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试卷分析100字
下面是博文学习网小编为你分享的政治试卷分析100字,希望能够为大家带来帮助,希望大家会喜欢。同时也希望给你们带来一些参考的作用,如果喜欢就请继续关注我们博文学习网(www.hnnscy.com)的后续更新吧!
政治试卷分析100字篇一:高三二练考试政治试卷分析(2)
高三二练考试政治试卷分析
高中政治
一、命题意图
二练考试是在一轮复习已经结束的前提下进行的一次模拟检测,主要目的是检查一轮复习的效果:既要考察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更要考察学生的基本能力。另外,这次考试也将是这届学生在高考前参加的一次比较重要的全市统一模拟考试,要通过这次考试让学生体会高考的形式及要求,所以在命题上尽可能地向高考靠拢,体现高考特点:以知识为依托,以能力立意,选取新材料,创设新情境。
二、命题状况
在文综试题中,政治学科试题共占100分,客观性试题12道,共48分,主观性试题两道四问,共52分。其中必修一内容有4个选择题,1问(含2小问)非选择题,共占30分;必修二内容有3个选择题,1问非选择题,共占24分;必修三内容有1个选择题,1问(含2小问)非选择题,共占16分;必修四内容有4个选择题,1问非选择题,共占30分。试题数量及分值在四个模块中所占比例与高考基本一致。
(一)试题对基础知识的考查状况
从高考考试大纲来看,政治学科四个模块共有大小知识点194个,要通过12道选题和2道非选择题的考查,来充分体现学生的状况,有很大的难度。但在这次考试的试题中,直接考查的考点就达到了60多个,另外还有一些是属于学生在答题中需要辨明的考点隐藏在试题的背后,全部算下来,学生加成这14道题,所要调用的知识点要在80个以上。也就是说,学生完成这套政治试题至少要调动高中阶段所学政治学科知识的三分之一左右。
A试卷中考查的基础知识有:供给与需求、影响(均衡)价格的因素、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生产与消费、发展生产、企业兼并与企业破产、股票、融资、财政与宏观调整、税收的种类、依法纳税、市场配置资源、市场秩序、宏观调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我国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我国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义务、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我国政府的作用、我国政府的宗旨和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关的法律地位、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人民代表的产生、人民代表的职责、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主权国家、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宗旨和立场、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文化的社会作用、文化对人的影响、丰富精神世界促进全面发展、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创新与继承的关系、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思想道德建设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公民道德基本规范、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意识的能动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真理和谬误、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联系的普遍性、发展的概念、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状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等等。
(二)试题对能力的考查状况
本套试题几乎所有的试题都要求学生要认真阅读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对这些信息进行解读。这和当前文综高考试题特点是一致的。
两个主观性试题除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外,重在对学生“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及“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的考查。
三、选择题答题情况分析 1.选择题的正答率统计表
表一 A卷选择题正答率统计表
表二 B卷选择题正答率统计表
2.选择题答题情况分析
就基础知识来说,学生对于市场经济、市场秩序、科学发展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税收、投资与理财、公民权利、政府职能、主权国家、外交政策、文化对人的影响、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等知识掌握较好;而对影响(均衡)价格的因素、矛盾的观点、发展的观点、人民的利益与要求等知识的掌握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准确、不牢固。另外,从试题类型上来看,学生对于图像题解题能力仍然与高考要求相差较大,一些材料还是出现了读不懂,把握不住材料的中心、侧重点,对于一些选项理解不透,导致失分较为严重。学生对于知识模块区分不清,或在审题的环节没有明确区分试题所规定的知识模块,导致失分较多,如17题,试题要求从“政治生活的角度”回答问题,明显选项中①和④是属于“文化生活”的角度,不符合题目的规定性,却有超过28%的学生没有注意到这一规定性,导致错误。再如23题,题目明确要求“从哲学角度看”,其中选项③明显是“政治生活角度”,却有超过35%的学生将此误选。
