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习方法 > 生物学习方法 > 正文
 

初一上册生物学习方法

发布时间:2025-01-21 06:28:46 影响了:

初一上册生物学习方法篇一:2014七年级上册生物复习提纲(有答案)

七年级上册生物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一、生物的特征:

1、、 3、; 4、;

5、; 6、具有共同的结构基础,除 二、生物的分类

按照形态结构分: 动物 、 植物 、 其他生物 ;

按照生活环境分: 陆生生物 、 水生生物 、 空中飞翔的生物 ; 按照用途分: 家禽 、 家畜、 作物 、 宠物 ; 三、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1、生物圈的范围::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

:距海平面150米内的水层 :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 、 营养物质 、 适宜的温度 、 一定的生存空间 3、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阳光 、 空气 、 水分 等 【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 探究的过程、对照实验的设计

(2)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之间的关系):

最常见的是 捕食 关系,还有 竞争 关系、 合作 关系 4、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P19的例子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

叫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6、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物部分: 生产者 、 消费者 、 分解者 。 非生物部分: 阳光 、 空气 、 水 等

7、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 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 分解者 。

8、物质和能量沿着 食物链 和 食物网 流动的。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 少 ;有毒物质沿食物链 积累 。

5、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区域内,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

1

9、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 限度 ,超过则生态系统会遭到破坏。 10、

11、生态系统的类型:系统 、 湿地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等

12、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注意DDT的例子 课本26页。

第二单元 生物和细胞

一、显微镜的结构

A:,作用 B:,作用使镜筒小幅度升降,调整物象清晰度

C:,作用D: E:

F作用是上端安装目镜,,HI: 载物台,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用于固定观察的物体。 J: 通光孔K: 遮光器 L:,固定玻片

M: , 光线强时用面镜,光线N: ,支撑和。 二、显微镜的使用

1、观察的物像与实际图像若所需物像

在视野的左上方,要想移到视野中央,则应该往 左上方 方移。

2、放大倍数= 目镜放大倍数 ,如果目镜上标有10X,物镜上标有40X,则显微镜观察到的物体被放大的倍数是 400 倍。

3、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因此必须加工制成玻片标本。

4、下降镜筒时眼睛要看着 ,避免

5、小明在显微镜的视野中看到一个“F”,那么,玻片上写的是___________。 6、显微镜的操作:

(1)取镜:右手手握住镜臂,左手手托住镜座,把显微镜放在试验台略 左。安装好 目镜 和 物镜 。

(2)对光:①转动 转换器,使 目镜镜对准通光孔;②将一个 较大

的光圈对准通光孔;

2

1、写出显微镜各部分的结构及作用

弱时用 凹 面镜。

③转动 反光镜 ,使光线通过 反光镜 反射到镜筒内。通过目镜可以看到 白亮 的圆形视野。 (3)观察:先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象为止。再略微转动 细准焦螺旋 ,使看到的 物象 更加清晰。 三、观察植物细胞:实验过程 1、三种玻片的不同点:

①切片:从生物体上 切取 的薄片制成 ②涂片:用液体的生物材料经 涂抹 制成

③装片:从生物体上 撕 下来或 挑取 的少量材料制成。 2、观察植物细胞的实验过程:

(1)上述实验步骤是: ④③②①

(2)擦:用 纱布 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

滴: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 清水 ;

撕:用镊子从洋葱鳞片叶内侧撕取一小块透明薄膜—— 内表皮 ;

展:把撕下的内表皮浸入载玻片的水滴中,用 镊子 把它 展平 ,防止 样本卷曲 ; 盖: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他的一边先接触到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放下,盖在要观察的材料上,以防出现 气泡

染:用 稀碘液 染色,便于观察。 吸:用 吸水纸 吸走多余的液体。 3、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 (1)用洁净的纱布将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 (2)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

(3)用清水漱口,清除口腔中的食物碎屑。用消毒牙签粗的一端在口腔内侧壁上轻轻刮几下。

(4)将牙签上附着的碎屑放在载玻片上的生理盐水中涂抹几下。

(5)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其一边接触载玻片上面的水滴,然后缓缓在盖在液滴上。 (6)在盖玻片的一侧滴一滴碘液,用吸水纸从盖玻片对侧引流,使碘液扩散到整个标本。 (7)观察临时装片

注意:要用0.9%的生理盐水才能使细胞维持固有形态,高于0.9%会使细胞失水而皱缩,低于0.9%(如清水)会使细胞吸水而胀破。 4、

动、植物细胞结构的比较

3

植物细胞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绿色部分),动物细胞没有上述结构。

细胞的结构与功能比较表:

