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学习方法
初一历史学习方法篇一:教你初一历史学习方法
教你初一历史学习方法
从初一开始,学生才系统的学习历史。虽然我们常常说学习没有固定的方法,但是好的方法可以使学生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历史的学习也是一样。
首先,还是要做好预习、听讲、复习这三个环节,虽是老生常谈,但做好这三步,确是至关重要的。课前认真预习可以使学生对即将要讲到的历史事件、人物等有一个简单了解。另外,学生可以找到自己不懂的地方,以便在老师讲课时获得解答或者向老师提问。上课时要认真听讲,这是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关键。课上应勤于思考,跟着老师的思路,积极思考回答老师的问题。很多同学开始时,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也有自己的想法,但因害羞或胆怯而不能积极举手,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习惯,惰于思考和回答了。在听讲时还应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除了老师的板书以外,还要培养对一些重点内容作记录,如老师多次重复的内容,课本中一些思考题的答案等等。“温故而知新”,反映了学习过程不能一次性完成,认识过程必然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规律。所以课后一定要及时复习,要持之以恒。
其次,使学生养成浓厚的学习的兴趣。杨振宁曾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兴趣是自学学习的先导,是人们探究世界的动力,是最好的老师。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遇到挫折困难才能顽强攻克,百折不挠。”新的历史学习内容满足了孩子们的兴趣追求,增加了孩子们感兴趣的,贴近生活、贴近现实的内容。教学内容变得生动、丰富、多彩,赢得了孩子们的喜欢。学生对历史产生了兴趣,才会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再有,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过程、历史概念等知识的获取是通过记忆来完成的,这是学好历史的第一步。如果没有对历史知识的牢固记忆,理解和运用就无从谈起。这里所说的记忆并不是机械的死记硬背。在学习历史,背诵记忆课本上的知识时,应首先弄懂它的意思,然后再去背诵记忆,这样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记忆复杂的年代、地点、人物、事件时可以尝试教给学生一些记忆的方法。历史是记忆性较强的学科,但仅仅死记硬背史实是远远不够的,在记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和运用。帮助学生理出一条线索,找出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弄清每件史实前因后果,这对今后历史学科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还有,就是适当布置练习题。作业是学生对知识基本理解后,验证知
1
识掌握的准确程度,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以及运用历史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作业练习一定要在尝试回忆、阅读教科书之后进行,作业要独立完成,做作业时,不要照书抄,要尽量根据自己的记忆写出答案,确实写不出来,再看看书。为督促学生加强对知识的掌握,在一两个单元讲完之后,要及时进行检测。检测时题型可以多样,但要突出重点知识,不必出一些难题、怪题。当发下试卷时,应首先纠正错误,并帮学生弄清为什么错了,力争减少以后在这些题上再出错误。最后,为扩充学生知识面,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去阅读课外书籍,尤其是与课文有关的课外书,这样就会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可布置一些课外练习,进一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能力。
2
初一历史学习方法篇二:初中历史学习方法和技巧大总结
初中历史学习方法和技巧大总结(一)
一、在历史课教学设计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充分运用新课程理念和新教材文本的图文资源,设计富有启发、引导、激励学生学习兴趣的历史课问题,让学生自觉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获取知识,并理解、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化为自己的“新血液”“新骨肉”主动发展形成智能。成功的历史课教学设问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努力实现学生的发展性。因此注重历史课设问的技巧尤为重要,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与学的和谐发展。
