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学习方法
以下是博文学习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建筑学学习方法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建筑学学习方法篇一:如何学好建筑学
如何学习建筑?(清华经典)2011年03月13日 16:48:10
多年以来,建筑学院的新同学们普遍地要经历一个"困惑"的阶段,对建筑学(尤其是建筑设计)如何去学习、为何去学习感到困惑。而困惑之后,或者因无奈而颓废,或者放弃思考,或者转向其他,当然也有的能够在挣扎之后豁然开朗。可惜据我所知,最后一类结果,在本科的阶段能达到的实属少数。
解除困惑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去广泛的获得知识。这也是本文主旨。
一、心态上的准备
各位新来到清华建筑学院的同学们,过去都曾是自己学习领域的佼佼者;但是在开始学习建筑学这样一门"新鲜"的学科之前,还有必要在认识上做一些准备。
1、.应试教育的缺陷和因此产生的障碍
首先告诉大家一个不幸的消息:诸位从前擅长的十八般武艺,诸位赖以获得多年荣耀和挤进清华的利器,多数都要失效了。诸位曾经如鱼得水的学习方法、思维习惯、知识对象多数也将失效,甚至将会成为下一步前进的障碍。因为我国的中学教育,是非常狭小和机械的。虽然具体的知识并不错,但是局限于小圈子的思维将难以适应更大更复杂的新形势。所以当你对新的课程、学习工作方式感到不适应、困难、迷茫的时候,不要先急于用自己过去的经验去评判和指导自己,甚至希望退回到过去简单愉快的思维中去。因为多数的同学仅仅受过这样一些教育:科学上是简单的18世纪牛顿时代的数理逻辑的训练;哲学上是简单化的辩证法;艺术上完全无知或者仅受过一点机械的技能训练;宗教上不但无知而且有错误认识;方法上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并且在少量固定的知识内容里兜圈子;对于文化、社会、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问题也所知极少。这样的相当局限的思想基础对于建筑学这样的综合学科当然是相当不利的,但这也是目前我系教学无法逃避的实际问题。所以明智的对策是不要固执己见或者轻下断言,而是先尽快广泛的了解各方面的知识,等到自己大概齐对各种问
题都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之后,再开始慢慢重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这个过程至少需要大概1~2年的时间。
当然在此过程中,新生过去的训练也不是没有用。其实有两样关键的东西是需要继续发扬的:一是积极向上的态度,二是坚忍不拔的意志。这也是残酷的应试教育带给大家仅有的两样好的东西。当然,各位的中文修养,学习新事物的能力,和勤于思考、严谨认真的作风,如果有的话,也是应该继续保持的。平时的各种文体爱好,丰富的人生经验,对于建筑学也是很有好处的。
2.、建筑专业的学习方法
如果说建筑学和各位以前的中学学习有所不同的话,最主要的应该是在建筑的人文内容上。作为工程的建筑,各位可以很轻松的以工科的思维去把握;但是作为人文的建筑却需要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模式。而建筑的人文属性,却恰恰是建筑最核心的、我们的教育中又最缺乏的品质。
具体的说来,方法上主要的是整体思维和经验积累。整体思维是个比较大的话题,下面再说。经验积累的方法是个基本的方法。因为建筑学没有一劳永逸的解决之道,也没有固定不变的规律法则,关键靠见多识广(基本上,人生主要是见多识广)。所有建筑的问题,都要依靠大量的阅读和实地调查去获得经验。在大量的实例学习中知识水平和操作能力将会逐渐提高,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般以5年计。(个人以为实际上学习任何一门知识和技能,这都不算长,只不过中学的教学实在太简单化了,以至于大家对新知识的正常学习周期产生了误解。)
3.耐心的态度
由于建筑学作为工科招生,社会上对于建筑学专业也了解颇少,所以大一新生往往是对建筑学一无所知。没关系,实践表明,新生此方面的不足,包括绘画和艺术素养的缺失,都不会成为太大的问题。而心态才是第一重要。
第一是耐心。建筑学的素养提高通常是以十年计的。40岁还可以自称青年建筑师,60岁才算经验丰富,90岁还在干设计的也颇有一些。对于前面18年的基础来说,后面的50年显然更为重要。很幸运,建筑学博大精深而且就业出路宽广,基本上不需要天分和幼年基础的行当也可以干得很好,不像音乐和绘画。如果你不是要和高迪、柯布这样的顶级天才火拼的话,尽可不必着急,安安稳稳的坐下来慢慢的发力。靠自己的耐心学习,持续而愉快的长期学习来赢得美好的专业前途。总的来说即便是比较功利的做法,也不必像中学考试那样每个学期的就能排出个一二三来。当然,虽不必悬梁刺股三天两头突击熬夜x天,但是踏踏实实的努力,而且是持续的不间断的努力,长达十年以至五十年的不停止,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尤其是在极度浮躁的当代中国,有几人不希望能如超女般一夜成名呢?不过等到你对本系的老教授有所了解的话,你会发现数十年如一日勤奋工作的绝对不少。不像发达国家有健全的社会条件、成熟的明星机制,能在中国做出成就的老同志们,其惊人的耐心和超长的寿命,有时会令后来者绝望--不过考虑到社会发展的加速度以及他们被历史耽误的二十年,各位新人还是大有机会的。
关于这方面,读一些传记大有好处。《建筑师梁思成》是首选的好书。另外一些著名的大师传记也都值得一看。了解一下这个行业的从业人员的艰辛历程以及可能达到的最高成就,对你是否决定这么一条路走到黑大有好处。比如如果你一心希望40岁挣够了钱退休或者18岁成为万众瞩目的超级XX,又或者希望成为与世无争的科学家,那还是尽快改行的好。
4.长远的人生规划。
想对人生有个长远的合理的规划,是从事建筑学所必须的但又是很有难度的。这时候,有个世家的背景会好太多了。信息就是力量,你看梁启超的儿子们个个成就惊人,少不了老梁先生百科全书式的博学和高瞻远瞩。如果你没有这么走运,那就多花些力气吧,多做一些概论性的阅读和调查,努力成为 "世家第一代"。本系的教学因为种种原因,基本上集中在建筑设计上。然而真正到毕业的时候继续设计下去的其实相当有限。没办法,现在简直是干什么都比干设计轻松和来
