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试卷分析 > 历史试卷分析 > 正文
 

2016年全国2卷文综历史试卷分析

发布时间:2025-01-22 14:44:27 影响了:

2016年全国2卷文综历史试卷分析篇一:浅析近三年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历史试卷

明确考试方向探寻前行道路

----浅析近三年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历史试卷

重庆铁路中学 李健 2016年重庆高考将告别“自主命题”,预计将使用全国Ⅱ卷,做了十年的重庆文综题,突然做全国卷,真有些茫然,无论是试题的结构、试题的思维角度还是对学生的能力考查深度都有相当大的不同,因此研究近三年(2013年才开始分全国Ⅰ卷、Ⅱ卷)特别是2015年全国Ⅱ卷历史试题对重庆地区的师生来说非常重要,所以,在此想根据自己对全国课标卷Ⅱ历史试题的肤浅认识谈谈看法,以此抛砖引玉。

一、试题基本情况

1、试卷结构

综观2015年全国新课程高考文综卷Ⅱ,不难发现,它与2013年有不同,完全承袭的是2014年的地理(1—11题)、政治(12—23题)、历史(24—35题)的顺序,非选择题各学科之间的各自独立,顺序仍为地理(36、37题)政治(38、39题)历史(40、41题),选做题部分是先地理(43、44)后历史(45、46、47、48),各选一题,政治科无选做。与2014年相比,2015年的的历史试题其题型、试卷组卷的顺序都基本保持稳定,难度则有所下降。

2、文字数量

从试题的文字量来看,学生在考试时需要阅读的全卷字符总数,2013年约为3400左右,2014年约为3300左右,而2015年为2800左右。试题文字量的逐年减少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试题难度,同时阅读量的减少,这也让学生思考的时间增多,答题时间更充裕。

3、知识点分布

从知识点的总体布来看,12道选择题中,中国史共8题32分、世界史共4题16分;非选择题40题为中外历史综合试题,25分;41题为开放性试题,12分;四道选做题选做一题,15分,其中,45题考查历史上的重大改革,46题考查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47题考查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48题考查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从以上比较表可以看到:

①选择题部分,中国史8题世界史4题的格局不变,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三大部分的分值及知识点的分布更趋平均更趋合理,但中国古代史由13年5题减少为4题,世界古代史在13、14年有1题,15年没有了,这样整个古代史选择题数量由2013年的6个题减少为2015年的4个题。

②非选择题部分,40题为中外历史综合试题,41题的开放性试题保持不变,更贴近生活,更考查学生的能力。四道选择题的格局一直未变。

4、考点分布

2013--2015年试题考点分布一览表

从以上比较可以看到,近三年年考题出现的高频考点也是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

①古代史主要集中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唐宋时期的经济变革、明清时期政治和经济;

②中国近现代史有晚清思想变革、抗日战争、建国初期的社会变革;

③世界史集中在希腊民主政治、罗马法、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和苏联的经济变革、二战后世界格局和秩序问题等部分的内容。

二、突出特点

1、命题体现“材料第一、能力为主,素养立意”的指导思想

从近三年特别是2015年的全国(Ⅱ)卷试题来看,试题非常灵活,注重提供教材之外的新材料,设定新情境,但选材精当、角度新颖,其中选择题考查的能力要求深,设问灵活,思维含量高,重视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归纳、迁移、分析、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对考生的综合素质要求比重庆试题要略高;非选择题凸显综合性、开放性与探究性,重视创新思维,以鼓励考生有创见性地答题,注重了对学生历史学科素养培养和综合能力的考查,同时其设问又多用“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试题注重所学知识与所给材料的结合,又侧重了对分析和解读材料信息及运用理论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这一点与重庆试题基本一致。

2、重点考查学科主干知识

2015年全国(Ⅱ)卷历史试题以学科主干历史知识为依托,注重对历史概念、历史基本史实、历史阶段特征等知识点的考查,注重历史学科内的综合、探究性问题的考查。如选择题第24(儒家思想)、26(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28(洋务运动)、29(康有为思想主张)、32(工业革命)、33(第二次工业革命)、34(“斯大林模式”)等。

3、隐性考查社会热点

近三年试题关注社会热点,但设问更隐性。例如2014年:41题建筑与政治的关系,联接房产热;选修45题改革查赋税改革的相对公平,46题考察宪政与民主建设,47题考查法制建设的意义,48题弘扬改革精神,推进改革等。