四、非选择题情况分析 1.非选择题得分情况
表三 A卷各题得分情况表
2.非选择题答题情况分析
从上表可以看出,使用A卷
的学生对于图表类的试题基本掌握了答题的方法,对于如何解决经济科学发展类的试题已经能够较全面地
掌握答题要点,对这类试题的答题规律有了较好的认识。文化类试题也能够较好地把握文化的作用、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常用要点。但学生对于两会的有关知识的掌握并不系统,对于运用哲学知识谈对多种观点的认识的题目还没有掌握答题技巧。
总体来看,学生能够去阅读材料获取信息,从材料中去寻找答案,但语言组织能力欠佳,还存在信息解读不准确的问题。
3.从A卷具体试题来看
38题(1),命题意图有四:一是考查学生对于图表题答题方法的掌握,二是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及调动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探究问题的能力,三是考查学生对于实现经济科学发展措施的掌握情况,四是通过材料让学生了解我国目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性。学生基本都能抓住材料中的时间、数据、项目,答出“产能、产量、表现消费量都在增加”及“产能过剩”的经济信息;也能够抓住材料中的信息在措施中答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市场配置资源”、“宏观调控”、“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战”等。存在问题:①还有部分学生对于实现科学发展的知识体系掌握不完整。②个别学生存在机械套用知识的现象,不加选择地全都答上。③不能针对材料问题答出经济发展的立足点及更多地依靠扩大内需。
38题(2),命题意图有二:一是考查学生对于政治生活模块中有关两会的知识掌握情况,二是考查学生调动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基本都能答出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权力、人大代表的地位职权。存在问题:①人民政协的地位、职权答不出。②错误地答出中国共产党的地位、性质。③错误地回答政府的有关知识。原因主要是学生对于“两会”的概念搞不清;对于这个知识点存在轻视心理;答题习惯性思维,见到材料中有政府就回答政府的有关知识。
39题(1),命题意图有三:一是考查学生对于文化生活模块中有关文化的作用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知识掌握情况,二是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三是考查学生对于新考纲、新教材中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有关知识的重视程度。存在问题:①相当多的学生只看到文化对人的影响,用了大量的篇幅回答家风对于人的影响,答得很具体,但只能算是答出了一点,不全面。②对于新教材、新考纲中新增添的内容不能灵活使用,因此答不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③知识迁移和阐释事物的能力不足。
第(2)问,命题意图有:一是考查学生对于哲学模块知识体系的掌握情况,二是学生认识类题目的答题技巧,三是考查学生通过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灵活运用相关知识,考查论证和探究分析具体问题,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四是考查学生对于当前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的关心情况。学生基本能够在材料中找出相关信息观点,答出“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联系”、“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存在问题:①学生不能依据材料进行逐个分析。②个别学生不能抓住材料中的有效信息。③很多学生对材料中的关键词理解不准确,导致用错知识,如很多学生看到材料中有“勤勤恳恳做事”、“在行动上”想到的知识不是“实践”而是“从实际出发”。④还有学生把“家风正,则国正”理解成了变量与质变的关系。
五、改进教学的建议
在下一步的高三教学中,建议广大教师要把握好两个“度”、三个“到位”。 (一)两个“度”,即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1.复习中首先从广度上把基础知识、主干知识让学生牢固的掌握、理解。
高考是选拔性考试,在高考中要胜出,一定是基础较扎实,能恰当运用知识的学生。具体在复习中,教师要把教学起点降低、再降低,不要过高估计学生,只有低起点,才能面向大多数。要正确认识知识和能力之间的关系,要认识到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是建立在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基础之上。没有知识做支撑的能力是空中楼阁,是经不住实践的考验的。没有对学科知识的系统把握,不可能形成所谓的综合能力。在
复习中,必须狠抓基础。在二轮复习中全面理解、掌握考点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原理,注重考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寻找贯穿知识的主线,形成对知识的整体把握。
2.要从深度上对主要、重点知识理解透彻,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掌握基础知识、主干知识的前提下,要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考试说明中对学生能力要求有四个方面,即“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要提高学生能力,应加强和注重训练四种能力:第一,审题能力:获取信息,突破题眼;第二,迁移能力:知识提取,重组运用;第三,解题能力:应试技巧,解题方法;第四,语言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规范表述。在复习中把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当作培养学生能力的突破口。
