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正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语文教案

发布时间:2024-12-22 12:06:12 影响了:

博文学习网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语文教案,提供全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语文教案信息,希望对您有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语文教案篇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一章 第四节《在和谐的社会里幸福生活》

导课:

1、同学们,能否谈谈你对和谐的理解?

2、读一读关于和谐的名言(25页) 3、把和谐两个字拆开观察,就是“人人都有饭吃 人人都能说话”

孔子把“和”是为做人处事的重要标准,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和谐价值观的形成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社会伟大的贡献。两千多年的传承,时至今日,“和谐”之义出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进而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上升为核心价值观中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

新授:

1、我们的生活需要和谐:

(1)请说说你观察到的生活中和谐的画面:

(2)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题中之义,“和谐”实际已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项支撑力量。“作为传统文化,基于我们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和谐’的观念已深埋民众心中,不需要由外界注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研究院研究员莫纪宏说,而当“和谐”上升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时,就需要法治的推动力量。 当代中国要求的国家层面的“和谐”,勾画的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2、建设美丽的和谐社会:

(1)观看改革30多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视频

(2)针对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成为亿万人民的自觉行动。

(3) 谈一谈:构建和谐社会你应该怎样做?

小结:

1、你知道“和为贵”是古代哪个思想家提出来的吗?

2、请结合你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活的理解?

第二章 第一节《自由是公民的基本权利》

导课:

1、 同学们请谈谈你对自由的理解?

2、 读一些关于“自由的名言。

3、自由是指人的意志自由、存在和发展的自由,是人类社会的美好向往,也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社会价值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提出的第一个价值取向,就是“自由”。“自由”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成果,是人类价值认识中的共识元素,是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价值理想的要义。把“自由”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高度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积极承接人类文明发展的这一共同成果和人类社会的这一共同价值追求,又高扬共产主义价值理想的这一光辉旗帜,高度体现了我们党坚持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有机统

一、现实目标与理想目标的有机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由”,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由,其实质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价值内核,包括了个体层面的自由和人类整体层面的自由。

新授:

1、自由是公民的基本权利:

(1)古代著名思想家庄子的故事

(2)革命先烈、仁人志士,为追求自由的故事

(3)一个人只有拥有了自由,才能称其为人。没有自由,则个人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就无从谈起。 2、自由并不是为所欲为: (1)对一则名言:“人是自由的,却无处不在枷锁之中”。 (法)——卢梭 谈一谈你对这句名言的理解。人要的是有序的自由,而不是狭隘无序的自由。法律看似限制人的自由,其实

是给大多数人自由的保证。

(2)“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匈牙利)——裴多菲

它写出了人们对自由追求的那种执着和义无反顾的精神。但自由必须由制度来保障,人民之中共同建立起能

公正、平等地保护每个社会成员的法律,自由才能真正实现。

3、 每个人都应全面自由的发展:

(1) 视频:革命先烈浴血奋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我国日新月异的发展

(2)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陈毅——《梅岭三章》

(3) 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这是中国梦的光荣与辉煌。

小结:

(1)自由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吗?谈谈你的理解?

第二章 第二节《我们每个人都生而平等》

导课:

1、读一读关于“平等”的名人名言。

2、谈一谈你对平等的理解

3、指的是公民在法律面前的一律平等,其价值取向是不断实现实质平等。它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人人生而平等,没有人天生高人一等,这是平等的基本含义。平等对于保护每个人的权利、调整社会利益关系、调整多元价值冲突以维护社会秩序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社会主义平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治上人们平等地享有政治、法律权利以及承担相应的政治、法律义务;二是生产资料属于社会所有,人们平等地占有生产资料;三是分配领域实行按劳分配。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这一阶段的平等只能是按劳分配,只有到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今天我们倡导平等,是要创造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相适应、有利于调动广大社会成员积极性、能给广大人民带来更多机会与利益的平等价值观。

新授:

1、 所有的人都生而平等:

(1) 讲一讲《斯巴达克起义》、《总统与乞丐的故事》《肖伯纳与小女孩》的故事

(2) 平等是指公平等同。它是人类永恒追求的权利,平等就是兄弟般的相亲相爱、互相帮助。“一个人无论有多大成就,他在人格上和其他人都是平等的。

2、 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

(1) 平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是指任何一个具有公民资格的人,在享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权利时,不得被特别优待或歧视。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并有权享受法律的平等保护,不受任何歧视。”

