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科相关 > 政治 > 正文
 

国内政治分析

发布时间:2025-01-22 09:25:44 影响了:

以下是博文学习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国内政治分析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国内政治分析篇一:中国当前局势分析

中国当前局势分析

【摘要】综合经济、政治、文化与就业问题,分析中国当前局势。

【关键词】经济 政治 文化 形势 就业

一、我国经济形势分析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总体态势良好,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与此同时,经济运行也面临物价高位运行、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压力增大等多方面挑战。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要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既要把物价涨幅降下来,又不使经济增速出现大的波动,并利用有利时机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巩固经济发展的好势头。经济增速虽有所放缓,但仍处于平稳较快增长区间

当前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强劲,全年经济增长速度仍将高于9%。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总体平稳,物价涨幅总体可控,结构调整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总体态势良好。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艰难曲折,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多。随着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保持我国经济在更长时期内高速增长的难度在加大。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艰难曲折,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多。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条件相对较为有利,但面临的矛盾仍然较多,突出表现在物价高位运行、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压力增大等方面。与此同时,受融资成本、原材料价格上涨、工资上涨、汇率上升等因素的影响,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大,经济效益下降。房地产市场成交量萎缩,房屋竣工量增速下降,但大部分城市房价依然处于高位,买卖双方博弈使市场陷入僵持状态。

二、我国政治形势分析

国际形势简单的说就是,复杂,动荡,多变,充满不确定性, 正在经历复杂、深刻变化。和平、发展、合作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世界经济总体保持增长,人类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并不太平。传统安全问题依然存在,恐怖主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环境污染、自然灾害、传染性疾病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更加突出。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增加,南北差距、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在此情况下,中国主张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我们愿与各国人民一道,致力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总体来说当前国际形势有五大特点:特点一、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大国关系总体保持稳定。特点二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深入发展,各国相互依存不断加深。特点三、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特点四、世界的多样性和多元化,不同文明、民族、宗教和发展模式在竞争中共处,在交流中发展。特点五、中国的和平发展成为影响国际形势的重要因素,我国的国际地位稳步上升。在冷战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在上世纪90年代,中美关系经历了重新正常化的过程,受了许多的波折、起伏和颠簸.当时,美国政界和学界的人士对中国和中美关系的看法相当混乱.有人认为中国会步苏联的后尘垮台,许多人认为中美关系对于美国已经没有什么重要性了,中国对美国的需求远远大于美国对中国的需求.但形势比人强.事实终于教育了人们,中国不但没有垮,而且经济保持了高速、持续增长,在地区和世界事务中的影响不断扩大.及至此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中国的作用更加突出,国际地位大大提高.笔者今年有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机会,许多外国学者已经把中国看作是多极世界中的一极了.美国人对中美关系的重视也是前所未有的.奥巴马总统

已经不止一次地表示,世界上没有一对双边关系比中美关系更重要.他在出访亚洲之前,11月9日在接见路透社记者时又说,中美两个大国要成功,必须合作共事.与我们说的中两国谁也离不开谁是一个意思.总之,中美关系错综复杂,但正在向一个好的方向发展。

三、我国现代文化分析

我国现代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党的十五大报告作了十分明确而简洁的概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是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综合国力剧烈竞争,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面对中国国民素质和人才资源开发的现状,面对小康社会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面对中国40多年特别是近20年来文化建设的经验教训而提出的科学概念。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的实力强弱不仅要看物质财富的多寡和社会发展速度的快慢,而且要看文化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水平,要看人才资源和智力资源开发的程度。随着社会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的转化,决定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竞争成败的关键因素是文化建设和人的素质的提高。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文化建设是现代化事业的决定性因素。正如十七大报告指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位一体的现代化。

四、就业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就业工作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就业形势依然较为严峻,短期内不会缓解。高职(专科)毕业生就业形势则更加严峻,据教育部统计: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338万人,截至9月1日,全国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72.6%,其中研究生就业率为91.9%,本科生为81.7%,高职高专为62.1%。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当前的就业形势依旧严峻,有待进一步改善。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总体形势:1.经济转型期中国劳动力供大于求,下岗再就业人员多,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2.高校扩招使人才市场上大学生供给量增大,国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水平仍低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高校毕业生需求仍然短缺。3.高职高专大学生的就业形势:类型特征鲜明、整体走势明朗、社会认可又认证、难度初见缓解、产学途径渐趋畅通、人才市场趋理性、观念得以改变。4.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1>大学生难在传统的就业领域或岗位就业。

<2>就业体制存在障碍。(3)就业率统计和评估方法有待完善。(4)促进大学教育与就业市场协调发展。(5)加强大中小学就业与创业教育。(6)大学生就业理念也存在一些误区,如“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此外,据2006年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六成大学生月薪期望值低于2000元。但近八成的用人单位却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而不少大学生对此感到很委屈,由于低工资难以满足他的基本生存需要,也往往不能对他形成足够的工作激励,结

