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中历史教案
以下是博文学习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新课标高中历史教案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新课标高中历史教案篇一:高中历史 必修二 教案 人教版
高中历史 必修二 教案 人教版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课程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
基本特点。
【重难点突破】
重点:1、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2、影响农业经济的因素。 难点:土地制度演变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农业的起源
1.“神农”的传说
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成为农业的始祖。
黄河流域—种植粟、麦
2.农耕格局长江流域—种植水稻
气候不同;启示:地理条件与经济的发展联系密切,人与自然应和谐发展。 自然条件、技术、水力、土地制度、政策、劳动者等。
[过渡]阅读课本,找一找:促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生产工具的革新;水利工程的兴修。
二、生产技术的进步
1、表现:
(1)耕作方法: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从原始农业的产生到刀耕火种,随着耒耜等生产工具的出现,在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商周时期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和中耕农具,掌握了排灌、沤制绿肥、除草和灭虫等技术;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施肥和灌溉技术的发展,标志着铁犁牛耕这种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说明:①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主要表现: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以施肥、灌溉为代表的生产技术的提高。
②“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2)工具材质:石器→青铜→铁器
工艺:打制→磨制→炼铸造
(3)动力:人力→畜力→自然力
2、评价,促进农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局限:长期以来,没有革命性的进步
三、水利的兴修
1.大禹治水
2.水利工程的兴修都江堰(战国)
郑国渠(战国)
3.王景治黄河(东汉)
4.井渠法:主要应用于干旱地区。
[过渡]阅读课本,找一找:古代不利于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赋税沉重;徭役沉重;土地兼并。
四、农民沉重的负担
1.沉重的赋税
封建王朝都要向农民征收比率和数额不同的赋税。
古代赋税有田租、户税、算赋和口赋(人头税)及其杂税。
农民的赋税成为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并奠定了古代帝国富强和繁荣的基础。 据史书记载:秦始皇“泰半之赋”,使农民负担沉重。 2.繁重的徭役
秦隋王朝力役繁重,严重破坏经济,使社会动乱。
五、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形态的演变
◆土地兼并导致的社会问题
(1)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因为自耕农是国 家各种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土地兼并导致自耕农大量破产,使国家丧失收入来源。
(2)引起社会动荡不安。土地兼并的膨胀导致地方豪强势力壮大,影响到中央集权的加强;也会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引发农民起义,危及王朝的统治。
[课堂小结]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1)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水利工程发达,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 (2)小农经济成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3)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封建经济的基本形态。 (4)小农是封建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5)封建国家为稳定小农,大都采取了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
课堂讨论:中国古代历朝都发生民众暴动。为什么农民会被逼上反抗的道路?
第2课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课程标准】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
征。
【重难点突破】
重点:掌握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难点: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可以适当地借助历史文献法和老师的讲解进行深入探究。
教学过程:
导入:你知道中国英文名称CHINA的来历吗?说明了什么?
