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2
下面是博文学习网小编为你分享的历史必修2,希望能够为大家带来帮助,希望大家会喜欢。同时也希望给你们带来一些参考的作用,如果喜欢就请继续关注我们博文学习网(www.hnnscy.com)的后续更新吧!
历史必修2篇一: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P5
(1)原始阶段 采用“刀耕火种”。
(2)春秋战国时期 采用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形成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
(3)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到全国,铁制农具数量大增。出现播种工具耧车、耦犁、一牛挽犁。
(4)唐代出现曲辕犁,可控制耕土的深浅。
附:铁犁牛耕方式推广的影响:
提高农产品亩产量,是农业动力的革命,使农业生产力得到飞跃性提高。促进一家一户的小农个体经济和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产生、发展。
2.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P6
(1)商周: 井田制,名为国家公有,实为国王所有。
(2)战国: 秦国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
(3)战国以后: 土地大部分为地主所有,农民占有土地较少
(4)北魏到唐前期:推行均田制,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赋役
附 一:战国以后中国社会存在的主要土地制度:
① 国家土地所有制
② 地主土地所有制
③ 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④ 君主土地私有制
附 二:土地兼并问题 P6
(1)产生原因:①官僚地主依靠特权,把公田据为己有
②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役使贫民
③农民因天灾人祸被迫卖地逃亡
④国家不抑兼并的政策
⑤(根本原因)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土地可以买卖
(2)危害:①地权和劳动者分离,导致农耕生产秩序的严重破坏
②使无数小农破产,社会动荡不安
③使国家赋税减少和劳役征发困难,国力削弱
④社会资金流向土地和农民的贫困又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
长
(3)解决方案:①开明政治家:改革田制,缓和兼并
②民众暴动: 提出均田口号
3.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战国以后):
(1)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要经营方式。
(2)以鉄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
(3)主导的土地制度是地主土地所有制
(4)农业生产技术的主要特点是精耕细作。
4.列举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1)主要经营方式: ①家庭手工业 特点:与小农业紧密结合,是小农个体经济的组成部分;大部分产品和原
料自给自足 P10 ②田庄手工业 特点:在汉代豪强地主的田庄中进行,
也是自然经济活动的主要内容 P10 ③官营手工业 特点:盐铁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官办,政府垄断;
皇家工场专门制造官府专用和皇帝私用物品;
制作工艺水平高,但生产不计成本,使国家财政支出大等 P11 ④私营手工业 特点:民间富人创办,面向市场生产民用产品,属于商品经济性质,后期
出现雇工经营的手工工场即资本主义萌芽。(明中叶后超过官营占主导)
(2)工官和匠户:P11 ①秦汉时管理官府手工业的官署叫做工官。 ②中国古代从事手工业生产的专业人户,称作匠户。他们在官营手工业作坊中定期服役。
(3)古代纺织业的发展:P12
①新石器时代:萌芽,原料最初麻、葛,出现育蚕和丝织技术 ②汉代:丝织品经过丝绸之路远销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 ③宋代:棉花种植和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 ④元代:黄道婆革新棉纺织工艺,棉布逐渐成为民众主要衣料
(4)古代冶金业的发展:P13
①商周:以青铜器为代表。西周青铜器作为礼制象征,代表权力秩序。
②春秋战国:铁器、炼钢、淬火工艺 ③汉代:用煤炭做燃料,水力鼓风的水排
④南北朝:灌钢法
⑤北宋:有用煤冶铁的明确记载
(5)古代陶瓷业的发展:P15
①原始时代:彩陶和黑陶
②商中期:原始青瓷
③东汉晚期:制瓷技术成熟,出土青瓷器 ④唐代:制瓷业成为独立生产部门;
越青邢白、景德镇和大邑白瓷、唐三彩
釉下彩绘
⑤清代:粉彩瓷器 ⑥唐宋以来:多名窑、瓷器成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商品
5.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①起源较早,历史悠久,持续发展。
②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③规模不断扩大,分工日益细密。
④有着长期领先世界的先进技术和精湛的工艺。
⑤地区分布广泛且与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作相应变化。等
6.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
(1)商运和商人:P17
①春秋战国:出现富足的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
②汉代: 商运活跃,商人为追逐利润往来奔波。
③唐代: 俞大娘航船;客舍、邸店、车坊等商运辅助性经营场所兴隆
④宋元: 海外商运发展迅速,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重要来源之一,北宋益州出现纸币交子
⑤明清: 会馆和商帮,晋商和徽商最强大
(2)市场:P18
①秦代: 法律规定明码标价、当面付钱
②汉代: “市”有专门管理机构,有亭楼门墙
(只设在国家规定的大都市中的固定场所,并且交易时间固定在日中至日落前) ③南北朝:草市形成,特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
离城镇稍远
位于交通便利地点
政府也实行行政管理
④唐代: 草市作用十分显著,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比较繁荣 ⑤宋代: A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市分散于宅屋之间;沿街列铺形成商业街,
城郊和乡村也出现市。
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视。
B 草市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措施。
⑥明清: 商业区相当繁华。
(3)城市(商业都会):P19
①战国:
②汉代:全国性商业中心已经形成;长安、五都、五均官
③唐代:长安的市发展为店铺林立的常设商业区
大都会:长安、洛阳、扬州、杭州、湖州 ⑤宋代:汴京:夜市晓市庙会集市
⑥清代:苏州,汉口、佛山、景德、朱仙四大名镇
(明清:江南工商业市镇兴盛)
7.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①商业运输和交通发达
②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市、庙会、草市、早市、夜市)
