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习方法 > 数学学习方法 > 正文
 

数学学习方法障碍

发布时间:2024-12-31 01:54:30 影响了:

博文学习网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数学学习方法障碍,提供全面的数学学习方法障碍信息,希望对您有用!

数学学习方法障碍篇一:数学学习障碍的成因及对策[1]

数学学习障碍的成因及对策

增城市实验中学陈国辉

[摘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使得对基础教育有了更高的要求。但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在教学中却深让人担忧。据调查显示:在初中阶段,数学问题生所占的比例县城为:22%,乡镇为29.7%[1]。而在2012年广州市中考数学中,30分以下的考生为9442人,不合格的人数为22562人占的比例为19.3% [2]。可见如此高比例的数学学习障碍生已经严重地影响到我们的教育。那么他们又是怎样形成?作为教育工作者又如何有效地减少这种情况呢?

[关健词] 数学学习障碍 培养 健康数学学习心态 终身学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同时又指出“义务教育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可见《纲要》既要我们注重“每个学生的发展”,又要我们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精神”。但在我们的数学教育中却出现了如此大比例的数学学习障碍生,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则对纲要的执行只能是一句空话。那么我们又如何才能够将这一部分的数学学习障碍生转变过来呢?又如何防止好数学学习障碍生的出现呢?我认为作为一名数学教师首要做的是:将学生健康的数学学习心态培养起来,先从思想上着手,从主观上将他们对数学的恐惧心理转变过来,才能有效地防止数学学习障碍生的出现。要做到这一点,那么就要我们很有必要了解他们在学习数学中心理障碍的成因。

一、数学学习心理障碍的形成

1、从客观上来分析。从小学进入到初中以后,数学的抽象思维进一步加强,并且更涉及到了严密的逻辑推理。因而有的同学便不能很好地理解概念的本质,从而死记硬背;抓不住概念之间的联系,从而对数学推理便一窍不通。从而在学习数学中遭受挫折和失败是可想而之的。这时便会使每个学生都会产生消极的情感体验,并把这种挫折和失败的原因归之于外部的,不可变的,无法自我控制的因素。这种消极的情感体验和归因便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数学行为的坚持,以及对未来学习数学活动结局的期望,使学习数学的内在

动力减弱,当减弱的内在动力累积到一定时,数学的思维能力便远跟不上数学科学习目的的要求,导致产生学习数学的心理障碍便不可避免了。所以《纲要》便着重强调:“改革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2、从主观因素的角度来考虑。由于数学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的素质的培养中的特殊作用,使到世界各国的教育,无一不把数学摆在重要的核心位置,在我国也是如此。可惜的是我们在长期的数学教育中,却用了一把扭曲的尺——“应试教育”来衡量我们的数学教育水平。使数学在教育的逐级选拨中,其作用只是充当“筛子”。虽然在基础教育阶段,数学的课多,投入的精力大,负担重,但其指导方向是应试,是为了高分。严重忽视了数学素质方面的要求,使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被机械的解题训练所取代。使本来威力很大,应用很广,兴趣很浓的数学,变得干巴巴,成了死套公式枯燥训练,不受欢迎并且颇感恐惧的学科。人为地造出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困难和障碍。因此《纲要》也着重地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二、数学学习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

1、过分依赖教师。学生对老师普遍存有依赖心理,缺乏学习的主动钻研和创造精神。期望教师把数学问题进行归纳并分门加别类的一一讲述,突出重点和难点,最好是教师点明哪些是易考题型。还期望教师提供详尽的解题示范,习惯于一步一步的模仿硬套。解题过程中常忽视严密的推理过程,导至一种题型要反复操练几次。此类现象最终导致离开老师的辅导就茫然不知所措。这也是造成机械式训练的一个重要的诱因。经常听到不少同学考完试后便讲:“:这道题做过的了,但考试时还是不会做”。便是这种心态的集中表现。