果必然带来就业的多次选择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戒备心理。(7)用人单位表示,部分学生在求职时往往表现得不够自信,过分紧张,回答问题时支支吾吾,表现不出自己的实力。更有一些求职者面试时弄虚作假,企图欺骗蒙混过关,谁知很快就被有经验的用人单位拆穿,不得不再次承受面试失败的惨痛教训。而这样久而久之,用人单位也会觉得大学生不诚信而丧失信心。

国内政治分析篇二:中国社会政治分析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

课程名称:中国社会政治分析

学 院:公共管理学院

专 业:政治学与行政学

年 级:2013级

姓 名:饶乃进(学号:1303010178)

指导教师:卢正涛

2015年 11月 2 日

历史的车轮缓缓碾过,无数的朝代在神州大地兴又败,如今迎来了人民民主专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然而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是曲折之路,我们在黑暗中不断摸索前进,有属于我们的欣喜,也有鼓舞我们的艰辛。我们在史书中感受中华民族站立的痛苦,在名著里领略华夏子孙建国的历程。这个月我主要读了郑永年的《通往大国之路·中国的知识重建与文明》,王沪(转 载于:www.hnNscy.CoM 博文学习网:国内政治分析)宁的《政治的人生》,杨光武的《制度形式与国家兴衰》,费正清的《中国传统与变革》,王亚南的《中国官僚制度》。

《通往大国之路·中国的知识重建与文明复兴》

作者简介:

郑永年,男,1962年生,浙江省余姚县人。汉族,中国问题专家,现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国际中国研究杂志》共同主编,罗特里奇出版社“中国政策丛书”主编和世界科技书局“当代中国研究丛书”共同主编。其主要从事中国内部转型及其外部关系研究,主要兴趣或研究领域为民族主义与国际关系;东亚国际和地区安全;中国的外交政策;全球化、国家转型和社会正义;技术变革与政治转型;社会运动与民主化;比较中央地方关系;中国政治。出版书籍有《未竟的变革》《影子里的中国》《中国改革三步走》《通往大国之路·中国的知识重建与文明复兴》等。

本书结构 一、 中国向世界解释自己,为什么都是错的 二、 知识体系是最强的软力量 三、 只是力量:知识体系、知识分子与权力 四、 只是力量与责任:中国的知识群体向何处去 五、 中国能否为世界提供一种文化选择 六、 国际话语权:一种重要的软力量 七、 中国意识形态的当代转型-----从传统意识形态到社会意识形态 八、 中国社会到了到的重建的时候了 九、 在“知”和”行”之间:智库的角色 十、 知识创新与中国高等教育改革 十一、知识体系与中国教育哲学

十二、知识分子的使命是解释中国而不是改造中国 十三、与经济相比,当代中国文化其实苍白

十四、从历史到现在,从来不缺少公共知识分子这一群体 十五、中国知识分子改造世界的心太急 十六、儒学:能成为中国的核心吗

十七、开放的知识体系与开放的社会------郑永年教授访谈录

本书主要内容:

《通往大国之路·中国的知识重建和文明复兴》是郑永年教授的最新作品集,全书共十七个部分,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系统表述了作者对于中国软实力的深刻思考。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中国国门大开,中外之间交往越来越多,但是中国和世界之间对很多问题的看法的分歧则越来越大。中国缺少一个能够向外在世界解释自己的知识体系。长期以来,中国知识界的各个阶层和群体,一直在借用他人的概念和理论来解释自己,结果不仅不能解释自己,反而曲解了自己。这需要知识分子也即知识的生产者思考西方的知识体系是如何产生的,我们自己如何能够生产自己的知识体系。从更高层次来说,任何一个文明的核心就是知识体系,也就是说,中国文明复兴的关键就是中国知识体系的创造。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个集子关切的是中国的文化软力量问题。

要摆脱思想“被殖民”的状态,政治是关键。“被殖民”状态本来就是政治的产物,也必须通过政治而得到解放。中国传统上就没有知识创新的能力。中国数千年所拥有的只是一种依附性的知识体系,即一种依附于王权的知识体系。秦朝统一中国之前,中国产生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确立了中国的思想体系。但是,秦朝统一中国之后,这种思想体系很快就演变成为王权依附体系。数千年里,只有当皇朝解体的时候,或者当皇朝控制不了社会的时候,才会导致一些新思维和新思想的出现。而在近代“向西方寻求真理”以来,王权依附就演变成为西方知识依附,知识体系的本质并没有什么变化。无论是哪一种依附,本质是一样的,就是维持政治在意识形态方面的控制。而对统治者来说,相比之下,前一种依附要比后一种更有效。前者毕竟还是基于自身政治实践的知识体系,尽管保守,但为社会所接受,因此能够实现有效的软性统治。而后者呢,作为一种外来的知识体系,既不能解释现实,也不能为社会所接受,因此在实现统治过程中反而扮演着负面的角色。这也就是当代中国的统治权表现得越来越刚性的主要根源。

