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悟》
下面是博文学习网小编为你分享的诗歌《悟》,希望能够为大家带来帮助,希望大家会喜欢。同时也希望给你们带来一些参考的作用,如果喜欢就请继续关注我们博文学习网(www.hnnscy.com)的后续更新吧!
诗歌《悟》篇一:以读促悟诗歌之美
以读促悟诗歌之美
诗,是语言的精华,是灵魂的飞扬,是智慧的火花。诗歌有独特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有时,诗歌之美,只可以意会不可言传。老师教学时如何让学生悟语悟境悟情,是诗歌教学的重点难点,以读促悟,不失为诗歌教学良好方法之一。
以读促悟,领略诗歌的语言美
好的诗歌的语言,都是作者仔细推敲过的,“呤安一个字,拈断数根须”。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千百年来很受人赞叹,特别是那个“绿”字,形容词当动词使,描述了江南春意盎意的景象,本来是枯枝败叶、萧瑟的冬景,仿佛春风一吹,就变成了青翠欲滴、鸟语花香的春天。展示了一种春风拂面的动态之美。据说他试过“到”“过”“入”“满”“辅”字,最后才选定“绿”字。教师教学时,教师可以范读,配乐读,让学生个性读,自读,抓住“绿”这个诗眼,从中领悟古诗用词准确之美。 现代科学表明,大脑在感知处理诗歌韵律时,不同类型的文字大脑活动的差异巨大。在句子理解领域,句子实行了“功能转换”,违反语法时(如“猫老鼠吃”)大脑会产生一种正波,叫做“句子P600效应”,句子违反语义时(如“老鼠吃猫”),大脑会在600毫秒后产生负波,即“句子N400效应”。教师在教学诗歌时,可以利用这些现代科学成功。让学生朗读跳跃性的词语建构新奇的句子,刺激大脑保持兴奋状态,领悟作者语言组织之美。如秦观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将抽象的东西用具象表述出来,将心理活动用物理属性联系起来,这种语言的架构就是很美的。后主李煜的名句“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也有这种美,仿佛心中的愁苦如绵绵长长的丝线,能“剪”可“理”。 以读促悟,欣赏诗歌的节奏美
每一首诗,都是一幅优美的画,都有自己的节奏,或明快,或低沉,或欢愉,或沉郁,或柔美,或激昂。教师教学诗歌时,以读为主,采取各种形式的朗读,朗读出诗歌的语音高低,语调轻重,气息强弱,节奏快慢,读出平仄,读出抑扬顿挫,让学生从琅琅的读书声中去领受诗歌的韵味,去体味诗歌的节奏美,去意会诗的内容,去把握诗歌背后的情理。 培养学生现代诗歌朗读的技巧,可以将诗歌朗读训练直观化,将训练所得的方法、要领等外化于各种符号标记,这种最简便的训练方法,对学生来说也是最为有效的方法。 处理诗作文本的符号体系是简便易行的,只要稍微熟悉一下即运用自如。下面用一些常见的符号举例说明:
升调(↗) 降调(↘) 节奏( /) 稍停(‖ ) 着重(.) 感叹( ! ):浪遏飞舟? 渐无(……)
诗歌《悟》篇二:散文诗歌:感悟人生
人生是什么?是酸、是甜、是苦、是辣,还是&&
有时,人生犹如一本书,愚蠢者只会草草翻过,聪明人则会细细品味.有时,人生好比两杯必喝的水,一杯是甜的,一杯是苦的,喝完甜的就必须喝苦的;有时,人生也许是一场长跑,奔跑者的名次算不了什么,只要到达终点,就是胜利。
哦!原来人生是瞬息万变,千变万化的。
在我的人生当中,我希望更多的是困难、挫折,因为没有岩石的阻挡,怎能激起美丽的浪花,我坚信人的生命是一个灿烂的过程,而且我的这个坚信是经过风吹雨打的证明。现在,我终于明白了: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最需要的是学习,最重要的是友情。
如果说,人生是一盘棋,那么在人生中,我们便是持棋者,棋的走法决定整盘棋的输赢。正如奥地利哲学家沸洛伊德所说:人生就像下棋,只要一不走错,既全盘皆输。我觉得把人生比作一盘棋很是恰当,不过遗憾的是,棋输了可以重头再来,也可以悔棋,但人生不可以!所以说,我们应慎重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人生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要经历坎坷。我们必须要面对困难,迎难而上,就算路上没有鲜花铺地,我们也要自己为自己高歌前进。
诗歌《悟》篇三:理解、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考点四 理解、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深入你的心,把握你的魂
Ⅰ 如何理解、领悟古诗的思想感情
一、理解、感悟情感的要领及其方法
1.找出下列诗句中的“情语”。
