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科相关 > 政治 > 正文
 

中国的地缘政治

发布时间:2024-12-22 09:57:06 影响了:

小编语:为你精心整理的中国的地缘政治,希望对你有帮助! 如果喜欢就请继续关注我们博文学习网(www.hnnscy.com)的后续更新吧!

中国的地缘政治篇一:地缘政治新格局和中国的战略选择

地缘政治新格局和中国的战略选择

郑永年

2016年05月31日

郑永年专栏

世界正进入地缘政治大变动时代,所带来的危机超乎人们的预期甚至想象。全球圣战主义的崛起、中东区域秩序的解体、欧洲难民危机、法国右派力量(国民阵线)和美国特朗普主义的兴起、朝鲜半岛核危机、新兴经济体的巨大不确定性、金融震荡、大国争端等等变化,都是地缘政治危机的表象。

从地缘政治的视角来说,中国最直接挑战就是亚洲地缘政治的变迁。这变迁尽管有诸多要素,但更和中国自身的崛起有关。历史地看,一个大国的崛起不可避免地要引发地缘政治的变革。因为当一个国家崛起了,就会形成以这个国家为中心的新的地缘政治影响范围或者新秩序,其形成必然导致原来地缘政治格局秩序的强烈反弹。

尽管中国崛起所产生的影响力是全球性的,但中国地缘政治最直接的影响,主要是对周边国家及其和周边国家相关的其它国家,尤其是大国。这些国家对中国的反应表现在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作为国家个体的单边反应,第二个层面是这些国家对中国崛起的多边集体反应。在第一个层面,包括美国、日本和东南亚各国;在第二个层面,则包括美日联盟、美国和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关系、日本和东南亚之间的关系。类似的情况也有可能随着中国的继续崛起,向其它地区扩展,例如印度。这两个层面既互相关联,也可以相对区分开来。如果把两个层面混为一谈,很难看到问题的本质,更难找到应付问题的有效方法。

国际关系首先是双边关系。对中国而言,首要的是中美关系。全世界的目光都盯着中美关系,因为这对关系是当今国际关系的两根主柱,任何一根主柱垮了,天下就会大乱。两国如果合作,什么事情都好办;但如果发生冲突,整个世界都要遭殃。就双边关系而言,中美关系并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两国并没有直接的地缘政治冲突,因为两国处于太平洋的两岸,如习近平所言,具有足够的空间来容纳两个大国;而且中国努力建设“新型大国关系”。避免大国冲突即“修昔底德陷阱”是习近平所担忧的两个“陷阱”之一(另一个是“中等收入陷阱”)。这种避免冲突的意识很重要,它引领着中国对美政策大方向。中美已经发展出了高度互相依赖的关系。前些年一些美国学者称中美经贸关系为“中美国”。近年来,两国的政治关系不如人们的预期,但经贸关系上的“中美国”并没有多大的变化。

战略上担心中国崛起

影响中国地缘政治的第二对双边关系是中日关系。这里最重要的是日本再一次向大国地位冲刺。日本是亚洲第一个成功现代化的国家,曾经是亚洲的最强国。但崛起之后发动亚洲战争,为亚洲各国带来灾难。今天的日本从很多方面来说其大国地位已经过去,包括国内的变化例如老龄化和经济萎缩,和国际因素如美国的制约和中国的崛起。日本已经是一个中等国家。不过,日本今天企图通过国家正常化来再次成为大国。作为主权国家,成为大国的企图可以理解,不能让日本邻国接受的是其错误方法,即通过为其战争历史辩护和合理化。日本的行为经常激发邻国的民族主义,尤其是中国和韩国,而邻国的民族主义的高涨,又促使日本对邻国尤其是中国的恐惧。

东南亚各国今天都和中国发展出越来越紧密的经贸关系。这是地缘经济使然。中国的崛起是开放式的,有效地促进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发展。不过,就双边的战略关系来说,东南亚国家分为两个群体,一类是包括菲律宾、越南等和中国有主权纠纷的国家,另一类是那些和中国不存在主权纠纷的国家。随着中国的崛起,前一类国家感觉到时间不在他们这一边,因此要在领海领土问题上有所作为。尽管中国早在邓小平时代提出“搁置主权争议,共同开发”,但这些国家并不理会,而是对南中国海进行单边开发,这就导致了中国的反弹。再者,东盟(亚细安)作为一个整体,在战略上也担心中国崛起。东盟相信,如果东盟本身或者其它区域外大国不能平衡中国的崛起,中国迟早要成为主导本区域的国家。

