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正文
 

2016年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发布时间:2024-12-22 12:22:07 影响了:

2016年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一:2016年新教材苏教版七年级上册1.繁星教案

一 繁 星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感受并热爱大自然的美。

2.理解作者看繁星的感受。

3.品析文章优美的语言。(重难点

)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星的经历呢?看来,星星、星空备受我们青睐。那么,你们是在什么情况下看星的呢?你们产生了怎样的遐想呢?我们来交流一下感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繁星》,看看作者巴金遥望星空有怎样的感受。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1927年写成了处女作中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始用巴金的笔名。主要代表作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文革”中,遭到了残酷的迫害。1978年底,在香港《大公报》开辟《随想录》专栏。由他倡议,1985年建立了中国现代文学馆。他曾获得多项国际荣誉,曾任中国作协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

2.了解背景

这篇文章选自巴金的《巴金选集》。1927年1月15日,他乘法国轮船“昂热号”离沪赴法,考察欧洲的社会活动,“向西方找真理”,进一步研究无政府主义理论。在轮船航行期间,巴金撰写了《海上杂记》38则。《繁星》是其中的一篇游记,写于1927年1月。

3.读准字音

纳凉(nà)静寂(jì) 悬着(xuán) ...

霎眼(shà) 模糊(mó) 梦幻(huàn) ...

萤火虫(yíng) 半明半昧(mèi) 摇摇欲坠(zhuì) ...

4.解释词语。

纳凉:乘凉。

半明半昧:模模糊糊,一会儿明亮一会儿昏暗。

霎眼:眨眼。

摇摇欲坠:形容非常危险,就要掉下来或垮下来。

梦幻:梦境。

5.初步阅读课文后思考问题。

全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紧紧围绕什么来展开描写?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时间顺序。紧紧围绕“繁星”展开描写,写了“我”在不同时期、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抒发了“我”由此产生热爱自然、向往美好生活的感受,给人以丰富的联想、想象和美的享受。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

2.作者写“从前”“三年前”所见繁星有什么作用? 明确:首先,作者表明对繁星的喜爱是一贯的;其次,也是作者观察渐深,认识渐丰的体现。“从前”在家乡,看到的是密密麻麻的星;“三年前”在南京的“一个静寂的夜”,作者看到的是“星群密布的蓝天”并且“认得一些星星”;而如今,作者看到的是“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把它们认得很熟了”,甚至“看清楚了那个天上的巨人”“那个巨人还在跑呢”。作者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周围世界的观察和感知也渐渐细微深切。总而言之,写“从前”“三年前”所见的群星,起到了烘托作用。

(二)品味语言

作者为了把自己仰望星天的感受表现得淋漓尽致,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试体会下面这些语句的精妙之处并加以分析。

1.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

明确:将“我”眼睛模糊时所见的无数星星“摇摇欲坠”的情态,比作“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运用比喻,十分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2.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 明确: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在“我”的眼里,天上那许多认识的星星都有眼睛,有嘴巴,有思想,它们走近“我”,同“我”交谈。这样写,将“我”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命笔含情,追求意境,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萌其情,产生无穷遐想。

3.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

明确: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依次从触觉、听觉和幻觉的角度描写海上之夜令“我”产生的种种美感。它们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一气呵成,充分渲染了海上之夜的柔美、静谧和奇妙,使读者受到强烈的感染。

四、板书设计

星第一部分(1):从前在家乡,最爱看繁星——

甜蜜、温馨

第二部分(2):在南京读书时,观星如交友——

亲密、投机

第三部分(3、4):海上观繁星睡在星空下——

惬意、信赖

指看巨人跑——

童趣、激情热追爱求自光然明

五、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感动中国”给巴金的颁奖词,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的感悟。

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地行走,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

明确:巴金老人在他的作品中以书纸为苍穹、以笔墨铺星图,告诉人们不要停止逐星的脚步,只有不停追逐,我们脚下的土地才有渐趋充实洁净的可能,我们心中的那颗光明之星才会升起。这是属于巴金的浪漫,更是一种对生命的热忱。

2016年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二:2016年新教材苏教版七年级上册2.冰心诗三首教案

二 冰心诗三首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涵。(重点)