2015年:25题表面上是考郡县制,实际上是紧扣了当今时事;40题,从概括孟子与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作为切入点,考查法制建设和依法治国也是热点之所在。第41题以1950—2008年我国部分节假日一览表为切入点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既体现了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又体现了民众对假日多少的关注;既体现了改革开放后,民众收入的不断攀,又表现出民众对休闲娱乐的追求和政府对民生的关注,考查方式很接地气。

近三年的第30题都考到与抗日战争相关的问题,话题热点,角度新颖。

4、重视考查多元新史观

如2014年的29,32,34考查近代化史观,35,40,41涉及全球化史观,2015年28、31考查近代化史观,32、33、35则涉及全球化史观,通过学生运用新史观认识历史史实,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三、备考策略

明年要用全国(Ⅱ)卷了,习惯了重庆考题的我们,自然是要调整心态,制定出备考策略并将它们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为来年的考试做好准备。

1.研究《课标》《大纲》、真题,明确考试方向

研究好《课程标准》教学中才能有游刃有余地把握好高考要求的深度、广度和宽度。

研究好《考试大纲》关注高考指导思想和考试目标的变化,关注学科能力要求的变化,弄清楚“高考考什么”

研究好近三年高考真题及参考答案、先行的新课标省市的高考模拟试题。研究好高考真题、模拟题及答案,关注命题意图,剖析试题难度,明确“高考怎么考”。

研究好一线教师复习策略,寻找更适合自己、适合自己学生的“达成目标的路径”,让自己少走弯路。 有了好的研究,才能做到课标明、考纲清,方向准,效果佳。 2.“泛读”“精读”“深读”教材,夯实基础知识

从近三年的全国(Ⅱ)卷试题看,试题越来越重视学科基础知识,注重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基本技能的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突出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而这一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获取主要是通过理解教材来实现的,因此在教学中要在教材上狠下功夫,首先是“泛读”“精读”“深读”教材,理清历史线索、重新建构教材知识框架,最后才能做到灵活运用知识。

所谓“泛读”,就是把教材中每一专题的导语、正文、补充材料、地图、专题最后的知识体系结构图等读懂,理清它们之间的时序及关系,找准历史事件发生的空间位置。

所谓“精读”,就是在“泛读”的基础上把教材中每一专题的知识归纳概括出“知识结构图”。知识结构由学生自己做,他们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老师讲课的内容对专题知识进行第一轮的重组,每个学生理解不一样做出来的也不一样,只要无知识性的错误就行。经过学生自己梳理的知识结构,他们一定理解深透、记得牢固。

所谓“深读”教材,就是以时间为轴,以必修一、二、三及选修教材的知识为线,再次将知识进行重组,构建新一轮的“知识结构图”,这一结构图展现的是同一时间里中国、世界发生了哪些政治、经济、思想上的大事。做好这一份结构图,学生就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理论因素和隐性知识,进行知识的重组、迁移,这一过程也就是学生能力和学科素养提升过程。

3、分章节、分阶段、分专题渐进训练,提升能力和素养

《考试大纲》明确规定了四项能力要求:①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②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③描述和阐述事物的能力④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形成绝非一日之功,要靠平时教学中脚踏实地的落实,潜移默化的渗透。

因此根据教学进度,分章节、分阶段、分专题层层推进、渐进深入地进行训练,根据考试试题特点分题型进行专题训练、新材料的阅读训练等,这样纵横交错的训练,能使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审题能力和答题技巧得以培养,各种题型的答题思路得以熟悉,综合思维素质、应试能力和学科素养也就逐渐得到提高。

2016年,重庆考生就要加入到全国Ⅱ卷的行列,作为老师,我们理当研究好近三年的考题,为自己为学生找准奋斗方向,与学生一起前行。

2016年全国2卷文综历史试卷分析篇二:近三年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历史试卷分析

近三年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历史试卷分析

2014年:

一、 试卷题型与知识分布

与去年试题相比,今年高考试卷题型没有发生变化,但是,知识分布由去年的5道中国史题目和7道世界史题目改为8道中国史题目和4道世界史题目,考察中国史的题目明显增加。

试卷题型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总分100分,其中选择题占48分,非选择题占52分。 知识分布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部分的内容。其中12道选择题中,六部分的考察的情况如下:

非选择题部分考察情况如下:

二、 试题特点 2014年的历史试题与往年相比基本上保持了相应的稳定性,体现出“重视基础,考查能力,关注热点,材料灵活”的特点。坚持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相结合,同时又侧重了分析和解读材料信息及运用理论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命题设计注重历史学科素养培养和综合能力考查。