面对中国的崛起怎么办?美国所担忧的是其霸权地位,即恐惧于中国对美国霸权地位的挑战,因此要千方百计地来遏制中国的挑战。在这个意义上,美国和日本、东南亚各国的关系,对中国的地缘政治秩序构成了很大的挑战。美国所使用的方法很是老套,即传统的联盟方法,包括美日同盟,和东南亚一些国家的联盟等。美国所谓的“重返亚洲”的实际表现,主要是强化和东亚一些国家的联盟关系。在经济上,美国也想作为,主要是通过TPP对中国施加压力。不过,经济上美国对中国的约束力已经不再那么有效了,因为中国本身也已经具有足够的能力来反制。

对日本来说,日美同盟具有不同于美国的议程。在浅层次来说,日本是要借助所谓的“中国威胁”来强化日美同盟,再用这个同盟来对付中国;从深层次来说,日本是要发展出自己的独立势力范围,营造自己的联盟来冲刺其在亚洲的大

国地位。因此在南中国海问题,表面上日本是为了配合美国,但日本是有自己的地缘政治企图。

东南亚一些国家在和美国、日本结成同盟或者准同盟的过程中,也是各打算盘。经济上东南亚国家很难独立于中国。对多数东南亚国家来说,中国的经济崛起也是它们本身发展的机会。所有东南亚国家和中国的经贸关系一直在深化和强化。不过,在战略问题上,多数东南亚国家对美国和西方具有深厚的“认同政治”。殖民地历史、冷战时期的对立、中国崛起过程中不能把握同东盟小国的关系等等,都是东南亚诸国高度“西方认同”的根源。

所有这些单边的和多边的形势综合起来,今天似乎已经造成了亚洲一些国家正在联合起来对付中国崛起的局面。

这也是中国国内很多人所认知的中国地缘政治局面。对这个局面,很少有人会说是积极正面的;相反,很多人担心和忧虑中国会被围堵,其崛起进程会被中断。作为崛起中的大国,中国当然对此会有反应。从中国迄今为止的反应来看,中国至少有如下几种选择。

中国的战略选择

第一,再次努力改善和邻居的关系,使得自己和亚洲其他国家更加整合。无论在东海还是南中国海问题上,中国都没有主动挑起事端,都是反应性的。中国这些年的反应尽管很难被其邻居所接受,但毕竟掌握了主动权。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可以“进两步,退一步”,以大局为重,稳定局势。中国一方面不会投降,不会为外在的压力所屈服,但另一方面则可以努力把双边和多边的关系,从战略向经贸倾斜,并且通过各种经济项目真正使得亚洲邻居受惠。中国也可以在战略上持开放态度,随时和周边国家进行政治和外交谈判,回到“搁置主权争议、共同开发”的道路。在这样一种情景中,中国会继续让东盟扮演领导角色。

第二,中国倾向于和亚洲的一些国家强化关系,而和另一些国家僵持下去。中国可以接受一个整合的、对中国友好的亚洲,但不太可能接受一个联合的、围堵中国的亚洲。鉴于中国强大的经济能力和日益崛起的战略能力,即使中国没有能力改变所有亚洲国家(尤其是那些和中国具有主权纠纷并且与中国对峙的国家)的态度,中国却有能力选择和哪些国家好友,和哪些国家不友好。即使中国继续坚持“不结盟”的政策,还是可以强化和一些国家的经贸和战略等方面的关

系,形成中国所说的伙伴关系。这种选择对亚洲尤其是东盟不利,因为这样做有可能造成亚洲的分裂。

第三,中国可以实行“向西看”的政策,借此减轻来自东部美日同盟、美国和东南亚一些国家联盟的战略压力。在一定程度上说,中国已经开始尝试这种战略。“一带一路”中的“一带”显然具有这方面的考量。近年来,中国针对非洲和欧洲的外交政策力度在加大。如果中国继续在东南亚地区的外交努力受阻,这一趋势会变得更加不可避免。这一选择尽管对中国成为海洋大国不利,但毕竟可以缓解战略压力,避免和美日同盟的正面冲突。不过,这一选择对东南亚国家更不利,因为东南亚地区很有可能成为一个侧重于战略和军事竞争的区域,而不是以经贸为主体的区域。