2、过分焦虑。从小学升到初中,由于数学的抽象性和推理能力的进一步加强。导致不少的同学适应不过来。特别是不少的女同学一遇上几何题时便茫然不知所措。并且一遇到挫折、落后时便焦虑紧张,并没有很好地去分析出现挫折和落后的根本原因,没有认识到现在的失败和落后是暂时。而是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在没有很好认识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和不足时,就急于证明自己。但结果往往是可想而之的,久而久之,这种焦虑的心理便最终导致对数学学习失去了上进的动力,形成学习上的障碍。

3、过分的自谅。这些同学通常认为“天生我才必有用”,老用马虎、粗心替自己的错误解释。认为小小的一个错误没什么重要的,一次一次地原谅自己,把努力的期限一天天往后移,导致成绩老在原地踏步,造成障碍。

三、数学学习障碍的对策

要克服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障碍,关键是要培养学生健康的数学学习心态,增强学习数学的动力。具体应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1、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困难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水平低下,又与他们没有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态度有关。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首要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现在基础教育的数学课程改革,非常强调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展开教学,其中的一个功能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可以学好数学的信心;另外,强调从生产实际中引入数学知识,最后又把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当中,一方面是让学生理解数学来源于实际,另一方面又让学生理解数学是很有用的科学,生活中处处都要用数学,进而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只有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好玩”、“数学有用”,才可以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有些教师,只强调数学学科的基础地位,从应试必须要考数学这角度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这样则很容易是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和信心。例如,有些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遇到挫折,他们会产生这样的念头:我的数学是学不好了,升学考我是没有希望的了,因此也就没有再努力学好数学的必要了。为此我们要学生意识到,不管准不准备升学,都必须学好数学,因为学好数学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所必要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树立正确的数学学习的态度。

2、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失败归因分析,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可以这么说,在数学学习中,学生遭遇失败是常有的事情。如果这时,教师、家长能及时帮助他们排除学习障碍,减少挫折和失败的机率,使他们获得学习上的成功,同时对他们的情感体验予以调适并进行正确归因的指导,则可以使他们摆脱情绪困扰,改善学习心态,反之,如果他们的学习因难逐步加大,学业屡遭失败,则会产生畏学、厌学情绪、丧失学习内在动力,对学习抱着自暴自弃的态度,不作任何努力。所以说,“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失败归因分析,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是排除数学学习心理障碍的重要策略。

3、因材施教,进行适合不同学生特点的教学和训练。作为学生,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使到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肯定是存在着差异。作为教师应正视这种情况,采用多样的,灵活教学手段。(1)在教学内容上,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以新的《纲要》的精神而编写的新课程,便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作为教师一定要很好地把握好这一尺度,不能够一视同仁,否则后果适得其反。不少的教师在新课程实施后,数学学习障碍生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便很好地说明这一点。(2)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可以采用弹性的分组形式。在教学中为了实现不同的教学目的,有时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能力和合作性来分组。有时可以根据学生是否有相同的教学需要来分组。切忌固定的分组形式,若这样的分组,时间一长很

数学学习方法障碍

容易严重地打击中下层生的积极性,造成更多的数学学习障碍生。

总的来看,学生健康的数学学习心理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且与其它的学科也有密切的联系.我们不仅从数学方面,还应拓展到其它学科,而且还要借助先进的教学工具才能很好地将学生健康的数学学习心理培养起来,才能克服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障碍。

[参考文献]:

[1]、张奠宙 李士琦 主编《数学差生问题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3年5月

[2]、2012年《广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年报》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2012年12月

[3]、彭钢 张晓东 编著《课程理念的更新》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

[4]、美国Diane Heacox 著杨希洁 译《差异教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1月

数学学习方法障碍篇二:高一学生数学学习障碍分析及教学对策

高一学生数学学习障碍分析及教学对策

郑州市第十一中学段全庆 李小斌

【摘 要】高一是初高中数学的过渡时期,也是学习数学的关键时期。由于各方面的因素,学生在高一学习数学往往出现障碍。不少学生在初中是学习的佼佼者,但在高一阶段却落伍了,这就提醒每一位有责任心的高中教师应对此引起深刻的反思,并积极地研究相应策略。为了未雨绸缪,防范于未然,我们从教材、学法、教法三个方面对障碍的形成因素及其对策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关键词】高一 障碍 教材 学法 教法