英文单词china是瓷器的意思,读音来自“昌南”的读音,昌南即被称为瓷都的景德镇。说明古代中国的制瓷业特别发达,世界领先,因此瓷器成为中华文明的标志。
要表现为家庭手工业。原始社会晚期,随着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脱离了农业,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
原始社会晚期 :手工业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 夏商周时期 :主要生产青铜器,由官府垄断。
春秋战国时期 :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田庄手工业)。
场手工业。
一、田庄手工业
1.田庄
——一个社会单元,一个相当完备的微型社会 2.古代田庄经济的特点
(1)田庄是地主依靠政治特权取得或兼并农民土地而形成发展起来的。 (2)田庄里的劳动者为依附农民
(3)田庄手工业主要是满足自身生产生活的需要,主要不是为了交换,田庄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
二、官营手工业——“工官”制度
特点:特殊行业的垄断性;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不计成本和奢侈性;技术工艺的高超性;各种行业的封闭性;劳动者缺少积极性。
三、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
(一)织女的劳绩——纺织业的发展历程
新石器时代:原始纺织业出现。
汉朝:技艺高超、提花技术。丝绸之路。唐朝;规模大、分工细、品种繁多。宋朝:棉纺织业发展。
明清(进入鼎盛时期):民营丝织业兴盛,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二)攻金之工——冶铸业
1.冶铜技术
新时器时代:出现小件青铜器。 商周:繁荣(如司母戊鼎)。
春秋至秦汉: 广泛采用鎏金、镶嵌技术 2.冶铁技术
西周:已能制造铁器。 战国:铁农具推广。
东汉: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
(三)夺得千峰翠色来——陶瓷业的发展历程
新石器时代:开始烧制陶器。 从商朝到东汉:由陶向瓷过渡。 唐代: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宋代:瓷窑遍布各地。
明清:青花瓷、彩瓷、珐琅彩。瓷都—景德镇。
[课堂小结]概括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1)历史悠久、长期领先世界。
(2)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官、私、家庭) (3)部门不断增多,分工日益细化。 (4)技术不断进步。
(5)布局随着经济重心南移相应变化。
课堂讨论:为什么中国工业由古代领先世界到近代反而落后?
第3课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内容标准】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重难点突破】
重点:掌握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市”的发展和演变,培养历史概括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
难点:理解中国古代“市”在时间和空间上限制的突破和商品经济的内在联系;深入分析中国古代商人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不等的深层次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商人”和“商业”名称的由来。
中国人很早就学会经商,商朝人善于经商。周武王灭商后,商朝的遗民为了维持生计,东奔西跑地作买卖,日子一长,便形成一个固定的职业。周人就称他们为“商人”,称他们的职业为“商业”。
范蠡(吴越争霸时人物)——商人祖师
商业贸易作为社会经济现象的一个方面,与工农业生产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它是工农业生产发展的产物,它的产生和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进步。
历史上的商业贸易现象包括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的发展、城市的发展、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的发展等方面。
一、商业的发展
1.产生和初步发展(先秦时期)
新课标高中历史教案篇二:人教版历史必修一教案(全)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全册教案
第1课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基础知识:
①重点: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②难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⑵能力培养:培养利用历史资料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与思考,初步培养学生用历史眼光和历史意识来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
①分组讨论:前后桌一组,选出组长一人,记录讨论的中心论点并作好发言准备。
②分阶段进行问题解决,在学生自学阶段,老师走下讲坛,深入各组讨论中,以便随时发现学生在解决过程中出现的疑惑或难点,增加课堂解决的针对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几千年前,就有了相当完备的国家运行机制,有相当高的政治文明,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认识到中国是一个渊源流长的文明古国,理解宗法制对历史和现实的影响。
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单元序言分析: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从1996年开始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更进一步证实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那么四千多年前我国国家机器是怎样运作的呢?本单元我们一起来探究中国古代国家机器运作的制度,即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讲授新课]
1、中国古代的朝代:(理清朝代,使学生形成时间概念。)
2、本专题的关键词是“政治制度”。考查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政治制度,就要注意它的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政治制度的沿革和影响等各方面的内容。本单元分四个阶段对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政治制度的内容、特点、沿革和影响进行了概述,向我们描述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脉络和趋势。
二、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从“大禹治水”的故事讲起,可以由学生讲述导入夏朝的建立。
(一)从禅让到王位世袭
设问:夏朝是如何建立的?
“大禹治水”:传说很久以前,黄河发大水,把庄稼和房屋都淹了。当时的部落联盟首领舜就派鳏去治理洪水,但鳏没有使洪水驯服。鳏的儿子禹就自告奋勇地要求继续治水。他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里,从而制服了洪水。在治理洪水的十三年间,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也正是因为他治水有功,才被舜通过禅让制推选为部落联盟首领。后来,禹的势力越来越大,于公元前2070年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根据断代工程,科学地测定夏存在时间为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年)。
设问:请观察一下教材中的插图《戴冠冕的夏禹》,这时的夏禹有何变化?