第四,中国可以选择营造另一类“新型大国关系”,即和俄罗斯、印度等国的关系。迄今为止,中国的“新型大国关系”是针对美国。但如果这对关系没有办法建成,而中国又不想和美国公开冲突,中国也可以选择通过和俄罗斯等大国发展关系来平衡美国。俄罗斯尽管国力不如从前,但就地缘政治来说,是一个永远不能被忽视的力量。俄罗斯也在寻找其地缘政治影响力,重建其地缘政治秩序。这里,俄罗斯和印度、俄罗斯和越南等国之间的关系对中国至为重要。如果俄罗斯和印度、越南等国发展出具有实质性的关系,就会创造一个非常复杂的利益网络链条,避免一个意在针对中国的美国印度联盟或者美国越南联盟。而像印度这样的文明大国,实际上也有这种需求。印度很难完全靠向美国,而是要在诸大国之间搞平衡,通过平衡来拓展其国际影响力。

面对急剧变化的地缘政治形势,中国有诸多战略选择。中国的选择极其重要,基本上决定了亚洲未来的地缘政治局面,甚至是战争与和平。

作者是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所所长 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

中国的地缘政治篇二:中国的地缘政治解析

无论我身处世界哪个地方,在南非、欧洲或者和拉荷亚,我总会被问到同一个问题“中国怎么样?”以及随之而来的轻轻的惊叹。过去中国所积聚的影响力,正在摇摇晃晃的日益增速。在石油、矿石、耕地、股票或者债券市场,你必须和中国政府领导的拥有一万亿美元基金的机构竞价。在这些市场,中国逐步成为最重要的参与者。底线:无论你是否正在充满气罐还是交易信用违约互换,中国的决定影响着你的袖珍宝典。



 最清楚不过的事情是,在基本情况不会改变的时候必须看到中国的长期需求。我的朋友George Friedman和他在斯坦福德的团队是这方面的行家里手。他们的地缘政治研究并不在意流行的观点,而是集中发现国家政策背后的真实驱动力。这对中国市场来说特别重要,因为传统的财务状况分析是不可能的,,利润动机也不适用。



 星期一,George和他的团队将发布他们的地缘政治研究专著系列的第二篇——中国的地缘政治。我已经收到这份报告的副本,这将是我们杂志的特别版。你知道中国是个孤岛吗?想知道他们国家财富之后的战略吗?对西藏和达尔富尔的政策?加入Stratfor吧。你可以得到一整年的Stratfor的洞见,加上关于中国的地缘政治和其他地缘政治专著。你不想失去这次机会。



 下面这张地图显示中国如何是孤岛。太迷人了。这不过是George用以说明中国如何组成的诸多地图中的一张。我希望你发现这报告多么有趣。



编辑 John Mauldin



中国的地缘政治:被封闭的巨大力量



 当代中国是个岛国。尽管并非被水包围(只有东侧是海洋),中国周边的地势使它从任何方向都很难接近,只有少数地方能够进入中国。不过为了了解这个国家,我们必须从那些包围它的山区,丛林和荒地开始。这些坚固外壳包容了并保护着中国。



 中国内部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核心腹地和围绕着的缓冲区域。中国有一条15寸的等雨量线。在这条线的东部年降雨量大于15寸,西部则小于15寸。大批中国人居住在这条线的东部和南部。这即是中国的核心腹地,大多数中国人生活的地方,汉族人的家。这有助于了解为什么超过十亿的中国人住在只有美国一半面积的地方。



 这片腹地分成南北两部分,并形成了两种主要的方言,北方的普通话和南方的广东话。两种方言的书写方式是相同的,但是谈话时几乎无法相互了解。这片地区有两条主要的河流,北方的黄河和南方的长江,还有一条长度排在第三位的南方的珠江。这里是中国的农业地区,然而有关于中国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人均耕地面积只有世界水平的三分之一。这种压力造就了近代中国历史——必须在这里生活,又试图超越这片土地。



 一圈少数民族地区围绕着腹地——西藏、新疆(维吾尔穆斯林的故乡)、内蒙古和满洲。历史上,这些缓冲地区在中国强盛时被统治,衰弱时则脱离。今天,大量的汉族人安置在这些区域。这是矛盾的一个原因,不过今日汉族人已经足够强大了。



 这些区域在中国古代构成了威胁。汉族中国富含江河雨水,农民和商人较多,而环绕

着多是游牧民族。13世纪,成吉思汗率领蒙古侵略并占据了汉族中国的一部分。直到15世纪,汉族才重新夺回了主权。这个时期之后,中国人的策略保持着一致:缓慢系统的维护对外部区域的统治以防遭受到游牧骑兵的攻击。这种规则改变了中国的对外政策。 

