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日语
小编语:为你精心整理的历史日语,希望对你有帮助! 如果喜欢就请继续关注我们博文学习网(www.hnnscy.com)的后续更新吧!
历史日语篇一:日语来源、日本历史、民族和语言
日语的来源
和语---日本传统的语言。日本长期生活在海中的岛屿上,与大陆的来往比较困难,所以历史上很长时间里,只有语言没有文字。这个时期形成和使用 的语言称之谓“和语”。在5世纪前后,开始有汉字由中国传入。初期把日语全用汉字记录,但由于实在不方便,就创造了“平假名”和“片假名”。把原有的和语与汉字结合在一起, 形成了“和语文字”。
如把“海水”、“河水”的“水”叫作「みず」,就把“水”字读 作「みず」,意思就是水。汉字的这样的读法叫「訓読み(くんよみ)」。一般情况下,当 见到单个汉字时都读训读。如「間ーーあいだ」、「類ーーたぐい」、「女ーーおんな」等等。在两个以上汉字组合在一起时,情况就很复杂,以后再谈这个问题。
汉语---从中国传去的语言。在上述情况的同时,由于中国话把水”读作“shui”,也在日语中新组织的词汇中读作「すい」,如「水蒸気(すいじょうき)」、 「断水(だんすい)」等等。 从中国传去了文字后,日本的词汇就极为丰富起来,现在汉语词汇在日语中是基础词汇。后来也有一些又传回了中国。借用中国读音和意思形成的词汇,其读法叫 作「音読み(おんよみ)」,我们听起来又像又不像,有的让我们联想到广东话或者福建话。和中国话最像的是“图书馆”,日语说成「としょかん」(toshokan)。当然还有差别比较大的, 如“学校”日语说成「がっこう」;“文化”日语说成「ぶんか」。但是总有点相近的地方。
外来语---从西方传去的语言。在日本的封建社会的后半期,西方文化也开始传入日本。初期,他们把每个词汇都翻译成日语,但由于数量很多,就渐渐感到来不及翻 译了。于是直接把其声音用日本人能接受的声音改变后,用片假名表现出来,就形成了外来语。如“绿色”这个词,英语是“green”,日语外来语说成「グリーン」。因此,很多情况下,一个 意思可用多种词汇表示,就“绿色”来说,和语--「みどり」,汉语--「りょくしょく」,外来语--「グリーン」。特别是二次大战结束后,美国文化在日本的渗透,以及世界科学的飞速发展, 大量的外来语占领了日本的语言世界。
现在如果不懂日本外来语,可以说在日本听不懂、看不懂, 寸步难行。在学习日语时,外来语词典成为必备的工具书;如果从事某些专业,那么该专业的外 来语工具书也是不可缺少的。在中国话中有一部分食品名称,是以外来语形式传到日本的。如: “饺子--ギョウザ”、“烧卖--シューマイ”、“馄饨--ワンタン”、“叉烧--チャーシュー”、 “皮蛋--ピータン”等等,从声音上还保留着中国话的特点。当然入乡随俗,有的食品和中国传统的有了些变化,如他们说的「ギョウザ」,就单指“煎饺子--锅贴”,中国人一般吃的水饺就很难 看到的。 创造语--外来的词汇经加工后的语言。首先创造了一些中国没有的汉字,这是和他们的生活紧紧结合在一起的。如:“田”字在中国是指农作物生长的地块。由于在日本主 要是种植稻米,在日本“田”就代表了水田。于是为了表示区别于水田的旱田,创造了「畠」和?畑?, 读作「はたけ」。再则,日本丘陵地带很多,除了海边以外,到什么地方都得翻越山岭。于是把山路 上最高的地方叫作「とうげ」,创造了汉字?峠?。看这个字,有“山”、“上”、“下”。把翻一道山岭的辛苦全表现在字上了。其他还有「辻(つじ)」是“十字路口”的意思,「込む(こむ)」是“拥挤”的意思。
