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导学案的编制与使用
以下是博文学习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三历史导学案的编制与使用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三历史导学案的编制与使用篇一:高三历史三轮导学案的编制与使用(讲座稿)
高三历史三轮导学案的编制与使用(讲座稿)
一.导学案的概念与特点
共性概念表述是“导学案是教师编制的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案”。而就本人的理解,导学案是教师在课前根据自己对学情、课标、教材的理解,有针对性、创造性地编制所任教班级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的学案,它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但所使用的学案主要呈现了教师的思路,是将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有效结合的一种教学方式。
二.高三复习使用导学案的依据
1.教学任务重、时间紧,是导学案推行的现实需要
目前,我省文科学生高考历史学科共涉及7本教材,其中五个模块(必修三册与选修两册,2015年起将减少为4个模块)是所有文科考生(即报考1、2两类的考生)都要考的内容,而一类考生则需要考7册教材(2015年将减少为6各模块)。虽然文科综合卷中两个历史选修模块所考到的内容很少(2009年12分,2010年12分, 2011年10分,2012年13分,),但由于这两册教材高考所考查的知识点具有不确定性,实际上是凡被列入《考试说明》中的考点,在复习时谁也不敢掉以轻心。学生要在高三一年的时间内完成这么多教材的复习并达到高考所需要的能力水平,可以说任务很重、时间很紧。导学案则可以使学生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减少自主复习的盲目性,达到有序、高效地复习。
2.弥补因现行教材编写体例所产生的知识缺陷,是导学案推行的必要性。
现行高中历史教材是按照专题史的体例进行编写的,理论上,这种编写体例是对通史知识的拓展与深化。而按照历史认知规律,专题史的学习应该是以通史为基础的。但由于我省初中没有专门的历史教材,初中所学的历史也并非真正的通史,中考历史又是开卷考,学生基础知识很薄弱,没有高中专题史学习所必须具备的通史概念与网络结构体系。然而,由于高一历史教学任务中、时间紧、课时量少,没有时间进行通史教学。学生掌握的历史知识是散乱的一个一个的知识点,而不是纵向的线与横向的面,而高考考试大纲、试题的命制却是按通史体例编排的。采用三轮导学案复习则兼有专题与通史复习,可以将教材专题史编写模式与考纲、试题通史式的编排所产生的矛盾得以一定的缓解。
3.教师对教学指导意见、高考考纲的准确把握,是导学案推行的可靠保证
导学案的核心是学生的“学”,但为了使学生的“学”能做到有的放矢,以最短的时间获得最佳的复习效果,教师的“导”是最重要的保证。教师在导学案编制过程中,是在充分
了解本校学情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在深入研究历史教科书、《考试大纲》、《教学指导意见》、近年来各省市高考卷尤其是浙江省高考卷的基础上,采用集体讨论备课的方式后编写出来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果,这是导学案得以推行最重要的保证。
三.高三历史复习的轮次问题
新课改后的高考复习,需要几轮复习才比较合理?目前多数学校一般采用的是两轮复习法,第一轮一般从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考试之后开始,一直到高三第二学期的三月份结束,按照模块顺序逐个专题进行复习,时间很长。第二轮一般采用通史方式进行,按照考纲所列顺序先古代再近代、现代,先中国后西方的顺序,按照同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三个维度,将散见于不同模块的知识进行整合,形成通史下的历史主线,时间基本上是两个月时间,如果还有时间,要么找几个时政热点与历史相联系的知识进行所谓的考前预测,或者让学生自主复习,没有系统的第三轮复习。就本人在新课改高考实施后连续四年的高三历史高考复习的轮次而言,主张采用三个轮次的复习。具体过程是第一轮按模块顺序先后夯实基础、第二轮是主题型通史强化能力、第三轮是按考纲所列考点回归教材,形成细化课本——拓展深化——查漏补缺的渐进式复习特点,但在三轮次的复习各有侧重。
四.三轮复习导学案的编制
(一)第一轮复习导学案的编制与使用
1.目标:扎实推进、点点落实,夯实基础
根据《教学指导意见》中的基本要求、发展要求以及“说明”相关论述,按现行我省使用的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册教材及人教版选修两册教材》(选修四、选修三)先后顺序,以教材中的专题或单元为单位进行编制。由于我省学业水平测试的性质(难度低)与课程开设的特殊性(一学年完成三册教学内容)所带来的学生基础普遍较弱,而高三第一轮开始复习距高一学习必修内容已间隔近一年时间,学生对必修内容的印象已所剩无几。所以第一轮复习最主要的目标就是夯实基础。同时,高一是按照模块顺序进行教学的,学生对教材有一个先入为主的思维惯性,如果第一轮就采用通史模式复习,学生在基础原本就不扎实的、所具备的知识还仅停留在知识点的层面上,会因一上来就进行通史复习而更加混乱。因此,第一轮复习需要按模块顺序进行,重点解决基础知识也就是教材内容的复习问题,尽可能按照教材所列的子目录中的知识点,一点一点落实每个单元、每一课的具体内容。
2.第一轮导学案的栏目设置:专题考点说明、基础过关、问题提升、拓展延伸、巩固练习五个栏目。(以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八第一课《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为例)
(1)“考点说明”:根据《考试说明》与《学科指导意见》的相关内容进行整合,对每一专题所涉及的所有考点进行剖析,指出本专题涉及的考点在复习中需要掌握的程度,便于学生自主学习,防止无的放矢。本栏目分两块内容:第一块是“专题考点”,将指导意见中的基本要求与发展要求进行整合,将“知道”“了解”“列举”等行为表述词略去,以知识点的形式出现。第二块是重点把握,根据《教学指导意见》中的“说明”、教学建议,并结合近几年我省高考对本专题所涉及的试题特点分析后,确定本主题在复习中应关注的需要重点关注的方向,尤其要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角度去分析。本栏目需要教师在每一个专题复习的第一节课中,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做适度解读。