③商业城市兴起和发展
④海外商运发展迅速(明以前)
⑤商人群体活跃(明清时期结成商帮)
⑥商业长期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
⑦商业经济作为农业经济的补充,未能在古代中国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8.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P22
(1)含义: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2)目的:①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②统治者认为可以安定人心,保障国家安全和政治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
(3)表现:①战国:商鞅变法和《吕氏春秋》提出
②西汉:①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
②商人的赋税加倍; ③汉武帝开始盐铁官营制度
④商人入市籍,不得为官。
③唐代:市的设立和废止都由朝廷命令,交易时间受限制(4)影响: 使社会
经济活力受到压抑,使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
的萌芽长期得不到发育。
9.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P24
(1)含义: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2)表现:①明朝维护朝贡贸易体制,禁止民间外贸
②清朝顺治年间:颁布“海禁令”和“迁海令”
③清朝乾隆22年后,只准粤海关一口贸易
(3)原因:①西方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非法活动猖獗。
②封建专制的空前加强,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③自然经济的绝对优势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④(清朝)防范汉人反抗,维护满洲贵族统治。
⑤中国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的延续
⑥明朝为了抗击倭寇、清初防范大陆居民与郑成功等抗清武装勾结
(4)影响:①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
②使中国在19世纪以极端保守封闭的面貌走向近代化的世界
③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10.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P25
(1)发展条件:古代中国的经济进步特别商品经济的发展
(了解:具体条件有: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专业化商品化的发展,商品市场的扩大、国家对劳动者人身控制的松弛、自由劳动力市场的出现发展、转向征收银两的赋税改革等)
(2)出现:①时间:明代(中后期)
②地点:江南 ③行业:丝织业
④表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的雇佣与被雇佣关系产生。即雇工
生产的手工工场出现。
(3)发展:清朝(鸦片战争前),规模、行业部门、地区扩大或增多。
(4)影响:冲击并侵蚀着传统的经济形态。
(5)缓慢原因:①明清王朝抑制工商业和闭关锁国政策。 ②实力强大的经济传统的压抑。
(自然经济根深蒂固、商人买田置地导致工商业缺乏扩大再生产资金、封建
制度下的农民极端贫困,购买力底下等)
③根本原因:落后的封建制度的阻碍。
专题二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P30
(1)变动起因: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经济侵略条件:①西方机器制成品物美价廉,竞争力强
②通过战争、条约获得通商、控制海关、航运等特权
经济侵略主要方式:①商品输出
②资本输出(在华设立企业)
③低价收购农产品和原料等
(2)变动表现:
①工业:(从东南沿海起)中国手工棉纺织业(包括农民家庭和城市私营)衰败,外商工业
企业兴起。
②农业: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有了一定发展,部分开始受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即
农业生产日益殖民地化、商品化)
③商业和金融业:外商在华设立洋行、银行、轮船公司等企业
(贸易中心由广州转移到上海)
总之: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逐渐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一部分
(3)变动影响:
①阶级:农民和手工业者大批破产
中国无产阶级产生
买办出现
②经济: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商品市场
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等
2.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附:近代民族工业的含义:近代中国人在国内创办的使用机器生产、雇工经营的工业企业。广义上的民族工业即包括近代官办工业也包括近代民营工业;狭义上的民族工业仅指近代民营工业企业(即近代私人资本主义或民族资本主义工业)
(1)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后起
(2)途径:①洋务派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企业
(其中军事企业为官办;民用企业采用官办、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等多种形式,
以官督商办为多)
②部分官僚地主商人等投资于近代工业企业
如:陈启沅创办的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
③部分手工工场采用机器生产
如:方举赞等创办的上海发昌机器厂
(3)概况及特点:
①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②部门和地区分布不平衡,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③受外资和本封双重压迫又与之有一定依赖关系等
3.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历史必修2篇二:高一历史必修二全套教案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农业生产的发展
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导入新课】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问题历来是中国经济问题之核心,目前,我们还经常提及三农问题。那么,古代中国是如何解决农业问题的呢?古代中国农业有何特点呢?本文将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古代中国土地制度是如何演变的?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讲授新课】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阅读教材第一部分, 思考:
①中国古代农业是怎样完成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演变的?