(二)三个“到位”,即考点知识分解到位,社会热点关注到位,思维方法训练到位
1.考点知识分解到位。一是对基础知识、主干知识(包括概念、原理、和观点)的内涵给学生要分析透彻,要掌握相关知识的来龙去脉,明确知识的适用范围、适用条件。对重点知识的理解一定要准确,切忌似是而非。二是要解决如考点知识系统性的问题,在复习中依据知识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结构(网络),树立学科整体观念。知识只有形成网络才能被高效存储和提取。三是抓好重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以问题为中心理顺知识体系。复习中引导学生把握好考点知识的内在联系,学会多角度地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在具体的运用中掌握知识,形成和提高能力。
2.社会热点关注到位。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迎着生活热点上,体现国家意志,关注现实生活是高考政治不变的灵魂和永恒的主题。历届高考命题都是以《考试说明》为依托,以教科书为依据,以基础知识为载体,以社会热点为外壳考查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它远离复习资料,摆脱题海的袭击淹没,很难从模拟考试试题中找到原型。在分析社会热点问题要着眼于对当前重大经济和社会问题的思考,要联系自己的实际,注意国情特点。更要结合学科的主干知识,不能超越高中学生的知识能力范围和生活经验。要避免像新闻媒体那样从宏观方面泛泛而谈或像专家学者那样进行专业性探讨,要体现“用中学生的眼光看世界”的特定要求。高考试题的答案必须是成熟的有定论的观点(即使是开放性试题,其答案也必须言之有理,用中学生的知识、思维去分析),必须在全国范围内有很高的认同度。否则会引起广泛的争议。这是出题者不愿看到的。所以越是热点,越要冷静。特别是在热点充斥的时候,更要保持冷静思考,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理清分析问题的思路,学会跳出热点的束缚与羁绊,回归教材,回归基础,直至做到冷热结合,在发展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设问角度、考查切入点上下工夫。
3.思维方法训练到位。在复习中,凡是作业不规范、字迹潦草、逻辑混乱、胡涂乱抹的,一定是思维不畅通的外在表现。为此,在习题练习中要加强主体思维训练和多层次发散性思维训练。加强主体思维训练能明确“角色”,按题目的要求站在不同主体角色的“视觉立场”上回答不同的内容。多层次发散思维指认识事物含义、内容、性质、目的、原因、地位、意义、条件等不同层次的思维方法。复习中加强多层次发散思维训练不仅使学生审题时要缜密、全面,避免要点遗漏,还可从纵深把握知识。而要达到思维训练到位则离不开习题练习。注意选精当、精练练习题,在平时练习中严格要求,对每一道题都要严格按照高考要求答卷,做到严谨、精炼、准确,写含义完整的话,写有条理的话,写有逻辑性的话。在练习中一方面巩固知识,另一方面从中揣摩答题技巧和方法,起到开拓思维的作用。
政治试卷分析100字篇二:高三二练考试政治试卷分析(2)_2
高三二练考试政治试卷分析
高中政治
一、命题意图
二练考试是在一轮复习已经结束的前提下进行的一次模拟检测,主要目的是检查一轮复习的效果:既要考察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更要考察学生的基本能力。另外,这次考试也将是这届学生在高考前参加的一次比较重要的全市统一模拟考试,要通过这次考试让学生体会高考的形式及要求,所以在命题上尽可能地向高考靠拢,体现高考特点:以知识为依托,以能力立意,选取新材料,创设新情境。
二、命题状况
在文综试题中,政治学科试题共占100分,客观性试题12道,共48分,主观性试题两道四问,共52分。其中必修一内容有4个选择题,1问(含2小问)非选择题,共占30分;必修二内容有3个选择题,1问非选择题,共占24分;必修三内容有1个选择题,1问(含2小问)非选择题,共占16分;必修四内容有4个选择题,1问非选择题,共占30分。试题数量及分值在四个模块中所占比例与高考基本一致。
(一)试题对基础知识的考查状况
从高考考试大纲来看,政治学科四个模块共有大小知识点194个,要通过12道选题和2道非选择题的考查,来充分体现学生的状况,有很大的难度。但在这次考试的试题中,直接考查的考点就达到了60多个,另外还有一些是属于学生在答题中需要辨明的考点隐藏在试题的背后,全部算下来,学生加成这14道题,所要调用的知识点要在80个以上。也就是说,学生完成这套政治试题至少要调动高中阶段所学政治学科知识的三分之一左右。
A试卷中考查的基础知识有:供给与需求、影响(均衡)价格的因素、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生产与消费、发展生产、企业兼并与企业破产、股票、融资、财政与宏观调整、税收的种类、依法纳税、市场配置资源、市场秩序、宏观调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我国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我国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义务、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我国政府的作用、我国政府的宗旨和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关的法律地位、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人民代表的产生、人民代表的职责、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主权国家、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