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范文 > 作文体裁 > 诗歌 > 正文
 

诗歌生成器

发布时间:2024-12-22 11:30:23 影响了:

以下是博文学习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诗歌生成器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诗歌生成器篇一:刘禹锡咏夹诗的生成及影响

刘禹锡咏史诗的生成及影响

摘要

刘禹锡的诗歌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而其咏史诗在数量和质量 上对前人的突破尤其令人瞩目。纵观近十年来大量涌现出的对刘禹锡咏史诗进行研究的 专题论文,还很少有从其生成及影响两个角度进行论述。而对这两个方面的研究不仅有 助于我们对刘禹锡其人其诗,尤其是他的咏史诗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而且有助于我 们对咏史诗的发展历程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本文第二部分从四个方面入手比较全面地分析了刘禹锡咏史诗的生成原因:一、政 治因素尤其是参加永贞革新的政治经历对刘禹锡咏史诗创作的影响。二、地理因素,刘 禹锡贬滴所在的朗州、连州、夔州、和州都是历史文化悠久、古迹遍布的地方。三、咏 史诗发展的必然趋势即中晚唐咏史诗的趋于成熟,促使刘禹锡进行咏史诗的创作。四、 刘禹锡自身具备创作咏史诗的素质。并把论述的重点放在了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巴 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的贬滴经历对其进行咏史诗创作的直接影响。本文第 三部分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刘禹锡咏史诗产生后所形成的一系列影响:一、金陵怀古系列 咏史诗在后世形成的巨大影响。二、其所发展的评体咏史诗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三、 其咏史诗采用的七言绝句形式对以后诗人咏史诗创作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刘禹锡:咏史诗;生成:影响

引言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安史之乱爆发后盛唐诗歌出现了极盛难继的局 面。在经历了大历诗坛相对沉寂的一段时间后,终于迎来了中唐诗歌的全面复兴。中唐 贞元、元和年间出现了诗歌流派纷呈的局面,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诗人,刘禹锡就是 其中一颗耀眼的明星。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中期著名文学家、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也是 一位积极从事政治革新的政治活动家。他多才多艺,擅长书法和音乐,在诗歌、散文创 作方面更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同时代的古文家李翱曾说:“翱昔与韩吏部退之为文章盟 主,同时伦辈,柳仪曹宗元、刘宾客梦得耳。”汇月稍后的赵磷也说:“元和以来,词翰兼 奇者有柳柳州宗元、刘尚书禹锡及杨公(敬之)。刘杨二人,词翰之外,别精篇什。”?2, 他的诗歌豪放俊逸,与白居易齐名,在中唐后期分别以白居易和韩愈为代表的通俗写实 诗派和怪奇诗派之外,卓然自成一家,赢得了“诗豪?,、“国手”「幻的称号。其诗歌最为 人瞩目的主要有政治讽刺诗、咏史怀古诗、民歌体诗三类,而为刘禹锡奠定诗坛地位的 首推其创作的大量咏史怀古诗。

刘禹锡的咏史怀古之作有五十余首,这个数量比之晚唐咏史诗人显得有些微弱,但 却远远超越了前代所有的咏史诗人。他的咏史诗质量上也有较大的突破,刘禹锡之前的 咏史诗人在内容上大多围绕个人的穷通得失,抒写怀才不遇的愤滋,而较少对社会历史 变迁的思考。刘禹锡只有少量作品表现不遇的愤慈,更多的是表现其对政治理想的执著 追求,写他的希望和失望的矛盾,写他的用世之念和人格尊严的艰难抉择。在对社会盛 衰的原因主题取向上,较全面深刻地总结了社会盛衰的原因,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 义。刘禹锡能以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人生的遭遇和社会的盛衰,慨而不悲, 表现出诗人迥异于前人的哲人气质和达人风范。在艺术特色上,刘禹锡的咏史诗笔力雄 健,气该古今并注重意境的选择和情感的抒发,即景骋情,妙造自然,增强了咏史诗的 艺术魅力。另外刘禹锡的咏史诗还注重体式的选择,发展了七绝咏史的新体制,使咏史 诗更显含蕴凝练,饶有情趣。

对咏史诗,尤其是唐代的咏史诗进行研究,刘禹锡是大家关注的热点人物。近十年 来,涌现出了大量对刘禹锡咏史诗进行研究的专题论文。但这些研究成果多从思想内容、

类型特点、成就、前后期内容差异及成因等多方面着手进行论述,几乎没有涉及到刘禹 锡咏史诗的生成原因及其所产生的影响两方面。本人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凭空而来的, 而且每一个事物的出现必然会对相关事物产生这样或者那样的影响。因此,本文立意从 刘禹锡咏史诗的生成及对后世的影响入手,力求理清其在咏史诗发展史上的地位,以期 对刘禹锡其人其诗有一个更加全面透彻的认识。基于此,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其一, 咏史释义;其二,刘禹锡咏史诗的生成;其三,刘禹锡咏史诗的影响。

