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范文 > 作文体裁 > 散文 > 正文
 

登高杜甫散文

发布时间:2024-12-22 10:45:43 影响了:

以下是博文学习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登高杜甫散文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登高杜甫散文篇一:杜甫《登高》教案

杜甫《登高》教案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困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学习近体诗对仗的形式和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二、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了怎样的基调 。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三、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 杜工部。生平诗歌创作研究资料生平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 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他祖上还有西晋著名将领、镇南大将军杜预。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也是唐代文学的转折点。许多诗人都在诗中反映了这场残酷的战争唐帝国所带来的巨大灾难。杜甫就是这样一位有着忧国忧民情怀的诗人,正因如此,他的诗被后人成为“诗史”。(见孟棨《本事诗》以及宋祁等《新唐书.杜甫传》)杜甫生于712年,这首诗是他55岁时所作,诗人怀才不遇,如今又沿江漂泊,年老多病,生计窘迫。登上高楼,个人悲怆与国家疾苦一齐涌上心头,他写下了这首诗。

2、诵读

(一)诵读全诗

(二)简介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公元767年的秋天,此时诗人在外流浪漂泊了8个年头,已经是一位饱经沧桑的五十五岁的老人了。他目睹了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的重重创伤,感受到了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衰落,也感受到了仕途的坎坷,晚年的孤独和生活的艰辛,心中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慷慨激越、动人心弦的七言律诗。

3、赏析全诗

(一)先看诗的头两句,也就是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首联主要是写景。景物有: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 “高” “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个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这些景物给我们的感觉是显得十分悲凉、凄清。根据是:①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②高天,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③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④飞鸟, 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这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⑤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俗话说: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已经到了生命的晚秋,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⑥清渚和白沙是冷色调的。⑦以长江的永不停息衬托生命的短暂。这些地方都说明这首诗所描写的景物是悲凉和凄清的。“哀”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自然之悲象,人生之艰难。也是全诗的诗眼。作者巧妙的运用了一系列描

绘哀景的词,既是自然环境的客观描绘,也是作者心情的折射与投影。正像清代诗人王夫之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种,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请大家注意。

疑问: ① 飞鸟,应该是一种什么处境的鸟?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 明确:(赏析时要敢于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飞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总之,这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而且只能是一只,而不是多只。因为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的,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② 诗人毛泽东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鹰击长空”;诗人王维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鸟

鸣山更幽”。它们和杜甫笔下的鸟有什么不同吗? 明确:毛泽东笔下的鸟是充满活力和朝气的鸟,因为那时毛泽东正处在立志改造中国的青年时期;王维笔下的鸟是悠闲自在的鸟,王维特别向往幽静的大自然。由此看来每一位诗人笔下的鸟都是他们的化身。 渚:音zhu,上声。水中小块陆地。唐诗:孟浩然《宿建德江》:有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李白《夜泊牛渚怀古》有“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之句。

(二)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 颔联给我们勾画出一副极其广阔深远的图景,前人誉之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写了几种景物?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幅画面。

(2)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 明确:落木萧萧:①杜甫看到落叶飘零,会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觉。②也许会加重乡愁,他会问自己,这常年飘泊的生活何时能结束。 不尽长江―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他会超越时空的限制,联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怅望千秋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 (3 )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什么写法? 明确:对比、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 唐代诗人陈之昂的《登幽州台歌》也是这种写法。

(三)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1)什么是“作客”?是否和现在的“做客”相同? 明确:“作客”和现在的“做客”不同,这里的“作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时是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是长久的,不断的。“常”作客。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

(2)什么叫登台呢?联系王维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回答。明确: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做客并登台。

(3)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在什么年纪? 明确: “百年”,就是老年,拖着多病的身体。

(四)尾联:“艰难苦困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 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从哪联的哪句诗知道的?

明确: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

(2) 这是一种什么心情?忧愁还是忧愤?明确:是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 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

(3) “苦恨”和“新停”应怎样理解?谈谈你的看法。明确:国难当头,杜甫年事已高,疾病缠身,虽忧国忧民,却无能为力,他的心情一定是极度痛恨自己年老多病。 而“新停”又是“刚刚放下”。 “新”与“苦”都是副词,两相对应。这两句,词相应,句相同。“苦恨繁霜鬓”“新停浊酒杯”分别是“非常痛恨两鬓染霜”“刚刚放下浊酒杯”之意。 (联想到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停字,什么意思?)