重要观点:

1、没有知识体系,就没有话语权

无论从内部世界还是外部世界来看,中国缺失自己的知识体系的现状令人担忧。从内部来看,因为没有自己的知识体系,无论是执政者还是知识精英都无能力解释自己的社会,对社会的发展趋势认识不清,更不知道如何解决越来越多的问题。更为严重的是,中国的知识界并没有努力来建设自己的知识体系,或者自己的社会科学,而是拼命地使用外在的知识体系来解释中国,结果往往是曲解。也很自然,官方意识形态已经和社会现实严重脱节,政府官员的公信力在普通人民眼中也出现了问题。意识形态是内部统治的软力量,缺失了有效的意识形态,中国的统治成本在迅速提高。

2、知识就是权力:知识分子可以通过创造知识获得权力 知识产生权力,如果你拥有了知识,你就拥有了权力。

本书简评:

中国为什么在国际上没有话语权,中国为什受制于超级大国?归根结底都是中国缺少创新,总是拿西方的理论来解释自己,到头来,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谁。为此我们不能丢弃我们祖先的东西,只有自己的东西才能解释自己,才能为自己赢得荣誉和实力,在国际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读了《通往大国之路·中国的知识重建和文明复兴》一书,收益颇多,我也有了不一样的观点,对于自身的认识。

《政治的人生》

作者简介:

王沪宁,男,汉族,1955年10月生,山东莱州人,1977年2月参加工作,1984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国际政治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法学硕士学位,教授。现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中央改革办主任。出版作品有《政治的人生》。

本书结构:

该书为日记,唯一的建构就是日期。 本书主要内容:

《政治的人生》是王沪宁的个人日记,正如王沪宁所说:政治的人生,并非指一种政治的经历,而是说,作为一名政治学的学者,我的大部分时间均用来做我的专业学问了,以致这一学问占据了我绝大部分的生命。在书中,我们看到了作者日常琐碎的生活细节,上课、开会之外,在办公室加班,出差,在街上溜达等,实在也像是一个普通人的生活,但他总是在思考,带给读者的,亦同样是思想的享受。书中还有关于政治理论方面的论述,如推行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不能超越中国现阶段条件,“一定的政治体制必须适应一定的历史——社会——文化条件”,“不能移花接木,也不能搞拔苗助长”,要“以发展生产力为中轴来发展民主政治,也只有这样,发展民主政治才是有效的”;“推行政治体制改革和推进民主政治,必须有统一和稳定的政治领导”,“以党内民主带动和推进全社会的民主”等。 主要观点摘录:

1、在中国现代化发展中应该解决的基本问题: a.超大社会与政治调控之间的关系。 b.一党领导与民主政治之间的关系。 c.公有制和政治体制的关系。

d.伦理民主与法理民主之间的关系。

2、做学问的人往往有一种本能,就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以为这就是“学问”。在一种场合下,这是对的;在另一种条件下,这是错的。 本书简评: 王沪宁的日记《政治的人生》的确是一本值得认真阅读和学习的书。在他的日记中,有故事、有思想,是一束束智慧的花朵,也是一道道思想的光芒;他的每篇日记,或述说、或表白,或阐明、或描绘,朴素无华,富有哲理,发人深思,耐人寻味,无不洋溢着他内心的激情和澎湃的心声,可以说每一篇都是很好的诗,也是很好的散文

《制度的形式与国家的兴衰》

作者简介:

杨光斌,博士,河南省桐柏县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学理论(制度理论)、当代中国政治、比较政治、中国国内政治经济与对外关系,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比较政治制度研究所所长,兼任政治学系主任。 本书结构:

第一部分 制度理论 一、 以制度为中心的发展观 二、 国家兴衰的集体理论解析 三、 新制度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第二部分 比较政治制度与政治发展 四、 大国的兴衰 五、 政治形式与现代化成败 六、 文化重于制度? 七、 全球化时代的政党适应性转型 第三部分 近代中的政治发展 八、 功败垂成的自强运动 九、 政治上的“丛林规则”与经济上的宪政规则 十、 统治者利益最大化与农业产出最小化 十一、计划经济的停滞与市场经济的增长

十二、经济转型时期国家经济行为的政治学分析 十三、制度化等于现代化?