这时的夏禹因为权势的强大,已经从部落联盟首领转变为夏国王了。(举例:在禹统治的时期,禹已有特权。相传因为有个部落酋长参加会议迟到,被禹处死,可见禹已在行使着君王的权力。)冕是古代帝王专戴的礼帽,圭为古代帝王举行礼仪所用的玉器。
1.王位世袭制
禅让制,是原始社会部落联盟内部民主选举首领的制度,“选贤与能”。
设问:成为夏国王的大禹还会继续推行禅让制,选出他的继任者吗?
禹虽然按照传统的禅让制推举伯益为继承人,却不给他实权。相反,禹把实权给了自己的儿子启,启杀掉益而继承王位。这说明我国原始社会的禅让制已被王位世袭制取代,中国社会也由“天下为公”的时代进入到了“家天下”的时代。
提供两段材料给学生,可比较分析原始社会的“天下为公”与阶级社会的“家天下”: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和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材料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
需要注意的是,王位世袭制不仅指子承父位,也包括兄终弟及这种形式。
2.夏商的行政管理制度
夏商时期,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制定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以商朝为例说明。在中央,最高统治者为王,设相、卿士参与商王决策;在地方,商时期方国林立,方国首领被商王封赐为“侯”“伯”等,他们对方国拥有一定的支配权力,同时对商王效忠,定期纳贡、朝见,并奉命征伐。(这里可结合学生所熟悉的《封神榜》,以周方国的文王被赐封为西伯侯为例讲述,学生更易理解。)
(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前1046年,陕西一带周部落首领周武王灭商,以镐京为中心建立西周。西周强盛时控制的地区,已经远远超过商朝。
西周控制区域西起今甘肃东部,东达海滨,北起辽宁,南达长江,是三代中疆域最大的王朝。
情境设置:对于如此庞大的王朝,作为周王,怎样才能有效地统治?
1分封的目的
巩固周王室的权力,一是要“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二是要防止商的遗族叛乱,三是要适应人口不断发展、疆域不断扩大的需求。(最根本的即巩固统治)
情境设置:如果我是周王,我该怎样进行分封呢?(结合《周朝分封诸侯分类示意表》说明分封的对象,能认识到分封的主体是同姓分封,同时可结合地图说说一些功臣的封地)
2分封制的内容 (周王与地方诸侯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①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②被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尽到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举实例说明,周成王、周康王时期的会盟诸侯,周昭王时期的巡游南方。)
3分封制的影响
设问:当周天子把同姓王室贵族、立功的异姓贵族和先代贵族的后裔分封到各地做诸侯以后,他们到底起到什么作用?是否真如周天子所想,巩固统治,扩大疆域?(用此设问主要是让学生充分体会分封制带来的影响,学生可结合教材以及自己的认识进行思考。)
教师总结:认识分封制的影响,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周王室力量是否强大,与诸侯国势力强弱成反比。当周王室力量强大时,就能保持对诸侯国的震慑力,并能通过诸侯国强化对边远地区的统治;当周王室力量衰弱时,诸侯国独立性就会增强,并威胁到周王的统治地位。第二,分封制在西周时期对周王朝统治的巩固起了积极作用,但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明显地削弱了周王室的统治,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我们既不能用前者代替后者,也不能用后者掩盖前者。
(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设问:在分封制下,为什么分封的主体是同姓王室贵族?
