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试卷分析 > 地理试卷分析 > 正文
 

2016年高考地理试卷分析

发布时间:2025-01-22 14:50:51 影响了:

2016年高考地理试卷分析篇一:2016高考真题全国二卷文综地理深度解析版

2016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I)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地理)深度解析

西安交大二附中南校区 简彦武

第Ⅰ卷

庄园经济是一种实现农业资源聚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多元化、管理企业化、建设生态化

的经营组织模式。某县生产的优质铁观音茶获得“中国地理标志”认证。该县茶企业通过整合特

色山水,建设集茶种植、茶叶加工储存、旅游和文化为一体的现代茶庄园。据此完成1~2题。

【答案】 1. B 2.C

1.发展庄园经济的前提条件是当地拥有

A.丰富廉价的劳动力B.知名品牌的农产品C. 发达便捷的交通网 D.高精尖的技术水平

2. 与传统的茶园相比,现代茶庄园的突出优势是

A. 品牌更多,环境更优B. 市场更广,产品价格更低

C. 产品更多,效益更高D. 投入更少,生产成品更低

【解读】本题组以庄园农业为背景,考查学生对产业活动区位因素分析评价能力、对现代农业,

农业产业化、对城乡一体化等新生问题的了解情况,考查学生对地理新概念的理解能力以及解读

图文材料获取有效地理信息的能力。第1题:关于庄园经济的概念的理解及该县现代茶园的建成

条件(试题设计情景——“优质铁观音茶获得“中国地理标志”认证” )的题设情景的运用是

解题的关键。由此不难得出知名品牌的农产品对发展庄园经济的极端重要性,即可确定B项正确。

另外,交通、劳动力条件可以成为有利条件却不能成为前提条件,而高精尖技术则与装呀UN紧急

无必然联系。第2题:结合该县“建设集茶种植、茶叶加工储存、旅游和文化为一体的现代茶庄

园”的典型个案来理解题意。与传统的茶园局限于茶叶本身生产、加工、销售的经营特点相比,

现代茶园内涵更为丰富,产品更多,效益更高的突出优势就很明显。故本题C项目正确。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家电企业将组装工厂向其国外转移,图1示意日资家电组装工厂转

移目的地随时间的变化。据此完成3~5题。

3.影响日资家电组装工厂不断转移的主要因素是

A. 市场规模 B. 劳动力成本 C. 原材料成本 D. 技术水平

4..20世纪90年代末,越南对日资家电组装工厂的投资吸引力已超过中国,但其日资家电组装工

厂数量却远少于中国,主要原因是中国

A. 市场规模大 B.技术水平高 C.劳动力素质高D. 基础设施水平高

5.在日资家电组装工厂向越南等国家转移的背景下,中国家电产业发展的战略是

A.加大政策支持,吸引日资回归 B.进口越南产品,替代国内生产

C.扩大生产规模,保持价格优势 D.加强技术研发,培育竞争优势

【答案】 3.B 4.A 5.D

【试题解读】 本题组主要考查考生对区域经济联系、区域合作以及产业转移原理的理解,考查

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综合分析、评价的能力。第3题:家电组装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中国家

