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科相关 > 政治 > 正文
 

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发布时间:2025-01-22 09:17:41 影响了:

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篇一: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练习题及答案

巩固练习

1.唐太宗时中书省的长官,为挫败突厥贵族对内地的侵扰,起草了一份关于如何出兵防御的诏令,接下来应该做的是()

A. 交唐太宗裁定 B. 交门下省审议 C. 交枢密院出兵D. 交尚书省执行

2、元朝时期,由中央直辖的省份是

①河北 ②河南 ③山西 ④山东

A.①②④ B. 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未发生类似的现象。一般认为,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

A.采用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长官

B.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

C.降低将官地位,疏远将兵关系

D.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

4、 元朝的行省制度实际上继承并发展了( )

A.三省六部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D.科举制

5、唐朝时期,三省六部制的实行是封建专制主义集权制度的完善,主要是因为

A.三省互相牵制和监督,保障皇权

B.废除了丞相制度,加强君主专制

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D.相权确立了对皇权的强势地位

6、唐朝和宋初加强君权的措施中,最为相似的是

A设立六部 B分散地方官员的权力

C分化相权 D.解除统兵大将的兵权

7.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员采用的制度是

A.九品中正制B.察举制

C.科举制 D.皇帝直接任命

8.下面四幅中国历史上关于地方权力与中央集权的消长图,哪一幅是正确的?

9.下面四幅中国历史上关于皇权与相权势力的消长图,哪一幅是正确的?

皇权 皇 权 皇

权 皇权

年代 年代 年代 年代

A B CD

10、阅读材料:

材料一:汉初诸侯,惟张良出身最贵??其余陈平、王陵、陆贾??等皆白徒(农民)??一时人才皆出其中,致身将相,前此所未有也。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 ——赵翼《22史札记》

材料二:西汉一代之制:凡为相者,就爵而言,必封侯??丞相为百官之长,位高而权重。??西汉前半期“常以列侯为丞相” ——《中国宰相制度》材料三:武帝元封年间,名臣文武欲尽。汉兴功臣受封者百余人??子孙骄溢,忘其先??至太初(前2世纪末)百余年间,见侯五,余皆坐法殒命亡国。??武帝以后,宰相之材不能不取于列侯之外。 ——(同上)

材料四: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至昭宣之世,大将军权兼中外??在内朝预闻政事。

——《汉书》

问:(1)材料一中所言“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指的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三,说明汉武帝选任丞相的渠道及原因。

(3)材料四叙述的什么制度?材料三四叙述的汉代中央官制的变化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

新课标第一网

BBBBA CACB

(1)由贵族将相变为布衣将相

(2)汉武帝在列侯以外选任丞相。原因:列侯为丞相

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位高权重,威胁皇权;列侯后代多腐败堕落、犯法丢爵。

(3)中外朝制度(或内朝制度)。实质是削弱相权,加强皇

xkb1.com

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篇二: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安徽省和县一中 孙时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皇帝制度、三省六部制、宋朝二府三司、元朝一省二院等有关中央制度的历史概念以及郡国并行制 、藩镇节度使、行省等有关地方政治制度的历史概念;

(2)理解君权与相权矛盾的发展变化与当时中央政权的强弱盛衰密不可分,理解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行省制度的开端;

(3)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汉元政治制度演变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培养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

(4)通过对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历史,明晰中国封建王朝的发展兴衰,培养学生正确的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 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3)引导学生运用图表法加强对主干知识的理解,形成本课的知识框架与结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做出过自己的贡献。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从汉至元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制度的演变

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教学方法】:

演讲法、讨论法

【课标解读】:

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是: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1、 两汉时期“汉承秦制”,汉初实行三公九卿制,后来三公权力逐渐被内廷的尚书台所取代;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三省六部制取代了三公九卿制;宋元时期,基本形成中书省主政,枢密院主军事的局面,北宋又设参知政事、三司使分割宰相权力。

2、(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发展,成为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2)君权和相权、中央和地方的矛盾贯穿始终(封建社会的两对基本矛盾)

(3)在中央政权中,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4)中央和地方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地方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在分权的基础上,牢牢控制着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

【教学过程及要点】:

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秦统一以后开创了一系列新的政治制度,那么秦亡以后这些政治制度随之消亡了没有呢,在历史的长河中它又是如何演变的呢?导入新课。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西汉:“汉承秦制”。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袭秦朝,但又有所变化。总体趋势:中央对地方管理加强

(1)汉高祖:实行郡国并行制,王国势力逐渐强大,威胁中央集权

(2)汉景帝:削藩,平定“七国治乱”,将诸侯任免权收归中央。

(3)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弱化王国,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唐朝:总体趋势:中央集权削弱

藩镇——————————→安史之乱————————→藩镇割据

(1)措施:

①军事:收兵权,编禁军

②行政:派文臣做知州,设通判负责监督

③财政:设转运使,由中央掌控地方赋税开支

(2)评价:

①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形成“三冗”(冗官、冗兵、冗费)局面,为北宋埋下积贫积弱的祸根。

4、元朝:总体趋势:完善并发展

(1)措施:

①建立行省制度

②省下设路、府、州、县

③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

(2)评价:

①行省制度便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1、西汉:汉承秦制,强化皇帝制度

(1)汉初:丞相位高权重,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

(2)汉武帝:重用伺从、秘书等担任尚书令、伺中等,削弱相权。【中朝制】

2、隋唐:创立与完善三省六部制

(1)部门: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2)沿革:“三省六部”是自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的,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

尚书省成立于魏晋时期,最初称为尚书台,它是由汉代皇帝的秘书处中主管文书的尚书发展而来的,最初是职位较低。到三国时期,尚书台成为全国

政务的汇总机关,以后几个朝代大都沿用了尚书

台作为全国政务汇总机关这一机构,其权利也得

到不断增大。到杨坚成立隋朝,尚书省才成为了

全国的最高权力中心机构之一。

汉武帝时以宦官担任尚书,主管文书,掌握

机密要政,称为中尚书,简称中书,一直沿用到东汉末期,曹操为了便于挟天子已令诸侯,设立秘书令。曹操的儿子曹丕废除汉帝,建立魏国,同时进行了政治机构改革,将秘书改为中书,于是中书省正式成立,后来西晋灭魏国,但却沿袭了中书省,此后历代都沿袭了曹魏设立的中书省。北朝时曾恢复六官制,隋文帝建立隋朝后,吸取前面几个朝代的经验,废除六官制设立内史省,也就是中书省

门下省,最初设置在魏晋时期,最初称为侍中寺,是宫内侍从官的办事机构,到西晋的时候正式称为门下省,从名字上我们可以看出,门下省是属于皇宫门以内得机构,是陪侍皇帝左右的人。到隋朝时正式称为最高权力机构的三省之一。

(3)职能:“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

据《资治通鉴》记载:“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从中可看出它们的职权关系。

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即负责政令的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属决策机构,长官中书令二人; 门下省掌封驳审议(即负责审核政令,有驳回的权力),属审核机关,长官侍中二人;

尚书省属执行机构,中书、门下通过的诏敕,经皇帝裁定交尚书省贯彻执行,长官尚书令一人,副官左、右仆射各一人。尚书省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长官均称尚书,六部分理各种政治事务,每部又领四司,计24司。

三省长官共议国政,行宰相之权,他们议政的场所叫政事堂。尚书令位高权大,自隋以来,基本不设(炀帝曾封杨素为尚书令),加之唐太宗曾任此职,故此后,唐朝不再授人以尚书令之职。左、右仆射代领尚书省事务,职为宰相。 一言以蔽之“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是三省分工原则。

(3)评价:

①三省六部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从而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政治的统治力量。

②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三省的长官大都品级较低,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③三省六部制度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这种制度。

3、宋朝:初设中书门下,后增设枢密院、参知政事、三司使(简称“一参二府三司”)

(行政) (军权) (财权) 4、元朝:设中书省,强化相权

中书省 元朝建立以前,蒙古大汗任用各族的文士为必阇赤,起草文书,并协助大汗和蒙古官员处理各地政务。管理中原事务的必阇赤耶律楚材等人,依照汉地的习惯,便以中书省官衔相称。忽必烈建国,正式建立中书省总理政务。李璮乱后,杀王文统,以皇子真金为中书令。此后,中书令均由皇太子兼领,成为虚衔。

