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范文 > 作文体裁 > 散文 > 正文
 

散文练习

发布时间:2025-01-22 08:07:01 影响了:

下面是博文学习网小编为你分享的散文练习,希望能够为大家带来帮助,希望大家会喜欢。同时也希望给你们带来一些参考的作用,如果喜欢就请继续关注我们博文学习网(www.hnnscy.com)的后续更新吧!

散文练习篇一:散文练习

拔掉那颗蛀牙(16分)

(1)她恨全家人。

(2)她在家中的地位很尴尬。姐姐比她漂亮。因为想要儿子,父母坚持要生,结果生下她,还是女儿。后来,又生了弟弟,弟弟显然是最得宠爱的。父母的理念就是,闺女是要嫁出去的,对这个家无关紧要,能养着就不错了!(3)姐姐不吭气。她却嚷:“凭什么?要不就别生我!”结果挨了打。(4)那时,她就发誓,她要报复所有人,她要让他们知道她的厉害。三个孩子中,她的学习是最好的,因为,没有别的地方突出,她就拼命地学习。小小的心,长满了恨,恨是一颗芽,日日夜夜地“茁壮”成长。

(5)她沉默寡言,经常一个人抱着书,把自己关在屋里。即使看书,母亲也要嚷,不要费电了。于是,她去邻居的窗下,借着光,可以看到半夜。她是个坚强的女孩儿,坚强到不会掉眼泪。全镇只有一个考上县里的高中的,那就是她。父母不想让她去读,读高中要住校,仅吃饭一个月就要花好几十块。她说:“我不吃学校的饭,我自己带饭,带几个馒头,可以吃一个星期。”

(6)终于去读了,竟然觉得无比自由。一周回家一次,带够一周吃的馒头。冬天还好,馒头不馊。夏天,有时馒头馊了,她舍不得扔,还要吃掉。吃到拉肚子,一趟趟跑厕所,可她从来不哭。整整三年,她始终是全年级里的第一名。

(7)高考[微博]成绩下来,她是市状元,去北大读书,整个县城都轰动了。所有人都说,看人家,吃了三年干馒头,照样上北大。

(8)去了北大之后,她仍然沉默寡言,打好几份工,为的是不要家里一分钱。而且,她冰冷的内心拒绝温暖,怕别人算计自己。

(9)整整四年,她把自己交给了书本,又以学校最好的托福[微博]成绩考到美国公费留学[微博]。整个县城又轰动了——这是那个小城中第一个到外国留学的呀。可是,她没有回家去,没有给父母撑那个虚荣的面子。现在,她是自己的了,与他们毫无关系。

(10)去美国之后,她还是一个人,无人交流,内心一片空白。没有亲情的感觉,她的世界里,只有她自己。她去看心理医生,医生说,你太自闭,而且内心充满了恨。有恨的人,必定不快乐。你应该学会去爱,只有爱,才能拔掉那颗蚀了你心灵的蛀牙。

(11)她呆了:是吗?有这么严重吗?一向是别人对不起她啊,所以,她一直拒绝和家人联系。半夜,她第一次拨通了家里的电话。母亲居然没有听出她的声音来。叫了一声“妈”之后,母亲哭了,哀号着,哭着骂着,叫着父亲的名字:“二妞来电话了,二妞来电话了——”父亲抢过电话,叫着:“妞妞,妞妞??”再也说不出话来。再接着,姐姐和弟弟都跑了过来。声音哽咽着,好像她恩赐了他们什么。放了电话,她发了一夜的呆。第二天,又发呆。她决定回国。

(12)是一刹那间决定的——回国!多少年没有回家了!她带着大包小包——每个家人的礼物,下了飞机,直接乘出租车回老家。一进门才发现:家,破旧了。两颗老枣树还在,正在开花,有淡淡的芬芳。爱发脾气的母亲老了,正在树下择韭菜,满头白发;喜欢打人的父亲在脏兮兮的椅子上躺着。父母抬头看到她的时候,眼神里都是慌乱的,伸开两只手,不知要干什么说什么了,好像她是客人——

她太洋气了,与多年前那个瘦瘦黑黑的小丫头判若两人!甚至,母亲扑过来后,站在她面前,没敢抱她。

(13)不知沉默了多长时间,她终于叫了一声“妈!”。母亲哭着,抹着眼泪。她以为自己足够坚强,以为不会再流眼泪了,但当父亲过来抱住她说:“孩子,回来啦!”她的眼泪,到底还是泉涌般出来了。

(14)她把带回来的钱分给大家了,父母一份,姐姐一份,弟弟一份。父母养老,姐姐能买城里的房子了,弟弟要开个超市,这下,也有资金了。做完这些后,她突然觉得自己是那么幸福。

(15)拔掉了那颗恨的蛀牙,原来可以如此快乐。

9.文章开篇独句成段,有何作用?(4分)

10.请简要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1.第(11)自然段“她”打电话回来时,家人对她的反应可不可以删去?为什么?(4分)

12.联系全文说说标题《拔掉那颗蛀牙》有何深刻含义?(4分)

我与地坛①(节选)史铁生

① 要是有些事我没说,地坛,你别以为是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它们不能变成语言,它们无法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它们的领地只有两处:心与坟墓。比如说邮票,有些 是用于寄信的,有些仅仅是为了收藏。

