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范文 > 作文体裁 > 改写 > 正文
 

雨霖铃改写成现代诗

发布时间:2025-01-21 15:40:15 影响了:

小编语:为你精心整理的雨霖铃改写成现代诗,希望对你有帮助! 如果喜欢就请继续关注我们博文学习网(www.hnnscy.com)的后续更新吧!

雨霖铃改写成现代诗篇一:柳永词《雨霖铃》改写散文

柳,依然摇摆在风中,枝条的浓绿沾染风情,千万场离别,千万场眷恋与不舍,随折随生的枝条,忘了初衷,忘了该怎样思念,流水与浮萍……

雨,打湿的岂止是记忆,离歌在一生的宿命里回响,举酒消愁,三杯两盏,酒不醉人人自醉,忘了心碎,忘了该怎样流泪,春去与烟茫……

蝉,肆意的叫着,蜕去了壳,有点冷。眷恋着长亭上的风景,而雨停了,那些泪水如何停?而风止了,那些思念如何收?蝉声不再的夜晚,该怎样吞咽我的记忆?该怎样诉说万千风情?

兰舟欲去,而岸上泪眼,相望永远……不舍你的离开,不愿和你天各一方,而我又无可奈何,奈何天公不作美,奈何晓风残月不眷痴情。心事不能遥寄,思念不能成行,柔情扯成丝缕,如落红片片凋零,相思如泣如诉,泪人儿竟无语凝噎……

自古多情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踉跄而行,曾经的杨柳岸,曾经的执手相牵,轻轻地唤醒,沉睡的旧梦,轻轻地扬起,梦中的身影……酒尚未醒,我伸手去追,却发现你已离我远去;你挥手告别,我奋起直追,却发现你只留下对我的爱;抬头云起,低头花落,晓风擦干泪眼,残月融化心事,经年的离愁,望不见归程,只听见,雨中绵绵密密的风铃声……

红颜如花笑掩于岁月,记忆如烟飘飞于尘世。

你听到了雨声吗?你听到了我的思念吗?

我知道,你听到了……

冷风,杨柳叶轻扬,拂出落日余晖的魂与杂草池水的香。寂寥的岸上,魂不守舍的窗帐。

雨后,蝉鸣更加哀伤。和着滚滚流水的无奈悲伤。是的,就要走了。

在这一个凄凉的清秋节,一个无人知晓的傍晚。雨后落日的余晖尽量地洒在他那苍白地脸上,他却无心看着将要分别的夕阳。

一双黯然的眼睛,看着远方,那是他将要去流浪的地方。眼里,是不舍,是哀伤,是迷茫。他不是舍不下这里的闹市浮华,灯火辉煌,而是依恋自己深爱的姑娘。整个汴京的灯火,甚至不及她的一只眼睛明亮!

她在倒酒,很慢。眼泪都要滴入酒觞。她更舍不得与他分别,从此天各一方。他不敢开口,怕这一开口,感情的平衡就会被刺破,怕她更加心伤。

下江的船总是不懂得耽误时间,却早早的来了。

他终于有些激动了,他低头看到桌上的酒,端起温热的酒杯,心中一股酸涩,一饮而尽。这时候,再烈的酒也只不过是清水。

他想支起沉重的身体,两腿却快要支撑不住那疲惫的心了她忙站起身扶住他,拉住他的手。心中满满的挽留,不舍。可又无法说出口,唯有泪水将她的心意表达。

而此时又怎能禁住苦楚的泪水?他说不出什么,也不知道能说出什么。他根本无法给她一个长年的誓言,甚至是一个小小的约定。他现在无法给她带来一个美好的未来。心中,是恨。

这是一个缺月东挂的夜晚,一个令人嘶咽的傍晚。这片广袤苍茫的大地,掩埋了多少颗破碎的心,谁能数的请,谁,又忍心去数?!

