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科相关 > 历史 > 正文
 

历史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2025-01-21 12:08:45 影响了:

小编语:为你精心整理的历史阅读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如果喜欢就请继续关注我们博文学习网(www.hnnscy.com)的后续更新吧!

历史阅读答案篇一:《夜,历史一种》阅读答案

夜,历史一种廖无益①黄昏是打开夜的一道门。那道门在旷野中伫立,蝙蝠在它的额前乱飞。它们忽东忽西毫无规则地飞翔,无言的黑影,让黄昏变得神秘和亲近。随后,黄昏就慢慢阖上眼睑,成长为黑夜,单纯和透明。②那时,农村还没有电灯。人们吃罢晚饭,就搬张凳子聚在村口,用芭蕉扇拍着蚊子,拉拉家常。伸手不见五指的晚上,只有开口说话,人们才能分清对方是谁。庄稼地从村头往远处延伸,玉米稞子遮住道路。向东走过一段土路是个缓坡,爬上去能看见远远的灯火。孩子以为是星光,大人说那是矿上的灯光。除了这些,再没什么可看。这几盏灯火,成了孩子想象的出口。③透明的黑暗在我面前伸展,像一大滴露水,富于弹性和张力,把梦包裹和融化。那黑暗清新,散溢着泥土的芬芳,干净得没一点渣子。三两个萤火虫在远处飞舞,大人说拍拍手,它就能冲你飞来。我们就拍着手,嘴里一通乱喊,果然看见一只萤火虫越飞越近,最后绕过树木,飞进我家的院墙。我们跑进院门,见那只萤火虫飞得有一人高了,就一把打在地上,然后拾起来倒捏着头,露出它发光的腹部,在黑暗中抡起胳膊,萤火就滑出一圈一圈的光。我晃着它跑出院子,用它来吸引更多的萤火虫。④后来,我看见更多的萤火,它们照亮了一条道路。它们像一群蓝精灵在路的上空盘旋,越聚越多。没有星光和月亮,我看见明亮的路,看见每一根树枝,看见路上的每块石头。直到现在我仍然疑惑,不知为什么会有那样的奇迹。萤火虫上下飞舞,点点光斑迷眼。⑤我对夜寄予幻想。⑥那时我已经长大,自己住三间老屋。夜像家乡的老屋,老屋的气息宁静安祥。屋后面是小路和庄稼地。后墙上开两个小窗,像老屋的两个耳朵。我能从这两个耳朵清晰地听见庄稼叶子的磨擦,或过路人偶尔走过时的脚步与对话。几只壁虎在窗外趴着,伺机捕获被灯光吸引的昆虫。如果有雨,就能听到庄稼叶子更动听的演奏,那声音据说曾被音乐家写入乡村音乐经典。院子里有棵梨树,风雨大的时候令人担心,半夜里能听见梨子落地的声音,或砸碎在磨盘上的声音。它们使夜显得富有。⑦但是我越来越失去黑夜。生活的碎片被灯光照耀,反射出彩虹,辨不清面孔。这些黑夜向灯光敞开,但并不透明(出自:WwW.HNNscy.Com 博 文学习 网:历史阅读答案)。那是午夜或凌晨。有一双眼睛从窗户后面看见我,认出我,但并不说话。大楼上一个窗口睁开,有人彻夜不眠,等早晨来人接班。一排路灯www.在我面前伸展,是一些声控灯,不管我走路多轻,只要走到跟前,它就打开,为我照亮道路,同时还照亮我的脸,我的表情,照亮地上的影子。树荫在灯光下面敞开。⑧我想念纯洁的夜。它从山顶上一跃而下,在我们身后张开翅膀。那温暖的翅膀。它把道路掩盖,把桥梁托在空中,把树木藏进风里,把狗叫声拉长,把鸡撵进窝里,把旷野清理干净。它慢慢喘息,把筋骨铺上旷野,懒散地进入睡眠。在明天太阳出来之前,它有足够的时间完成一个梦,有足够的时间蕴育出露水,看到启明星在东方升起。黎明之前的美丽黑暗像一道闸门,矗立在北方的旷野,把夜和白天截然分开。一旦闸门开启,白天就抢步而进,阳光奔溅如决堤的洪水。⑨我想念纯洁的夜。当所有的人都不在,我想把夜慢慢合上,在那里寻找黑暗。但夜兴奋异常。夜从我的咖啡里跳出来,在桌子上打滚,然后掉到桌子底下。我无法把它拾起来,它已破碎不堪。⑩夜停在远处,在树梢以上,在楼顶以上,在城市以上。1.在③④中,作者用大量文字描写萤火虫,其用意是什么? 2.作者为什么说“我越来越失去黑夜”? 3.从全文看,结尾一段文字有哪些方面的作用?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两项是( ) A.作者在本文中用生动形象的笔墨赋予“夜”以生命,表现了不同时期“夜”的不同特点。 B.农村夜晚的生活单调、乏味,除了“几盏灯火,成了孩子想象的出口”,就“再没什么可看”。 C.作者描写了长大后居住的老屋外各种各样的声响,以动衬静,来表现老屋的宁静与安详。 D.第⑧段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描写了“夜”所具有的温暖、纯净、从容等特点。E.作者将“夜”称为“历史一种”是表明“纯洁的夜”所代表的那种生活状态已经成为了过去。《夜,历史一种》答案1.作者用萤火虫的光亮来衬托夜的透明(干净)、清新、神奇。(衬托,反衬1分,透明(干净)、清新、神奇(神秘)3分;如答“以此突出乡村夜中的生活情趣”,给1分)2.现在的夜晚