② 如今我摇着车在这园子里慢慢走,常常有一种感觉,觉得我一个人跑出来已经玩得太久了。有一天我整理我的旧相册,看见一张十几年前我在这园子里照的照片——那个年轻人坐在轮椅上,背后是一棵老柏树,再远处就是那座古祭坛。我便到园子里去找那棵树。我按着照片上的背景找很快就找到了它,按着照片上它枝干的形状找,肯定那就是它。但是它已经死了,而且在它身上缠绕着一条碗口粗的藤萝。有一天我在这园子里碰见一个老太太,她说:“哟,你还在这儿哪?”她问我:“你母亲还好吗?”“您是谁?”“你不记得我,我可记得你。有一回你母亲来这儿找你,她问我您看没看见一个摇轮椅的孩子???”我忽然觉得,我一个人跑到这世界上来玩真是玩得太久了。有一天夜晚,我独自坐在祭

坛边的路灯下看书,忽然从那漆黑的祭坛里传出一阵阵唢呐声。四周都是参天古树,方形祭坛占地几百平米空旷坦荡独对苍天,我看不见那个吹唢呐的人,惟唢呐声在星光寥寥的夜空里低吟高唱,时而悲怆时而欢快,时而缠绵时而苍凉,或许这几个词都不足以形容它,我清清醒醒地听出它响在过去,响在现在,响在未末,回旋飘转亘古不散。

③必有一天,我会听见喊我回去。

④那时您可以想象一个孩子,他玩累了可他还没玩够呢,心里好些新奇的念头甚至等不及到明天。也可以想象是一个老人,无可置疑地走向他的安息地,走得任劳任怨。还可以想象一对热恋中的情人,互相一次次说“我一刻也不想离开你”,又互相一次次说“时间已经不早了”,时间不早了可我一刻也不想离开你,一刻也不想离开你时间毕竟是不早了。

⑤ 我说不好我想不想回去。我说不好是想还是不想,还是无所谓。我说不好我是像那个孩子,还是像那个老人,还是像一个热恋中的情人。很可能是这样:我同时是他们三个。我来的时候是个孩子,他有那么多孩子气的念头所以才哭着喊着闹着要来,他一来一见到这个世界便立刻成了不要命的情人,而对一个情人来说,不管多么漫长的时光也是稍纵即逝,那时他便明白,每一步每一步,其实一步步都是走在回去的路上。当牵牛花初开的时节,葬礼的号角就已吹响。

⑥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旭日。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那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

⑦当然,那不是我。

⑧但是,那不是我吗?

⑨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

【注】①《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散文名篇,文章描述了“我”瘫痪以后的心路历程,包括对生命的感悟,对母亲的追怀,对地坛中人事景物的深沉思考等。全文共七个部分,这里选的是第七部分,略有删改。

14.文章第二段从哪三个方面表现“觉得我一个人跑出来已经玩得太久了”?请简要说明。(6分)

15.文章四、五两段中,“孩子”“老人”“热恋中的情人”分别体现了什么样的人生态度?(6分)

(1)孩子:

(2)老人:

(3)热恋中的情人:

16.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4分)

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

答:

17.综观全文,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是什么?请简要概括。(6分)

春风柳上归 马亚伟

“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春的画笔轻轻点染,把第一抹春色涂上柳梢。 我上班的途中,有一段路程,道路左侧是一片垂柳。每天来到这里,我都会不自觉放慢了车速。“慢慢走,欣赏啊”,有时候真的需要这样一种心境。 这里地处城市边缘,是难得的清幽静谧的所在,被我称为“闹市中的桃花源”。绿柳婆娑,是北国春曲上第一个音符,轻盈盈跳跃着,弹拨着每一缕春光。每年春天,我都会来这里与第一抹春光相遇。

在这里,能够谛听到春天脉搏的跳动。我曾经以为,我的春天就是为了与这一坡浅绿相逢,不然,我宁愿永远睡在安闲的冬天。我曾试图用我认为最美的语言来歌唱这片柳林,也曾试图用我认为最美的色彩来描画柳林,然而,我的声音是如此单调和造作,我的画笔是如此干涩和枯竭。在自然面前,我是失语的。唯有缄默,才可以听到一抹新绿带给我的怦然心动,才可以听到春天蹑足而来的轻音,才是对和谐宁静的自然最好的馈赠。 春的讯息刚刚来过,柳条已经变得柔软起来,柔梢披风。细细的柳树已经有了娉婷的风姿,丝丝柳条袅袅垂落,若含羞的少女。柳色新新,还未成翠色,远远望去,只是一片浅浅的柳烟。走近了看,能看到隐隐的绿意。视线穿过这片浅浅的柳烟,见远处散落着烟村四五家,分明有一种水墨画的韵味。