1、从考查内容上看

①依托主干知识,重视基础性

注重考查学生对所学历史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遵循这一原则,试题所涉及的知识,都是课程中的基础知识,例如儒学的发展历程、宋明理学、清朝海禁政策、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动、小农经济、维新变法、“一五”计划、美国1787年宪法、苏联新经济政策、欧元、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世界近代自然科学的建立、抗日战争、清末新政等等,这些都是重大历史问题,为考生所熟知,试题用主干知识考查学生的能力水平,有利于考生水平的发挥。

②关注社会现实,体现时代特点

试题充分关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适度关注时代主题和社会热点,做到了学科特点和时代特点的有机结合,科学性和人

文性相得益彰。例如41题考查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抗日战争”,既体现当下热点中日关系、明年抗战胜利70周年,也契合当下的教改问题——不仅改革教学形式,而且改革教学内容;45题考查魏晋时期的法律改革,体现当下热点民主法制建设;46题考查清末新政,体现当下热点政治体制改革;47题考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签订及作用,体现当下热点朝核问题、伊核问题及核安全问题,凸显和平与安全这一时代主题。

2、从考查目标上看

①强调能力

突出基础知识的考查,但绝非单纯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试题以知识为载体,把考查重点放在系统掌握课程知识的内在联系上,放在看待过程和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放在从不同思维角度和思维层面去认识和理解历史问题上。例如45题魏晋时期的法律改革是全新的历史信息,要求考生结合所学知识,即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中的所学,对历史事件作出综合的描述和正确的阐释,在探求推理中得出正确的结论。虽然魏晋时期的法律改革对考生是全新信息,但是,第一问考查法律改革的特点,考生必须根据材料概括归纳,并结合在改革模块中所学的相关知识迁移,从而更好的组织好答案。第二问考查儒学对西汉、东汉、魏晋时期法律的影响,在所给材料中可以找到答案,考生概括归纳即可。

②重视对考生情感、世界观、价值观的考查

这一要求对中学历史教学起到积极引导的作用。26题考查人性

的认识,33题考查世界近代资本主义民主价值观“天赋人权”,40题考查中西科技文化比较,41题考查不同历史时期对“抗日战争”的认识,48题考查中国古代史上为官清廉的包青天,引导考生思考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关系,认识世界文明的多元化与统一性,感悟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总体脉络,从中外历史发展中汲取积极进步的养分,树立正确的文明观、民族观、国家观,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③运用各种史观探讨历史 近现代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唯物史观、社会史观等不同史观,在近几年高考当中都不同程度地得到体现,对中学历史教学有很强的指导意义。30题从上海与京津放映的中外影片比例入手,考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体现社会史观;40题以宋应星和牛顿的科技成果入手,考查17、18世纪中西科技文化的比较,体现全球史观;41题以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抗日战争”入手,考查不同历史时期对同一历史事件(抗日战争)的认识,体现唯物史观。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史观对历史发展进程进行总体把握。

3、从考查形式上看

①灵活运用材料,创设新情景

试题不拘泥于主干教材知识的具体表述,而是突破教材,从新的角度和视角重新整合相关知识,灵活运用材料创建情景,搭建一个测试学生学科能力的平台,试题的选择和运用既有以前风格的继承,也体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和特点。

材料阅读量适中、文字通俗易懂,减少了考生的阅读障碍,更有

利于考生发挥。不追求材料的形式,注重对材料内涵的把握和利用。例如41题以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抗日战争”入手,考查不同历史时期对同一历史事件(抗日战争)的认识。抗日战争是考生非常熟悉的历史知识,但考查方式非常新颖,既有情理之中,又有情理之外,设计的很巧妙,考查考生的基本功底和学科素养。

②注重学科内综合 试题突出考查学生对历史发展基本线索、阶段特征的掌握情况,引导考生认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例如40题以宋应星和牛顿的科技成果入手,考查17、18世纪中西科技文化的比较,不仅是中国史和世界史的综合,而且是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的综合,考查考生对这一阶段历史发展的总体把握。此外,每道材料题都不是针对某一知识点的考查,而是让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及综合、比较、概括等基本能力,作出解答,并从总体上认识和把握历史食物的基本特征。

2015年

一、试卷(转载于:www.hNNsCy.coM 博 文 学 习 网:2016年全国2卷文综历史试卷分析)题型与知识分布

与去年试题相比,今年高考试卷题型没有发生大的变化,试卷题型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总分100分,其中选择题占48分,非选择题占52分。