(4)杜甫为什么“苦恨繁霜鬓”“新停浊酒杯”呢? 明确:国家的艰难,人民的苦难,激起杜甫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无奈年老 多病,无能为力,他怎能不悲愁万端?古人认为有酒方能浇愁,无奈多病不能喝酒,这种愁闷,这种伤忧,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只能郁结在诗中,郁结在心头! 因此,我们读这首诗,解这首诗,既要把握诗境对表现人物情感的妙用,又要揭示人物情感抒发的内涵——诗人杜甫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刚烈情怀!

四、欣赏格律 此诗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此诗八句皆对。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人韵(哀)。颔联、颈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无边”“不尽”和“万里”“百年”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优秀的近体诗总是把格律和内容结合的很好,即遵循格律的要求,又照顾充分照顾到情感的表达。

五、赏析小结 《登高》是杜甫七言律诗的代表作品,这首诗之所以被人看作是古今律诗的压卷之作,除了因为内容的丰富深沉外,在艺术上也具有极高的成就: 一是对仗工稳,音调铿锵。 二是写景抒情笔法错综变化,而又相互照应。 明代人胡应麟说:“此诗自当为古今七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 明代胡应麟说:此诗自当为古今七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又《诗薮内编》卷五评曰:“若?风急天高?则一篇这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串,一气呵成。骤读之,首尾未尝有对者,胸腹若无意于对;细绎之,则锱铢钧两,毫发不差,而建瓴走坂之势,如百川东注于尾闾之窟。”

六、板书设计:风 天 猿 渚 沙 鸟——孤独哀伤无边落木 不尽长江——韶光易逝悲秋作客 多病登台——漂泊孤苦

七、布置作业

1. 反复朗读这首诗,结合自己的领悟,展开想象,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散文。(要求:想象丰富、合理,内容与诗歌一致,语言顺畅,三百字左右)

2.学习了杜甫的诗歌,请同学们尝试评价一下杜甫其人其诗(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八层意思 八意,即八可悲:

他乡作客,一可悲;

常作客,二可悲;

万里作客,三可悲;

又当萧瑟的秋天,四可悲;

年已暮齿,一事无成,五可悲;

亲朋亡散,六可悲;

孤零零的独自去登,七可悲;

身患疾病,八可悲。

登高杜甫散文篇二:登 高

登 高

杜甫

教学目标

1.理解杜甫忧时伤世的家国情怀。

2.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3.赏析对仗、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4. 初步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了怎样的基调 。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痛苦和无尽的哀思。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孔子说: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屈原说:世溷浊而莫知余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李白登庐山看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王维则是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登高”又会看到什么,感慨什么呢?

二、 读诗整体体味诗人情感,用一个词加以概括

请大家打开课文,按照自己理解,读一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生自由反复朗读诗歌)(评价:读得很专心、很投入,

很好!读书要的就是这种状态!)

第一遍:带着自己的理解,谁来读一读这首诗?

(生朗读全诗)(评价:有节奏)

第二遍: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谁来试试 ?

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完这首诗的感觉,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语?

明确: 悲伤 凄楚 孤独

沉郁顿挫(指诗文的风格深沉蕴籍,语势有停顿转折。感情基调是悲慨。他的诗有一种深沉的忧思,感情深沉阔大。把喷薄欲出的悲怆抑制住,使它变得缓慢深沉,低回起伏。)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评价:同学们,你们和国学大师王国

登高杜甫散文

维读过这首诗之后的感受一样的: PPT展示: 《登高》一诗,阅罢尤觉“悲愁”铺天盖地,无一景不如此,无一语不如此, 顿觉无处遁逃之感! ——国学大师·王国维(板书:悲)听录音朗读

我们说杜甫诗歌风格是沉郁顿挫,下面大家读读《望岳》,看看

它的风格是不是沉郁顿挫?