2.比较两首诗歌的异同。(难点

)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国,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一篇篇美轮美奂的诗像一串串璀璨夺目的珍珠。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现代著名女诗人冰心的三首小诗。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作家。五四运动爆发以后,在革命潮流影响下,为了探索人生的道路,暴露社会的黑暗,开始以社会、家庭、妇女等人生问题为主题进行小说创作。1923年燕京大学毕业,赴美留学。主要作品有《冰心小说散文选集》《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三寄小读者》《小橘灯》《繁星 春水》等。她的诗文笔隽逸,艺术精巧,独成一派,被称为“冰心体”。

《繁星》是诗集,由164首小诗组成。冰心一生信奉“爱的哲学”,她认为“有了爱,便有了一切”。在《繁星》里,她不断唱出爱的赞歌,她赞颂母爱,赞颂人类之爱,赞颂童心,同时也赞颂大自然,尤其是赞颂她在童年时代就很熟悉的大海。歌颂大自然,歌颂童心,歌颂母爱,成为冰心创作的永恒主题。

2.朗读诗歌,注意重点字音。

鸟巢(cháo) 叠成(dié)妄弃(wàng) ...

抛下(pāo) 惊羡(xiàn) 倘若(tǎng) ...

惊讶(yà) 浸透(jìn) 沾在船头(zhān) ...

3.解释词语。

倘若:如果,表示假设。

惊讶:感到很奇怪;惊异。

无端:没有来由地;无缘无故地。

万水千山:很多的山和水,形容路途遥远险阻。

惊羡:惊讶,羡慕。

明艳:鲜明艳丽;明丽。

牺牲: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嫩绿:像刚长出的树叶那样的颜色。 贡献:拿出物资、力量、经验等献给国家或公众;对国家或公众所做的有益的事。 灰心:(因遇到困难、失败等)意志消沉。

三、合作探究

(一)学习《母亲》

1.《母亲》中“天上的风雨”和“心中的风雨”中的“风雨”分别指什么?

明确:“天上的风雨”中的“风雨”指自然界的风雨,“心中的风雨”中的“风雨”指在生活中遇到挫折等而引起的不愉快乃至痛苦的心情。

2.《母亲》中“我只躲到你的怀里”中的“躲”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表达了对母亲的依恋之情,同时也歌颂了母爱的温暖、伟大。

3.《母亲》一诗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明确:对比的修辞手法,例如用“天上的风雨”和“心中的风雨”作对比,再用“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和“我只躲到你的怀里”作对比;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鸟当作人来写,用鸟的“躲”引出“我”的“躲”,显得十分自然、贴切。

4.《母亲》一诗表达了什么主题?

明确:表达了母爱博大无边、伟大无穷的主题。

(二)学习《纸船》

1.《纸船》一诗中“从不肯”“总是”有什么深意?

明确:表明作者对母亲思念很深,且这种思念由来已久。

2.诗人为什么要叠纸船并把它抛进海里?

明确:诗人在船上无法与母亲通音信,只幻想抛进海里的纸船能载着她对母亲的一颗爱心漂到母亲的怀抱中。

3.纸船不会漂向母亲身边,“我”为什么还是不灰心地“叠着”?

明确:愿望能否实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是诗人寄托思念,排除孤独、忧伤的唯一方式。

4.《纸船》一诗中诗人叠纸船这一行为意味着什么?

明确:诗人叠纸船这一行为表明诗人对母亲对祖国爱得无比深厚。

5.叠纸船为什么“含着泪”,为什么“悲哀”?

明确:因为作者与母亲远隔万水千山,十分想念自己的母亲,所以“含着泪”“悲哀”。

6.《纸船》一诗中第三节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想象。强烈表达了诗人对母亲的思念之情,是全诗的高潮所在。

7.《纸船》一诗中的“纸船”象征着什么?

明确: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

8.《纸船》一诗用“纸船”做标题有什么好处?

明确:诗人以纸船展开自己的情思,使抽象的情感变得具体可感,又富有童稚气,适合表达子女的情感。

(三)比较异同

《母亲》和《纸船》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明确:(1)内容上:都抒发对母亲的爱戴之情。前者表现母爱的伟大无私,后者表达对母爱的感恩和回报。(2)形式上:前者直抒胸臆,后者委婉含蓄,托物寓意。

四、板书设计

母亲: 温暖 宽广

纸船: 思念 母亲

五、课外拓展 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段话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2个字。