天色真的要暗了,周围已经开始笼罩起迷梦般的夜色。

他必须要走了,离开这里。去那些陌生的地方,去观赏那些单调不堪的美景,去那无人可以倾诉的地方,展开自己的流浪。他踏上这条与爱人越来越远的船上。这才发现,世上最美的女子就在那渐行渐远的岸上,被泪光,永远的收藏。

雨霖铃改写成现代诗篇二:雨霖铃教学设计(市级一等奖)

《雨霖铃》教学设计

宁化六中 张茂香

一、教学内容分析

《雨霖铃》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柳永词二首》中的一篇。此单元选了柳永、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四位词人的作品。主要目的是了解宋词的各个流派及各流派的基本特征,掌握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明确意象、意境与情感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所选的四位作家是宋词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他们的词作,既充分体现了宋词的艺术价值,又能大致反映出宋词发展的脉络。

此文是柳永的代表作,描写作者与情人难舍难分、缠绵悱恻的离别情绪及设想别后清冷孤寂的情景。他用白描、铺叙、渲染的手法,离别前写气氛,离别后写情态、心理,把依依不舍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并多用景物衬托,景中有情、情中见景、情景交融,产生了极佳的艺术效果。此文集中体现了婉约派词的风格。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虽然已学过了一定量的诗词,但无法灵活运用鉴赏方法;虽能体会本文的情感,却难把握作者的艺术手段,因此,我把应用恰当的方法品味本词的情感作为教学重点,把艺术手法的赏析作为教学难点。另外,学生对诗词朗诵重视不够,所以,指导诗词朗诵的方法也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应让学生明确诵读是鉴赏诗词的基础,又是鉴赏品味的升华,鉴赏的过程,既是品味的过程,更是为理解背诵做准备。

三、设计思想

“ 板块式教学设计”是余映潮老师在深入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基础上所提出的。就是将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分为几个明显的而彼此之间又有密切关联的教学“模块”,即教学的过程呈“板块”状并列而又一步一步地逐层深入的教学设计思路。此课的指导思想主要就是“板块式”教学法。板块思路为四个步骤:诵读——品情——赏句——背诵。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比较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风格

2、掌握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

能力目标:1、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

2、掌握名句鉴赏的重要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感受纯真美好的爱情。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体会情感。

2、品味鉴赏美段名句。

教学难点:理解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及虚实结合的写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江淹有一名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别赋》)我国古代以“离情别意”为题材的诗词很多,香(转 载于:www.hnNscy.CoM 博文学习网:雨霖铃改写成现代诗)港人把《游子吟》摆在“十大唐诗”之首,认为诗中抒发的情感虽寻常、朴素,却真挚、动人。现在,请让我们一起回忆一下自己感受最深的写离别的诗句。

设计说明:此环节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又为本课提供了比较的素材,让学生进行新旧知识的对比,激发兴趣,创设情境。

(二) 诵读课文,为鉴赏做准备

1、试读:注意语调、语速及感情基调。标出不理解之处。采用学生小声读的方式。 设计说明:“试读”可让学生明确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使课堂学习更具目标性、针对性。

2、听读、比读:和自己的读法有哪些不同之处?两个人的示范朗读有何不同?为什么?

设计说明:我选用了两种不同风格的示范朗读让学生听读体会,让学生明白,朗读的方式是多样的,方式的选择和朗读情感的表现是根据你不同的朗读需要决定的。听读结束后,让学生展开讨论,结合教师的点拨来完成这一过程。

教师点拔:这两个朗诵中,第一个人是作为旁观者来读的,所以语调相对平稳,带着欣赏本词的情感特征。第二人则是把自己作为文中的主人公,饱含深情地朗读,抒发了他内心深处的离愁别绪。

3、按要求方式诵读:

(1)、以古诗吟诵的方式:

(2)、以旁观者讲故事的方式:

(3)、以抒情主人公的身分:

(4)、以戏曲方式:

设计说明:这一环节的方式可灵活多样,可自由诵读、集体朗读,也可让朗读基础好的学生示范朗读,吟诵方式和戏曲方式朗读,教师可作一定的示范。以主人公身分朗读方式的指导应把握这几个句子:①“都门帐饮无绪”应读出心痛和惆怅;②“留恋处,兰舟催发”应表现出主人公对催发人的埋怨,此时两人难分难舍,你偏偏不断催促,怎不让一对有情之人更生哀怨?③“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情到最深之处,朗读者应自觉进入角色,读时略带哭腔。学生读完后,教师可把前面的示范朗读(以抒情主人公方式朗读的)再放一遍,加深学生的印象。但此类指导知识不必过多分析与讲解,让学生通过比较领会,然后在实践中训练掌握。

(三) 理解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情感美

1、此文描写的是作者与红颜知己离别的情景,作者通过哪些典型景物,采用那些重要艺术手法来表现这种情感的?