同姓王室贵族和周王的关系最亲。他们之间是有血缘关系的。而血缘关系的亲疏对周朝同姓贵族政治地位的高低,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实际上,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亲疏不同的家族结构,构成了当时另一个重要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它与分封制密切相关。
1宗法制的含义
简单说即宗族的法规。它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是用规定宗族内庶嫡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最终保证王权的稳定。
2内容:嫡长子继承制,余子分封;庞大的宗族网;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其中嫡长子继承制是最大的特点)。
3影响:确立一整套分配与继承制度,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家国一体。
早期国家制度以宗法制为核心,用分封制为治理国家的基本形式,用世卿世禄制为选拔官吏的基本方式。
[本课小结]
在夏商周时期,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构成了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宗法制通过血缘关系的亲疏,规定了西周金字塔式的社会统治秩序,分封制则保证了周王对全国各地的统治。它们互为表里,相互渗透,共同维持西周社会秩序正常运转。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通过掌握皇帝称号和皇帝制度的内涵,理解秦朝至高无上的皇权的权威性。
⑵剖析秦朝重要官制和地方郡县制的内容和特点,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对巩固封建专制皇权的作用。
⑶ 解和掌握秦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措施;探究封建专制皇权对秦王朝的强盛和灭亡的双重
作用;正确地评价秦始皇。
2、过程与方法
⑴提出问题,设置历史情景,引导学生探究问题。
⑵利用辩论的形式,引导学生体验历史发展过程。
⑶利用历史资料和示意图,引导学生从形式上多样的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认识到秦朝统一在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作用,培养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感。
⑵认识到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课件显示] (利用诗歌,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了解这段历史的兴趣)
《古风》李白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斩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雄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聘望琅琊台。刑徒七十万,起土郦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思考:①诗中“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斩浮云,诸侯尽西来。”是指什么历史事件? ②诗中的历史人物为何落到“金棺葬寒灰。”的下场?
③诗人对他的叙述评价是否客观?(转 载 于:wWw.HnnsCY.cOM 博文学习网:新课标高中历史教案)为什么?
[讲授新课]
思考:在群雄逐鹿中原的战国时代,为什么偏偏只有秦国能够异军突起而有实力消灭其他六国呢?
一.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
1.原因:根本原因:经济发展,统一是历史发展趋势。
主要原因:商鞅变法,国力强大。
2.统一: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终于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二、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
思考: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是什么意思?
专制主义:中央的决策方式即皇帝个人专断独裁。
中央集权:全国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控制。
请一位同学归纳一下秦始皇建立了统一的封建国家秦之后的措施?
措施:
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全面推行郡县制。
(一)皇帝制度
请一位同学当秦始皇,说说他怎么样确立“皇帝”的称号?
学生:古人都以“王”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称号,但朕觉得寡人完成了统一大业,完成了前无古人的事业,功高盖世,如果还以“王”来作为称呼,不足以显示朕的权势以及地位。朕曾让群臣商议过,但他们上的“泰皇”朕也不满意,所以朕决定去掉“泰”字,加上“皇”字,采用上古“帝”位的名号,称为“皇帝”。
听他介绍完后请同学们看书上第9页的“历史纵横”,猜猜刚刚那位同学的意图,他为什么要把“三皇五帝”的合称作为自己的称号?