②推动整个发展过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1、中国原始农业
(1)起源: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2)耕作方式: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一种非常落后而久远的耕作方式
人们发现被火烧过的地方,庄稼长势好,于是砍去树木,铲除杂草,晒干后放火焚烧,灰烬成了天然的肥料,即可播种
(3)生活方式:为了寻找肥沃的土地,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耕种一两年后,随着肥料耗尽,地力明显下降,只能把它撂荒,另寻新的耕地,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生活十分艰苦;这种方式也严重破坏环境
2、商周时期的农业
(1)农业工具:出现了青铜农具,但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那时候的农具,都比较粗笨简单。
最早的松土和挖土的耕作农具:耒 、耜
(2)耕作技术提高:已经懂得开沟排水
,除草培土,用杂草沤制肥料,治虫灭害。 这样,土地可以连续耕种,土地的利用率大大提高。(3)农作物种类:西周时期,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五谷丰登)
(4)人们生活: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也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耕作工具的进步:铁犁牛耕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开始使用铁农具与牛耕并逐渐推广
西汉时:耦犁(西汉赵过)与犁壁,东汉时已推广到珠江流域
隋唐时:江东出现曲辕犁,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为后世所沿用.(中国犁的定型)
2.耕作技术的进步:
春秋时期:垄作法
西汉时:代田法
西汉赵过推行的一种适应北方旱作地区的耕作方法。在同一地块上的田垄隔年代换﹐所以称作代田法。
魏晋南北朝时:北方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3.耕作制度的发展:
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
宋朝以后:江南形成了稳定的一年两熟制(稻麦轮作),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
4.水利工程与灌溉工具的应用
(1)水利工程:
战国的都江堰
汉朝的漕渠 白渠 龙首渠
(2)灌溉工具:
曹魏时的翻车、唐朝时的筒车、 宋朝出现的高转筒车 、明清时的风力水车
(试从农具进步的角度来说明生产力的进步。)
生产工具的进步反映了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提高,反映了我国人民适应改造自然的勇气和智慧。
三、小农经济的艰难成长
设问:我国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1.耕作方式的发展进步
商周时期:大规模简单协作
春秋时期: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主要耕作方式)
2.形成的条件:
①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
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3.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具有分散性
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少有交换,具有封闭性
③注重精耕细作,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具有落后性
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4.发展的条件:
①铁犁牛耕的普及,生产技术的提高,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②小农经济之下,农民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拥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权,能支配一部分劳动产品,具有生产积极性。
③小农经济规模小,促使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促进精耕细作的农业的发展。
④封建政府为保证财源,明智的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
5.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
①小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 ②由于小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加之封建剥削的沉重,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③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历代封建王朝的后期,随着统治的腐朽,每遇灾荒疾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于破产,大规模的农民战争酝酿、爆发。随着封建王朝的更替,部分田地回到农民手中,封建王朝吸取教训,调整政策,小农经济又开始了一个新的轮回。
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5.小农经济的弊端有哪些?
①自耕农经济脆弱,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非常有限;以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生产规模很难扩大。
②随着人口增加和土地兼并激化,人地 矛盾日益突出。
③土地的过度开垦,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
6、对小农经济的评价:
(1)积极性:
①小农经济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的主要动力;
②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
(2)局限性:
①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②农民承受沉重的封建剥削,最终阶级矛盾尖锐,导致农民起义爆发。
【学思之窗】
董永和七仙女所向往的生活是什么样的?这段戏词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什么特点?