(3)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发表讲话时称,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和进步的机会。”

3、 我们要学会平等的待人:

(1) 讲一讲《周总理平易近人》、《郑板桥茶馆喝茶》的故事

(2) 平等一直都是人类长期追求的美好理想。面对生活中的差役。我们应该承认和接受,学会尊重、学会宽容,平等待人。与他人相处时,无论对方的天赋、出身、聘夫、职务如何,我们都要本着真诚、尊重、友善、礼貌的态度相待。这是一个正直的人应该有的待人之道。

小结:

1、 如果你是萧伯纳遇到的小女孩,你会怎样回答呢?

2、 请你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章第三节《理国之道在于公平正直》

导课:

1、 讲一讲:春秋时期《祁黄羊的荐官》的故事

2、 谈谈你听了这则故事的感想:

3、 公正,意思是公平正直、不偏私,即公平正义。

新授:

1、 公正是社会和谐之本:

(1) 人类追求公正的过程是漫长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2) 公正是人类共同的信念与追求,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3) 讲一讲《分蛋糕的故事》

(4) 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合理的规则才能实现公平。促进社会主义公平正义,要靠合理的规则和制度来保障。

2、 让公正放出耀眼光辉:

(1) 公平正义是人民的向往,是幸福的尺度。对人民最大的尊敬,就是赋予他们公平的权利;对人民最大的爱

护,就是给予他们公平的机会;对人民最大的保障,就是提供公平的规则。

(2) “公正是施政的目的”:只有让公平正义的阳光,照亮每个人的追梦之路,让每个梦想都能开花。“中国梦”才会成为美好现实。

(3)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必须坚持维护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 要树立公平正义的价值观念和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培养“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良好品行,让世界充满阳光。

小结:

1、 读一读课后名言

2、 思考:学习本课后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章

导课: 第四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1、 读一读关于“法治”的名人名言:

2、 说出你对其中任意一条名言的理解

3、 要保持国家的良好治理,要维护社会的有序运行,必须要有规矩,规矩还要保持稳定,坚持标准,一视同仁,因此,人们踏上了不断寻求依法治理国家、依法处理事务的道路。中华名族为此探索了几千年。

新授:

1、 中国艰难的法治历程:

(1)古代2700多年前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管仲提出“依法治国”的思想

(2)2400年前,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描绘了“依法治国”的政治构想

(3)几千年的封建中国,也创造了自己的法律制度;

(4)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让中国人民的法治梦看到了曙光。

? “文化大革命”时期,法律制度被严重破坏

?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目标

? 1999年,依法治国的基本方针和奋斗目标庄严的写进了宪法

?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并且庄严宣告“不管涉及什么人,不论权力大小、职位高低,只要触犯党纪国法,都要严惩不贷。”

2、 用法治开启中国梦想:

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可以用16个字来概括,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在现代社会,法律就像空气和水一样是生活的必需品,法制是大家依法办事的生活方式。

3、 做一个守法打好公民:

(1) 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

(2) 做为一名小学生,你应该怎样遵守法律:

小结:

学习本课后,请你说说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什么?用十六个字概括

第三章第一节《忠诚和热爱自己的祖国》

导课:

1、 全体同学起立,高唱国歌

2、 看视频:观看奥运健儿为国争光、香港澳门回归、“神舟十号”飞向太空等等相关视频

3、 每当看到这些画面、这些场景,我们都会因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倍感骄傲,都会有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新授:

1、爱国是中华民族之魂:

(1)古今中外,对祖国的态度历来是对一个人进行道德评判的最重要标准。

习近平主席指出:“国家好,民族好,大家好才会好”

(2)讲一讲:爱国英雄、仁人志士,的爱国故事(小兵张嘎)

陆游、范仲淹、林则徐、孙中山、邓小平经典爱国名言

(3)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永不枯竭的精神源泉,是每一个中国人成就伟大人格的根本所在。

(4)当大十八大把爱国主义作为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就是要强化我们的爱国意识,树立全民的报国热情。

2、爱国主义的伟大力量:

(1) 爱国主义推动着中国人民自强不息,始终迸发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灿烂成就的创造源泉;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自强自立的精神动力

(3) 爱国主义精神提升中华民族的综合素质:

讲故事:“铁人”王进喜“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

3、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

(1)唱一唱《我的中国心》

(2)同学们谈一谈应该从哪些方面热爱祖国:

爱国就是要热爱祖国山河和民族历史

爱国就是要热爱人民

爱国就是要热爱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爱国需要我们认真学习、努力工作,把个人前途命运同祖国发展、人民幸福结合起来,为祖国取得的每一个进步和成绩而感到喜悦,为祖国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而担忧,为增进民生幸福而努力,把这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转化为实际行动,落实到学习和生活中去。

(3)作为一个爱国者,我们要对社会多一份责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语文教案篇二:小学语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案

语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案--《钱学森》

设计理念:

教学设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讨论,在阅读的同时,深化对文章思想内涵的理解,升华他们的爱国情感。让学生体会钱学森放弃优厚待遇,回国为祖国的腾飞发展作贡献;体会钱学森冲破障碍,为了祖国的科学事业不断努力工作。加强学生爱国思想教育。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抓住钱学森的语言进行朗读品味,体会钱学森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突出爱国情

1.他,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他,被评为2007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他就是——(齐读课题)

让我们来到晚会现场,聆听授予他的颁奖词。(课件出示视频)

你觉得钱学森感动国人的是什么?请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搜集的资料谈谈。 颁奖词中有一句话是对钱学森的一生最好的概括:

(出示)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

古人说得好,“识其人,听其言”。这节课,就让我们通过人物的语言,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二、品读语言,感悟爱国情。

(一)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出示读书要求)

1. 默读课文第2—4自然段,用“——”画出钱学森说的话。想一想:钱学森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2. 从第一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边读边作批注,然后先在小组内交流。)

(二)交流汇报

1.朗读句子。(出示)“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作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2.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3.读出了钱学森什么情感?(板书:爱国)

4.指名有感情地朗读:“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作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5.钱学森去美国的目的是什么?(板书:报国)

6.你能想象出他做了什么?

7.(出示)“成为冯·卡门教授最得意的学生和最得力的助手。”

(1) 理解“最得意”,“最得力”

(2) 简介冯·卡门教授。

8.钱学森居然能成为这么一位科学奇才最得意的学生和最得力的助手!由此可见他——

是啊,正是因为钱学森刻苦努力,所以得到了冯卡门教授的高度评价。他曾赞赏说:“36岁的钱学森是一位天才,他所做的工作对发展高速空气动力学和火箭推进技术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9.如果钱学森留在美国,留在恩师身边,意味着钱学森将得到什么?

10.读到这儿,你有什么问题想问钱学森?

11.是啊,这么优厚的待遇、优越的条件,你为什么还要回去呢?谁来表白钱学森的心声?(出示填空)

尽管在美国拥有 ,拥有,拥有 ,但我还是选择了,那是因为我的心中只有一个信

念:。

12.在这么优越的条件面前,钱学森都没有改变自己的意愿。用孟子的话来讲,就是——(出示)富贵不能淫

13.此时此刻,再来读读钱学森的话语,相信你会有不一般的感受。(指名朗读,评价)

(三)学法总结:我们如何读懂这些句子的。

(出示)读懂句子意思的方法:

1.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句子意思。

2.通过感情朗读,感悟句子的意思。

(四)自主探究:

(出示)快速浏览第3、4小节,想一想:在钱学森的第二段话语中,你抓住了哪些关键词,体会到钱学森怎样的思想感情,并读出这种思想感情。

1. 生自读品悟。

2. 汇报交流:

(1)(出示)“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2)重点理解“日夜盼望”“终于”“应当”,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3.那么,这段话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的。(出示留学生的话)

4.是啊,祖国刚解放,可以说是一穷二白,钱学森这时候回去搞科研,不是只怕有困难,而是一定有困难。然而钱学森却诚恳地说——(齐读钱学森的话)

5.他的这份爱国情并没有因为祖国贫穷,搞科研有困难而动摇,这就是——(出示)贫贱不能移

6.小结刚才的学习方法,再出示“读懂句子意思的方法”

三、坎坷归国路,激发爱国情

(出示练习)

