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科相关 > 化学 > 正文
 

上海化学高中

发布时间:2024-12-22 01:54:49 影响了:

上海化学高中篇一:上海高中化学考点详解

上海高中化学考点透视精讲

考点1 氧化还原反应

一、概念关系

定义: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中概念间的对应关系:

①失电子→ 化合价升高→ 还原剂→ 还原性→ 被还原→ 氧化反应→ 氧化产物

②得电子→ 化合价降低→ 氧化剂→ 氧化性→ 被氧化→ 还原反应→ 还原产物

以上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概念对应关系我们可总结为一副对联: 升失氧化还原剂 降得还原氧化剂

二、常见的氧化剂

A活泼非金属单质:F2 CI2 Br2 O2等

具有得电 B高价元素含氧酸盐:H2SO4 HNO3 HCIO

子的能力 KMnO4 KNO3 KCIO3等

C某些(过)氧化物:MnO2 Na2O2 H2O2 SO3

D高价金属阳离子:Fe3+ Cu2+ Ag+等

三、常见的还原剂

A活泼金属:K Ca Na Mg Al Zn Fe等

具有失电 B气体:CO H2 NH 3等

子的能力C含低价或中间价元素化合物:H2S HI

Na2SO3等

四、反应规律

1、“价性统一”规律 元素在物质中所处的价态,决定着该元素的氧化还原性。一般说来,“同种元素多种 价,高价氧化低价还,中间价态两俱全”。即:①某种元素处于最高价态时,则含有该元素的物质具有氧 化性。如:KMnO4、H2SO4 、 HNO3 、FeCl3 等。②某种元素处于最低价态时,则含有该元素的物质就 具有还原性。如HCI、Na2S等。③某元素处于中间价态时,则含有该元素的物质,即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 原性。如: S、Fe2+、SO2等。此规律用于判断元素或物质是否有氧化性、还原性。

2、“强生弱”规律在氧化还原反应中,虽然氧化剂、氧化产物都具有氧化性,还原剂、还原产物都具有还原性,但其氧化性与还原性的强弱有所不同。其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即规律是“氧生还,还生氧,强强生弱弱”:

氧化剂 + 还原剂 →还原产物 +氧化产物

(强氧化性) (强还原性) (弱还原性)(弱氧化性)

此规律用于制备物质或比较物质间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如:2FeCl3+Cu →2FeCl2+CuCl2,氧化性: +++ Fe3>Cu2,还原性:Cu>Fe2。

3、“化合价归中”规律 氧化还原反应中,同一元素不同价态之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化合价的变化一定 遵循“高价 + 中间价”的规律。也可归纳为:“只靠拢,不交叉”;根据这个规律:便于我们判 断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标明电子转移的关系。例如:H2S + H2SO4 → S + SO2 + 2H2O

4、“强先弱后”规律一种还原剂同时与多种氧化剂相遇时,氧化性强的物质先被还原,并按“强先弱后”的先 后顺序依次发生反应。一种氧化剂同时与多种还原剂相遇时,还原剂也按由强至弱的顺序依次与氧化剂反

++应。如,将锌粉加入到含Cu2、Fe2的溶液中,铜将先被置换出来。根据这个规律,可判断氧化还原反应

—发生的先后次序,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如:把Cl2通入FeBr2溶液中:2Fe2+ + Cl2→ 2Fe3+ + 2Cl,

—— 2Fe2+ + 4Br +3Cl2 → 2Fe3+ + 2Br2 + 6Cl。

5、“电子守恒”规律 在氧化还原反应的发生过程中,氧化剂所得电子完全来自于还原剂所失电子,即氧化剂得电子总数等于还原剂失电子总数。

五、氧化性、还原性强弱比较

1、根据反应式比较 如反应规律2“强生弱”规律

2、根据活动性顺序比较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H)Cu Hg Ag Pt Au(还原性渐弱)