男耕女织的生活,反映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自给自足的特点。
【本课测评】
古代中国以农立国,试总结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精耕细作;自给自足。
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古代手工业的重要成就;官营手工业产品精美,品种繁多,享誉世界;民营手工业艰难发展,后来居上;家庭手工业是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难点: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教学方法】
由于古代手工业品保留的实物以及相关文字和影视材料较多,因而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补充各种媒介的资料,增强学生对中国古代手工业成就的感性了解,进而增强学生的民
族自豪感以及爱护中华民族优秀遗产的意识。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2005年5月13日的《华西日报》刊登了这样一则消息:一尊很可能会创造中国瓷器全球最高价的元代青花“鬼谷下山”圆罐,在多位保安的看护下,在北京国际俱乐部饭店亮相,拍卖公司将于7月在英国拍卖此青花罐。当时专家估计此罐的成交价可达1000万美元以上。据了解,目前中国瓷器最高价是580万美元,是2003年9月在纽约拍卖的一尊元代青花罐创造的。这则消息表明,我国古代许多瓷器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是世界古玩市场上一枝奇葩。中国古代瓷器为什么会受到世人如此青睐呢?
中国是瓷器大国,烧制瓷器历史悠久,技术高超,做工考究。许多瓷器具有鲜明的特色和独特的魅力,它们有的稳健庄重,有的柔美玲珑,有的典雅富丽,有的如冰似玉,有的翠绿晶润,是不可多得的艺术品。我国古代瓷器同丝绸、印章、武术、水墨画、京剧和中草药等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
【讲授新课】
一、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
(一)发展过程:历史悠久。
(1)夏、商、西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
(2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
(3)西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
(二)特点与地位
(1)特点:
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它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
(2)地位:
中国的官营手工业素称发达,在冶金、制瓷、丝织等诸多行业中,一直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
(三)代表行业
1、高超的冶铸技术
(1)青铜铸造的繁荣:
原始社会晚期:中国人已掌握了冶铜技术。
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等精美青铜器,充分展示出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
商周时期:青铜器形体巨大,庄重雄奇,纹饰细腻优美,工艺精湛,世界罕见。
司母戊方鼎就是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作。它说明商周时期我国青铜冶铸技术高超。中国于1995年赠送给联合国的“世纪宝鼎”就是仿司母戊方鼎铸造的。
(2)冶铁与炼钢技术的发展
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
两汉: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
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
南北朝:灌钢法(把生铁和熟铁按一定比例配合,加热后再锻打,成为质地优良的钢)等,
这些使中国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在16世纪以前一直领先世界。铁器在农业、手工业领域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的水平。
2、享誉世界的制瓷业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china一词英文中意为“瓷”,后来西方干脆将瓷器的故乡称为China,也就是“中国”的英文名字,可见中国瓷器在世界享有盛誉。
一般认为,瓷器至少应具备三个条件:瓷器只能用瓷土即高岭土作胎;胎的表面必须施用玻璃质釉;瓷器烧成温度至少要在摄氏1200度左右。烧成的器皿质地坚硬,敲击能发出金石声。
(1)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
(2)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
(3)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4)唐朝:已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5)宋朝时:中国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并出现了五大名窑。
(6)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明宣德年间②制造的青花瓷,至今被人们奉为珍品。景德镇被誉为瓷都。
3、异彩纷呈的丝织业
(1)中国又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考古发掘证明,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
河南荥阳青台村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丝织物残片和浙江湖州钱山漾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丝线、丝带及丝织物表明,约在四五千年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已出现了丝绸的生产。
(2)商朝时已有了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
(3)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4)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
【探究】2:汉代乐府《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妻:“十三能织素,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她身上的打扮是:“妾有绣腰褥,葳蕤自生光。”她床上的装饰是:“红罗夏斗帐,四角垂香囊。香帘六七寸,碧绿青丝绳。”
焦仲卿妻能有这样的少年生活,能有这样的打扮和装饰,反映当时丝织业生产十分普遍和发达。
(5)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6)宋朝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活泼。
(7)明清中央或地方官府设在苏杭等地的织造局生产的丝织品超过前代,特别是细密精致的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
二、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
1、经营方式与生产目的:
(1)家庭手工业:
在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古代社会,以纺织为代表的家庭手工业,是民间手工业的一种。作为农产的副业,家庭手工业产品主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的一小部分作为商品出卖。
(2)民营手工业:一些民间私人经营的民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2、发展过程:
历史必修2篇三: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1、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经济政策的特点?