四、细胞是构成生物体 结构 和 功能 的基本单位。 五、细胞中的物质:

有机物(一般含碳): 糖类 、 脂

初一上册生物学习方法

肪 、 蛋白质 、核酸 ,这些都是大分子 无机物(一般不含碳): 水 、 无机盐 、 二氧化碳 等,这些都是小分子 六、细胞膜能 控制物质的进出 ,对物质有选择性,有用物质进入,废物排出。 七、细胞内的能量转换器: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 ,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 有机物 ,并产生 二氧化碳 ,是细胞内的“生产车间”。

线粒体:进行 呼吸 作用,可以把 有机物 分解释放出 能量 ,是细胞内的“动力工厂”。 二者联系:都是细胞的能量转换器

二者区别:叶绿体将 光能 转变成储存在有机物中的 化学能 ;线粒体 分解 有机物,将有机物中储存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八、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4

1、多莉羊的例子p55,多莉羊是羊C生出来的,他们却一点都不像。而与为它提供细胞核的羊B很相像,说明: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 2、细胞核中含有储存遗传信息的物质—— 3、DNA的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

4、是DNA上的一个具有特定遗 传信息的片断 5、和

不同的生物个体,染色体的形态、数量 不同 ;同种生物个体,染色体在形态、数量 相同 ; 染色体容易被 碱 性染料染成深色; 染色体数量要保持恒定,否则会有严重的遗传病。 九、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 十、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1、生物的由小长大是由于:细胞的和细胞的 2、细胞的分裂的过程。

(1)细胞核分裂 , (2) 细胞质分裂; (3)植物细胞: 细胞的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和细胞壁。

动物细胞: 细胞的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 。 十一、新生命的开端---受精卵

1、经细胞分化形成的各种各样的细胞各自聚集在一起才能行使其功能,这些形态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细胞聚集起来所形成的细胞群叫做 组织 。 2、动物和人的基本组织可以分为四种:

皮肤上皮能保护体表和小肠腺上皮能分泌消化液,他们属于 上皮组织 ,该组织由上皮细胞构成,具有保护和分泌功能。肌肉主要由 肌肉 组织构成,具有收缩舒张的功能。骨组织、血液、等都属于 结缔 组织,具有支持、连接、营养、保护等功能。而神经组织主要由 神经

3、四种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构成,并且以其中的一种组织为主,形成

4、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成在一起构成。 八大系统: 消化系统 、 呼吸系统 、 循环系统 、 泌尿系统 、 运动系统 、 神经系统 、 生殖系统 、 内分泌系统 。

5

初一上册生物学习方法篇二:七年级生物学上册知识点-人教版

七年级生物知识点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1、生物学时研究和的科学。

2、生物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绿色植物从外界吸收水、无机盐、和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自造自身所需要的葡萄糖、淀粉等有机物、动物取食(2)生物能进行呼吸 (鲸浮出水面喷出雾状水柱)(3)生物能排除体内产生的废物 人可以通过出汗、呼出气体和排尿将废物排出体外;植物落叶(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葵花朵朵向太阳(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机器人、钟乳石、珊瑚都是非生物;珊瑚虫是生物。

3、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调查要有明确的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选取一部分调查作为样本,调查常用的方法是抽样调查;收集和分析资料是科学探究的常用的方法之一。可以去图书馆查阅书刊报纸、拜访有关人士、上网搜索;资料的形式包括文字、图片、图标、音像资料。

4、按照;按将生物分为生物和水生生物;按用途可分为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5、生物都生存在生物圈中。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以海平面为准向上10千米向下10千米,约20千米左右的圈层。水圈几乎到处都有生物,但大多数生物生活在水面下150米以内的水层中。岩石圈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但人类的活动可以达到生物圈的各个圈层。

6、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7、宇航员乘坐宇宙飞船必需携带的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有气(氧气)。

8、。因素。包括生物因素(指影响某种生物生存的其他生物。表现为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等)和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水、空气等。

9、:(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10: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试验中光是变量,其它条件是定量。实验探究的那个条件或者实验组和对照组中唯一不同的那个条件就是变量。各种条件与实际需要相符的一组是对照组,另一组是实验组)

1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中描述的是对植物的影响,干旱造成粮食减产描述水分对生物的影响。(反应了环境影响生物)。 生物在生存发展中不断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生物适应环境:骆驼少尿、少汗适应炎热缺水的环境;骆驼刺地上部分矮小、地下部分发达适应干旱环境;海豹皮下脂肪厚适应寒冷的环境;旗形树的树冠像旗帜是对大风环境的适应)(生物影响、改变环境:植物的防风固沙,蚯蚓松土、提高土壤肥力,蚁穴溃堤,大树底下好乘凉)