望 岳

诗人: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时代背景

《望岳》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登高》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公元767年),当时诗人正因为“安史之乱”而客居四川,那年他已经五十五岁,动荡的社会,飘泊的生活,已使他疾病缠身,痛苦不堪。这一年秋天的重阳节前后,他来到了夔州的一座山上,登高远眺,面对苍茫秋景和滚滚长江,他不禁心潮澎湃,感慨万端,为了抒发心中这种深切的情感,就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

三、 读诗歌首联颔联,品味诗歌意境

首 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1、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明确: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 “高” “啸哀”“清”“白”“飞

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2、急风、高天、哀猿、清清、白沙、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①急风,是说风很大,而且又是秋天的风,这样的风更冷。急风凛冽,不仅吹在诗人身上,更是吹在诗人的心里。②高天:天高阔远,在茫茫天地之间,诗人更觉自己的渺小,无限悲凉之情涌上诗人的心头。

③哀猿:猿的啼叫是哀伤的。哀猿声声,使诗人悲凉的心境更添一层。

④清渚和白沙:从色调上看,清和白是冷色调,更显环境的冷清和凄凉。诗人触景生情,自然内心也倍感凄凉。

⑤回鸟:诗人笔下的鸟是一只无家可归、低沉徘徊、孤独哀伤的鸟(回鸟徘徊)。

探 寻:

3、飞鸟,应该是一种什么处境的鸟?它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

明确:飞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或者是在高山峡谷疾风中飞不动的鸟。总之,这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而且只能是一只,而不是多只。因为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的,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4、溶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和意境?

意境 : 凄凉,凄清、高远,广阔

情感 :“猿啸哀”之声,使顿生悲情, 悲伤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颔联写了几种景物?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幅画面。

2、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

明确:只有两种,落木、长江。

无边落木——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生命短暂。

不尽长江——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他会超越时空的限制,联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有江山永恒、人生苦短的悲慨,借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

3、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什么写法?

明确:对比、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

4、溶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和意境?

意境:雄浑,壮阔,辽远、沉郁,悲凉,绵邈

情感:着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一种韶光易逝、壮志难酬、忧国伤时的感怆

登高杜甫散文篇三:一样的登高别样的境界

■ 张 燕

前段时间听过一位同行上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颇有感触。 其教学流程如下——

教者从诗歌题目入手,要求学生对照注释把握关键信息:这是一首登高怀远诗,漳汀封连四州的友人韩泰、韩晔、陈谦、刘禹锡与诗人同属失意的宦游人,他们都是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的主将,但都因此而屡遭贬谪。

解题及了解完创作背景后,教者要求学生诵读全诗,梳理诗歌大意,鉴赏表达技巧,掌握诗人抒发的复杂的悲凉哀怨之情;之后,援引杜甫的诗作《登高》,使学生重点了解古诗词中登高诗的一般主题——悲愁。

从教学设计的角度看,教者就是想传达给学生一句话:古诗词中的登高诗一般是以悲愁为思想主题。且不论这种观点正确与否,就从教学方法来看,逃不出“满堂灌”的嫌疑。从课堂教学伊始,教者的解题和背景介绍就是为得出悲愁类主题做准备的,诗作大意的了解是为了明晰此类主题,对杜甫《登高》诗的拓展更是为了印证这个意图。可以讲,在这节课上,教者做了一道自以为高明的论证题。但是实际情况如何?

一是对登高主题理解的偏狭。打开中国古典诗词宝典,可以发现登高诗多为士子官场失意之后的登临之作。这些士子大多又远离家乡,失意之人总想获得心灵之慰藉,这是人之常情;登高望远,必然生发伴随着思乡、思亲之愁情。但是,不可以一而概全,也有士子天生旷达,例如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就有此类意蕴。在这节课上,教者对登高主题的理解偏狭,容易给学生误导;而且,现在的命题者大多会在这方面做文章,如此则会引导学生走向死胡同,不可取。

二是诗歌韵味的流失。诗歌教学如果仅仅是对情感的把握,那么韵味全失。其实,诗歌注重意境的营造,诗歌鉴赏注重鉴赏主体的融入,只有真正入其境,才能得其韵。语文教师理应极力引导学生通过诗歌诵读的方式,在用心的诵读中领悟其独特的韵味,赏鉴其独特而有效的表达技巧。但是,上文提到的教者的诗歌教学韵味全失,又怎能提到诗歌课堂教学的高效呢?

三是学生地位的边缘化。课堂诗歌鉴赏的主体当然是学生,只有学生真正融入其中,细致而深入地领略诗歌创作的意蕴与宗旨,诗歌教学才能算作是成功的教学。但是,在本节课中,学生完全是在教者的牵引之下开展诗歌鉴赏活动。在这样的课堂里,教师是名副其实的导演,学生地位完全边缘化,是配角,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应该讲,诗歌教学无异于登高,但是不同的教学会使教学效果达到别样的效果和境界。听完这节课后,笔者也试上了一节以“登高”为主题的公开课,现将有关流程及课堂教学设计思想介绍如下。

一、课堂导入

请同学们背诵杜甫的诗歌《登高》,并谈谈大诗人杜甫借登高抒发什么情怀?