设计说明:对本文艺术手法的使用,学生可能说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手法,但理解还处于较肤浅的层次,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白“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缘情设景”体现了作者主观情感对景物的选择性和限制性,是创作者根据自己的情感需要设置的相应意象。本文“虚实相生”的写法也是难点,应抓住“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和“今

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等句和上下文内容作比较分析,要让学生真正理解,不可让学生吃“夹生饭”。

学生讨论,教师提问并在黑板上板书别前、别时、别后三幅画面的关键词,重要意象的含义和艺术手法。

2、写离愁别绪的景物很多,作者为何要选择这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这样的选择和描写有何作用?

设计说明:此问题的设置是让学生明确意象对于表达情感和营造意境的作用。了解意象与意境之间的关系,为以后的鉴赏打下基础。在课堂中,学生可能会从作者情感表达需要方面去理解,基础好的学生还会涉及到作者的生平,性格和时代特征。(如果能理解到这一步,教师可简单介绍作者,这对学生理解有帮助。)

教师点拨:作者对景物的描写细腻生动,表现的情感特别感人,一些很平常的景物一到作者文里就变得特别不寻常、与通常的说法不同,同学们能找出几例吗?

学生讨论寻找,教师巡回查看指导。

教师提问并指导:

(1)“留恋处,兰舟催发”:“兰舟”是船,但作者不说舟船,却用兰舟,使文章顿增美感,兰舟一物,充满典雅、精致之美。明明是船夫催发,作者却说“兰舟”催发,是何原因?船夫催发,何来典雅、精致?

(2)“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以节日为意象已带有浓厚的民族气氛,再加一“清秋”修饰,节日一下变得凄美、淡雅,别具一格。

说明:如果学生感兴趣,教师可把唐诗和宋词作个比较,唐诗是张扬的、开放的,唐诗中的离别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诗的离别中,几乎没有多少悲伤;宋词是淡雅的、内敛的,柳永、姜夔、李清照等就不必说了,就连豪放派词人苏轼也有“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悲凉感慨。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就能对唐诗和宋词有较高层次的认识。当然,这一环节要根据教学过程来决定它的取舍。

3、想象画面,描述意境

诗词的意境就是由一幅幅画面构成。如果你是导演,你准备如何安排词中显现的画面,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

设计说明:此环节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本文凄清的意境,加深学生的印象。又锻炼了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这对于诗词的鉴赏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中,学生可能根据自己的感受选出一些句子来描述,教师应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但学生的分析与回答可能较肤浅,涉及的面也不宽,应特别注意引导。

举例分析: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句由三个单纯的名词构成,在描述画面时,我们也可有多种组合方式。

(1)三种景物以并列方式展开描述

(2)把“晓风”“残月”当作画面背景,突显“杨柳”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注意“杨柳”作为意象的意义。)

(3)把“杨柳”“晓风”当作画面背景,突显“残月”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注意“残月”作为意象的意义。)

(4)把“杨柳”“残月”当作画面背景,突显“晓风”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注意“晓风”作为意象的意义)

语言描述举例:

(1)河岸上杨柳依依,晓风阵阵,残月低垂。

(2)岸边的杨柳在风中摇荡,在残月的映衬下,更增离别的伤感。

(3)一弯残月在刺骨的晓风中,惨淡地映照着河岸上依依的杨柳。

说明:不同的组合,体现对句子的不同理解,也体现了对这幅画的意境的把握程度。但举例不能过多,容易限制学生思维,应让学生自由发挥。

问:这种单纯名词组合方式,同学还能举出其他例子吗?这样的组合有何妙处? 教师指导: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不加任何修饰的组合给读者留下最大的想象空间,此时意象是流动的,读者的解读是极度自由的。美籍学者叶维廉在《中国诗学》中说“作者仿佛站在一边,任读者直现事物之间,进出和参与完成该一瞬间的印象。”这就是古典诗词的模糊性和解读的多元性。如果加上修饰语,读者的想象空间就受限制了。也许这就是此句被称为“千古俊句”的原因吧。

(四)品味本文的遣词美

1、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问:如果把“去去”改为“此去”,把“千里烟波”改为“千里波涛”效果一样吗?“暮霭沉沉”和“楚天阔”是否矛盾?