被灯光照耀着,失去了神秘(2分);现代文明使人们觉得失去了自我的空间及心灵的自由。(2分)(意思对即可)3.①“夜” 所代表的宁静安详的生活状态离人们越来越远,可望而不可即。(2分)②表达了作者对失去这种生活状态的无奈、失落之情。(2分)③照应标题,点明这种生活状态已经成为一种历史。(2分) 4.B C(4分)

历史阅读答案篇二:“小历史”语文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小历史”的盛行作为史学发展中的一种趋向,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丰富多样、纷繁复杂的。在历史的新陈代谢中,除了有引人注目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重要制度,还有许许多多的小事件、小人物、小习俗;除了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形态、社会结构、经济基础等大概念,还有婚丧嫁娶、休闲娱乐、生老病死等小方面。对于历史,恩格斯曾经深刻指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而由此就产生出一个总的结果,即历史事变”。这些“单个的意志”、“特殊的生活条件”,在历史的发展中虽不耀眼夺目,并最终被包含在历史的合力中,但这些意志并不等于零,并非历史必然性的“奴隶”。这些在以往历史研究中容易被遗忘的内容,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生动而真实地存在着,并与那些引人注目的历史大事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成为历史变迁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可以说,宏观的“大历史”研究勾勒出历史之经纬,却难以反映历史本来极其生动的面貌。要把握历史的多面相,微观的“小历史”研究不可或缺。仅仅满足于大事件、大概念的探讨,习惯于综合性、总体性的分析,眼里只有改朝换代、治乱兴衰而不见民众的日常生活、喜怒哀乐,过滤掉丰富多彩的细节而把历史抽象为条条框框,这样的研究就会陷入空泛,枯燥无味。因此,漠视“小历史”研究,将其斥为对历史细枝末节的纠缠,显然有失偏颇。

“小历史”的微观取向让我们看到了更生动、更具体、更富有个性的历史景象,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提供了参考。但是,历史研究毕竟不是简单地对具体史实的罗列、对浩繁史料的考证和对轶闻逸事的辨析。仅仅满足于此,即使把某些历史细节搞得一清二楚,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历史还是支离破碎、缺乏意义的,最终这些引人入胜的“小历史”只能沦为茶余饭后的消遣,我们对历史总体的把握还是茫茫然、昏昏然。历史研究还需通古今之变、明成败兴衰之理,以史为鉴、鉴往知今,探索历史发展的规律。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小历史”微观研究的同时具有宏观的意识和宏大的视野,在一头扎进“小历史”的天地里寻找历史蛛丝马迹的同时跳出自己的一亩三分田进行俯瞰式考察,善于用不同焦距审视“小历史”,从“小历史”中见大社会,从大社会出发理解“小历史”。8.下列对文中“小历史”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A.在历史的发展中不耀眼夺目,并最终被包含在历史的合力中的“单个意志”。