秦始皇之所以把“皇”和“帝”两字结合起来,说明他并不满足于仅仅做人间的最高统治者,他还要将他的权威赋予神的力量,神化自己的君权,巩固统治。
秦始皇在确立“皇帝”之称的同时,还规定了许多尊君,维护皇帝最高权力的制度和办法,创立了皇帝制度。
皇帝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本质:
(1)皇帝独尊的威势和地位;“制”“诏”说明皇帝的话就是法令;“玺”是皇权的集中表现,并为皇权披上了“天命”(君权神授)的色彩。
(2)皇权至上,皇帝独裁;大臣受皇命办事,没有决策权,这是皇帝制度的核心。
新课标高中历史教案篇三: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1]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
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本课属于二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的一次重要的变化, 主要属于当代历史的范畴, 学生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但并不扎实。由于这一时期的内容离现在并不遥远,课文中许多重要事件,如北约、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对当今复杂多样的世界形势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学生对于这一课的内容很感兴趣。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偏向,在这一课的课件设计中,插入了较多历史图片,通过历史图片的展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加深学生对历史的感性认识。也可以提前组织学生在网上下载精美图片,协助教师制作课件,这样既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也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冷战”的概念及背景,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通过分析“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表现,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以及全方位观察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材料,分析“冷战”形成的背景,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质,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通过地图、图片、视频的应用,引导学生理解两极格局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史料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认识“冷战”的形成过程及世界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理解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是由其综合实力决定的,特别是经济实力;理解霸权主义的危害,体会人类和平的重要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和平、为人类和平事业做贡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美苏“冷战”对峙的措施及表现。
教学难点:“冷战”状态下的美苏关系及对国际局势的影响。 重难突破:
1,苏美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二战后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让位于美、苏两极主宰世界的“雅尔塔体系”。美国凭借大战中膨胀起来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力图称霸全球,遏制共产主义,为此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先后出台了“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并组织“北约”。苏联为尽快恢复战争创伤,捍卫反法西斯战争成果,采取一系列针锋相对的措施,如“经互会”和“华约”。 2,“冷战”对二战后的国际关系的影响
一方面,美苏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其表现,在欧洲,冷战导致德国和柏林的分裂;在亚洲,则表现为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等一系列局部战争的发生;美苏两国还曾一度把人类拖到核战争的边缘。总之,冷战使世界分裂成两大对立阵营,互相之间充满敌意和不信任,给世界带来了动荡不安。
另一方面,美苏两国势力均衡,都不敢轻易发动战争,使世界在近五十年时间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主要教学方式与教学用具
1.结合主题思路大胆取舍,重新整合教材内容。建议教师:以“冷战”的形成背景、具体表现及其影响为思路对课文内容进行整合。例如,为了更好理解课文内容,适当补充二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力量膨胀、二战
后苏联实力增强与政治威望提高、二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等历史材料,或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与课后探究2.为了更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建议布置预习思考题:(1)找出重要概念。(2)美国的“冷战”政策有哪些?(3)苏联采取了哪些反击措施?(4)“冷战”下的国际关系如何?(预习思考题无须用本子专门写下来,能在课本上找到的,只需画在书上就行;需要归纳的可写简要提纲。预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养成阅读思考的自学习惯。预习思考题的难度要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水平,一般以了解课文知识、突出重点知识为主,跨度不宜太大。)
3.指导学生阅读分析,提高学生的阅读学习能力。例如,能在课文里找到答案的,就让学生自己阅读找到答案。
4.注重创设情景,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和互动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主动探究。对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恰当的评价。
5.围绕主题补充或重新整合课本提供的历史材料。例如引入资料: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力量膨胀、美国称霸全球的野心、战后苏联的军事力量空前壮大和用计算机演示“北约和华约的对峙地图”等,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冷战”形成的原因及其表现。引导学生研习和运用历史材料,进一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并认识到历史资料是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进而懂得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原始材料和时政资料。 教学用具:教材和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注:此教学设计针对的是水平较高的学生,教学对象基础好,自学能力强,并能自觉做好预习思考题的,可省略讲各教学内容的①)
板书设计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
一. “冷战”的概念 二. 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 三. 美国的“冷战”政策 四. “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五. “冷战”的影响 附预习探究
针对下列一些问题,要求学生选择其中的一到两个问题,在课前完成资料搜集工作,并表述出自己的看法。 1、二次大战期间美国军事、经济实力的膨胀 2、什么是铁幕演说? 3、“马歇尔计划”的提出
4、何谓“冷战”?为什么其成为美苏对抗的主要形式? 5、柏林危机
6、“北约”和“华约”的建立和沿革 7、“古巴导弹危机” 8、朝鲜战争 9、越南战争
10、概括美国和苏联分别采取了哪些对抗措施使两极对峙格局正式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