宗旨和立场、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文化的社会作用、文化对人的影响、丰富精神世界促进全面发展、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创新与继承的关系、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思想道德建设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公民道德基本规范、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意识的能动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真理和谬误、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联系的普遍性、发展的概念、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状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等等。
(二)试题对能力的考查状况
本套试题几乎所有的试题都要求学生要认真阅读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对这些信息进行解读。这和当前文综高考试题特点是一致的。
两个主观性试题除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外,重在对学生“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及“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的考查。
三、选择题答题情况分析 1.选择题的正答率统计表
表二 B卷选择题正答率统计表
2.选择题答题情况分析
就基础知识来说,学生对于市场经济、市场秩序、科学发展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税收、投资与理财、公民权利、政府职能、主权国家、外交政策、文化对人的影响、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等知识掌握较好;而对影响(均衡)价格的因素、矛盾的观点、发展的观点、人民的利益与要求等知识的掌握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准确、不牢固。另外,从试题类型上来看,学生对于图像题解题能力仍然与高考要求相差较大,一些材料还是出现了读不懂,把握不住材料的中心、侧重点,对于一些选项理解不透,导致失分较为严重。学生对于知识模块区分不清,或在审题的环节没有明确区分试题所规定的知识模块,导致失分较多,如17题,试题要求从“政治生活的角度”回答问题,明显选项中①和④是属于“文化生活”的角度,不符合题目的规定性,却有超过28%的学生没有注意到这一规定性,导致错误。再如23题,题目明确要求“从哲学角度看”,其中选项③明显是“政治生活角度”,却有超过35%的学生将此误选。
四、非选择题情况分析 1.非选择题得分情况
表三 A卷各题得分情况表
2.非选择题
答题情况分析
从上表可以看出,使用A卷的学生对于图表类的试题基本掌握了答题的方法,对于如何解决经济科学发展类的试题已经能够较全面地掌握答题要点,对这类试题的答题规律有了较好的认识。文化类试题也能够较好地把握文化的作用、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常用要点。但学生对于两会的有关知识的掌握并不系统,对于运用哲学知识谈对多种观点的认识的题目还没有掌握答题技巧。
总体来看,学生能够去阅读材料获取信息,从材料中去寻找答案,但语言组织能力欠佳,还存在信息解读不准确的问题。
3.从A卷具体试题来看
38题(1),命题意图有四:一是考查学生对于图表题答题方法的掌握,二是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及调动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探究问题的能力,三是考查学生对于实现经济科学发展措施的掌握情况,四是通过材料让学生了解我国目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性。学生基本都能抓住材料中的时间、数据、项目,答出“产能、产量、表现消费量都在增加”及“产能过剩”的经济信息;也能够抓住材料中的信息在措施中答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市场配置资源”、“宏观调控”、“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战”等。存在问题:①还有部分学生对于实现科学发展的知识体系掌握不完整。②个别学生存在机械套用知识的现象,不加选择地全都答上。③不能针对材料问题答出经济发展的立足点及更多地依靠扩大内需。
38题(2),命题意图有二:一是考查学生对于政治生活模块中有关两会的知识掌握情况,二是考查学生调动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基本都能答出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权力、人大代表的地位职权。存在问题:①人民政协的地位、职权答不出。②错误地答出中国共产党的地位、性质。③错误地回答政府的有关知识。原因主要是学生对于“两会”的概念搞不清;对于这个知识点存在轻视心理;答题习惯性思维,见到材料中有政府就回答政府的有关知识。
39题(1),命题意图有三:一是考查学生对于文化生活模块中有关文化的作用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知识掌握情况,二是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三是考查学生对于新考纲、新教材中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有关知识的重视程度。存在问题:①相当多的学生只看到文化对人的影响,用了大量的篇幅回答家风对于人的影响,答得很具体,但只能算是答出了一点,不全面。②对于新教材、新考纲中新增添的内容不能灵活使用,因此答不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③知识迁移和阐释事物的能力不足。