农业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的基本单位 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③注重精耕细作④犁牛耕是中国古代农业的重要耕作方式
手工业特点:①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与劳动分工越来越细②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
③手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与工场手工业出现
④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式并存
⑤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生产布局成相应变化
⑥古代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还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广受欢迎和赞誉 商业特点:①商业起源早,并且再不断的发展 ②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连,相辅相成
③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发展艰难而曲折,商业和商人地位低下
④商业市场形式多样 ⑤城市商业经济发达
⑥国内贸易、对胃贸易发达 ⑦货币种类不断丰富,商人群体活跃
经济政策:①历朝大多执行重农抑商政策 ②对经济生活的控制非常全面、具体、严密
③实行禁奢移政策
2、对比民营手工业和官营手工业。
民营手工业:民间私人自主经营、民间消费品(在市场流通)、商品生产性质;在重本抑末的社会环境下发展艰难
官营手工业:行业收归官办,由政府垄断,除皇帝特别赏赐外平民不得使用。“工官”工场的制造工艺水平代表当时手工业
的最高技术水平。行业之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往往导致失传。元代以后,工匠被编入专门的户籍,由专门机构直接管理,不得脱籍改业,必须世代相袭,承担指定的工役。
3、陶瓷发展史:
①唐宋五大名窑:河北定窑、河南钧窑、江西景德镇窑、浙江龙泉窑、陕西耀州窑
②商代到东汉:陶过渡到瓷
东汉末:制瓷技术成熟、青瓷、白瓷
唐代:出现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宋代:五大名窑
元代:景德镇成为制瓷中心出现青花瓷
明清:粉彩瓷、珐琅彩
4、“市”的发展:
①秦代:管理“市”的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②汉代:进行集中贸易的“市”由专门的管理机构。“市”的中央设置亭楼
③南北朝时期:“市”——“草市”设“草市尉”长安“市”九处
④唐代:“草市“作用显著
⑤宋代:“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⑥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已经相当繁华
☆5、资本主义萌芽缓慢的原因:①国内市场狭小,无自由劳动力;②缺乏资本积累,关闭关卡,收重税;
③推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④君主专制制度及政策阻碍。
★6、北宋时的益州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1、民族工业发展的曲折历程: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夹缝中产生
19世纪末——初步发展(甲午中日战争—ⅠWorld War)
20世纪(1912—1919)——短暂春天
国民政府前期(1927—1936)——短暂发展
抗战时期(1937—1945)——受到沉重打击
抗战胜利后(1946—1949)——陷入困境
2、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原因:①自然经济的解体 ②外商企业的刺激 ③洋务运动的诱导
3、近代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原因:①清政府为括大税源,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②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③为挽救民族危机,实业救国的热潮
4、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
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②中国农业产品的商业化程度有了一定的发展 ③中国的商业和金融业也发生了变化,买办和买办化的商人开始出现,贸易中心有广州转移到上海。
5、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靠海外、内陆少、轻工业多、重工业少
6、民族工业发展:①必须摆脱外国资本主义的控制——实现民族独立
②必须推翻本国封建势力的统治——实现政治民主
二、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短暂春天的发展原因:
①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专制统治,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
②中华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本阶级的政治地位,南京政府颁布的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
③1915年因反对“二十一条”而掀起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
④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各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的对华的经济侵略
2、国民党统治前期民族工业的短暂发展:
①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以后,采取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以稳定财政、增加收入和巩固统治 ②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蓬勃发展,广大群众抵制洋货、提倡国货的行为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作了机遇
3、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困境:
①物价狂涨
②国民政府的恶性通货膨胀政策
③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是造成名族工业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
④官僚资本的压迫是民族工业陷入困境的由一个原因
⑤繁重的捐税负担,给民族工业的繁重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三、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
1、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受到的压迫:①外国资本主义 ②本国封建势力 ③官僚资本主义
☆2、外国资本主义对民族工业的压迫:
①外国侵略者曾采用限制中国机器进口的方法,力图阻止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②通过控制中国的海关和对外贸易手段,大量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
③帝国主义的侵华战争,直接摧残了中国的民族工业;