在应用外来语方面也有很大发展。首先简化词汇。如“高楼”英语是“building”,日语 称「ビルディング」,但一般只称「ビル」,这样的例子很多,不一一列举。其次,在简化后再组合。如:“文字处理机”英语是“word processor”,日语一般称为「ワープロ」,是把两个单词的前2 个音组合在一起了。这样的例子还有“个人电脑”(personal computer)称作「パソコン」, “空调”(air conditioner)称作「エアコン」等等。再次,在外来语的后面加「する、る」构成动词, 加上「だ、な」构成形容动词等,也丰富了词汇。如:「サボる」是“怠工、偷懒”之意,是由法语“sabotage”(怠工)「サボタージュ」变化而来。「ユニーク」是英语“unique”
(独特)变化而 ,但在使用时经常是「ユニークな」「ユニークだ」用来表示有个性的东西。 以上介绍了日语词汇的较为复杂的特点,说明日语是综合了许多语言形成的。了解到这一点, 就明白在学习日语时抓住特点学习是很重要的。如果你英语很好,那么学习外来语就有有利条件了。
日本历史、民族和语言
日本历史日本列岛古代与亚西亚大陆联在一起,由于地核活动以及火山活动,后来与大陆脱离,大约在一万年前形成了现在的地形。 原始时代(1万年前-3世纪) 人们主要以狩猎和采集为主。到3世纪,水稻栽培自亚洲大陆传入日本。 古代(4-12世纪) 引时大陆文化,巩固了做为国家的基础。身分高低分明。以水稻栽培为主,开始过定居的生活。是贵族和天皇掌握权力的时代。 中世(13-19世纪) 武士代替贵族掌握政权。16世纪中叶,基督都和枪炮传入日本。自17世纪开始,除极少数国家外,与大部分国家断绝了交往。17-19世纪是非常安定的时代。 近代(19世纪-战前) 受美国逼迫恢复了国际间的交往,天皇重新掌握政权。为了赶上各国,以工业为中心,对发展产业实行了奖励政策。但是,以1929年的世界恐慌为契机,日本走上了通往军国主义的道路。 现代1945年 广岛、长崎遭到原子弹的攻击,战争宣告结束。日本乘高度经济成长的浪潮,渡过了两次石油危机,终于成长为经济大国。
中国同日本的历史交往3--4世纪,日本成为统一的国家。古代日本同中国交往很多。十二世纪末叶,农业发达。 丝绸、陶瓷等手工业以及水陆交通运输发展迅速,并开展了对东南亚各地的海上贸易。1868年明治维新运动使日本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对外侵略,成为一个军事的、封建的帝国主义国家。1894年对中国发动了“甲午战争”,侵占了台湾和澎湖列岛。1904年进行日俄战争。1910年侵占朝鲜半岛。后来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攫取了德国在太平洋上的岛屿和在中国的特权。1931年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1941年12月发动太平洋战争。1945年8月15日,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无条件投降。20世纪50栈罚澳甏?/P> 中期,日本经济高速发展。1968年以后,国民生产总值超过西欧诸国,跃居世界前列。日本已成为世界上经济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1972年9月29日同我国建交。
日本民族来源 关于日本人的起源,有北方、中国、南亚、南方诸岛等种种说法,至今尚未解释清楚。据说是这些民族混血形成了今天的日本人。日本列岛自1万年以前,就开始有人类居住。由日本人、阿伊努人及在日朝鲜、中国人构成。
日本语言 语言只有日语,但方言很多。东北、九州等地的方言很难懂。不过,完全可以用标准语进行沟通。文字使用汉字和假名。汉字是从中国传入的,假名(平假名和片假名)自汉字派生而来。用片假名表示的主要是外来语。
