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科相关 > 政治 > 正文
 

政治热词

发布时间:2025-01-22 09:15:52 影响了:

博文学习网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政治热词,提供全面的政治热词信息,希望对您有用!

政治热词篇一: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成政治热词(解读“四个意识”深意)

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成政治热词(解读“四个意识”深意)

在2016年1月29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中共首次公开提出“四个意识”,即“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四个意识可能成为2016年遴选公务员考点,参加公务员遴选考试的朋友需留意。

这“四个意识”中的前两个,即政治意识、大局意识,经常出现在中国政治话语系统之中。而“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是在近两个月才成为政治热词。如果大家稍微留意,就会发现,近期各省区市领导在重要会议讲话中经常提到这四个意识。

中共首提“四个意识”,尤其是“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有何深意? 为何强调“核心意识”?当今中国治理和中共执政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世所罕见。世界格局正在深刻调整,国内格局正在深刻变革,中国面临两个棘手的世界难题,即“中等收入陷阱”和“修昔底德陷阱”,需要有智慧、有担当的领导核心,这事关13亿多中国人民的福祉和利益。

三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下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治理中国的绩效非常亮眼。其中重要原因,乃习近平主动担当,重塑中国政治格局,全面负责党的各项任务,亲任多个领导小组组长,协调权力支配和资源配置。未来几年的中国治理和变革,难度之大,责任之大,可以想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邓小平) 为何强调“看齐意识”,核心意思两层:

一是“集中统一”是中共执政发展的根本所在,党内分裂、不团结是政治隐患、危机之源。邓小平曾说,“只要有一个好的政治局,特别是有一个好的常委会,只要它是团结的,努力工作的,能够成为榜样的,就是在艰苦创业反对腐败方面成为榜样的,什么乱子出来都挡得住。”这是在总结国内外共产党政权兴衰史的基础上,得出的深刻经验教训。苏共偌大一个政党之所以亡了,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党内政治力量分裂、意识形态分歧等。中共革命史以及建政后的建设、改革史表明,历次困境的根源之一即是中共内部出现不看齐的力量,甚至是搞分

裂党的政治勾当。党中央严肃查处周永康、令计划违纪违法案件,消除了党内重大政治隐患,原因之一即是他们破坏党内统一团结。

二是治理中国、变革中国需要有中央权威,需要有打破体制内既得利益集团的权威。中国这么一个大国、中共这么一个大党,没有强有力的中央权威,是不行的、不可想象的。无论是地方还是部门,必须把分管的工作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衔接、统一起来,必须经常、主动、全面地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路新战略看齐,决不可自搞一套、阴奉阳违、“标新立异”、搞“独立王国”,影响党中央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

中央要有权威。改革要成功,就必须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没有这一条,就是乱哄哄,各行其是,怎么行呢?当前,中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无论是“啃硬骨头”还是“涉险滩”,都需要有中央权威,需要有打破体制内多年形成的既得利益集团的改革权威。尤其是“触动团体或个人奶酪”时,最需要中央权威。

简言之,“四个意识”的提出,标志着中国政治、中国治理进入一个新阶段,将深远影响未来几年的中国政治格局和改革绩效。党中央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将以更大的权威与担当,带给中国民众更多获得感。

政治意识主要是指政治思想、政治观点,以及对于政治现象的态度和评价。要求领导干部增强政治意识,就是要求领导干部在瞬息万变、错综复杂的形势下,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具有正确的政治思想、坚定的政治立场、敏锐的政治观察力和政治鉴别力。

大局就是全局,也就是国家的长远利益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大局就是大势,也就是发展趋势。增强大局意识就要认识大局、把握大局、服从和服务大局。凡是涉及全局的事,涉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涉及国家命运前途的事,就是大局。

关于四个意识,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这样说(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专题民主生活会上和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研讨交流会上):

树立政治意识,就是要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绝对忠诚,始终保持党性坚强、党纪严明,做政治上的明白人。

