法成为士人表达自我对意境、神韵、风骨追求的理想形式。在加上这一时期的笔墨纸张的改进,也为这一时期书法技巧的创新提供了条件。代表作王羲之《兰亭序》。

楷书:注重法度。代表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草书:张旭、怀素

思考为什么唐代有不拘一格是书法作品?

答案与时代风貌有很大关系。国家一统,经济繁荣,思想开放,兼收并蓄,充满活力,整个社会激荡着一种进取精神,体现出打过盛世气象。

2、宋元明时期代表作品:北宋四大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书法家赵孟頫,创赵体。明代以文征明、董其昌声誉最高。

思考 中国古代汉字演变的情况,中国书法五种主要的字体及艺术特点。其演变趋势是怎样的

二、画中有诗

1、石器时代:岩壁上、陶器上、地面上

2、先秦两汉:门类丰富、多以珍禽异兽、仙魔鬼怪描绘为主,色彩浓厚,艳丽。

3、魏晋隋唐南北朝时期,“中国画 ”的艺术形式逐渐成熟。 中国画

(1)绘画工具:笔、墨、纸、砚、绢素以及矿物颜料。

(2)分类:A.按题材分: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B.按表现技法分:工笔与写意、勾勒与没骨、设色与墨笔。 (3)民间风俗画代表:《清明上河图》

【背景】宋代以后,商业兴盛,城市发展,文化普及,民间文化日益繁荣。

地位 精粹

山水画特点 内容为自然风景;讲究布局构图;追求意境。 南宋马远《山径春行图》

【补充】南宋偏安,描述多为江南风光,构图不追求对称,墨色恬淡。马远把景物放在一侧,被人称为“马一角”,他的画作又被称为“残山剩水”。

地位元明清时期,文人画成为画坛主流

文人画特点强调个性表现,追求抒情写意,体现综合素养,追代表作 王维、苏轼、郑板桥

三、金声玉振

1先秦:骨笛、陶埙、青铜编钟 2秦汉:设立乐府 3东晋:清商乐 【背景】东晋是由晋王室后裔在南方建立起来的小朝廷,虽然我们将其作为一个朝代写进历史,但实际上东晋统治的范围仅限于江南半壁河山,中国北方是由前秦、赵等外族统治者统治。

4南北朝隋唐时期:燕乐 5明清时期:戏曲及器乐

四、宫廷舞和民间舞

1、戏曲的发展历程:

(1)萌芽:傩戏

(2)起源:秦汉魏晋南北隋唐:乐舞百戏,四方散乐,杂技歌舞 (3)发展:宋南戏;

元杂剧(标志着中国戏曲的成熟)明传奇剧

(4)清:京剧的出现和繁荣

形成:徽剧与汉剧相互融合,并吸取昆曲等其他剧种的艺术优点而成。 推广:民国以来,走向世界。

特点:以表演历史故事为主;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唱、念、做、打有机结合;多采用虚拟性、抽象性的动作。

思考戏曲产生之后为什么能够取代乐舞,在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中占据主流地位? 答案

1)戏曲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表现灵活.形式多样。

2)表演方式继承了音乐舞蹈以及传统百戏的诸多手段.因而受到民众的喜爱。

3)市民经济的发展.也为戏曲的完善和普及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4)统治者因个人喜好为基点的提倡.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探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 批判继承;创新发展

1)对中国传统文化要加以珍惜、保护。

2)传统文化必须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3)让世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了解我国古代书画艺术,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悠久的文化艺术,了解古代艺术发展的基本脉络。这节课虽然结束了,但欣赏美、发现美、鉴赏美远没有结束。

板书设计:

一、

中国画

二、绘画艺术—画中有诗〔风俗画

山水画 文人画

上古先秦时期 三、音乐艺术〔 汉唐时期 明清时期

发展艺术 四、舞蹈艺术〔历史渊源初步形成 五、戏曲艺术

特点

书法艺术—出轨入神〔 演变

书法家

七、教学反思

本课运用图片和典故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到艺术是时代的反映,同时时代影响着艺术,提高学生鉴赏艺术的能力。

另外,在讲解过程中

高二历史教案人民版

,偏重时代背景的叙述,可能忽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致使学生对本课的框架内容缺乏条理性的认识。

相关热词搜索:高二 历史教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高一历史教案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17 版权所有 博文学习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090058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