④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同美国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减免大量美国商品的进口税。
3、本国反动势力对民族工业的压迫:
①民族资本的发展受到封建势力的严重束缚;
②国民政府大举内债和滥发纸币严重地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③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以直接投资、加入官股或收买、敲诈甚至没收等方式公开吞噬民族企业。
4、各种形式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的斗争的目的:
①为了本阶级的生存与发展 ②为了民族利益
5、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革命性、妥协性
原因: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现实中
1、“文化大革命”的影响:
①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了及其严重的破坏,使正常的生产和社会秩序出现混乱;
②中国不仅没能缩小与发达国家已有的距离,反而拉大了距离,从而失去了一次及其宝贵的发展机遇;
③民主政治遭遇破坏。
★2、十一届三中全会:
①(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得到指导方针
②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来的战略决策。
③(组织路线)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④(伟大决策)实行改革开放
意义: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②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到来
3、邓小平对改革开放的判断标准:①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②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③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4、浦东的开发开放,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
5、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召开为标志,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1、文明区域:①西亚两河流域 ②北非尼罗河流域③南亚印度河流域
④东亚黄河长江流域 ⑤南欧爱琴海沿岸地区
2、五大区域文明:①东亚儒家文明②南亚佛教和印度教文明 ③西亚北非的伊斯兰教文明
④欧洲基督教文明 ⑤美洲大陆的印第安文明
3、14-15世纪,生产力的提高使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4、16世纪初英国呢绒商兼场主温奇科姆促进公司的形成。
5、航海家:
①迪亚士 -1487年:里斯本——好望角
②达·伽马-1497年:里斯本——好望角——卡里库特
③哥伦布 -1492年:巴洛斯——美洲大陆(西印度群岛)
④麦哲伦 -1519年:巴洛斯——麦哲伦海峡——菲律宾群岛——好望角——巴洛斯(环球旅行)
★6、新航线开辟(发现新大陆)的影响:
①掀起一场“商业革命”,葡萄牙的里斯本、西班牙的塞维亚、尼德兰的安特卫普、英国的伦敦逐渐成为国际贸易中西中心; ②新航线的开辟引起了“价格革命”;
③新航线开辟后,各个地区各个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
④新航线的开辟极大地冲击了西欧的思想文化领域,无可辩驳的证实了“地圆说”的科学性。
7、“商业革命”:①商品种类增多 ②贸易范围增大 ③贸易中心转移
8、“价格革命”的意义:价格革命加速了社会分化和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二、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
1、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的条件:
1581年,尼德兰北部七省摆脱西班牙的统治成立“联省共和国”,又称荷兰共和国。
①尼德兰南部的安特卫普成为大西洋沿岸的商业和金融中心;
②北部的荷兰省依靠深海捕鱼业和对外贸易,成为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的省份;
③荷兰造船业发达;
④荷兰贸易发达,阿姆斯特丹成为国际贸易和金融中心;
⑤西班牙“无敌舰队”被英国打败。
2、荷兰内部存在的问题:忽略国内工业和海军建设。
3、“海上霸主”航海国列单:15-16世纪——西班牙、葡萄牙 17世纪——荷兰18世纪——英国
4、英国为争做世界霸主推行“重商主义”政策。
5、英国从16世纪末开始参与殖民掠夺,1607年,英国在北美洲获得第一块殖民地——弗吉尼亚。
☆6、英国崛起的条件:①地理优势——大西洋航路中心
②政策优势——“重商主义”政策 ③经济优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④东印度公司——对外贸易飞速发展 ⑤圈地运动——发展资本主义租地农场
⑥军事优势——注重发展海军 ⑦制度优势——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完善
⑧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⑨殖民扩张
三、“蒸汽”的力量
★1、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标志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始。
2、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条件:①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资金来源,也扩大了海外市场;
②圈地运动的进行,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资源并促进国内市场的扩大;
③手工工场的发展使技术改革和机器发明的条件成熟;
④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确立,成为工业革命发生的巨大动力和政治保障。
★3、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①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英国率先完成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
②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地理状况和人口结构,促进了许多新兴城市的产生,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③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准备了条件; ④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
⑤社会关系: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
⑥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和逐渐成熟:Ⅰ、世界各地联系加强 Ⅱ、列强在全球扩张,殖民体系形成 Ⅲ、促进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
3、英国工业革命从棉纺织业开始
☆5打造“世界工厂”英国政府采取的措施:P95
①进行民主化改革; ②运用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发展经济;
③进行法制化建设; ④对外推行“炮舰政策”;