风也越来越软了,不久就会春色缤纷。人们喜欢把“桃红柳绿”作为春天的标志,柳林不远处就是一片桃林。这个时节,离桃花开还早着呢。不过桃林也显出不甘示弱的样子,正在努力地生长着,孕育着。不久,桃花一开,就可以同柳树一样装点春光。是柳色,牵出了第一朵桃红。 所有的树木中,我以为柳树最具有婀娜之美,娉婷之姿,像极了窈窕的淑女。所以,柳树一直是画家和诗人所喜爱的。试想,自然界如果没有了柳树,画家的构图该是多么乏味和单调,诗人的妙笔又怎能够字字生花呢?如果没有柳树,似剪春风又怎能裁出一树碧玉? 柳色是大自然最动人的一抹绿色。柳树没有春华秋实的经历,从春到夏,从夏到秋,从秋到冬,它只沐浴着阳光,历经着风雨,悄然增添着生命的年轮。柳常常是人们无心栽种,自己巧借自然之力,成行成荫。我途中的这片柳林,好像不是刻意栽种的,却也整齐。日日月月,每天经过这里,静观它们一岁一枯荣,在风雨中岁岁年年挺立。 “慢慢走,欣赏啊”。如果可以,我真想停下来。停下来凝视碧蓝的天,直到心灵澄澈如一潭静水;停下来醉在这美丽的柳色中,静静等待光阴一寸一寸流走,直到地老天荒。多么让人沉醉的柳林! 谁说春风是没有颜色的?当你远远地看到一层柳烟萌动,就看到了春风的颜色。

16.开头引用诗句有什么好处?(2分)

17.在作者的眼里,春色在柳树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柳色代表着春色,说说其中的原因。(3分)

18.本文重点写柳色,写桃花有什么作用?(3分)

19.本文语言形象生动,试从文中找句子赏析。(3分)

故乡的沉沦 曾看到过一幅照片:一个农民在故乡新建成的楼房前呆坐,他的肤色是久在风雨暴晒下才有的酱色。我心中涌动起莫名的风雨飘絮的黍离之情,只觉得无边的乡村在沉沦,或者说在一点点坍塌。 乡土的中国,故乡的中国,真的转换这么快?一夜之间,土地里不再种出庄稼,而是种出了成片的高楼。“农民上楼”,就如镰刀割下了谷子,这不是一次收割的事件,而是一个精神的事件。有人说这世界消失的方式不是一声巨响,而是一声呜咽。谷穗碰到镰刀是呜咽,大树遭遇斧头是呜咽,而故乡田园风光的消逝更是呜咽。

有一个成语叫背井离乡,“背”是背离,这是孩子都能理解的。但我宁愿理解“背”为背负,一个背负着故乡井水的人是有底气的,无论走到哪里都有故乡井水的滋润,有故乡做依靠。记得,在一次文人雅集的酒桌上,友人问我,你的眼睛为何这样亮?我说那是故乡的水井!又问,你的头上隐隐像有什么东西,那是什么呢?也许,是我醉酒的缘故,我回答:那是故乡的屋檐。友人愣住了,不知如何应答,他有点黯然,然后醉了。他说,我没有故乡的屋檐。然后就伏在桌子上呜呜大哭起来。

故乡是一个人的血地。台湾把故乡叫做原乡,作家钟离和说“原乡人的血,只有回到原乡,他的血才能停止沸腾”,真是透到了骨髓,彻骨彻肤。 故乡是一种容器,故乡是收藏我们童年哭声的地方,一石一础,一草一叶,井栏树冠,那都是我们的见证,那里勾留了我们的年轮,涂抹了黄昏时我们读书的影子,还有那塞满草的窗子。当我们夜晚背诵课文的时候,常仰着脖颈望着星空,像是背诵着夜。现在那里的夜还是那样纯净么?没有一丝阴翳,没有污染,没有毁容?

一个人不能没有灵魂。曾记得一个台湾老兵的故事。他把装着故乡泥土的玻璃瓶子弄丢了,他的魂魄也随之丢失了。老兵住院,什么样的医术也疗救不了他这种思乡之痛。他的事传播开来,人们同情他,一个研究生翻找资料,在实验室里为老兵配制了他家乡的土。土里特别多放了一点盐分,用以配出老兵家人在这土地上流过的汗水。但细心的老兵呢?看出了黄土是用色素染成的!他说,故乡的土,是不可以配制的,那些童年的声音留在土里的,那些炊烟留在土里的,那些牛羊的哞叫留在土里的,这些怎能够配制出来?老兵最后说,这一瓶配出的

散文练习篇二:散文阅读练习题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项练习

熬 药

所谓的药大都是些亡去很久的草。长得正好的草是不配叫药的,即使硬放进药屉,不久它也会烂掉,因为它未经晒、烘、焙或炒——九九八十一劫,少了一劫,也不能成药。所以药都身世沧桑。身世沧桑的药只能以文火慢熬。我喜欢这个“熬”,“煎熬”的“煎”太轻薄,与药的身世不协调。

急火出菜,文火出药——饱经沧桑之心,除了以文火轻拢慢捻,是断不能把它再打开了——且看文火不急不徐在药锅底下缭绕——缭绕成花的瓣,那么锅中药就是瓣中蕊了,熬着熬着,蕊心舒开,尘封已久的沧桑便一丝一缕的倾吐出来。

越王勾践很善用文火熬药。越国病入膏肓,他却不慌不急,他用去二十多年的光阴,来熬一剂复国之药。伍子胥在这方面可就逊色了,他输在一个“急”字上,一急,药糊了。急火攻心,自己当然也在劫难逃了。

沧桑是苦涩的,所以药都苦。

苦药祛病。

魏征是个善献苦药的人。唐太宗善喝苦药。虽然有时他也会紧皱眉头,但他最终还是咽了下去。纣王咽不下去,渐渐就百病缠身了。病是潜伏着的阴谋,肉眼一时半会儿很难看到,它一旦现出山水,就势如破竹了。

小孩子理解不了药的苦心,所以小孩子总拒绝好心好意的药。我甚至都拒绝走进父亲的药房——我至今仍记着那个春夜,月色正好,我溜进父亲的药房,倚着门,看他熬药。摇曳的烛影里,父亲被药拥着,也如一味药了。药香如蝶,满室翩跹。父亲:“过来啊,过来叫药熏熏。”我可不愿让它熏,我一扭头,转身就跑,一地花影都被我踩碎了。

今夜,父亲故去整已十年。当初被我踩碎的花影仍在。春夜也在。月也正好。可是再也不会有人唤我熏药??