13生态系统。

植物—生产者

生物部分 动物—消费者

生态系 细菌、真菌—分解者

统组成

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和水等

14、在生态系统中,和。物质是循环的,能量是单向的

15、,构成的链条结构。

▲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终点为消费者,且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最高级”动物。食物链中不应该有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

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越多(富集)。(即食物链或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数量最少,终极消费者的数量最多,如果有有害物质,

则终极消费者的体内有害物质最多)

16、食物网:指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的网状结构。

17、在草原上人工种草,为了防止鸟吃草籽,用网把试验区罩上,结果发现,网罩内的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吃光,而未加网罩的地方,草反而生长良好。原因是:食物链被破坏而造成生态系统平衡失调。

18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自动调节能量越强,生态系统就越稳定。反之则反。

19、 生态系统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

称为地球之肾;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的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提供饮水和灌溉;城市生态系统的消费者主要是人类。

第二单元 生物和细胞

1、 显微镜的结构

最早发现光学显微镜的是英国的科学家罗伯特.虎克。电子显微镜是利用高速运动的电子束代替光学显微镜的光线观察物体的细微结构的。

显微镜的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低;物镜越长则放大倍数越高

要使显微镜的视野明亮,应用凹面镜和大光圈;对光时要使低倍镜和大光圈正对通光孔;时物象更清晰要用细准焦螺旋

a和划坏物镜镜头)。

b.在目镜内看到的物像是倒像。

c.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为目镜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d.如果要3、用显微镜进行观察的材料一定要薄而透明。因此常用的玻片标本有以下三种:切片、涂片、装片。

4、临时装片制作过程:“擦”、“滴”、“取”、“展”、“盖”、“染”、“吸”

注意:a.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滴清水;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滴生理盐水(为了避免细胞吸水膨胀,即维持细胞原来的大小)。

b

c.显微镜视野中出现了一个污点,怎样判断这个污点的位置? 先转动目镜,如果污点跟着转动,该污点在目镜上;如果污点不跟着转动,再移动玻片标本上,如果污点跟着转动,该污点在玻片标本上;如果转动目镜和玻片标本污点都不跟着转动,则污点在物镜上。

d压盖玻片气泡会变形。

5、都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都有线粒体。 植物细胞比动物细胞多了细胞壁、液泡、叶绿体。

6、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7、细胞中的物质有:有机物(分子大,含碳,可燃),包糖类、脂类、蛋白质和核酸)和无机物(分子小,不含碳,不可燃,包括水、无机盐、氧等)

8、一般细胞中的带酸味和带甜味的物质以及水分存在于细胞的

9、

10、细胞质中有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把光能转换为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将二氧化碳和水生成有机物,并释放氧气。

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动力工厂”“发动机”。把贮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动、植物生活所需 植物细胞中有两种能量转换器——叶绿体和线粒体动物细胞中只有线粒体

11、:是由的DNA片段叫做基因。遗传信息的载体是DNA

克隆羊多莉的获得过程说明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生物在传宗接代的过程中,传下去的是基因,而不是性状。

12

13、细胞分裂时,最先分成两部分的是细胞核细胞分裂时最明显、最重要的是染色体的变化,染色体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先复制加倍再平均分配在两个细胞中。新细胞和原细胞所含有的遗传物质以及两个新细胞所含的遗传物质是相同的。

14、新生命的开端---受精卵。

15、细胞分化形成组织。组织是一些形态、结构相同的细胞群。

16、动物体的四种基本组织: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结缔组织。植物体的基本组织:保护组织、分生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组织构成器官,多个器官构成动物体的系统植物的六大器官:(营养器官)根、茎、叶、 (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

17、动物和人的基本结构层次(小到大):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和人体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植物

182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而病毒是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

22、病毒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只能寄生在活细胞里,病毒可以通过自我复制增殖,来制造新的病毒。病毒要是离开了活细胞,通常会变成结晶体。

23

第三单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1、生物圈中已知的绿色植物大约有类群。其中前三类因为通过孢子进行繁殖,所以又称孢子植物。

初一上册生物学习方法篇三:初一生物学学法指导(平行班)

初一生物学学法指导(平行班)

八中生物组

中学生物学科的特点是记忆和理解并重,理论和实际应用相伴。因此,如何改善和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并促使学生建立起一整套高效能的“信息存储”处理系统,无疑对提高生物复习效率有极大的帮助。围绕着这一目标,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作了如下探索。

一、把学科知识进行“细化”和“简化”