①金属活动性顺序: Fe2+Fe3+- 0 -

----- 还原性渐强 F< Cl< Br<I< SO2< S2

3、根据元素周期表比较

同周期从左到右氧化性增强:Na<Mg<AI<Si<P<S<CI 同主族从上到下还原性增强:Li<Na<K<Rb<Cs

4、根据氧化产物的价态高低比较 如:2Fe+3CI2=2 Fe CI3 Fe+ S =FeS氧化性:CI2> S

总的来说,比较氧化性和还原性强弱的根本依据在于得失电子能力的大小,即得失电子的难易,而绝 不能以得失电子的数目多少判断。

5、根据原电池的两极和电解池两极的放电顺序判断:

原电池中:活拨性较强的金属为负极,活拨性较弱的金属为正极

电解池:

⑴阳极放电顺序: 金属>S2—>I—>Br—>Cl—>OH—>含氧酸根>F—(实际上在水溶液中的电解,OH—后面

的离子是不可能放电的,因为水提供的OH—会放电)

⑵阴极放电顺序: 阴极上的阳离子放电顺序: Ag+>Fe3+>Cu2+>Fe2+>Zn2+>H+>Al3+>Mg2+(类似,在水

溶液中的电解,H+后面的离子一般是不放电的,因为水提供的H+会放电)

六、反应条件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

1.浓度:可能导致反应能否进行或产物不同

8HNO3(稀)+3Cu→2NO↑+2Cu(NO3)2+4H2OS+6HNO3(浓)→H2SO4+6NO2↑+2H2O

3(浓)+Cu→2NO2↑+Cu(NO3)2+2H2O 3(稀)→3SO2+4NO↑+2H2O

2.温度:可能导致反应能否进行或产物不同

冷、稀

Cl2+2NaOH-→NaCl+NaClO+H2O 4 高温 3Cl2+6NaOH-→5NaCl+NaClO3+3H2O

3.溶液酸碱性.

2S2- +SO32-+6H+→3S↓+3H2O 5Cl-+ClO3-+6H+ → 3Cl2↑+3H2O

S2-、SO32-,Cl-、ClO3—在酸性条件下均反应而在碱性条件下共存. Fe2+与NO3-在碱性条件下共存,但

当酸化后即可反应.3Fe2++NO3-+4H+ → 3Fe3++NO↑+2H2O 。 一般含氧酸盐作氧化剂,在酸性条件下, 氧化性比在中性及碱性环境中强.故酸性KMnO4溶液氧化性较强.

考点2 离子反应方程式与离子共存

一、离子共存问题

离子在溶液中能否大量共存,涉及到离子的性质及溶液酸碱性等综合知识。凡能使溶液中因反应发生使有关离子浓度显著改变的均不能大量共存。如生成难溶、难电离、气体物质或能转变成其它种类的离子(包括

+氧化一还原反应). 判断离子共存时,审题一定要注意题中给出的附加条件。如酸性溶液(H)、碱性溶液(OH-)、

+能在加入铝粉后放出可燃气体的溶液、由水电离出的H或OH-=1×10-amol/L(a>7或a<7)的溶液;MnO4-,NO3-等在

酸性条件下具有强氧化性;注意题目要求“一定大量共存”还是“可能大量共存”;“不能大量共存”还是“一定不能......大量共存”。

1.不能在酸性溶液中大量共存的离子

- ---(1)有气体产生。如:CO32 HCO3 S2 SO32 HSO3S2O32 等。

-- ----(2)生成难电离物质:OH PO43HPO42 H2PO4 SiO32 F CIO CH3COO C6H5O

+2.不能在碱性溶液中大量共存的离子:Mg2+ AI3+ Zn2+ Fe2+Fe3+ H Cu2+Ag+ NH4+

-----3.不能在酸性溶液中也不能在碱性溶液中大量共存的离子 HCO3 HPO42 H2PO4 HSO3HS

4.相互间生成沉淀而不能共存的离子

--SO42与Ba 2+ Pb2+ Ca2+ 不能共存; CO32与Ca2+ Mg2+ Ba 2+ 不能共存;