日本传统体育和艺术 日本传统体育 相扑、柔道、剑道、射箭、空手道等。 日本传统艺术 歌舞伎、能三弦、琴等
歌舞伎(Kabuki) 歌舞伎是与能乐、狂言一起保留至今的古典剧种,它产生于日本江户时
代初期,并在江户时代中期形成。歌舞伎中不用女演员,女角由叫做“女形”(Oyama)的男演员扮演。随着剧场的发展,舞台上使用了“转台”与舞台能从地下推上的设备,发展成出色的脚本与杰出的演技。以江户、大阪、京都三市为中心,作为市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文化而成为一种市民观赏的表演。题材涉及各个方面,既有以古典与传说等为基础的历史小说,也有取材于现实生活的世态剧、以舞蹈为主的歌舞表演。其宗旨是宣传忠孝仁义等道义,对一般市民进行勤善惩恶的道德教育。而且,名演员的服装与道具等也成了人们追求的对象。根据传统,演员是受歧视的阶层,但是在江户时代,无论在经济方面,还是社会方面,都是作为有名人物而对待。演员之家为世袭制,现在的市川座、尾上座、市村座等,就是保持父子代代歌舞伎演员相继的。
花道--插花(kebana) “生花”始于16世纪的插花艺术。它是把中世纪僧侣向佛像供花这一仪式吸收到平民生活而形成的。插花和茗茶一起作为日本独特的传统文化广为普及。花道有各种流派,均确立有宗主、宗师、弟子的等级制度,形成了最古老的和富有传统的社会模式。
茶道 茶是中世纪从中国传入日本的饮料。日本茶不经发酵,让其自然干燥即成。研成粉末的茶称为“末茶”。从室町时代起就流行喝末茶的各种礼仪和方法,不仅茶室和茶杯十分考究,品茶的设施和工具也颇有艺术性。
日本人行为方式和弹子房
日本居民 12496万,城市人口占76%。人口分布极不平衡,多数密集于各岛沿海平原和沿河地带,以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城市为中心的地区集中了全国人口的一半。人口稀少地区为北海道、山阴和四国部分地区,除北海道和北方领土有少数阿伊努人外,几乎全是大和民族。大多数居民信神道和佛教。日语为国语,阿伊努人通用阿伊努语。外侨以朝鲜人和华侨为多。
日本人的行为方式 日本人一般不采取与他人相差太远的行动。日本人一旦几个人聚在一起,就会自然而然地按年龄、社会地位排出相互间的顺序,并影响自己的行动。需要发言或行动时,日本人会考虑到对方的情绪、立场、因此不会将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对方。对是与否的表示暧昧。即使是说一个设想,也要先做一段很长很长的理由说明,以免刺激对方。日本人几乎都认为自己属于中流阶层。
弹子房(Pachinko) “Pachinko”是一种用作游戏的机器,在一个立式的带有许多小孔的盒子里,游戏者拨动右下方的扳手,弹击直径1公分左右的铁球,如果铁球顺利进入某一个孔洞,便会滚出十几个小球,小球多到一定数量便可换取金钱。目前,日本热衷于打Pachinko的人很多。
重要节日
1月1日 元旦,是新的一年中最初的一天,也是祈求在新的一年能幸运、幸福,和拟定这一年的计划的日子,这一天也到神社或附近的寺庙去做第一次的参拜。
1月15日 成人节。是庆祝年满20岁的青年男女成人自立的节日,有各市、镇、村的行政
机关举行成人仪式的典礼。
2月11日 建国纪念日。根据日本最早的一部史书《日本书纪》中的记载,这一天是为了要追忆当初建国不易,以及培养爱国情操,而以此为宗旨,于1966年追加的。在日本国内,目前仍有人反对所谓的“建国纪念日”。
3月21日 春分之日。即“春之彼岸”的中心日。是扫墓、祭拜祖先的日子。
5月3日 宪法纪念日。是为了纪念1947年5月3日的现行宪法制定之日。
5月5日 孩童节。本来是庆祝男孩的端午节,庆祝小孩成长,祈求幸福之日。
