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科相关 > 历史 > 正文
 

历史必修一专题

发布时间:2025-01-21 12:06:42 影响了:

博文学习网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历史必修一专题,提供全面的历史必修一专题信息,希望对您有用!

历史必修一专题篇一: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一至四知识框架体系

高一历史必修一至四知识框架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夏朝:开创王位世袭制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先代贵族、功臣、王族 早期政治制度②诸侯的权利和义务

夏商周时期分封制前期:有利于稳定政治秩序互为表里

响后期 :王室衰微相辅相承

西周①含义: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②特点:嫡长子继承制、森严等级制度特点:

前提:秦的统一:兼并六国、平定北方(直道)、统一岭南、控制“西南夷”(五尺道)

②三公九卿制和“朝议”制度:三公:丞相(政)、太尉(军)、御史大夫(监) 秦③郡县制:由来:春秋战国 特点:中央垂直管理,皇帝任免,不得世袭

中②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书草拟诏书、门下审议、尚书下设六部执行

(1)③宋朝:中书门下(行政)、参知政事(行)枢密院(军)、三司(财)

国④元朝:中书省、宣政院(统领宗教和西藏事务)

的⑤明朝:废丞相(明太祖)、设内阁(明成祖朱棣),职能:接受顾问 政⑥清朝:设置军机处

治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雍正)

度中央集权制(汉至清)(2)②汉朝:汉初,郡国并行,东汉末,州、郡、县

秦朝至清朝③唐朝:道、州、县

④宋朝:路、州、县

⑤元朝:行省(行省制度)、路、府、州、县

(3)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①秦: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史;

②两汉:中央:御史大夫;地方:刺史

1)监察体制完善③唐:御史台

④宋:提点刑狱司

制度保障⑤元明:元朝设有御史台,明朝改为都察院

2②察举制:德行才能,魏晋南北朝发展为九品中正制

③科举制:才学 评价: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国际(根本):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急需开辟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背景国内:封建社会末期,国力衰微;地广人多,资源丰富

①时间:1840—1842年,英国发动

(1)鸦片战争②结果:《南京条约》内容:“哥赔我鞋”

③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2(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英法发动,战争及战后,俄国侵占中国150多万Km

一、(3)中法战争:1883—1885年,打开了中国西南的门户

列①时间:1894-1895年,

强概况(4)中日甲午战争②结果:《马关条约》内容:“哥开厂赔两亿 ”

入③影响:中国社会半殖民半封建程度大大加深;

侵(5)列强加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和“瓜分狂潮”:19世纪末

- 1 -

1900—1901年,英法德俄美日意奥 (6)八国联军侵华战争②结果:《辛丑条约》内容:“钱禁兵馆” 1)无视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

①政治:破坏主权完整

影响(2)对中国社会带来严重破坏②经济: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③文化:在、破坏中华文明遗产

3)客观上促进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经济、思想等方面时间:鸦片战争时期

1)三元里人民抗英意义:第一次人民自发的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

二、19世纪军民(2)收复新疆:1876——1884:左宗棠,新疆设省

3)黄海海战: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抗日英雄:丁、刘、邓、林、叶

的反抗斗争背景:甲午战败,《马关条约》签定,日本强占台湾

4)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经过:邱逢甲、徐骧为首的义军;刘永福为首的黑旗军。

结果:得不到清政府支持最终失败

5)义和团运动兴起原因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民族矛盾激化

反帝运动客观:清政府无法承担反帝任务

军事南京大屠杀、进行细菌战、毒气战

,扶植傀儡政权

日本侵华史实经济:经济掠夺,把沦陷区经济沦为日本的附庸经济

文化:推行奴化教育和愚民政策

直接原因:日本受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

(1931国内形势: 中国国民政府在南方全力剿共

影响:日本侵占东北,成立伪满洲国,中日民族矛盾上升

局部抗战中共(1935年):发表抗日宣言、“八一宣言”、瓦窑堡会

东北军民:抗日义勇军、抗日联军

②抗日救淞沪抗战:1932年,蔡廷锴、蒋光鼐

亡运动爱国官兵山海关之战:1933年,安德馨

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冯玉祥、吉鸿昌

历史必修一专题

西安事变: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

影响 揭开了国共又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到合作抗日的序幕

关内人民:1935年,北平,“一二九运动”:由中共领导的爱国运动

A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日本全面侵华

①抗日民族统八一三事变,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

一战线建立红军改编:八路军(朱德、彭德怀)、新四军(刘少奇、陈毅) 正式建立的标志:国民党公布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淞沪会战:打破了日军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抗日战争太原会战:国共合作,平型关大捷 (抗战以来首次大捷)全民族抗战②正面战场抗战徐州会战:李宗仁,台儿庄战役(抗战以来最大胜利) 武汉会战;武汉失守,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1938.10月) 枣宜会战:1940年5月,张自忠殉国

