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兰散文
博文学习网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罗兰散文,提供全面的罗兰散文信息,希望对您有用!
罗兰散文篇一:秋颂
《秋颂》教案
学习目标:
1、积累词语,并学会运用。
2、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3、陶冶自己爱美的心灵,锻炼发现美的眼力,培养热爱自然的感情。 学习重点:
1、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文中的作用。
2、品味优美语言,揣摩词语。
学习难点:
1、体会本文优美的意境。
2、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词句。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入
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也是一个满载希望的季节,所以自古至今,秋是很多文人赞颂的对象,同学们可以举出人们对秋天的描绘吗? (提示:诗词名句)
1、根据拼音写词语或给加点字注音
眸子móu飒爽sà秀逸yì 酡红tuó
摄住sha寂寥liáo 澹泊dàn
你认为还有那些需要注意的生字请写在下面
2、作者简介:
罗兰,原名靳佩芬,天津宁河人。台湾女作家,善于写景状物,文笔优美。她创作勤奋,从《罗兰小说》到现在,已有近30部作品问世。除《罗兰小说》五辑外,还有《罗兰散文》七辑,长、短篇小说多集,以及书信体文集、诗歌剧、论文集等。其中《罗兰散文》第一辑、第二辑获台湾中山文艺大奖。
3、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抓住了秋天的哪些景物来写的?
(2)作者在描写这些景物时,分别抓住了这些景物的什么特征?各用一两个词语概括。
4、欣赏文章,感受美感秋天是含蓄的,秋天是深沉的,秋天给人以收获,你认为罗兰的散文《秋颂》,给你带来了哪些美的享受呢?
5、思考:作者用哪两个字概括了秋天的特征?(提示:依据第九段答.)
二、交流研讨
1、本文作者只写了秋,赞颂了秋吗?
2、作者呼吁我们做一个怎样的人呢?颂人的句子有哪些呢?
3、文章还有既写秋,又颂人的句子,你能找到吗?
4、能力提高
(1)在第11段“它把一切的赞美与宠爱都隔离在清清的秋光外,而只愿做
一个闲闲的、远远的,可望而不可即的,秋。”这句中,为什么作者要把“秋”字单提出来,而与前面的内容用逗号隔开?
(2)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可为何末尾不用感叹号,而用句号呢?
5、小结:
本文作者通过对秋景的描述,既颂了秋,又颂了人,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极度喜爱之情文章语言清新、隽永,给人以行云流水之感;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秋的形象具体可感。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写作中也能加以借鉴,用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6、师生留白
7、课堂训练
(1)仿写句子:
例:人们都爱秋天,爱她的秋高气爽,爱她的香飘田野。仿:人们都爱.....
(2)仿照句式用“春天、夏天、秋天、冬天”造句例:春天鸟儿欢叫,夏天野花盛开,秋天树木葱茂,冬天雪花飞舞。
(3)秋日私语:
选择一个写作目的,用三言两语写下有关秋天的话语。
①在卡片上写作。
②集体交流。
③建议赠送。
8、赠语:
在这无尽的秋光中,我们相聚一堂,感悟这浓浓的秋韵,也许在某一年的秋季,你偶尔会想起今天,想起我,但愿今天我们的相聚让你回味无穷!三、拓展延伸同学们,通过我们对课文的学习,你也一定对“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那么,请拿起你手中的“画笔”,通过想象,绘制一幅属于自己的“秋”吧!
罗兰散文篇二:【第三期】2012年河南中招最后20天押题试卷 语文(四)
河南中招押题快卷
2012年河南中招最后20天押题试卷
语文(四)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8页,四个大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请用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卷上。
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祈祷(qǐ)妇孺皆知(rú) 一抔黄土(p?u) 怒不可遏(a) ....
B.雏形(chú) 玲珑剔透(tī) 潜心贯注(qián) 锋芒毕露(lù) ....
C.狩猎(sh?u) 苦心孤诣(yì) 惟妙惟肖(xiào) 风雪载途(zǎi) ....