南宋的理学家朱熹曾说过“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初中生经过中考的奋力拼搏,刚跨入高中,都有十足的信心、旺盛的求知欲,都有把高中课程学好的愿望。但经过一段时间,为数不少的学生感觉高中数学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易学,而是太枯燥、泛味、抽象、晦涩。在做习题、课外练习时,又是磕磕碰碰、跌跌撞撞,常常感到茫然一片,不知从何下手。相当一部分学生进入数学学习的“困难期”,数学成绩出现严重的滑坡现象。

学生会感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渐渐地他们认为数学神秘莫测,从而产生畏惧感,动摇了学好数学的信心,甚至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教师应该分析造成学生学习数学障碍的原因是什么,采取怎样的教学对策。下面就这个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其原因,寻找解决对策。

一、高一学生学习数学产生障碍的原因

1.初中和高中教材间梯度过大

初中与高中在教材内容存在着较大差异。由于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倡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现行初中数学教材在内容上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难度、深度和广度大大降低了。那些在高中学习中经常应用到的知识,如:对数、二次不等式、解斜三角形、

分数指数幂等内容,都转移到高一阶段补充学习。这样初中教材就体现了“浅、少、易”的特点。

初中教材偏重于实数集内的运算,缺少对概念的严格定义或对概念的定义不全,如函数的定义,三角函数的定义就是如此;对不少数学定理没有严格论证,或用公理形式给出而回避了证明,比如不等式的许多性质就是这样处理的;教材坡度较缓,直观性强,对每一个概念都配备了足够的例题和习题。

此外,初中数学教材中每一新知识的引入往往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很贴近,比较形象,并遵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规律,学生一般都容易理解、接受和掌握。且目前初中教材叙述方法比较简单,语言通俗易懂,直观性、趣味性强,结论容易记忆,应试效果也比较理想。

相对而言,而高中数学一开始就是集合、映射等近世代数知识。 教材概念多、符号多、定义严格,论证要求也高,学生在知识点的掌握上具有较大难度。另外,教学内容也多,每节课容量远大于初中数学。而且习题类型多,解题技巧灵活多变,计算繁冗复杂,体现了“起点高、难度大、容量多”的特点。

而且高中数学知识广泛,将对初中的数学知识推广和引伸,也是对初中数学知识的完善。如:初中学习的角的概念只是“0 — 1800”范围内的,但实际当中也有7200和“-300”等角。为此高中将把角的概念推广到任意角,可表示包括正、负角在内的所有大小角。

又如:初中对一个负数开平方无意义,但在高中规定了i2=-1。就使-1的平方根为±i。即可把数的概念进行推广,使数的概念扩大到复数范围等。这些知识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将逐渐学习到。

2. 初中与高中教师教学方法的差异

通过在学生中的调查发现,有不少同学们反映数学课能听懂但作业却不会做。还有一些学生很疑惑:平时自认为学得不错,知识点都掌握了,可是每次考试成绩就是上不去。

顺着这个问题,我们研究初中老师的一些教学思路和方法。发现初中教师大多数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并让学生通过机械模仿式的重复练习以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结果造成“重知识,轻能力”、“重局部,轻整体”、“重试卷(复习资料),轻书本”的不良倾向。

由于初中老师片面追求题海战术,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学生很少有自己理解、思考的过程。有些老师甚至让学生死记解题方法和步骤,久而久之,使学生难于形成理性的学习方法,寄希望于靠死记硬背去获取高分。

而高中教师在授课时强调数学思想和方法,注重举一反三,在严格的论证和推理上下功夫,这对学生的要求较高。由于教学内容多,教学任务重,教学进度加快,课堂知识密度增加,课后习题类型多变,大量的学习内容需要学生课后消化、理解。而此时一些学生还停留在原来己习惯了的被动接受方式中,自然对新的教学方法很不习惯,从而增加了学习难度。