⑤英国企业界利用大工厂制对工人进行严格管理和残酷剥削的同时,还大力兴办教育,传播学科技术,极大地推动了英国经济的发展。
表现:①英国的生产能力比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综合还要多; ②伦敦成为国际金融和贸易中心; ③1851年英国举办了第一次世界博览会,地点“水晶宫”。
6、世界市场的影响:
①工业革命密切了国际交流; ②交通运输业的革命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劳务技术条件;
③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格局,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7、日本“开国”、澳大利亚成为英国殖民地、印度完全被英国控制以及中国被迫“门户开放”标志着世界市场形成
8、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的确立,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成熟。
四、走向整体的世界
★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标志:1866年德国,西门子制成发电机标志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
①(政治前提)欧美主要国家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了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
②(资金条件)大量积累的资本为新工业部门的创建和崛起提供了充足的资金;
③(技术条件)科学技术的突破性成果和创新,直接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 ☆3、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①垄断组织的出现(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
②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建立。(19世纪末20世纪初)。 4、实质:垄断组织的出现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
5、垄断组织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7、世界连接为一体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
②客观原因:交通运输工具的变革和电信工具的创新加速了商业信息的传播。
8、世界连接为一体的手段:国际贸易、殖民手段
★9、比较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
①在交通领域:第一次工业革命出现火车、轮船,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了汽车和飞机;
②在社会结构:第一次工业革命产生了两个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了垄断组织; ③在世界市场: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10、美国和德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两个发源地和中心
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
1、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内容、意义、特点、实质(P116)
2、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美国 —﹥表现
一、“自由自在”的美国
1、1929-1933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的空前的大危机。
2、经济危机爆发的规律:1825年,经济危机第一次在英国爆发以后,每隔8-10年重演一次。
☆3、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特点:①持续时间长:1929-1933年,前后共经历5年;
②破坏性大: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生产下降1/3以上,贸易总额缩减2/3。
③范围特别广:影响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及各生产部门。
★4、导火线:1929年10月29日,纽约证券交易所跌风再起,导致市场崩溃。
★5、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这场经济危机根源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②广大人民相对贫困,购买力低下;
③生产的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④股票投机活动猖獗。
☆6、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①工业生产水平大幅下降;②世界贸易额剧减。
7、胡佛政府的措施:①继续奉行自由放任主义政策;②要求工商界和劳工组织自愿联合起来;③胡佛政府大幅提高关税。
二、罗斯福新政
☆1、罗斯福新政的背景:①大萧条、大恐慌; ②胡佛政府措施失败;③广大人民的要求。 ★2、内容:①整顿银行业,克服金融危机②恢复工农业生产(核心内容)
③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田纳西水利工程)④保护劳工权利 ⑤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3、影响:①直接影响:使美国渡过了经济大危机,改善了美国人的生活
②间接影响:很大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避免法西斯上台
③深远影响: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局限性:未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4、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国家干预经济
★5、罗斯福新政的实质: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6、保护劳工权利:《公平劳动标准法》
7、二战:1939年
8、“三R”:复兴(Recover) 救济(Relief) 改革(Reform)
三、当代资本主义的变化
1、二战后~60年代经济理论(凯恩斯主义)目标:实现充分就业
2、当代资本主义的变化:①大力拓展世界市场; ②应用先进的技术成果; ③发展新政的社会福利政策。 ★3、新变化:①进入国家垄断阶级 ②社会福利的发展 ③第三产业的发展
④出现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增长模式 ⑤重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合作
4、第一阶段:凯恩斯主义、杜鲁门主义、艾森威尔、肯尼迪、约翰逊
5、第二阶段:尼克松、福特、卡特、里根、克林顿
6、20世纪70年代,美国受石油危机影响经济陷入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滞涨”困境,尼克松、福特和卡特政府交替使用紧缩财政政策和赤字政策(失败),凯恩斯主义失灵。
7、里根:实行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的理论主张(功过相抵)。
★8、克林顿 “宏观调控、微观自主”:克林顿政府把平衡预算、消灭赤字、偿还国债作为干预经济的重要目标(成功)。措施:减少政府开支、裁减政府雇员、适当增税、鼓励消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