D.脑髓(suí) 锲而不舍(qia) 味同嚼蜡(jiáo) 鳞次栉比(zhì)....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断壁残垣 不言而谕 莫衷一是 相形见绌
B.抑扬顿挫 不可名状 深恶痛疾 销声匿迹
C
.物竞天择 豁然开朗 进退维谷 生意葱笼D.嘎然而止 忧心忡忡 家喻户晓 一如即往
3.下列各项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闻一多是我国伟大的学者、诗人、民主战士,我们曾经学过他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B.朱自清是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我们学过他的
散文《背影》和《春》。
C.毛泽东主席评价鲁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我们学过他的散文诗《雪》。
D.胡适是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我的母亲》。
4.古诗文默写。(共8分)
(1)浊酒一杯家万里,。(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2),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3)辛弃疾梦回沙场“,五十弦翻塞外声”。
(4)齐鲁长勺之战鲁国以少胜多的先决条件就是鲁庄公能做到:“,可以一战。”战争是史诗,辉煌而沉重:李贺的“ ,甲光向日金鳞开”(《雁门太守行》)描绘了敌我双方剑拔弩张的对峙场面;战争造就英雄,曹操“ ,志在千里”;战争铸就了民族魂,文天祥高唱:“ ?”慷慨赴义。我们反对战争,但是我们绝不惧怕战争!
5.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只填序号)(3分)
隋唐五代,河洛教育更是得到长足发展。 。一时间,东都洛阳除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之外,还有书学、算学、律学和弘文馆等,蔚为大观,成为教育史上一道奇景。
①武则天时又于洛阳创殿试,设武举、立制科。
②此外,东京洛阳设教坊两所,各种艺术、科技等专科性学校也在洛阳大兴。
③唐高宗于东都洛阳设国子监,学生达千余人。
④隋炀帝改国子寺为国子监,是专门管理学务的中央机构,开中国教育行政之端,并开始科举取士,科举制建立。
6.名著阅读。(5分)
⑴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在《名人传》中描绘了德国家贝多芬、意大利画家和雕塑家 、俄国 家列夫·托尔斯泰的苦难和坎坷的一生,着力刻画他们在忧患困顿的人生征途上历经苦难而不改初衷的心历路程,凸现他们崇高的人格、博爱的情感和广阔的胸襟,从而为我们谱写了一阕“英雄交响曲”。(3分)
⑵贝多芬“这个不幸的人永远受着忧患折磨,永远想讴歌‘欢乐’之美”(《名人传》),请你至少写出两种贝多芬遭受的忧患折磨。(2分)
7.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共6分)
新华社北京3月11日电 杨桦委员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第四次全体会议上代表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发言说,增强青少年体质刻不容缓。
杨桦委员说,近几年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进行的多次调研,以及教育部等六部委连续25年的“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我国青少年体质一些重要指标呈下降趋势,令人担忧。突出表现为:肥胖率日趋增长,超过“安全临界点”;心肺功能下降,运动能力趋低;视力不良检出率不断攀升。我国青少年体质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问题是片面追求分数和升学率。
⑴请为这则新闻拟定一个标题。(2分)
⑵请你针对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问题提出至少两条合理化建议。(4分)
二、现代文阅读 (共27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8~12题。(共15分)
帘内的昏黄
罗兰(台湾)
总记起徐訏的一句诗:
?邻窗抹去了,帘内的昏黄。?
那凄凉的意味,从我读到这句诗的那一刻,一直凄凉到今天。
那是写一个流浪异乡为异客的徐訏,失眠之夜,孤独地听着夜的脚步加深,而那仅有的、能够陪伴陌生孤客寥落心情的?邻窗的灯光?,也熄灭了。
那份孤寂的感觉,该是多么刻骨铭心呢?
因战争而流浪的中国人,常会感到自己是被遗弃在一切灯光之外的吧?
至今,每当我独自迟归,还是会为那些别人家?帘内的昏黄?而觉得凄凉。总觉得自己又是被摒弃在每一个?家?的灯光之外,而不知何处是自己的归程。
这感觉,并不曾因为我终于骈手胝足,建立了属于自己的一个家而消失。奔波一生,我内心深处,竟然常常觉得自己是无家可归的。
这份凄惶开始在我十二岁的时候。
严格来说,那是十一岁的寒假后,我考进了师范学校的补习班,首次离家,去陌生的大都市住读。第一个离家的夜晚,古旧的学生宿舍里,亮起了陌生的灯火,昏黄又零落。陌生的寝室里,有陌生的同学,她们比我早一学期入学,彼此熟稔,就更衬出我的孤独。幼小的我,坐在铺着棉褥子的木板床上,看着陌生的同学在长桌上歌唱:
?风凄凄,雪花又纷飞。夜朦胧,寒鸦觅巢归。
歌声声,我兄能听否,奔天涯,无家可归。?
后来我才知道,那是电影《万里寻兄记》的主题歌。
同学们用清亮的声音唱着,完全无视幼小的我在旁边痴痴地听,心中在暗暗地奇怪,?他们怎么不想家呢??