 还有另一个原因。除了提供缓冲之外,这些领地还可以提供防御边界。有了这片边界地区,中国就可以高枕无忧。让我们按照顺序看看中国边界的本质,从东边沿着南部的越南和缅甸边界开始。越南边界是能够通过大型军队和进行大量贸易的唯一边境。实际上,不久前的1975年,中国和越南进行过一场短暂的边境战争。这里的某些地域在历史上是中国控制着越南的。然而,南部边境的其他地方,云南和老挝缅甸交界处,是难以穿越的丘陵丛林,几乎没有道路。大张旗鼓的通过这里是不可能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国试图建设缅甸公路到达云南以支援蒋介石。这办法太困难无法实现。中国在这片区域是安全的。 

 开卡博峰,海拨将近19000英尺,是中国,缅甸和印度的分界。中国的西南边境从这里开始,背靠着喜马拉雅山脉。准确来说,中国统治下的西藏是印度和两个喜马拉雅山脉国家尼泊尔和不丹的分界线。这条长长的弧线经过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结束于25000英尺海拨的胜利峰。这座巨大山峰是中国、吉尔吉斯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的分界。这条边境线能够通行,不过有点费劲。在历史上,商队曾经穿行过部分地区。总体来说,喜马拉雅山脉阻挡了商贸活动和军队入侵。印度和中国,还有中国和大部分中亚地区是彼此隔绝的。



 唯一例外的是分界线的下一个区域哈萨克斯坦。这片地区可以通行,但是交通并不发达。经过开发,这里将会变成中国和欧亚大陆之间的主要通道。这段大陆桥中国是可以利用的。问题在于距离。哈萨克斯坦的边境距离汉族中国的最近的省市也有大概几千英里那么远。而且必须通过人口稀疏的穆斯林领地。这片领地已经表现出挑战中国的姿态。很重要的是,丝绸之路曾经经过新疆和西面的哈萨克斯坦,这是唯一的通路。



 最后,漫长的北方边境先是和蒙古接壤,然后是俄罗斯,直到太平洋。这段边境绝对可以通行。其实,中国历史上发生过一次成功的入侵。当时从蒙古来的游牧骑兵占领了汉族中国的大部分土地。中国的内蒙古和满洲作为缓冲地带保护了汉族中国免受其他攻击。中国人没有向北方侵略有两个原因。第一,历史上,那边没有什么有价值的东西。第二,南北交通很困难。俄罗斯有两条铁路线横贯西部和太平洋——著名的西伯利亚铁路和贝加尔湖-阿穆尔河主干线。后者连接着这两个地区并联通了西伯利亚铁路。除此之外,没有东西向交通方式。也没有南北向交通方式。确实没有其他办法。



 从海参崴到布拉果阜司钦斯克的太平洋一带的俄罗斯边境是最有可能进入中国的地区。这片区域具备合理的交通条件,人口和相互的其他优势。如果中国和俄罗斯曾经有过争端,那么这个地区将成为中心。如果你从这里向南移动,离开太平洋,将会到达朝鲜半岛。中国上次的军事争端就发生在这里。



 接下来是太平洋海岸。这里有无数的海港,历史上发生过大量的海洋贸易。很有意思的是,除了蒙古企图进攻日本之外,中国最主要的海上活动仅仅是为了贸易而进入印度洋,却被很快放弃了。中国从未成为海上霸权。直到19世纪,没有出现过强大的海上舰队威胁中国,所以中国也没有兴趣兴师动众建设海军。



 中国控制了西藏、新疆、内蒙古和满洲后变成了一个被隔绝的国家。汉族中国只有在东南地区同越南有冲突的可能性。除此之外,周围的少数民族缓冲地区已经在政治上归属中国。第二个冲突地区是东部的满洲,涉及到西伯利亚和朝鲜。最后是新疆-哈萨克边境的连接欧亚大陆的开放通路。



 自从19世纪中叶西太平洋的欧洲人到达之后,中国最薄弱的地方即是海岸地区。欧洲人以有限的武力为后盾,为着商业的目的侵犯中国后,这场长久而屈辱的战争是中国所遭遇的最重大的军事攻击。后来,日本人侵略中国,占据了中国东部的大部分地区,包括在1930年占据满洲。尽管军事力量悬殊,经过多年战争,日本仍然无法迫使中国政府投降。汉族中国因着广阔的面积和密集的人口,是不会轻易屈服的,这是个简单的事实。无论日本人取得多少胜利,他们仍然无法决定性的击败中国。