当初面对那些苦药,我真不应拔腿就跑??

从生到老,谁能离得了那些药?从生到老,谁能说清,究竟要咽下多少药?

1. 第二段写道:“我喜欢这个‘熬’,‘煎药’的‘煎’太轻薄,与药的身世不协调。”作者为什么喜欢用“熬”而不喜欢用“煎”?

因为“熬”更符合药的特点,要经晒、烘、焙或炒,这样其中的药味用文火慢熬才能表现出来,其药效也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体现。“煎”是用急火,出不了药,药效也就少了。

2. 文中“勾践用文火熬药”和“伍子胥急火攻心”的对比、“唐太宗善喝苦药”和“纣王咽不下苦药”的对比,其作用分别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1)说明治理国家需要花时间、下功夫,不能急于求成,再次说明“熬”比“煎”好;

(2)说明忠言逆耳,革除国家体制的弊病的方针策略,虽是“苦”的,但其效果是显著的。

3.文中说:“摇曳的烛影里,父亲被药拥着,也如一味药了。”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1)父亲走过了沧桑岁月,有着许多的人生感悟、经验和教训,所以像药一样有“沧桑的身世”;(2)他能为年轻人扶正人生之路,帮助他们越过人生道路上的坎坷和障碍,有着像药一样的疗效。

4.本文以“熬药”为标题,阐述了“药”的丰富内涵。根据全文,指出文中“药”的多层含义。

(1)治人疾病的药;(2)针对国家的弊病,为复兴和发展提出的方针策略;(3)人生中反省过失、克服困难、纠正错误的方法和行动。

访 兰

父亲喜欢兰草,隔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中一趟,带回些野兰来培栽。几年间,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余个品种,像要作一个兰草园圃似的。方圆十几里的人都跑来观赏,父亲并不因此而得意,反而倒有几分愠怒。从此,他进山,便不再带回那些野生野长的兰草了。对此,我很奇怪,问他,又不肯说。后来有一次再进山的时候,他对我说:“一起去访兰吧!”我们走了半天,一直到了山的深处。那里有一道瀑布,几十丈高,直直垂下,老远就听到了轰轰隆隆的响声,水沫扬起来,弥漫了半空,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丽的虚幻。我们沿谷底走,便看见有很多野兰草,高可盈尺,都开了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着了一层寒烟。香气浓烈极了,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闻到了。

我从未见过这么清妙的兰草,连声叫好,动手要挖,心想父亲会培育这仙品的:以前前就是这样挖回去,经过一番栽培,培养出了各种各样的品类呢!

父亲却制止了我。问道:“你觉得这里的兰草好呢,还是家里的那些好呢?”我说:“这里的好!”

“怎么好呢?”

我却说不出来。家里的的确比这里好看,这里的却比家里的清爽。“是味儿好像不同吧?”“是的。”

“这是为什么?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儿?”

父亲说:“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灵气,长的是山野水畔的趣姿;一培栽了,便成了供人玩赏的盆景。”

“但它确实叶更嫩、花更繁更大了呢!”

“样子是似乎美了,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

父亲的话是对的,但我却不禁惋惜:这么精神的野兰在这么个空谷僻野,叶是为谁长的,花是为谁开的,会有几个人欣赏它呢?我向父亲说了我的想法,父亲说出了他的见解:“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人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才长得叶纯,开得花纯,楚楚的有着它的灵性。”

我再也不敢去挖野兰了。我为它的这种纯朴而高兴,痛悔以前喜爱着它却又无形中毁了它!

父亲拉我坐在潭边。他看着兰,也在看着我,说:“做人也是这样啊,孩子!人活在世上,不能失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事,就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了品格;低俗的人不会给社会有贡献的。”

我深深地记着父亲的话。从那以后,已经是十五年过去了,我一直未敢忘却过。

1. 文章说,“我从未见过这么清妙的兰草。”又说,“我为它的这种纯朴而高兴。”兰草的“清妙”和“纯朴”具体表现在哪里?根据文意作简要回答。

清妙:淡淡的兰花,香气浓烈;

纯朴:不为欣赏而生长。

2.盆景中的兰草与野生野长的兰草有什么本质区别?请根据文意作简要回答。盆景中的兰花: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俗,供人玩赏;

野生的兰花:长得叶纯,开得花纯,有着灵性。

3.父亲不因栽培野兰取得成功、人们竞相观赏而高兴,“反倒有几分愠怒”,并不再带回野兰来栽培了。这是为什么?