一、咏史释义

咏史诗作为我国古代诗歌中重要的一种,对它古人己有不少精辟的见解。从现存的 文学史资料看,第一篇以“咏史”命题的诗歌作品是班固的五言诗《咏史》。而最早对 班固的《咏史》进行评述的是钟嵘的《诗品》:“孟坚才流,而老于掌故。观其《咏史》, 有感叹之辞”。而艺术上则评为:“质木无文”。L41这里还未涉及到对“咏史”含义的解释, 但己经注意到咏史诗也应与别的诗歌一样注重内容与文采两个方面。至唐朝六臣注《文 选》,才在咏史诗的解题中对咏史诗的概念有所涉及。如对王粟《咏史诗》,吕向解题曰:+i胃览群书,咏其行事得失,或自寄情焉”。对左思《咏史诗八首》解题曰:“是诗之意, 多以喻己。”李善在张协《咏史诗》解题曰:“协见朝廷贪禄位者众,故咏此诗以刺

之。”[5J等对咏史诗抒怀讽喻的特性有了认识。日释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对“咏史” 也有解释:“咏史者,读史见古人成败,感而作之。n [6J意思承吕向而来,但叙述得更为 清晰明了。总言之,也就是说咏史诗是作者将阅读史传的感想形诸诗篇。今人对咏史诗 所作的定义与古人大致相类。如降大任、张仁健;“咏史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作者直接

歌咏历史题材,以寄寓思想感情,表达意见见解的一个类别。}} f7}刘若愚的《中国诗学》、 施蛰存的《唐诗百话》、胡大雷的《文选诗研究》、袁行需的《中国文学史》中都有类似 的界定。

综合古人、今人的说法,所谓咏史诗是指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作者直接截取历史人 物或历史事件,或歌咏感叹,或寄寓思想感情、发表见解的一个类别。它包括述史和咏 怀两部分,是两者的有机统一。与其他类型的诗歌相比,咏史诗是诗又是诗化的史论, 它反映的历史题材,更具有特征和概括力以及某种历史的典型性,因而也更容易启发人 们认识社会历史,从中获取教益:真实的感情表露与大胆的诗意想象使它与一般的历史 教科书和大部头的历史专著相比,又富有情韵和生动的形象性,含有特定的故事性和情 节性,具有相当感人的艺术力量。因此,咏史诗在诗歌与历史学中自有其不可取代的独 特价值,值得我们对其进行深层次的研究。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论咏史诗是包括怀古诗在内的广义上的咏史诗。一般所 说的怀古诗是诗人以历史遗迹、遗址或某一地点、地域为依托,连及吟咏与之相类的历 史题材,诗中往往离不开对其地景物的描绘,对古今变化的感慨,如刘禹锡的《荆门道 怀古》、《西塞山怀古》、《台城怀古》等即是很显著的例子。但咏史与怀古这两类诗,以 其基本内容都是写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而很接近,又因为引发诗兴、赋为诗歌的触媒点 不同而区别。在古代尤其是唐宋以前,咏史诗与怀古诗的界线并不是很严格,如杜牧哎题 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虽然是作者经过乌江亭是有感而发的,而且以地名为题,但是通篇以议论为主,仍属于 咏史诗的范畴。当今也有将二者合流的学者,袁行需先生就认为:“怀古诗和咏史诗是 有区别而又很接近的两类诗。大体上说,怀古诗是能够引起古今相接情绪的时地与事物 兴发感慨。咏史诗则无须实际事物作媒介,作者直接以史事为对象抚事寄慨。由于两者 都是咏?古?,又时有交叉,界限并不很严。”f8]因此,本文把刘禹锡的部分怀古诗也纳 入到广义的咏史诗内加以论述。

我国古代文人大多有怀古务实、贵古贱今的文化心态。他们推崇过去,对既往的历

史心仪不己,因此咏史之作在我国可谓源远流长。《诗经》的雅、颂中已有它的萌芽, 屈原的《离骚》、《天问》、《九章》等作品中也可看到它的影子。直到东汉班固始以“咏 史”为标题,随后左思、陶渊明、颜延之等都有名篇传世。梁萧统编《文选》时特立“咏 史”一目。此后,咏史诗创作蔚成风气,代不乏人。在以诗歌著称的有唐一代更是出现 了一大批咏史名家,如初盛唐时期的陈子昂、李白、杜甫、高适等。“但是,作为一种 特定题材的诗歌,咏史诗只是到了唐代,特别是中晚唐时,才真正发展成熟,并且在诗 坛上开放出引人注目的繁花。n [9]而刘禹锡作为这一时期诗坛上的重要作家,在咏史诗的 创作方面取得的成就不容忽视。他上承李白、杜甫,下启杜牧、李商隐,以卓绝的艺术 才能,完善了咏史诗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刘禹锡咏史诗的生成

刘禹锡的咏史诗能在数量上大大超越前代诗人,并在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各方面取 得很大的突破,其自有因。经认真梳理大致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政治因素