与日本相劳动分工比,劳动力低成本的优势明显这是日资家电组装工厂不断向东亚、东南亚转移

的主要因素。第4题: 影响日本产业转移的经济因素,除劳动力成本外,开拓海外市场是重要考

虑,在题目所给的几项因素中,市场规模大是中国相对越南最突出的比较优势。第5题:本题重

点考查中国制造业、加工业未来的方向。产业转移本质上讲是国际生产力要素的再分配和国际

劳动分工的调整,加强技术研发,培育竞争优势是中国家电产业顺应世界经济全球化,实现战略

性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长白上高山苔原带矮小灌木的冻害反而加剧,调查发现,长

白山雪期缩短;冻害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西北坡为冻害高发区。据此完成6~8

题。

6.在高山苔原带,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的指标是

A. (转 载于:www.hnNscy.CoM 博文学习网:2016年高考地理试卷分析)大气温度 B .降水量C. 积雪厚度D. 植被覆盖度

7. 长白山西北坡比其他坡向冻害高发,是因为该坡

A. 年降水量最少 B. 冬季气温最低 C.年日照最少D. 冬季风力最大

8.气候变暖但冻害加剧的原因可能是

A. 蒸腾加剧 B. 低温更低 C. 降雪期推后 D.太阳辐射减弱

【答案】 6.C 7.D 8.C

【试题解读】 本题组以全球气候变化对高山地带自然环境的影响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地理环

境整体性的理解,尤其对地理思维能力考查的力度较大,而能否从解读题目所给材料中获取有效

地理信息是解题的关键所在。第6题:注意题目材料,“冻害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

关”,再用排除法思考,大气温度、降水和植被覆盖度等现象与海拔均有密切关系,故可排除A、

B、D项目。在高山地带已经足够寒冷,融雪过程有限,积雪厚度与气温,(也就是与海拔)关系

不大,而与坡度大小即重力因素密切相关,即缓坡地带更利于雪的堆积,所以C项正确。第7题:

冻害主要与低温状况有关,极端低温与冬季风影响密切相关,长白山西北坡是冬季风的迎风坡,

纬度也高,更接近冬季风的源地,所以因受冬季风的影响更大而冻害高,故C项正确。第8题:在

高山苔原带,气温很低,大量积雪的存在对保护植物免收冻害有保护作用,由于气候变暖,该地

带的降雪期推后,雪期前后的强降温危害加大,所以这里高山苔原带矮小灌木的冻害反而加剧,

某河流位于浙江东部,下游河床受径流与潮汐共同影响:枯水期,以潮流带来的泥沙淤积为

主;汛期,上游下泄的泾流冲刷河床。图2示意该河下游某地1962年两个时期河床断面形态,其

中,甲是河床最低时期的河床断面。1964年在该河上游建成水

库;2000年,在该河河口建成大型水闸。据此完成9~11题。

9.河床断面形态从甲至乙的变化过程发生在 高度/m

A. 1~3月B. 3~6月 C. 6~9月 D. 9~12月

10.水库竣工后,水库下游河流

A..径流量增大 B.河道淤积

C.流速加快 D. 河床展宽

11.在该河河口修建大型水闸的主要作用是

A.切断潮流泥沙补给B.加速汛期洪水下泄C.提高潮流冲淤能力 D.拦截河流入海泥沙

【答案】9.D 10.B11.A

【试题解读】 本题组主要考查外力作用对河流下游河床地貌的影响,通过对不同条件下河流径

流与海洋潮流的相互作用的分析入手,考虑河床地貌发展的规律,进而来考查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以及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9题:注意利用题目材料 “枯水期,以潮流带来的泥

沙淤积为主,汛期,上游下泄的泾流冲刷河床”。河床甲断面最低,表明该形态形成于一年中河

床冲刷程度最严重的时期,也就是汛期即将结束的季节,至乙河床断面出现,说明已处在枯水期,

经历了潮流带来的泥沙淤积为主的阶段,再考虑到位于浙江东部,可推知D选项正确。第10题:

当地位于季风气候区,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修水库前,从季节变化看,汛期河床冲刷、枯水期

河床堆积,断面呈现交替变化,但从长期看河床因堆积与冲刷的平衡而相对稳定。水库建成后,

汛期洪水得到调蓄,洪峰带来的河床冲刷明显减弱,而枯水期则因难以存在大的洪峰,

对潮汐带

来泥沙的堆积作用影响不大,这样原来的冲淤平衡被打破,下游河道变化以淤积为主,所以本题B选项正确。第11题:本题应结合9、10题从整体上考虑,水库修建后,下游河道淤积严重,对防汛、航运不利,而泥沙主要由潮流在海洋带来。所以在河口建立水闸,就能有效切断潮流带来泥沙进入下游河道的途径。起到下游河道防淤、减淤的作用,本题A选项正确。

