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二下数学教案
博文学习网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苏教版二下数学教案,提供全面的苏教版二下数学教案信息,希望对您有用!
苏教版二下数学教案篇一:【新】苏教版小学2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完整教案教学设计【新版】
最新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新教材)
特别说明:本教案为最新苏教版教材(新版)配套教案,各单元教学内容如下:
第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
第二单元、时、分、秒第三单元、认识方向第四单元、认识万以内的数第五单元、分米和毫米
第六单元、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第七单元、角的初步认识 第八单元、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第九单元、期末复习
第一单元 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第1课时总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平均分若干物体的活动中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能根据平均分有剩余的的情况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正确读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3、通过操作、思维、语言的有机结合,培养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能力。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用具:小棒 教学过程: 一、先学探究:
谈话:开学第一天,老师就准备了10枝新铅笔来考考小朋友们,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
提出问题:这10枝铅笔我要分给大家。可是,怎样分才合理呢? (1)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引导学生统一认识:每人分得同样多。 (2)谈话:每人分得同样多,可以怎么分?(每人分2枝、每人分3枝、每人分4枝??)
如果每人分2枝,可以分给几人呢?如果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 几人呢?那么如果每人分4枝,可以分给几人呢???我们来分一分。 二、交流共享
1、(1)分一分:(用小棒代替铅笔,小组合作)
指导操作。谈话:10枝铅笔每人分2枝,可以分给几人呢?请一组上台示 范分一分。分完后问:10枝铅笔每人分2枝后有没有分完?在表格中板书结果。
自主活动。谈话:如果每人分3枝、每人分4枝,分别分给几个人呢?你能用以上的方法在小组里分一分,并把不同的情况记录下来吗?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2)说一说:
①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填写表格,确认结果。 ②谈话:观察分法,把它们分类,并说说怎么想的?
③小结:10枝铅笔平均分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正好分完,另一种是分后还有剩余。出示表格:
表(1)表(2)
(3)写算式: ①观察表(1)
提问:10枝铅笔每人分2枝,可以分给几人?分完了吗?怎样列式计算?
板书:10÷2=5(人)
10枝铅笔每人分5枝,可以分给几人?分完了吗?怎样列式计算?
板书:10÷5=2(人)
提问:你能说出这两个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吗? ②观察表(2)
谈话:10枝铅笔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几人?有什么方法计算?(板书:10÷3)可以分给几个人?分完了吗?还剩几枝?这1枝还能分吗?
这1枝是剩下的,它是10枝里面的一部分,我们可不能忘了它,在3人后面加上小圆点,把它记录下来!
③认识余数。在除法算式里,每个数都有自己的名称,在10÷3=3??1中,
10、3、3分别叫什么?1呢?如果不知道,可以看看书。
反馈交流,全班齐读算式:10除以3等于3余1 。 ④观察比较:
10÷5=2、10÷3=3??1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另一种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
(4) 谈话:你能把表(2)中每人分4支的结果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学生独立在书上填一填。
反馈交流:10÷4=2(人)??2(枝) 10÷6=1(人)??4(枝) (5)概括提炼:想一想,什么情况下平均分的结果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表示?余数表示什么?
2、探索余数要比除数小的规律。
出示例2,用4根小棒摆1个正方形,8根小棒摆2个正方形。像这样用12、13、14、15、16根小棒摆正方形,结果会怎样? 先摆一摆,再填写除法算式,并把表格填完整。
(1)谈话:请同学们观察13÷4、14÷4??的余数与除数,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
如果余数和除数相等,或者余数比除数大了,说明了什么? 小结:请记住,计算有余数除法,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2)猜一猜:有一道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如果除数是6,余数可能是几?如果余数是3,除数最小是几? 三、反馈完善:
“想想做做”1—3。
1、第1题:让学生各自用小棒摆一摆、填一填、算一算,再通过交流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有余数除法求商的思考过程。
2、第2题:先让学生各自填一填,再引导学生比较两道题目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3、第3题:先让学生按照题目读一读,再说说每题的商和余数各是什么? 4、第4题:先把题目的要求读一读,然后同桌互说,再指名说一说。 四、全课总结: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生活中还有哪些平均分后有余数的情况?课后到生活中去找一找,如果找到了就用有余数的除法说一说,说父母听。 五、课堂作业
第一单元 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第2课时总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有余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试商的方法,懂得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会用竖式计算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2、培养初步的观察、概括能力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态度与习惯。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用具:桃子贴图,圆片 教学过程: 一、先学探究 :
1、出示挂图:几十面按红、黄、蓝顺序排列的彩旗,下面顺次标上序号。 2、谈话:老师不看屏幕,同学们告诉我几号旗,我就能说出它是什么颜色,不信,你考考老师?