洛川会议:1937年8月,制定全面抗战路线

③敌后战场抗战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 1937年9月百团大战:1940年彭德怀、华北,沉重打击敌人侵略气焰 少数民族抗日:蒙古抗日游击队、回民支队等

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相互配合、互相依存

年1月,世界反法西斯阵营正式形成

①背景中共七大召开(1944):内容(怎样抗日、建立政权)

年5月,德国投降,欧洲战争结束。

- 2 -

根本原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中国正面战场和敌后相互配合

抗战胜利②胜利国际反法西斯力量支持:屈原、苏武

原因 1945年8月15日宣布投降,9月2日签署投降书

?? “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

③意义国内 B 洗雪了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奠定了坚实基础;

是世界反法西斯重要组成部分,为??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兴起原因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

根本:阶级矛盾激化直接原因:自然灾害严重

年,金田起义;1851年9月,永安建制;1853年,定都天京;

太平天国1853——1856北伐、西征(达到全盛) 1856年,天京事变(走向衰落);运动年,天京陷落

★★比较《天朝田亩制度》(1853)和《资政新篇》(1859)

失败客观: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原因主观:农民阶级局限性,战略决策失误

教训: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

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1)背景经济和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壮大

旧民主主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建立:兴中会(1894檀香山)、同盟会(1905东京) 义革命2)武昌起义:1911年10月

1912)、都城(南京)、国旗(五色旗)

辛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性质(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革命3)中华民国成立主要内容:主权在民、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

《临时意义: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

4)性质:中国近代第一次完全意义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

5)历史意义:推翻了···结束了···,建立了···,···深入人心

6)教训: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革命成功,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第一阶段:中心在北京;主力学生;外争主权、内惩国贼

1)五四第二阶段:6月初,中心转移到上海;主力是工人(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运动结果:取得初步胜利

③性质:广大群众直接参与、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

意义: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近①条件:经济和阶级基础、思想基础、干部和组织条件、外部条件

代时间、地点:1921年7月23日;上海、嘉兴

中(2)②内容:党的任务推翻资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阶级差别,实现共产主 一大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国中共成立意义:中国革命面目焕然一新

的时间:1922年

③二大内容:制定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压迫

主意义:近代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

革①前提:国共第一次合作(合作的原因有:1、中共;2、孙中山) 命1924年初国民党一大召开(新三民主义、党内合作)

义革命3)国民③高潮:北伐战争:(1926—1927)结果:动摇了军阀统治,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 革命

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中国共产党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

教训

- 3 -

①南昌起义:1927年8月,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4)“农村包围城②八七会议:1927、汉口,内容 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市”道路开辟派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发动武装起义。

③秋收起义:1927、长沙、毛泽东、

意义:攻占中心城市受挫,决定改向敌人防守薄弱的山区进军

④开展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

(5)红军

1934年10开始,1935年10,吴起会师。1936年10,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 长征 影响:为中国革命锻炼和保存 了一大批骨干,也为中国革命留下了宝贵的 精神遗产

(6)抗日战争:(见上一专题)

①全面内战爆发:1946年6月底,“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论断

②战略反攻: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7)解放战争③战略决战:1948年秋-1949年春,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④中共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春、河北西柏坡工作中心转移,总任务⑤渡江战役:1949年4月,解放南京

(8)新民革胜利的国内:人民地位变化、 国家性质变化

历史意义国际:世界力量的变化

★★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比较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背景: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3月,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内容

前提:新中国成立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949年9月,

现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代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国(根本制度)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1)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54年宪法》性质: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政(民主政治的奠基)年,初步建立:第一届政协会议

治中共领导的多党年,宪法颁布,正式确立

建新阶段:1956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设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民族区域自治:1954年正式确立,内新广宁西

(2

时间: 1978年12月 内容:思想、政治、组织路线

(3)新时期政治建设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的提出:

民主政治建设成果治国安邦的总章程:1982年宪法

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1997年提出,1999年写进宪法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①背景目的: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