而且接高一课程的教师很多是刚带完高三,他们往往用高三复习时应达到的难度来对待高一教学。因此造成初、高中教师教学方法上的巨大差异,中间又缺乏过渡过程,至使高中新生普遍适应不了高中教师的教学方法。

3. 初中与高中学生学习方法的差异

在初中,教师讲得细,类型归纳得全,反复练习。考试时一般都可以取得好成绩。由于初中学生认识的局限性,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习惯于围着教师转,死记硬背公式、定理和类型题。在初中时期,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机械记忆常在他们的学习中起主要作用。

而到了高中,数学学习要求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规律,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所以,刚入学的高一新生,往往沿用初中学法,致使学习出现困难。此外在平时的课堂学习和课后巩固复习中,学生没有记笔记的习惯,缺乏积极思维。遇到难题不是自己动脑子思考,而是空在那里,希望老师讲解整个解题过程,不会进行自主学习。

4.思维习惯上的差异

初中学生由于学习数学知识的范围小,知识层次低,知识面窄,对实际问题的思维受到了局限。就几何来说,我们都接触的是现实生活中三维空间,但初中只学了平面几何,那么就不能对三维空间进行严格的逻辑思维和判断。代数中数的范围只限定在实数中思维,就不能深刻的解决方程根的类型等。

而高中要学习的《立体几何》,将在三维空间中求一些几何实体的体积和表面积。高中数学知识的多元化和广泛性,将会使学生全面、细致、深刻、严密的分析和解决问题。也将培养学生高素质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递进性。

5、定量与变量的差异

初中数学中,题目中已知和结论用常数给出的较多,一般地,答案是常数和定量。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大多是按定量来分析问题,这样的思维和问题的解决过程,只能片面地、局限地解决问题。

在高中数学学习中我们将会大量地、广泛地应用代数的可变性去探索问题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如:求解一元二次方程时我们采用对方程ax2+bx+c=0 (a≠0)的求解,讨论它是否有根和有根时的所有根的情形,使学生很快的掌握了对所有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另外,在高中学习中我们还会通过对变量的分析,探索出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解题所用的数学思想。

二、搞好高一数学教学的对策及方法

1.高一教师要研究初中教材和大纲

高中教师应听初中数学课,了解初中教师的授课特点。开学初,要通过摸底测验和开学生座谈会,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学生的学习习惯。在摸清三个底(初中知识体系,初中教师授课特点,学生状况)的前提下,根据高一教材和大纲,制订出合适的教学计划,确定应采取的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2.要放慢进度,降低难度

根据实践研究,高一课时数要增加。要加强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教学。教学时注意形象、直观。如讲集合时可列举我国古典小说中的四大名著等直观例子,为引入集合概念创造阶梯。

由于新高一学生缺乏严格的论证能力,所以证明函数单调性时可进行系列训练,开始时可搞模仿性的证明。要增加学生到黑板上演练的次数,从而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上述方法,降低教材难度,提高学生的可接受性,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让学生逐步适应高中数学的正常教学。

3.严格要求,打好基础

开学第一节课,教师就应对学习的各个环节提出具体、可行要求。如:作业的规范化,独立完成,订正错题等等。对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的弊病,应限期改正。

严格要求贵在持之以恒,贯穿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成为学生的习惯。检测的密度要增加,每讲完一个单元都要复习、测验,及格率不到70%应重新复习、测验,课前

5分钟小条测验,应经常化,用以督促、检查、巩固所学知识。实践表明,教好课与严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环节。

4.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说过:“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埃德加·富尔在其《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教会学生学习”已成为当今世界流行的口号。

古今中外的有识之士,经过长期的实践,一致肯定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不但是高中阶段学习上的需要,还会使学生受益终生。但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一方面需教师的指导,另一方面也靠老师的严格要求。