(1)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愁)
(2)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独)
(3)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冷、凉(暗含冷寂)]
(4)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孤、独(暗含孤傲)]
2.探寻下面画线诗句的隐性关键词,并依此分析该处蕴涵的感情。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答:一个“送”字,拟人化了,看似水送树,实则人送人。一个“送”字,包含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埋”,言其乌云遮山,借景之阴暗写人心情的郁闷,一半源于为友人一路山长水阔的担忧,一半暗含对友人一路平安的祝福。
鉴赏:这首词是作者中年时的作品。那时候,作者在仕途上已经历了不少挫折,因此词虽为送人而作,但是所表达的多是世路艰难之感。
上阕前两句,上句言送别。《阳关三叠》本是唐人送别歌曲,加上“唱彻”“泪未干”五字,更觉无限伤感。下句忽然宕开说到“功名”之事,却把功名看成身外“馀事”,乃是不满朝廷对金屈膝求和,自己的报国壮志难酬,而被迫退隐、消极的愤激之辞。“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写送别时翘首遥望之景,天边的流水远送无穷的树色,和设想行人别后的行程有关;雨中阴云埋掉一半青山,和联想正人君子被奸邪小人遮蔽、压制有关。关联词中的两种不同的思想感情,不但联系紧密,而且含蓄不露,富有余韵。
上阕写送别,下阕抒情本应该是以“别恨”为主调的,但是作者笔锋拗转,说今古恨事有几千般,岂止离别一事才是堪悲的?用反问语气,比正面的判断语气更含激情。紧接着下文便又似呼喊又似吞咽地道出他的心声:“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存在于人们心中、存在于人事斗争上的无形的“风波”,更使人畏,使人恨,有甚于一般的离别之恨和行旅之悲。
这首小令,(来自:www.hnnSCY.cOm 博文学习 网:诗歌《悟》)篇幅虽短,但是包含了广阔深厚的思想感情,笔调深浑含蓄,举重若轻,不见用之迹而力透纸背,显示出辛词的大家风范。
舟行青溪道中入歙
[宋]方回
[注] 蕨拳欲动苕抽芽,节近清明路近家。
五日缓行三百里,夹溪随处有桃花。
注 蕨拳:蕨芽,其端卷曲,状如小儿拳头。
答:一个“缓”字,说明作者荡舟慢行,为的是细细观赏三百里青溪的优美风光,表现了作者陶醉其间的喜悦之情。
“桃花”,属典故语,不仅实写青溪之景,也暗用《桃花源记》的典故,把家乡比作世外桃源的仙境,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鉴赏:方回(1227—1307),宋末元初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字万里,一字团甫,号虚谷,一号阳山人。南宋景定进士,媚于权相贾似道,似道败,又反而弹劾之。累官知严州,元军至,举城迎降。入元为建德路总管。方回节操无可言者,为世所讥,然善论诗文,论诗主江西派。著作有《续古今考》《文选颜鲍谢方诗评》《桐江续集》,分类编选唐宋两代律诗为《赢奎律髓》,流传于世,甚有影响。
这首诗首句写到了两种植物,其中蕨拳(jué quán)指蕨芽,因其端卷曲状如小儿拳头,故名。宋诗中多有描写,如朱松《蔬饭》诗:“蕨拳婴儿手,笋解籜龙蜕。”葛长庚《麻姑赋》:“柳眉花面不成笑,笋角蕨拳聊自伸。”苕(tiáo)古书上指凌霄花,为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茎细长,羽状复叶,花紫色,可作绿肥,亦称“野豌豆”。它们都繁盛于春末夏初之际,这里作者采用了互文和拟人的手法,通过这两种植物生动地描绘出蕨芽欲展未展的形状和充满生命活力的情态。结尾两句写作者荡舟缓行,细细观赏三百里青溪的优美风光,表现了作者陶醉其间的喜悦之情。这两句言浅意深,夹岸桃花不仅是青溪的实景,也是暗用《桃花源记》的典故,把家乡比作世外桃源的仙境,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江 村
杜 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答:“但有”,只要有,表明“故人供禄米”是自己一家生存下去的根本条件。“更何求”中的“更”,是“再”“复”“又”的意思,表明自己对故人的帮助已经感恩戴德,不敢别有所求。尾联除透露出诗人暂时的舒心安定之外,还隐藏着历经磨难的悲苦和对未来不可预期的辛酸。
