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科相关 > 历史 > 正文
 

河源的历史

发布时间:2025-01-21 15:31:34 影响了:

河源的历史篇一:东源县志

东源县志

第二章 姓 氏 第一节 姓氏分布

东源县为原河源县的主体,姓氏历史悠久,自南朝齐永明元年(483年)置河源县始,至1988年建河源市置郊区、源城区,其后1993年撤郊区建东源县,历经1500余年。元代始有户籍记载,元初河源县有3530户、13540人,后因行政区域分割及战乱、灾害影响,至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全县人口为1195户、5628人。2004年东源县人口为519987人。

今居东源县(原河源县)人口,最早为南宋后期迁入,大多为明、清时代迁入;迁入地多为福建、江西和本省惠州(含博罗、东莞)、嘉应州(含梅县、兴宁、五华、大埔、蕉岭、平远等县)、潮州及龙川县、南雄县珠矶巷等地,个别从山西、内蒙古等地迁入。

1982年人口普查统计,原河源县有姓氏82个,其中单姓81个,复姓1个。2004年统计,东源县人口在30人以上的姓氏有147个,其中单姓146个,复姓1个;全县人口中,万人以上人口的姓氏有15个,千人以上人口的姓氏有57个,百人以上人口的姓氏有108个。

一、1982年河源县姓氏概况

1982年人口普查统计,河源县有姓氏82个,其中单姓81个,复姓1个,包括:

刁、马、王、邓、甘、田、古、叶、卢、申、丘、白、冯、邝、包、关、庄、江、伍、刘、毕、孙、吕、农、朱、许、池、阮、邬、杨、余、张、宋、汪、李、何、吴、陈、沈、苏、邹、巫、利、金、周、郑、范、林、罗、具、胡、钟、萧(肖)、骆、徐、郭、袁、顾、高、殷、诸、黄、曹、梁、曾、傅、游、彭、温、程、谢、蓝、赖、廖、蔡、缪、潘、黎、薛、戴、魏、欧阳。

二、2004年东源县姓氏人口概况

据县统计年鉴资料显示,2004年,东源县总人口519987人。从有关部门资料统计,全县姓氏人口在30人以上的姓氏有147个,包括:

李、张、黄、陈、刘、朱、赖、欧、欧阳、曾、叶、廖、杨、吴、邹、丘、谢、罗、何、蓝、邱、肖(萧)、钟、程、游、许、缪、冯、诸、林、梁、周、潘、郭、王、(转载于:www.hNNsCy.coM 博 文 学 习 网:河源的历史)江、邓、戴、古、高、苏、包、袁、伍、吕、具、阮、徐、温、詹、顾、魏、严、邬、邝、范、余、彭、田、唐、黎、郑、卢、殷、薛、谭、俞、赵、杜、胡、龚、纪、涂、马、刁、洪、宋、蔡、沈、任、韦、巫、童、蒙、莫、傅、池、骆、凌、陆、覃、贺、于、汤、孙、卓、付、甘、姚、雷、麦、蒋、石、庄、龙、熊、方、洗、练、利、沙、颜、占、崔、饶、幸、董、申、万、孔、汪、文、奏、农、庞、毛、翁、夏、陶、柳、易、丁、潭、宁、侯、成、华、简、关、韩、扬、白、姜、管、邡、符、康。

2004年东源县主要姓氏人口统计表 表3-11

说明:因有关部门无2004年姓氏人口统计资料,上表是以2008年东源县公安部门提供各姓氏人口数据,以及东源县2004年与2008年的总人口比例,用统计方法取得,供参考。

第二节 姓氏源流选介

县内各姓源流,多是根据族谱所载,或由各姓提供材料经考证后编成。本志编修时,作了一些考证,参照多种史料,力求各姓源流不会有大的出入,便于后人了解县内姓氏的源流大概。

马氏

战国时赵国有一人称赵奢,被赵王封在马服(今河北邯郸西北),称为马服君,其后人为纪念他便改以他的封号为姓,就是马氏,奉赵奢为马姓始祖。

河源县马氏是元代的蒙古人后裔。据原河源县马氏族谱载:元朝末年,蒙古人阿老丁(有称夏米丁、拉米丁,音译,真名不详),以马九霄之汉人名字在河源任知事兼达鲁花赤。元被明所灭,马九霄后人留居原河源县城,号称姓马,并奉马九霄为河源始祖。东源县马氏人口分布在上莞镇两礤及蓝口镇等地。