“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绝不能让他离开美国。”

(1)圈出关键词,从这位高级将领的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1) 同桌互相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并作出点评。

(2) 改成反问句

1.生自主练习,然后反馈交流。

2. 想象一下,美国会怎样阻挠前钱学森回国

3.出示补充资料《钱学森宁死也要回国》

4.此时此刻,面对敌人的阻挠和迫害,钱学森又会怎么想怎么说呢?请你展开想象,学习课文用语言刻画钱学森那份炽热的情感。

(出示练笔)

在美国的朋友中有人劝道:“现在,你的处境是如此的艰难,还是放弃回国的念头吧。听从美国人的安排,你会和以前一样享受优厚的待遇,拥有优越的工作条件。”可钱学森坚定地说:“

5.有这样一首歌,正唱出了钱学森的心声。(播放《我的中国心》)

一行行歌词,唱出了钱学森深深的爱国情思,一个个音符,流淌出钱学森坚定的归国信念。

6.为了生命中最深情的回归,虽然这五年钱学森饱受迫害,然而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他回国的决心一刻也没有动摇过。这就叫——(出示)威武不能屈

7.回国后,为祖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感情升华

1.(出示钱学森的两段话语)

好一个热爱祖国的钱学森啊!虽然在美国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可他朴实而坚定地说——(生齐读)“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作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当时祖国很贫穷,有留学生劝他不要回国时,他诚恳而坚定地说——(生齐读)“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2.(出示,生齐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3.出示颁奖词(生齐读):他,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

4.我国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说:“一个没有伟大人物的民族是可悲的,一个有了伟大人物而不去景仰的民族更可悲。”钱学森是我们这个民族的伟人人物,我们应当景仰他。今天,他虽然离我们而去了,但他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中国航天事业的丰碑上,他的崇高人格更像一座灯塔,照亮后人前行的道路。让我们带着一份崇敬与怀念,再一次呼唤他的名字——

5、出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公正法制自由

平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同学们,爱国,从古至今是每一个国人应该具有的精神,希望我们也像钱学森一样,爱国,建国,是我们的的祖国更美好。

五、作业设计

搜集钱学森的有关资料,仿照前一课的“作家卡片——巴金”,制作一张“科学家卡片——钱学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语文教案篇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个人、社会、国家层面价值取向于一体,是做人之本、稳定之根、立国之魂。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要素,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等,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好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掘其教育因素,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春风化雨般的熏陶、感染。

一、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形象的人格光辉,进行人生观教育

课文对社会主义理想人格的表现,主要体现在对人性真善美的表达,或形、情、理兼备,或形与情、形与理交融。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语言入手,感受形象,体验情感,体会哲理。

1.丰富人物形象 写人、叙事的课文,主要通过人物语言、动作,以及外貌、心理的描写,通过对事件的描述,使人物鲜明,使事件生动具体。因此,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抓住各方面的描写,围绕事件的关节点,进行感知与想象,让人物形象丰满起来。比如《桥》,在洪灾突然袭来之时,一位村党支部书记为了村民的安全转移,以无私精神,维护了转移秩序,而他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教学中,抓住这位村支书的动作、语言以及神态的描写,引导学生想象他维护转移秩序的情景,使人物形象丰满起来,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一个共产党人的无私精神和高尚人格。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形象就是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各种感觉器官,在大脑中形成的关于某种事物的整体印象。教学中我除了引导学生视觉想象和听觉想象以外,还积极引导他们进行触觉、味觉、嗅觉的想象。多感官知觉的想象,能使人物形象变得更加丰满。比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鲁迅救助车夫”,除了引导学生品味鲁迅救助车夫的一系列动词,对天气极冷的触觉体验——“我站在伯父家门口看着他们,突然感到深深的

寒意,摸摸自己的鼻尖,冷得像冰,脚和手也有些麻木了”,以及对鲁迅身体极度瘦弱的触觉感知——“枯瘦的手”,也能使学生心中的鲁迅形象变得更加丰满:一个身体瘦弱的老人,在极冷的天气里救助一个素不相识的人,这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多么令人感动。