 中国是难以侵犯的,凭着它的面积和人口,更难以占据。这也使中国不容易侵犯其他国家——不是绝对不可能,而是相当困难。拥有全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中国能够与世界隔绝,就像是19世纪英国武力进入之前和毛泽东统治(来自:WWw.HnnscY.com 博文 学习 网:中国的地缘政治)下的那种状况。这些都表明中国是一种强大的力量,但是和其他强大力量所表现出来的方式不一样。



中国地缘政治规则



中国有三个压倒性的地缘政治规则。



1在汉族中国地区保持内部统一。



2保持对缓冲地区的控制。



3保护海岸防止外国侵犯。



保持内部统一



 中国比其他强大力量更加封闭。中国的人口数量结合着安全的边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允许它在发展过程中与世界仅需要极少的交流。比如,毛泽东时代,中国成为主要是内部利益驱动的孤岛国家,对世界表现出冷漠或者敌意。除去它被卷入朝鲜战争以及平定动荡的缓冲地区,可以说是安全且相对和平的。然而中国内部经历了周期性的自发产生的混乱。 

 中国孤岛状态的弱点是贫穷。从人均耕地面积来看,这个封闭的国家是个穷国。人民如此贫穷致使由国内需求带动经济发展是不可能的。然而,孤立的国家是很容易被中央政府管理的。中国最大的危险是汉族中国人内部不和。如果这个问题发生了,如果中央政府不够强大,那些附属地区将会脱离,中国面对外敌会变得十分脆弱。



 中国走向繁荣昌盛必须参与贸易,出口丝绸,银器和工业产品。历史上,陆路贸易并未给中国带来麻烦。丝绸之路允许外国势力进入中国,随之产生的财富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不稳定。但是整体上是能够被管理的。



 工业化的动力改变了中国贸易的地理和它的进程。19世纪中叶,英国率领下的欧洲强

迫中国政府开放贸易,由此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一页。第一次,太平洋海岸而不是中亚成为世界的连接界面。这极大地动摇了中国。



 中国和世界的贸易日益加强后,从事贸易的中国人突然获得了财富。那些沿海地区的省份,贸易开展的深入的地区,变得相对富裕。而内陆地区(不是指始终贫苦的缓冲地区而是指汉族中国的不靠海岸的省份)仍旧贫穷,有大批为生存而忙碌的农民。



 中央政府在平衡沿海和内陆地区的南辕北辙的利益需求。沿海地区,特别是一群富裕的领导阶层,希望能够保持并加强与欧洲,美国和日本的关系。贸易越是紧密,沿海地区的领导阶层越是富裕,地区间的贫富悬殊越大。等到某个时候,那些与商人和政治人士有着密切关系的外国人就越来越握有权力,直到超过中央政府对沿海地区的影响力。这种最坏的地缘政治的噩梦变为事实。中国分裂成多个地区,其中一些很快被外国人特别是外国商业利益所统领。北京失去了对国家的控制。必须提醒大家注意,这是日本侵略却极为奇怪的无法打败中国的上下文。



 毛泽东有三个目标,马克思主义暂且不谈。第一,他想重新统一中国——重新将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和政治中心。第二,他想结束沿海地区和其他地区的不平等。第三,他想将外国人驱逐出中国。简单说,他希望重建一个统一的汉族中国。



 毛最初在1927年发动城市武装起义,后来失败了。企图打破中国权贵和外国势力的联盟是不可能的。经过长征,他来到中国内地,在这里召集了兼有国家主义和平等主义的大规模农民军队。1948年,他回到了沿海地区并驱逐了外国人。毛重新封闭了中国,实行中央集权,接受了必然的现实。中国变成了平等却非常贫困的国家。



 中国最主要的地缘政治的问题在于:如果要发展,就必须从事国际贸易。而这样做,又必须使沿海城市成为对外接口。如此沿海城市和附近地区很快富裕起来。外国人对这片区域的影响力增加了。进而外国势力与沿海的中国人联合起来开始对抗中央政府的利益。怎样既参与国际贸易中又避免上述结果是中国始终面临的挑战。



控制缓冲地区



 在毛升起之前,中央政府力量薄弱,汉族中国始终卷入抗击日本,解放战争和地区分裂之中。尽管满洲在中国人控制中,苏联却控制了外蒙古并将影响力延伸到内蒙古(苏联的军事实力远胜于马克思意识形态),西藏和新疆漂泊不定。