1.“安史之乱”后的社会现实

渔阳攀鼓动而地来,霓裳羽衣之曲顷刻间成为昨日的回忆,在唐玄宗后期日益荒淫 的生活中,安史之乱爆发了。安史之乱是唐朝最惨痛的一页,一直沉浸在“开元盛世” 中的人们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措不及防,历史的车轮无情地将人们迅速由盛唐带入了中 唐。从盛唐到中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由盛到衰的转折点,也是唐帝国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 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经济一厥不振,外族入侵,藩镇割据,战乱频繁,民生凋蔽。统治集 团内部矛盾加深,党争不休,政治腐败,剥削惨重,广大人民陷入了水深火热的灾难之 中。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使整个社会动荡不安,曾经辉煌灿烂的大唐帝国自此一步步 走向万劫不复的深渊。从噩梦般的动乱中首先惊醒的就是唐代的诗人,因而对这种王朝 衰落感受最直接最深切的也是中唐诗人。国家江河日下、风雨飘摇的严峻形势,促使一 代严肃的知识分子进行痛苦、认真的思考,力图总结历史的必然规律,以指导对于现实 的认识,挽救唐柞的衰颓,历史兴亡的感慨代替了初盛唐诗人昂扬的济世情怀。因此中 唐自大历诗人诸如钱起、窦常、张继、李益等开始,就不断地在历史中寄寓古今兴亡之 慨。

安史之乱的爆发,带来的不仅仅是政治、经济上的巨大损失,更给生活在当时和之 后的诗人们心理带来了挥之不去的阴影。在这样一个朝不保夕的动乱环境中,诗人的一 切都无法得到保障,由此个体的社会价值和生存价值问题被进一步凸现出来,引发了诗 人们开始对个人和社会的全面思考。也就是说安史之乱带来的巨变不仅改变了他们的生 活,还改变了他们的思维方式,使他们在面对现实社会存在的种种问题时不得不重新思 考个体的存在价值。他们立足现实,放眼历史,对社会衰败的局面及造成这种衰败的原 因迸行了多方位的体悟和思考。但政治上的不得意决定他们拿起的武器只有诗歌。而此 时咏史诗经过汉魏六朝,尤其是初盛唐的发展已经基本成熟,它现实国事与既往历史连 接在一起的独特方式为世人提供了干预时政的极好手段,这是中唐咏史诗快速发展的内 在原因。从贞元、元和到长庆年间,咏史诗的创作得到了空前的繁荣,这时期的咏史诗, 有三个明显的特征;数量丰富、取材广泛、风格各异。诗人如白居易、刘禹锡、柳宗元、 韩愈等人的咏史诗,各具特色,基本上代表了中唐咏史诗的最高成就。而刘禹锡无疑是 他们之中的佼佼者。

2.“永贞革新”的政治经历

刘禹锡在政治生活方面的经历,尤其是他参加的“永贞革新”和革新失败后的政治 生活给他咏史诗创作带来巨大的影响。

刘禹锡一生经历了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八朝,这一

时期正是大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急剧变化时期。面对安史之乱后的现实形势,地主阶级内 部各种政治力量和政治集团的矛盾冲突也不断升温,形成了中唐政治思想斗争尖锐、复 杂的局面。出生下层的庶族地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切身体验到了各种弊政和藩镇割据、 宦官专权等给国家、民族带来的危害,积极主张革新,刘禹锡就是这股活跃的政治力量 中的杰出代表。

刘禹锡的政治才华得到了革新派主要人物王叔文、王任的赏识,很快成为革新派的 中坚力量并被授以重任。革新运动开始后刘禹锡就将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其中,为 实现辅时济世之志而废寝忘食,操劳不辍,“门吏接书尺日数千,禹锡一一报谢。绿珠 盆中日用面一斗,以供缄封”。。斗志昂扬的年轻诗人曾在诗中为我们展示革新运动欣 欣向荣的局面,《春日退朝》②:

紫陌夜来雨,南山朝下看。戟枝迎日动,阁影助松寒。

瑞气卷绪毅,游光泛波澜。御沟新柳绿,处处拂归鞍。

革新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减免赋税、禁止宫市、限制五坊、放还宫女。减轻了广大人 民的负担,并有力打击了宦官和藩镇的势力,对社会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由于这次革 新运动严重的触犯了宦官、藩镇和守旧士族官僚的利益,而遭到他们的疯狂反扑。这次 革新最终以顺宗内禅为标志宣告失败。得势后的反对派马上对革新志士进行迫害,时代 所导致的革新斗争的失败的悲剧,带来诗人个人命运的悲剧。“二王”被贬逐,王还死 于贬所,王叔文被贬后又被赐死,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都被贬为远州司马。历史上称 这一事件为“二王八司马事件”。

正如司马迁在著名的《报任少卿书》中所言:“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启而作 《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殡脚,《兵法》修列: 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 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无罪而遭贬,诗人 心中自然郁郁不平,但作为世人眼中的罪人,诗人只能选择比较隐晦的方式来发泄心中 的不满,而咏史诗是各体诗歌中最容易与现实政治和仕途经济相联系的诗体,因此成为 诗人的首选。革新运动失败后,诗人就开始了咏史诗的创作。如《咏史二首》:

骤骑非无势,少卿终不去。世道剧颓波,我心如抵柱。(其一)

贾生明王道,卫棺工车戏.同遇汉文时,何人居贵位?(其二)

第一首诗人借史以明志,以卫青门客任安在卫青失势时不肯离去自比。第二首以贾谊比 王叔文,对他的遭遇寄予同情,在表明自己心志、针贬现实的同时表现出对自己政治理 想的执着追求。刘禹锡临终前作《子刘子自传》有言:“叔文北海人,自言猛之后,有 乃祖风二……叔文实工言治道,能以口辩移人。既得用,自春至秋,其所施为,人不以 冯赞《云仙杂记》卷五

本文所引刘禹锡诗文均自陶敏、陶红雨校注,《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岳麓书社,2003年十一月第一版。

为当非。”对王叔文作了肯定评价,与这首诗表达的情感是一致的。

刘禹锡先被贬为连州刺史旋又被贬为朗州司马。在前往贬所途径洞庭湖时,作者写 下了《君山怀古》:

属车八十一,此地队长风。千载威灵尽,褚山寒水中。

当年扫平六国的秦始皇尚且有不得意之时,作者以此慰藉自己,现在遇到的挫折只是暂 时的,人生在世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只要正确面对,终有一天会拨开云雾见太 阳。

被贬朗州是刘禹锡政治生活的一大转折,从在京师被委以重任的政治核心人物到边 州司马这样的闲官,他的心情虽然很沉重但却没有消沉,心中始终怀有希望。唐代官吏

贬滴有一定的期限,期满后可酌情移往比原贬滴地距离京城较近的州县任职,新职品级 一般比原贬滴官职有所提高。唐朝中后期,被贬官员的量移期限为五年。宪宗元和十二 年七月有赦:“自今以后,左降官及责授正员宫等,并从到任后,经五年考满,许量移。 今日以前左降官等,及量移未复资官,亦宜准此处分。; pal因此诗人时刻等待着再次施 展自己政治才华的机会。但等来的却是深深的失望,据《旧唐书.宪宗纪上》记载,元 和元年宪宗诏书有言:刘、柳诸人“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诗人居朗州十年未得 量移,这在政治较为开明的有唐一代实属罕见。直到元和十年,诗人终于与柳宗元等人 一起承召回京,但又因《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触怒了权 贵而再次出为连州牧,官虽进而地益远。以后又迁滴夔州、和州等地。“巴山楚水凄凉 地,二十三年弃置身”(《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长达二十三年的贬滴生涯刷新了 中国古代文人被贬最长时间的纪录。这种悲剧性的遭遇,必然会反映在刘禹锡的诗歌创 作中。

在朗州和连州的十五年间,刘禹锡与柳宗元一样也创作大量寓言诗来讽刺政敌对革 新势力的残酷迫害,除此外他还创作了一些咏史诗借古人往事表明自己坚持理想的信念 和对前途的无限憧憬。如《荆门道怀古》:

南国山川旧帝钱,宋台梁馆尚依稀。马嘶古树行人歇,麦秀空城泽锥飞。风吹落叶填宫井,火入荒陵化宝衣。徒使词巨皮开府,咸阳终日苦思归。《汉寿城春望》:

汉寿城边野草春,荒祠古墓对荆揍。田中牧竖烧当狗,陌上行人看石麟。 华表半空经霹雳,碑文才见满埃尘。不知何日东滚变,此地还成要路津.

前诗借用虞信思归表达自己对长安的留恋,后诗刘禹锡以哲学家的眼光看到:顺境、逆 境也和世间万物的兴废一样不是永恒不变的。基于此,诗人矢志不渝地等待着:“终日 望夫夫不归,化为孤石苦相思。望来已是几干载,只似当时初望时。”(《望夫石)))借用 望夫石的传说来比喻自己在贬滴生涯中从未中断对帝京的思念,日夜渴望回朝廷为国家 和君王效力。当八司马中的程异首先被启用时,作者怀着激动的心情写下了《咏古二首 有所寄)):

车音想磷特,不见秦下尘。可怜平阳第,歌舞娇青春。

金崖容色在,文园词赋新。一时复得幸,应知失意人。(其一)寂寂照镜台,遗基古南阳。真人昔来游,翠凤相随翔。

目成在桑野,志遂贮椒房.岂无三千女,初心不可忘。(其二)

此处作者自托为宫女,借汉武帝陈皇后和东汉光武帝阴皇后的故事,语重心长地嘱咐程 异不要忘记“永贞革新”的初衷,不要忘记志同道合的七司马;希望程异能够推荐仍然 被贬在外的朋友回朝,反映了诗人渴望重被启用的急切心情.