于是,晚饭铃响,我跟着大家,穿过那铺着方砖的院落,又经过几幢暗红砖墙的宿舍,走向食堂。
食堂的侧门,宽宽的,庄严地紧闭着,阻挡着北方的寒风。里面的灯..光从上半截的玻璃透过来,映着棕红色油漆的边框,和食堂里的雾气,氤氲成一片闷闷的光晕,是那样的缥缈又虚幻。初次走进那上百张餐桌的大食堂,看到已有许多同学喧哗地各就各位。也有人围着中间的几张长桌在盛饭,雾气弥漫中,加上那伙食团特有的菜味与油味,还有每桌一个铜火锅的炭味,形成一种令人觉得迷失的晕眩,深深织在我的记忆里。
食堂的灯好像永远笼罩着腾腾的雾气,幻化成白白的一片。仿佛不是光,而是那雾气本身的颜色,使这食堂的人影具体着,而又分散着;喧腾着,而又不可捉摸着。
我试着坐了好几个位子,才发觉,每张桌旁的墙上都贴了名牌,而不是随便坐的。每桌六人,每二人占据一方,背朝外的一方空着,为了便于走路。
好不容易找到自己名字的那一刻,觉得十分迷惑——靳佩芬?好陌生的一个名字!那是我吗?我从未看过它被人用那样的毛笔字,严肃地写出来,黑黑地,和一些别人的名字排在饭桌旁边的墙上。每一个名字都陌生,包括了我自己的。
同学们喧闹着,碗筷叮当着。我,一个名叫靳佩芬的女孩,投入这巨
大的陌生里,对着雾气渲染着的灯的光晕,第一次品尝到火锅那特别粗的粉丝和白菜味,使我以后一直都不喜欢火锅。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逃避那昏黄的灯光。暮色袭来时,总是让自己徘徊在校园里,走廊上,尽量希望慢一点去投向那灯光。却就因为如此,我记忆中,深深镌刻了这段日子里,那?帘内的昏黄?。
—
—摘自《罗兰散文》
8.题目《帘内的昏黄》有什么含义?(2分)
9.作者为什么读到徐訏的“帘内的昏黄”,一直凄凉到今天呢?(2分)
10.我首次离家住读,两次写到灯光。这两次灯光分别是什么样的,给了我怎样的感受?(4分)
11.为什么说,十二岁是我凄惶的开始。(4分)
12.体会句中加点词语在表达上的好处。(3分)
食堂的侧门,宽宽的,庄严地紧闭着,阻挡着北方的寒风。 .. (二)阅读下文,完成l3~l6题。(12分)
老马识途
季羡林
无论是在文章中,还是在口头上,?老马识途?是常常使用的一个典故。由于使用的频率颇高,因此而变成了一句俗语。
这个典故的出处是《韩非子〃说林上》,与管仲和齐桓公有关。有一次,齐桓公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不管历史事实怎样,老马的故事是绝对可信的。不但马能识途,连驴、骡、猫、狗等等动物都有识途的本领或者本能。
但是,切不可迷信。
在古代,老马等之所以能够识途,因为它们老走同一条道路,而古代道路的变化很少,道路两旁的建筑物变化也不会大。久而久之,这些牲畜们就记住了。只要把缰绳放开,让它们自由行动,它们必然能找到回家的道路。也许这些牲畜们还有什么?特异功能?,我没有研究过,暂且不说。
但是,人类社会前进的速度越来越快,道路和建筑物的变化也越来越大。到了今天,简直一日数变。住在大城市里的人,三天不出门,再一出门,就有可能认不清街道。原来是一片空地,现在却像幻术一样,突然矗
罗兰散文篇三:雨的诉说作文
众望初中九年级(上)语文讲学稿
课题:《雨的诉说》 课型:作文指导课 执笔:陈敏审阅: 课时:2课时 总第19--20课时 学生姓名:
学习目标:学习怎样写景、状物、抒情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
[写作导航]:
对于我们,雨可以说是一种最常见的自然现象,但本单元的写作主题:雨的诉说,应该是非常诗意的诉说。这种诗意从何而来?可以来自你的阅读积累。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写雨的优美诗文可谓数不胜数,“雨”作为一个抒情意象,浸润着文人墨客们多情多意的心,他们赋予了各种各样的雨丰富的暗示性和广博的代表性。可以来自你的心灵感悟。读一读课本上“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中提示你去观察雨景、倾听雨声的优美语句,你的心灵是否有了某种雨情;做一做课本建议你做的语文实践活动,你是否又感受到了某种雨趣。有了这些,你可以动笔写作了:状雨景,抒雨情。那么,又该怎样来写景、状物、抒情呢?