9月15日 敬老日。以尊敬老人、感谢老人为宗旨,在1966年补制的节日。
9月23日 秋分日。为秋之彼岸的中心日。和春分一样,要扫墓及祭拜祖先灵位。
10月10日 体育节。纪念1964年在东京举行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的日子。这是接近体育、认识健康重要性的日子。1966年补定。
11月3日 文化节。为纪念1946年11月3日颁布日本现行宪法,并以培养尊重文化的意识而制定的节日。
11月23日 劳动感谢日。此时正值收获的季节。为了表示对收获的谢意,重新广泛认识劳动的喜悦,而以此制定了以感谢劳动为宗旨的节日。
国庆日12月23日。 樱花节3-4月。 与我国建交日:1972年9月29日。
货币:日元。
时差:比格林尼治时间早9小时;比北京时间早1小时。
国花:樱花。
国鸟:绿雉。
国名释义:日出之国。 誉称:樱花之国(樱花有300 多个品种)、火山地震之邦(有200 多座火山,活火山占1/4 )。
民俗:传统服装为和服。
历史日语篇二:日本的历史--古代史
日本的历史
● 日本历史分期
● 日本各时代
● 日本国起源
● 古代
● 中世纪(12~16世纪)
● 近世(16~19世纪中叶)
● 日本近代史(19世纪后期至今)
日本历史分期
● 日本的先土器时代
● 日本的旧石器时代
● 日本的古代
● 日本的中世
● 日本的近世
● 日本の近代-现代
日本各时代
● 日本本身没有朝代的概念,因为无论是哪个将军当政,都是和天皇并存的。
将军虽然并不理会天皇的意思,但是都承认自己是由天皇册封的。所以日本历史上只有时代。但是每个时代都可以认为是换了一个统治集团。到明治以前的天皇并没有形成自己的政权,也称不上是什么朝代。具体时代如下。
日本各时代
● 公元300-592年 大和时代
● 公元592-710年 飞鸟时代
● 公元711-794年 奈良时代
● 公元794-1192年 平安时代
日本各时代
● 公元1192-1333年 镰仓幕府时代
● 公元1333-1392年 南北朝时期
● 公元1393-1573年 室町幕府时代
● 公元1573-1603年 织丰时期
● 公元1603-1867年 江户幕府时代
日本各时代
● 公元1868-1911年 明治时代
● 公元1912-1925年 大正时代
● 公元1926-1988年 昭和时代
● 公元1989- 现在 平成时代
日本国起源
●约公元1世纪,日本各地有100多个小国(其中有的与东汉建立了外交
关系)。后来,这些小国逐渐得到统一。
到了公元4世纪,在关西地方建立了比较大的国家,据说最终将它们统一起来的是当今天皇家族的祖先。当时,日本国的范围包括本州西部、九州北部及四国。
● 于是,经过了漫长的岁月,国家才得以统一。所以很难对日本国诞生的确实
年代作出准确的判定。据《古事记》和《日本书纪》记载,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于公元前660年建国并即位,即位日相当于现在的西历2月11日,因此就把这一天定为“建国纪念日”。
● 从洪积世起,日本列岛上就有人类的祖先生活,日本人种及日语原型的
形成则被认为是1万年前至公元前3世纪前后的绳文时代。当时,人们数人或十人一户居住在竖坑式草屋,以狩猎、捕捞及采集为生,构成了贫富与阶级差别的社会。
绳文时代
● 绳文时代(じょうもんじだい),是日本石器时代後期,约一万年以前到
公元前一世纪前後的时期。日本由旧石器时代进入新石器时代。考古发掘表明,这一时期遗迹特别多,文化遗址遍及全国。
● 从列岛南端的长崎县的福井洞穴、泉福寺洞穴到本州东北的小濑则洞
穴,均反映出当时日本列岛居民已经处于母系氏族公社阶段,居民多择沿海地带山岩洞穴或竖穴而居,利用弓箭通过采集和渔猎为主要的生产活动维系氏族生活。