贬滴后期,即刘禹锡在夔州、和州期间,这时诗人依然滞留于巴山楚水之间,官职 也未见升迁,但在地理位置上毕竟离长安更近,因而诗人被遗弃的感觉日见淡弱。另外 这一时期“永贞革新”己逐渐被人们淡忘,十多年时间虽没有完全弥合他心头的创伤, 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阅历的愈加丰富,政务的繁忙,当初境遇的突变带来的心理上的 巨大落差和随之而来的激债也逐渐被抚平,诗人的心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他的咏 史诗更多的转向了那些在历史上有过丰功伟绩的人物,这与初盛唐咏史诗人对于先贤的 歌咏有着相似之处。如《观八阵图》:

杆皇传上略,蜀相运神机.水落龙蛇出,沙平鹅鹤飞。

波涛无动势,鳞介避徐威。会有知兵者,临流指是非。

对诸葛亮这样功成名就的历史人物充满了敬意和无限的敬仰,并对自己的才能与前程充 满了信心,全诗充溢着一股昂扬之气。

诗歌生成器篇二:诗的美学生成方式与福建诗歌

诗的美学生成方式与福建诗歌

(讲座提纲)

◎宋 瑜

关于论题

产生:在今年三月的一次与香港作家联会、香港文学促进会的作家们在一起举行的“如何加强闽港两地文学合作交流座谈会”上我提出,文学的交流,应从文学的发生学开始。 基本概念:美学生成。

“美学”定义:研究自然界、社会和艺术领域中美的一般规律与原则的科学。主要探讨美的本质,艺术和现实的关系,艺术创作的一般规律等。(《现代汉语词典》) 作为一门科学,与艺术创造的发生机制紧密相关。

历史以来,对于美的生成说有如下诸端:

1. 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美在客观(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和亚里士多德、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中国蔡仪等)

2.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美在主(来自:WWw.HnnscY.com 博文 学习 网:诗歌生成器)观,但呈现于外在的感性的形象(柏拉图、黑格尔等,中国高尔泰认为完全在主观)

3. 美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中国朱光潜)

4. 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中国李泽厚)

5. 其他:狄德罗“美在关系”(事物内在结构上的秩序、安排、对称的关系;一种事物与它事物的关系;事物与人的关系)。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其概念不周全)弗洛伊德“心理学美学”;“语言论美学”(从语言的角度、符号的角度探讨美学)

6. 美是不可定义的——否定美的可定义性

均有其合理性和局限性。美在本质上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美的形成和创造,是许多规定的综合,是多样性的统一。这里借助艺术上的美学生成方式来探讨诗歌的发生机制。 关于福建:地域概念,与福建地方文化性格紧密相关。(时间关系,略去比较) 福建的文化特征,许多学者概括为“海洋文化”或“港口文化”。诚然,明代海上丝绸之路、明清之际郑成功收复台湾、自古以来闽人漂洋过海、妈祖信仰以及近现代史上产生林则徐、严复(包括马尾船政文化)、林纾、辜鸿铭、林语堂、冰心、林徽音等文化名人代表了海洋般宽阔的文化视野。这些是精英文化,当然是一种文化的代表。而移民海外形成“去”与“归”的辨证关系(塔的文化涵义:晋江姑嫂塔):闽人过番下南洋讨生活,不忘赚钱归来买地置房,荣宗耀祖;港口同时带来外来文化和经济的繁荣(漳州月港——克拉克瓷、泉州港、三都澳)又是另一种经济文化形态。

但如此概括尚不全面。福建并不都是面向大海。从地理因素上看,福建总体被称作“沿

海”,“福建沿海”并称。在很长的历史时期,沿海具有边缘和偏远的性质;另外,福建地貌除海岸外——大陆海岸线3752公里(岛屿海岸线除外),居全国第一 ——大多呈现为小山沟小山坳。相对封闭的地理条件,使得相互之间的交流较少,某些文化得以完整保存。从生存形态上看,自古唱的是山海经,故有新石器时代的昙石山文化、平潭壳丘头文化等。从政治因素上看,历史以来伴随中国政治中心南移(如南宋)和政治避乱,以及朝廷册封等,如隋朝隋炀帝篡权谏议大夫黄鞠避乱闽东带来中原文化;唐朝安史之乱客家迁徙而来形成土楼文化;又有黄巢起义入闽,首领王绪滥杀将士,引起了兵变,王审知受朝廷封为闽王,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兴办学校、发展海上贸易,使福建经济、文化得以很快发展;以及南宋亡。皇族赵若和为逃避元兵追拿,领遗老遗少改姓为黄,在漳浦择地建楼,为“赵家堡”等等。由此而观,福建文化又是一种在地的留守文化。从文化精英上看,有朱熹阐发光大、集大成的儒学(朱熹的办学、著述等活动区域主要在闽北赣南),有南宋大史学家郑樵的著书立说(莆田虽也临海,却也面山,郑樵即生活在山高路远、白云深处的深谷中,以深山老林为伍),有宋代大词人柳永,有南宋诗论家、诗人严羽(邵武人,一生未曾出仕,大半隐居在家乡)。从文化最重要的载体——语言来看,由于山地的分隔,古时交通不便,福建方言极为复杂,说明交流十分有限。