鉴赏: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时值初夏,浣花溪畔,江流曲折,水木清华,一派恬静幽雅的田园景象。诗人拈来“江村”诗题,放笔咏怀,愉悦之情是可以想见的。该诗在艺术处理上,独特之处如下:
一是复字不犯复。此诗首联中,“江”字、“村”字皆两见。照一般作律诗的规矩,颔、颈两联同一联中忌有复字,首尾两联散行的句子,要求虽不那么严格,但也应该尽可能避用复字。现在用一对复字,就有一种轻快俊逸的感觉,并不觉得是犯复了。
二是全诗前后啮合,照应紧凑。“梁上燕”属“村”,“水中鸥”属“江”;“棋局”正顶“长夏”,“钓钩”又暗寓“清江”。颔联“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两“自”字,两“相”字,当句自对;“去”“来”与“亲”“近”又上下句为对。自对而又互对,读起来轻快流荡。颈联的“画”字、“敲”字,字皆现成。且两句皆用朴直的语气,最能表达夫妻投老,相敬弥笃,稚子痴顽,不隔贤愚的意境。
三是结句,忽转凄婉,很有杜甫咏怀诗的特色。杜甫有两句诗自道其作诗的甘苦,说是“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至后》)。此诗本是写闲适心境,但他写着写着,最后结尾的地方,也不免吐露落寞不欢之情,使人有惆怅之感。杜甫很多登临即兴感怀的诗篇,几乎都是如此。前人谓杜诗“沉郁”,其契机恐怕就在此处。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①
许 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②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注 ①阙:长安。此诗作于作者奔赴长安应试途中。②太华:陕西的华山。中条:山西的中条山。两山分别耸立在潼关南北。
答:“渔樵”,借代,代指隐逸生活;“犹自”,仍然。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第二天就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仍然梦想过着渔樵般的生活。含蓄地表白了自己并非是热衷功名之人,写出了诗人动摇于出仕与退隐之间的矛盾心态。
鉴赏:这首诗开头两句,作者先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图,把读者引入一个秋浓似酒、旅况萧瑟的境界。“红叶晚萧萧”,用写景透露人物一缕缕悲凉的意绪;“长亭酒一瓢”,用叙事传出客子旅途况味,用笔干净利落。
然而诗人没有久久沉湎在离愁别苦之中。中间四句笔势陡转,大笔勾画四周景色,雄浑苍茫,全然是潼关的典型风物。骋目远望,南面是主峰高耸的西岳华山;北面,隔着黄河,又可见连绵苍莽的中条山。残云归岫,意味着天将放晴;疏雨乍过,给人一种清新之感。从
写景看,诗人拿“残云”再加“归”字来点染华山,又拿“疏雨”再加“过”字来烘托中条山,这样,太华和中条就不是死景而是活景,因为其中有动势——在浩茫无际的沉静中显出了一抹飞动的意趣。
诗人把目光略收回来,就又看见苍苍树色,随关城一路远去。关外便是黄河,它从北面奔涌而来,在潼关外头猛地一转,径向三门峡冲去,翻滚的河水咆哮着流入渤海。“河声”后续一“遥”字,传出诗人站在高处远望倾听的神情。眼见树色苍苍,耳听河声汹汹,绘声绘色,给人耳闻目睹的真实感觉。
照理说,离长安不过一天路程,作为入京的旅客,总该想着到长安后便要如何如何,满头满脑围绕“帝乡”去打转了。可是许浑却出人意外地在尾联说:“我仍然梦着故乡的渔樵生活呢!”含蓄表白了自己并非专为追求名利而来。这样结束,委婉得体,优游不迫,颇显出自己的身份。
精要点拨
1.整体感知
这一点与读懂诗歌的基本方法是一致的(如看标题、理层次、联作者、借注释、论人世等)。在整体感知阅读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从标题和正文中寻找表达作者情感的词句,以及蕴涵作者情感的意象。直接揭示情感的词句会在标题、正文里的首句(联)及尾句(联)中,要会重点盯住这些“情感”部位。
2.局部精读
对整体感知后仍不能理解的局部要用咬文嚼字的精读方法来突破。精读时一要利用上下句间勾连关系相互推求理解,二要遵循古诗语言在词汇和语法上的特点。古诗语言首先是文言文,因此要熟记古诗文中常出现的字词的意思,才能消除文字隔阂。又因受平仄限制或表意需要,古诗中常出现倒装句和省略句,语言具有一定的跳跃性,这就要求解读时要有还原语序和补充字词的意识。
3.品读关键词语