十四、经济转型时期政府与企业关系的制度成本研究 本书主要内容:

《制度的形式与国家的兴衰》从新制度政治学角度,在世界历史的背景中探讨制度为什么是重要的,提出现代化途径的制度范式,并以现代化开始以来主要国家的发展历史对制度范式加以验证。作者在书中批判了学界在就影响国家兴衰根源的几种学派: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保罗?肯尼的技术决定与经济增长不平衡理论,以及兰德斯的文化决定,继而以道格拉斯?诺斯的新制度经济学位基石,结合世界现代化历史,尤其是中国自晚清以来的历史建构了解释国家兴衰新制度主义理论框架。SSP范式是:由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组成的制度结构(Structure)决定了制度安排(System),在制度结构基本成熟或不变的条件下,制度安排又决定了制度绩效(Performance)。制度结构由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促成,政治制度的核心是国家理论,经济制度的核心是产权理论。而国家理论是根本性,因为国家界定了社会的基本规则。制度安排是组织结构、经济组织之间的交易方式、政府与经济组织的关系以及作为非正规制度的意识形态。简单的说,就是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制度绩效,即制度安排产生的实际效果,这不仅包括快速的经济增长,同时还应包括政治的合法性问题。因此,制度绩效与制度结构对应,包括经济绩效与政治绩效。第二章,作者主要检讨与批判奥尔森的国家兴衰理论。奥尔森在著作《国家兴衰探源:经济增长、滞涨和社会僵化》中,指出:利益集团的分利行为是国家兴衰的根本原因。奥尔森通过无限放大“集体行动的逻辑“(基于经济人的个人在公共选择中都要搭便车,必然导致大型集团行动的困境),否定利益集团在社会生

国内政治分析篇三:2016当前国际形势分析

(一)中东和北非地区持续动荡,应对恐怖主义成为国际社会面临的突出问题

中东和北非地区成为全球动荡、冲突、局部战争和仇恨的中心已经有快5年的时间了。今天全球大国在这里角逐,地区大国在这里争夺,阿拉伯与以色列的冲突在这里延续,教派仇杀在这里愈演愈烈,民族矛盾在这里爆发。因此,这个地区的大动荡、大搏斗不会在短期内结束。中东和北非地区的政治版图正在发生深刻的调整和变化。

2016年上述状况会继续,成为困扰国际社会的难题,吸引大国外交的主要注意力。同时, 中东和北非地区的动荡会继续给世界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恐怖主义的袭击和难民潮就是其突出的表现。欧洲会继续是中东和北非动荡首当其冲的受害者。

2015年是恐怖主义袭击大爆发的一年,各国进一步认识到恐怖主义是人类的公敌。如何应对恐怖主义的威胁将是2016年国际社会面临的突出问题,各国在应对恐怖主义方面的合作会进一步增强。

(二)俄罗斯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紧张关系会持续

乌克兰危机使美国等西方国家与俄罗斯的关系跌入了冷战结束以来的低谷。美国等国对俄罗斯的制裁加剧了俄罗斯国内经济的困难,但俄罗斯民众对普京总统的支持有增无减。

围绕叙利亚危机,俄罗斯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矛盾在深化,双方对立的情绪在加深。奥巴马、德国总理默克尔、英国首相卡梅伦、意大利总理伦齐和代表法国总统奥朗德出席的法国外长法比尤斯,在2015年11月中旬土耳其安纳托利亚举行的G20领导人峰会期间举行了简短会晤,决定针对俄罗斯的制裁再延长半年,即延长到2016年7月。

俄罗斯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紧张关系在2016年看不到转圜的可能。双方紧张关系的持续会增加解决叙利亚危机的难度。

(三)亚太地区的争端会继续受到管控

中国对国际关系和全球经济的积极影响将进一步显现展望全球,亚太地区特别是东亚是全球局势中的光明带,也是全球经济增长的中心。对比中东、北非的动荡,欧洲面临的各种难题、亚太地区的经济增长对于全球而言显得更加珍贵。2015年亚太地区的紧张得到一定的控制和缓和。2016年,尽管由于美国的因素,南海地区的复杂形势可能还会有一些曲折和变化,但从总体上看,这个地区的紧张有可能进一步降温。特别是随着中日关系的改善,南海地区行为准则的谈判加速,这个地区的紧张局势会进一步得到控制,东亚地区的合作势头会逐步增强。

2016年9月4日至5日,二十国集团的峰会将会在中国杭州举行。这是中国第一次举办二十国集团峰会,世界各国对这次峰会均很期待。11月16日,习近平主席在二十国集团峰会的工作午宴上介绍了中方的打算,提出2016年峰会的主题确定为“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受到各方的好评。

2016年杭州峰会定会对增长乏力的全球经济带来一股清风。特别是随着“一带一路”、亚投行和丝路基金作用的发挥,全球经济需求不足的现象会得到一定的改善。需求增加了,就会增加全球经济增长的动力。

相关热词搜索:政治 分析 国内 国内政治形势分析 国内政治环境分析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17 版权所有 博文学习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090058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