第(2)问,命题意图有:一是考查学生对于哲学模块知识体系的掌握情况,二是学生认识类题目的答题技巧,三是考查学生通过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灵活运用相关知识,考查论证和探究分析具体问题,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四是考查学生对于当前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的关心情况。学生基本能够在材料中找出相关信息观点,答出“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联系”、“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存在问题:①学生不能依据材料进行逐个分析。②个别学生不能抓住材料中的有效信息。③很多学生对材料中的关键词理解不准确,导致用错知识,如很多学生看到材料中有“勤勤恳恳做事”、“在行动上”想到的知识不是“实践”而是“从实际出发”。④还有学生把“家风正,则国正”理解成了变量与质变的关系。
五、改进教学的建议
在下一步的高三教学中,建议广大教师要把握好两个“度”、三个“到位”。 (一)两个“度”,即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1.复习中首先从广度上把基础知识、主干知识让学生牢固的掌握、理解。
高考是选拔性考试,在高考中要胜出,一定是基础较扎实,能恰当运用知识的学生。具体在复习中,教师要把教学起点降低、再降低,不要过高估计学生,只有低起点,才能面向大多数。要正确认识知识和能力之间的关系,要认识到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是建立在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基础之上。没有知识做支撑的能力是空中楼阁,是经不住实践的考验的。没有对学科知识的系统把握,不可能形成所谓的综合能力。在复习中,必须狠抓基础。在二轮复习中全面理解、掌握考点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原理,注重考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寻找贯穿知识的主线,形成对知识的整体把握。
2.要从深度上对主要、重点知识理解透彻,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掌握基础知识、主干知识的前提下,要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考试说明中对学生能力要求有四个方面,即“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要提高学生能力,应加强和注重训练四种能力:第一,审题能力:获取信息,突破题眼;第二,迁移能力:知识提取,重组运用;第三,解题能力:应试技巧,解题方法;第四,语言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规范表述。在复习中把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当作培养学生能力的突破口。
(二)三个“到位”,即考点知识分解到位,社会热点关注到位,思维方法训练到位 1.考点知识分解到位。一是对基础知识、主干知识(包括概念、原理、和观点)的内涵给学生要分析透彻,要掌握相关知识的来龙去脉,明确知识的适用范围、适用条件。对重点知识的理解一定要准确,切忌似是而非。二是要解决如考点知识系统性的问题,在复习中依据知识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结构(网络),树立学科整体观念。知识只有形成网络才能被高效存储和提取。三是抓好重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以问题为中心理顺知识体系。复习中引导学生把握好考点知识的内在联系,学会多角度地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在具体的运用中掌握知识,形成和提高能力。
2.社会热点关注到位。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迎着生活热点上,体现国家意志,关注现实生活是高考政治不变的灵魂和永恒的主题。历届高考命题都是以《考试说明》为依托,以教科书为依据,以基础知识为载体,以社会热点为外壳考查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它远离复习资料,摆脱题海的袭击淹没,很难从模拟考试试题中找到原型。在分析社会热点问题要着眼于对当前重大经济和社会问题的思考,要联系自己的实际,注意国情特点。更要结合学科的主干知识,不能超越高中学生的知识能力范围和生活经验。要避免像新闻媒体那样从宏观方面泛泛而谈或像专家学者那样进行专业性探讨,要体现“用中学生的眼光看世界”的特定要求。高考试题的答案必须是成熟的有定论的观点(即使是开放性试题,其答案也必须言之有理,用中学生的知识、思维去分析),必须在全国范围内有很高的认同度。否则会引起广泛的争议。这是出题者不愿看到的。所以越是热点,越要冷静。特别是在热点充斥的时候,更要保持冷静思考,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理清分析问题的思路,学会跳出热点的束缚与羁绊,回归教材,回归基础,直至做到冷热结合,在发展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设问角度、考查切入点上下工夫。
3.思维方法训练到位。在复习中,凡是作业不规范、字迹潦草、逻辑混乱、胡涂乱抹的,一定是思维不畅通的外在表现。为此,在习题练习中要加强主体思维训练和多层次发散性思维训练。加强主体思维训练能明确“角色”,按题目的要求站在不同主体角色的“视觉立场”上回答不同的