说明:学生如果能抓住“用词与表达情感的关系”角度来分析就不错了,但后一问学生回答可能不到位,教师应引导,此句不仅表达了作者内心离别的沉重感,更渗透了作者的“前途黯淡,归期渺茫,命运难测”的身世哀伤。

2、“执手相看泪眼”

问:如果让你描写情人的离别,你会设计什么方式?有比“执手相看”更能表达离情的词语吗?

说明:学生的答案可能会五花八门,教师如果不注意引领,就会使这一问失去价值,应让学生明确:告别的方式与人物性格、时代背景、民族习惯等都有关系,但此处却有更深层的意义,作者采用“执手相看”与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有关,《诗经·邶风·击鼓》中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句子,此处的“执手”写出了两人“不舍”,更表达了作者内心让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愿望。同时“执手”这一动作大胆直率,充分体现了柳词通俗、率真的一面,与上文的典雅相应成趣。

总结:这种鉴赏方法叫“易词造意品析法”,对品味谴词造句的妙处很有帮助。在分析时可让学生先讨论可供置换的意象或词语,再进行比较,品评。此处不多举例,学生可用这种方法进行课后训练。

(五) 背诵检查

设计说明:“腹有诗书语自华”,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诗词不仅可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语文素养,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是大有裨益的。要求当堂能背诵同学互相检查。

(六)课堂总结

当时有人这样评价柳永的词:“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可见当时人们对柳词的喜欢程度。柳永为何能赢得普通民众的如此厚爱?他不像李白和徐志摩(《赠汪伦》《再别康桥》),把离别写得洒脱、自在,甚至有时还略显欢快,这种打出常规的、别具一格的写法很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他写的是最常态的离愁别绪,却同样成就了他的声名,为什么?因为他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不断渲染加强对读者的情感刺激,文字明白晓畅,又不失精致、典雅、大方。既有文人内涵,又符合大众的审美情趣,给读者崇高的审美享受。

(七)作业:第1题为选做题,第2题为必做题

1、将此词改写成现代诗

2、比较本课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体会两首词的不同风格。

板书设计

雨霖铃

柳永

朗读方式:1、以古诗吟诵的方式:

2、以旁观者讲故事的方式:

3、以抒情主人公的身分:

4、以戏曲方式:

品读情感:1、景:精致 典雅

2、情:离情 感伤

艺术手法:1、缘情于景

2、虚实相生

分析名句:易词造意品析法

七、教学反思

有人说过:一篇文章不在于怎么上,而在于上什么。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我把上什么摆在首位,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取舍,把重点放在品析情感和欣赏名句上,情美和语美是此文千古流传的重要原因。为让这两个环节顺利完成,我把朗读作为重要的辅助手段,也从一个侧面突显朗读的作用。

教学过程留给了课堂很大的自由发挥空间,大致的教学框架设定后,里面的过程大多是预设,它可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进行取舍,不会被预先的设计所限制。因此设计过程中没有详细的参考答案,却有较多的设计说明和教学方法的解说,这些就是为实际课堂的灵活操作服务的。

此设计虽然没有特别新颖的教学方法,但“板块式”教学法是被实践证明的可操作性很强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步步展开又层层深入,教学效果水到渠成。

不足之处:因为诗歌离学生生活的时代较远,为了让学生理解透彻,老师的分析较多,学生的主体地位表现不够,学生思维可能会被限制,基础较差的学生无法掌握里面的全部内容。

雨霖铃改写成现代诗篇三:人教版高一语文柳永《雨霖铃》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语文柳永《雨霖铃》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本文《雨霖铃》是北宋词人柳永的代表作,也是婉约派的经典之作。词中描绘了词人将要离开京城与情人长亭送别的情景。笔调恣意渲染、声情哀怨缠绵,深刻地体现了作者饯别时的黯淡、低落,设想“今宵酒醒”后的凄凉、惆怅,以及日后“良辰美景”不再的孤独、无聊。词的上阕主要实写离别后的情景,下阕则是对离别后的设想。整首词缠绵悱恻、凄凉清丽。