树立大局意识,就是要认识大局、把握大局、服从大局,自觉站在党和国家大局上想问题、看问题,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确保中央政令畅通。

树立核心意识,就是要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习近平总书记这个核心,坚决服从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听从习近平总书记的指挥。

树立看齐意识,就是要经常主动地向党中央看齐、向习近平总书记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看齐,向党中央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项决策部署看齐,确保各项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政治热词篇二:热词记录2015·政治

热词记录2015?政治

2015-12-29 人民日报

开局之年

依法治国步入快车道

【回放】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法治政府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具体措施、组织保障和落实机制。

法律是国之重器,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全面依法治国,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标志着依法治国进入?快车道?。

?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成为新时期全国司法机关的价值追求。完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完善司法责任制、健全司法人员职业保障、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等4项改革任务,逐步在试点省份落地生根。新一轮司法体制改革,让公平正义得到更好保障。

年关岁末,佳音频传。前两日,《居住证暂行条例》正式公布,让农民群众的?市民梦?更有盼头了。透过暂行条例,我们看到了户籍改革的施工图,还看到了?改革于法有据?的时代特征。

2015年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一年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召开多次会议,共商法治议题。一年来,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不断成熟起来,法治为社会注入安定之力,为百姓带来温暖之光。

眼下,有一句流行语——有权不可任性。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从重大行政决策的终身追责制,到领导干部不得插手干预司法案件,再到各地各部门的?权力清单??负面清单?制度,越来越多的权力被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一组数字见证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实实在在和不断深入:2015年,中央和地方安排司法救助资金总额29.4亿元;2015年上半年,全国共受理法律援助案件57.4万件,受援人次65.9万,同比分别增长11.7%和14%;部分地区开展刑事案件速裁程序试点,检察机关审查起诉周期由过去的平均20天缩短至5.7天,法院10日内审结的占94.28%,当庭宣判率95.16%。奉法者强则国强。如今,?关键少数?的关键性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学会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办事;广大群众的法治观念不断增强,?信访不信法?等社会现象正在发生转变。

实践证明,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依托,是人民群众更好享有改革?获得感?的重要保障。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未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全面依法治国必将不断升级,并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司法体制改革

在每一起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回放】

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对司法体制改革作出战略部署后,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改革试点的框架性意见;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绘就改革路线图和时间表。

目前,司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即将在全国31个省(市、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面展开。

从2014年以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共召开19次会议,其中13次提及司法体制改革,审议通过了24个司法体制改革文件。

这轮司改的四项举措,基本围绕处事公道、说话算数这两个问题对症下药:要司法机关、办案人员处事公道,就要搞员额制,提高法官检察官专业化水平,同时提高他们的职业保障水平;要实现司法者说话算数,就要搞责任制,?审理者裁判,裁判者负责?,同时,营造一个相对独立的、良好的外部环境,实行人财物省级统管。

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要谋求一个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体系和运行机制,必须进行坚决彻底的改革。改革就要直指靶心,扫除那些影响司法公正和司法公信力的体制机制障碍。

司法体制改革,开弓没有回头箭。只有在推广中检验、在总结中完善,为全国推行司法体制改革探路,才能让人民群众在改革中有更大的?获得感?。

习马会

握手八十秒 跨越六十六载

【回放】

2015年,两岸关系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11月7日,注定是载入史册的一天。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台湾方面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就进一步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实现了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两岸领导人互称先生,互致问候,两只手紧紧相握,历史翻开新的一页。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是共同的政治基础。没有这个定海神针,和平发展之舟就会遭遇惊涛骇浪,甚至彻底倾覆。

从1993年?汪辜会谈?,到2005年国共两党领导人握手,再到2008年恢复两会制度性协商。特别是以往七年半,两岸关系稳步向前,台海局势安定祥和,两会协商签署23项协议,解决了关乎两岸同胞利益的诸多问题,直接双向?三通?全面实现,两岸合作互惠互利,两岸同胞携手并进。