内容。多层次发散思维指认识事物含义、内容、性质、目的、原因、地位、意义、条件等不同层次的思维方法。复习中加强多层次发散思维训练不仅使学生审题时要缜密、全面,避免要点遗漏,还可从纵深把握知识。而要达到思维训练到位则离不开习题练习。注意选精当、精练练习题,在平时练习中严格要求,对每一道题都要严格按照高考要求答卷,做到严谨、精炼、准确,写含义完整的话,写有条理的话,写有逻辑性的话。在练习中一方面巩固知识,另一方面从中揣摩答题技巧和方法,起到开拓思维的作用。
政治试卷分析100字篇三:九年级政史试卷分析
九年级测验考试政史试卷分析
一、试卷的总体评价
从总体上看,政史试题,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理念,贯彻课程标准的要求,政治试题相对灵活,历史试题相对简单,以基础为主。
试卷结构相对稳定:总分为100分,历史政治各50分。仍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客观题),分值42分,占总分的42%,其中政治历史分别为15个;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主观题),分值58分,占总分的58%。政治试题以“ 亲近社会”和“合作诚信”二部分内容为主线,历史以跨入近代社会的门槛和确立发展为主要内容。以发生重大经济、社会等
事件为背景,通过文字等多种方式,围绕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重点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社会实践能力。政治试题的主要特点:注重体现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导向性。一是发挥思想品德学科的德育功能,凸显对考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二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侧重考查考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试题注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的掌握、理解和运用,既不回避教材重点、又不照搬教材和时政观点,着重考查考生的分析、综合、归纳能力。四是试题更具开放性,立意能力化,注重联系考生生活实际,符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
历史试题的主要特点:因为就4个单元内容知识点相对较少。避免繁、难、偏、旧的知识,容易题约占75%,中档题占25%;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特别是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适当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题主要考的是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适当也涉及了对学生分析能力的考查,设问跨度小,对分析能力的考查也只是局限于比较浅的层面上。
从我校学生成绩分析,政治试题难度适中,题型结构合理,形式新颖,内容鲜活,语言简洁,有利于思想品德课的教育和教学改革。历史试题相对较容易,重在考察学生的最基本的知识。下面依据我校学生生状况进行不成熟的分析。
二、试卷具体分析
(一)整体情况
(二)学生答题的得失分分析
政治部分:
(1)单项选择题平均得分11.6分,正确率高的选择题有1、3、4、5、6、9、10、11、12、13题。非选
择题平均得分24.4分,得分高的题目是第29题和35题的(1)。
(2)失分情况:
单项选择题2、7、8、14题。非选择题的30、31、35题(2)(3)两问。
(3)失分原因分析
选择题部分:选择题共15小题,计21分,学校平均扣2.4分。得分率偏上。
绝大部分学生错在第1、3、8、14题,第11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2段话的理解,不少同学选B。这反映学生对表达的意思理解不到位。没有真正搞懂关系。
失分原因分析:(1)部分学生文化功底差,阅读理解材料能力不强语句稍微复杂就很难理解导致失分,如第2题。(2)部分学生对课本知识掌握不扎实,导致失分,如7和8题。(3)答题审题不仔细也是失分的一个重要方面,如第14题。
非选择题(主观题)
第19题材料题,考察学生在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加以理解运用,其实更注重基础知识的活学活用,充分体现新课标及中考考纲要求。是深化课本知识,提高思想觉悟的精彩题,注重考察学生能力。
从学生得分来看,多数学生得分为6分,绝大部分学生能从多角度分析材料,写出合作、创新、艰苦奋斗等精神,但也有部分学生能写出具有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失分情况是:
部分学生答案内容脱离了材料,甚至在书本中摘抄一段,不能扣题分析,语言繁琐而不得要点。
对今后教学的建议
1.注重基础知识梳理
重视基础知识,要把重点放在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上,不能死记硬背。必须立足教材,熟练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要对各课、各节的知识点进行梳理,使之系统化、网络化,同时还要打破课与课、节与节和各年级知识点的界限,进行横向比较,通过归纳、比较,深刻理解基础知识。
2.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开卷考试重在考察学生的记忆、理解、阅读、审题等能力,在日常教学和学习中一定要把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放在重要位置,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习过程中,要结合所学知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以及个人的思想和行动;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特别要注意捕捉社会生活中重大的时事热点及发生在我们身边的重大事件,根据所学的理论分析说明,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生活中逐步培养政治敏感意识。