从传达诗歌情感、主旨的程度上看,关键词有显性与隐性之说。显性关键词是可以明显看出诗歌情感类型的词语,如包含“愁”“怨”“愤”“恨”“忧”“凄”“喜”“乐”“思”“怜”“泪”“闲”“怆”“怅”等字眼的词语,这些词语多为动词或形容词,表意功能明显,大多数情况下决定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这种语言叫“情语”,是需要在第一时间内予以关注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情语”有时藏在“景语”等其他语言之中。
隐性关键词在传达情感、意图时较为含蓄、间接,但至关重要。描摹景、物、事、人等要素的词语一般是隐性关键词,它们虽然不是诗眼,但能暗示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种语言叫“景物语”。如2012年江苏卷《梦江南》“摇曳碧云斜”中的“摇曳”“斜”就暗示了感情的纷乱不宁。另有一些典故语,需要挖掘典故之本义,探寻作者之用意;含有表达技巧的语言(如拟人、比喻、双关、反语、借代等),需要还原其基本义。还有一些表情态、语气的虚词,如“但”“惟”“空”“又”等,也是应该引起注意的隐性关键词。弄清上述隐性关键词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就如同拨开疑云迷雾,能让真相充分显露。
二、理解、领悟情感的三种路径:形象、手法、题材
1.形象→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阮郎归
无名氏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②③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
注 ①作者一作秦观。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③劫:围棋术语。
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答: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题目定位于下阕词的最后两句。结合全词的情感,抓住“翻身整顿”“沉吟”等动作细节表现的词中人物的情绪。答题步骤:首先点明“纷乱愁绪”,然后点明具体动作表现并作简要阐述。 ①
鉴赏:上片写景奠定哀婉基调。春风吹雨已自凄凉,而花枝已凋残,风雨依旧吹打不舍,景象更为惨淡。残红满地,沾泥不起,比雨绕残枝,又进一层,表面上写景,实际上渗透着悲伤情绪。风雨虽停,而红日却已西沉。因此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暮色。
下片以抒情为主,仍从景物引起。“帘半卷,燕双归”,“双”字引愁,勾起不见所欢的惆怅。燕双人独,触景生愁,迸出“讳愁无奈眉”,双眉紧锁,竟也不能自主地露出笑容。结尾二句,因愁情无法排遣,转过身来,整理局上残棋,借以移情,可又因心事重重,落子迟缓,难以应敌。这个结尾通过词中人物自身的动作,生动而又准确地表现了纷乱的愁绪。
精要点拨
诗总要具体描绘形象的,在描绘出的形神兼备的形象中寄寓作者的主观情感,间接地表情达意。如借助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来抒发感情。(这一点可参考本专题考点一“鉴赏诗歌的形象”)
2.手法(抒情方式)→情感
试指出下列诗句的抒情方式(如是间接抒情,则要指出具体抒情方式)和蕴涵的思想感情。
(1)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
思想感情: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抒情方式:借景抒情
思想感情:忧国伤时、乱世离愁
(3)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抒情方式:用典抒情
思想感情:报国无门、壮志难酬
(4)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
思想感情: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豪情
(5)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抒情方式:借景抒情
思想感情:羁旅异乡之苦
(6)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抒情方式:叙事(细节)抒情
思想感情:离别之苦、不舍之情
(7)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
思想感情:边关乡愁
(8)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
思想感情:亡国之痛
(9)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