王氏

据王氏族谱载,河源王氏,属太原系,出自黄帝的裔孙。黄帝生有廿五子,其中一子名玄嚣,字少昊。少昊裔孙姬昌即周文王,周文王裔孙周灵王,是太子晋的父亲。太子晋姓姬,名晋,字子乔,天性聪明,喜吹笙,作凤凰吟。因谏诤忤君,遭废,贬居边塞。其子姬敬因父遭贬,出奔齐国,官至司徒。因为王者后代,遂姓王。追封其父姬晋为受姓始祖。因世居太原,称太原王氏。宋朝王祐为兵部侍郎,曾在自家庭院种下三棵槐树并说“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后来,其子王旦果然当了宋朝宰相,后人自此称“三槐堂”王氏,奉王祐为三槐王氏始祖。

元末明初,王氏五十世祖安礼生元浩、元济、元浔三子,均向南方发展,居浙江、江西抚州及福建宁化等地。五十九世祖王观由福建徙居广东龙川县,为王氏入粤落基祖。

明代中期,王氏六十三世祖言八郎自龙川县迁和平县均坑塘背落基,其次子永达创基于均坑田心。今和平县、东源县之王姓子孙均为言八郎永达公派裔孙。

永达之子普善生9子,第九子宝九郎迁居和平县东水寡头。生3子,长子心迟留居和平县寡头;次子念二迁居今东源县顺天镇枫木龙;三子念五迁居今东源县船塘镇流石白竹坑。迄今有500多年,传20多代。东源县王氏人口主要分布在顺天、船塘镇,散居仙塘、柳城、蓝口等镇。

邓氏

《邓氏族谱》载:其始祖为邓曼公,是殷商武丁王之季父,约在公元前13世纪武丁王即帝位,封曼于南阳邓国(今河南省邓州市),赐邓为姓,以南阳为郡。南阳为邓氏之源。后其裔孙逐渐向今湖北、湖南一带迁徙。六十一世孙邓锦常于东晋隆和元年(362年)离新野迁湖湘。八十五世孙邓绾于北宋元祐元年(1086年)由四川成都双流县迁福建泉州。九十三世孙邓志斋(又名太乙公),南宋登进士第,任广东提举司,后升按察、布政两使,于宋庆元五年(1199年)由福建宁化县举家迁居广东梅县松口(现梅州市松口镇)立业。为粤属邓氏的始祖。为避战乱,以防世变,并令其9子(文、行、恭、敬、仁、义、礼、智、信)星散择居。三子邓恭由梅县松口迁往龙川县车田,后其裔孙又迁往龙川县登云。曼公一百○五世、粤祖十三世邓法敬于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由龙川县登云迁居今东源黄村樟坑开基,后裔孙分布在黄村镇正昌、坪田、七树、宁山,蓝口镇鹊坝、铁场埔、蓝口围,曾田镇横坑,锡场镇林禾以及上莞镇、叶潭镇等地。

田氏

据《史记·田完世家》、《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古今姓氏书辩证》等资料所载,周初,帝舜之后妫满被封于陈国(今河南淮阳一带),其后裔有妫完,为避祸而去陈赴齐(都城在临淄博),改姓田(有说妫完被齐桓公封于田国,其后子孙以国名为氏,称田氏)。据《明史》所载,明初辅佐惠帝的大臣黄子澄,因上削藩之策而激怒诸侯,被杀。其子黄子经为避祸改名为田终,迁居今湖北咸宁一带,其后世子孙以田为姓。

田姓发源于临淄(今山东淄博),先秦时已分布于今山西、河南、北京、湖北等地。汉代,有田姓人迁至今陕西咸阳、河北满城等地。宋代以前,田姓人主要在中国的北部和中部播迁,并开始有迁今福建、广东者。田氏广东始祖田宗符,号梅波,法名千五郎。始居福建汀州府上杭县,苏枫林寺侧。出任原程乡县教谕时,居程乡县布心大塘面为故土(后改名嘉应州,今梅州市,住梅县罗衣欧迳村)。

明朝中期,田氏五世祖田福寿由梅县罗衣欧迁河源樟溪,再迁上莞坪石下(二石背)开辟虾公塘居住,福寿公为上莞开基始祖。东源县田氏人口主要居住在上莞镇田屋。田氏郡望:北平郡、雁门郡。

