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数学教案 > 正文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苏教版

发布时间:2024-12-22 02:09:46 影响了: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苏教版篇一:2017年度最新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

备 课 本

科 目数 学

班 级 二(2)班

任课教师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小学数学二(上)教学进度

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材分析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是按照教育部2011年12月颁发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编写的。于2013年4月经教育部审定通过。现结合自己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本册教材作如下说明:

一、教学内容:

数与代数: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乘、除法的含义;乘法口诀,用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用乘法口诀求商;求几个相同加数的简单实际问题,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图形与几何: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以及平等四边形的初步认识;线段的初步认识;常用的长度单位厘米、米,用尺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从前面、后面、左面、右面观察物体。

综合与实践:有趣的七巧板,我们身体上的尺。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正确地计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能联系具体情境,初步认识乘、除法的含义;探索、理解、熟记乘法口诀,能熟练地口算表内乘、除法;能联系四则运算的含义,用学过的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和交流,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以及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初步认识线段,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会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测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在观察同一个物体时,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有时是不同的。

(二)数学思考方面

1.在认识乘、除法的含义,编制乘法口诀,用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除法,以及计算100以内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对100以内数的认识,感受不同的计算策略,发展数感和初步的抽象思维,提高运算能力。

2.在认识图形、测量长度经及观察物体等活动中,感受简单平面图形的特征,初步体会物体与它相适应视图之间的联系,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在用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除法,解决简单的乘、除法实际问题,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测量、估计物体(或

线段)长度的过程中,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并尝试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三)解决问题方面

1. 在都是的指导下,联系学过的数与数的计算、图形等知识和方法,从现实情境中提出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2.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收集和整理信息、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借助摆学具、画图形等方法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会根据要解决的问题选择合适的已知条件,积累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测量物体(或线段)长度的过程中,初步学会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计量单位和测量方法,积累一些测量长度的经验,初步建立长度观念。

3.在拼图形、测量长度,以及观察物体等活动中,初步体会一些简单的图形变换的方法,感受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学会与同伴合作,学会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并在交流中加深体验,提升认识。

(四)情感态度方面

1.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参与编制乘法口诀、观察和发现简单平面图形的特征、测量物体或线段的长度等活动,获得一些学习成功的体验,感受乘法口诀的工整与简洁美,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初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在用学过的计算解决单位实际问题,测量或估计物体长度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活动过程的探索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3.在教师的鼓励和帮助下,主动克服数学学习中遇到的困难,逐步养成细心计算、自觉检验、发现错误及时改正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乘、除法的含义,体会乘、除法的内在联系。熟练正确地进行表内乘、除法的计算,并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感知线段、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以及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能正确识别这些图形。

教学难点:乘法口诀的编制以及利用乘法口诀进行表内乘除法的计算。

四、课时安排:

全册共安排了53课时的教学内容,另外还安排了4课时的期末复习,全学

期大约有25%的教学时间留作机动,各单元的具体课时安排如下: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 6课时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3课时

有趣的七巧板 1课时表内乘法(一)13课时

表内除法(一)9课时 厘米和米4课时

我们身体上的“尺” 1课时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二) 14课时

观察物体2课时

期末复习4课时

五、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51名学生,男生居多,小朋友们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以及学习习惯等相对来说已经有了较大的转变,完成作业情况也较好,大部分同学作业清楚,态度端正,对数学表现出了较大的兴趣。特别是班上的洪逸、林义煊、梁涵曦等同学基础扎实,思维活跃,数学基础知识、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比较强,掌握了一定的数学学习的方法。学生的组织纪律强,班集体有一定的凝聚力,给数学教学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内部环境和良好的学习氛围。但是由天本班两极分化较大,有个别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相对较弱,学习基础又不扎实,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而且学习态度较差,尚不能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1.从家庭教育方面来看。本班学生都来自于农村,如今年轻的家长们为了养家糊口,外出打工的人数急剧上升,将子女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苏教版

交给父母、岳父母看管的比比皆是。家庭教育几乎成了一片空白。这样,给学校教育增加了不少难度。除了要上好课,更应做好学生理想前途教育,将德育渗透到各学科中,及时走访,加强老师与家长们的联系,让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2、从学生的学习品质来看。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强,80%的同学课堂作业能按时完成,课堂气氛也较为活跃。但学生缺少一种锐意进取的精神,独立思考、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苏教版篇二:2015-2016年最新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品完整篇