因为兰花得的是天地自然的灵气,长的是山野水畔的趣姿,而不应作为盆景,供人玩赏。在访兰的过程中,与父亲有多处对话。这些对话描写,具有怎样的作用。请作赏析。(80个安左右)用野生兰花清纯、脱俗,充满灵性与盆景中的兰花的太甜、太媚、格调俗作对比,说明人也要具有自己的真性,不能献媚处世,格调低俗。

带刺的野蒺藜

他太年轻,才25岁。他的坟头,爬满了野蒺藜。

三年的风剥雨蚀,墓碑衰老了,可他永远是25岁,他不会老。

山野的杂粮和溪水养大了他,遇难后,他重回到这里——他的故乡。人们赞叹这里山清水秀,又是远近闻名的花乡,然而谁也不知道这里掩埋着一个年轻的躯体。

我却永远忘不了他,忘不了令我懊悔不已的那个场景。

在长途汽车上,一只罪恶的手伸进我的衣袋。虽然我发现了,但我没有吱声。衣袋里只有两毛钱,大量的钱在衬衣的口袋里。我怕为两毛钱惹事。他太傻,他捉住那只罪恶的手。车到站了,惊愕的乘客却为扒手让开一条路??他太傻,又下车去追赶。

匕首??鲜血??麻木的人围着倒在血泊中的他??一条年轻的生命!为了两毛钱!我的心在颤栗??

奇怪的是,乡亲们没有很悲伤,只是说他太傻。他没有亲人,孤零零地住在早年当作饲养室的破窑洞里。土地承包以后,别人种田、做生意,他却种花养草,他说迟早人们会爱花的。谁要偷他的花,他骂,他打,穷追到底。向他要花,他给。家家都有他的花,谁要他都给,可人们还是说他太傻,他种花却没有花。不久,这里成了著名的“花乡”,花,使乡亲们富裕了,却不曾有人想起他,但大家却真的品尝了花的“蜜”。

此刻,我怀着一颗负罪的心,在他的坟头埋下一颗名贵的花种,因为他爱花。然而,他的坟头却爬满了野蒺藜,没有一株花。

我的眼睛湿润了,心在颤抖。他把花给了世人,自己只留下了蒺藜。

啊,带刺的野蒺藜。

1. 文中那个“令我内疚的场景”具体指什么?请简要回答。为了我的两毛钱,他捉住小偷,进而牺牲在血泊中,我却无动于衷。

2.文章为什么说“可他永远是25岁,他不会老”?请用自己的话回答回答。他死了,岁数不能增加;他的精神永远存在。

3.文中的“我”和“乡亲们”都说他“太傻”,它们的含义各有什么不同?为了两毛钱而献出自己的生命;种花养草不务正业,给花却不要钱,不可思议。

4. 文中的野蒺藜象征了什么?

外表平凡而实际不平凡的人和精神。

不倒的江南柳

柳,向来被当作柔弱、秀丽的化身。“弱柳从风疑举袂”,“芙蓉如面柳如眉”,“杨柳岸晓风残月”??柳向来被当做柔弱、秀丽的化身。诸多咏柳的诗文,朝复朝代复代地,在人们心目中加深了这种印象,以至于一提起柳,就想到江南水乡,想到细腰一掐儿的弱女子。柳就没有阳刚之气?江南尽是一片阴柔?

如果你是一位江南水乡人,你就不会盲从,你还对古往今来“女儿柳”的思维定势大大的不服气哩!

你会领着远方来客,看村前屋后、江河湖堤、沟渠路旁千百种树木,哪一种最先报告一年一度的春消息?是柳。哪一种在寒露霜降后还绿绿黄黄地装点着晚秋?是柳。哪一种旱不怕也淹不死?还是柳。你还会告诉客人一段祖辈流传的水乡谣谚:“顺插顺生根,倒插倒生根,不插自生根,浮起生吊根。”是哪种树这么易栽易活,生命力这么强旺?依然是柳!要真正认识柳啊,“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最好是在盛夏时节江河水涨,气温高达40摄氏度以上的中午,你领着远方客人到江河湖堤防汛第一线去看看。

狂风是一阵紧似一阵,宽阔的水面鼓起“白鹤浪”一排高过一排,朝那泥沙筑成的堤岸扑杀过来,那一股又一股的凶劲、蛮劲、狠劲,简直要冲刷一切、捣毁一切、吞没一切!没

见过这阵势的,稍微胆小一点,腿肚子也许会筛糠。可你会告诉客人:不用怕,有柳哩!也许客人会惊讶地问:是那细叶纷披的柳么?是那劳劳挥手伤离别的柳么?就是那系不住玉骢挽不得兰舟的弱柳?