福建的在地特征是“海岬山坳”,其文化形态呈现为“海岬山坳”文化。(作家唐敏所写:火车驶出东南丘陵,仿佛有被剥光衣服的感觉)

即使海洋,也是站在边缘望远方。即使到远方也以故土文化为根基。 总之,福建处在海洋的边缘也处在陆地的边缘,面向海洋时是开拓,背向海洋时是持守。从某种意义上说,福建的海洋性格是以陆地性格为基础。福建的文化性格从近古和近代看具有开放的性质,从更远古看则具有保守的性质,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保守似乎更为深厚(海外经验也在一个反向上强化了文化保守主义)。

因此,一方面有对外来事物的崇尚,吸收融合,另一方面,福建的文艺传统上带有很大的自愉性质,如南音,如屏南诗签,如宁德海盗闽剧票友。反映在诗歌创作中,既有崇尚文化的一面,有所模仿因袭,又有所狭小,有所微弱。

或许有人要说,诗歌创作并不一定与地域文化有何关系,我却以为我们不妨提出一个观察的角度,虽然不是唯一的角度。地域文化性格或许与诗歌创作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对于长久以来地方文化性格的形成却有着间接的千丝万缕的关系。从这个角度来看,福建60年来的诗歌创作总体而言,既有可以辨认的“闽派”特征,又呈现出一种复杂性。从诗的美学生成方式上看,大致有以下几类:

一是演绎的美学:知识在先,对生活的理解在先,主义在先,主题先行,往往从公共话语领域获得文学的主题,或从文学先辈那里获得某种旨趣,思想原则高于一切;艺术表现手法,也是靠“二手知识装备”。此类写作情况大量存在,一度成为显学,也产生了不错的作品,若以荣格所述的“原型”和“集体无意识”心理创作的作品,有可能对接经典,光大传统。(闽东出殡例)但演绎也出现大量程式化的写作,被质疑,同时使一些欲寻求

突破的作家产生如美国文艺理论家布鲁姆所言“影响的焦虑”。虽有弊端,却能克服没有凭依,没有出发点和终极目标的匮乏;其中又必须有所清理,有所刷新。这样一种写作,至今依然存在,有成功也有失败。

分为两种:

(一) 以现成的思想意趣产生言语

如《龙眼》:福建本土景物,作者赋予龙眼一种崇高奉献的品格——贡献了甜蜜、晶莹,也贡献了智慧和爱。《起飞图》:作者对小鸟的勉励也是对自己的勉励:应脱离母爱的呵护而坚强起来,为了达到神往的目的地,逆风而行在所不辞。这些可统称为“品格诗”,与时代的关系不大,思想比较现成,没有多少诗意和诗美的创造。(五十年选)这类诗包括一些陈陈相因没有新意的歌颂亲情、友情、爱情以及乡情的诗,在60年来的福建诗坛比比皆是,作者们乐此不疲,表现出诗写作的钝化。

罗兰·巴尔特批评:“在古典艺术中,一种充分形成的思想产生着一种言语,后者‘表达着’、‘转译着’思想。”因此“古典思想欠缺延续性”不过是重复前人。

(二) “原型”的重现——

以福建一位重要诗人范方的“新古典主义”诗为例:《舞梅》写箫和梅“清纯与

高洁”是中国古典文人的品格,但写梅树的“瘦骨”,又吟出“骨子里都是暗想”,就有了当下此刻诗人投射的主观意涵。联系诗人曾经遭受打成右派的不公待遇和坎坷经历,不难理解他以传统人文品格自我勉励,保持独立思考和自由品格的精神。与时代关系密切。 陆游《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

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可见范诗的“原型”重现。“重现”或曰“对接”并非重复,而是加入了当下意绪,具有今天的动因。通常要以一系列诗来看。

荣格:“原始意象或者原型是一种形象,它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发生并且显现于创

造性幻想得到自由表现的任何地方??当我们进一步考察这些意象时,我们发现,它们为我们祖先的无数类型的经验提供形式。可以这样说,它们是同一类型的无数经验的心理残迹。”“它就像心理中的一道深深开凿过的河床,生命之流在这条河床中突然奔涌成一条大江,而不是像先前那样在宽阔然而清浅的溪流中漫淌。”([瑞士]荣格《心理学与文学》,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11月版)

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同蔡其矫的《川江号子》、《雾中汉水》也有

着原型重现的关系。

二是沉默的美学:这不是我的发明,而是美国文艺理论家苏珊·桑塔格提出的。她说:“现代艺术家选择沉默的典型行为,很少发挥到极致,即完全保持沉默的地步。更典型的情况是,他继续言说,不过是以一种观众听不见的方式。”“沉默必然始终是一种语言形式”。这正如海德格尔所说:“语言说话宛如寂静的钟声。”也如佛教禅宗的第三境界,“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但与第一境界的“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大不相同;庄子所说:“言