握手80秒,跨越66载!这是两岸关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踏出了两岸高层政治互动往来的关键性一步,开创了两岸领导人直接对话沟通的先河。?习马会?也令全球华人兴奋,整个国际社会对两岸能够走出这样的务实步子感到兴奋,这也赢得了全世界的掌声。

习近平强调,两岸同胞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同胞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我们应该以行动向世人表明:两岸中国人完全有能力、有智慧解决好自己的问题,并共同为世界与地区和平稳定、发展繁荣作出更大的贡献。

两岸一家亲,家和万事兴,浅浅的台湾海峡,挡不住浓浓的同胞之情。为台湾同胞办实事、办好事,对货物贸易、两会互设办事机构、台湾同胞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台湾以适当方式加入亚投行等问题,我们表达了积极态度,释放出善意和诚意。

今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更有能力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人们普遍认为,两岸领导人会面将对两岸关系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积极意义,必将对维护两岸和平与稳定、促进地区发展与繁荣、增进两岸民众福祉产生深远影响。

协商民主制度化

有事好商量

【回放】

年终岁尾,一份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加强政党协商的实施意见》文件将人们的视线再次聚焦到?协商民主?这一政治体制改革关键词之上。

从年初印发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到年中的《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城乡社区协商的意见》,再到年末的《关于加强政党协商的实施意见》,今年以来,中央下发的一系列顶层设计文件正在将协商民主一步步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随着制度设计的不断完善和实践经验的不断丰富,协商民主——这一契合中国人文化心理,具有历史合理性,又与中国现实国情相合的民主形式,正在保证人民依法有效行使管理国家各项事务的权力方面,日益发挥着其独特的优势。

协商民主在基层也日益释放出强大活力。在一些地方,利益相关的群众经过制度化的渠道更多地参与到决策中来,通过充分的讨论与协商,原本聚讼不已的利益纠葛问题渐渐达成共识,一些老大难问题得以解决。

?以前最怕说了白说,现在有了制度保障,如果问题得不到解决,我们可以一直说到不白说。?如今,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正在让协商民主日益发挥出巨大能量,为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开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立案登记制

立案不再难

【回放】

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讨论决定,2015年5月1日起全国法院全面实行立案登记制。

据统计,5月1日至9月30日,全国法院共登记一审案件620万件,同比增长31.9%,其中,立案难特别突出的行政诉讼案件同比增长75.8%,刑事自诉案件同比增长60.5%。最高

人民法院受理的案件也大幅增长,1至9月同比增长58.39%。

11月17日上午,张律师来到安徽合肥市蜀山区人民法院诉讼服务中心,不到10分钟便为当事人立了案。?现在到法院打官司,和进银行办事一样,一站全搞定,清清楚楚。?他说。?长期以来困扰人民群众行使诉权的‘立案难’问题得到根本缓解。? 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发言人孙军工说。

在过去立案审查制模式下,当事人向法院提起诉讼时,法院对诉讼要件进行实质审查后决定是否受理,?求告无门?不仅时常发生,还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比如信访、个人极端事件等。而立案登记制下,法院对当事人的起诉不进行实质审查,仅仅对形式要件进行核对。除了极少数情形外,当事人提交的诉状一律接收,并出具书面凭证。起诉状和相关证据材料符合诉讼法规定条件的,当场登记立案。

在推行立案登记制的过程中,许多法院还运用?互联网+?,提高立案的效率,进一步方便群众。

今年8月,吉林长春的律师张永峰用了不到1个小时就在网上完成了83件股权纠纷的立案手续。?如果这些案件在线下完成立案,至少需要一天时间。?张永峰说,网上立案,对于异地参与诉讼的律师来说最为受益,既不用来回跑路,又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费用。

在吉林,当事人在任何有互联网的地方登录电子法院、填写信息、经过实名认证后,足不出户就可以提交立案申请,该申请?摆渡?到法院内网办案平台后,由立案法官对当事人身份信息和立案材料进行审核,对符合立案条件的立即登记,并发送短信给当事人,当事人在网上签收、缴费后,便完成了网上立案。

河北邢台市律师牟汉伟体会最深的是:?以前立案可能要往法院跑几趟,现在一次就能完成立案,律师省事了,当事人不揪心了。?