钱。与中学最不同的,大学里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以及以后如何工作和生活,需要你自己拿主意了。不幸的是,为自己安排计划拿主意这件至关重要的事情,中学偏偏没有教过。这个恐怖的缺陷将会在4年后推研定专业和5年后研究生选题的时候集中体现。建筑历史、城市规划、景观园林其实都有各自很专门的基础知识和很不同的就业出路,相关的房地产行业也是就业热门。早一点搜集相关信息并不费力气,而且这些方面的知识对于一个全面的建筑从业人员也都是有用的。不要等到4年后匆匆拍脑袋,选错方向/选错导师的人简直如过江之鲫。即使选对了路线,早点开始阅读和适应非设计类的专业,也很有帮助。比如相对于本系薄弱的规划教学,如果你以后从事遍地黄金的规划行业,你会发现那些本科就接受规划训练并且师资力量庞大的同济对手相当可怕(且不和国外比)。而早点开始看研究资料会使你研究生选题轻松不少。
三、基础知识
由于考入本系的,一般都是人文素质相当欠缺的理科学生,所以恶补人文知识是逃不掉的。人文知识并不直接帮助你学好建筑学。其实,只是能帮助你达到一个基本健全的普通大学生的水平。它们是底线,不是目标。
不过不必担心,这些知识只要达到普及的水平就可以。这个其实《建筑十书》里就说过。而且大家知道,初次接触到一个新的学科时,因为是全新的内容,对于开拓视野和增长知识都是非常高效率的,兴趣也特别大,学习起来往往事半功倍。这里关键是要在设计课之前抢先学习,越早越好。这些本不是建筑学专门研究的,但是因为
中小学教育的残缺,需要通过补习达到一个基本健全的水平,否则这些方面的缺陷会越来越明显的影响学生后来的发展。
具体的讨论有兴趣的可以看《读书》2006.4月号的大学人文教育的专题。看完也令人绝望:即便是MIT这样的理工大学,其人文社科大要求也是恐怖的。文中说"美国大学的通识课程相当于我国大学生前两年的主课,而不是仅仅相当于我们目前的通选课。"--没办法,不管发达但人文教育是一流大学的原因还是结果,你不能真的以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仅有百年历史并饱经战祸困扰的大学能这么快"国际一流",这个目标太遥远了……
1.哲学和宗教
人文学科的研究者不可能躲开哲学。而中国教育最残缺的一面,也是哲学。但要命的是人不能没有哲学思想--不学哲学就意味着你有的是一团糟或者很原始的哲学思想:方法论,认识论,世界观,伦理道德观念。
中学的思想政治教育非常局限,对于仅仅做一个思维健全的起码的人都只是杯水车薪,更何况对于综合复杂的建筑学的学习。比如最基本的时间、空间的概念,什么是逻辑,什么是形式,什么是科学,还有系统思维和整体思考的方法论,基本美学概念,绝大多数学生这些都不知道,更不用提什么混沌、天人合一这些东西方理论了。这样的哲学基础应该说进行基本的大学学习都成问题。
任何学科的学习都需要从学科的历史学起。如果是前两年,我会首先推荐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不但是好书,而且好看,几乎必读。不过现在有了新出的斯特龙伯格的《西方现代思想史》,要更简单更好看,可以放在罗素之前先看。中国方面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也是必读。另外特别值得推荐的是,再有一定基础之后读一读罗森堡的《科学哲学》,对做研究写论文有着"基础的基础"的作用。
宗教是中国教育根本没有的项目,却是西方文明的基础(其实对东方也是)。中国宗教的一般性的知识看过《中国哲学史》就大概齐了,佛教史可以看南怀瑾的《中国佛教发展史略》,比较轻松。基督
建筑学学习方法篇二:建筑学及相关专业学习方法
建筑学跟土木工程是不一样的 我看到楼上的答案许多都是以土木为标准给的 所以来说说我的建议 1 要认真看待每一个课程设计 建筑学学生中最常见的一个现象就是"赶图" 半个学期做的一个课程设计都拖到最后几个星期赶出来 这样绝对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同时多跟老师交流 在每一个设计细节上跟老师反复探讨 说出自己的想法 不要怕老师烦也不要怕同学看到你跟老师走的太近 2 自己做的每一点点成果都要记得保留下来 无论是大一时候画的素描 做的模型 还是平面设计作业 包括自己平时练习时候的手绘 每一个课程设计的图纸 CAD文件和模型文件以及自己出去实习时候做的所有成果 一定要统统保留下来 建筑规划这一行无法从所谓的分数上去了解一个人 但是有一个完整并且优秀的作品集 你今后无论是考研 找工作或者是出国深造都会对你起到相当大的帮助 3 多看专业书籍 大师的作品要认真抄绘 要做到能够记住很多优秀的方案 同时能够理解这些方案里的优秀之处的原因和试图揣摩作者在做此处理时的本意 并且尽量订阅一些专业杂志 具体订阅那些可以参考老师或者师兄师姐的意见 没事就把打游戏 喝酒 看电影的时间分一些出来看这些东西吧 这就是所谓的打基础 4 多跟别人交流 无论是建筑还是规划都不是一个人闷着头苦读书做设计就能够学好的专业 多跟同学探讨方案 多向老师提问 多关注行业内最新的走向和作品 一定会很大程度上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最后罗嗦几句 本人是一所所谓名校毕业的建筑学本科学生 中间也走过不少弯路 以上都是我在回顾五年大学生活中觉得应该做却做的不够的事情 只希望师弟师妹能够接受教训 在自己的专业道路上一路走好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自觉培养调查分析与综合思考的能力,做到因地制宜、经济技术合理,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反映建设用地环境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空间艺术的内涵,使设计的成果既切又具有建设的导向作用,既严谨规范便于操作实施、又具有适当灵活性的特点。
我觉得在学校的时候要多看书,
多了解各方面的知识
理解多元的文化
大胆实践自己的设计理念,只要不超出规划法划,尽情发挥
如何学好城市规划,关键在于实践,书本上的只是一些理论知识,只有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积累经验,然后你就知道什么是规划,总之你碰到的问题越多你知道的也就越多了。不信你试试。
理论与实践密切相结合!