教师应向学生介绍高中数学特点,进行学习方法的专题讲座,帮助学生制订学习计划。这里重点是会听课和合理安排时间。听课时要动脑、动笔、动口,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不是只记结论。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推荐课外辅导书,以扩大知识面。提倡学生进行章节总结,把知识串成线,做到书由厚读薄,又由薄变厚。期中、期末都要召开学习方法交流会,让好的学习方法成为全体学生的共同财富。

5.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

两千多年前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大数学家陈省身曾说过:“数学好玩”。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能产生爱好,爱好它就要去实践它,达到乐在其中。有兴趣才会形成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随之信心也就会增强,学好数学也就水到渠成。

6.教育学生建立良好的数学习惯。

习惯是经过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的稳定持久的条件反射和自然需要。建立良好的学习数学习惯,会使自己学习感到有序而轻松。高中数学的良好习惯应是:多质疑、勤思考、好动手、重归纳、注意应用。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翻译成为自己的特殊语言,并永久记忆在自己的脑海中。另外还要保证每天有一定的自学时间,以便加宽知识面和培养自己再学习能力。

另外,做题应把准确性与常规解法放在第一位,而不是一味地去追求速度或技巧,这也是学好数学的重要问题。

数学学习方法障碍篇三: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障碍及解决方法

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障碍及解决方法

摘要:数学是自然科学最基础的学科,对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特别是在培养人的思维方面,具有其它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替代的特殊功能。眼下许多学生越来越觉得数学难学,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克服学习数学的心理障碍,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完善和发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关键词:中学生 ; 数学学习 ;心理障碍 ; 解决方法

一、目前中学生学习数学所存在的心理障碍

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障碍,是指影响、制约、阻碍中学生积极主动和持久有效地学习数学知识、训练创造性思维、发展智力、培养数学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的一种心理状态,也是中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因“困惑”、“曲解”或“误会”而产生的一种消极心理现象。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卑心理

进入初中,学生的学习已有一定的定势,一些暂时落后的学生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落后是暂时的,而具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则认为自己天生不如别人,上课被提问时紧张的发抖,不假思索就认为自己不会或答案及想法是错误的,做作业时始终认为自己的解法是错的。别人的才是正确的,经常要“参照”别人的答案。总之对数学学习缺乏自信心,对于上述现象、结果的产生,学生普遍都经历了从紧张,不安到担心恐惧,最后到沮丧消沉的过程。

(二)依赖心理

学生学习知识,是在接受老师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个人独立的学习主动性,去认识、理解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只有这样,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不断提高。而在实际过程中,有些学生习惯于教师把知识嚼烂后“喂”给他,遇到学习中的困难也总是依赖于别人给予解决,碰到较复杂的运算就不愿意动笔。

有依赖心理的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常常反映出依赖直观,囿于习惯的思维模式,希望有现成的公式解题模式,数学学习中缺乏热情和创造性。形成依赖心理的原因除了与人的生理、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有联系外,还与所处的家庭、生活环境

有关,特别是现在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遇事由家长包办,因而压抑了自主性、独立性的发展。

(三)定势心理

在较长时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在教师习惯性教学程序影响下,学生形成一个比较稳固的习惯性思考和答题的思维格式和惯性。虽然这种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定式有利于学生按照一定的程序思考数学问题,比较顺利地求得同类数学问题的最终答案,但另一方面这种定势思维的深化和习惯性增长又使学生的思维向固定

(四)急躁心理

1. 审题不清,没有弄清哪些是已知条件,哪些是未知条件,哪些是直接条件,哪些是间接条件,甚至不知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2.缺乏对数学问题解题后的整体思考,回顾反思和总结,更不会去考虑“该种解题方法,思路是否正确?是否最佳?有无其他解法?”等等。

对于上述问题的出现主要原因有点:一是教师上课时,忙于或急于完成教学内容和目标,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 空间较少,学生来不及思考,跟着老师疲“奔命”。造成教师“急”,学生也“急”的局面。二是应试教育让数学学习的方法简单化,让数学学习成为一种“复杂”的条件反射,题海战,疲劳战,搞的学生精疲力尽,久而久之,数学学习失去了灵动的色彩,造成学生无暇顾及学习质量,只求速度的现象。