B.历史变迁中的小事情、小人物、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风俗礼仪、喜怒哀乐等。C.生活中的小事件、小人物、小习俗和婚丧嫁娶、休闲娱乐、生老病死等小方面。D.历史发展长河中生动而真实地存在着的不同于“大历史”的“特殊的生活条件。”9.下列阐述,最能支持“微观的‘小历史’研究不可或缺观点”的一项是:A.人类社会的历史丰富复杂,除了引人注目的“大历史”,还有许多未被重点关注的“小历史”。B.恩格斯深刻指出,人类历史“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C.以往历史研究中容易被遗忘的“单个的意志”“特殊的生活条件”并非历史必然性的“奴隶”。D.要反映历史本来极其生动的面貌、把握历史的多面相,过滤丰富多彩的细节显然有失偏颇。10.请用一句话概括作者表达的基本观点。(不超过15个字)(3分) 参考答案:8、B(A项的“单个的意志”只是“小历史”之一,文中论述的“小历史”内容要丰富的多;C项的“小习俗”和“婚丧嫁娶”等之间是从属关系,表述不恰当;D项的“特殊的生活条件”也只是“小历史”之一,不够全面。)

9、D(A项只是指出“小历史”的存在,而没有点明“小历史”研究的“不可或缺”;B项引恩格斯的话,也还是论述“小历史”的实际意义,并没有强调研究的“不可或缺”;C项跟A、B两项的表述相近,只是角度不同而已。)10、当以“大视野”研究“小历史”(或:研究“小历史”需要“大视野”等)

历史阅读答案篇三:2015年北京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

2015年北京卷

文综历史试题

12.“苟无事迹,虽圣人不能做《春秋》,苟不知其事迹,虽以圣人读《春秋》,不知所以褒贬。”《四库全书总目》中这段话体现的史学原则是

①秉笔直书 ②言必有据③ 论从史出 ④以小见大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 ②④

13.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A.唐朝的门下省B.宋朝的枢密院C.明朝的内阁 D.清朝的军机处

14.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按规定,“诸行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南宋都城中的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十四行”。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

A.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B.坊市制度已经瓦解

C.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 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

15.明朝中后期,王阳明学说在中国士大夫中流行。朝鲜来华使者对此不理解,认为“阳明敢肆己意,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①朝鲜使者以程朱理学为正宗 ②王阳明心学超越了理学的范畴 ③王阳明与朱熹观点明显不同 ④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叛逆

A.①②B. ②③ C.①③ D. ②④

16.太平天国提倡“剪辫蓄发”,认为当时人的发饰“坏先人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认为“欲除满清之藩蓠,必先去满清之形状”。提倡“剪辫易服”。二者均希望通过变革发饰

A.与西方文明相对接 B.号召推翻清朝统治

C.提倡民主自由思想 D.表明各自宗教信仰

17.近代某全国性咨询议政机构获准成立后,上呈公文,请求将北京原用于科举考试的贡院改为其办公地。公文中有“仰慕天恩,准予改拨”等语。该公文应出现于

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 C.预备立宪时期 D.中华民国初期

18.表1摘引了一部人物传记的目录,根据所学判断,表中空白处应该是

表1

A.五四大潮的洗礼B.长征

C.上井冈山D.重庆谈判

19.以下是四幅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宣传画。按画中主题体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豪情满怀迎跃进女民兵与样板戏 第一部宪法颁布 欢庆香港回归

①② ③ ④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③①②④ D.④②③①

20.