干预司法追责

?关键少数?带头守法

【回放】

今年3月,中办、国办印发《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规定》,不仅明确规定为案件当事人请托说情等5种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情形将被通报,而且要求司法机关要对领导干部干预案件的情况记录在案,并报同级党委政法委和纪检监察机关。同时,《规定》还要求建立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党委政法委对领导干部违法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典型案例要予以通报,纪检监察机关对领导干部违法干预司法活动以及司法人员不记录或者不如实记录还要进行责任追究。

2007年,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5岁男童邓某跟随外祖父前往加工厂加工稻谷时,被变压器高压电击伤。邓某的代理律师刘某将14户入股加工厂的村民告上法庭,后又将安装涉事变压器的发电公司追加为被告。

然而,法院终审判决生效后,时任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委政法委书记的彭泽高,却要求县公安局、检察院成立联合调查组,对该案进行刑事侦查,导致该案生效判决被推翻,代理律师刘某被追究刑事责任,4名证人被羁押。

简单的民事诉讼成了妨害作证的刑事案件,法律变成了掌权者手中的木偶。2013年11月,有关部门根据群众反映线索对该案进行了调查处理,最终纠正了这起案件,邓某的民事赔偿案件也进入再审程序。

今年11月5日,中央政法委首次公开通报5起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和司法机关内部人员过问案件的典型案例,其中也包括这起案例。

我国宪法等法律中明文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但在司法实践中,一些领导干部出于个人私利或地方利益、部门利益,为案件当事人请托说情,对案件处理提出倾向性意见或者具体要求,甚至以公文公函等形式,直接向司法机关发号施令,以言代法,以权压法。

对此,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司法机关内部人员过问案件的记录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对于国家法治建设而言,最理想的状态是没有任何人干预司法,领导干部应当‘带头守法’。?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熊秋红说。

政治热词篇三:2014年政治热词

2014年政治热词

1.新常态

习近平第一次提及“新常态”是在今年5月考察河南的行程中。11月9日,习近平在APEC会议发表演讲

时,阐述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三大特征: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动力

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中共中央政治局本月5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15年经济工作。在这个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的会议

上,“新常态”一词引人注目。

会议强调“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指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出现的一些趋势性变化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

不少困难和挑战,要高度重视、妥善应对”,要求明年工作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新华社8日发表《树立发展信心坚定改革决心——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引领中国经济发展新常

态述评》,在此文基础上,编辑结合新华社其他公开报道,梳理了“新常态”一词是怎样在7个月时间里成为

决策话语的旅程。

5月:习近平第一次提及

一季度中国经济遭遇“倒春寒”:增速跌入6个季度的谷底,实体经济成本高企,房地产交易量价齐跌,“三

驾马车”拉动乏力……

一时间,各种议论不绝于耳——出台强刺激政策还是加快人民币升值?放缓改革步伐还是推迟转型升级目

标?

