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科相关 > 化学 > 正文
 

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同学

发布时间:2024-12-22 01:57:09 影响了:

以下是博文学习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同学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同学篇一: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就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进行实验探究,请你参与.【设计实验】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同学篇二: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发现

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发现,长期使用的热水壶底部有一层水垢,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氢氧化镁。他们为了测定水垢中碳酸钙的含量,将足量质量分数为10%的盐酸加入到12.5g水垢中,产生CO2气体的情况如下图所示。

(1)从图中可以看出,12.5g水垢与盐酸反应后生成的二氧化碳最多是________g。

(2)水垢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3)假设水垢中除碳酸钙和氢氧化镁外,不含有其它杂质,溶解12.5 g水垢,至少需要质量分数为10%的盐酸的质量是_________g(最后结果保留一位(出自:WwW.HNNscy.Com 博 文学习 网: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小数)。

某校化学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利用塑料饮料瓶(质软)和注射器设计

如右图所示的实验.请你根据生活经验及

某校化学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利用塑料饮料瓶(质软)和注射器设计如右图所

示的实验.请你根据生活经验及所学的知识,结合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请你分析推测振荡后塑料瓶将发生什么变化?

(2)发生该变化的原因:______.

(3)当塑料瓶中的 CO 2 气体用______气体代替,注射器中的的NaOH溶液

用______溶液代替,也可观察到相似的实验现象.

(1)二氧化碳溶于氢氧化钠后,会使塑料瓶内的压强减小,大气压就会把塑料

瓶压瘪了.

(2)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瓶内压强小于大

气压,化学方程式为:CO 2 +2NaOH═Na 2 CO 3 +H 2 O,

(3)气体溶于液体后,气体体积变小的实验都能出现这种现象,如二氧化硫和

氢氧化钾溶液反应等.

故答案为:

(1)瓶子变扁了;

(2)二氧化碳可与氢氧化钠发生如下反应:

CO 2 +2NaOH═Na 2 CO 3 +H 2 O,导致瓶内压强小于大气压.

(3)SO 2 ;KOH.

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实验目的:

(1)用高锰酸钾制取一瓶氧气,做细铁丝燃烧的实验.

(2)粗略测定加热2g高锰酸钾所收集到的氧气体积.

反应原理:(用文字表达式表示)

高锰酸钾制氧气:______;

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______.

仪器认识:

写出仪器①②的名称:①______;②______.

装置连接:

为达到实验目的(2),各装置的正确连接顺序是(填接口的字母) a→______→d.

问题分析:

(1)实验过程发现B瓶中的水变红了,原因是______. (2)用收集到的氧气做细铁丝燃烧的实验时,发现瓶底炸裂,发生失误的操作

原因可能是______.

反应原理:

高锰酸钾制氧气:高锰酸钾

加热

锰酸钾+氧气+二氧化锰,故答案为:高锰酸钾

锰酸钾+氧气+二氧化锰;

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铁+氧气

四氧化三铁,故答案为:铁+氧气

四氧化三铁; 仪器认识:

依据实验室常用仪器的认识解决此题,故答案为:试管;量筒;

装置连接:

各装置的正确连接顺序是:acbd,注意c、b的连接,因为氧气的密度比水小,因此氧气应

该从c进入.故答案为:c→b;

问题分析:

(1)试管口应该放一个棉花团,是为了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否则氧气会成为红色.

(2)做细铁丝燃烧的实验时,集气瓶底应放少量的水或铺一层细沙,防止集气瓶炸裂.

故答案为:(1)试管口未放一团棉花,导致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2)集气瓶底部未铺一层细沙或放少量的水.

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实验室已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固体进行了如下实验:取样品配成

溶液,向其中滴加稀硫酸,根据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与加入稀硫酸质量间的关系绘制出右图。

对该图的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Oa段发生的是中和反应

B.向b点时的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为蓝色

C.c点与d点的pH相等

D.d点溶液中只有硫酸钠

:

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根据实验室提供的仪器和药品,在老师的指导下从下图中选择装

置进行了氧气的制备实验.

(1)写出仪器a的名称:.

(2)甲同学从上图中选择B、E装置的组合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在

用脚皮管连接装置B和E中的玻璃导管时,应先把玻璃管口 ,然后稍稍用力把玻璃

管插入胶皮管.收集气体前,应将集气瓶装满并盖上 .收集氧气还可选用的

装置是.

(3)乙同学称取一定质量的KMnO4固体放入大试管中,将温度控制在250℃加热制取

O2.实验结束时,乙同学发现用排水法收集到的O2大于理论产量.针对这一现象,同学们

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猜想]

猜想Ⅰ:反应生成的MnO2分解放出O2;

猜想Ⅱ:反应生成的K2MnO4分解放出O2;

猜想Ⅲ:反应生成的K2MnO4和MnO2分解放出O2.

[实验验证]同学们分成两组,分别进行下列实验:第一组同学取一定质量的MnO2,在250℃

条件下加热一段时间,冷却后测得MnO2的质量不变,则猜测 错误;第二组同学取

K2MnO4在250℃条件下加热,没有用测定质量的方法得出了猜想Ⅱ正确的结论.该组同

学选择的实验方法是 .

[拓展延伸]实验发现,KClO3固体加热制取O2的反应速率很慢,但如果将KMnO4固体与

KClO3固体混合加热,则KClO3的分解速率大大加快,请说明KMnO4在KClO3的分解

反应中是否作催化剂,为什么? .

[实验反思]通过以上实验探究,你对“实验制取氧气”还想探究的问题

是 .

(1)锥形瓶(2)2H2O2 2H2O+O2↑;润湿;水;玻璃片;C;(3)[实验验证]Ⅰ;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入试管内;[拓展延伸]高锰酸钾不是催化剂,加了高锰酸钾之后,产生氧气速度加快是因为高锰酸钾分解也会产生氧气,同时产生的二氧化锰对氯酸钾的分解起催化作用;[实验反思]氯酸钾分解的最佳温度是多。

试题分析:(1)图中仪器a是锥形瓶;(2)实验室制取氧气,B装置是固液不加热的发生装置,所以所用试剂应该是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反应的方程式为:2H2O22H2O+O2↑;在用橡皮管连接装置

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同学篇三: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探究Fe(NO3)2等硝酸盐热分解产物和产物的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相关热词搜索:兴趣小组 同学 化学 某校兴趣小组同学准备 某校初三化学兴趣小组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17 版权所有 博文学习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090058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