中书省长官,中书令以下,设右、左丞相为实任的宰相。下设平章政事、右左丞、参知政事为副相,与金尚书省制同。右在左上,与汉制不同。中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设尚书、侍郎分理政务(至元七年定制)。

因此,元代的中书省取代了前代的三省,实质上是把原来的三个丞相变成现在一个丞相的职位,因而强化了相权,也就加强了皇权。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汉朝:察举制

(1)含义:汉代由下而上推荐人才的为官制度。

(2)目的:广泛搜罗、管理人才

(3)标准:孝廉、秀才(后称茂才)

2、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1)含义: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九品指划分优劣的九个等级。

(2)标准:门第

3、隋朝:首创科举制

(1)隋文帝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

(2)隋炀帝始设进士科,科举制正是形成。

4、唐宋元:继承并完善科举制

(1)表现:

①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其中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

②武则天增加取士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

③北宋采用糊名法,防止作弊;

④王安石变法改革科举。

(2)评价: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①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②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 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本课小结:

纵观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过程,可以看出始终伴随着两大基本矛盾:一是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汉朝的中朝制度、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形成与完善,元朝的中书省制度就是皇权对相权的分离、削弱;二是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自汉到元都不断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从而保证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宰相李沆与宋真宗的这段故事,能说明些什么问题?

答案提示:说明两个问题:①北宋从宋真宗开始,相权逐步强化,对皇权有所限制。李沆抵制宋真宗扩大财权的企图,不仅想维护相权,也是从有利于治国的角度出发的。②中国古代相权与皇权的消长,总体上虽然朝着强化皇权的方向演变,但其间也有相权强化的时候,并非简单的直线发展。

⊙本课测评

从汉至元,皇权不断加强,请用宰相职能变化的史实加以说明。

答案提示:①汉武帝重用宠信的近臣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国政,使决策国家政务的实权逐渐由相府向宫廷转移,从而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②隋唐创立三省六部制,唐时三省长官相互制衡,集体行使相权。这样,就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③北宋增设参知政事(副宰相)、枢密使(掌军权)、三司使(掌财权)分割宰相(中书门下长官)权力,使皇帝得以总揽大权。④元朝设中书省总揽政务,其

长官中书令实为宰相,例由太子兼任,实际政务委以左右丞相等。但元朝后期相权大增,有时甚至威胁皇权。

综上所述,从汉至元,通过削弱相权使皇权不断加强。

⊙学习延伸

根据以上材料,想一想,这种措施体现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什么特点?它有何利弊? 提示:①特点:中央集权,即地方服从中央、中央控制地方。②利:在防止地方割据势力上很成功。弊:过度限制地方权力,层层严加控制,不利于地方和国家的整体发展,是北宋后来形成积贫积弱局面的原因之一。(此问答案学生只要能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就应鼓励。)

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篇三:高中历史必修一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标准要求

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知道与了解

1.知道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的沿革、疆域、时段和影响区域

2.知道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的主要民族和国际关系

理解与运用

1.理解从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中央集权制度变化与发展的主要原因、情况、特点、作用和影响

2.理解与此相应的地方管理变化与发展的主要情况和特点

3.理解从汉到元政治制度变化和发展的基本趋势和评价

重点解析

1.西汉初地方制度的特点

【解析】通过秦朝和汉初的政区图,理解西汉初年地方行政体制与秦朝的不同。西汉初年,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统治方式,名义上沿袭的是秦朝的郡县制,实际上推行的是“郡国并行制”。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在位时,先是消灭了韩信等异姓王,随后又赐封了九位同姓诸侯王。诸侯国和郡县虽然都直属于中央,但诸侯国的政治地位远远高于郡。诸侯王疆域广大,人口众多,并位于经济发达地区,十分富庶。诸侯王的地位仅次于皇帝,在封国内独揽大权。诸侯国的政治机构与中央相同,除太傅和丞相由皇帝任命外,其他官员都由诸侯王委任。诸侯国拥有强大的军队,由诸侯王随意调遣。此外,还自行征收赋税、铸造钱币,实际上形成了独立王国。诸侯王更是日益骄横,并有“震主之威”,最终成为中央集权加强的最大障碍。

秦朝疆域图

西汉郡国交叉局部示意图

2.“推恩令”及王国问题的解决

【解析】解决王国问题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措施。学习时要关注下面一段典型史料:

(主父偃)偃说上曰:“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以法割削,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销弱矣。”

──《汉书·主父偃传》

对这段史料中提到的“上”要知道是汉武帝;明确史料中“上”“推恩”的真实目的:分割王国封地,使其变小,最终无实力对抗中央,从而加强中央集权。

3.藩镇割据

【解析】汉元期间,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时隐时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治制度的演变。其中较为典型的是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现象。唐朝中期,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朝廷在地方设置了许多节度使。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际上政治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经济上控制着财政,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力,往往发展成为割据势力。(出示图表)唐朝中期安史之乱后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持续了一百多年,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4.北宋加强中央集权

【解析】宋代是对地方控制最严的朝代。这种控制是全方位的:行政上,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又在各州设通判监督知州,各州公文须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才有效,以使他们互相牵制;财政上,在各路设转运使,规定地方赋税留下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送交中央,这就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赵匡胤采取的这些措施,彻底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5.元朝的行省制度

【解析】行省是元代开始的一级行政区划。它的确立是我国行政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元朝建立后,面对辽阔的疆域,为了对全国行使有效的管辖和统治,建立了行省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并把大都及其周围地区划归中书省管辖。其他地方

设置行省,由中央派官治理。到1312年,元朝在全国一共设置了辽阳、陕西、甘肃、四川、云南、湖广、江浙、河南、岭北、征东等11个行省。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故它的权力相当大。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如河南、湖广二行省的首府都设在距首都较近的交通线上;江西、江浙的情况与此相似。元朝的行省其面积远较今天为大。如陕西行省还包括甘肃和内蒙部分地区;云南行省还包括四川、广西部分地区和泰国、缅甸一些地区;江西行省还包括广东;湖广行省包括湖南、贵州、广西大部分及湖北部分地区;辽阳行省包括今东北三省;岭北行省包括内蒙、外蒙、新疆部分地区和西伯利亚。需要说明的是元朝对台湾(琉球)在福建行省(有时并入江浙行省)下设置澎湖巡检司进行管辖。还设置宣政院管理西藏地方事务,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一个行政区域。

行省制度的设置有效加强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巩固了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并对后世影响深远。明朝建立初年,在地方上仍袭用元朝的行省制度,后来明朝将地方最高行政机构的名称改为承宣布政使司。清承明制,也设置布政使司,俗称“行省”,简称“省”,沿袭下来到民国,省又被确立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的正式名称,直到今天。

6.君主专制的演进

【解析】(1)中朝与外朝:所谓“中朝”,是皇帝亲信左右、侍中、尚书等组成的参谋、决策机构。因其在宫内办事,故称“内朝”。随着中朝成为实际的决策机关,而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官逐渐成为执行一般政务的机关。中外朝的形成,显示了皇权的高度集中。孟祥才指出,汉武帝以后,国家的决策大权基本上集中于中朝。特别在汉成帝正式建三公官将丞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之后,中朝的权力得到进一步加强。而到东汉光武帝统治时期,尚书台的组织进一步扩大,权力进一步增强,丞相等三公官就变成较单纯的执行官员,在决策中的作用已经越来越微不足道了。(2)三省六部制:白钢认为:“隋唐五代时期的中央行政体制的最突出特点,是确立了尚书省为全国政务中枢。”同时,以中书、门下两省为决策机构,尚书省为行政中枢,尚书省长官被排除在决策系统之外,从而彼此制约,以掌管国家大政,把决策与行政相分离的办法,是政制史上的一大进步。三省六部制中的六部:吏部,位列六部之首;户部,最为富有;礼部,最为清贫;兵部、刑部、工部,多与杂流交道,为士大夫所轻视。后人又将户、吏、刑、兵、礼、工六部用富、贵、威、武、贫、贱六字来形容。(3)宋朝宰相权力的进一步削弱:宋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权力。为制约宰相,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4)元朝的一省制:元朝设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元朝后期,宰相权势熏天,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

7.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选官制度时期科目方式标准利弊察举制汉常科:孝廉、茂才;制科:贤良方正、明经推荐

相关热词搜索:至元 演变 政治制度 中国政治制度演变 英国政治制度的演变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17 版权所有 博文学习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090058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