(五)厌烦心理

有些学生认为学习数学枯燥乏味,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他们在厌烦心理状态下学习,使得大脑中与学习有关的神经细胞处于抑制状态,自然不利于数学的学习。

产生厌烦心理的原因大致有以下两个方面:(l)对数学在各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缺乏正确的认识。(2)“恶性循环”,学习无兴趣—学习成绩下降—产生厌烦心理,周而复始。有厌学心理的学生经常表现为学习上无动力,学习无目标,对学习采取应付的消极态度。

(六)自满心理

具有自满心理的学生通常不能对自身的实际水平和发展潜质作出客观的评价,不能确立适合自身的学习目标和奋斗方向。对自己的评价过高,发觉不到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和存在的问题,擅长替自己开脱,寻找一些客观原因来解释自己的失败。事实上,具有“伪自满”心理的学生一直在无意识地逃避现实。

(七)疑惑心理

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后,仍未达到预期的目标或考试屡遭败绩,便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对数学的神秘感增强,对不能提高学习成绩产生困惑。有这种心理的学生大多在学习上缺乏毅力和自信心,学习上不善于总结归纳所学知识,数学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八)恐惧心理

当主观意愿与客观现实之间发生了矛盾,所遇到的学习困难长期得不到解决,就会对数学学习产生恐惧的心理。另外,来自家庭的过高要求,老师的冷漠态度,同学的歧视等也是产生恐惧心理的重要原因。有恐惧心理的学生,在学习时经常表现出知识瞬间遗忘,联想受阻,思维紊乱。

(九)其它方面

比如学生的迷惘心理、封闭心理等,这些心理障碍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中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教师的教法缺乏针对性、趣味性和灵活性,以及对学生学法指导得不够,都是造成学生数学心理障碍产生的客观因素。

以上这些心理障碍都不同程度影响着中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得学生成绩得不到提高,成为学困生,甚至放弃数学学习。那么怎样才能克服心理障碍,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成绩呢?

二、克服数学学习心理障碍的方法

(一)将课堂还给学生,降低依赖心理课堂的主角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让学生动起来,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例题的讲解、练习

的讲评都可以由学生合作探讨来完成,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取了知识,提高了能力,而且主动性大大提高,从而降低对教师的依赖心理。

(二)养成良好学习习惯,避免马虎大意的毛病首先要认真审题,分析题中每个已知条件在题中出现的目的,不要漏掉某个条件,也不要主观添加条件,更不要仅凭图形就主观臆断结论,要由已知条件结合性质定理等推出结论,规范解题的格式和步骤,养成严谨的推理习惯,

训练严密的思考习惯,针对易错题型反复进行训练,在不断总结中提升能力。有很多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克服马虎大意的毛病,如让学生准备错题本。对于共性的学生都容易马虎的问题可以反复练习,强化记忆。

(三)注重揭示数学过程培养学生利用数学过程来解题比学生掌握某一个知识点更具有意义。在分析问题时,先让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基

本框架和思路,然后再补充重要环节,答案自然而然会得出。教师要及时对解题思路、方法和有关规律加以总结,并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来获取知识,除填空题外弱化对结果的要求,重点强调解题思路与方法,从而加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训练发散思维,突破思维定势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为学生创设较多的训练发散思维的机会,例如对每一个已知条件,可以发散出哪些结论;若干个条件集中起来又有什么结论;所求问题是否只有一种方法去解决,是否有另外的方法,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大胆去尝试,即便是错了,也应给予积极的评价,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四)克服自卑心理,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学生不爱学习数学的原因有很多,但不管什么原因,教师都应该与学生多交流、多沟通,必要时可以对学生进行家访,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培养学生的自信,促进师生之间的情谊。对于学生而言,喜欢一个老师,也会对他所教的学科产生兴趣,当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时,离他学好数学就不远了。