 毛在进行解放战争的同时也在为控制缓冲地区奠定基础。有趣的是,他的第一个动作就是封锁苏联在上述地区的利益。毛巩固了中国共产党对满洲和内蒙古的控制,有效地令苏联出局。新疆在地方武装首领杨增新的统治下。解放战争结束不久,毛就赶走了他,接管了新疆。最后,1950年,毛开始对付西藏。1951年解放西藏。



 对缓冲地区的迅速巩固使毛拥有了免受侵犯的安全国家,这是中国历代帝王所追求的。控制西藏意味着印度无法穿过喜马拉雅山脉在西藏高原生根。喜马拉雅山脉可能发生小规模战争,但是没有人能够令多种部队越过高山而且补充供给。只要西藏属于中国,印度人只能老老实实呆在大山的另一边。新疆,内蒙古和满洲是中国和苏联的缓冲带。毛是地缘政治家

而不是空想主义者,他并不相信苏维埃。面对这些缓冲区,他们无法进攻中国。距离,恶劣的交通,匮乏的资源意味着,如果苏联进犯中国,在到达汉族中国人口稠密区之前就落入巨大的后勤问题中,只能被迫停顿下来,就像从前的日本那样。



 中国与邻国越南、巴基斯坦和阿富汗有过小摩擦。但是真正有问题的是满洲,确切的说是朝鲜。苏维埃政权比起中国人来,更加支持北朝鲜入侵南朝鲜。很难推测约瑟夫·斯大林当时的想法,但是这想法明显起作用了。美国人插手进来,击溃了北朝鲜军队,到达了中国边境鸭绿江。中国人看到肩负先进武器,受过良好训练的美国军队涌入边界地区,决定阻止他们前进,并予以回击。三年的残酷战争使中国死伤一百多万人。从苏维埃政府的角度看,中国和美国之间的战争对他们是很有好处的。但是Stratfor的观点认为,这场战争证明中国人对待边疆地区或者说缓冲地区的侵犯是非常敏感的,因为这是国家安全的基础。 

保护海岸



 缓冲地带严密控制之后,沿海成为中国最薄弱的地方,但是并非因为容易侵犯而薄弱。回顾日本侵华的历史,没有人会有兴趣和实力进犯中国大陆,进行军队供给,还希望能够赢得战争。侵略毫无意义。



 对中国沿海的威胁是经济因素,不过似乎也不能称为威胁。我们已经看到,英国闯入中国最终完结在国家动荡,中央政府轰然倒塌和内战之中,而这一切都是经济繁荣导致的。毛通过闭关锁国和肃清与外国商人勾结的阶级分子解决了这个问题。对毛来说,不愿与外国往来是很自然的政策。他认为外国的存在对中国的稳定具有流水冲刷侵蚀底部那般危险。比起混乱,他更喜欢贫困的和谐。他也明白,凭着中国的人口和地理,没有先进的军事-工业组合,中国人也足以保护自己免受潜在的攻击。



 他的继任者邓小平继承了能够控制中国和缓冲地区的强大政府。他感觉到来自改善民生的巨大政治压力。他心知肚明科技的差距最终会威胁到国家安全。为此他赌下历史筹码。中国太贫穷了,内部需求无法带动经济发展的现状他太清楚了。



 邓认为中国能够向外国资本开放,将中国经济从农业和重工业重新定位在出口导向产业。这样做能够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进口技术,培训中国劳动力。邓打赌这次将不会导致中国动乱,造成富裕的沿海省份和内地之间的紧张形式,培植地区分割或者置沿海地区在外国统治之下。邓相信,依靠忠实的军队和共产党组织,维持强大的中央政府就可以避免这些不利局面。邓的继任者仍然想办法维持着这种对政府的忠诚,而不是对制造个人财富的外国投资者的忠诚。这就是一直在玩的赌注。



中国的地缘政治和当前状况



 从政治和军事的角度看,中国已经达到了战略目标。缓冲区域是完整的,中国也没有面临欧亚方向的威胁。我们能看到西方国家企图迫使西藏分立以达到阴谋破坏中国安全的目的。不过对中国来说,西藏只是小小的骚扰。中国不可能让西藏独立。藏族人无法胜利起义,也没有人打算侵占这个地方。同样的,维吾尔穆斯林也只是对新疆的骚扰而不构成直接的威胁。俄罗斯没有兴趣或者能力进犯中国。朝鲜半岛也不能构成直接的威胁。