3、老师为什么能很快猜出彩旗的颜色呢?你们想知道吗?今天我们就要学习这其中的奥秘!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妈妈买了12个苹果,如果每4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 列算式:( )÷( )=( ) ? ? ?()数()数 ()
苏教版二下数学教案篇二:2015最新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整套教案
第五单元 课题:认识分米和毫米 第1课时 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
3、组织有效的活动,激活参与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2、使学生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教学具准备 :
每人一条1分米长的纸条,1分硬币,磁卡,1厘米、1米的纸条,直尺,白纸1叠、米尺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身高图。
问:你知道这个小朋友在干什么吗?(量身高)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小朋友的身高是多少,齐读:1米32厘米
这里面用到了两个什么单位?(长度单位)分别是什么?(板书:米 厘米)
2、复习米和厘米。
1米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贴出1米纸条。问:你感觉1米比较怎样?所以我们一般用米作单位来量一些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1厘米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贴出1厘米的纸条。问:你感觉1厘米的长度怎样?所以我们一般用厘米作单位来量一些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3、导入。
我们感觉1米和1厘米的长度相差太大了。如果我们要去量课桌的长,用米作单位太大了,用厘米作单位又太小了,所以我们今天要认识米和厘米之间的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板书)
二、思索探究,交流共享:
(一)认识分米
1、师贴出纸条,指出:这张纸条的长就是1分米。
请学生也拿出相同的纸条,问:这张纸条的长就是什么?
2、我们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举例说明。(插座的四条边、软盘的边)
3、师:分米和厘米都是长度单位,那么它们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呢?怎样证实你的猜测?用直尺量一量纸条。得出结论,板书:1分米=10厘米
4、判断:读:我的文具盒,长大约20厘米,宽大约10厘米。
你能换种说法吗?
5、你能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吗?指名在实物投影仪画线段。
问:1分米可以从刻度0画到刻度10,还可以几开始画?如果从2开始呢?从3呢?
6、用大拇指和食指在直尺上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比划给同桌看,让同桌用尺量一量,看看估计得对不对。
7、拿出彩纸条,估计一下1分米的长度,剪下1分米,再量一量,看看自己估计得对不对,还差多少。
8、我们知道了分米和厘米的关系,那么分米和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在米尺上能不能找到1分米呢?出示米尺图,指名回答。
数一数,米尺上一共有几个1分米?出示:1米里面有()个1分米。回答后演示:10。
指名说说米和分米的关系。板书:1米=10分米
(二)认识毫米
1、导入。
师:你能说说数学书厚多少吗?
师演示操作方法,学生合作量一量。得出结论:数学书厚度不到1厘米。
2、揭示。
为了看得更清楚,老师拿来了一个放大镜(出示),发现数学书的厚度连一厘米都不到,说明我们还需要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毫米。板书:毫米。
3、认识。
放大1厘米。
师:在直尺上,1厘米中间有一些比较短的刻度线,把1厘米分成了一些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演示从刻度线0到第一根小短线就是1毫米。
4、进率。
一格一格数,数到5毫米时停下,问:这根刻度线有什么不同之处?指出:从刻度线0到这根刻度线就是5毫米。演示5毫米。继续往下数。填空:1厘米里面有( )个1毫米。
你知道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了吗?板书:1厘米=10毫米
在你的直尺上找一找1毫米,你感觉1毫米比较怎样?怎样数比较方便?(用笔尖数)学生数一数。
5、举例。
什么东西的长度或厚度是1毫米呢?