(五)加强对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

自我意识,心理学理论认为:自我意识是主体对自己的心理、身体、行为以及自己与别人、自己与社会关系的意识,主要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很显然人的独立思考和自信心应属于自我意识的范畴。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自我评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也是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需要。

(六)正视差异,合理评价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承认个体的差异性,承认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应用能力等都会有差异。只有正视差异现象才会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形成健康的科学发展起点。面对现实,合理评价才会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形成健康的心理发展方向,保持良好的心态,自信的走好每一步。对学生过高或过低的评价都将影响数学学习的进程和最终的结果。就如同一个人想登山观日出,不一定非要到山顶才能看到日出,当尽其所能登到半山时,同样可以看到的期望景象。

(七)加强心理沟通,营造良好的心理气氛

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会对学生产生潜在的影响。数学老师通过态度、表情行为将自己的期望传送给学生,会使学生受到鼓舞,从而改变不健康心理现状。数学教师将自己对数学价值的认识正确的传送给学生,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美,让学生从把数学学习理解为数学解题的误区中走出来,使学生真正领悟

和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进而爱学、乐学、会学、学好。课堂上要做到“三到”:心到,情到,人到。能够做到想学生所想;想学生所疑;想学生所难;想学生所错;想学生所忘;想学生所会;想学生所乐,从而以高度娴熟的教育技巧和机智,灵活自如,出神入化地带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用自己的思路引导学生的思路;用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用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用自己的意志调节学生的意志;用自己的个性影响学生的个性;用自己的心灵呼应学生的心灵,使师生心心相印,肝胆相照。课堂步入一个相容而微妙的世界,教学成为一种赏心悦目,最富有创造性,最激动人心的“精神解放运动”。

(八)利用已有经验促进数学学习

经验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和资源。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 更应该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 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 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因此, 我们要把学生原有的经验作为教学活动开展的起点, 把学生的个人经验作为数学教学的主要资源。

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纵观整个中学阶段, 教材遵循学生的年龄和生理特点, 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编写, 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学生在学习某一个新知识的时候, 实际上他们对新知的认识并不是一张真正的白纸, 他们总是拥有这样或那样的相关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 让学生利用旧知与新知进行交互作用, 进而以旧知为桥梁构建新的知识。

运用学生的探索能力。教师的工作不能代替学生的行为, 再多的讲解也不能给予学生亲身的体验、个体的思考。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索活动时, 必须考虑学生拥有什么样的能力, 能开展什么样的活动。

迁移学生的已有方法。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 不仅要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尝试探索未知的领域, 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 还会涉及思想和方法领域。这些方法虽然不是一成不变的, 但它们给学生以后的学习指明了方向, 学生可以循着这种方法、运用这种方法进一步领会数学思想的转换和变化。这些方法是学生经验中的重要资源, 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学生的经验和知识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课程生成和发展的基础。教师必须尊重和承认经验是学生的重要资源,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思想方法出发, 在数学教学和数学活动的过程中, 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 及时帮助学生对已有的经验进行沟通与提升, 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不仅知其然, 更知其所以然。

(九)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愿望:联系生产实际,引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提高自信心。

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能力:教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

(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它是最现实、最活跃的动力。只有学生对数学产生了兴趣才能专心听讲、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随着数学新课程的启动和运行,了解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心世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成为一种共识。

用爱感化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新课标要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学会数学,所以教师就要用最无私的爱来感化学生。

通过合作学习启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合作学习是学生俩人或俩人以上为

单位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会与他人的合作,培养合作意识,增进团结,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利于增强学习过程中学生、教师、教材之间的各种方式的互动,更为每个学生创设了动手动脑的机会。

总之,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是多方面的,其消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产生的原因也是复杂的。与此相应,引导中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的方法也应是多样的,没有固定模式。我们数学教师要不断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的思维状况,改进教法,引导学生自觉消除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让素质教育在数学这块园地中开出鲜艳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

相关热词搜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17 版权所有 博文学习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090058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