“细化”是引导学生把知识进行分层、分级,从整体到局部对逐块知识进行肢解,使知识点习题化,繁锁的理论简单化。

“简化”的关键是多思考,多进行信息转换和浓缩概括。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具体的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或扩散和集中的思维方式,将繁杂的知识简约化,抽象的知识形象化,零乱的知识条理化,知识间的联系逻辑化。力求通过学生的梳理归纳和教师的加工整理,把诸多知识尽量用简明的公式、简单的符号或直观的结构图表等多种形式呈现出来。这不仅有利于记忆和存储,更方便提取和运用,对编织学生自身特有的知识结构更有益处。如生物体的异化作用因生物种类不同显得很复杂,可用总结形式使之简化为三点:①需氧型:绝大多数动、植物;②厌氧型:乳酸菌,蛔虫等;③兼氧型:如酵母菌等。

再如:植物的个体发育过程很复杂,教师可抓住重点将其总结为:“一个起点,二个阶段,三个来源和四个组成部分”;DNA有关知识也可总结为“一个基本单位,二个基本功能,三个基本特性和四个基本特点”等等。

二、指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消化”和“深化”

对知识的消化是实现有效的知识存储的基础和前提。如果对所学的知识不理解,就谈不上真正的消化,消化不了的知识也当然就难以进入大脑的“信息库”编码存储,因而也就更谈不上对知识的深化了。

教师不能只关心学生去机械地重复和记忆,如果所学内容只象油一样浮在水面上,不能同已有的知识融合在一起,这样反而会引起“消化不良症”。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地挖掘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中的关键字词,充分把握其内涵和外延,比较和理解其真正含义, 加强图文转换信息的训练, 从而实现在“消化”基础上的“深化”。如对物质通过细胞膜的三种方式的学习中,应首先对“自由”、“协助”、“主动”、“扩散”、“运输”“载体”和“能量”进行比较理解,再结合图示梳理消化,学生在相关知识的基础上的深化便自然生成了。

三、把所学知识进行“序列化”和“集约化”

“序列化”是从占有知识到有条理地牢固储存知识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步。没有这一步,即使知识装进了大脑,也是不牢固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知识“序列化”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对知识进行 “集约化” 的过程----即对知识进行“集装箱”的过程。

当然,一次或几次有效的知识存储,不可能解决知识储存的条理化问题,而只不过朝这个方向迈进了一步。事实上,人的知识存储是一个动态结构,一旦新

知嵌入了已掌握的知识序列,它便会象电脑一样按不同条目牢固地、 可靠地存储在相应的位置上,而且存储量也可以由于知识的不断丰富而不断扩大。不仅如此,这种新旧知识的联结和融合,还可以组成一种功能更强、条理层次更高的新的结构。因此,生物总复习必须按照生物学科知识的内在规律和联系,进行比较、分析、归类、综合与总结,使各种知识都能有规律地进入存储系统之中。 例如,可将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以及生态系统的功能编排成下图所示知识结构网络, 这就能进一步帮助学生将知识逐步进行“序列化”和“集约化”(图略)。

四、把大脑中储存的知识进行“系统化”和“网络化”

随着学生对多种学科知识的占有,新知识就会与大脑中已经存在的知识发生联系、连接,或者新旧知识融合,从而编织成新的知识网络结构。综合学科考试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对各门学科的知识要专研,而且特别强调各学科之间知识的交叉和渗透,进而形成一个新的、更大层面的、更高能级的知识逻辑联系。这种综合学科知识的逻辑联系是各门学科知识体系的发展、延伸、融汇和扩大。 编织综合学科知识网络一定要以生物学科知识为依托,进行横向的、纵向的联系,找到综合问题的题眼或切入点。

编织综合学科知识网络的方法的关键,首先是要了解和掌握各学科内部知识的结构和联系,其次是探究学科间知识的内在联系,在弄清各学科的基本概念、公式、原理的基础上,以本学科某一知识为切入点,找出相关的联系,然后一方面把此种联系充实到本学科已经“序化”的体系中,另一方面要有意识地以此切入点探究出来的联系或逻辑关系把生物、物理和化学知识有机地融合起来,进而组成更高级的知识结构网络。例如:

①应用物理上的离心力知识以及生物学的生长素作用的二重性知识解释放在转动园盘的园心或周边位置的植物生长的状况;

②应用重力的知识和生长素作用的二重性知识解释根的向地性、茎的背地性; ③应用化学知识和生物知识解释物质循环中的碳循环及氮循环过程;

④应用化学知识设计实验来证明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等。

相关热词搜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17 版权所有 博文学习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090058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