是的,你说。柳如果是单独一枝,星点数株,摇曳于纱窗散布在庭院,那姿色那态度,是够轻柔够秀丽的。可在这儿,在最需要力量最依赖意志最迫求阳刚的抗洪前线,请看吧———看那沿着堤外长龙阵似的摆开的防浪柳林。他们一排排一行行站在浑浊的洪峰浪尖之上,水是淹齐了腰,淹过了胸,甚至淹至颈,淹至喉,头上是骄阳烤着,脚下是热水蒸着。他们那阵中,没有一棵蔫头耷脑的,没有一株弱不禁风的,没有一个面黄肌瘦的,全都郁郁葱葱蓬蓬勃勃威威武武潇潇洒洒从从容容地泰然屹立着,用他们的身躯、他们的臂膀、甚至他们的毛发,挡住那排山倒海的巨浪,把洪水猛兽的嚣张气焰消融在一片绿荫里。如果说洪峰浪头在进入柳林之前是关西大汉击铁板铜琶唱“大江东去”的话;那它接近堤岸已是十七八女子执红牙象板吟“晓风残月”了———哦,还有个“杨柳岸”,不过,此杨柳岸绝非彼“杨柳岸”了!须知凶猛的汛期洪水真正是“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的呀,连穿空的乱石都能咬成碎块儿哩,可它在柳林面前却显得这样子虚弱,足见柳的坚强,怕要赛过铁石了!你若是留心看柳的,还会指给客人细细观察,水淹齐哪里,柳就把红色的浮根长在哪里,就像洪峰撞击胸膛撞出的血丝,喷吐开去,散作生命的鲜花,也来帮着抗击洪魔,平息风浪。看到这儿,远方客人才会服了你的“不服气”,也会由衷赞赏这柳原是“男儿柳”,这柳所象征的江南人也是够汉子够阳刚的了。不是吗?那些和柳树一样站在洪水里,给大堤打桩、填土、扎浪把、护坡岸的,就是被刻板印象认定为精瘦小巧、不粗不犷的江南汉子和柳眉杏眼、柔若无骨的江南女子。况且,这些抗洪挡浪的柳树,还是他们随意儿扦插就长成“水上绿色长城”的,“长城”内有他们慈笑的长辈、天真的儿女、温馨的家庭,还有纵横的交通动脉、密集的工厂商厦、繁华的现代城市??这一切,都靠江南水乡的男儿女儿来保护。他们是警惕的哨兵,是刚毅的斗士,是真正的勇者。而柳哩,只是他们的帮手。人和柳,就这样相依相存,年复年代复代地奋斗。

一旦洪水消退,柳是更涂了一层绿意,人是再添了一份壮色,柳的胸前那一团团一簇簇浮根攒成的红花,在成熟的秋风中醉笑。你说,这是江南水乡人给柳佩戴的英雄花呢,还是柳献给江南主人的庆功花?

1.第一段中引用咏柳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突出杨柳柔弱的一面,为下文写杨柳的阳刚之气作辅垫。

2.江南柳的阳刚之气表现在哪些方面?根据文意,分点简要回答。

(1)报告春消息,装点晚秋;

(2)易栽易活,生命力旺盛;

(3)抗洪挡浪,坚强不屈。

3.下列对江南柳的描写十分细腻、生动,请作具体赏析。

①他们那阵中,没有一棵蔫头耷脑的,没有一株弱不禁风的,没有一个面黄肌瘦的,全都郁郁葱葱蓬蓬勃勃威威武武潇潇洒洒从从容容地泰然屹立着,用他们的身躯、他们的臂膀、甚至他们的毛发,挡住那排山倒海的巨浪,把洪水猛兽的嚣张气焰消融在一片绿荫里。运用排比、拟人手法,写江南柳在洪峰面前泰然屹立,阻挡巨浪,形象地表现了它们具有坚强不屈的阳刚之气。

②一旦洪水消退,柳是更涂了一层绿意,人是再添了一份壮色,柳的胸前那一团团一簇簇浮根攒成的红花,在成熟的秋风中醉笑。

运用拟人手法,写了江南柳在洪水消退后更涂绿意,在成熟的秋风中醉笑,突出了它们顽强的生命力和作为胜利者的喜悦。

4.本文写“不倒的江南柳”,其目的是什么?请概括回答。

热情赞颂江南水乡人们在战胜自然灾害、保卫家乡中表现出来的坚强刚毅的精神风貌。

父亲的斧头

一把斧头完成的最后一道工序是淬火。

父亲的习惯是把一把刚刚淬过火的崭新斧头钳起来,将斧头对准砧子后的那尖角,在那上面用力啃一啃,看这把斧头的钢口如何,它能否吃得动这铁。

正因为这样,那只砧子的尖角斧痕累累,刚刚削过的新痕泛着银白。而那把父亲才试过后用力抛在地上的斧头还很烫手,新斧头发着蓝光。

这时候,父亲瞅一眼躺在前面的斧头,一只脚踩在砧墩上,端起那只水烟锅,咕嘟咕嘟抽起烟来。而此时,我就能歇歇手,赶快离开打铁铺,跑到大门外边去。我始终想远离这丁当作响的日子,跑到外面的世界闯荡。那时候我像一把刚刚打造好的斧头,准备磨快刃子,等待机会,狠狠砍生活两斧头。

一次,放了暑假,父亲要我给他搭下手,打造一批镰刀。满(出自:WwW.HNNscy.Com 博 文学习 网:散文练习)山遍野的庄稼都黄了,都在等待镰刀来收割。人们需要镰刀,庄稼更需要镰刀,金黄的麦子都张了口,几乎要叫出声来。父亲心里很着急。我不在乎这些,我想我的事。

我对父亲说,我不想打镰刀,我想去采药。我想像着采到了一大麻袋药。那时候我们那里的秦艽②正在卖着好价钱,我想自己挣回自己的学费。我觉着打镰刀挺费事的。父亲并没有反对我去采药。他说,去吧,去干你爱干的事。

其实,我不知道什么是我爱干的事。比如说父亲,打一把斧头,打一张镰刀,然后抽一锅水烟,睡时喝二两烧酒。这些他都肯定爱干,而且每样都干得从容不迫。我呢?截止那一个秋天,还没有干成一件事。我总是喜欢想入非非。