陶器
●绳文陶器延续数千年,直至弥生式陶器出现的公元前3世纪。目前,考古
学界将绳文时代划分为前期、中期、后期和晚期4个阶段。
● 从遍及全国各地的绳文陶器来看,前期多为尖底钵,中期以后趋向平底
深钵,后期和晚期造型富于变化,出现了瓮型皿、圆筒形皿以及土瓶、土碗等用品。陶器色彩多为深褐色或红褐色,表面图案基调为绳文式花纹。
● 此外,绳文晚期,日本东北地方还出现了黑陶器,陶胎薄而轻,表面经过研
磨呈黑色,造型挺秀俊美,体现出新时期早、中、晚不同时期的审美观。对土陶器的用途分析使我们得知,绳文时代的土陶器除作为饮食器具和贮藏事物的器具之外,还被用来宗教祭祀和丧葬。
屈葬
● 即将死者手足关节折叠埋葬的葬仪方式。一般认为,此种掩埋方式源于对死
亡的恐惧,是把生命的结束看做魔鬼作祟使人生病乃至死亡的结果,对魔鬼与死亡的敬畏又引申为对死者的惧怕,导致了对故人的防范心理。所以,屈
葬属于一种防止死亡者灵魂作祟而向外飘逸的咒法。
农业
● 日本原生的农业,可以上溯到绳文时代前期,即6500年前,在长期采摘植
物的基础上,绳文时代中期的人们已经懂得播种多种野生的植物,以满足随着人口增加而日益增长的食物需求。
● 绳文时代晚期,食物结构由动物、鱼类、贝类转向农作物,激发起日本
远古居民发展大规模农业生产的渴求。不久,水稻这种原产亚热带的粮食作物便在大约距今3000年前传入日本九州地区。
● 使用绳纹式陶器的时代。距今约1万年前,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致使
日本与大陆分离,变成列岛。人们驯养狗以捕获鹿和野猪,同时发明了弓箭,增加了猎物捕获量。除捕鱼外,人们也采集七叶树籽、橡实、核桃和植物的球根等。
● 人们努力获得足够的食物,从而有空闲时间来磨制石器和烧制陶器。又
因为开始食用熟食而扩大了食物范围。这样,人类可以长期定居一地,建造竖穴住居。竖穴住居以广场为中心,几家聚居一起,周围因丢弃贝壳和食物碎屑,形成贝冢。
●但这类食物不能被长期保存,而且也很难把剩余产品积累于某个人手中,
当时尚处于没有阶级对立的原始社会,因此未发现反映特定人们的财富与权力的遗址和遗物。
● 在当时生产力很低的条件下,自然生产的资源有限,因此人们在集团内部
制定严格的规约以保护自然,同时盛行巫术,出现石棒、土偶,并有拔齿等习惯。
● 人们还祈求自然丰盈。到这一时代的末期,尤其在西日本,出现企图突
破狩猎、捕捞和采集经济的趋势,最近在福冈县的板付遗址发现绳纹晚期种植水稻的水田遗址。
● 这一时期遗迹特多,三内丸山古迹是目前日本所发现规模最大的绳文村
落古迹,大量出土的陶器和陶俑表面上有绳索图案,故称为绳文时代。
三内丸山古迹
● 三内丸山古迹是目前日本所发现规模最大的绳文村落古迹,大量出土的陶器
和陶俑表面是有近似草绳花纹的图案,故称为绳文时代。这时代产生的文化称绳文文化。绳文人被外来民族征服後,弥生时代来临。
弥生时代
● 公元前3世纪,水稻种植和金属器具使用技术由朝鲜转入九州北部。稻作技
术给日本社会带来了划时代的变化,它扩大了生产,产生了贫富等级之差,
使农村共同体趋向政治集团化。农耕带来的信仰、礼仪、风俗习惯也逐渐传播开来,形成了日本文化的原型。
弥生时代
● 弥生时代(yayoi period)(约公元前300-公元300年)
●弥生时代,日本古代使用弥生式陶器的时代。其文化称弥生文化。1884
年这种陶器首次在东京都文京区弥生町发现,故名。
● 弥生时代在绳纹时代之后,古坟时代之前,约当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3世纪。
可分前、中、后3 期。弥生文化是在绳纹文化的基础上,受到大陆(包括中国和朝鲜半岛)文化的影响而产生的。
● 村落和农业、纺织 村落多建在河流附近的台地或平地上,周围往往设壕沟。