②含义: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社会主义是主体

年元旦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一国两制”的构想③形成过程年叶剑英委员长在关于台湾问题的九条建议:

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伟大构想;

祖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一国两制”构想。香港问题的由来:

一港、澳回归的概况

国“一国两制”的实践 法律制度——《反分裂国家法》

政治接触——“九二共识”、“汪辜会谈”经济交流——《投资保护法》 的发展政党间交流——国共两党间交流

- 4 -

历史必修一专题篇二:历史必修1专题六知识归纳

历史必修一 专题六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

一卓尔不群的雅典

一、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条件

1、优越的海洋性自然地理环境

2、孕育民主的城邦制度

3、优秀参政素质的公民

二、雅典民主政治的过程

(一)梭伦改革---将国家引向民主的道路

1、时间:公元前594年

2、内容:

①经济上,颁布“解负令”解放债务奴隶;发展工商业

②政治上,以每年收入将雅典公民划分为4个等级;由四个部落各选100人组成“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

③设立雅典最高法院——陪审法庭

3、影响: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贵族专权的局面,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但未能彻底化解社会矛盾。

(二)克利斯提尼改革—雅典民主制得以确立

1、时间:公元前506年

2、内容:

①重新划定以地域为基础的十个行政选区

②以抽签方式从十个选区中各选50人组成“五百人会议”代替“四百人会议” ③由十个选区中各选一人组成“十将军委员会”

④制定“陶片放逐法”

3、影响:打破了部落贵族势力对政权的控制,使雅典所有公民都有机会参与国家政治事务;雅典国家由此最终形成;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

(三)伯利克里时代-----雅典民主制达到鼎盛

1、时间:公元前443年至公元前429年

2、内容:

①除十将军外,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并以抽签的方式产生

②公民大会每10天左右举行一次(性质:最高权力机关;职能:负责审议并决定军国大事;选举官员、立法等)

③五百人会议(性质:公民大会的常设附属机构;职能:为大会提案并主持大会、落实大会决议等)

④陪审法庭在30岁以上公民中用抽签方式选出,共6000人组成(性质:司法机关;职能:审查公职人员资格、审理刑事和民事案件)

⑤为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

3、影响:贵族的政治权力被大大削弱了。

三、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1、主权在民

2、集体领导

3、轮番而治

4、法律至上

四、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

1、积极:促成了雅典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高度繁盛,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在专政盛行的古代世界率先建立了较为健全的民主制度,为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奠定基础。

2、消极:①范围:雅典公民权利是建立在对广大奴隶专政的基础上,妇女和外邦人也被排除在外 ②性质:是一种颇为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 ③参政方式:抽签和轮流坐庄,可能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二罗马人的法律

一、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1、罗马法的起源:罗马法最初形成于平民与贵族的斗争中

2、《十二铜表法》

①时间:公元前449年

②机构:元老院成立立法委员会

③意义:是罗马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限制了贵族的专横,打破了他们对法律知识的垄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平民的利益;是罗马成文法发展史的起点。

二、从治“公民”到治“万民”

(一)公民法

1、定义:从罗马建国(公元前509年)到公元前3世纪中叶,罗马产生的法律称为公民法。

2、特点:

①范围:罗马公民

②内容:侧重于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方面。涉及个人财产关系等问题的私法规范则不够完善。 ③操作:注重形式,程序烦琐,缺乏灵活与变通。

3、代表:《十二铜表法》

4、影响:公民法的实施,使平民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空前提高,从而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参政的积极性。

(二)万民法

1、背景:在由共和国到帝国的过程中,罗马社会不断对外扩张,各种新的社会矛盾日益显现,原来的公民法已经不适应新的形势。在长期的司法实践中,形成了万民法体系。

2、特点:

①范围:罗马境内各族人民

②内容:在不改变原有公民法的前提下,广泛借鉴了外邦人的法律,更注重调解贸易以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

③操作:简洁灵活、实用有效。

3、影响:较好的理顺了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从而巩固了罗马政权,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帝国境内各民族的共同发展。

(三)自然法

1、概念:不是具体的法律条文,而是一种法律观念(人人平等、公正至上)。

2、提出:西塞罗(“自然法之父”)

3、地位:自然法是整个法律科学的思想基础和各种具体法规的指导原则,它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为权力。

4、影响:在自然法体系下,人人生而平等,都有资格享有某些基本权力。是对罗马法律实践的理论概括与升华,标志着罗马法学的成熟。

三、罗马法的作用与影响

1、进步性:

①有利于罗马社会的长治久安。

②罗马法又直接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

③罗马法中所蕴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和民族的永恒价值。

2、局限性:维护贵族利益

历史必修一专题篇三:历史必修一专题一练习

历史必修一专题一练习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答题卡和第II卷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第I卷选择题答案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和第II卷一起上交。

第I卷 选择题(1—35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1.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 ()

A. 宗法制B. 郡县制C.君主专制D. 中央集权制

2.推行郡县制有利于巩固秦朝的统一,是因为这一制度 ( )

A.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B.提高了政令执行的效率

C.便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辖 D.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形成

3.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请你判断,在西周的封国——鲁国的宗法体系中,处于大宗地位的是

A.周王 ( ) C.卿大夫 D.士 B.鲁国国君

4.从地方行政组织来看,吕思勉先生把古代中国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这三个先后相继的时代。其中与“封建时代”相对应的朝代是( )

A.西周 B.秦朝 C.西汉 D.宋代

5.鼎在商周时期是地位和权势的象征,周礼记载:“天子用九鼎”,但考古人员在春秋时期的诸侯墓中发现也有九鼎,这说明当时 ( )

A. 诸候争霸,胜者为王B. 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

C. 尊王攘夷,号令诸候D. 大国诸侯饮马黄河,问鼎中原

6.下表是西周的封国——齐国某位卿大夫的家庭成员表,你认为将来谁会是权位的合法继承

A.①B.② C.③ D.④

7. “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官”隶属于()

A.宣政院B.中书省 C.理藩院 D.行中书省

8.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 )

A.征辟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9.柳宗元《封建论》载:“时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符合这一论断的

历史时期是( )

A.秦朝B.西汉C.南北朝 D.唐朝

10.秦始皇所创立的皇帝制度,既是对前朝制度的否定,也受到了前朝制度的影响,这些制

度是()

①郡县制 ②王位世袭制③分封制④嫡长子继承制

A.①② B.②③C.①③D.②④

11. “秦始皇设职授官,从一面看是官僚政治的开始,从另一面看却是政治权力等级世袭

的中止。”中止了“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制度是()

A.宗法制B.皇帝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12.史学家钱穆指出:“在此制度下,人民优秀分子均有参政之机会,新陈代谢,决无政治上之特权阶级。”钱穆所说的“制度”是()

A.荐举制 B.封邦建国制 C.科举制 D.三省六部制

13. 有学者指出:(西汉)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体现这种“斑马式”省级组织的制度是( )

A.郡国并行制度 B.中外朝制度 C.刺史制度 D.郡县制

14. 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

犹存”主要是指( )

A.统一度量衡、货币 B.开创皇帝制度

C.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D.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

15.“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

变化的制度因素是(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三省六部制

16.中国古代长期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决定因素是( )

A.法家思想的影响B.儒家思想的影响C.皇权意识的增强 D.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

17、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

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C.等级制度越来越严格D. 皇权的不断加强

18.唐太宗时期若要治理黄河,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C.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工部 D.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19.典故“指鹿为马”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巩群臣不听,乃先设验,

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该典故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司马迁讽刺秦二世无能 B.丞相位高权重威胁了皇权

C.丞相制度实行不合时宜 D.秦朝面临着被灭亡的危险

20.仪征市第二中学某班同学自编自导了一部历史短剧,剧中我国古代的一些著名帝王穿()

棱历史隧道谈论起自己的丰功伟绩。其中的台词有与史实不符的地方,它是()

A.秦始皇:“我首创了一套沿用2000多年的政治制度,功高盖世!” B.唐太宗:“我三分相权,相互监督,确保了我的独尊地位。” C.宋太祖:“我设立内阁,感到大权在握的踏实。” D.雍正帝:“我设置了军机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了我的手中。”

这一官员的身份应该是( )

A.丞相 B.郡守 C.州牧 D.刺史

22.“中国式建筑是凝固的思想意识形态。??太和殿内皇帝所用的‘御座’,安置在一个高约2米的基座上,使御座从平地升起,犹如须弥座托着太和殿的缩影。”其中体现的政治思想是 ( )

A.天人合一 B.皇权至上 C.大一统 D.法治

23.中国古代用封建官制代替世袭制,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主要是因为()

A. 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 B. 扩大了统治基础

C. 君主控制了用人权 D. 实现了选贤任能

24.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封建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指( )