我打定了主意去采药。我在离家二十里的山上转悠了三天就没有耐心了。别人总在低头工作,而我却怎么也找不到药,那些长在灌木中的药材总是与我擦身而过。

二十里外我似乎听到父亲锻打镰刀的声音。我想,那些刚刚打好的镰刀正被它的主人磨得锋利无比,一张张镰刀正伸向成熟的麦子。

父亲打完了镰刀,紧接着又开始打造斧头。父亲的斧头总是供不应求。

我垂头丧气地站在父亲面前,父亲一声不吭,他钳起一把刚淬过火的斧头,在砧子上狠狠啃了两下。

这时候,我确实该为我自己羞愧了。我不能眼看着自己这把刚出炉的斧头就这样白白地锈掉,然后当废铁处理掉。我总得好好用上两下子,砍出两道新印子。父亲打造了大半辈子钢口很硬的斧头,不能败在我这把斧头上。

1.指出下列句子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①那时候我像一把刚刚打造好的斧头,准备磨快刃子,等待机会,狠狠砍生活两斧头。表现自己年轻气盛,准备到外面的世界好好闯荡一番。

②父亲打造了大半辈子钢口很硬的斧头,不能败在我这把斧头上。

表达自己要好好经受磨炼,不辜负父亲的期望。

2.最后一段说:“这时候,我确实该为我自己羞愧了。”“我”羞愧的原因是什么?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只会想入非非,不愿脚踏实地地工作,因而一无所获。

3.文中用较多的笔墨写父亲打造斧头,其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突出了一把成功斧头需经过艰辛的打造,从而说明一个人成才需经过艰苦磨炼。

4.父亲和“我”是两个各有个性的人物,请选择其中一个,结合具体材料作出分析。父亲:热爱自己的工作,做事从容不迫,待人宽容。

我:有自己的理想,追求新的生活,但做事不踏实,心境比较浮躁。

散文练习篇三:最新中考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散文阅读练习

仰望母亲

含着泪,静静地望着她——我不得不仰望我的母亲。她还在为花木浇灌看,伛偻太阳很好。明晃晃地让春的气息四处弥散,宛若迷人的轻音乐。阳光下,我坐在小凳上洗衣服,母亲在一边给花木喂豆汁。

母亲忽然说:“我听见收音机里说了,现在,海葬好像每年只有一次??” 我愣愣地看着母亲。

母亲笑着,又说:“如果可以,你以后就给我报名海葬。要不,树葬也行。不过,我们这里好像没有树葬??”

我不知该怎么接母亲的话茬。

母亲又道:“真的,到时候,怎么省事就怎么做吧。”

母亲82岁高龄了,跟她唯一的女儿交代身后之事,也是人之常情。事实上,母亲已不止一次如此平静地与我谈起这个话题了。

我放下满是泡沫的衣服,望着母亲的眼睛说:“妈??我答应你??我明白你的心思,你放心就是。不过你也要答应我,这话,请你从此不要再说!千万,千万!你看外面的太阳,你一定要晴朗地活着!一定要健康地活着!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

母亲笑道:“好,好,我不说了,不说了。”

我无法再看笑吟吟的母亲,急忙低头洗衣。我不想让母亲看见我的眼睛湿了。 心思,早巳不在洗衣了。

罗曼·加里写下《我的母亲独一无二》时,母亲早巳离开了人间。他的记忆始于13岁时的清贫生活,青年时期陷身二战,是母亲的书信,使他穿过了二战的硝烟。但是直到与母亲阴阳相隔,他才知道支撑起他生命的天宇的250封书信是母亲事先就写好的,才领悟到母亲的独一无二。

而我,似乎打懂事起就明白,我所知晓的与我有关的每件事,无论寻常或不寻常,无论我喜欢或不喜欢,无一不是母亲独一无二的安排。我庆幸,我能够在母亲健在的时候就明白这一点。

母亲一生坎坷,命运多舛。现在,80多年的风风雨雨都已归于宁静,归于平淡。养花是她每天必做的功课,每年她还要到各处走走。她说,超山的唐梅宋梅

是她最喜欢的。我想,她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告诉我她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追求。母亲教了将近40年的书,做了无数为人知或不为人不知的善事;母亲的背驼了,头发白了,还“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她时常教我要坐看云卷云舒,静听花开花落,任凭潮起潮涌。

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母亲之智,智于水,母亲之仁,仁于山,所以我一直不敢轻易写母亲。这样的母亲,我如何写得了。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写道:“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每次读到这里,心头最柔软的地方便蓦然一动。这世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却有着无数个相通的母亲,有无数的爱意氤氧让我去联想,去感触。

我停下手里的活,抬起头,的身影在阳光里几近透明,已经不足1米50的个子显得羸弱而又坚强。

寻常的母亲,总会在一个又一个瞬间,让我猝不及防地流泪,让我不得不提笔写下一些文字,在我生命的年轮上,留下一些不寻常的刻痕。

1、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妙处

(1) 母亲已不止一次如此平静地与我谈起这个话题了 ..

(2) 你看外面的太阳,你一定要晴朗地活着! ..