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材分析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是按照教育部2011年12月颁发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编写的。于2013年4月经教育部审定通过。现结合自己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本册教材作如下说明:

一、教学内容:

数与代数: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乘、除法的含义;乘法口诀,用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用乘法口诀求商;求几个相同加数的简单实际问题,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图形与几何: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以及平等四边形的初步认识;线段的初步认识;常用的长度单位厘米、米,用尺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从前面、后面、左面、右面观察物体。

综合与实践:有趣的七巧板,我们身体上的尺。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正确地计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能联系具体情境,初步认识乘、除法的含义;探索、理解、熟记乘法口诀,能熟练地口算表内乘、除法;能联系四则运算的含义,用学过的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和交流,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以及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初步认识线段,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会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测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在观察同一个物体时,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有时是不同的。

(二)数学思考方面

1.在认识乘、除法的含义,编制乘法口诀,用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除法,以及计算100以内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对100以内数的认识,感受不同的计算策略,发展数感和初步的抽象思维,提高运算能力。

2.在认识图形、测量长度经及观察物体等活动中,感受简单平面图形的特征,初步体会物体与它相适应视图之间的联系,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在用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除法,解决简单的乘、除法实际问题,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测量、估计物体(或线段)长度的过程中,

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并尝试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三)解决问题方面

1. 在都是的指导下,联系学过的数与数的计算、图形等知识和方法,从现实情境中提出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2.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收集和整理信息、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借助摆学具、画图形等方法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会根据要解决的问题选择合适的已知条件,积累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测量物体(或线段)长度的过程中,初步学会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计量单位和测量方法,积累一些测量长度的经验,初步建立长度观念。

3.在拼图形、测量长度,以及观察物体等活动中,初步体会一些简单的图形变换的方法,感受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学会与同伴合作,学会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并在交流中加深体验,提升认识。

(四)情感态度方面

1.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参与编制乘法口诀、观察和发现简单平面图形的特征、测量物体或线段的长度等活动,获得一些学习成功的体验,感受乘法口诀的工整与简洁美,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初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在用学过的计算解决单位实际问题,测量或估计物体长度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活动过程的探索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3.在教师的鼓励和帮助下,主动克服数学学习中遇到的困难,逐步养成细心计算、自觉检验、发现错误及时改正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乘、除法的含义,体会乘、除法的内在联系。熟练正确地进行表内乘、除法的计算,并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感知线段、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以及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能正确识别这些图形。

教学难点:乘法口诀的编制以及利用乘法口诀进行表内乘除法的计算。

四、课时安排:全册共安排了53课时的教学内容,另外还安排了4课时的期末复习,全学期大约有25%的教学时间留作机动,各单元的具体课时安排如下: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 6课时

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3课时

有趣的七巧板 1课时

表内乘法(一)13课时

表内除法(一)9课时

厘米和米4课时

我们身体上的“尺” 1课时

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二) 14课时

观察物体2课时

期末复习4课时

第一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

第一课时:连加、连减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页

教学三维目标:

1、使学生掌握笔算连加、连减的方法,能正确地笔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算式。

2、通过情境培养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连加、连减的笔算方法

难点:理解算理

教具准备: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8+9+5 7+3+6

19-6-7 17-9-5

2、用竖式计算

19+27 90-25

二、学习新知

1、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让我们先来看一副图,谁能来说一说画面中说了些什么?你说的真好,瞧,小朋友们正在折纸船比赛,小红折了19只,小紫折了27只,小兰折了26只。

根据这些信息你想到哪些数学问题?

由学生独立计算一步计算的笔算。

这有个问题要我们求三人一共折了多少只纸船?这怎么算呢?