房屋一般是竖穴式的,平面呈圆角方形或圆形。为了贮存谷物,建筑干栏式(见干栏式建筑)的粮仓,其遗迹在兵库县的田能、静冈县的山木和登吕等遗址被发现。
● 村落附近有水田,以登吕遗址为例,它们被划分成许多整齐的长方形田块,
用木桩和木板加固畦埂,水渠纵贯田间。除种植水稻外,其他农作物有瓜类、粟、豆类及麻等。农具除石、铁制品外,还大量使用木锹和木锄等,收割则多用石刀(镰)。
● 与绳纹时代相比,狩猎和渔捞在技术上虽有进步,但在整个经济生活中的比
重已大大下降。随着农业的发展,开始有了纺织业,织物是平织的麻布。
● 村落附近有水田,以登吕遗址为例,它们被划分成许多整齐的长方形田块,
用木桩和木板加固畦埂,水渠纵贯田间。除种植水稻外,其他农作物有瓜类、粟、豆类及麻等。农具除石、铁制品外,还大量使用木锹和木锄等,收割则多用石刀(镰)。
● 铁器和石器 铁器出现于前期,熊本县斋藤山遗址出土的铁斧便是例证。中
期铁器普遍增多,种类包括锹、锄、镰等农具,斧、凿、锥、(简单的刨)等工具,刀、剑、戈、矛、镞等武器,以及鱼叉、鱼钩之类。
● 但直到中期,石器的使用仍很普遍。与绳纹时代相比,打制石器显著减少,
磨制石器大为增加,后者主要是斧(锹)、锛、凿、刀(镰)等工具和农具。
● 福冈县的今津、今山和立岩发现专门制作磨制石斧和石刀的加工场遗迹,其
制品在九州北部乃至中部地区广泛分布,可见磨制石器的制作已专业化。
● 到了后期,由于铁器进一步普及,石器才迅速减少,乃至绝迹。一般认为,
前期的铁器是从大陆输入的,中期和后期则主要利用输入的铁料在日本本地加工制作。
● 铜器 主要为铜剑、铜矛、铜戈和铜铎。剑、矛、戈分“细形”和“广形”
两类。前者系从大陆输入,发现地点主要在九州北部。后者是本地铸造的,形体庞大,铜质不良,不是实用的兵器,而是祭器,除九州北部以外,还广泛分布在四国、中国(本州西部)和近畿一带。
● 铜铎是日本本地产的铜器,也属祭器,其分布范围在以畿内为中心的本州中
西部和四国的东部地区,但在九州北部也发现了铸铎的范。
● 铜镜主要是从中国输入的“汉式镜”(见汉代铜器),也有少数是从朝鲜输入
的“多钮细纹铜镜”(见朝鲜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考古)。此外,还有本地仿中国镜而制作的“倭镜”。据研究,日本本地制作的铜器,铜料是由大陆输入的。
陶器
● 陶器是弥生文化重要的内容之一,称弥生式陶器。一般呈红褐或黄褐色,烧
成温度约850℃。制作方法是泥条盘筑,经慢轮修整。器形大致可分壶形器、瓮形器、 钵形器和高脚杯等类。 由于地域和时期的不同,弥生式陶器的形制变化比较复杂。
● 前期的器物属“远贺川式”(1931年首次在福冈县远贺川畔的立屋敷遗址发
现,故名),花纹用篦尖刻划,或用贝壳押印。
● 进入中期,“远贺川式陶器”衰落,代之而起在九州出现无纹陶器,在本州
西部出现栉齿纹陶器,而本州东部的陶器则含有浓厚的绳纹式陶器的遗风。 ● 后期本州西部栉齿纹陶器盛行,影响及于九州,并扩展到本州的东部。最后,
陶器上施花纹的风气衰落,便形成了与古坟时代的“土师器”相似的素面红褐陶。
装饰品
● 最常见的是手镯与项链。手镯主要是用贝壳制成的,也有铜制的玻璃制
的,后两者的形状仿自前者。项链由各种不同形状的珠饰组成,其质料有玉石、玛瑙、琥珀和玻璃等。
● 玻璃手镯和勾形珠等的原料可能自大陆输入,但系在日本当地制造。福
冈县须玖遗址和三云遗址的瓮棺葬墓出土的玻璃璧,形制、纹饰与中国的相同,是从中国输入的。
墓葬
● 墓葬有瓮棺墓、支石墓、石棺墓、土圹墓、方形周沟墓(土圹墓周围设沟)
等类。瓮棺墓和支石墓的分布限于九州北部。
历史日语篇三:汉字的由来和历史以及中日汉字的区别(日语)
日本語?中国語の歴史と漢字の違い?