深圳来了快三个月了,自己是学规划的,在这里规划业务不多,建筑方面的业务不少,自己没办法,画了一些建筑施工图,有一定的体会,感觉自己不仅对建筑有了一定的理解,对规划也有了个更新的认识,不再象以前那么模糊了。
尽管在学校学了两年的建筑,但在这里用起来感觉自己还是个刚会走路的孩子,看了别人画的图,眼都看花了,为别人的作品而感叹,什么时候我才能达到他们的那个水平?自己一些基本的常用尺寸也是很模糊的,窗做多大?门做多大?卫生间做多大?楼梯怎么做?……..太多的模糊,使自己感到无从下手,对建筑软件也不熟练,也可以说是刚开始学把,以前用过理正cad,现在用的是天正cad,用的是天正六,用了快三个月了,感觉这个软件的确不错,难怪受到同行这么多人的青睐。它不仅是个工具,也是本书,以前面对一个厂房不知道怎么布柱网,但一用这个软件,一些常用的尺寸,里面都有,可以供自己选择。
一开始领导要我画厂房等建筑项目的施工图,自己感觉有 点不乐意,自己搞规划的搞些这些东西,没多大用,有专门搞建筑的人搞,觉的领导是用人不当,现在看来,这对 我以后做规划是有用处的,以前自己在
学校做了一个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一个工业园,老师说居住用地不要和工业用地混合在一起,工人平时在工厂上班,下班后回小区住,说这样才是现代的工业园,现在看来,基本上是不现实的,在深圳这边,工厂里面基本上都规划了宿舍,办公楼等,员工不可能住到小
区里面去,现在房价这么高,工厂不可能去租小区的房子,更别说 买了,今年政府开始提的建设一些廉价出租屋,也不是为工厂配套建设的,做规划的一定要到处走走,不只是去看一些发达的地方,要多了解城市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个优秀的规划师,建筑师,腿是能跑的,跑多了既能学到东西,还能了解社会,锻炼了身体,是很好的运动,呵呵。本来搞规划,自己的空闲时间比较少,如何利用自己宝贵的空闲时间,是一个值的认真思考的问题,我以前有段时间,下班后,常去玩游戏,玩的有点疯狂,现在感觉太无聊,不是说玩游戏不好,主要是不是过度的问题把。尤其在现在到处为生活奔波的时候。做厂房,做小区,如果能多到这些场所去看看,体会是很深的,现在不少年轻人,不怎么愿意出去走走,不多接触下现实社会,是不行的,社会现实才是人最好的老师,最好的朋友,在这里,人的生活才会过的充实,过的有意义。回想自己的大学生活,学的最好的是怎么做人,有点大,当然,在社会上是很有用的,只有这样才能抵制社会上各种诱惑,不被各种表面现象所迷惑,只有这样,人走的方向才不会错。让人很遗憾的是大学没有给我很实用的本领,在职业方面,大学给了我一个大概的方向,城市规划,具体怎么做,自己现在都还有点模糊,现在学校的教育有缺陷是很明显的,毕业出来的学生,大部分做不了事,各个学校出来的都差不多,这可以说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通病。社会上是要能做事的。象自己所学的这个专业来说,是动手能力十分强的一门学科。理论是基础,动手才是关键,动手可以说是实战,是真本事。
对城市规划来说,电脑是十分重要的,我建议学校学生大一刚进来就必须买电脑了,大一,大二基本上是学建筑,为以后学规划打基础,大一大二打基础不仅是打专业基础,也是打电脑的基础,回想自己的大一大二,感觉专业方面任务太轻了,搞设计可以不要用电脑,用的是工具画,现在觉的这样根本不行,工具画和电脑画必须同时进行,大一大二的学生必须能够用天正做CAD平面图,能用3D做立体效果图,能用PHOTOSHOP做平面效果图,这是搞建筑常用的三个软件,必须学会,学校也应该开课,不要象我们这届一样,大学四年连CAD课都没开过,这是教学计划的严重失误。另外,专业方面的任务轻还体现在一个学期一般才搞一两个设计,这严重滋长了学生们的懒惰心理。不少学生都是在期末交作业的时候临时赶的,简直是教育的悲哀。回想自己搞的建筑设计,一个茶室,一个幼儿园,一个活动中心,一个图书馆,不知道做了住宅没,记不太清了,太少了,厂房没做过,办公楼没做过 ,体育馆没做过,商场没做过,…….没做过的东西太多,当然,我们不能只求数量,但我们的确连最基本的数量我们都没达到。一类项目,只有做多了我们才会熟悉。另外,在我们的教学中,对各类规范重视的很不够,考试中老师考一些最简单基本的规范,学生还希望老师透露点考试信息,大学考试基本上名存实亡了。在社会上单位招人,比较强调对规范的了解程度,你连基本的规范都不会,就不是一个搞这行的人,别人也不会要你,在社会上生存都困难。可以这么说。现在的学生,浮躁的较多,动不动学什么大师,做出来的东西别人看不懂,别人也不想去看懂,一点都不实际。中国现在需要的是大量脚踏实地的建筑师,规划师,而不是一些空想家,只有一些无聊的人才去鼓吹这些空中楼阁。当然,我不是说我们不要想象力,而是我们的想象力是建立在坚实的专业基础上的。尤其是我们的学生,必须在学生年代打好基础,不然,在社会上就回很难适应。我们学校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十年代是不错的,我希望在二十世纪,我们的学生仍然是优秀的,不要丢学校的脸。有件事,让自己感触比较深,就是自己常常看自己同学的QQ资料,里面有个毕业院校这栏,很多人都填了湖南城市学院,而看别的学校毕业的一些人的资料,填自己学校的比较少,很多是不填,有的甚至填了什么垃圾学校,等等。从这里我看到大部分同学,校友,对自己的学校比较感恩的,学校没有好的教室,没有好的图书馆,没有好的宿舍,没有好的操场,但学校有好的老师,有好的同学。在这世界上,还是人情最珍贵。“同窗好友”,“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常常出现在我的脑海里,让我感动,我不是个喜欢拍马屁的人,我也看不惯这种做法,学校的确让我感动,今天我们以学校为荣。学校就是我们的骄傲。