例 ★专题考点:
1.布雷顿森林体系;关贸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的建立;
2.欧洲联盟形成和扩大的基本过程、形成的原因和影响,欧元的诞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建立和发展的主要史实;亚太国家加强合作的途径和方式;
3.世界贸易组织的由来与发展,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中国加人世贸组织的概况、影响和作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重点把握:
1.认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是以美国为主导的;客观评价战后美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2.体会当今国际社会国家间团结协作的重要性,树立国际意识。
3.树立世界各国共同繁荣的意识和关注人类社会持续均衡发展的意识。
(2)“基础过关”:本栏目以“课”为单位编制,是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重点。教师先将本专题的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呈现本课的知识主线,形成知识框架。同时留出能在教材中直接找到的重点历史要素,由学生在课前以填空的方式完成(一般是前一天的晚上完成)。目的在于一方面可以通过填空对主干知识进行巩固;同时学生在完成填空时通过翻阅教材,又进一步熟悉了教材。本栏目的设置一般控制在学生能在20分钟内完成。同时在第二天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先用几分钟时间核对一下填空答案。
例:
第一课 二战后期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基础过关
一.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1.布雷顿森林体系
(1)背景:
①二战后,原有 格局发生深刻变化,西欧各国普遍衰落
②重建世界经济的需要
③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力量,规划“ ”积极筹建接受其控制的 ;
(2)建立: 年7月在布雷顿森林召开的 会议上确立,
(3)内容:两挂结构,即一是美元与 直接挂钩,二是组织
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
(4)性质:是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5)评价:建立在美国金融、经济占绝对优势基础之上;适应了美国对外 的需要,
确立了美元在领域的霸权地位;但这一体系在对二战后
世界经济的回复起了重要作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扩大
了 。
(3)“拓展延伸”:本栏目是对本课重点、难点、概念的理论解读,由学生在课前自主预习时配合使用,目的是加深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理解,一般每课不超过5个。部分内容教师可在课堂问题提升师生共同探究中中做一些说明,同时,学生也可以在课后继续阅读理解。 例:布雷顿森林体系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关系
(1)成立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都是《布雷顿森林协议》的内容,但一般来说,布雷
顿森林体系是一种货币制度。世界银行致力于战后欧洲复兴,是美国帮助欧洲国家复兴,欧洲国家接受美元为中心的货币制度,都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组成部分。
(2)布雷顿森林体系是阶段性国际货币制度,而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则是永久性国际金融机构。
(4)“问题提升”:本栏目是课堂复习的核心栏目,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课堂探究。这一栏目是针对于本课中学生存在知识薄弱环节、教师认为需要加深理解的知识内涵外延
、学生易错易混淆的知识点进行设问,或对教材中的资料卡片、学习思考、知识链接进行问题的二次开发,通过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共同分析,进一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是课堂教学中的重点教学内容。主要由教师就本课内容设置相关的问题链,挖掘知识点的内涵,同时就在本模块、本专题内,与本课所涉及的内容相联系的知识进行穿线,形成某一知识点的纵向知识链。目的通过此栏目的学习,培养学生简单的分析能力与归纳能力。一般来说本栏目以问题链形式出现的问题不超过10个,时间控制在25——30分钟左右以便留出时间供学生完成课堂巩固及消化时间。例:
1.二战后,能反映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地位的事例有哪几个?最终结果如何?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从根本上看反映了什么问题?
2.你认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对美国有哪些影响?它对当时的世界有什么积极作用?关贸总协定的建立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各有何影响?二战后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对世界发展最突出的影响是什么?