5月13日是一年一度的母亲节。在众多的洋节中,母亲节恐怕是最容易为国人接受的了,但对于情感较为含蓄内敛的我们来说,好像还缺乏一种勇气去表达。

给社区空巢老妈妈送去“儿女卡”;为特殊家庭母亲送上特殊祝福;“送爱心鸡汤”母亲节前倾情起航;小朋友给“地球妈妈”送环保手帕。

然而表达是必要的。也许是一束鲜花,也许是一盆洗脚水,也许是回家陪母亲吃顿饭、聊聊家常,甚至电话中一声亲切的问候,无论什么形式,换来的肯定都是母亲的欣慰与感动。

为人儿女者,请常怀一颗感恩之心,做个孝顺父母的好儿女,避免“子欲养而亲不待”

的遗憾。让我们在父母有生之年,用我们的孝心,给他们送上一份快乐和一份幸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感恩母亲,让爱永传递。(概括要注意扣住语段中“感恩母亲”这一中心,还要注意“不超过12个字”的限制)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从《嫩绿的芽儿》中探讨美好的青春,积极的人生。

2.品味诗歌所蕴含的深刻哲理。(重点)

3.体会通过生动的形象表达深刻哲理的方法及“冰心体”诗歌的特点。(难点

)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光荣的桂冠,从来都是用荆棘编成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每一个成功者都要付出艰辛和努力,然而许多人只看到成功的美丽光环,却很少有人注意到成功背后付出的艰辛。当一个成功的人站在你的面前时,你会羡慕他因成功而得到的荣誉吗?正当青春年华的年轻人,在投入社会的大海时,如何把握人生的航向?青年人该怎样写好自己的生活史?今天就让冰心来告诉我们这些人生的哲理吧。

二、自主预习

《嫩绿的芽儿》中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明确:主要运用了拟人与反复的修辞手法,借“芽儿”“花儿”“果儿”的口对青年说:“发展你自己!”“贡献你自己!”“牺牲你自己!”

三、合作探究

(一)学习《嫩绿的芽儿》

1.找出《嫩绿的芽儿》中描写芽、花、果色彩的词语,这样的色彩,分别体现了什么特征?

明确:嫩绿:显示健壮、旺盛和朝气;淡白:蕴含着朴素、纯洁和不追求外表的华丽;深红:象征丰硕、甜蜜、美丽。

2.《嫩绿的芽儿》中“芽儿”“花儿”“果儿”说的话能互换吗?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它们说的话与各自的特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芽儿”需要成长发展,正如青年需要学习、提高。一旦开出“花儿”,不是要孤芳自赏,而是要装点大地,正如青年要以自己的青春年华为社会注入旺盛的活力。最终结成“果儿”,又如青年要甘于牺牲、奉献为社会创造巨大财富,使人生更加辉煌。

3.你能品味出《嫩绿的芽儿》中蕴含的哲理吗?

明确:《嫩绿的芽儿》讴歌了青春的健美和活力,赞美了充实而有意义的人生,促人奋进,催人向上,给人以前进的勇气和力量,富有积极意义。

(二)写法探究

课文所选三首小诗,各有特色,请分小组讨论:三首小诗各有什么写作特色?这些特色又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明确:《母亲》:①运用呼告的修辞开篇,“母亲呵!”使人备感亲切和温馨;②运用比兴的手法,将自己比作鸟儿,创造出母爱的浓浓氛围,抒发了母爱的伟大。

《纸船》:选材新颖,视角独特。小诗巧用象征手法,以象征物——纸船作为“中介”,贯穿全诗。这洁白的纸船,轻盈、飞动,如美丽、敏捷的海燕,象征着出国远行独自在大海

上漂泊无依的诗人,也象征着诗人思恋母亲思念故乡的骚动的心,象征着诗人纯洁、美好、梦幻的心愿(转 载 于:wWw.HnnsCY.cOM 博文学习网:2016年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情真意切,让人动容。

《嫩绿的芽儿》:构思巧妙,层次明晰。诗歌以芽儿的成长过程——芽→花→果,暗喻人成长的三个阶段,结构简单而不简陋,诗歌的构思让人有赏心悦目之感。

阅读《嫩绿的芽儿》,设想一个小女孩正在凝视那些芽儿、花儿、果儿,它们会对她讲些什么呢?(200字左右)

答案示例:微风中一个小女孩在凝视那些娇小娇嫩的芽儿、花儿、果儿,它们会不由自主地说:“嗨,诗一样的女孩儿,在看什么呢,我们没有谁可以比得上您心灵的纯洁和细腻,更美的还有您眉宇之间的这一丝淡淡的青涩。人世间只有清纯才会让人感觉到什么最可爱,什么最清新,什么最优雅,什么最美。小小花苞就是女孩儿最美的那一点点青涩。