第Ⅱ卷

3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罗讷河发源于瑞士境内的冰川,在发过境内的流域面积占总面积的94%,历史上曾是一条“野性”河流,经常洪水泛滥。19世纪以来,法国对罗讷河进行多次整治,并于1931年成立“国立罗讷河公司”,作为罗讷河综合整治和开发的唯一授权机构,图4示意罗纳河流域的地形。

(1)分别指出罗讷河上游(瑞士境内)、北部支流(索恩河)和地中海沿岸支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9分) 【答案】罗讷河上游径流量季节变化大,水量不稳定,有一定春汛,夏季为丰水季节(冬季为枯水期);北部支流索恩河全年径流量比较稳定;地中海沿岸支流径流量季节变化较大,夏季为枯水期,冬季为丰水期

(2)表1列出罗讷河整治不同阶段的主要措施。请在下列整治和开发目标中进行选择,完成表1。请将选出的各整治和开发目标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5分)

整治和开发目标:防洪 改善水质 发电 增加生物多样性 土地开发 开采河沙 改善航运条件

【答案】①防洪、改善航运条件② 改善航运条件发电 土地开发

(3)说明法国为整治和开发罗讷河而设立“国立罗讷河公司”的原因。(4分)

【答案】因为罗纳河流域跨多个行政区,有涉及水资源利用、航运、防洪、发电、土地利用等多方面的利益需要协调;从河流流域的综合治理,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最大化考虑,设立统一的机构,便于加强管理,合理规划,统筹兼顾,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最大化考虑。

(类似于设立公司,便于利用市场机制进行流域的治理与开发,实现流域的可持续开发。亦可适当给分)

(4)说明“恢复弯曲河道及河道分汊”对恢复河流生态的作用。(6分)

【答案】①可降低河流流速和洪水峰值,恢复河流自然状态;②通过增加湿地,有利于增加生物多样性,恢复河流生态系;③沿长河道可以增强河流的自然生产力和对水污染的净化能力

【试题解读】本题以罗讷河为背景材料,考查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具体考查河流的水文特征、流域的治理措施、河流生态的恢复等相关知识点,该题与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与开发相似,注意地理知识地理原理的运用和地理知识的迁移。(1)该题主要考查影响河流水文特征的因素,考查从题目材料中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从自然角度看,河流经流量的变化与河流补给类型、流域内气候条件密切相关,结合材料和图示信息,可以知道该河上游主要在瑞士境内,由于季节性积雪融水和冰川融水补给为主;北部支流(索恩河)主要位于温带海洋气候区,以雨水补给为为主,全年降水均匀,所以全年径流量比较稳定;地中海沿岸支流,也以雨水补给为主,受地中海气候的影响,冬季接受补给多于夏季,形成汛期,夏季为枯水期,因而流量季节变化很大。(2)该题主要考查河流的治理措施,可通过必修三流域的综合治理与整治进行知识迁移,要利用河流水文特征的基本原理,理解整治河道,截弯取直,主要是增加河道的泄洪能力,减少洪涝灾害,开发河道的航运功能;梯级开发,整理河谷滩地可以发电、改善航运条件,同时也利于土地资源开发。

(3)此题可以借鉴美国设立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的原因,从统筹管理的角度考虑。(4)可以从改善水文条件,改善河流地貌的特征,恢复濒危或特殊物种等方面分析。具体的可以从增加河流的长度,河网的密度、湿地的面积,生物的多样性及河流的生产和自净能力来分析。

2016年高考地理试卷分析篇二:2016年高考北京文综地理试题及解析

绝密★启封并使用完毕前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北京卷)

本试卷共15页,共30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选择题 共140分)