(5)“巩固性练习”:
本栏目是对本主题内容在复习效果的检测,试题以选择题为主,一般10道选择题、一道主观题。试题首先考虑近两年的高考真题,如果没有,可适当选择我省各大市同一时期的月考题,要有一定的难度,便于学生通过试题加深对本课知识的理解。但所选的试题尽可能不跨专题和模块,这样才能与本课所学的内容真正吻合。通过这些试题的演练,使学生了解高考试题的命题特点,检测方向与能力要求。选择题由学生在本课课堂复习结束后当堂完成,
非选择题附上参考答案后由学生在课后完成,并将参阅参考答案后的不理解之处告知老师,由教师在下一堂课前做解读。本栏目在10——15分钟左右时间完成。
在第一轮导学案的使用中,导学案以课为单位进行编制,学生需要在课前完成相关导学案的栏目的,但由于高三历史学科是每周五节课,加上周六为每周六课时,基本上是每天都有一节课,为确保不影响学生的课前自主学习,下发给学生的导学案采用每个专题一次性下发,由学生按照教师的课堂复习进度进行复习。
(二)第二轮复习导学案的编制与使用。
1.复习目标:深化理论,突出联系、比较与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第二轮复习采用知识整合、纵横联系,进行通史复习。但如果跟传统通史复习那样,把所有教材按通史体例,将不同教材中的相关内容重新整合在一起,一来时间不够,二来这种通史复习实际上是对第一轮复习的简单重复。我认为,第二轮复习应该以提升分析、联系、比较、应用能力的提升为目标,以主题型通史的方式进行。就是从标题看是一个专题,但从内容看则是高概括的通史。具体做法是在一个主题下,将散见于不同模块,而又与所确定的主题有密切联系的中外历史,通过拉线的方式进行整合,形成线索清晰的主干知识网络。再通过相对应的练习,加强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我们通常说“一轮复习看学生,二轮复习看老师”,由于一轮复习主要针对教材内容的复习,在导学案编制方面显得较为简单。而第二轮则是对教材内容的二次开发,需要教师对高考方向的把握,对教师的创造能力要求很高,难度较大,但却是是整体提升高考成绩的关键一轮。
2.第二轮复习主题的确定依据
第二轮复习既然是以主题型通史方式进行,这就需要确立主题与主题量,即要复习什么、复习多少。我的做法是主题的确定需要具备以下几点标准:(1)属于近几年各省市高考卷的高频率考点,(2)能通过教材整合出与该主题相关联的历史主线,(3)与时政热点有密切联系,(4)能从中对学生进行正确价值观的引导,(5)能用新史观来解读该主题内容。当然,以上五条二轮主题确定的标准,在主题确定时是尽可能考虑,而不是必须符合五条标准才能作为复习内容。在2012年高考复习第二轮复习中,我所确定的主题是:第一讲古今中外法制建设与文明的演进;第二讲中国的民主革命;第三讲两岸关系与国共两党的合作;第四讲西方民主政治的演变;第五讲中国经济近化化运动;第六讲对外开放格局的演变与中外交流;第七讲世界市场的产生与发展;第八讲近代以来西方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第九讲中西思想的流变与近代中西思想的交融;第十讲改变人类历史进程的科技创新;第十一讲走在时代前列的文学艺术。从效果来看,其中“第九讲中西思想的流变与近代中西思想的交融”这
高三历史导学案的编制与使用篇二:高三历史导学案
华亭二中高三年级 历史学科导学案
高三历史导学案的编制与使用篇三: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导学案”教学的反思
龙源期刊网 .cn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导学案”教学的反思 作者:秦飞
来源:《东方教育》2015年第08期
【摘要】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任务重时间短,传统复习模式盛行老师“满堂灌”,学生主动性差,有悖于新课程理念,而且效率低下。而导学案在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的使用有助于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收到良好的复习效果,是学生学好历史的又一良器。
【关键词】导学案;一轮复习;有效性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这样一句话:“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老师因此可以少讲,但学生多学。”笔者认为“导学案”教学是实现上述教育目的一种有效教学模式,特别对高三而言,尤为显得重要。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以下特征及值得研究反思的问题。
一、高三一轮复习使用“导学案”的依据
(一)教学任务重、时间紧,是“导学案”推行的现实需要
目前,我市文科学生高考历史学科共涉及6本教材,其中必修三册与选修三册。学生要在高三一年的时间内完成这么多教材的复习并达到高考所需要的能力水平,可以说任务很重、时间很紧。“导学案”则可以使学生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减少自主复习的盲目性,达到有序、高效地复习。
(二)弥补因现行教材编写体例所产生的知识缺陷,是“导学案”推行的必要性
现行高中历史教材是按照专题史的体例进行编写的,理论上,这种编写体例是对通史知识的拓展与深化。而按照历史认知规律,专题史的学习应该是以通史为基础的。但由于我市初中所学的历史也并非真正的通史,中考历史近几年又是开卷考,学生基础知识很薄弱,没有高中专题史学习所必须具备的通史概念与网络结构体系。采用“导学案”复习则兼有专题与通史复习,可以将教材专题史编写模式与考纲、试题通史式的编排所产生的矛盾得以一定的缓解。
(三)教师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考试说明》的准确把握,是“导学案”推行的可靠保证
“导学案”的核心是学生的“学”,但为了使学生的“学”能做到有的放矢,以最短的时间获得最佳的复习效果,教师的“导”是最重要的保证。教师在“导学案”编制过程中,是在充分了解本校学情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在深入研究多种版本历史教科书、《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考试说明》、近年来各省市高考卷尤其是重庆高考卷的基础上,采用集体讨论备课的方式后编写出来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果,这是“导学案”得以推行最重要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