二、本课教学目标的制定依据:

1、《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2、《(2013版新课标)高考考试大纲》明确要求:学生要能“鉴赏诗词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正确评价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3、本单元教学目标:了解词的一般规律;把握宋词豪放和婉约两种风格特点;发挥想象,理解词的意境;分析宋词的表达技巧,提高学生阅读和鉴赏诗词的能力

4、学情分析:诗词鉴赏历来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高一的学生已掌握了一些 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对诗词有一定领悟能力,但对诗词写作手法以及意境方面的体会难以达到更高的层次。

三、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发挥想象,理解意境,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

2、明确鉴赏古诗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技巧。

四、教学重点:把握词中所描绘景物的特点、赏析品味词的意境 ;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的方法、训练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诵读感悟法;合作探究法;点拨评说法

六、教学资源(媒体)运用:多媒体课件、李叔同《送别》音频

七、课程类型:新授课

八、课时安排:1课时

九、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多媒体课件展示送别画面,播放背景音乐李叔同的《送别》,营造离别感伤的氛围)(2分钟)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人生总是离别的苦痛。长亭送别,执手相看,生命总在演绎着悲欢离合的故事,而当我们轻轻翻开华美诗词的篇章,不经意间就会发现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柳永的《雨霖铃》,感受作者笔下哀婉动人的一幕。(板书:雨霖铃)

(学生课前已上网查询有关 词的知识、柳永的生平资料及本词的写作背景)

(二)(多媒体课件展示)展示目标: 学会把握诗词中所描绘景物特点、自主赏析品味诗词的意境;(2分钟)

目标解说:1、诗词景物是为了抒发诗人的思想情感而精心设计剪裁的。一般有景物描写(季节、时节、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等。

2、意象是浸染了作者情感的具体单个的景物,是作者主管之意和客观之象融为一体的艺术形象。意境是诗人要表达思想情感和所描绘图景有机融合而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是诗歌中“意”和“情”的和谐统一。

(三)(多媒体课件展示)自主学习(导学案):(8分钟)

1、目标导学:

(1)从四个方面欣赏《雨霖铃》的画面美:景物的组合方式;画面色彩;动态景物;静态景物。

(2)由《雨霖铃》词中景物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

解说:品一首诗,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景象,它呈现一种什么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情感。

(3)从意象着手分析意境,再由意境感悟诗情。

2、问题导学:

(1)描绘词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师引导:应抓住 词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绘时一定要忠实于原诗词;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词中意象所营造的意境。

师引导:意境一般用两个双音节描述,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体现词中的意境特点。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师引导:分析时切忌空洞,答案要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感伤”。

3、小组交流,班级讨论(10分钟)

(1)上阕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概括这一画面,并为画面拟一个标题。(配多媒体画面)

导学策略:诵读品味,探究交流。

成果展示:标题为“执手相看泪眼相向”等。词人交代了离别的季节,时间和地点;“寒蝉凄切”,点明时令;“对长亭晚”,点明时间和地点;“骤雨初歇”,点明天气;“帐饮无绪”,表明词人的心情。词人巧妙地把自己忧伤的感情融入对景物的描摹中,不仅点染了送别的气氛,也暗示了送别的地点。“执手相看,泪眼相向”,这个标题精妙地概括了这幅画面。本已经愁苦不堪的“愁人”,执手凝视,千言万语、千般思绪、千般愁苦尽在两双含情的泪眼里。有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真是“一切尽在不言中”。[板书:别前(实)——情语:执手相看 泪眼相向]

(2)这幅“别理图”,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作为背景?