古氏

古氏,中国较老的姓氏,周大王古公亶为古姓始祖,因以前流离迁徙,世次失详,后世特举南北朝尚书令古弼为古姓太始祖。大唐一世祖古六应为南迁始祖。古六应原籍山西河东平阳,后任江西洪州通判,因籍洪州。值世乱避地赣州,由赣州迁粤北南雄宝昌珠玑沙水乡。六世祖古全望于唐天成元年(926年)由宝昌徙于增城县,七世祖古延绶徙梅州。八世祖古成之生于赤溪都,因避乱由梅州复徙增城,后入籍河源定居。九世祖古宗悦,宋皇祐五年(1053年)癸巳进士,复由河源徙居嘉应(今梅州)。十一世祖古董子由嘉应州长乐县(今五华县)浩岭复迁河源县鲤鱼约铁炉乡(今源城区源西新塘村)世居,为河源开基祖。1959年因新丰江水电站建设,原在鲤鱼约等地居住二十六世的古氏后裔多数迁居东源县仙塘。东源县古氏人口分布在仙塘、新港、锡场、双江等处。

叶氏

战国时期,楚大夫沈诸梁因平息叛乱有功,被封在叶邑(今河南)叶县南旧城,被人称为叶公。其后裔以邑为氏,为叶氏,奉叶公沈诸梁为叶姓始祖。

传至八十五世叶大经,始居汴梁(今河南开封),南宋德祐年(1275年),流寓广东梅县,为梅县叶氏开基祖。其三世孙叶怀美于南宋期间从梅县迁居今康

河源的历史篇二:河源农商银行历史沿革

河源农商银行历史沿革

河源农商银行最早成立于20世纪50年代初,是本辖区历史最悠久的金融机构之一, 1996年6月,从农业银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河源市源城区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正式成立。2008年8月,完成统一法人体制改革,河源市源城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开业。2010年2月26日,广东省政府批准筹建河源源城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12月31日,河源源城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开业,成为客家地区第一家(全省第五家)农村商业银行。2011年6月1日,经广东省银监局批准,我行正式更名为广东河源农村商业银行。

河源农商银行下辖23个支行和一个直属营业部,营业网点及23台ATM机遍布河源城乡,网点数居河源市城区内银行同业机构首位。本行的业务范围为:吸收人民币存款;发放人民币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结算、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从事银行卡(借记卡)业务;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的其他业务。

商行德广 成就理想!——广东河源农村商业银行

多年来河源农商银行在地方党政和各级银监、人民银行和广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河源办事处的领导下,以“服务三农,发展经济”为己任,全力支持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建设,主动有效地介入地方经济,特别是近年来配合政府的发展思路,优先支持和引导农业发展,积极支持规模企业和高新科技产业,加大第三产业的信贷投入,大力支持工业园建设和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有效促进了河源市区经济的发展。

河源的历史篇三:黄河历史

历史变迁

黄河的孕育、诞生、发展受制于地史期内的地质作用,以地壳变动产生的构造运动为外营力,以水文地理条件下本身产生的侵蚀、搬运、堆积为内营力。在成河的历史过程中,运动不息,与时俱进。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与黄河下游的泥沙堆积在史前地质时期就在进行,史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与日俱增。根据多方面的研究,古黄河有三个发展阶段:第三纪至第四纪的早更新世为古黄河孕育期。第四纪中更新世(距今115万年~10万年)古黄河诞生成长期。晚更新世(距今10万年~1万年)黄河形成海洋水系。

历史时期黄河在上中游平原河段,河道也曾有过演变,有的变迁还很大。如内蒙古河套河段,1850年以前磴口以下,主要分为两支,北支为主流,走阴山脚下称为乌加河,南支即今黄河。1850年西山嘴以北乌加河下游淤塞断流约15公里,南支遂成为主流,北支已成为后套灌区的退水渠。龙门~潼关河道摆动也较大。不过,这些河段演变对整个黄河发育来说影响不大。黄河的河道变迁主要发生在下游。

历史上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范围,大致北到海河,南达江淮。据历史文献记载,黄河下游决口泛滥1500余次,较大的改道有20多次。

干流概况

黄河源

青海省玛多县多石峡以上地区为河

源区,面积为2.28万平方公里,青

海省玛多县黄河源区是青海高原的

一部分,属湖盆宽谷带,海拔在

4200米以上。盆地四周,山势雄浑,西有雅拉达泽山,东有阿尼玛卿山(又称积石山),北有布尔汗布达山脉,南以巴颜喀拉山与长江流域为界。湖盆西端的约古宗列,是黄河发源地。 星宿海以上有三支:扎曲、约古宗列曲和卡日曲。扎曲,居于最北部,发源于查哈西拉山,河长70千米,河道窄,支流少,水量有限,一年中大部分时间断流。约古宗列曲,位于星宿海西,在三条上源中居中,发源于约古列宗盆地西南隅,海拔4750米,水量甚小,为宽1.0-1.5米,深0.1-0.2米的小溪。南部支流为卡日曲,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支脉各姿各雅山的北麓,海拔4800米,有5处泉水从谷中涌出,汇成宽约3米,深0.3-0.5米,流速约3米/秒的一条小河,河流终年有水。