4月25日,春意渐浓。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

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要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财

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要坚持现有政策基调——会议向海内外传递出坚定的信心。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审视中国经济

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保持战略定力,对中国经济正在进入新常态的判断由酝酿逐步趋于成熟。

10多天后,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工作时第一次提及新常态:“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

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7月:新常态下的战略取向

7月29日,盛夏时节。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研究经济形势和下半年经济工作。

这是对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客观阐释——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

可持续发展,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

这是新常态下经济工作的战略取向——准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平衡点,准确把握近期目标和长期发展的

平衡点,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结合点。

同一天,在党外人士座谈会上,习近平重申,正确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增强信心,适

应新常态。

迎接新常态,适应新常态,从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到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从努力扩大消费需求到积极

稳定对外贸易,从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到增加民生保障有效供给,一系列新思路新决策,为中国经济注

入源源不断新动力。

前3季度,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8.5%,超过投资;服务业增加值占比46.7%,继续超过第二

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分别为12.3%和11.1%,明显高于工业平均增速;单位国内生产总

值能耗下降4.6%……

11月:系统阐述新常态

11月9日,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演讲中首次系统阐述了新常态。他说,新常态有三

特征: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

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习近平自信地指出,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经济增速虽然放缓,实际增量依然可观。

——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

——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

——政府大力简政放权,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

习近平也并不讳言,新常态伴随着新矛盾新问题,一些潜在风险渐渐浮出水面。“能不能适应新常态,关键

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他说。

12月:主动适应新常态

12月5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前夕。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2015年经济工作。

会议强调,中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为明年和今后经济持续健康发

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也要看到,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出现的一些趋势性变化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不少

困难和挑战,要高度重视、妥善应对。

会议指出,2015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推进依法

治国的开局之年,做好经济工作意义重大。

会议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狠抓改革攻坚,突出创新驱动,强化风险

防控,加强民生保障,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2.深改小组

2014年,中央深改小组先后召开了七次会议,讨论了一系列涉及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对财税、户籍、

农业、司法、科技等一系列领域改革进行了任务分解、明确责任,对未来7年改革实施工作作出整体安排。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12次会议概况

3.权力清单

正在部委和地方政府加速推进的权力清单制度,为公共领域的各个主体树立了这样的原则:对于政府,“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责任必须为”;对于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法无禁止即可为”,从而理顺政府与市场、社会三者之间关系。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第八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致辞中提出政府要建立“三张清单”(权力清单、负面清单、责任(转 载 于:wWw.HnnsCY.cOM 博文学习网:政治热词)清单)制度,用“清单”明确政府权责,厘清政府与市场边界。建立政府“清单”制度是我国当下全面深化改革,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三张清单”正是通过制度约束政府,看住、管住和用好“看得见的手”,防止政府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错位、越位和缺位,以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三张清单”之清

政府为行使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职能,拥有广泛的权力,包括决策权、审批权、执法权、强制权、处罚权等。仅各级政府掌握的行政审批权就有数千项之多。政府部门将大量的精力耗费在前置审批上,而事中事后监管却没有跟上。一方面窒息了市场的活力,另一方面政府该管的却没有管住,导致市场失序。只有下大力削减政府审批权和其他窒息市场活力的权力,并用“清单”将之确定,将政府权力关进“清单”的笼子里,才能营造出公平竞争的、有创造力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同时发挥好政府监管市场的作用,维护好市场的秩序。

“负面清单”宣示和明确的是“法无禁止皆可为”的法治社会原则。“负面清单”是政府将法律、法规和政策不允许市场主体进入的行业、领域和经济活动均以一张统一清单的形式公布。除了清单上列出的禁区,其他行业、领域和经济活动均向市场主体开放,政府不得限制。这样,对于市场主体来说,“法无禁止皆可为”就具体明确化为“负面清单未列者均可为”。负面清单这一管理创新模式,让市场主体明了可为和不可为的明确界限,会省去为每一市场准入而到处托人、找关系、送礼等耗费的大量的时间,并避免因时间的耽搁而失去许多可能的机会(市场的机会往往稍纵即逝)。很显然,负面清单制度有利于看住、管住政府随意干预市场的手,防止政府“看得见的手”任性。