一、尊重历史真实,巧设趣味问题,活跃学生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的源泉藏在深处,你得去攀登,去挖掘,才能发展它。”教师在的问题只有趣味性强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锻炼学生的思维情感。如果问题平谈无奇、索然寡味,学生便可能疏于回答或应付了事。在教学《中国历史》(秦汉部分)中有这样一道探究题:在一部历史剧中,刘邦的妻子(即后来的吕后)因躲避兵乱逃进一座尼姑庵中,编剧、导演犯了什么错误?这个问题一提出,同学们就纳闷了:编剧好像没错呀!吕后是女的,当然是躲进尼姑庵呀!这符合情理,殊不知,却不符合历史真实。尼姑庵属于佛教寺院,佛教起源于古印度,传入我国的时间是西汉末年,而刘邦是秦末农民起义领袖,显然,他的妻子吕后只能生活在秦末汉初,而不可能活到西汉末年。
二、设问方式灵活多样,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有人说:“历史知识是一成不变的,而教学方式则是多变的。”在历史教学中,应围绕教学目标、中心内容,注重设问方式灵活多样性,变换不同的视角来学习历史、探究历史。如:在讲授《鸦片战争》一课时,可设问:①中英两国相距遥远,两国之间为什么会发生战争呢? ②鸦片战争是否是林则徐偏激的禁烟运动激化了中外民族矛盾所
致?为什(转 载 于:wWw.HnnsCY.cOM 博文学习网:初一历史学习方法)么? ③爱国军民浴血奋战,但最终中国仍然战败,当时的中国有没有取胜的机会呢……以此吸引学生参与教学,增强其主体意识,锻炼思维能力。总之,问题要设在关键处,设在重难点上,要在平淡中起波澜。要根据课堂需要,不可盲目设问,也不能连珠炮式的发问,必须要注意灵活多样。
三、设问要注意逻辑性、层层深入,化繁为简,轻松释疑。
面对纷繁复杂的历史背景、历史知识,教师设问要注意由浅入深、由特殊到普遍,还要讲究问题的前后逻辑,层层递进地引导学生学习。如:在讲《中国历史》(第四册)第一课时,涉及到国民党反动派的建立、北洋奉系旧军阀的灭亡、“济南惨案”、“皇姑屯惨案”等众多的知识点,如果平铺直叙,学生就会云里雾里,难于理解。可设计问题“南京国民政府为什么要北伐?”引导学生联系相关历史背景,即广东国民政府组织的第一次北伐由于帝国主义支持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而半途而废,吴、孙两派军阀虽被消灭,但奉系仍存,而国民党反动派为统一全国,也不会容忍奉系军阀的继续存在,所以要北伐。在讲到“济南惨案”时,教师又可接着设问:“第二次北伐既然是讨伐奉系,为什么日本帝国主义会出兵干涉?”这个问题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结
合所学知识很容易回答:帝国主义为了侵略中国,支持军阀混战,奉系的支持者是日本,如果奉系倒台,日本在中国东北的权益将受到极大损害,因此日本出兵干涉,制造了济南惨案。在讲到“皇姑屯惨案”时又问:“既然日本支持张作霖,为什么又要制造皇姑屯事件炸死他?这不矛盾么?”由于有前面的问题铺垫,结合当时历史背景、史事分析就迎刃而解了:张作霖没有完全答应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东北的全部条件,日本人认为张已不易被它控制了,所以炸死了他。又可进一步启发:“那么,日本人制造皇姑屯事件有何目的?”“那当然是要扶持新的?工具?,以便控制东北。”这样层层深入,逐步释疑,让学生们沉浸在历史的氛围中,轻松地理解历史知识。
四、设问要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将理论性强的知识简单化,让学生易于接受。
初中学生由于知识面和心理特点的限制,对历史课本中有些理论性的知识还不易接受,因此课堂设问时不能太深奥,不能脱离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着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世界古代史中《汉谟拉比法典》有一段引文:禁止理发师将奴隶的标志剃掉,否则,理发师的手就要被砍掉。这该如何理解?可先谈由于奴隶主数量太多,奴隶主们为了区分便将自己的奴隶做了可供辨认的明显标记。再设问:“请问奴隶主给自己的奴隶做标记这种现象与我们农村家庭中的什么现象相似?”有些同学一下子就想到了农民饲养家畜时为区分各自的牲畜,在其颈项、尾巴或翅膀上做了相应的明显标记来区分,以免混淆。通过这一例子,同学们很容易又联想到问:“奴隶的命运与牲畜
有何本质区别呢?”又再进一步引申……奴隶实际是被奴隶主看作牲畜,甚至连牲畜也不如。也可联系中国古代史中“匹马束丝换五个奴隶”进一步说明奴隶的地位之悲惨。
总之,历史课设问的技巧各有千秋,教师设问时要掌握好度,让枯燥、烦闷的历史知识易于理解、掌握、运用。
二、历史学习:似易而实难
1、难在记忆——内容繁多,难理头绪,记不住,容易忘。具体对策:硬背不如巧记,贵在每日坚持,切忌考前突击。实用举例:
①奇数法记年代
1911辛亥革命、1913二次革命、1915反袁斗争和新文化运动、1917张勋复辟、1919五四运动、1921中共成立
②中外史对比法
1939--1945二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国抗日战争
③因果推导法
市场(根本)——走私鸦片——销烟(直接)——鸦片战争④浓缩转化法
戊戌变法——“变”(政治:君主立宪;经济:发展资本主义)
2、难在答题——题能看懂,答案难做,容易失分。
具体对策:“一看”,看清分值,把握得分点,做到心中有数;“二找”,按照题意,回归课本,找到相关知识点;
“三规范”,答题语言规范化是最容易忽略的问题。
实用举例:2007年太原市中考《文综卷·历史部分》的三道题目解析。