中国的地缘政治篇三:地缘政治与中国外交

地缘政治与中国外交

摘要: 地缘政治是分析国际关系的一个重要视角.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传统的地缘政治学逐渐复苏,发展成为全球地缘政治学。从全球地缘政治视野中,中国周边地区的地缘政治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的地缘政治形势要求中国外交做出相应的调整,以应付新形势的需要。通过考察中国周边外交思维的变化,特别是考察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周边外交中逐步生长起来的新外交思维,我们得出结论: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区域多边制度主义应当成为中国在周边地区的重要外交战略,这是地缘政治变动的客观要求和中国外交新思维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中国;地缘政治;外交战略

一、中国所处的地缘政治环境

旋转地球仪,环视中国的版图,你立马会发现中国所处的地理位置非常有意思。中国处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与最大的海洋边缘,雄踞亚洲东海岸,位居远东的中央部分,具有漫长的属于中纬度的海岸线,辽阔的版图几乎占亚洲面积的四分之一,这种位置为中国提供了在亚洲乃至整个亚太地区生长、发展和壮大的天然有利条件。但是,中国面临的地缘政治形势并不容乐观。

从地缘区位上讲,中国被众多国家所包围,北有老牌帝国俄罗斯,东北方向有充满变数的朝鲜半岛,南面是新近在崛起的印度和越南等国,还有一个强大的日本守在我们门口。我们 再来眺望一下,在中国的周边还有一些随时都可能“投敌”的南洋国家和动荡的阿富汗,以及势力无所不在的美国。目前国际共产主义处于极度低潮时期,世界上的很多国家都在向西方国家看齐,发展中国家分化、西化倾向明显,中国不得不承认处于比较严峻的国际政治地理环境之中。 二、直接影响我国地缘政治的国家或地区及我国对各自采取的外交战略

(一)美国

从地图上来看,美国不应列为影响我国地缘政治的国家,但是美国是当今世

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对中国而言,发展对 美关系一直是其外交之中的“重中之重”。

美国人曾提到,在构筑以它为主导的欧亚大陆地缘战略新格局中,与中国的政治合作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美国在各个大国之间搞力量均衡,防止出现任何一个国家来挑战美国的霸权地位。近年来,随着中国在该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美国国内展开了对中国采取“接触”抑或“遏制”的大辩论。考虑到中国在整个东亚、中亚、南亚所具有的巨大潜在影响和日本在本地区不获信任的政治孤立状况,美国必须彻底放弃“遏制”或敌视中国的政策,而要与中国展开政治对话与 合作,不得不建立一个比较成熟的战略关系---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

(二)日本

日本可以说是中国的门户,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对日关系一直是我国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对日战略,可以说很理性,并没有因为日本国内一些右翼势力对二战期间所犯下的历史罪行一直持顽固态度以及小泉等政要多次参拜靖国神社而怀恨在心,煽动国内人民的仇恨情绪。

在经济上,我国应继续坚持不以政治干扰影响经贸关系的原则。中日自恢复正常外交关系以来,中日贸易额增加了 60多倍。所以中国应进一步扩大中日经贸合作领域,加强民间经济交流,建立两国之间牢固的经济关系。在文化上,广泛开展各种形式、各国层次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利用两国几千年友好交往的历史和文化上的渊源关系,进一步加深两国人民之间的 相互了解和友谊,大力培植民间友好力量,这是发展中日关系的一条重要经验。在政治上,继续坚持提出“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口号,以中美建立的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为契机,明确反对日本走向军事大国的任何企图和举措,不断加强对相互战略的理解和深化,来促使日本政治关系的稳定发展。

(三)朝鲜半岛

自近代以来,朝鲜半岛一直是东北亚国家相互争夺的地缘政治焦点,成为东北亚局势流变动荡的关键性诱因。对此,中国付出了沉重代价,有时几近亡国。

正是由于地缘政治原因,冷战时期,中朝并肩作战,阻止了美国越过“三八线”,并把美国直接威胁中国安全的企图直接扼杀在摇篮之中。冷战结束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全球性对抗的消逝,但东北亚局势仍然紧张,对峙局面仍然存在。从总体上看,这种框架是相对稳定的,处于非敌非友的态势。但是半岛形势错综

复杂,无论统一后美军撤出与否,都可能对中国带来影响。而且,朝核危机也折射出了中国与半岛国家尤 其是与朝鲜之间存在着相当分歧甚至是某种程度上的互不信任,反映出中朝关系尚存在一定问题的客观现状。朝鲜半岛历来是我国的战略利益地区,其去向与我国利益攸关。

