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的语言特色
散文的语言特色篇一:散文语言特点的分析
散文语言特点的分析
散文的语言特点分析应从以下五个方面考虑:
(一)看“字”
用词精炼准确、鲜明生动。
步骤:哪些字用得好。
这些字的意义。
用这些字的作用:
突出描写主体的——特点
表情达意
(一)看“词”
1.看是叠词、拟声词
作用:突出描写主体的——特点
形成语言的音乐美(音节和谐)
2.看是否用了仿词、双关、移就等
3.看用词是否富有色彩
颜色、方言、褒贬、反语、口语。
(二)看“句子”
1.从整句、散句,长段句的角度看
2. 从修辞的角度看
(四)看语言的风格
常见散文的语言风格:平实、清新、华丽、幽默、辛辣、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寓庄于谐、口语化、生动形象、有地方色彩、富有情趣、符合人物身份
考卷试题举例:
1.舒婷的《我们在十七岁时干些什么》:以文章中加点两处语句为例,简要说明这篇散文的语言特点。(6分)
本文语言特点是幽默诙谐。“横看成岭侧成峰”借用古人诗句诙谐而又形象地写出了儿子脸上青春痘之多、之大;“见缝插针频频跟电视机接吻”则以夸张的手法描写儿子由于近视而不得不凑得很近去看电视的情景,让人忍俊不禁。显出幽默诙谐的智慧。
2.李存葆的《雪野里的精灵》:请赏析“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这雪地里,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这句话。(4分)
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小生命顽强的生命力。
用鲜活生动的语言,写出了“我”见到这些小生命时的惊喜与感动之情。
3.张锐锋的《被时间决定的讲述》:以③④段为例,简要分析本文语言的两个主要特点。(4分)
①形象生动。如“她撒一把米,鸡们怀着感激之情扑动翅膀,争夺地上的米粒”,在精致的细节描写中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语言鲜明生动。②优美抒情。如“古老的笨重石磨转动起来,金黄的玉米被缓缓磨成面粉”,运用多个抒情性
意象,给人诗情画意之感。③含蓄蕴藉。如“这一点儿也没有损害劳作中的默契,仿佛一出戏剧的出演,已经经过了预先的排练”,语言含意丰富,从而具有了多重思想情感。④简洁而细腻。如“蓝,蓝,白云停留一会儿,就又很快散尽,剩下的,仍然是蓝”,语言简洁凝练,描写细腻。
4.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4分)
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
(1)运用拟人手法,通过“走下“”爬上“等词语将太阳人格化,生动形象。
(2)运用对比的手法,使日出与日落情景形成鲜明的对照,给人以深刻印象。
(3)运用前后对称的语言形式写景,给人以整齐的美感。
5.杨振声的《书房的窗子》:本文语言典雅,请以第②段为例,从词语运用、句式选择、修辞方法三个方面加以简要赏析。(6分)
①选用了诸如“山阴水曲”“隐翳”“枝叶扶疏”“清虚”“清晖”等有文言色彩的词语,格调典雅。
(或:在用词上使用了对比手法,如“强烈”
与“清淡”“敞开”与“隐约”“中午的骄阳”与“落日的古红”等成对的词语并举,使语言繁富而典雅。)
②句式上长短相间,以长句为主,且整散结合,错落有致,具有典雅之美。
③使用排比,如接连使用了三个“不喜欢?(来自:WWw.HnnscY.com 博文 学习 网:散文的语言特色)?喜欢??”,显得整齐、工整、典雅。 (或:多处直接引用了古典诗文名句,如“晨光之熹微”“残夜水明楼”“明月照积雪”,使语言具有古典韵味。)
6.老舍《骆驼祥子》第四章19. 第一段中画线部分突出的语言特色是什么?请举例分析。(4分)
口语化、善用短句,对比。应举例分析。
7.(1)对小说中画线①处的人物语言进行赏析。“①这鸟笼根本不用养鸟,只要在树上一挂,它自己就会叫起来。”说着??
运用了夸张、比拟的手法;写出了鸟笼的精美,表达了老大夫对鸟笼的赞赏之意。
8.指出下面这句话所体现的人物语言特色,分析它的表达效果(5分)
那书法太不像话了,在我的背上贴这么蹩脚的书法,真难为情!他原来应该好好练一练的!