28+34+23

2、探索新知

三个数字连加,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谁来说一说,你打算怎么算?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并指导笔算书写格式。

比较两种方法,你发现了什么?你喜欢用哪种方法计算?用你喜欢的方法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3、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

90-25-28=

如果要笔算,怎样计算?让我们来试一试。

三、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2、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指名回答,集体评议。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四、总结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连加、连减运算的计算顺序,是按从左向右的顺序进行计算的。连续竖式比两步竖式更简便。还要注意数位要对齐,还要看清运算符号,以及进位加法的进位以及退位减法的退位问题。

五、布置作业:想想做做第2题。

课后反思: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苏教版篇三:(精华)2016最新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连加、连减的竖式计算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两位数连加、连减的竖式计算,体验怎样写更简便及能够用简便的方法正确计算三个数的连加、连减。

2、感知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将两个竖式合并成一个竖式。

教学过程:

一、先学探究

口算。

4+8+5 17-8-4 8+7+3

17-8-6 20+17+261-20-30

选择其中的任意的算式,提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用竖式计算。

49+36= 80-13=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学情预判:

二、思索探究,交流共享:

教学例1。

(1)、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图并了解信息。

(2)、在小组内交流你想到的问题,并解答出来。

(3)、怎样求一共折了多少只?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算式19+27+26这道题怎样计算呢?学生试算并在小组内交流计算方法。学生汇报,展示算法。比较各种竖式的区别与联系及优劣。

(4)、在练习本上写出连写的竖式。学生,汇报,板演解答过程。 1 9 4 61 9

+2 7 +2 6 +2 7

── ── ──

4 6

+2 6

2、试一试。

出示:90-25-28=

先分步用两个竖式计算,再用简便写法计算。

教师巡视,检查学生的竖式写得对不对。

集体交流。

小结:在遇到一般两位数的连加、连减时,可以用竖式计算。竖式可以分开写,也可以合并成一个简便写法。

三、反馈完善:

1、“想想做做”第1题

用简便写法列出的连加、连减的竖式,学生可以直接计算,把每一步的得数填在括号里。

2、“想想做做”第2题

选择上面一行练习,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3、“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说出:跳绳的有37人,踢毽子的有48人,踢球的有14人。提问:括线表示什么意思?要求什么问题?

独立完成,交流订正,要求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把三部分合起来,用连加计算。

3、“想想做做”第4题

(1)引导:求一共摘了多少个?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

(2)你知道从多少个里面运走60个?用什么方法计算?学生独立列式。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合作得非常好。你们都是爱动脑筋的好学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补》

加减混合运算的竖式计算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计算出加减混合运算的结果,知道哪些算式可以口算,且能口算的要口算。

能够根据信息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生活问题。

2、感知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会加减混合运算的竖式计算。

教学难点:在混合运算中,遇到能口算的要口算。

教学过程:

一、先学探究

出示连加、连减的算式。

72-16-25=14+57+22=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学情预判:

二、思索探究,交流共享:

出示例2.

读题,说一说:求还剩多少只怎样列式?指名回答,板书:38+42-33= 提问:这是什么样的算式?

想一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你能根据前面的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用竖式算一算吗?

学生尝试完成,然后指名交流。

提问:你是怎样想的?

追问:你们计算的顺序都是这样的吗?你是怎样写的呢?

追问:还有其他的写法吗?

学生齐读两组算式,教师再次板书。

3 8 8 0 3 8

+ 4 2–3 3 +4 2

──── ──

8 0 4 78 0

–3 3

──

4 7

提问:你认为哪种写法简便些?(学生交流)

试一试。

出示60-38+40=

你会计算吗?下面请大家先计算第一步,板书:

6 0

-3 8

──

2 2

接下来应该算什么?(22+40)

指出:在计算中,遇到能口算的就口算。

出示口算卡片:

30+40= 45+20= 81-30= 64-4= 49-6=

3+74= 26+70= 53-10= 97-70= 82+5=

三、反馈完善:

1、“想想做做”第1、2题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2、“想想做做”第3题

说说哪一步可以口算。

3、“想想做做”第4题

求还剩多少棵用什么方法计算?你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答:用减法计算,用原来的减去吃了的。

求现在一共有多少棵用什么方法计算?你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答:把剩下的和又买来的合起来。

4、“想想做做”第5题

求全班一共栽树多少棵怎样想?你知道用什么方法计算吗?独立完成,交流算式。

求女生栽树多少棵?需要知道哪些条件?你是怎样想的呢?

四、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补》

相关热词搜索:上册 二年级 苏教版 数学教案 苏教版二下册数学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17 版权所有 博文学习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090058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