-- - - - - - -S2与Cu2+ Pb2+ 不能共存。 Ag+与SO42S2CO32PO43ClBrI不能共存。

5.相互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共存的离子

----- --- -酸性条件下NO3 MnO4 CIO与Fe2+S2 HSSO32 HSO3 BrI不能共存;

Fe3+与I S2 不能共存

+----6.双水解的离子不能共存 如AI3+ Fe3+ NH4与AlO2CO32 HCO3S2

7.某些离子只能存在于一定PH范围内

(1)只能存在于酸性溶液中:水解呈酸性的离子:如Fe2+、Fe3+、Al3+、NH4+等

- - -- --- --(2)只能存在于碱性溶液中:水解呈碱性的离子:如CO32HCO3S2 HSHPO42H2PO4PO43F ClO AlO2

-- - -- SiO32CH3COOCN C6H5O等

2+、Fe3+(黄棕色)、Cu2+(蓝色)、MnO4-(紫色)8.若溶液无色,则不能含有的离子是:Fe(浅绿色)。

二、常见阴离子的检验

-OH: 能使无色酚酞、紫色石蕊、橙色的甲基橙等指示剂分别变为红色、蓝色、黄色。

--CO32和HCO3 :碳酸盐和碳酸氢盐遇酸即放出CO2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O32+ 2H+ → H2O + CO2↑HCO3+ H+ → H2O + CO2↑CO2 + Ca(OH)2 →H2O + CaCO3↓

- NO3: 浓溶液或晶体中加入铜片、浓硫酸加热,放出红棕色气体。

-3Cu +8NO3+8H+ →3Cu(NO3)2 +4H2O+2NO↑ NO + O2 → 2NO2

--PO43: 方法一:加入AgNO3溶液,若有PO43存在,即有浅黄色Ag3PO4沉淀生成,沉淀在硝酸中都能溶解。 PO43

- + 3Ag+ → Ag3PO4↓

- -SO42:硫酸盐遇可溶性钡盐,生成白色沉淀BaSO4,不溶于酸。SO42 + Ba2+ → BaSO4↓

- S2: 硫化物与稀酸作用放出H2S气体,有臭鸡蛋气味,并能使乙酸铅试纸出现黑色。

-S2 + 2H+ → H2S↑ H2S + Pb(Ac)2 → 2HAc + PbS↓

-SO32: 方法一:亚硫酸盐遇强酸就放出SO2气体,该气体能使品红溶液褪色。能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白色

BaSO3沉淀,该沉淀溶于盐酸,生成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SO2气体。

- -SO32 + 2H+ →H2O + SO2↑ SO32 + Ba2+ →BaSO3↓ BaSO3 + 2H+ → Ba2++H2O + SO2↑

--S2O32: 硫代硫酸盐遇强酸放出SO2,生成淡黄色硫沉淀。S2O32 + 2H+ →H2O + S↓ + SO2↑

-Cl: 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的AgCl沉淀,沉淀不溶于稀硝酸,能溶于氨水,生成[Ag(NH3)2]+。

-Ag+ + Cl →AgCl↓ Ag+ + 2NH3.H2O →[Ag(NH3)2]+

-Br: 方法一: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淡黄色AgBr沉淀,该沉淀不溶于稀硝酸。

-+Br+ Ag →AgBr↓

-方法二:加入氯水,再加入氯仿,摇荡,氯仿层显黄色或红棕色,且加入淀粉试剂不变蓝,示有Br。

--2Br+ Cl2 →2Cl+ Br2

-I : 方法一:加入AgNO3溶液,有碘离子存在,即生成黄色AgI沉淀,沉淀不溶于硝酸和氨水。

-I+ Ag+ → AgI↓

方法二:加入氯水,再加入氯仿,摇荡,氯仿层显紫红色,若加入过量氨水,紫红色消失。紫红色物质能

--使淀粉试剂变蓝。2I+Cl2 →2Cl + I2

三、常见阳离子的检验

H+ : 能使紫色石蕊试液或橙色的甲基橙试液变为红色。

K+: 焰色反应检验,透过蓝色的钴玻璃呈紫色。

Na+: 焰色反应检验,火焰呈黄色。

Ca2+: 在含有Ca2+的溶液中加入(NH4)2C2O4,即生成白色CaC2O4沉淀,溶于HCl而不溶于HAc。

-Ca2+ + C2O42 →CaC2O4↓

NH4+ : 铵盐(或浓溶液)与NaOH浓溶液反应,并加热,能放出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有刺激性气味