师示范量1分硬币的方法,学生同桌合作。用同样的方法量1元硬币、银行卡的厚度,再量一量多少张白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三、反馈完善:
1、想想做做第1、2、3题。
(1)说出橡皮和回形针的长度各是多少毫米?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数的?想想怎样看更方便。
(2)第2题,量出下面图形每条边的长。
学生独立测量。
汇报交流。
(3)第3题。先估一估自己的课桌和凳子的高大约是几分米,然后小组合作量一量课桌和凳子的高分别是多少厘米?各接近几分米?
2、想想做做第4题。
先估计,再测量,把数据记录下来。
(1) 学生测量,记录数据。
(2) 汇报交流。
3、在( )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铁钉长2( )。
(2)床长2( )。
(3)大米宽2( )。
(4)黄瓜长2( )。
让小朋友独立选择,在交流时先让学生用手势表示自己选择的长度单位,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为何选这样的长度单位。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两个新朋友,它们是谁?都是什么单位?它们之间的关系你知道吗?读一读。
五、课堂作业
六、教后反思
第五单元 课题:简单的换算 第2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在测量活动中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并且学会估算,提高估算能力。
2、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学重难点:
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并且学会估算,提高估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多媒体演示小兔和小猫在比赛跳远,分别留下一条线段。小兔:“我跳了9分米”,小猫:“我跳了80厘米”。两个小动物争论不休。
师:小兔和小猫谁跳得远呢?(学生自由说)
师:到底谁跳得远,小朋友们谁说得正确呢?学了“简单的单位换算”,你们就能找到答案!
二、思索探究,交流共享:
1、请小朋友每人拿一支笔芯,用直尺量一量,有多长?
师:同样的笔芯,有的小朋友量得是6厘米,有的小朋友量得是60毫米,这是怎么回事?(学生自由说Z)
小结:许多小朋友都说6厘米和60毫米是一样长的,6厘米就等于60毫米。那为什么6厘米=60毫米呢?你是怎么想的?在小组里说一说你的想法。
师:因为1厘米=10毫米,6厘米就有6个10毫米,也就是60毫米。所以6厘米=60毫米。
2、试一试
师:一张电脑桌的高是多少厘米呢?同桌合作,量一量。(学生活动)
师:小朋友量得电脑桌的高是70厘米,如果用分米作单位是多少分米呢?你是怎么想的?(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小结:1分米=10厘米,70厘米有7个10厘米,就是7分米。
3、师:我这儿还有一块橡皮,量得它的长度是50毫米;教室的门量得它的高度是20分米。你能完成下面的填空吗?
50毫米=( )厘米 20分米=()米
(同桌交流,选一题说说自己的想法,相互作出评价,全班交流。)
三、反馈完善:
1、“想想做做”1
学生独立完成。
汇报交流。
2、“想想做做”2
先量一量每个图形中各条边长是多少厘米,再说一说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填写在书上。
3、“想想做做”3
独立完成,做完后跟同桌交流你的想法。
4、“想想做做”4。
让学生独立完成说说是怎样换算的?
5、“想想做做”5
哪条线段长?先估一估,再量一量。
学生独立估计、测量。
汇报交流。
6、“想想做做”6
先估计这两条线段各长几厘米,跟同桌说说,然后量一量,看谁估计得准?最后再同桌交流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
四、全课总结:
1、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吗?你跟你小组的同学合作得怎样?
2、课外实践活动:拿一瓣蒜头,放在盛有少量水的盘子里。先看看它几天后开始发芽,再记录发芽后一周内蒜叶的生长情况。完成蒜叶生长情况记录表,过一段时间全班交流。
五、课堂作业
六、教后反思
苏教版二下数学教案篇三:新版苏教版2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完整教学设计
最新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新教材)
特别说明:本教案为最新苏教版教材改版后配套教案,各单元教学内容如下:
第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
第二单元、时、分、秒 第三单元、认识方向第四单元、认识万以内的数第五单元、分米和毫米
第六单元、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第七单元、角的初步认识 第八单元、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第九单元、期末复习
第一单元 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第1课时总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平均分若干物体的活动中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能根据平均分有剩余的的情况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正确读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3、通过操作、思维、语言的有机结合,培养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能力。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用具:小棒 教学过程: 一、先学探究:
谈话:开学第一天,老师就准备了10枝新铅笔来考考小朋友们,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
提出问题:这10枝铅笔我要分给大家。可是,怎样分才合理呢? (1)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引导学生统一认识:每人分得同样多。 (2)谈话:每人分得同样多,可以怎么分?(每人分2枝、每人分3枝、每人分4枝??)