导学策略:抓住意象,展开联想和想象,各抒己见,描述送别画面背景。(多媒体课件展示)

成果展示:意象:寒蝉、长亭、骤雨、兰舟→渲染气氛(设想以下几组意象来渲染这幅“别离图”。

讨论:[长亭]:这是古人设在路边的亭舍,常在此处与人饯别。“对长亭晚”这句话既交代了时间,又暗示了离愁别绪。“天下伤心处,长亭更短亭”,更能撩人心怀,伤心难忍。

[江水、寒蝉]:“千里烟波“极言路程之遥远,云雾如烟般笼罩着江面,这是兰舟行驶之处;词人笔下的蝉声也是如此凄寒。

(3)通过景物描写,作者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词人描绘了怎样的意境? 导学策略:品读词句,抓住意象,展开想象,进入意境。

成果展示:词人巧妙地把自己忧伤的感情融入对景物的描摹中,在这幅画面中,“寒蝉“”骤雨“”长亭“”烟波“”暮霭“等这一系列意象渲染出一种凄凉沉郁的氛围,用以烘托离人的无限惆怅难舍之情。正当离人依依难舍之时,船夫偏又催促起航,他们只有泪眼相向。”无语凝噎“,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作者用一”念“字,引出了对别后情景的设想:离人消逝在烟雾弥漫的江面上,傍晚时分,浓重的雾气使人透不过气来,极目远望,令人不胜伤感。这种缠绵的离情,是凄婉的。悲凉的心绪,与之匹配的只能是”寒蝉“,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板书:实写:寒蝉骤雨长亭 兰舟)

(4)作者在“念去去”一句后是对别后情景的设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设想自己今后的生活和内心情感的?

成果展示:从暮霭沉沉的“江上”到晓风残月的“远方”,空间不断的转换,仍不离抒写“离情”。作者想象别后的情景。他感到实在难于忍受这清秋季节的送别,更怕酒醒之后,看到残月冷辉中,杨柳依依晨风吹拂的景致,心里倍感凄凉。他愁的是一去将连年不归,想到今后的孤独寂寞。“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句,点燃的离情别绪更加凄楚动人。

(5)词的上片和下片所描写的景色有什么不同?整首词营造出了什么样的意境和氛围?

导学策略:试着通过词中的融情于景和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体会全词的意境。

成果展示:《雨霖铃》抒写的是饯别时黯然、低落的心情,船要出发时难舍难分的痛苦,设想了“今宵酒醒”后的凄凉怅惘以及日后“良辰好景”不再的极度孤独无助。词的上片在凄冷环境衬托下,主要实写离别时的情景,下片是对别后凄凉情景的设想。全词既写了眼前离情,又写了未来的伤感,处处以景物衬托离情,景为情设。整首词融情入境,虚实相济,在情景交融中,意境缠绵、凄凉,清丽,演绎了一曲凄婉缠绵的离别之歌。(板书:融情于景 虚实相济)

(四)精讲点拨(3分钟)

(名句鉴赏)“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为什么特别动人?

[精讲]:第一,它把杨柳,风,残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别绪的事物集中放在一幅鲜明的画面中。第二,这幅画面又出现在一个特定的时刻里——“酒醒”之

后。离人饮酒,为的是消愁,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板书:虚写:烟波暮霭杨柳岸 晓风残月)

[点拨]:写江岸杨柳,分明是惋惜“垂杨只解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写晓风残月,分明是慨叹“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良辰好景”是虚景,“千种风情”是虚情,以虚景、虚情收束全篇,令人回味无穷。

(五)达标检测(10分钟)

琅琊溪①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①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玡山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教师点拨】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在鉴赏本诗过程中,要细读诗文,把握意象和意象的特点,即可迅速概括出画面内容,根据意象描写的意境特点,可探求作者寓于其中的思想感情。大多数写物的诗歌,要么抒发对物之情,要么表达托物之志。本诗歌就是属于抒情类的。如果学生能看到了几幅画面的生动美丽,就能领会作者的快乐和悠然。但是本题所给的注解不但不能对诗人的思想感情起到提示作用,反而对考生的正确理解其思想感情起到干扰作用。有的同学不去透彻地理解文本,只片面地去做知人论世的解读,一看到“被贬”就“伤感”,从而造成对诗歌情感的误解。文本的解读能力,是理解文本的最重要的能力。

②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

【答案】实写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

【教师点拨】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一般地,“表达技巧”从四个层面去理解,分别是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

相关热词搜索:写成 现代诗 雨霖铃改 把雨霖铃改写成诗 湘夫人改写成现代诗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17 版权所有 博文学习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090058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