-的气体。 NH4+ + OH →H2O + NH3↑

Mg2+: 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白色Mg(OH)2沉淀,该沉淀能溶于NH4Cl溶液。

Mg(OH)2 +2NH4+ → Mg2++2NH3.H2O

Al3+ : 在含有Al3+的溶液中加入氨水,即得白色Al(OH)3絮状沉淀,该沉淀能溶于HCl和NaOH溶液。

Al3+ + 3NH3.H2O →3NH4+ + Al(OH)3↓

Fe2+ : 能与少量NaOH溶液反应,先生成白色Fe(OH)2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Fe(OH)3沉淀。--

或向亚铁盐的溶液里加入KSCN溶液,不显红色,加入少量新制的氯水后,立即显红色。

--Fe 2++2OH →Fe (OH)2↓ 4Fe (OH)2+O2+2H2O →4 Fe (OH)3 2Fe2++Cl2 →2Fe3++2Cl

Fe3+ : 三价铁盐遇到硫氰化物溶液,能生成血红色Fe(SCN)3溶液。能与 NaOH溶液反应,生成红褐色Fe(OH)3

--沉淀。 3SCN + Fe3+ →Fe(SCN)3Fe 3++3OH →Fe (OH)3↓

Cu2+ : 方法一 溶液颜色显蓝色;

方法二 含Cu2+的蓝色水溶液(浓的CuCl2溶液显绿色),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蓝色的Cu(OH)2沉淀,加热后可转变为黑色的 CuO沉淀。含Cu2+溶液能与Fe、Zn片等反应,在金属片上有红色的铜生成。 Cu2+

-+2OH →Cu(OH)2↓ Cu(OH)2 →CuO+H2O Cu2+ +Fe → Cu + Fe2+

Ag+ : 在含有Ag+的溶液中加入HCl,得白色AgCl沉淀,能溶于氨水,将此溶液经硝酸酸化后,又析出AgCl。 Ag+

-+ Cl →AgCI↓ AgCl+ 2NH3.H2O → [Ag(NH3)2]Cl

四、离子方程式常见错误判断及原因分析

注意:审题时应注意题中给出的附加条件。 ①加入铝粉后放出可燃气体的溶液、由水电离出的H+或 OH-=1×10-10mol/L的溶液都有两种可能,酸溶液或碱溶液。②无色溶液则没有MnO4-,Fe3+,Fe2+,Cu2+。澄清溶液即没有沉淀。 ③遇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色的溶液具有较强的氧化性。遇pH试纸变蓝色的溶液显碱性。

1、铜与浓盐酸反应 Cu+2H+ →Cu2++H2↑ (错,不能反应)

2 、Fe+HCl(浓)2Fe+6H+ →2Fe3++3H2↑ (错,生成Fe2+)

3、.Ca(ClO)2溶液中通入少量SO2 Ca2++2ClO-+SO2+H2O →CaSO3↓+2HClO(错,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4、FeS+HNO3(稀) FeS+2H+ → Fe2++H2↑(错,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5、Na2SO3+HNO3(稀) SO32-+2H+ →SO2↑+H2O (错,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6、Fe(OH)2+ HNO3(稀) Fe(OH)2+2H+ → Fe2++2H2O (错,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7 、Fe(OH)3+HI Fe(OH)3+3H+ → Fe3++3H2O(错,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8、NaAlO2溶液中通入过量CO2 2 AlO2-+CO2+3H2O →2Al(OH)3↓+CO32-(错,生成HCO3-)

9、C6H5ONa溶液中通入少量CO2 2C6H5O-+CO2+H2O → 2C6H5OH+CO32- (错,生成HCO3-)

10、氨水中通入过量SO2 NH3?H2O+SO2 →NH4++HSO3- (对)