本部分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2016年8月21日-25日,第33届国际地理学大会将在北京举行,往届大会曾在华盛顿等地举办,读图1,回答第1、2题。

图1

1. 本届大会期间,北京

A.适逢中国农历处暑节气 B.八达岭长城漫山红叶

C.比首尔正午太阳高度大D.比华盛顿日出时间晚

2. 图中举办地所在国家

A.位于北半球中纬度 B.地处环太平洋灾害带 C.人口增长模式不同 D.南部沿海有寒流经过

【答案】1.A2.B

【解析】

试题分析:

1.从题干信息知,本届大会期间,北京时间为2016年8月21日-25日。处暑即为“出暑”炎热离开的意思,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14个节气,交节时间点在公历8月23日前后,A对;八达岭长城漫山红叶的时间为秋季,主要在10月份附近,B错;北京和首尔均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且北京比首尔纬度高,全年正午太阳高度比首尔小,C错;大会期间北半球处于昼长夜短的状态,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北京位于华盛顿东面,同时纬度较华盛顿高,此期间北京比华盛顿日出时间早,D错。答案选A。

2.图中举办地所在国家为中国、韩国和美国。三个国家并不是都位于北半球中纬度,A错;三个国家均地处环太平洋灾害带,B对;三个国家均处于“现代型”的人口增长模式,C错;中国的南部沿海有暖流经过,D错。答案选B。

考点:地球公转的意义,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判断。

【名师点睛】从题干中读取时间信息,从图表中读取纬度和所在时区信息,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有效提取信息、综合分析信息,调用相关的地理基础知识,就可以解决问题。

图2表示某日20时海平面气压分布及16~24时北京空气质量指数变化。读图,回答第3题。

图2

3.该日20时

A.北京大风扬沙,空气污染加重 B.东海海域天气晴朗,风大浪高

C.低压天气系统中,P强度最强 D.Q地位于暖锋锋前,出现降水

【答案】3.A

【解析】

试题分析:仔细读图,16~24时北京空气质量指数变化图显示该日20时空气质量指数非常高,指数越大,级别越高,说明污染越严重。再根据20时海平面气压分布图来判断,北京此时受冷锋影响,若暖气团较为干燥,北京会出现大风扬尘天气,空气污染加剧,A对;东海海域受高压控制,以下沉气流为主,天气晴朗,风浪小,B错;低压天气系统中,Q强度最强,C错;Q地位于低压中心附近,冷锋锋前位置,可能出现降水,D错。答案选A。

考点:天气系统判读。

【名师点睛】从左上角图中读取北京20日的空气指数,是前提。判读海平面等压线图时,读图中的海陆轮廓、等压线数值、等压线弯曲状况及锋线所在位置,结合天气系统的相关知识进行题目解答。 图3示意平顶海山的形成过程。读图,回答第4题。

图3

4.平顶海山

A.为褶皱山 B.由沉积岩构成C.顶部形态由内力作用塑造 D.随着板块的移动没入水下

【答案】4.D

【解析】

试题分析:仔细读图,此山地是岩浆喷发而形成的火山,随岩石圈下降,山地顶部没人水下,受外力作用而慢慢形成平顶火山。答案选D。

考点:地壳物质循环。

【名师点睛】从图中读取岩浆涌出和岩石圈运动箭头信息,就可以解决问题。

图4为某流域局部景观示意图。读图,回答第5、6题。

图4

5. 图中

A.①处冰川融化,湖泊水位升高 B.②流量稳定,河流的落差小

C.③处谷宽、流速慢,适宜修建水库D.④处地形平坦,农业生产条件优越

6.若该图示意中国某流域,图中

A.地理按1:10万比例描绘,特征清晰 B.冰川地处新疆,覆盖范围山脊延伸

C.径流季节变化大,存在不同程度水患 D.海域位于北回归线以南,港口数量少

【答案】5.D6.C

【解析】

试题分析:

5、仔细读图,①处冰川融化,不会引发图中湖泊的水位上升,A错;②处受湖泊影响,流量稳定,但该处有陡崖分布,河流的落差大,B错;③处谷宽、流速慢,不适宜修建水库,C错;④处位于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形平坦,并与生产条件优越,D对。答案选D。

6、若该图示意中国某流域,描述了从源头到入海口的状况,比例尺小,特征不够清晰,A错;图中信息显示该河流为外流河,若冰川地处新疆,该河流为北疆的额尔齐斯河,注入北冰洋,只有小部分在我国境内,B错;该河流为我国的外流河,主要分布在季风区,径流季节变化大,存在不同程度的水患,C对;从图上的信息难以判断海域的位置,D错。答案选C。

考点:河流特征判读

【名师点睛】从图中读取山地、海洋、冰川、陡崖、湖泊、瀑布等信息,结合河流水文特征的判断与分析,进行综合分析。

图5为某山地气象站一年中每天的日出、日落时间及逐时气温(℃)变化图。读图,回答第7、8图。

图5

7. 气温日较差大的月份是

A. 1月 B. 4月C. 7月 D. 10月

8.该山地

A.冬季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 B.因台风暴雨引发的滑坡多

C.基带的景观为热带雨林 D.山顶海拔低于1000米

【答案】7.C8.C

【解析】试题分析:

7.仔细读逐时气温变化图,图中7月份一天内等温线密集,温差相差大,所以气温日较差大。答案选C。

8.某山地气象站一年中每天的日出时间为6时,日落时间为18时,说明该地位于赤道上。该山地冬季赤道低气压带控制,A错;该地不可能有台风发生,B错;基带的景观为热带雨林,C对;该地为热带雨林气候,最冷月气温在15℃以上,若山顶海拔低于1000米,1月份的温度不可能低于8℃,D错。答案选C。 考点:气温变化,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分析。

【名师点睛】从图中读取某山地气象站一年中每天的日出时间为6时,日落时间为18时的信息,从而判断该气象站的纬度位置;从图中提取一年中逐时气温变化状况,就可以判断温差大小的月份。 读图6,回答第9-10题。

图6

9.芬兰

A.盛行西风,终年温和多雨B.山区水土流失严重,城镇数量少

C.人口稀疏区大牧场放牧业为主 D.森林资源丰富,木材加工业发达

10.燕麦种植北界呈图示走向,主要是由于该国

A.东部地区的河湖密布,灌溉条件好 B.西部受暖流、地形影响,气温偏高

C.东南部土层较深厚,耕作技术高D.西北部多晴朗天气,日照时间长

【答案】9.D10.B

【解析】

试题分析:

9、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看,芬兰纬度较高,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分布面积大,A错;由于纬度较高,气温较低,城镇数量少,B错;人口稀疏区草原面积较小,以林业为主,C错;森林资源丰富,木材加工业发达,D对。答案选D。

10.燕麦种植北界呈西北东南走向,说明西北部的自然条件相对较好。东部地区的河湖密布,但灌溉条件并不是芬兰农业发展的主要限制性因素,A错;西部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明显,气温偏高,从图中丘陵分分布看,地形较为平坦,B对;难以判断出东南部土层较深厚,耕作技术的高低,C错;西北部受盛行西风和暖流影响,热量条件好,D错。答案选B。

考点: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判断,农业区位条件分析

【名师点睛】从图中提取芬兰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城镇分布、河湖分布、丘陵分布及燕麦种植北界走向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来推断其气候特点及经济发展特点。

城市居民往返于居住地和各功能区之间所耗费的能量总和,即出行能耗。图7示意某大城市居民月出行次数与出行能耗的组合关系。读图,回答第11题。

图7

11.据图推断

A.甲区多公共服务设施,靠近住宅区 B.乙是位于郊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C.丙区商业网点等级低,服务半径小 D.丁为中心商务区,能耗昼夜差异大