写景、状物和抒情在一篇具体的文章中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因为写景、状物离不开抒情,而抒情又往往需要借助景和物。这就是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借景抒情”。如《诗经》中以一个戍边征人的口吻吟唱:“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一个征人在连绵的阴雨中回到家乡,这场景或许是写实的,但这儿的“雨雪”明显投影上了征人垂暮之年才返回家乡,一切都“物是人非”的阴霾心境。
当然写景、状物和抒情在具体的一篇文章中,视其倾向性不同有时可以有所侧重:或以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抒情只是投影在具体景物上的某种感受,即作者既尊重所写景物的特征,抓住特征进行描写,又在景物描写的同时带上“我”此时此地的主观感受。如:朱自清《春》中描绘的春雨图。既写出了江南春雨连绵不断的特征,同时江南雨景中田园牧歌般情味又是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主观感受。或以抒发某种感情为主线,景物只是借以寄托的一种比拟和象征。如本单元的《雨说》;同样秋瑾在狱中写下“秋风秋雨出煞人”这里的“秋风秋雨”实际上象征了当时风雨如晦的社会环境,所以才“愁煞人”。下面的一篇学生习作《听雨》抓住春雨的特点进行的思考。也有许多文章将这两者很好地揉合在一起。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在“借景抒情”前,用大量饱含感情的笔触去写景状物,景物的描写细致生动,最后的抒情议论成为画龙点睛之笔。
那么在具体的写作中,我们怎样来用好运用这两种方法呢?前者的关键是以物传情,描写景物时应抓住景物的特征,带上你的心中情,写出你的眼中景。怎样做到这一点呢?要在字里行间能加上自己的感觉,并在语言形式上要恰当地运
用修辞手法和富有表现力的动词把这些感觉写出来,这样才能形象生动。与其说“春雨又多、又细、又密”,不如像朱自清先生那样说“像花针、像细丝、像牛毛”;与其说“春雨把我淋湿了”,不如像下面罗兰文章中写的那样:“扑在那柔细清凉的雨丝里,让它冲刷抚慰着你的头颈,和你赤裸的背”。后者的关键就是观物思理,如何做到这一点?学会思辨,并对这种思辨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例如:张晓风在观察“立在城市飞扬的尘土里德行道树身上”思考联想到了奉献精神;宗璞在“紫藤萝瀑布”前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借对花的观察,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辨;又如下面的小作者,在春雨的韧劲这一特点中,进行思考,联想到了自己在小小的挫折面前应不气馁,文章就有了比较深刻的中心。
[范文评析一]
雨丝、绿海
下雨天,我的窗外真美!那一片绿绿的稻田,好大的一片,像一片海。而我这小楼就像一只船。远远那两丛树林掩映的村舍,和稍近一点的那长着芒蒿的小丘,是这绿海上的岛屿;那环抱着我们的群山,在有雾的时候,就不是山,而是云,是灰色、紫色、深蓝、淡青的云;而那些挺秀的电杆呢?那是帆樯,悠然地点缀在这绿绿的海上。
雨,静静地落着,落在稻浪上,深深密密地溶入那无边的绿海里。于是,你禁不住要俯在窗口,向那如丝的雨凝望。你是多么想,想自己变成那只在绿海上翩跹着的白鹭,扑在那柔细清凉的雨丝里,让它冲刷抚慰着你的头颈,和你赤裸的背。你是多么想,想投身到那被雨水濡湿的稻浪里,泳着,拍打着雨水的花朵,和稻浪的波痕。让你莹洁纤细的身体,没入那深深沉沉的绿海,去捕捉那柔柔细细的雨丝。
而当有风的时候,雨丝如珠帘般的,在淡灰的天幕前,畅快地斜斜地扫过去,扫过那波涛汹涌的稻浪,在那波峰上激起一片白濛濛的雾,给稻浪涂染上一抹梦痕。
你更会爱那不知什么时候出现的两朵深红的伞花,持伞的人没在深深的稻浪里,只有那两朵圆圆的深红,在浅绿的海面上飘着、飘着,慢慢地,不像是要到哪里去,而只是无目的地那么飘着,在斜风细雨里。你能不想到“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诗句吗?