我建议我们学校学建筑学的师弟师妹们多去看些规范,多看些图纸,少看些不成熟的所谓的理论。现在是打基础 的时候,是谋生的时候,学的不好,找工作就到处碰壁,连自己的基本生活都满足不了,自己不能
挣钱,成家立业就远了,很痛苦的。学校做的一些课程设计,离社会上的做法有一定的距离。比如大一大二的时候,做建筑设计,老师给大家布置任务的时候,用地范围基本上是没有坐标点的,也没什么红线,没什么指标限制,一般也没什么周遍建设的一些情况,老师的意思是大家可以尽情发挥,这样才不会约束学生们的想象力。而实际上这样做是不行 ,不少学生,毕业后,在单位画图,连坐标点都不知道怎么输入,出洋相。因为没什么条件限制,所以考虑的问题太少了。现在做建筑设计的刚开始也要做总图设计,这跟城市规划的详细规划差不多,做的很细,跟各类规范联系的很紧密,你不了解规范,你就不知道要建筑要退红线多少米,两相临建筑的间距留多少,出入口放哪里合适,消防上是否满足要求,做多少个停车位,各项指标是否达到,……,总之,在社会上是很实用的。
讲到学建筑,还要讲下建筑施工图,学建筑只有学施工图,对建筑才有真正的了解,施工图对一个建筑的各部分的尺寸,做法有了十分详细的交代,看了之后,建筑不仅仅是个大的框架了,而是个活生生的,很实在的东西,摆在我们的脑海里,所以,我们在这时才真正了解了建筑。因此,我建议大一大二的学生搞建筑设计的时候,一定要把自己设计方案的施工图做出来。施工图在社会上是很实用的,会搞施工图的在社会上的工资不低,既能学到东西,又能拿到钱,何乐而不为。这样看来,大一大二的任务好艰巨。生活应该是十分充实的,没什么时间去做些无聊的事。
徒手画也是个比较重要的技能,我不同意学生把大量的时间放在美术和徒手画上面,我这里所说的徒手画包括草图,徒手画是帮助构思的一个工具,也是个表现的工具。在电脑普及的年代,不少人不会徒手画也同样能很快地搞出不错的作品。徒手画太粗,太表面化,建筑学的初学者没必要在这方面花太多的时间,当然,我也不是要大家放弃它,它的确是种很好的构思手段,也可以用于一些建筑表现。但很多学生徒手画太重视形式,而忽视了建筑的功能。我觉的徒手画的灵魂是功能,没有了功能,徒手画跟美术差不多,也就脱离了建筑的本性。
3D,POTOSHOP的 重要性就不要说了,POTOSHOP对学建筑学的来说,不管是城市规划、建筑设计,风景园林,都是必须要学会,要熟练的,这是基础,跟CAD一样,不要认为这些东西到社会上一两个月就能学会,一两个月学到的是很基础的东西,离熟练还很远,社会上要人是要熟练的,做事快的,讲效率的,半天搞不出个东西会让领导失望,这里面有很多技巧需要时间和耐心去学。现在这个社会,电脑学的不好的找工作很难的。3D更不是个容易学的东西,会3D的人,在各单位很受欢迎,学的好的工资也很高的,很多学美术的搞这方面,学美术的都搞,很多搞建筑学的不会搞,很遗憾。
总的看来,建筑是城市规划的基础,学了建筑,对规划体会才会更深。
现在学校的城市规划本科是五年了,我以前是四年。专课的话任务更重。大三开始正式接触规划专业课了,首先学的是详细规划,学了建筑,做详细规划的时候自己才知道住宅的一般开间做多少,进深做多少,高层做多少层比较适宜,幼儿院做多大,是否保证了幼儿园各班的活动场地,厕所尺寸做多大,工业园规划的时候,厂房做多大,是否满足消防的要求,等等。只有学了建筑,做详细规划时,心中才有底,而不是象个画家一样,在一块地上随便涂鸦,做出来的东西现实是不会这么做的,只能是一张废纸。现在社会上一些人在做城市设计的时候,根本不懂建筑,也不懂规划,做出来的东西,只能是个所谓的概念,根本无法实施的东西。详细规划是个很实用的东西,可操作性很强,学的好,在社会挣钱也容易,社会上搞的最多的是详细规划了。
控制性详细规划我大概在大三开始接触了。建筑设计做的好的和做的差的做控制性详细规划也是不同的,一块地当用地性质确定时,它的控制性指标就基本上出来了,建筑做的多的人,一想到控制性指标就很容易联想到这块地建成后的大体形状,道路怎么开合理,而建筑做的少的人,看到的指标只是个很冰冷的数字,是很模糊的一个概念,做出来的东西也是没多少指导意义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经常同城市设计联系起来,建筑做的多的,城市设计做出来的建筑形态是大体合理的,是比较切合实际的,是对城市建设有有指导作用的,道路,建筑,绿化的关系是比较合理的。而建筑做的少的,做出来 的问题常有一大堆。
大四,大五开始学习总体规划和区域规划,对这些很宏观的规划来说,与建筑的联系要弱些,但学过建筑比没学建筑的体会更深。我在这里说了这么多关于建筑与规划关系的话,也是自己对城市规划学习的新的体会。建筑对城市规划真的太重要了。