2. 感悟人物情感

以形象说话的课文,可以从形象中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语文教案

会情感。比如《小英雄雨来》,作者把一个天真烂漫在危难时刻勇于牺牲的儿童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表达了作者对边区儿童的由衷赞美。教学时,在理解小雨来的形象以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所要表述的情感。直接抒情的课文,除了从课文的形象入手体会情感,还可以从直接抒情的语句中体会情感。以《再见了,亲人》为例,全文多处直接抒情,如,“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等。教学时,教师可以从这些语句入手引导学生体会志愿军的国际主义情怀以及与朝鲜人民的深厚情谊。

教育家凯洛夫说过:“感情有着极大的鼓舞力量,因此,它是一切道德行为的重要前提。”在阅读中不断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熏陶,不断积累向善的情感,能促使学生产生向善的愿望与动力。

3. 让哲理说服人心

有的课文,哲理蕴涵在叙事中,如《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中,小徒弟画骆驼以少胜多的表现手法,就蕴涵着创新意识。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从比较三个徒弟的画的过程中,从对小徒弟的画是想象中,体会创新的重要意义。有的课文,哲理的表述有如画龙点睛,如《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这句话,既是在赞美德国人民“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是生活境界,同时又是在倡导“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生活理念。抓住这句话深入体会,能更便捷地体会到课文所表达的哲理。“天下唯理可服人”,理智的力量是强大的力量,能使人昄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更有自觉性和意志力。阅读教学中,结合对课文形象

的感知、情感的体验、哲理的感悟,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更有成效。

二、认识人性弱点,让人性的假恶丑远离自己

人性弱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不相容的。教学中,教师要凭借教材让学生认识人性的弱点,使人性的假恶丑远离学生。

1. 作为必要的教学资源

像《金钱的魅力》《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样比较详细表现人性弱点的课文不多。有关人性的弱点,课文一般只是略写甚至是一笔带过,如,《将相和》中的廉颇,因觉得蔺相如没有战功而又升迁得快就非和他过不去;《童年的发现》中的老师,因为误解了学生费奥多罗夫的天真而把他赶出课堂;《桥》中的村支书的儿子为逃生加塞到逃难队伍的前面??这些,都只是比较简略的叙述。对于这些表现人性弱点的叙述,教师要将其作为教学资源,引导学生面对它、认识它,使人性的假恶丑、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远离学生。

2. 不作负面体验

对人性弱点的叙述,教师不能引导学生把它具体化,不要引导学生体验人性的恶。比如,教学《巨人的花园》时,不要引导学生想象、表演巨人如何驱赶孩子;《将相和》的教学,不要引导学生具体想象、甚至表演廉颇如何处处刁难蔺相如;《桥》的教学,不要引导学生体验村支书的儿子为加塞而寻找的种种借口。人性本来有善也有恶,不要人为诱发、强化恶。

3. 引导正面体验

向善是人的本性,向善之后内心体验到的快乐是向善的源泉。有关课文中人性弱点的描写,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人性弱点的认识,体会人性的优点。比如,认识巨人的自私,要体验到帮助别人才能感受快乐;认识廉颇的嫉妒心,要着重体会廉颇被蔺相如所感化的心态变化过程,要体验到正确认识别人才能有平常心;对《桥》中的村支书的儿子,要认识他的转变,即使到了最危急的关头,即便他父亲要他先行离去,他也没有丢下父亲而离去。

三、在拓展中演绎高尚人格——让高尚的人格成就自己

巴甫洛夫曾说:“在学习活动中,如果有多种器官参与,可以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促进更好地建立暂时的神经联系。”教学拓展,就是要让多种感官参与到语文实践中来,从而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使人性的善更加入脑、入心。

1. 推荐阅读

同类题材的拓展阅读,可以丰富学生对同一人性优点的认知,获得更多的感动,从而得到更多的启发。比如,《桥》的教学,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同步阅读》读本中的同类文章——《手术台就是阵地》《草地夜行》《一个苹果》等。

2. 开展专题活动

专题活动,可以使学生多感官地感知人性的真善美。如教学《巨人的花园》这一组课文后,可以开展做一件好事或观察、记录一件好事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助人的快乐。

总之,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教育,语文教师要注意在教学各环节有机渗透、适时点拨,让语文教学焕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光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学生的灵魂。

相关热词搜索:语文教案 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稿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17 版权所有 博文学习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090058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