最早有关黄河源的记载是战国时代的《尚书·禹贡》,有“导河积石,至于龙门”之说。所指“积石”,在今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附近,距河源尚有相当的距离。唐太宗贞观九年(公元635年),侯君集与李道宗奉命征击吐谷浑,兵次星宿川(即星宿海)达柏海(即扎陵湖

)望积石山,观览河

源。唐穆宗长庆元年(公元821年)刘元鼎奉使入蕃,途经河源区,得知河源出紫山(即今巴颜喀拉山)。

正式派员勘察河源,是在元代至元十七年(1280年),世祖命荣禄公都实为招讨使,佩金虎符,往求河源,历时4个月,查明两大湖的位置(元史称“二巨泽”,合称“阿剌脑儿”),并上溯到星宿海,之后绘出黄河源地区最早的地图。

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命拉锡、舒兰探河源。探源后他们绘有《星宿河源图》,并撰有《河源记》,指出“源出三支河”东流入扎陵湖,均可当作黄河源。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遣喇嘛楚尔沁藏布、兰木占巴等前往河源测图。乾隆年间齐召南撰写的《水道提纲》中指出:黄河上源三条河(黄河源头北源为扎曲,中源为约约古宗列曲(即玛曲),南源为卡日曲 ),中间一条叫阿尔坦河(即玛曲)是黄河的“本源”。

1952年黄委会组织黄河河源查勘队,进行黄河河源及从通天河调水入黄可能性的查勘测量,历时4个月,确认历史上所指的玛曲是黄河正源。

1978年青海省人民政府和青海省军区邀请有关单位组成考察组,进行实地考察,提出卡日曲作为河源的建议(称多县文章载:南源为卡日曲,卡日曲源于各式冬雅和那扎仁,当为正源,理由有三:一源远流长,二水色与玛曲同,三水量较大。 根据十万分之一航测地图测量,卡日曲比约古[6][6]

列宗曲长25千米。卡日曲流域面积为3126平方千米,约古宗列曲流域面积为2372平方千米。在卡日曲的和古宗列曲汇合处附近,测得卡日曲流量为6.3立方米/秒,测得约古宗列曲流量为2.5立方米/秒。据此1978年的黄河源头考察认定卡日曲为黄河正源。

1985年黄委会根据历史传统和各家意见确认玛曲为黄河正源,并在约古宗列盆地西南隅的玛曲曲果,东经95°59′24″,北纬35°01′18″处,树立了河源标志。 2008年三江源头科学考察队考察后认为,由于卡日曲比约古宗列曲长36.54公里,流量比约古宗列曲多两倍,按照国际上河流正源确定的三个标准,即“河源唯长、流量唯大、与主流方向一致”的标准,同时考虑流域面积、河流发育期、历史习惯,考察队建议在科考成果通过评审后,经过法定程序审核批准,将黄河源头定位于卡日曲。

干流走向

根据流域形成发育的地理、地质条

件及水文情况,黄河干流河道可分

黄河源头为上、中、下游和11个河

段。

上游

河源至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的河口镇为上游,河道长3471.6公里,流域面积42.8

万平方公里,占全河流域面积

的53.8%。

黄河上游玛多县多石峡以上称河源区。河源当地称玛曲。“玛”即玛夏,藏语意为孔雀,“曲”是河,“玛曲”即孔雀河。孔雀河起始于约古宗列盆地西南隅卡日扎穷山的玛曲曲果日(意即黄河源头山),山坡前泉群汇集成东、中、西三股泉流,东股最大,当地藏民称它是玛曲曲果(黄河源头), 星宿海

其地理位置为东经95°59′24″

及北纬35°01′18″。三股泉流汇

合后,串联许多大小水泊,逐渐形

成了一条6~9米宽的小河,东北流入约古宗列。

穿行在约古宗列盆地的河段,又称约古宗列曲,它串联大小水泊,蜿蜒东北行,穿过第一个峡谷——茫尕峡(长18公里)进入玛涌。玛涌即黄河滩,自茫尕峡出口至扎陵湖,东西长40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黄河滩的西半部分就是著名的星宿海。

黄河流经星宿海,先后接纳西北方向流来的扎曲和西南方向流来的卡日曲,水量大增,继续东行约20公里,进入扎陵湖和鄂陵湖。出鄂陵湖东行65公里流经黄河上游第一座县城玛多县。

黄河河以上流域面积2万多平方公里,年水量5亿立方米,平时河面宽30~40米。

相关热词搜索:河源 历史 河源有什么历史 河源的故事 河源传说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17 版权所有 博文学习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090058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