无言,终身言,未尝不言,终身不言,未尝不言”是一个道理。从现代主义滥觞到后现代主义极致,文学和艺术不断抽离主体,从解构外部世界到自我解构,的确存在着一种只呈现不表达的行为。假如称它是“美学行为”,则并非从内部彻底放弃言说。直到如今一些文学青年并未理解“沉默美学”的旨趣,表现出语言欣悦而内涵苍白。但又必须承认它具有“革命”的意义。

(一)一种可能的历险。现代诗的语言消除关系的意图而代之以字词的迸发作用,诗的行为没有直接过去的和四周环境的依赖,没有固定的关系而只有不确定的可能存在的无数关系,“每一个字词因此就是一个无法预期的客体,一个潘多拉的盒子,从中可以飞出语言潜在的一切可能性”(罗兰·巴尔特《写作的零度》)

“漳州诗群”以“新死亡诗派”为龙头,其宣言是要对以往陈旧失效的语言进行一场革命——向死而后生。认为诗歌只有努力于“语言”创造(主要指语言形式、语言活力、语言的可塑性、语言的弹性和张力、语言的敏感度、语言的新颖性等)。似乎这样的语言是诗的一切,推向极端便认为语言不需要背后的意识,语言即语符而非语义。不是一种深度模式,而只有语符的舞蹈。因此成为意识的“零度”。诗的写作成为一种行为,只告诉你语符本身是欣悦的,它不承载任何东西。

诗写者道辉是其代表性人物。发表于新死亡诗派年刊2009年卷中的《世纪的脚诗》:公正地说,道辉近年的诗已有所控制,即在其潜意识或下意识中暗藏了意识的作用。这首诗,且不论诗题中“脚诗”这样的语符组合是新奇还是怪异,诗中的语句多使用自由联想或曰“自动生成”,意象跳跃跨度极大,接连使用幻觉、通感、畸连等手法,一个变形连着一个变形。如“在诗意一角(“诗意”为抽象语,“一角”为具象语)/给世纪当差(同前)。世纪带着长帽子,雾渣和苔迹/经历长年累月已卸去陈旧笼罩的余晖。还有破齿号角/会随同吹动的音息一下子倒出几只小小的白蜘蛛鱼/耀眼得很,这些又像吞食风尘的使者恍若隔世”(将时间符号“世纪”和自然符号“雾渣和苔迹”拟人化,加以描写和补叙,并转喻)”写出作者对时代变换的知觉。“通往的不是人家,是/家人分开住的幻想枕畔。(“分开住”是今天许多人的一种物质想望,“枕畔”却很古典,是很相亲相爱的意象,很矛盾地放在一起,概括了一种时代特征,即价值观反差而混杂)“幻想偶尔成一粒肉丸/我强行把它塞入嘴里才发酵。”(幻想因为摇摆不定,因此只有自我强迫才生效而且是偶然生效,因此幻想已经不是传统时代的诗意幻想)。总之,这首诗是对我们这个时代两极对立不和谐的一种感知,并将这个感知意象化,是一种看似非隐喻的隐喻诗。(也许我的解读是一厢情愿,作者写作当时根本没有这样的预设)假如不是隐喻的,其语言“潘多拉”情形可以想象——或言无法想象。

(二)沉默而继续言说

吕德安《曼哈顿》:吕德安的诗一向十分客观而沉默,只呈现一个完整的图示,诗人曾现身说法,认为诗歌不是要言说什么,而是要呈现什么。但作为一个多年前从福建到美国去求生存的旅美诗人,他的沉默变得越来越是表面的,就是说表面之下有

东西。这首诗写曼哈顿和罗斯福岛之间的景色和自己的孤独感。

三是实践的美学。“实践的”而非“经验的”,它是从内到外,从外到内的。它基于当下生存,指向我与非我,“诗”与非“诗”,注重文学的历史际遇,推及当代人生活方式的许多范畴,指向心灵游移、价值悬浮以及重新寻找、重新定位的复杂层面,在艺术表达方式上,也触及承传和开拓的新的可能性。从“实践的美学”出发,人的历史也被重新阅读,重新思考。不能不关注时代课题。在这个物质喧嚣、视听虚拟、众声喧哗、主体碎裂的时代,途径有多向选择,方式有多种凭借,生活无限多样,心灵无限丰富,生命不断碰撞和裂变,精神多元展开而纠结??

这个时代,我们依然需要严肃而郑重地回答“诗人何为”的问题。由朦胧诗滥觞的新时期诗歌运动已经走过了三十年,期间出现了第三代诗、新浪漫主义、个人写作、知识分子写作、民间写作、七零后、中间代,乃至八零后、九零后等诗歌风潮。如今“诗人何为”或许只能由真实面对诗歌的一个具体心灵来回答。