1521

年,德国维登堡一家作坊印制了很多幅对帧木版画。其中一幅的左侧是基督跪在

地上为门徒洗脚;右侧是高高在上的教皇伸出脚让跪在地上的信徒亲吻。这幅图意在

A.抨击罗马教廷 B.推销“赎罪券” C.反对宗教改革D.倡导宗教宽容

21.对于美国《独立宣言》在大革命前法国的反响,有学者评论说:宣言中的学说来自哪里

并不重要。无论是来自卢梭,还是洛克(英国启蒙思想家),法国读者一定能在《独立宣言》的下述文字中看到法国哲人们的思想:“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被造物主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①法国读者不了解洛克和卢梭的学说

③法国社会中的等级观念已经动摇

A.①③ B.②③ ②《独立宣言》与洛克和卢梭的思想无关 ④天赋人权思想已在大西洋两岸传播 C.①④ D.③④

22.1845年,美国国会通过一项法案:禁止总统在未经过国会同意拨款的前提下授权建造

海上缉私船。总统约翰·泰勒否决了该法案,但国会推翻了总统的否决。根据美国宪法,

随后

A.这项法案将会自动生效

C.最高法院可废除该法案 B.国会将自行建造缉私船 D.总统可再次否决该法案

23.1880年,日本政府的一项教育指令称:应利用“古今之画像照片”宣传孝忠精神;与

其过分关注高深的理论和外语,不如对农商庶民施以适于生存的实际教育。结合所学判断,该指令

A.试图阻止西方科技的传播

C.旨在强化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度 B.表明忠孝精神已在日本瓦解 D.旨在培养掌握现代技能的忠顺臣民 37.(36分)历史语境中的语言和文化

材料一 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秦汉时期,汉字形成统一的书写规范。官学、书院、私塾大都使用汉语,科举考试亦然。魏孝文帝改革将汉语作为“正音”。清朝确立在全国的统治后,很快讲汉语作为官方语言。日本等周边国家的语言也受到汉语影响。

拉丁语最初是古罗马人的语言。公元1世纪,标准拉丁语形成,与希腊语等一起成为罗马帝国学校的教学语言。罗马帝国解体后,拉丁语的日常口语功能逐渐丧失,成为一种书面语言。17世纪末期以前,西欧的学术著作大都使用拉丁文撰写,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法国等在拉丁语的基础上,发展出自己的民族语言。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概述上述两种语言文学发展演变的异同。(8分)

材料二 16世纪,英语主要是英格兰人的语言。到18世纪中后期,英语已扩展到英国的殖民地,并在国际商贸活动中广泛使用。二战后,英语逐渐超越其他语言,成为科教领域和众多国际组织的通用语言,被称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

(2)阅读材料二,分析英语发展成为的“日不落帝国”的历史原因。(12分)

材料三 20世纪10年代,《新青年》杂志有过一场汉字存废问题的讨论。主张废汉字的学者认为:汉字难识难写,不便推广;“新理新事新物之名词,一无所有”;“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

近代以来,汉语中也出现了大量的新词汇。下表内容为新词汇示例。

表3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废汉字”主张提出的时代背景;(6分)以“挑战与应对——百年来汉语的变迁”为主题,对表3进行解读。(10分)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40.(24分)丝绸之路东起中国西安,西至埃及亚历山大。

图12 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示意图

陆上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交往的重要通道,分为东西两段,东段主要在今中国境内,其正式开通源自张骞通西域。汉与西域的交往主要通过河西走廊;南北朝时期,由于河西走廊被割据政权占据,南朝与西域的交往主要通过今青海境内的青海道;唐朝统一后,又恢复了在丝绸之路中的主导地位;11世纪西夏崛起,青海道和河西走廊被切断,北宋只能向北渡过黄河,再由河套地区向西跨入西域。从元朝起,河西走廊成为中西方交往的稳定通道。

(1)阅读图12和上述材料,从中概括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历史特点。(6分)

41.世界博览会通过展示科学技术成果,预示世界发展方向。1962年世博会在美国西雅图

举行。

1957年,苏联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年,苏联宇航员加加林成为第一个遨游太空的人,美国随即提出阿波罗登月计划。1962年,在西雅图举办了主题为“太空时代的人类生活”的博览会。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指出人类进入“太空时代”得到国际政治背景;(4分)列举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取得的航天成就。(6分)

相关热词搜索:答案 历史 阅读 历史重演阅读答案 历史中考题及答案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17 版权所有 博文学习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090058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