【答案】11.B

【解析】试题分析分析:仔细读图,甲区出行能耗高、出行次数少,不可能是公共服务设施,A错;乙地出行能耗高、出行次数多,可能是位于郊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B对;丙区出行能耗低,出行次数少,不可能是商业网点等级低,C错;丁地出行能耗低、出行次数多,可能是中心商务区,但城市居民往返于居住地和中心商务区之间所耗费的能量总和昼夜差异不大,D错。答案选B。

考点:城市功能区布局。

【名师点睛】从题干中理解新概念“出行能耗”的含义,从图中提取从居住区到甲乙丙丁四个功能区的出行能耗和出行次数,结合城市功能区布局的特点,即可解答。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共160分)

36.(36分)读图12,回答下列问题

2016年高考地理试卷分析篇三:2016年高考新课标Ⅰ卷文综地理试题解析(正式版)

绝密★启封前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在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

3. 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卸载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我国是世界闻名的陶瓷古国,明清时期,“瓷都”景德镇是全国的瓷业中心,产品远销海内外,20世纪80年代初,广东省佛山市率先引进国外现代化陶瓷生产线,逐步发展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2003年,佛山陶瓷主产区被划入中心城区范围,陶瓷产业向景德镇等陶瓷产地转移。据此完成1—3题。

1.与景德镇相比,20世纪80年代佛山瓷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市场广阔B.原材料充足 C.劳动力素质高D.国家政策倾斜

2.促使佛山陶瓷产业向外转移的主要原因是佛山

A.产业结构调整 B.原产料枯竭 C.市场需求减小D. 企业竞争加剧

3.景德镇吸引佛山陶瓷产业转移的主要优势是

A.资金充足B.劳动力成本低C.产业基础好 D.交通运输便捷

【答案】1.D2.A3.C

【解析】

试题分析:

1.注意抓住时间,20世纪80年,结合材料“20世纪80年代初,广东省佛山市率先引进国外现代化陶瓷生产线,逐步发展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 则可知,这是由于20世纪80年代初,珠三角的改革开放的政策优势,国家政策倾斜使得佛山市率先引进国外现代化陶瓷生产线。

2.材料“佛山陶瓷主产区被划入中心城区范围,陶瓷产业向景德镇等陶瓷产地转移”,这说明原来佛山陶瓷产业区变成发展以第三产业为主的中心城区,即产业结构调整促使佛山陶瓷产业向外转移。

3. 景德镇陶瓷发展历史悠久,明清时期,“瓷都”景德镇是全国的瓷业中心,产业基础好是吸引佛山陶瓷产业转移的主要优势。

考点:工业区位条件和产业转移。

自20世纪50年代,荷兰的兰斯塔德地区经过多次空间规划,形成城市在外,郊区在内的空间特征:该区中间是一个接近3000平方千米的“绿心”——乡村地带;四个核心城市和其他城镇呈环状分布在“绿心”的周围,城镇之间设置不可侵占的绿地,四个核心城市各具特殊职能,各城市分工明确,通过快速交通系统连接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近20年来,该地区城镇扩展程度小,基本维持稳定的城镇结构体系。据此完成4—6题。

4. 兰斯塔德地区通过空间规划,限制了该地区各核心城市的

A.服务种类 B.服务等级 C.服务范围 D.服务人口

5. 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显著促进该地区同类产业活动的

A.技术创新 B.空间集聚 C.市场拓展 D.产品升级

6. 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可以

A.提高乡村人口比重 B.降低人口密度C.促进城市竞争D.优化城乡用地结构

【答案】

4.A 5.B6.D

考点:城市化和城市规划。

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图1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7—9题

7.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A.向陆地方向推进 B.向海洋方向推进C.位置稳定D. 反复进退

8.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

A.形成新的贝壳堤 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C.形成河口三角洲 D.迫使河流改道