特色:幽默风趣、意味深长。效果:沈从
文这句意味深长的话既委婉地吐露了心中的不平之气,显示了自己的人格尊严,又含蓄地讽刺了侮辱他的人,表达了对他们的轻蔑态度。
散文的语言特色篇二:文章的语言特点、语言风格
语言特点:
1.用词的特点
(1)感情色彩、语体上的搭配
(2)叠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关联词的使用
2.造句的特点
(1)句式的选择:整散句、长短句
(2)修辞手法的运用
3.表达方式的选择——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4.语言风格:侧重于不同作家在文学创作中表现出来的整体上的个性。或不同文学作品样式所表现出来的文学特色。
豪放—柔婉、直露—含蓄、庄重—诙谐、简洁—繁复、质朴(平实)—华丽(典雅)
散文的语言特色篇三:浅析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色
浅析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色
代巧玲
(新疆兵团农八师142团中学,新疆石河子832029)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548(2007)02-0003-03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是我国现代散文艺术瑰宝中的“和氏璧”,其语言具有“不矫饰,不撒谎的朴素自然的美,和经过认真提炼的群众口语谨严质朴的美”的特点。他的散文以委婉细腻、诚挚平易的风格描述了他所经历的各种生活,接触的各种风物,娓娓而叙亲情、友情、爱情,精雕细刻青山、绿水、鲜花,抒情坦荡如砥,沁人肺腑,状物比喻丰美、形神俱至,令人耳目一新。
一、诗化美
孙玉石在他主编的《中国现代散文八大家》里对朱自清这样评价道:“他那具有浓郁诗人气质笔触又掺入文字中,常令人于散文中感到一种诗的意境和蕴蓄的力量。”的确,对古典诗歌的深厚功底,对国外诗歌的深入研究,对同期诗坛的关注和借鉴鉴,以及诗集《踪迹》的问世,这种种经历带到散文创作中来,使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有一种特点的诗化美。
首先表现在由诗人特有的思维方式所孕育的语言上。诗人的思维是跳跃、动荡的。继续的思想、激烈的感情由非凡的比喻、奇特的想象所表现。最为人称道的如《荷塘月色》里月“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比喻微风送来的“缕缕清香”,以小提琴上“奏着的名曲”来比喻荷塘上的“光与影”,用音乐美来比喻香的风和月光影,这种通感手法的运用是独具匠心的。
二是独特的想象,为构造一个美妙意境,作者有时真可谓煞费苦心。如在《阿河》里描写优美的别墅周围环境这样写道:“这边沿岸一带,相间地栽着桃树和柳树,春来当有一番热闹的梦。”在《蒙自杂记》里也有相近的:“在一个角落里有一条灌木林的通道,夜里月光从叶缝里筛下来,该是很有趣的。”虽然场景不算美,但通过想象,通过语言构造了另一形态的美,二者只不过是用一场景不同状态而已,但显然通过想象,构筑了更为诗意的画面,跨越了时间的限制,给人出 奇之感。
第三表现在语言的诗化和跳跃的节奏上。如《匆匆》一文开头一段:“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作者用联翩而至的排比戛戛发问,感情之水如陂塘明渠,曲折明畅,让读者为之吸引、为了感染,而且通篇句子短促,大致押“e”韵,使全文声韵和谐,琅琅上口,通脱透明,惹人深思。再有,在此文中可以看出作者努力通过句子的长短建构诗般的节奏和思想。他的散文中我们可以发现大量着意于句子长短绮错结构和节奏,追求诗化的迹象。我们可以认为朱自清的散文是以和谐的音韵为内核,用长短绮错的句子,精巧的对偶,超拔的想象,铺张扬厉的排比来凝结的诗,这在其大量描写物的散文中可窥出一斑。如:“她松松的皱缬着,象少女拖着的裙幅;如轻轻的摆弄着,象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象涂了明油一般。”(《绿》)
二、口语化
叶圣陶在《朱佩弦先生》一文中说:“现在大学里如果开现代本国文学的课程,或者有人编现代本国文学史,谈到文体的完美,文字的会写口语,朱先生该是首先被提及的。”
口语化是朱自清语言的最大特色。在新诗形式运动初期便有“重造新韵”一项。“重造新韵”主张以北平音为标准,由长于北平的人造一新谱,规范韵脚。作为同时的青年,朱自清
受其影响并将这一影响带到散文创作中加以改进,力图用“活的口语”进行创作。这活的口语就是北京语。作者着意用北京口语写成的代表作《给亡妇》中写道:“你病重的时候最放不 下的还是孩子。病的只剩皮包骨头了,总不信自己不会好;老说?我死了,这一大群孩子可苦了?后来说送你回家,你想着可以看见迈儿和转子,也愿意;你万不想到会一走不返的。”这种心语独白,感人肺腑。当然,这与用朴素动人的北平话来负载绵总深厚的感情是分不开的。为了达到口语化目的,他常常以俗语或方言入文,适以点缀,或起到通俗易懂、言简意明的奇效,或得到