“权力清单”宣示和明确的是“法无授权不可为”的法治政府原则。“权力清单”是政府将所有法律、法规授予政府和各政府部门的职权统一整理、归纳为一张清单,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凡是政府和政府部门依法可行使的权力均列在清单上,未列的权力,即法未授予的权力,政府和政府部门均不得行使,行使即构成违法,行政相对人可请求用权机关撤销或者确认其违法或无效。这样,对于政府来说,“法无授权不可为” 就具体明确化为“权力清单上未列者不可为”。很显然,权力清单制度有利于推动权力公开运行、强化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2014年,国务院要求各中央部门公开所有审批事项,其审批权只限于公开的审批事项,不得增加或变相增加。如财政部的权力清单公开了牵头的18项审批项目;国土资源部公开了45项审批项目,主要在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的建设用地审批与地质勘探等方面。

“责任清单”宣示和明确的是“法定职责必须为” 的法治政府原则。“责任清单”是政府将所有法律、法规赋予政府和各政府部门的职责统一整理、归纳为一张清单,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放权”并非“放任”,“简政”不是“减政”,简政放权减量不减质。因此,必须以 “责任清单”明确政府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的职责。政府只有积极履责,才能建立和维护诚信经营、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激发企业动力,鼓励创新创造,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公平,保护生态环境。因此,各级政府和政府部门对于责任清单上列出的法定职责,必须认真履行,不履行即构成不作为,行政相对人可请求有权机关责令其履行或者确认其违法并承担违法责任。这样,对于政府来说,“法定职责必须为” 就具体明确化为“权力清单上所列职责必须为”。

从政府“三张清单”的上述涵义和功能、作用可知,“负面清单”、“权力清单”主要是针对政府乱作为,要求政府用权不能任性,政府不得随意干预市场,不得行使法律没有明确授予的权力,不得对行政相对人设定和加予非法定义务;“责任清单”则主要是针对政府不作为,要求政府依法积极履责,政府和政府部门不得在履责上互相推诿、互相扯皮,政府官员不得为官不为。有了“负面清单”,市场主体就不用再查上百部法律、上千部法规、上万部规章和政策性文件,即知道自己不能做什么,哪些领域、哪些行业不能进入,除了不能做的都可以大胆地、理直气壮地去做,除了不能进的领域、行业都可以大胆地、理直气壮地进入;有了“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政府和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就不用再查上百部法律、上千部法规、上万部规章,就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和应该做什么,以不越位、不缺位;有了“三张清单”,我们老百姓遇事也就不用再去查千千万万的法条,就知道政府哪些事无权做,哪些事应该做和必须做,它无权做的对我们做了,就是越权,它应该做和必须做的不做,甚至我们请求它做它还不做,就是失职,我们就可据此向法院告它,法院就可据此判它败诉。

“三张清单”之间

“权力清单”与“责任清单”可以认为是“负面清单”的保障。只有“权力清单”将政府权力的范围限定了,才能避免政府将权力之手伸向“负面清单”之外的事项,随意扩大“负面清单”的范围。只有“责任清单”将政府职责明确化了,才能保证政府对列入“负面清单”的事项依法予以有效规制,管住管好,对未列入“负面清单”的事项,也依法进行严格的事中事后监管,保障市场主体依法运作,以维护必要的市场秩序。未列入“负面清单”的事项只是法律免除市场主体进行市场准入审批,而并非法律免除这些事项接受任何行政监管。对于市场主体违法,违反和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无论属于“负面清单”所列或未列事项,政府均应依“责任清单”所列之职责,依法予以查处,追究相应市场主体的责任。否则,整个市场将无法运作。

至于“权力清单”与“责任清单”的关系,二者更是密不可分。权力和责任是统一的,拥有多大的权力就要担当多大的责任,肩负多大的责任才赋予多大的权力。权力(职权)是责任(职责)实现的手段。法律、法规在赋予相应政府和政府部门责任(职责)时,即同时授予其实现该责任(职责)的权力(手段)。

相关热词搜索:政治 2016政治热词 政治热词面试题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17 版权所有 博文学习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090058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