对与规划方面的软件,也有不少要学的,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用跟建筑设计用的软件也差不多,社会上做的规划很多是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做个居住区,做个小区,组团,工业园区、步行街什么的,很多,还有旅游规划等,用天正,POTOSHOP、3D也差不多了,做控制性详细规划用一些控规软件如湘源控规等,做总规用总图软件如GPCAD等,要想做的更细还可以学GIS,它可以对地形进行分析,GIS更偏重于规划管理,对GIS我了解不太多,也不好评论。
学校的城市规划专业课程在低年级的时候,应当早点开,我是到了大三才开始了解城市规划,到毕业才对城市规划有个全面的了解。感觉太晚了,我觉的城市规划原理应该在大一就可以做为一门城市规划的基础课开出来,这样,同学们学习的时候才会有个方向,就会有意识地去学习这方面的东西,不要到了大三才知道城市规划是干什么的。我自己的不少同学开始对城市规划也是由于不了解,对城市规划要厌烦情绪,这可以说在低年级是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到了快毕业的时候,这种情况才比较少。如果把象城市规划原理这样的基础课提前开的话,这种情况就应该不会发生了。
城市规划既是一门可以谋生的手段,也是一门很高尚的行业,自己有幸接触这个行业,很高兴。一直很想写写自己的学习体会了,今天终于有时间了,呵呵,既是自己的学习心得,也希望对别人有所 借鉴。希望批评指正。
建筑学学习方法篇三:如何学好建筑学(-十分有用)
如何学好建筑学
一、简介
1.本文的主要内容和适用对象
本文主要介绍建筑学专业学习在入门阶段所需要学习的知识体系概况,作为进一步深入学习的指导。主要适用建筑学专业本科一~三年级同学参考,一般的,四年级以上就应该能独立进行学习了。学科上主要偏向建筑学基础和建筑设计,关于城市的内容暂不列入,一来不是本人专业,二来也不是三年级以前特别需要的。
2.详细到书目
一般的,大学本科的教学应该以传授方法、引导方向和建立系统的知识框架为主要目标,大量具体的知识需要学生自行学习,这是和各位中小学教育主要的不同。不能进行有效的自学对于大学学习将是致命的。这当然需要教师给出一个系统框架的指导。自学主要依靠阅读书籍(现场实践学习虽然同等重要,但由于总体教学制度和经济条件的制约,只好暂且搁置),所以对于学生的指导应该详细到书目,这也是本文力图达到的精度。当然更好的是对于这些书目的基本内容给予说明和评价,但是限于精力原因尚难以做到。这篇文章里只推荐基本中的基本,以免新手犯晕。出于负责,这些书一般都是我比较熟悉的书籍(偶尔间杂一些可靠的师友推荐但是没看过的书)。随着个人阅读的增加,我可能会逐步更新这些书目。
3.远期改进计划
本指南将会逐步的更新主要是书目方面的细节内容。其实也是我自己阅读、学习的一个总结。并且会逐步增添一些新的项目,这要视本人的学习研究发展而定。同时也计划逐步增加一些实用的内容,比如现代建筑、城市的人物、理论、作品发展的总表,这些在国外都已经有较为成熟全面著作,只是需要做一些整理翻译工作。当然所谓远期,恐怕得且等两年吧。
二、心态上的准备
各位新来到清华建筑学院的同学们,过去都曾是自己学习领域的佼佼者;但是在开始学习建筑学这样一门“新鲜”的学科之前,还有必要在认识上做一些准备。
1.应试教育的缺陷和因此产生的障碍
首先告诉大家一个不幸的消息:诸位从前擅长的十八般武艺,诸位赖以获得多年荣耀和挤进清华的利器,多数都要失效了。诸位曾经如鱼得水的学习方法、思维习惯、知识对象多数也将失效,甚至将会成为下一步前进的障碍。因为我国的中学教育,是非常狭小和机械的。虽然具体的知识并不错,但是局限于小圈子的思维将难以适应更大更复杂的新形势。所以当你对新的课程、学习工作方式感到不适应、困难、迷茫的时候,不要先急于用自己过去的经验去评判和指导自己,甚至希望退回到过去简单愉快的思维中去。因为多数的同学仅仅受过这样一些教育:科学上是简单的18世纪牛顿时代的数理逻辑的训练;哲学上是被严重简单化(或歪曲的)的辩证法;艺术上完全无知或者仅受过一点机械的技能训练;宗教上不但无知而且有错误认识;方法上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并且在少量固定的知识内容里兜圈子;对于文化、社会、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问题也所知极少。这样的相当局限的思想基础对于建筑学这样的综合学科当然是相当不利的,但这也是目前我系教学无法逃避的实际问题。所以明智的对策是不要固执己见或者轻下断言,而是先尽快广泛的了解各方面的知识,等到自己大概齐对各种问题都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之后,再开始慢慢重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这个过程至少需要大概1~2年的时间。
当然在此过程中,新生过去的训练也不是没有用。其实有两样关键的东西是需要继续发扬的:一是积极向上的态度,二是坚忍不拔的意志。这也是残酷的应试教育带给大家仅有的两样好的东西。当然,各位的中文修养,学习新事物的能力,和勤于思考、严谨认真的作风,如果有的话,也是应该继续保持的。平时的各种文体爱好,丰富的人生经验,对于建筑学也是很有好处的。
2.建筑专业的学习方法
如果说建筑学和各位以前的中学学习有所不同的话,最主要的应该是在建筑的人文内容上。作为工程的建筑,各位可以很轻松的以工科的思维去把握;但是作为人文的建筑却需要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模式。而建筑的人文属性,却恰恰是建筑最核心的、我们的教育中又最缺乏的品质。