2016年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三:2015-2016年新审定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精美教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苏教版) 教学目标:

1. 训练学生用普通话朗读课文,吐字清楚,读音准确。

2. 了解文学的内容和阅读文学作品的意义。

3. 体会课文丰富的情感和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1. 文学的内容和阅读的意义。

2. 优美丰富的语言。

3. 拟人手法和对话方式。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当代作家赵丽宏的《为你打开一扇门》。作者要为我们打开一扇什么样的门呢?(文学之门)“你”又是指谁呢?(青少年读者)对,作者是想把青少年读者领进文学领域的入口处,揭开文学神秘的面纱,让我们尽情领略文学的无限风光,从而深深地爱上文学,做文学的忠实读者。

二. 检查预习:

1. 指名学生默写字词,给加点字注音。

2. 解释部分词语的大意。

三. 朗读训练: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读音准确。

繁星

教学目标:

1、树立热爱大自然的思想,学会观察大自然

2、学习并运用联想和想象来写景状物、抒发感情

3、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1、由景物引发的联想、感受

2、运用比喻、拟人生动、形象、恰当地表达感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布臵学生预习课文,扫除字词障碍,熟读课文

2、向学生提供以下资料:①作者介绍 ②写作背景(见附一、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介绍作者、亮标

繁星是常见的,引起过古今中外无数人的遐想,你一定也观察过天上的繁星,你是怎样观察的?有什么感受?(学生回答)好,下面我们来看看著名作家巴金是怎样观察繁星的,有哪些感受。(板书课题)指名学生介绍巴金和写作背景(口述)教师亮标。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冰心诗三首

教学目标

1. 品位这三首诗中所蕴含的深刻的哲理。

2. 学习这三首诗中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

3.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通过生动的形象表达深刻的哲理及“冰心体”诗歌的特点。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一个成功的人站在你的面前时,你很羡慕他因成功而得到的荣誉吗?正当青春年华的年轻人,在投入社会的大海时,如何把握人生的航向?青年人该怎样写好自己的生活史?今天就让冰心来告诉我们这些人生的哲理吧。

二. 投影放出作者简介

三.配乐诗朗诵

学生自由朗诵这三首诗,并推荐朗诵比较好的四人(一小组一人),教师放音乐,这四人依次朗诵这三首诗,要求学生认真听读,并评比

出最佳朗诵者。

评比角度:要求用普通话,并且正确、流利、有感情。

四.品读三首小诗,学生分组讨论交流下列问题:

成功的花

(1)、读完本首小诗,你能品味出其中蕴含的哲理吗?

(2)、第二句的结尾用了一个感叹号,作者要抒发什么慨叹?

(3)、体会“明艳“、“然而”一词在本诗中的作用;比较词语:“惊羡”与“羡慕”的区别;诗中的“泉”和“雨”能否省略? (4)、你还羡慕别人成功所得到的荣誉吗?花的成功历程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

嫩绿的芽儿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 检查指导学生归纳整理词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 引导学生感悟哈尔威船长的崇高形象,并教给学生感悟的一般方法。

3、 激发学生亲近文学、热爱文学、走进文学之门的兴趣。 教学设想:

怎样进行语文教学(特别是日常的语文教学)才能体现新课程大纲的精神,才能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这是摆在每一个语文教师面

前的问题?经过教研室的假期培训,对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对这篇课文如何上,我有了几点粗浅的想法,不当之处,请斧正。

1.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了界定,这也给我们确定教学目标提供了方向,当然并不是每篇课文都要完全体现这三方面的目标,理应有所侧重。这篇课文侧重的是后两点。所以课堂学习的大部分时用在完成目标2上。

2.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要求如何落实到教学中去?

我是这样做的:预习以“自主”为主,教师通过布臵检查预习作业的方式来落实,比如,识字教学,完全可以让学生借助字典词典自己解决,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归纳整理,构建他们的“词库”;又如“文学常识”,“作家作品”的相关知识可以让学生借助图书资料、网络资源来搜集信息,筛选整理。教师做好检查督促工作,保证学生坚持自学下去,这对学生能力的养成将大有裨益。课堂教学以“合作、探究”为主,避免教师的“一言堂”|“满堂灌”。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几人一小组,轮流发言,一人

往事依依

教学目标

1、理解阅读文学作品对人的成长的意义,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感情。

相关热词搜索:苏教版 语文教案 七年级上册 苏教版7年级上册语文书 语文七年级上册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语文书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17 版权所有 博文学习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090058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