3.把握教材精髓
开卷考试是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综合素质的考查,不是知识的直接再现。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把握教材精髓,进而转化能力,培养情感,为开卷考试作好准备。抛开书本知识,没有起码的知识积累,缺乏解题必需的工具和手段,就谈不上情感培养、能力转化,就不能取得好成绩。开卷考试并不是题题都要翻书的,题题翻书肯定是考不好的。
4.拓宽教育渠道,拓展学生知识面
做好开放性、综合性试题,必须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敏锐的观察力、广博的知识及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审题的能力。因此,除注重基础知识外,在时政的内容上、思想上多下功夫。对于社会生活中的时政热点问题,教师可以抽出专门时间,搜集专题背景知识,通过学生自学感悟、教师点拨讲解等,将学生对这些重大时政问题的认识引向深入,丰富他们的思想,扩展视野。教师还应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通过社会调查活动,进一步了解社会,积累感性材料,拓展知识面。
5、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教会学生解题方法和技巧。
“习惯决定命运”。新课改和开卷考试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尤其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只有怎样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促进学生发展。
历史部分:
总体上历史试卷比较简单,考察的都是基础知识很多题目都是一眼就能回答。
(1)单项选择题平均得分7.5分,正确率高的选择题有5、6、7、11、12、13、14、15题。非选择题平
均得分20.5分,得分高的题目是第26.27题
(2)失分情况:
单项选择题1,2,3题。非选择题的16和18
(3)失分原因分析
1、概念把握不准确
概念是学习历史的基本因素,无数个概念支撑了历史长河,历史概念区分了多个历史史实与现象,如果基本的概念模糊,势必影响对历史脉络的把握和对历史现象的理解。
2、相关学科知识掌握不牢
历史学科内容包罗万象,涉及了语数政地等多领域、多门类、多学科知识,若相关学科知识缺乏,定会对学习历史带来一定困难。
3、历史思维能力、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能力、概括归纳能力差
历史学科教学要教会学生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历史史实,分析历史要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时要教会学生擅于从材料中获取提炼有效信息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果学生概括归纳能力差,在答题时就会出现零乱、啰嗦或不完整。
4、审题能力不强
审题在考试答题中比较关键,从某种程度上说,题审好了,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审题出错,就会导致答案不完整或根本抓不到要领,胡乱作答。
今后教学措施
1、强化基础知识教学
突出主干知识、重点知识的教学,注重知识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在教学中,我们要紧紧依据大纲,以教材为载体,对在整个历史长河中起重要作用、地位明显的内容,我们要重点突出,讲清来笼去脉,浓墨重彩,丰富内容,补充材料,采用多种方法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真正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主人翁责任感。不要局限于记住几个零散知识点,如果意义不明,完全机器记忆,很快就会遗忘,形成记忆残缺,知识学习不深入,容易造成学生急功近利,学习不踏实,心态浮躁。教学中我们一定要一环紧扣一环,吃不得夹生饭。
2、注重能力培养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要求:初中历史教学,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按时间顺序观察历史的发展和变化;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的评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
这就要求我们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逐步掌握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一些基本技能和方法,例如:计算历史年代;阅读历史教科书及有关的历史读物;识别和运用与教学有关的历史地图、图片、图表;搜集和整理与历史学习有关的材料;叙述重要的历史事实;解释重要的历史概念;分析和评论重要的历史问题。
3、加强技巧性训练
一是加强学生的审题能力训练,教会学生审清时间空间,审准关键词的意思,审准答题方向,选择题怎么做,材料题怎么做,问答题怎么做,从哪里入手,如何解剖,如何分解,如何表述,有计划地用相关试题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让学生明确回答相关问题的要领,从而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试能力。二是加强养成教育,平时教学中不要放松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督促学生养成认真阅读、认真答题、认真写字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