11、 NaAlO2 溶液中加入少量盐酸 AlO2-+H++H2O → Al(OH)3↓ (对)

12、向碳酸钠溶液通入少量SO2 2 CO32-+SO2+H2O →2 HCO3-+ SO32- (对)

13、Na2S水解 S2-+2H2O →H2S+2OH- (错)

14、NaHSO4 溶液和Ba(OH)2溶液反应呈中性 H++SO42-+Ba2++OH- →BaSO4↓+H2O (错)

15、碳酸氢钠溶液与足量的足量澄清石灰水反应 HCO3-+Ca2++OH- →CaCO3↓+H2O (对)

考点3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一、热化学方程式

1、书写热反应方程式应注意的问题:

⑴注意反应热Q与测定条件(温度、压强等)有关。因此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应注明Q的测定条件。绝大多数

Q是在25℃、101325Pa下测定的,可不注明温度和压强。

⑵ Q常写在化学方程式的右边,若为放热反应Q为“+”;若为吸热反应Q为“-”。Q的单位一般为 kJ

⑶ 注意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仅表示该物质的物质的量,并不表示物质的分子或原

子数,因此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⑷ 注意反应物和产物的聚集状态不同,反应热数值以及符号都可能不同。因此,必须注明物质的聚集状态(s、

l、g)才能完整地体现出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热化学方程式中不用“↑”和“↓”。

⑸ 注意热化学方程式是表示反应已完成的数量。由于Q与反应完成物质的量有关,所以方程式中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必须与Q相对应,如果化学计量数加倍,则Q也要加倍。当反应逆向进行,其反应热与正反应的反应热数值相等,符号相反。如:已知H2(g)+1/2O2(g)→H2O(1) +285.8kJ。则2H2(g)+O2(g) →2H2O(1)+571.6 kJ;H2O(1) →H2(g)+1/2O2(g) -285.8 kJ。

⑹ Q的单位kJ的含义,并不是指每摩尔具体物质反应时伴随的能量变化是多少千焦,而是指给定形式的具体

反应以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来计量其物质的量时伴随的能量变化。如2H2(g) + O2(g) → 2H2O(g) + 483.6 kJ中的反应热是指每摩尔反应[2H2(g) + O2(g) → 2H2O(g)],放出的热量为483.6kJ。因此Q与化 学反应方程式的写法有关,如:H2(g) + 1/2 O2(g) → H2O(g) +241.8 kJ。另外反应热还与反应物的状态 有关:2H2(g) + O2(g)→ 2H2O(l) +571.6 kJ。

⑺ 不论化学反应是否可逆,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反应热Q表示反应进行到底(完全转化)时的能量变化。如:2SO2(g)+O2(g)→2SO3(g)+197 kJ ,是指2mol SO2(g)和1mol O2(g)完全转化为2mol SO3(g)时放出的能量。若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时,向某容器中加入2mol SO2(g)和1mol O2(g)反应达到平衡时,放出的能量为 Q,因反应不能完全转化生成2mol SO3(g),故Q<197kJ。

2、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一般步骤

(1)依据有关信息写出注明聚集状态的化学方程式,并配平。

(2)根据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计算相应的反应热的数值。

(3)如果为放热反应Q为正值,如果为吸热反应则Q为负值。常写在第一步所得方程式的右面。

(4)如果题目另有要求,如反应燃料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和有关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可将热化学方程式

的化学计量数变换成分数。

二、盖斯定律的应用和有关燃烧热和中和热的计算

化学反应中反应热的大小与反应物、生成物的种类、量及聚集状态有关,与反应途径无关。根据能量守恒定律,无论反应是一步完成还是几步完成,只要反应的起始状态和终了状态确定,反应热就是个定值,这就是著名的盖斯定律。

考点4 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一、知识网:

有关反应方程式⑴2Na + O2→2Na2O ⑵2Na+ O2

-点燃 Na2O2 ⑶2Na + 2H2O→ 4NaOH + H2↑ 2Na + Cl2 2Na + 2H2O → 4Na+ + 4OH+ H2↑

⑷2Na + Cl2 → 2NaCl⑸2NaCl

⑹Na2O + 2HCl → 2NaCl + H2O + Na2O + 2H+ → 2Na+ + H2O ⑺2Na2O2 + 4HCl → 4NaCl + 2H2O + O2↑ 2Na2O2 + 4H+ → 4Na+ + 2H2O + O2↑ -⑻2NaOH + CO2 → Na2CO3 + H2O2OH+ CO2 →CO32-+ H2O ⑼Na2CO3 + Ca(OH)2 → CaCO3↓ + 2NaOHCO32-+ Ca2+ → CaCO3↓ -⑽Na2O + H2O → 2NaOH Na2O + H2O → 2Na+ + 2OH -⑾2Na2O2 + 2H2O → 4NaOH + O2↑2Na2O2 + 2H2O → 4Na+ + OH + O2↑ ⑿2Na2O2 + 2CO2 → 2Na2CO3 + O2 ⒀Na2O + CO2 → Na2CO3 ⒁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CO32-+ 2H+ → H2O + CO2↑ ⒂Na2CO3 + CO2 + H2O → 2NaHCO3

CO32-+ CO2 + H2O → 2HCO3-

上海化学高中篇二:上海高中化学课本知识点整理(精版)

1.1 从葡萄干面包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

【学习目标】1了解原子结构的模型

2掌握原子结构各微粒之间的关系

【学习内容】

科学家的探索之旅

约翰·道尔顿 约瑟夫·约翰·汤姆生

约翰·道尔顿(1766—1844)是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1808年他发表了《道尔顿原子学》,从而被誉为原子理论的创建人。他认为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不可再分。

约瑟夫·约翰·汤姆生,(Joseph John Thomson)1856年12月18日生于英国曼彻斯特郊区。1876年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毕业后,进入卡文迪许实验室。1884年,年仅28岁便当选为皇家学会会员。同年末,又继瑞利之后担任卡文迪许实验室教授,第一个原子结构模型—葡萄干面包模型的提出者。

欧内斯特·卢瑟福是汤姆生的研究生(Ernest

Rutherford,1871年8月30日-1937年10月19日),新西兰著名物理学家,被称为核物理之父,开拓了原子的轨道理论,特别是在他的金箔实验中发现了卢瑟福散射现象,而且提出了新的原子结构模型—

卢瑟福原子结构模型。

欧内斯特·卢瑟福(1871-1937)

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了一种能穿透

金属箔、硬纸片、玻璃等并能通过黑纸感光的射

线,由于本质不清楚故命名为X射线,而且不同

金属有自己的特征射线,并用他的发现为夫人拍 伦琴夫人的手

了第一张手骨照片。于是人们得出结论:原子可能还不是最小的。

伦琴的发现引起了研究射线的热潮,在此过程中法国物理学家发现了铀的放射性。而我们熟知的居里夫人对此做进一步研究发现了钋和镭。天然放射性物质放射出几种不同的射线,都是原子核自发裂变产生的。由此可见原子是不可再分的说法已存在问题。

通过对阴极射线的研究,后来汤姆生又发现阴极射线是带负电的,并命名为电子。由此,汤姆生提出了模型—葡萄干面包模型。道尔顿的原子结构模型被彻底否定了。

α粒子散射实验

葡萄干面包模型

1909年卢瑟福建议其学生兼助手盖革和罗斯顿用α粒子轰击金箔去验证汤姆孙原子模型。

据推算:根据汤姆孙原子模型α粒子穿过金箔时产生大角度散射的几率是10-3500,最大散射角不超过10°,(下图)——实验前预言的α粒子穿过金箔时的结果。

类比:α粒子的质量是电子的7000倍左右,相当于

7kg的铅球滚动时碰到1g的乒乓球,铅球的运动速度会

改变吗?