爱雨的人是不想躲开雨的。让那雨丝的清凉,洗去你心灵上的尘;让那雨丝的安闲,抹去你思想上的俗;让那无声的雨丝告诉你,那些躲在房中,关紧了门窗的人们,所永远不会了解的,雨丝和绿海那心底的爱,和永恒的诗。
多希望你来!来看看我未关的窗,来看看我被雨丝沾湿了的窗帘,来看看为
爱那如丝的雨而不肯关窗的我。(选自《罗兰散文》,有删动)
[点评]
“爱雨的人是不想躲开雨的”,正是这份爱,在作者的笔下,落在绿绿的稻田上的那场雨这样的富有诗意。这诗意从作者的心中溢出,伴随着作者丰富的想象,流淌在作者的笔尖,便成了同样富有诗意的语言:稻田成了“海”,小丘成了“海”中的“岛屿”,连那煞风景的电线杆也成了点缀。“雨”更让作者浮想联翩,想着与她亲近,让她抚慰;想着受她洗礼,涤去尘俗。借雨景,抒雨情,言雨志。这一切融合在作者的笔下,就是那生动联想,贴切的比喻,深刻的感悟。这雨倒不像从天上落下来的,分明像从作者的心底流淌出来的。
[范文评析二]
听雨(蒋炜弢)
今天又是一个雨天,春雨绵绵地下着。昨天的考试又考砸了,我的心情也如这雨天一般阴冷。百无聊赖中我默默地注视着这一场雨。
窗外的雨如烟似雾,密密地斜织着,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无声无息中,滋润了大地,滋润了万物。虽然,她少了夏雨的热烈与狂暴,也不及秋雨的冷峻和肃杀,可是她却有着夏雨和秋雨所没有的优点那就是她虽然柔弱,却有着“润物细无声”的强大生命韧劲。
淅淅沥沥的春雨,穿越我的灵魂,点点滴滴地落在了我的心上。
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是的,每一个春天都会有连绵的春雨,所以每一个春天才会有草木的勃发,百花的争艳。这坚韧的春雨让我们在岁月的流转中,不论处于烈日酷暑,还是寒冬腊月,总有了希望,总有了等待。
这便让我想到,在许多时候,我们的力量是微弱的,我们的处境也是困难的,但我们不能轻言放弃。因为只要不放弃,哪怕是最微弱的力量,微弱如柔美的春雨;哪怕是最平凡的努力,平凡如每年的春雨,我们也总会有希望,也总会有等待。
窗外的雨依旧下着,可我的心情分明已经晴朗了起来:不再哀叹自身的渺小,不再惧怕学习的困境,相信付出总会有回报,亦如,雨后会有更绿的草,更红的花。
[点评]
这是一篇学生习作,就像小作者说的那样“是的,每一个春天都会有连绵的春雨”。春雨很平凡,但不平凡的可以是我们“听雨”的思考,雨有什么样的特点?不仅用我们的眼睛却观察,更要用我们的心灵去感悟。这感悟便成了文章虽不巧妙,较为深刻的立意。文章到这儿已成功了一半,接下来就是语言的表达功夫,小作
者的笔还很稚嫩,但尽量地模仿引用课文原句,尽量用一些整句表达,使语言流畅起来。当然文中对雨的描写略显单薄了一点,使内容不够不够充实,抒情言志略显牵强。
[文题集萃]
1、听雨
2、在雨中(雨中情)
3、雨天,我想起了??
4、以“雨的形成(空中有朵雨做的云)”为题,写一篇说明文。
5、选择一个季节的雨作为描写对象,抓住带给你的某一种突出的感觉,写一篇抒情文章。
[审题思路]
第3题:
本作文题如果写人叙事,可以将叙事部分淡化处理,雨要作为主要载体出现,以雨为主的景物描写最好要贯穿全文,与故事情节和人物刻画有机融合起来:或烘托人物心情,或推动情节发展。不要把“雨”作为一个机械的场景,像标签一样贴在故事上,所写故事与雨没有有机的联系,给人穿靴戴帽的感觉。要使雨景成为故事情节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只有这样才能将写人叙事淡化处理,使文章意境优美,情味深沉。所以在语言表达上,写景要清新、淡雅;如有对话,则要简洁、隽永,写出抒情味。
第5题:
朱自清散文《春》里,就有一段写春雨的文字,大家可能还记忆犹新。写雨中的景物,写得细腻、生动,给人感觉是一副淡雅的水墨山水,是一副很具特色的“江南春雨图”。本题的关键就在这里:要把握好“一个季节”的“一种突出感觉”,抓住景物的特征,写出真实而独特的感觉体验。这就要学会观察中多角度、多侧面地发现和感知景物的特点。观察和感知时可以由此及彼地进行一些联想与想象。然后运用修辞、富有表现力的动词等把你对景物的感觉表达出来。内容上还应该写一些人的活动,写眼前的雨景,还可以写“雨前”和“雨后”的情景。构思立意上可以以物传情,如范文一;可以观物思理,如范文二。
第二课时
请在以上题目中自选一个完成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