(四)俄罗斯和中亚

中俄两国由于地缘政治的原因,历史上就曾发生过多次纠葛和冲突,中国也多次受到俄国的宰割。1991 年岁末,苏联解体,俄罗斯独立,中俄顺利实现了由中苏关系向中俄关系的平稳过渡。冷战后,虽然俄罗斯的经济受到了影响,但是它的军事势力在世界上还是屈指可数的。

从地缘政治上看,中亚地区是亚欧大陆的战略要道,是中东石油的重要陆路运输线。由于前苏联解体和外部势力的介入,以及塔吉克斯坦内乱、阿富汗内战的影响,使得中亚地区的民族、宗教、资源和领土等方面矛盾比较突出,导致这一地区的国际恐怖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活动猖獗。这些 邪恶势力同时也威胁到邻国的社会安全和地区稳定。中国在中亚问题上的核心是保证中亚地区的地区稳定,防止该地区宗教极端主义和分裂主义势力威胁中国的西部安全,保障中国在必要时能获得中亚的能源供应。要达成上述目标,最好的策略是大力推动中亚地区的经济一体化,在该地区发挥经济上的主导作用,以经济上的利益牵制美国的政治经济渗透,密切与中亚五国的经济联系。

(五)南亚和东南亚

南亚次大陆在地缘上也与我国安全又密切关系。温家宝总理于 2005 年 4 月对印度进行了正式访问,双方签署了《联合声明》,中印关系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阶段。中国和南亚国家加强合作有利于亚洲政治局势的稳定和团结,作为互邻的地区,从国家安全的角度而言,彼此建立相互信任、携手合作的关系,对于促进地区稳定、经济发展都有利。中国和南亚是国际新格局中正在崛起的力量,这对第三世界具有特殊意义。加强合作对于维护彼此的权益是十分有益的。同时,中国还必须加强同巴基斯坦、缅甸的战略合作,这样才能维护西南边疆的稳定。在地缘政治上讲,东南亚扼守了太平洋到印度洋的通道,如果任何一个国家想控制这两大洋之中的任何一个,都必须要控制东南亚,否则就不可能完全达到在该地区的势力存在。东南亚是中国的战略核心区,其重要性不亚于台湾。台湾在地缘政治上给我们提供了突破第一岛链的战略基地,而且拥有了东海油气田的战略后方,有了和日本对抗的基地。而东南亚是我们前出印度洋的咽喉,这个位

置就像一只大手死死的掐住了我们通往印度洋的通道,印度洋是我们能源海上通道和非洲地区的必经之地,所以中国应继续加强与东盟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以经贸交流的加强巩固和发展双边的政治关系。 三、地缘政治环境对中国政策的影响

地缘政治环境,对中国国内的政治生态进程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由于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迫使中国不得不长期维持一个高度集权的强有力的中央政权并过渡强调保持国内稳定,以促成政策的连续性与稳定性,从而忽视对世界范围内普世价值的遵从。籍以高度行政集权模式降低公共政策与民众期待之间的差异可能会削弱政府在面临国内和国际挑战时做出正确判断和坚决回应能力的可能。 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还导致中国外交必须学会和适应在大国之间寻求平衡的艺术并对有关争议采取谨慎和容忍策略,这也合理地解释了中国在海洋争端中奉行“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战略的理论形成过程。

四、构建超地缘的国家战略

中国要降低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对国家的不利影响,除传统的平衡大国关系、立足东亚,推进睦邻友好战略、奉行独立自主的多边外交外还必须构建以金融、文化和媒体力量为主要元素的超地缘的国家战略。建立独立、自由、开放的媒体平台,在国家传播领域形成民众积极参与、媒体自由讨论、学者借智创新、官方扬弃施政的良性互动氛围。这既有利于在重大国内和国际挑战面前集中民智,也有利于外界了解中国真实的民意,从而提高国家的话语权。不同渠道表达的不同观点还将为中国外交赢得更多的回旋空间。

参考文献:

[1]白桦.地缘政治视角下的中国石油外交战略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06.

[2]曹飞.中亚国家政局演变中的大国博弈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6.[3]姚勤华,戴轶尘.中国与中亚地缘政治关系新析[J].俄罗斯研究,2004,

(1).

[4]于朝晖.整合公共外交[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

[5]韩波.论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中国地缘战略[D].青岛:青岛大学,2007.

[6]庞彦,卢武铉.“和平繁荣政策”与韩朝关系发展研究[D].延边:延边大学,2007.

[7]郝军学.初探外交能力与中国外交[D].北京:外交学院,2007.

相关热词搜索:地缘 中国 政治 世界和中国的地缘政治 中国的地缘政治影响力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17 版权所有 博文学习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090058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