(设计思想:注重所学知识与现有知识的关联,做到前后贯通;但这节课的学习内容与杜甫的“登高”有相似之处,但又有超越与拔高,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开展课堂学习,也暗合了心理学上的“摘桃子”理论。)

二、组织教学

1.明确学习内容:比较阅读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和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

(设计思想:直接明了地显示教学目标,容易让学生迅速而准确地进入学习状态。)

2.反复诵读两首诗歌,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设计思想:诗歌的鉴赏必须在学生的反复品读基础上开始,这是诗歌教学的最起码的要求,也是学生认知的基本规律。)

3.融入诗境,自主探究诗歌主旨。

(设计思想:朱自清先生曾经讲过,散文的生命是想象;对于诗歌而言,它也是一种闪耀着想象光芒的艺术;诗人登高望远,必然生发诸多想象;学生品读诗歌自然要随着诗歌语言驰骋想象,融入诗境,揣摩和把玩诗人情感。)

4.尝试概括“登高”诗歌主题的异同。

(设计思想:由杜甫的《登高》到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再到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登高”情怀同中有异,杜甫和柳宗元的以悲愁为主,杜牧的则于悲愁中见旷达;通过这个概括,使学生明晰诗歌蕴含情感的复杂性与多元性,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5.开展“我为诗人提建议”活动。如果是你,你会表现出怎样的“登高”情怀?试着改写柳宗元诗歌的结尾两句,使其表现出旷达的一面;改写杜牧诗歌的结尾两句,使其表现出悲愁的一面。

(设计思想:作为当代青年,必须要有健康向上的情怀,必须要有自己的个性,改变结尾的方式既可锤炼学生的思想品质,也可借此提升学生仿写诗歌语言的能力,而这又暗合了高考语言运用的相关要求,可谓“一箭双雕”。)

三、课堂小结

学生自我小结,教师总结。

(设计思想:学习的主体始终是学生,学生的小结是对自身学习成果的概括,这是后继学习的基础,也是教师开展个性化辅导的依据;教师总结必然比学生总结高出一层境界,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再总结、再提升,更是学生在课后巩固学习的标杆和努力方向。)

四、布置拓展作业

利用网络等资源,寻找不同类型的“登高”诗,领会其不同的情怀。

(设计思想:课堂学习内容有限,课外的自主探寻无限但十分有益,因为这是一种趣味性很强的自主拓展学习,有利于将课堂学习和总结的内容在不同的诗歌文本中得到印证,进而起到课堂学习内容有效巩固的目的。)

通过前后两节课的比较,可以发现诗歌教学效果的提升需要特别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课题的设计必须科学。《唐诗宋词选读》虽有自己的系列,但更多的是按照年代序列编排的。教者在设计教学时,如果教条地以朝代、篇目为课题,必然呈现给学生的是狭隘的、单一的内容。聪明的教师应该知道以主题为序列,将不同朝代的诗作、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诗作进行比较阅读,这样呈现给学生的才是完整的、科学的内容。

二是诗歌教学必须以品读为主。诗歌教学不同于其他文学作品,因为诗歌是高度凝练的艺术。学生的古文功底相对薄弱,文学功底也有所欠缺。为此,在课堂教学之时,教者应积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诗歌语言,在景物中悟出情感,在关键词中把握情感,在异彩纷呈的技法中找准情感。

三是必须围绕学生开展诗歌教学。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这已成为共识。但是在诗歌教学的课堂里,大量存在着漠视学生的行为。理由大多是诗歌难懂,需要教师牵手,学生才能读懂诗歌。即使是牵手,最终还是需要学生在诗歌园地里独自行走。诗歌是难懂,但不是不能懂。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充分掌握学生的基础;教学实施时,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融入课堂,融入诗境;课堂交流时,教师要善于及时发现和弥补学生的薄弱之处;课堂总结时,教师要充分听取学生的总结语言,为下节课的设计提供必要基础;课后作业时,教师要精选题目,利于课堂内容的巩固与提升。

诗歌教学是一项需要融入较高教学艺术的登高运动,教者的教学艺术水平越高,达到的境界越高。

相关热词搜索:登高 杜甫 散文 关于杜甫登高的散文 杜甫的登高改写为散文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17 版权所有 博文学习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090058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