而“当下”是一个重要概念。我以为它当指向两个层面。首先是类如朦胧诗与其历史境遇的关系。那么今天的现实语境如何?从较广的社会层面来说,推及当代人生活方式的许多范畴,对当前生活亲历的姿态,将文学——诗歌拉回到逼近当下现实的功能上来,为文学的表现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写作早已经不再担负先在的文化使命,不再担负“启蒙”与“代言”的文化工程,它或许可以是文本欣悦的书写,可以是当下状态的纯客观记录,或许参与了迎合新口味的次文化共谋。这种“后知识分子”的文化语境,使得从前所谓“深入生活、体验、积累,而后写出无愧于这个时代的作品”的神话遭到颠覆。这样的文学本身及所描述的,也恰是当代人的存在状态,即作为历史的文化承担的主体的不在场。正如当前后工业时代所展示的,个体已经在此间碎裂成虚拟和游移的无主体存在。因此,在我们这个时代,个人主体性的确立是十分重要的,理性的恢复仍然是没有完成的课题。这一点恰与朦胧诗人所观照相同。然而,今天作为个体的存在,常人与诗人都时时感到无由选择。灵魂的安顿与生存的欲望如何调适?“鱼”与“熊掌”具有非常根本的内在冲突。问题还不在于对取舍做出决断的勇气,而在于我们常常无法判明何者为“身”,何者为“义”,舍身取义对于古人是明确的,而对于今人则模糊,简单地号召人们找回原有的价值观,而离开具体生命的关切,恐怕无济于事,弄得不好,所谓终极依归,可能出现新的滑稽剧。当下的诗,既离不开现实省思却又不能落入简单陈腐以及过于现成的价值窠臼。

在这种情况下,假如诗人不是立足于今天而产生广大深远的关怀,假如不是个体生命与社群产生必然的张力,假如现世的诱惑和虚灵的渴望不是同时作用于诗人的内心,又假如深沉激越的诗意情怀并不基于对存在的洞见,诗歌或许会被指责为一种逃逸性的自我抚慰,另一种空心、虚妄和造作。

需要指出的是,这一切依托于心灵的无限丰富性:生命的不断碰撞和裂变,精神的多元展开和纠结??这一切又都具有宿命的意味。如果说,朦胧诗是为那个时代做出反省的话,当今诗人则应该反观自照,作自我反省。如今,诗人的角色或许应如圣者昌耀所说:

诗歌生成器篇三:让人生成诗入画

说起“绿色生活”,许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保护环境和节能减排。近年来,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正渐渐成为一种潮流。然而,天天看着环保广告、喊着口号的人们,真的能做到践行绿色生活吗?似乎并不能。我看到的是无人使用却还在流着水的水龙头,是遍地垃圾和空空如也的垃圾箱的鲜明对比,是宿舍里不到规定时间就永远亮着的白炽灯??说好的“绿色生活”呢?我期待美丽的人生,随便撷取一段便可成诗入画。诗意的生活,在于一种随处可见的精致,举手投足间体现出一个人对生活的态度。当绿色生活的观念深入人心的时候,践行着低碳环保的理念,在一个小小的关灯的动作中也会散发出优雅的韵味。我喜欢山,喜欢水,喜欢探访自然的原始的美,看它淋漓尽致地展现在眼前。但是看着游人留下的垃圾和路旁“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牌子,心情真的不是很美妙。我不明白,既然做不到,又何必绞尽脑汁地想那么多宣传标语和口号?有时候在洗手间,看着墙上“关‘注’水源”的标语,我会情不自禁地想,如果它也有思想,注视着水龙头哭泣却什么都不能做,大概也是会垂泪的吧?就像盲人,听着别人抱怨阳光刺眼的时候,他的心是悲哀又无奈的。在去上课的路上,我总会经过校园里的人工河。那上面常常漂浮着一些杂物,看起来肮脏又恶心。生活在水中的鱼儿,你们呼吸的时候喉咙会不会灼痛?我无法想象,如果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也变得像河水一样,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我们该去哪里爬山,去哪里看海呢?在这个所有生物都依赖空气的地球上,一旦空气被污染,我们又该如何生存?人是娇弱的动物,除了空气,我们还需要土壤、水源、食物,缺一不可,绿色低碳的生活是使这些资源得到有效利用的方法之一。但是绿色低碳的生活的真正含义并不是节水节电、不乱扔垃圾等等,而是节能减排,减少“碳足迹”(温室气体的集合)。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不起眼的小事都能产生碳足迹,如家居用电,乘车、船、飞机,甚至上网也能产生碳足迹。现代生活离不开电器和网络,在这方面我们能做的或许只有节约用电了,但我们还可以通过做其他事来减少碳足迹,比如借书而不买书,选择有机的交通方式——步行,不浪费食物,减少垃圾的产生并尽量回收垃圾,不吸烟,选择自然温和的轻慢运动等等,这些行为都可以有效的减少碳的消耗和排放。地球只有一个,我们谁也不知道有生之年是否会找到第二个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要行动起来,共同保护我们美丽的家园。人的一生,可以平凡无奇,也可以成诗入画。践行绿色生活,留待某日——风清日和人意好,细数落花寻芳草,双燕呢喃,绿水参差,酌酒风月笑。素琴调,弦音若梦绝尘嚣,谈歌舞剑醉今朝,青山依旧,云音泛天,轻狂正年少。

相关热词搜索:生成器 诗歌 现代诗歌生成器 藏头诗生成器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17 版权所有 博文学习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090058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