具体的说来,方法上主要的是整体思维和经验积累。整体思维是个比较大的话题,下面再说。经验积累的方法是个基本的方法。因为建筑学没有一劳永逸的解决之道,也没有固定不变的规律法则,关键靠见多识广(基本上,人生主要是见多识广)。所有建筑的问题,都要依靠大量的阅读和实地调查去获得经验。在大量的实例学习中知识水平和操作能力将会逐渐提高,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般以5年计。(个人以为实际上学习任何一门知识和技能,这都不算长,只不过中学的教学实在太简单化了,以至于大家对新知识的正常学习周期产生了误解。)
3.耐心的态度
由于建筑学作为工科招生,社会上对于建筑学专业也了解颇少,所以大一新生往往是对建筑学一无所知。没关系,实践表明,新生此方面的不足,包括绘画和艺术素养的缺失,都不会成为太大的问题。而心态才是第一重要。
第一是耐心。建筑学的素养提高通常是以十年计的。40岁还可以自称青年建筑师,60岁才算经验丰富,90岁还在干设计的也颇有一些。对于前面18年的基础来说,后面的50年显然更为重要。很幸运,建筑学博大精深而且就业出路宽广,基本上不需要天分和幼年基础的行当也可以干得很好,不像音乐和绘画。如果你不是要和高迪、柯布这样的顶级天才火拼的话,尽可不必着急,安安稳稳的坐下来慢慢的发力。靠自己的耐心学习,持续而愉快的长期学习来赢得美好的专业前途。总的来说即便是比较功利的做法,也不必像中学考试那样每个学期的就能排出个一二三来。当然,虽不必悬梁刺股三天两头突击熬夜x天,但是踏踏实实的努力,而且是持续的不间断的努力,长达十年以至五十年的不停止,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尤其是在极度浮躁的当代中国,有几人不希望能如超女般一夜成名呢?不过等到你对本系的老教授有所了解的话,你会发现数十年如一日勤奋工作的绝对不少。不像发达国家有健全的社会条件、成熟的明星机制,能在中国做出成就的老同志们,其惊人的耐心和超长的寿命,有时会令后来者绝望——不过考虑到社会发展的加速度以及他们被历史耽误的二十年,各位新人还是大有机会的。
关于这方面,读一些传记大有好处。《建筑师梁思成》是首选的好书。另外一些著名的大师传记也都值得一看。了解一下这个行业的从业人员的艰辛历程以及可能达到的最高成就,对你是否决定这么一条路走到黑大有好处。比如如果你一心希望40岁挣够了钱退休或者18岁成为万众瞩目的超级XX,又或者希望成为与世无争的科学家,那还是尽快改行的好。
4.长远的人生规划。
想对人生有个长远的合理的规划,是从事建筑学所必须的但又是很有难度的。这时候,有个世家的背景会好太多了。信息就是力量,你看梁启超的儿子们个个成就惊人,少不了老梁先生百科全书式的博学和高瞻远瞩。如果你没有这么走运,那就多花些力气吧,多做一些概论性的阅读和调查,努力成为 “世家第一代”。本系的教学因为种种原因,基本上集中在建筑设计上。然而真正到毕业的时候继续设计下去的其实相当有限。没办法,现在简直是干什么都比干设计轻松和来钱。与中学最不同的,大学里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以及以后如何工作和生活,需要你自己拿主意了。不幸的是,为自己安排计划拿主意这件至关重要的事情,中学偏偏没有教过。这个恐怖的缺陷将会在4年后推研定专业和5年后研究生选题的时候集中体现。建筑历史、城市规划、景观园林其实都有各自很专门的基础知识和很不同的就业出路,相关的房地产行业也是就业热门。早一点搜集相关信息并不费力气,而且这些方面的知识对于一个全面的建筑从业人员也都是有用的。不要等到4年后匆匆拍脑袋,选错方向/选错导师的人简直如过江之鲫。即使选对了路线,早点开始阅读和适应非设计类的专业,也很有帮助。比如相对于本系薄弱的规划教学,如果你以后从事遍地黄金的规划行业,你会发现那些本科就接受规划训练并且师资力量庞大的同济对手相当可怕(且不和国外比)。而早点开始看研究资料会使你研究
生选题轻松不少。
三、基础知识
由于考入本系的,一般都是人文素质相当欠缺的理科学生,所以恶补人文知识是逃不掉的。人文知识并不直接帮助你学好建筑学。其实,只是能帮助你达到一个基本健全的普通大学生的水平。它们是底线,不是目标。
不过不必担心,这些知识只要达到普及的水平就可以。这个其实《建筑十书》里就说过。而且大家知道,初次接触到一个新的学科时,因为是全新的内容,对于开拓视野和增长知识都是非常高效率的,兴趣也特别大,学习起来往往事半功倍。这里关键是要在设计课之前抢先学习,越早越好。这些本不是建筑学专门研究的,但是因为中小学教育的残缺,需要通过补习达到一个基本健全的水平,否则这些方面的缺陷会越来越明显的影响学生后来的发展。
具体的讨论有兴趣的可以看《读书》2006.4月号的大学人文教育的专题。看完也令人绝望:即便是MIT这样的理工大学,其人文社科大要求也是恐怖的。文中说“美国大学的通识课程相当于我国大学生前两年的主课,而不是仅仅相当于我们目前的通选课。”——没办法,不管发达但人文教育是一流大学的原因还是结果,你不能真的以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仅有百年历史并饱经战祸困扰的大学能这么快“国际一流”,这个目标太遥远了??