①列举:周恩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三件事(3分)1927:领导南昌起义;
1935:参加遵义会议,支持毛泽东正确主张;
1936: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叙述要简单、准确
②材料解析:大国崛起的共同原因?(2分)
将材料中的语句加以概括和转化出对内改革(依据国情选择发展道路)、对外学习借鉴他国经验两方面即可,不要直接摘抄。
20世纪最后30年的时代特征?(4分)
应包含政治(总趋势——和平与发展,国际关系特点——美苏争霸到多极化)、经济(知识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和区域集团化)、科技(高科技为主、第三次科技革命)、思想文化(多元化),
3、难在复习——书有几本,题海无边,难以入手,效率不高。具体对策:文明史,历史复习的新角度;
专题化,历史考试的总趋势;
重基础,体现基本能力要求;
重现实,适度结合热点命题。
实用举例:①2007年高考的一道选择题引发的争议;
谥号、庙号、帝号、年号的差别——文科更注重积累。
②《大国崛起》热映引发的出题热;
初一历史学习方法篇三:初中历史实用学习方法总汇精编
初中历史实用学习方法总汇
掌握历史概念的一般方法
历史概念是学生学习历史的一项重要的内容,每一个不同的历史阶段会出现一些不同的历史概念,学生在学习历史的时候,有必要掌握学习历史概念的一般方法。
第一,了解历史概念的含义。历史概念的含义就是掌握历史概念形成的时间、地点、内容等一些基本的知识,简单的说,历史概念的含义也就是大家平时做的名词解释。比如,凡尔赛体系是1919—1920年(形成时间),协约国在同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之后,又分别同奥、匈、土、保签订了一系列和约(构成),由这些和约构成的对战败国领土及殖民地再分割的体系(内容),被称为凡尔赛体系。又如,为了尽快摆脱困境,实现经济复兴(目的),罗斯福政府(领导者)全面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方式),在金融、工业、农业和社会福利等各个方面大刀阔斧地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内容),历史上称为“罗斯福新政”。
第二,掌握历史概念形成的背景及影响。一个历史现象的出现不适偶然的,总有一定背景和原因,而这个历史现象的出现又会造成一定的历史影响。比如,华盛顿体系形成的背景是帝国主义列强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尖锐的矛盾;华盛顿体系的影响是确立了战后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国际关系结构。罗斯福新政的背景是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各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各国资产阶级纷纷寻找出路;罗斯福新政的影响是使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队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
第三,对历史概念的评价。在评价历史概念的时候注意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例如,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时候就应该采取一分为二的观点,既要看到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暂时调和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和太平洋地区的矛盾,建立了战后帝国主义的世界和平秩序,使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一个相对平稳的局面;另一方面,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秩序是极不巩固的。它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且加深了战败国和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它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相妥协的产物,分赃不均使得这种国际新秩序潜伏着深刻的危机。
历史名词学习三法
历史学习中,经常出现一些历史名词,学生有必要掌握一些学习历史名词的方法,现在就以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为例来介绍几种掌握历史名词的方法。
一、整体法。就是像掌握一个历史事件那样的掌握一个历史名词,把历史名词也化为:这个历史名词出现的原因,它的表现,它的影响,当然也会简单地解释这个历史名词(定义)。比如,学生在学习“冷