(2)α粒子通过时原子正电部分对它产生的库仑斥力的

影响,因为正电荷在球体内均匀分布,所以两侧的斥力

绝大部分相互抵消,也不会使运动方向发生较大改变。

α粒子散射实验结果(上图)

结论:绝大部分的α粒子都直线穿了过去,极少数

α粒子穿过时发生偏转,个别α粒子竟然偏转了180°。

实验结果与之前的预测完全不一致,所以原子结构模型须重新构思。

因此,卢瑟福结合实验结果和计算提出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solar systerm model),即原子是由带正电荷的、质量很集中的、体积很小的核和在它外面运动着的带负电荷的电子组成的,就像行星绕太阳运转一样。

卢瑟福原子模型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卢瑟福原子结构模型图

1.2 原子结构、同位素

【学习目标】

知道原子的结构、知道同位素的概念

【学习内容】

??质子Z个原子核??中子(A-Z)个?原子???A核外电子Z个(X)? Z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核电荷数=元素的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元素符号角标含义

A——代表质量数

Z——代表核电荷数

c——代表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d——代表化合价

e——代表原子个数

3.同位素

(1)概念: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是同一种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同位素。

(2)同位素的质量数不同,核外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同。

(3)同位素的不同原子构成的单质是化学性质几乎相同的不同单质。 A c+ - - Z e (4)同位素构成的化合物是不同的化合物,H的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OD、OT、O222

质几乎相同。

(5)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元素的原子量):这种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平均值。

(6)元素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用同位素的质量数代替相对原子质量进行计算得出的数值。

4.相对原子质量的有关计算

在天然存在的某种元素里,不论是游离态还是化合态,各种同位素所占的原子百分比一般是不变的。我们平常所说(转 载 于:wWw.HnnsCY.cOM 博文学习网:上海化学高中)的某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按各种天然同位素原子丰度算出来的平均值。下面,我们介绍各元素相对原子质量平均值的算法。

设问:对于具有同位素原子的元素来讲,应该怎样求其同位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呢?

如8O的相对原子质量可以通过以下数值求出:已知一个8O的质量为2.657×10-26 kg,一个6C的质量为1.993×10-26 kg,

121818

2.657?10-26kg

181.993?10-26kg×O的相对原子质量=12=15.998 8

只要我们知道了某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及在自然界中各同位素原子丰度。根据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就可得到其值。以氯元素为例,求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34.969×75.77%+36.966×24.23%=35.45

元素周期表中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就是这样算出来的。在数值上,同位素的相对原子质量近似等于质量数,我们平常做题时,常用质量数代替同位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来计算元素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

【模拟试题】

一. 选择题:

1. 在一个电中性的原子中,一定含有的微粒是( )

A. 质子,中子,电子 B. 质子,中子 C. 质子,电子 D. 中子,电子

2. 某微粒用ZRAn+表示,下列关于这种微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所含质子数=An- B. 所含中子数=AZ-

C. 所含电子数=D. 质量数= Z+NZ+A

3.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

A. 此元素一个原子的质量与C原子质量的比值

B. 此元素一个原子的质量与C原子质量的1/12比值

C. 按此元素各种天然同位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与这些同位素所占的原子百分比计算出的平均值

D. 按此元素各种天然同位素的质量与这些同位素所占的原子百分比计算出的平均值

4. 硼有两种同位素:5B和5B,硼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0.8,则5B和5B的原子个数比是( )

A. 1:3 B. 1:4 C. 1:2 D. 1:1

5. 与27.0克水含有相同中子数的D2O质量为( )

A. 13.2g B. 20.1gC. 24.0g D. 30.0g

6. 某元素所形成的气态单质分子M2有三种,其式量分别为70,72,74。三种分子的物质的量之比9:6:1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M有三种同位素

B. M2的平均式量为72

C. 质量数为35的同位素占原子总数的75%

D. M的一种同位素的质量数为37

7.硼有两种天然同位素105B和115B,已知硼元素的原子量为10.8。下列对硼元素中105B的质量分数的判断正确的是( ) 101110111212

A.等于20%B.略小于20% C.略大于20% D.等于80%

8.核内中子数为N的R2的离子,质量数为A,则n克它的氧化物中所含质子的物质的量为() +

A. nn(A-N+8) B. (A-N+10) A+16A+16 C. (A-N+2)D. n(A-N+6) A

9.11H、21H、31H、H+、H2是

A. 氢的五种同位素 B. 五种氢元素

C. 氢的五种同素异形体 D. 氢元素的五种不同微粒

10.据最新报道,放射性同位素钬16667Ho可有效地治疗肝癌。该同位素原子核内的中子数与核外电子数之差是( )