知识分布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部分的内容。其中12道选择题中,六部分的考察的情况如下(与去年考察内容分布相同):

2016年全国2卷文综历史试卷分析篇三: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历史部分试题全国卷3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历史部分)试题(全国卷3)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在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

3. 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卸载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历史改变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青铜器原本是祭祀祖先的器物,现在强调个人业绩,希冀子孙保用。选项A商周时期的文字都是铭文,并没有创造出全新的文字体系,排除。铭文已经发挥出文书功能。商周铭文都体现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是共同点。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西周的宗法制、分封制

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A.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重视秦朝的文书,实际上继承了秦朝的基本政治制度,汉承秦制。汉初实行的黄老学说,道家

思想。充分发挥文书功能,只是表面现象。材料并没有体现熟知秦朝的典章制度。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从汉至元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26.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

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答案】

C

考点: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汉字的演变和中国书画的发展脉络

27.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朝中后期产生资本主义萌芽。市镇和手工业发达,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明朝随着一条鞭法出台,人身依附关系放松,排除D选项。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材料中并没有体现。

考点:中国古代经济结构和特点.商业的发展及特点

28.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

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

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成为改良思想的开端

【答案】

C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诗界革命

29. 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称,其根本目的在于

A. 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B. 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

C. 反对向西方学习 D. 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清末新政,这些词都是外来词,禁止使用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只是表象,并不是根本目的。张之洞属于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并不反对学习西方,也不抵制维新思想传播,排除AC。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潮流.辛亥革命.清末新政

30.图4是1932年出产的一款火柴上的图案。

A. 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

B. 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

C.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

D. 全国抗日救王运动的高涨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要抓住关键词“1932年”“抗敌”等,联系到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开始。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从材料体现不出来。19世纪末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所以排除ABC。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潮流.抗日战争

31. 1980年与1975年想不,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面糊哈播种面积

减少53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天草播种面积共扩大3 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农民生产自主权扩大B. 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 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主要考查中国的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农村开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有了经营的自主权,粮食产量增加,农业发展。1984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才完成,排除C。1980年并没有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排除D。 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材料并没有涉及,排除B。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32. 古希腊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讲述的是,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火种而遭到主神宙斯的惩罚的故事,剧中借普罗米修斯之口说:“说句老实话,我憎恨所有的神”该剧深受雅典人的喜爱,这反映当时雅典人

A. 宗教意识淡薄 B. 反对神灵崇拜

C.注重物质生活D. 强调人的价值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在古希腊雅典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出现智者学派,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人的价值。古希腊雅典并没有宗教,崇拜的古希腊神话诸神。排除AB.注重物质生活材料并没有体现。排除C。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发展.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33. 19世纪60年代,总长度3万英里的美国铁路有多种轨距。南部采用铁路轨距以5英尺居多,北部采用

最普遍的轨距四4.9英尺,部分地区采用6英尺、5、6英尺的轨距。这反映当时美国

A. 尚未形成成熟的同一国内市场B. 铁路部门是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

C.科技水平限制了制造业的发展 D. 战争破坏了基础交通设施建设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抓住关键词“19世纪60年代”,当时发生了南北战争。不同宽度的铁轨,说明尚未形成成熟的同一国内市场。科技水平限制了制造业的发展,并不符合史实,第一次工业革命正向美国扩展。铁路部门是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战争破坏了基础交通设施建设,材料并没有涉及。排除BCD。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

34.图5为近代以来具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这4幅作品反映出近代以来

A.传统美术流派相继被淘汰 B.理性思维的不断深化

C.批判精神备受重视的趋势 D.美术流派演变的历程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图片体现的是新古典主义、现实主义、印象画派和现代主义,美术流派演变的历程。传统美术流派相继被淘汰, 批判精神备受重视的趋势,理性思维的不断深化,属于干扰项,应该排除ABC。 考点: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美术的辉煌

35.1875年以后,法国确立了共和政体,议会处于政治运行的中心,党派林立,内阁更迭频繁。1958年,戴高乐就任总统,修改宪法,规定总统拥有任命总理、解散议会等权利。这一政治体制的变化

A.有利于政局稳定B.确定了总统国家元首的地位

C.剥夺了议会的主要权力 D.有助于两党制的形成

【答案】A

相关热词搜索:试卷 分析 全国 历史 卷文综 2016全国二卷文综历史 16年文综历史全国卷 2015年全国文综一历史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17 版权所有 博文学习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090058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