/文字の由来と構成
日本、中国、言葉の歴史や由来を自分以外の人に知ってほしいという観点から、自分の今までの知っていることや調べていることを本文にまとめて紹介する。
日本、中国、いずれも長い歴史を持ち、地理的に近隣国であり、互いに影響を受けあいながらも、それぞれの歴史や文化、文明を作り出してきた。しかし、その中、共同の文字といった漢字(来自:WWw.HnnscY.com 博文 学习 网:历史日语)が、これまでの文明発展の歴史において、非常に重要な役割を果たしてきた。 、漢字の由来、日本、中国、歴史の発展過程、また、共同点及びそれぞれの違いについて論述する。
。第二章では、隋唐時代の中国の変化を背景に、日本からの遣隋使によって、漢字が始めて中国から日本に伝えた。そして、平安時代の学者によって比較的系統な日本語が誕生させたことについて記述する。また、第三章では、詩詞が盛んでいった宋、元、明の時代の移りを背景に、漢字や、文明の発展について、また、明鄭和の大艦隊の遠洋によって、中国の漢字や、文化が世界の国々に伝播され、広げられたことについて論述する。第四章では、満州民族による統治された中国における近代漢字の発展、完備について例を挙げながら記述する。そした、第五章では、朝鮮のハングル文字の由来、構成、または発音について簡単に述べる。最後の第六章では、中国語と日本語の様々な違いを漢字の意味、形、または句の構成から論述する
本論では中国の歴史のおもしろさや、漢字の形成、変化、
そして中国、日本の文化、文明の発展の過程を人々に紹介することを目的とした。恥ずかしいながら、筆者の無知や勉強不足により、内容及び表現の仕方が貧乏にしている。しかし、この文章のきっかけで、歴史や文明の発展について興味を引き起こしていただく方が一人でも増えればと思う。
第二章 隋唐時代と日本語の形成
隋唐時代の日本では、紀元六〇七年、中国文化の摂取を目的として、聖徳太子により日本から中国へ遣隋使を派遣した。。しかし、当時それを表現する適当な文字がなかったからである。このため、彼らはどうすることもなく、時だけが流れていた。このことを知った楊堅は深く考えた末、使者たちに漢字と中国の文化を学ぶように進めた。それから数年後、使者たちが日本に帰り、中国で学んだ漢字や、文化?文明を日本中に伝えるようになった。これは日本文化の原型とも言われている。
唐朝は、中国史上では最盛期とも言われている時期である。日本では、更なる文化や文明を取り入れるため、遣隋史の変わりに、数回にわたって遣唐使を中国に派遣した。この時代では、日本と中国との交流が史上最も盛んで行っていた時期とも言える。
平安時代、日本の寺住持や学者などの文化人は、一知半解のままで他国の文字を使用するよりも、自国に適して、しかも普及しやすいもののほうが良いと感じて、仮名文字(漢字構造の一部分を取り、構成させた文字である)を発明した。
例として、「加」は「か」で、「汁」は「し」などを挙げられる。発音についても、その時代の日本の特有な文明に合わせたものから成り立つことであった。また、「徒然草」、「古今和歌集」、「万葉集」など、いずれも中国の文化と違って、日本の特々な文化を表せたものであり、日本語や日本文化の象徴であった。この時代は、日本語や日本文化の発展と成熟において最も重要な時代と言っても過言ではない。
第六章 中国語と日本語の違い
中国と日本は、同じ漢字を使用しても意味や、句の構成の違った部分が少なくない。日本語では、「娘」という漢字は中国では「母」という意味になっている。また、「勉強」は中国語では「無理やり」、「邪魔」は「悪魔」、「大丈夫」は「男前、夫」という意味になっている。「病気」、「芸」、「伝」、「仏」等等たくさんの漢字は、中国にはない。また、中国では、数回にわたって漢字の簡単化によって、字の画数が減らされ、字の形も変化していった。「漢」の現在の中国字では「汉」、「極」では「极」、「龍」では「龙」、「華」では「华」となり、基本的に書きやすいようになっている。
発音の違いでは、中国の漢字の発音は日本語の音読に似ている。例として、「富」の音読では「フ」で、中国では「フー」と読まれるなどが挙げられる。また、句の構成では、中国語の語順は英語に近く、主語、動詞、目的語の順になっているが、日本語では、主語、目的語、動詞の順になっている。その他、日本語では中国語にない動詞の音変があ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