战”政策时,就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掌握:怎么解释“冷战”政策(二战后,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为什么要推行“冷战”政策(二战后,美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大增,美国妄图凭借强大的实力称霸世界,美国的称霸野心遭到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遏制,二战结束后,人民对战争深恶痛绝,和平成为时代的潮流,美国不敢贸然发动战争),“冷战”政策的表现(政治上,杜鲁门主义;经济上,马歇尔计划;军事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冷战”政策的影响(形成了美苏两极格局,在两极格局下美苏长期争霸)。
二、阶段法。掌握一个历史名词不能忽视时间,一个历史名词,它反映了一个历史时期,也就是有一个时间的延续,然而,在不同的历史时间内,可能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征,为此,掌握一个历史名词,可以采用根据时间划分的阶段法。比如,美苏争霸,就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的特点也是不一样的。第一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60年代初期),特点是既有缓和又有紧张,优势在美国方面;第二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特点是苏联处于攻势,美国专攻为守;第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特点是美国采取强硬态度,苏联全面收缩,美国同意有限缓和。
三、认识法。就是对一个历史名词正确的理解和评价,因为一个历史名词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历史现象,应该对其有一个客观的认识。比如,经济全球化,一方面它的发展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另
一方面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也是严峻的挑战。也就是在全球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引进先进国家的技术设备,先进的管理方式,先进的经营理念,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但另一方面,国际经济风险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进一步加大。
战争的分类掌握法
人教版历史学科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内容涉及到了古今中外的许多战争,掌握起来比较难。在学习这些战争的时候,不妨对这些战争进行分类。
统一战争
1.结束分裂割据局面的战争,就属于统一战争。秦国灭东方六国的战争,之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属于统一战争;隋文帝结束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割据局面而进行的战争,开启了中国历史上封建的统一王朝──隋朝,之后的统一封建国家唐朝,使封建社会达到了繁荣时期。世界历史上的19世纪德意志的统一战争,普鲁士击败奥地利等,把各邦统一起来,建立了统一的德意志。
2.党派之间的战争,也具有统一战争的性质。比如,中国共产党进行的解放战争,赶走了国民党,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有世界历史上的美国内战,北方的资产阶级打败了南方的种植园主,防止了国家的分裂。
3.赶走外国殖民者的民族战争,也具有统一战争的性质。比如,19世纪中期,意大利的撒丁王国进行的民族战争,赶走了奥地利、西班牙等国的势力,建立了统一的国家──意大利。
民族战争
1.发生在同一个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战争。中国古代的汉族和周边民族的战争,比如,北宋和辽、西夏的战争,南宋和金之间的战争,是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之间的战争,只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没有侵略和反侵略之说。
2.发生在不同国家之间的战争。比如,在中国历史上的发生在中国和英国之间的鸦片战争,是中国反抗英国的侵略战争,具有民族战争的性质;还有甲午中日战争、1931—1945年的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的战争,是民族战争。还有世界历史上,亚非拉各国人民进行的反殖民战争,是为了争取本民族的独立和主权,具有民族战争的性质。
争霸战争
1.民族分裂时期各民族之间的战争。比如,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之间的战争;世界历史上,德意志统一之前各邦国之间的战争,属于争霸战争。
2.为了争取各国各自的利益而进行的战争。比如,在世界历史上发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列强为了争夺在世界上的利益而进行的大混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还有在世界历史上为了争夺欧洲霸权法国和德国之间的战争──普法战争,也属于争霸战争。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