A.全国有统一的货币、度量衡 B.以皇权至高无上为最基本的原则 C.全国有通行的统一文字D.中央机构对地方机构实行直接有效的行政管理

明显错误的是 ( )

A.《浅谈秦始皇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B.《试论西汉刺史对郡国的监察》 C.《三省六部制与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 D.《简析清代皇权与相权的关系》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C.官僚机构的膨胀 B.军机处的设立 D.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21. 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时,某一官员“周行郡国,省察治装,黜陟能否,断治冤狱??”25.仪征市第二中学学生开展“中国古代政治”研究性学习,拟定了下列论文题目,其中有26.明清之交,中国社会发展的步伐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的根本原因是 ()

27.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对古代某一地方制度做出了如下评价“(它)就是一个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这一制度是( )

A.分封制B.郡县制 C.郡国并行制 D.行省制

28.明清时期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

A.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B.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C.封建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 D.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29.比较两汉和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后者的最大进步在于 ( )

A.更加注重官员的道德品质

C.中央政府参与到选官过程中 B.更加注重人才在地方的声望 D.突破官僚世家对选官的控制

30.下列史料能反映清朝统治者设立军机处的根本目的的是( )

A.“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 B.“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

C.“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 D.“军机大臣??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

31.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南海郡辖番禺、四

会、龙川、博罗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任嚣任郡尉(因南海郡属下县少,是小郡,故称尉不称守),是为广州建置之始。有关任嚣的说法

( )

A.他的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 B.他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C.他无权任免辖区内的四个县令 D.他像以前的诸侯一样拥有封地

32.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下列能说明该材料的是 ()

①秦朝时相权已经严重威胁到皇权 ②秦朝时期监察机构趋向完善 ③皇权的独断性、随意性、残酷性 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下的暴政

A.②③ B.①③④ C.①④ D.③④

33.、我国某旅行社在安排某项目旅游景点时写道:“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该景点最有可能是( )

A秦丞相府B唐尚书省 C元中书省D清军机处

34、一位中学生准备写一篇有关“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影响”的历史小论文,下列观点中符合这—要求的有 ( )

①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②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③奠定了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基础 ④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A、①④B、②④C、①②③ D、①②④

35、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宰相制度的废除,最大的消极影响是 ( )

A、司法失误不能有效纠正B、行政失误不能有效纠正

C、决策失误不能有效纠正 D、军政失误不能有效纠正

第II卷 材料解析题(36—37题,3题共30分)

36.(12分)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亚夫,汉文、景之世名将。周勃次子,因兄胜之杀人被处死,故得嗣爵,封为条侯。文帝后元六年(前158),匈奴大举侵扰上郡、云中,京城长安告警。周亚夫以河内太守被任为将军,驻屯细柳。因治军谨严有方,不久迁中尉,负责京城治安。汉景帝刘启即位后,任亚夫为车骑将军。三年(前154)吴楚七国发动叛乱,周亚夫以太尉率军平叛。他会兵荥阳,固守昌邑,待机以轻骑断绝吴军粮道。最后以精兵出击,不到三个月,就平定了叛乱。五年后,周亚夫迁为丞相,很受景帝器重。不久,因不同意废栗太子,又在王皇后兄王信和匈奴降王徐卢五人封侯等政事上与景帝旨意相左,加以梁孝王的挑拨和诬陷,受到景帝猜忌, 中元三年(前147)被免除丞相职务。景帝后元元年(前143),周亚夫子私买工官尚方甲盾五百具,备作其父葬器,被人告发,事连周亚夫。廷尉召亚夫对质,并逼其供认谋反。周亚夫不服,绝食五日,呕血而死。

材料二 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摘自《贞观政要》

材料三 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有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摘自《明史纪事本末》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周亚夫丞相职务被免的原因是什么?其根本原因又是什么?(3分)

(2)根据材料一,说明周亚夫先被封为条侯和后来被封为车骑将军的原因有何不同?前后两种不同的任职原因说明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的什么发展趋势?(3分)

(3)根据材料二、三,说明唐太宗认为“稳便”的途径是什么?明太祖认为“稳当”的方法是什么?你认为唐太宗与明太祖的看法从根本上说是否矛盾,请说理由?(6分)

37.阅读下列材料(8分):

材料一 (周)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

相关热词搜索:必修 专题 历史 初中历史专题一 历史必修一专题六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17 版权所有 博文学习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090058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