1.哲学和宗教
人文学科的研究者不可能躲开哲学。而中国教育最残缺的一面,也是哲学。但要命的是人不能没有哲学思想——不学哲学就意味着你有的是一团糟或者很原始的哲学思想:方法论,认识论,世界观,伦理道德观念。
中学的思想政治教育非常局限,对于仅仅做一个思维健全的起码的人都只是杯水车薪,更何况对于综合复杂的建筑学的学习。比如最基本的时间、空间的概念,什么是逻辑,什么是形式,什么是科学,还有系统思维和整体思考的方法论,基本美学概念,绝大多数学生这些都不知道,更不用提什么混沌、天人合一这些东西方理论了。这样的哲学基础应该说进行基本的大学学习都成问题。
任何学科的学习都需要从学科的历史学起。如果是前两年,我会首先推荐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不但是好书,而且好看,几乎必读。不过现在有了新出的斯特龙伯格的《西方现代思想史》,要更简单更好看,可以放在罗素之前先看。中国方面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也是必读。另外特别值得推荐的是,再有一定基础之后读一读罗森堡的《科学哲学》,对做研究写论文有着“基础的基础”的作用。 宗教是中国教育根本没有的项目,却是西方文明的基础(其实对东方也是)。中国宗教的一般性的知识看过《中国哲学史》就大概齐了,佛教史可以看南怀瑾的《中国佛教发展史略》,比较轻松。基督教最基本的书目就是《圣经》和《基督教史》,鉴于我们的学习对象主要是西方文明,西方建筑发展又和基督教密不可分,只好啃了它(不过《圣经》在清华图书馆仅有两本,哎哟?.)。
2.社会学以及政治法律经济学等。
社会学是个很关键的学科,尤其是要走规划路子的话。对于理解建筑深层问题也很有好处。我看过的书里《江村经济.生育制度》是最好看的一本,《消费社会》也还不错。基本是用到什么看什么,总能有很丰富的收获。可能也是因为国内这方面的知识特别欠缺的缘故。象韦伯的《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或者《经济与社会》就比较艰苦了。社会学是个急迫的领域但是又过于庞杂。一般的,新生看过《西方现代思想史》就差不多了,对于普选民主、社会契约这些可以慢慢的了解起来。对于理解中国社会以及乱七八糟的建筑现象也大有好处。
法律、政治还有经济学这些,需要选择性的看一些,否则常识上会有缺陷。我都是零星的看着学着,倒也不必着急。
3.艺术
虽然入学要求美术加试,但是实际无关紧要。事实证明入学前是否学过美术不是关键问题,入学以后一样可以学好。而且最重要的不是绘画技能,而是艺术家的思维方法。学好美术对于把握建筑中最难把握的感性因素非常重要。艺术关键是亲历亲为。不拘那一类,至少学一门。因为艺术集中代表了感
性思维方式的作用,和整个科学的理性思维互补共鸣。尤其是整体思维和综合感知。艺术其实起步的时候并不难,难在下决心入手。绘画、古典音乐是基础,比较容易入门。直接上摄影、电影这样的综合艺术可能进展反而比较慢。学艺术最好有活人当老师,光自己琢磨恐怕比较难,这也是学艺术的重要难点之一。好在现在媒体发达,要好一些。不必犹豫,谁知道你不是一个艺术天才呢。
我个人认为我系的美术教学还是相当成功的。但是对于确实美术上存在困难的同学应该认真对待,坚决补上。书目当然还是《西方美术史》和《中国绘画史》,不同的版本问题不大。自从美院来了以后有很多很好的画册看了,这比我们以前强多了。不看美术史,以后去了国外美术馆是要抓瞎的。
4.历史
特别的,历史本身是值得认真读点书的,否则看史的时候会晕。历史在中国是巨无霸学科,恨不得5000年都在搞这个。像汤因比的《历史研究》或者布罗代尔的《文明史纲》这样的大砖头可能比较难看(不过也物有所值)。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万历十五年》那几本就很轻松愉快了,还有吴思的《潜规则》和《血酬定律》是必看的。具体历史的柏杨的《中国人史纲》可看性很强。
四、专业路线:
按照秦佑国教授的说法,现在的建筑教育的问题是建筑学/建筑术不分,以致于教育相当的混乱。不管系里教改如何运行,各位自己弄清楚自己以后可以学什么,学什么会有什么样的效果,从而考虑自己应该学什么,大有必要。基本上,以后从事实践工作的,不惧怕下工地与民工面对面和能耐心于无比繁琐永远改不完的施工图的,偏重建筑术;搞理论研究或者教学工作的,甘于枯燥艰深的理论探讨和诲人不倦的教育工作的,偏重建筑学。当然即使目标明确,也不能过于偏废。能全面发展最好。还是那句话,见多识广是建筑学习的关键。
1.建筑设计技能为主的路线.
打算毕业出去打拼挣钱养家糊口的,务必重视建筑术.也就是进行建筑设计的实际技能.