如果每人分2枝,可以分给几人呢?如果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 几人呢?那么如果每人分4枝,可以分给几人呢???我们来分一分。 二、交流共享
1、(1)分一分:(用小棒代替铅笔,小组合作)
指导操作。谈话:10枝铅笔每人分2枝,可以分给几人呢?请一组上台示 范分一分。分完后问:10枝铅笔每人分2枝后有没有分完?在表格中板书结果。
自主活动。谈话:如果每人分3枝、每人分4枝,分别分给几个人呢?你能用以上的方法在小组里分一分,并把不同的情况记录下来吗?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2)说一说:
①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填写表格,确认结果。 ②谈话:观察分法,把它们分类,并说说怎么想的?
③小结:10枝铅笔平均分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正好分完,另一种是分后还有剩余。出示表格:
表(1)表(2)
(3)写算式: ①观察表(1)
提问:10枝铅笔每人分2枝,可以分给几人?分完了吗?怎样列式计算?板书:10÷2=5(人)
10枝铅笔每人分5枝,可以分给几人?分完了吗?怎样列式计算?板书:10÷5=2(人)
提问:你能说出这两个
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吗? ②观察表(2)谈话:10枝铅笔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几人?有什么方法计算?(板书:10÷3)可以分给几个人?分完了吗?还剩几枝?这1枝还能分吗?
这1枝是剩下的,它是10枝里面的一部分,我们可不能忘了它,在3人后面加上小圆点,把它记录下来!
③认识余数。在除法算式里,每个数都有自己的名称,在10÷3=3??1中,
10、3、3分别叫什么?1呢?如果不知道,可以看看书。
反馈交流,全班齐读算式:10除以3等于3余1 。 ④观察比较:
10÷5=2、10÷3=3??1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另一种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
(4) 谈话:你能把表(2)中每人分4支的结果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学生独立在书上填一填。
反馈交流:10÷4=2(人)??2(枝) 10÷6=1(人)??4(枝) (5)概括提炼:想一想,什么情况下平均分的结果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表示?余数表示什么?
2、探索余数要比除数小的规律。
出示例2,用4根小棒摆1个正方形,8根小棒摆2个正方形。像这样用12、13、14、15、16根小棒摆正方形,结果会怎样? 先摆一摆,再填写除法算式,并把表格填完整。
(1)谈话:请同学们观察13÷4、14÷4??的余数与除数,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
如果余数和除数相等,或者余数比除数大了,说明了什么? 小结:请记住,计算有余数除法,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2)猜一猜:有一道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如果除数是6,余数可能是几?如果余数是3,除数最小是几? 三、反馈完善:
“想想做做”1—3。
1、第1题:让学生各自用小棒摆一摆、填一填、算一算,再通过交流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有余数除法求商的思考过程。
2、第2题:先让学生各自填一填,再引导学生比较两道题目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3、第3题:先让学生按照题目读一读,再说说每题的商和余数各是什么? 4、第4题:先把题目的要求读一读,然后同桌互说,再指名说一说。 四、全课总结: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生活中还有哪些平均分后有余数的情况?课后到生活中去找一找,如果找到了就用有余数的除法说一说,说父母听。 五、课堂作业
第一单元 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第2课时总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有余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试商的方法,懂得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会用竖式计算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2、培养初步的观察、概括能力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态度与习惯。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用具:桃子贴图,圆片 教学过程: 一、先学探究 :
1、出示挂图:几十面按红、黄、蓝顺序排列的彩旗,下面顺次标上序号。 2、谈话:老师不看屏幕,同学们告诉我几号旗,我就能说出它是什么颜色,不信,你考考老师?
3、老师为什么能很快猜出彩旗的颜色呢?你们想知道吗?今天我们就要学习这其中的奥秘!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妈妈买了12个苹果,如果每4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 列算式:( )÷( )=( ) ? ? ?()数()数 ()
相关热词搜索:苏教版 数学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 苏教版四下数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