2、“这世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却有着无数个相通的母亲”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3、仔细阅读2-8段,请写出作者在这一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4、文章后半部分写对母爱的感触,材料丰富,耐人寻味。请摘录其中的一条,分析其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示例:材料: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写的话。

分析:运用这一材料,写出了作者与史铁生作品的情感共鸣,表现了自己对母爱的理解。

5、请你说说作者为什么用“仰望母亲”作为标题?

我怕你们急于求成

同学们,在你们即将开始人生新的旅程的时候,我想与你们分享这个真实的故事。

小时候,我家有一棵杏树,农历三月,杏花开了,我就会跑去看,有时会睡在杏树底下,仰望蓝蓝的天空,等待着洁白的杏花结成绿绿的杏果,因为杏是我重要的口粮。杏花凋谢了,变成小小的果实,我就迫不及待地摘下来吃。你们知道,刚成果的杏,一咬就咬到嫩嫩的杏仁,非常非常苦,是没有办法吃的。但我还是忍不住摘下来尝一尝。等待杏的成熟真是漫长的煎熬。慢慢地,杏核变硬了,果实也变大了,我就开始大规模地吃,当然杏还是很酸的,酸得让人龇牙咧嘴。到农历五月底、六月初,杏开始发黄了,但我们家杏树的杏已差不多被我吃光了。我拿着最后剩下的自家的杏与村里的小朋友交换着吃,结果发现,尽管我家的杏个头较大,但别人家的杏都比我们家的香甜可口。为此,我曾几次向父亲建议,把这棵杏树刨了,栽一棵新的杏树。不知为什么,父亲一直没有采纳我的建议。所以,在我记忆里,我家的杏是全村最酸最苦的杏。

1978年我上大学了,就再没有可能与我们家的杏树朝夕相对。在大学的第一个暑假,我从西安回到家乡。我一到家,妈妈就给我端上来一大盘杏,她知道我爱吃杏,又听说城里没有杏树。这杏又大又甜,真是好吃,是我吃过最好吃的杏。我问妈妈:“这是哪家的杏,这么好吃?”妈妈说:“就是咱自家的杏啊!”这怎么可能呢?

原来,我们家的杏比别人家的熟得晚,即使表面上看上去发黄,还得等上十天半月才能真正熟透。熟透了,就是最香最甜的杏。小时候,我从来没有吃过熟透了的杏,难怪在我的记忆中,我们家的杏总是酸的。

同学们,我讲这个故事,是想告诉你们:杏如人生,先苦后酸,再由酸变甜;杏如小孩,有的发育早,有的发育晚;杏如万物,长在向阳地的开花早,长在背阴地的结果迟;杏又同人一样,有的成熟早,有的成熟晚。

作为上进的学生,我不担心你们没有远大抱负,但很担心你们急于求成!生活是需要耐心的,耐心意味着要经得起眼前的诱惑,意味着要道法自然。不要采摘没有成熟的果实,否则,你的生活一定是苦涩的!成熟是自觉自悟。只要你顺其自然,不急于求成,你吃到的杏一定是甜的。

1、同样是吃自家的杏,“我”小时候与长大后尝到的味道为什么不同?

2、作者讲述吃杏的故事,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3、你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段的划线句。

4、依据选文从语言、内容、写法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并给出恰当的答案。

海市

张抗抗

穿越戈壁滩时,你会忽然觉得,世界原来竟是如此单纯。

地很平,一马平川。视线里弥漫着黄褐色的沙地,从车轮下一直通向地球的尽头,眼里除了黄沙还是黄沙。粗糙的沙滩散落着碎石般的沙砾,精细的沙丘上刻着一圈圈年轮般的波纹;日月凝聚而成的沙岗,如长堤般延绵伸展;路边掠过废弃的村落,断墙残垣仍是一片触目惊心的灰黄??

偶尔有远远的山,卧龙似地蜿蜒着。如黑黢黢的树根纠集、缠绕在一起。皱折却整齐而光滑,透着西北的苍劲。

再没有更多的颜色了。戈壁只有单纯得近于单调的金黄。

当然,还有白灼的阳光,令戈壁越发地一览无余。

在长久单调的旅途中,假如眼前忽而掠过了几丛稀稀拉拉的骆驼草,那样短暂而可怜的一点绿色,也会给人带来莫大的惊喜。

出凉州、经张掖、过酒泉,漫漫长途,古城的绿洲与绿洲之间,没有河、没有泉、也没有井。

真的没有绿树也没有河流么?苍天在上,谁能拯救这荒茫死寂的戈壁? 昏沉沉的困倦中我睁开眼。如闪电掠过黑夜,我的眼睛为之一亮——抑或是海,灰蓝色的水波漾溢着,弥漫着,悬浮于沙洲之上,宁静而安谧。水上横一道长长的湖堤,堤上有树,清晰而精致的树影,一棵棵生动地排列着,像故乡西湖十景之一的苏堤春晓。更奇妙的是,水面上还映着绿树的倒影,水墨画一般,朦胧得柔美。在沙漠的骄阳和干旱中,那水,想必是清凉又甘甜的。那一定是个好去处了。我问,那是个什么地方呢?

是海市。司机回答。

海——市?这真的就是海市?

有点儿怀疑自己的眼睛,也怀疑司机漫不经心的介绍。就只差停车下车,自己徒步大漠,直奔那远处的湖岸,去看个究竟了。

相关热词搜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17 版权所有 博文学习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090058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