基本上,包括:
1全面理解建筑设计任务的社会流程。
建筑设计不是一个“问题——答题”的简单过程。它更多包含服务行业和创造的内容。理解设计任务的关键是对设计任务前因后果的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从而整体把握建筑设计到实施的全过程。从策划立项到了解业主的意图,理解并能自行编订合理的任务书,了解建筑设计从接任务到提交方案以致于工地监督直到交付使用,这一整套业务流程的必须熟练掌握。其中特别不同于正常教学的是制定任务书。任务书的背后是对整个设计事件的综合把握能力,值得大家从第一个案子开始留意。再说一遍:建筑设计不是一个针对任务的非此即彼的答题过程,而是一个理解驾驭业主动机和社会环境限制并协调各方面利益的价值实现过程。这一能力的培养要花费多年的事件,一般在本科毕业之前多数人达不到这一要求。
调研也是一项很重要但是本系教学因为种种困难而比较薄弱的环节。把与设计任务相关的方方面面的信息在短时间内搜集到并整理出来,是一个基本功。调研发现的,总有很多超出所有人意料之外的影响因素,这是一个完善题目和逐步形成答案的过程。相关的书籍,个人觉得首推凯文林奇的《总体设计》,另外很多介绍具体工程项目的文章也可以参考,核心期刊里有无数这样的文章。
2 快速的发散的丰富的独特的多方案草图构思能力。
简单的说,就是要能迅速的发现多种可能性并迅速形成草图方案的能力,而且在草图形成的同时,要已经考虑到一些重要的细节(比如最终形象的特色和基本功能结构的顺畅)。这一点没有别的办法,一是多画图做设计,推敲功能和形象,二是每个设计都深入细致的思考反复推敲精益求精,三是认真研习经典的大师作品。在本科阶段比较实用的是根据设计题目搜集案例。这是建筑师一生都要保持的习惯:在每个设计任务之前搜集和调查同样类型的先例。因为本科的阶段,主要是学习而不是创造。所以我个人以为这个搜集和咀嚼经典案例的过程是本科学习的主体,而随后的设计方案基本是以之为基础的照猫画虎照葫芦画瓢。由此我个人以为目前系里教学一上来就是方案设计,是典型的急功近利的做法。
草图构思总的来说是必须用手的,电脑到大脑的距离比手到大脑的距离远太多了。同时构思平面关系和透视效果是必须的。草图构思一定是构思一整个建筑的整体以及与环境的关系,而不是平面-立面-形象这样的流水线。综合的形象和逻辑同步的思维很重要。
这一能力当然也是要多年培养的,但是比第一条见效更快。参考书首推C·亚历山大的《模式语言》,然后就是各大著名建筑师的经典案例。
3 基本功:娴熟的电脑绘图技巧和良好的操作习惯。
什么是建筑学的基本功?过去的建筑教学一直把墨线、水墨渲染、水彩渲染当作基本功。我个人的意见是,这在当时是没错的。因为那时候墨线和渲染确实是建筑设计的基本工具。至少在我刚入学的几年,针管笔、喷笔都是干私活挣钱的必备利器。我以为基本功就是指针对当时(而不是过去)建筑行业基本设计工具而练习的技能。今天电脑制图作为建筑设计的基本手段已经无庸置疑,只是是否在本科阶段尤其是低年级阶段引入可能还有争议。我看来cad和3d软件才是今天的建筑学基本功。当年针管笔的粗细今天变成了Cad的线型和分层,当年水彩渲染的笔法变成了今天3dMax的布光和材质,当年保养疏通针管笔的技术,今天变成了软件安装杀毒破解到技术。工具发展了,基本功的具体内容也变了。
同样是手头功夫,容易混淆的是把修养和基本功混为一谈。相对墨线渲染,草图能力手绘透视,我看其实属于艺术修养的内容,不算建筑学应该由美术学习而不是墨线练习来培养。
具体操作上,我的意见是双管齐下,构思草图用手绘,正式成图用电脑。早期认真花几张墨线图当然还是好事,而且不可不画。但是cad制图也一样最好从小抓起。可惜的是据我了解系里能教cad制图的寥寥无几,主要是年纪大些的老师们都没有学过,年轻一点的也多年没有机会亲自上机了。其实手工墨线固然能画的漂亮(如莫宗江先生的图绝对是典范),电脑绘制的线条图一样能画出云泥之别。这和工具无关。比如我见过我的班主任的cad平立面图,虽然是简单的现代建筑,但是画得简直如入化境。我想如果当年莫先生是学CAd起步的,他的cad文件一样会画成艺术。新手上路,只好看书学或者找别的同学学了。另外良好的操作和存盘习惯也很重要,这里就没法子细讲了。
4 大量经典和时尚作品的资料积累。
没有办法,学建筑就是要见多识广。学建筑尤其要行万里路。一般来说建议是从经典现代主义作品看起,一直看到当下的时尚名作。再往前看,把中西方古典建筑也仔细看看。再有时间了,把中国和第三世界国家的乡土民居再看一看。看建筑的时候,顺便把规划和环境景观也了解了解。关肇邺先生就说自己是从小看画册受的建筑启蒙。初学者看图册难免看不出趣味来,完全正常。经典作品本来就是要反复体会的。但是也不尽然。伟大的艺术就算是投射到纸上也依然有夺人魂魄的能力。我至今还记得第一次看见泰姬玛哈的幻灯片的惊艳,不过看出康的作品的好处来就是数年以后的事情了。
按照一般艺术和文学教育的正常步骤,先花大力气临摹和赏析经典作品是基本的,象咱建筑系这么急功近利上手就要"创作"的其实少见,早就该改革了。系里的赏析类课太少。不过许愗彦教授开的通过模型学习大师作品的课我觉得相当的好。有精力的同学更可以辅助以3D模型来细致体验名作的妙处,可以深入到细部、材质、光线和环境,虽然费时较多,但效果也好,宜量力而行。
说句闲话,我以为早先巴黎美院传统的古典建筑立面制图渲染这样的训练,其实决不如今天看来那么死板。当时渲染的仿古立面,其实正是当时的“当代建筑”,渲染也是当时的主要绘图手段,其训练极为实用,就如同我们现在用软件搭赫尔佐格的作品那么的实际,转手就能拿去挣钱。另一个启发就是,建筑设计训练应该一部分一部分的来,立面、平面、流线什么的都有必要单项逐个学习,整体构思也是个相当独立的训练项目,正如同语文里学习组词造句的训练,整篇文章的写作是很高端的事情,尤其是大部头。在本科就加入数万平米的旅馆设计,我以为实在没有什么价值。复杂的功能设计完全可以在功能组织专项训练里解决,不必搞成整个设计。很多很多大师,也就是能把小住宅设计好了而已。本科阶段做一整个建筑物的设计的话,我觉得有个几百平米小题目就很好了,比所有建筑类型走马观花的草草设计有价值多了。如今街上那么多大而糙(甚至小也糙)的建筑,多少和这种粗陋的建筑设计教育有关。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