让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好处。如《话中有鬼》中引用俗语“打是疼、骂是爱”来证明怒骂是恨,笑骂是爱;《论自己》一文中引用“取了媳妇忘了娘”、“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久病床前无孝子”等大量俗语来举例、形容,由到言微意丰的效果。他在文中也不乏用方言来表情达意、抄录口语。如在《海行杂记》记录茶房的话:“哇啦哇啦的!接着才响声说:噢,来哉,啥事体啦?”三言两语胜过了一打精雕细刻,活脱脱的一个宁波茶房小人物形象呈现眼前。
三、朴实清新
为了达到语言的朴实清新,朱自清真是做到了不遗余力。他的夫人陈竹隐在《追忆朱自清》里这样回忆道:“佩弦是个不苟言笑,做文章非常认真的人,他常常把他的文章读给我听,有时为了一个字仔细推敲,征求我的意见。”“为了一个字仔细推敲”,在他的散文里可以轻易看出来。如在《女人》一文中,有这样一句:“在路上走,远远的有妇人来了,我的眼睛便象蜜蜂们嗅着花香,直攫过去。”“攫”一般指手的动作,活用在这里更可见急切和热烈的心情;“不久便被人捻熄 了”句中的“捻”字;“为的是巫峡勒住江水”中的“勒”字,都是动词的出奇制胜。
而在遣词方面朱先生也有其独到的地言。最显明的一点,叠字叠词的大量运用,增加了散文活泼自然的韵味。朱自清使用并创造了多种多样形态的叠字。AA式、ABB式、ABAB式、AABB式随处可见。《<忆>跋》中“人生真如一场大梦,这个梦倒也很有趣的。在这个大梦里,一定还有长长短短,深深浅浅,肥肥瘦瘦,甜甜苦苦,无数无数个小梦。”这种叠音词在他的散文中也是俯拾可得,不胜枚举。由于叠字有一定的附加意味,描绘的色彩很浓,恰当地运用不仅增加了语言音乐性,而且也增加了事物的形象感,使人感到委婉清畅,娓娓动听。
第二个特点在于努力追求词与词搭配的陌生感,力避俗套。《重庆行记》:“在人行道上有时通过持续来了三五件夏威衣,一阵飘过去似的,倒也别有风味,参差零落就差点劲儿。”“持续”指延续不断的,而连续则指一个接一个的,将“连续”换作“持续”,显出更贴切,更合原意,很值得玩味;《哀互生》“不肯假借点颜色”中的“假借”;《诗言志辨序》中坚强与地位搭配;《憎》中“支持着微笑”、“热望冰结”等句中的拾配是新奇而又贴切,化腐朽为神奇。
四、欧化现象
朱自清在《说话》一文中说:“近年来的新文学,将白话文欧化,从外国文中借用了话多活泼的,精细的表现,同时暗示我们将旧来有些表现重新咬嚼一番。这却给我们的语言一种新风味,新力量。”在《语言拾零》和《经典常谈》等书中多次指出:汉语的欧化是个“自然趋势”,是避免不了的。口话化是朱文语言的最大特色,但我们不能就此掩盖有益的欧化在他文中的闪烁。 西欧语言有两个特点,一是在构词法上,利用不同词尾改变词性;二是在句法上的倒装。朱自清对英语稔熟于胸,不仅仅是因为曾留学于英国伦敦读语言学和英国文学使他积淀了深厚的英语功底,而且他还不时翻译作品,做一个忠实的文化传播者。因此,英语的这两个特点他是了解的。为使语言摇曳多姿,朱自清也偶尔借鉴有机融入语言中。在汉语中,有两个动词词尾,一个是“着”,表示动作持续,一个是“了”,表示动作的完成。朱自清有时将这两个动词词尾缀在其他词类后,达到改变词性的目的。其一是将“着”缀在形容词后,变形容词为动词。例如:“但是河中眩晕着的灯光,纵横着的画航,悠扬着的笛韵,夹着那吱吱的胡琴声,终于使我们认识绿如茵陈如酒的秦淮河的”(《桨声灯影的秦淮河》)用着缀在形容词后表示持续的状态,增强了动感。其二是把“了”缀在名词之后变句词为动词。例如:“我?海阔天空?或?古今中外?了张稿纸,尽绕着圈儿,你或者有些?头痛?吧?”(《“海阔天空”与“古今中外”》)“然而革命了,民国了,新文学运动了……大家该一律用白话文,不该用士和民的分别。”(《论通俗化》)
朱自清有时偶尔将西欧语言的倒装句引入他的散文集。英语句法中有介词结构如“ON…”“IN…”它们相当于汉语中的“在……上”,“在……里”的介词结构。这种结构,英语里常是倒装在动词谓语后,汉语则一般在句头或动词谓语之前。为摆脱行文呆板,朱自清在时便采用了英语倒装法,把这种介词结构置于动词谓语之后。”飞去的病便是飞去的生命,所以常常留下十二分的惋惜,在人们的心里。”(《忆跋》)“密凯安杰罗雕的彼得像,温和光洁,别具一格,在
教堂的犄角上。”(《罗马》)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如春风秋露,夏月冬雪,给人以无限自然清新的感觉;如叮咚的山泉,啭鸣的黄莺,余音缭绕,袅袅不绝;如冰山雪莲,长白人参,外表质朴,觅之而实难得。李文田在《<朱自清选集>序》里说:“在当时有作家中,有的从旧垒中来,往往有陈腐气;有的从外国来,往往有太多的洋气,尤其是往往带来了西欧中世纪末的颓废气质。朱自清先生则不然,他的作品一开始就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这“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正如骀荡的春风驱遣了文言 残冬的腐朽,在创建我国民族风格的全新的白话文学中,以其开阔的想象和非凡的驾御文字的功力所创建的“绘画的美”,对打破“美文不能用白活”的迷信做出了重要贡献。
代巧玲《浅析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色》p3-5
号:1009-1548(2007)02-0003-03
: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