A. 32 B. 67 C. 99 D. 166

11.已知自然界氧的同位素有16O、17O、18O,氢的同位素有 H、D,从水分子的原子组成来看,自然界的水一共有( )

A. 3种 B. 6种C. 9种D. 12种

12.13C—NMR(核磁共振)、15N—NMR可用于测定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空间结构,KurtW ü thrich等人为此获得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下面有关13C、15N叙述正确的是

A. 13C与15N有相同的中子数 B. 13C与C60互为同素异形体

C. 15N与14N互为同位素 D. 15N的核外电子数与中子数相同

13.下列关于原子的几种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 18O与19F具有相同的中子数 B 16O与17O具有相同的电子数

C 12C与13C具有相同的质量数 D 15N与14N具有相同的质子数)

14.据报道,月球上有大量3He存在,以下关于3He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是4He的同分异构体B. 比4He多一个中子

C. 是4He的同位素 D. 比4He少一个质子

15.下列各组物质中,互为同位素的是( )

A、重氢、超重氢B、氧、臭氧

二. 填空题:

AB C、红磷、白磷 D、乙酸、丙酸16. 非金属元素X有两种同位素ZX和ZX,由X元素形成的双原子单质分子可能有

_______种,它们的式量分别为___________。

17. 已知Cl和353733537Na、Cl、Cl等微粒构成的Cl的平均相对原子质量为35.5,由2

NaCl晶体11.7g中含有Cl的质量为_____________。 37

上海化学高中篇三:上海高中化学知识点梳理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七)

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

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易混术语区分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 :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二)“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三)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一、语文知识点

1.小说三要素:A人物 B情节 C环境

2.议论文三要素:A论点 B论据 C论证

3.比喻三要素:A本体 B喻体 C喻词

4.记叙文六要素(五W+H):何时when 何地where 何人who 何因why 何过how 何果what

5.律诗四条件:A八句四联(首颔颈尾) B偶尾同韵 C中联对偶 D平声合调

6.五种表达方式:A叙述 B议论 C抒情 D说明 E描写

7.六种说明文说明方法:A举例子 B列数字 C打比方(喻) D作比较 E分类别F下定义

8.三种说明文说明结构:A总分总结构 B总分结构 C分总结构

9.三大说明文说明顺序:A按时间顺序 B按空间顺序 C按逻辑顺序

10.两种基本议论文结构:A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B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

11.六种议论文论证方法:A举例法 B对比法 C 喻证法 D E归谬法F

12.八种主要修辞方法:A比喻 B拟人 C排比 D夸张 E反问 F设问 G反复 H对偶(简记为:喻拟排夸,二反设对)

13.四种人物描写方法:A外貌描写 B语言描写 C动作描写 D心理描写(简记为:外语动心)

14.七种短语类型: A并列短语 B偏正短语 C 主谓短语 D动宾短语

E动补短语 F介宾短语 G的字短语(按功能划分为七种)

A名词性短语 B动词性短语 C形容词性短语(按词性分三种)

15.六种句子成分:A主语 B谓语 C宾语 D补语 E定语 F状语

16.十二词类(性):A名动形 B数量代 C副介连 D助叹拟

17.三种记叙方法(顺序):A顺叙 B倒叙 C插叙

18.三种省略号作用:A表引文内容省略 B表列举事项省略 C表说话中断延长

19.四种波折号作用:A表解释说明前文 B表后文跳跃转折 C表声音中断延长D表时地数起止

20.四种引号作用: A表引用实际内容 B表讽刺反语 C表特定称谓

相关热词搜索:上海 高中 化学 上海高中化学教材 上海高中化学知识点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17 版权所有 博文学习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090058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