9.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答案】7.C8.B9.D

【解析】

试题分析:

7. 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则会有大量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这是海岸线位置稳定才会形成贝壳堤。

8. 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形成新海岸,不断堆积,从而使得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变大。

9. 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出现海岸线多次位置变动,同时河流带来的泥沙沉积也大,从而形成多条贝壳堤。

考点:堆积地貌形成条件。

磷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气温升高和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磷累积量。图2示意我国四川西部某山地东坡土壤中磷累积量的垂直变化,据此

完成10~11题。

10.磷高累积区是

A.高山草甸带 B.高山冰雪带

C.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D. 常绿阔叶林带 11.与磷高累积区相比,该山坡2000~3000米处

A.大气温度较低B.生物生产量较低 C.土壤含水量较低 D. 地表径流量较小

【答案】

10.A11.C

考点:山地垂直地带性。

第Ⅱ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题-第4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第42题-第4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需求做答。

36.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茉莉喜高温,抗寒性差,25℃ 以上才能孕育花蕾,32—37℃ 是花蕾成熟开放的最适温度。喜光。根系发达。生长旺季要求水分充足,但土壤过温不利于其根系发育。开花季节,于天黑之前采成熟花蕾,花蕾开放吐香时间从20时左右至次日10时左右,是将茶叶染上花香、制作茉莉花茶的最佳时间。

广西横县种植茉莉花历史悠久。改革开放后,茉莉花茶市场需求旺,横县开始扩大茉莉种植规模。1983年,在广西首次举办的茉莉花茶评比中,横县茉莉花茶一举夺魁。至20世纪90年代,我国茉莉花茶生产

重心开始从东南沿海地区向横县转移。2000年,横县获“中国茉莉之乡”的称号。目前,横县的茉莉鲜花和茉莉花茶产量占全国总产量80%以上,占世界总产量60%以上。图5示意横县在广西的位置和范围。

(1)与江苏、浙江相比,说明横县有利于茉莉生长的气候条件。(6分)

(2)横县地形以河流冲积平原为主,茉莉主要种植在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上。试解释冲积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有利于茉莉种植的原因。(8分)

(3)目前横县县城集聚了100多家茉莉花茶厂。分析横县县城集聚众多茉莉花茶厂的原因。(6分)

(4)请在下列两个问题中,选择其中一个问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问题计分。(4分) 问题①:说明横县茉莉花茶产业的发展经验对我国一些贫困县脱贫致富的启示。

问题②:为以茉莉种植为基础的横县经济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

【答案】

(1)横县位于北回归线以南,高温期较长;高温期湿度较高(降水较多)。(而江浙一带或梅雨期过湿。或伏旱期过旱且时有超过37℃的高温);冬季受寒潮影响较小,气温较高。

(2)(冲积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平坦便于种植;排水良好,土壤不会过湿;离河较近,便于灌溉,且不易受洪水侵袭;土层深厚且疏松,利于茉莉根系发育;冲积平原土壤肥沃。

(3)(茉莉花茶生产应接近茉莉花产地。)横县茉莉花生产规模大,花源供应充足且品质佳;县城交通使得,便于收集茉莉花;县城基础设施较好,便于生产组织。(离南宁市较近,便于产品销售。)

(4)问题①:因地制宜,发挥特色农产品优势;扩大生产规模以达到规模效益和影响(实行专业化生产);推进农产品的加工业,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问题②:加强茉莉种植和茉莉花茶生产的科研投入,确保茉莉花茶的品牌优势;加大茉莉花其他产业化应用的研发;开发新产品;拓展旅游、文化市场。实现经营多元化。

【解析】

(1)农业生长气候条件主要包括气温、热量、降水和光照等,结合材料提示,与江苏、浙江相比,横县纬

相关热词搜索:年高 试卷 地理 分析 2016上海高考地理试卷 2016年高考地理全国卷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17 版权所有 博文学习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090058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