思想感情:蔑视权贵、傲岸不羁
(10)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
思想感情:美好易逝、青春短暂
(11)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用典抒情
思想感情:厌恶官场、向往田园山水
(12)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抒情方式:托物抒情
思想感情:坚贞不屈、爱国不渝
(13)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
思想感情:关心、同情百姓疾苦,却无能为力的愧疚
(14)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
思想感情:昔盛今衰、物是人非、自然永恒
精要点拨
理解、领悟思想感情需要注意其抒情方式。古诗的抒情方式有三种类型: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以及两种方式相结合。其中间接抒情有借景抒情,借物(事、人)抒情,借古讽今,用典抒情等。它主要体现在:①写景句(要抓住景物特征揣摩含蓄之情),②状物句(要抓住双层情感,一是关乎“物”的,一是“物”中寄托的情志),③表达有特点的句子(如用了比喻、象征、对比、衬托等手法,要还原其本义;如用了用典、反语等手法,要理解其曲折之情)。
3.题材→情感
相同的题材,其情感也有共同之处。根据题材特点可以理解、把握其情感。(参见本章专题一“诗体专攻”)
Ⅱ 如何重点理解、领悟景中情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绣岭宫①词
李洞
③春日迟迟春草绿,野棠开尽飘香玉。
绣岭宫前鹤发翁,犹唱开元太平曲。
注 ①绣岭宫:唐高宗显庆三年(658)修建的一座行宫,是唐代中期皇帝东巡的行宫之
一。②李洞:唐末诗人,字才江,京兆(今陕西西安)人。③野棠:棠梨,唐玄宗精通音律,曾在京城“梨园”(因广栽梨树而得名)培训乐队。玄宗临幸华清宫,乐队居绣岭,也曾想于此广栽梨树,但梨树必须由棠梨(俗名杜梨)嫁接方成,因于绣岭种棠梨。
清代著名诗人、学者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里写道:“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请赏析本诗第一、二句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答:第一句描写阳春风和日丽、满眼新绿,实际上写的是绣岭宫的荒芜。第二句,唐玄宗命栽的棠梨再无人管,“野”“尽”“飘”三字极力渲染了御地无主、梨园零散后的荒凉。景语中寄托了诗人对大唐衰朽的无限惋惜与感慨,讽刺统治者荒政误国。
解析:先抓住词语把握住所写景物的特征,再结合整首诗的感情基调分析即可。 鉴赏:这首诗的新奇在于:诗人写李唐的衰朽,不着一字,而以“绣岭”小景写之。 骊山是长安著名风景区,山上有华清宫,山脚有华清池。骊山两侧,为东西绣岭,广栽林木花卉,并置高台飞阁,是专供唐明皇及其后妃兴游玩乐之所。“春日迟迟春草绿”,“迟迟”,描写阳春的舒缓,可知这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此句写游绣岭宫的季节、天气以及满眼新绿的景致。我们知道,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遂成开元盛世,后期沉溺于声色犬马,倦于政事,酿成“安史之乱”。但这些具体过程及其前因后果是无法写到一首小诗中去的,诗人便抓住了绣岭野棠来描写,使读者思而得之,手法是高妙的。原为御地之树,今为无主之林;原为笙管之地,今为无人之境;弟子散尽,香玉(棠梨花瓣)惊风;“野”“尽”“飘”三字,写出了多么令人慨叹的意境!只迷声色,不理国政,梨未成,梦已绝,君主的荒淫享乐带来了多么深重的国灾民难!
为了申足此意,尾联又写出一位耄耋老人的举动:“绣岭宫前鹤发翁,犹唱开元太平曲。”自玄宗的开元盛世,至僖宗的衰朽之朝,时历一个半世纪有余,活动在开元时代的人,自然一个也没有了。“犹唱”二字,表面似讥老人爱翻陈年老历,唱得不合时宜,实则感慨遥深。诗歌通过鹤发老人对太平盛世的缅怀,寄寓着诗人自己对时政的深沉叹惋。诗歌四句全是写景,但字字流露出诗人对祖国命运无限关切的真挚感情。这种寄真情于字背、寓深意于眼前的艺术手法,含蓄蕴藉,颇得游刃骚雅之妙。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②
青玉案
曹 组 碧山锦树明秋霁。路陡转,疑无地。忽有人家临曲水,竹篱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