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收获
博文学习网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诗歌的收获,提供全面的诗歌的收获信息,希望对您有用!
诗歌的收获篇一:初级第七课 读诗歌的收获
初级/第七课
读诗歌的收获
课时:2节课
目标:1、在研究诗句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激发和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
的热爱之情。
2、认真阅读古诗句,理解其出处、作者、大意等。
3、会将查到的相关资料进行取舍,并用简短的文字写出来。
4、语言清楚明白,表达清晰准确。
好诗列举:
枫桥①夜泊
(唐)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②渔火对愁眠。
姑苏③城外寒山寺④,
夜半钟声⑤到客船。
注释
①枫桥:在今苏州市阊门外。此诗题目也作《夜泊枫桥》。
*夜泊: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
②江枫:寒山寺旁边的两座桥“江村桥”和“枫桥”的名称。枫桥也叫封桥 。据《大清一统志》记载,桥原本不叫枫桥,这里原来是水路交通要道,是往来船只停泊的码头,由于唐以前水匪倭寇经常进犯,故当时每到夜晚都要将桥封锁起来,以策安全,因而起名叫封桥。③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④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相传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住此而得名。在今苏州市西枫桥镇。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枫桥寺;另一种说法,“寒山”乃泛指肃寒之山,非寺名。
⑤夜半钟声:当时僧寺有半夜敲钟的习惯,也叫"无常钟"。欧阳修《六一诗话》曾曰
江村桥:“诗人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亦语病也。如唐人有云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说者亦云句则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钟时。”《庚溪诗
话》于此辨曰:“然余昔官姑苏,每三鼓尽,四鼓初,即诸寺钟皆鸣,想自唐时已然也。后观于鹄诗云:‘定知别后家中伴,遥听缑山半夜钟。’白乐天云:‘新秋松影下,半夜钟声后。’温庭筠云:‘悠然旅榜频回首,无复松窗半夜钟。’则前人言之,不独张继也。”宋人孙觌dí绝句《过枫桥寺》:“白首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乌啼月落桥边寺,倚枕犹闻半夜钟。”《诗薮sǒu》云:“张继‘夜半钟声到客船’,谈者纷纷,皆为昔人愚弄。诗流借景立言,唯在声律之调,兴象之合,区区事实,彼岂暇xia计?无论夜半是非,即钟声闻否,未可知也”。《唐诗摘钞》:“夜钟声,或谓其误,或谓此地故有半夜钟,俱非解人。要之,诗人兴象所至,不可执着。必曰执着者,则‘晨钟云外湿’,‘钟声和白云’,‘落叶满疏钟’皆不可通矣。” 译文
月落和乌啼那边暮色朦胧漫天霜色。江边枫树与船上渔火,难抵我独自一人傍愁而眠。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的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里。
范文阅读:
在学校的每一个星期三是第二课堂。第二课堂是教我们背古诗的,让我们能感受古诗中那深深的含义,让我们的知识更加渊博,我一年级学的第一首古诗叫“静夜思”.在我刚看来没有意思,可是那诗句的含义是我们想象到的。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只是写了仅仅的几句话,却很深的表现出诗人对家乡思念,让我有深深的感触。在以后我们接触很多的古诗,我们不仅要了解,还要把它牢记在心里,在很多同学心里,背古诗是件很难的事,绕来绕去,很难背下来,我告诉你一个背古诗的秘密,只要你很用心的理解每一句话,诗中的含义,在想象出画面,似乎看见了以前的情景,再把它们串起来,这样在背诗时,既可以很流畅的背下来,眼前也会看到以前的情景,这样就会背的很快,记忆力好的人,大概十分钟就能背会了。我们可以见到许多的古诗,它的第一首诗,第一句诗,第一个不同的音调,都能表达出一个不一样的意思和感情。所以我很喜欢这个充满了浓郁的古诗气氛,让我更喜欢在古诗的海洋中激游,更喜欢阿娜多姿的星期三。
点评:文章结构严谨,语言流畅、朴实,用具体的事例写出了如何诵读古诗,感受深切,抒发了中华儿女由衷的骄傲和自豪。
诗歌的收获篇二:郝丽丽诗歌教学收获
用诗样的语言诗意的教诗
前段时间,听了实验中学郝丽丽老师的《行路难》一课,郝老师用诗样的语言诗意的教诗,给人文采斐然,耳目一新之感。
首先,郝老师用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导入,在朗朗诵读中开启新课,同时联系作者的坎坷仕途,巧妙的介绍了诗歌的创作背景,对学生把握诗歌主旨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可谓一石双鸟。
接下来,整个课堂贯穿对诗歌的“吟读、译读、品读、诵读”, 读的形式多样,要求渐次升高。“读”、“译”、“赏”、“诵”相结合。紧扣诗歌特点,用诗的节奏,来推进课堂。
再者,教师课堂拓展不仅有深度,而且用诗来诠释诗,整堂课诗意盎然。如讲析“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一句时,对比鲍照的“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常叹息”,突现李白诗句言简义丰的非凡表现力。学习“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一句时,老师出示修改句:“行路难啊,行路难,多歧路啊,今安在?”学生在对比阅读中自然领略原诗句的凝练有力的特点。教师概括总结全文的语句“哀而不伤,悲而能壮,真情动天地,豪气满乾坤”则更是用诗化的语言,生动凝练的概括了本诗的感染力。 郝老师的这堂诗意盎然的诗歌课触发了我深深地思索:一堂成功的课,该是以课文为范例,不仅能给学生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给他们一种学习的方法,一种思考的意识,一种高尚品性的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这该是语文课追求的最高境界了。
诗歌的收获篇三:一路拾贝——执教《轻叩诗歌的大门》点滴收获
河南省焦作市解放区团结街小学 郑靓
能够参加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光盘课评比,对我来说,既是一次机遇,也是一次挑战。这次比赛要求在习作、口语交际、语文综合性学习这三个内容中选择一个为做课内容。我选择了语文综合性学习,课题为六年级上册《轻叩诗歌的大门》中的一个板块《诗海拾贝》。这是我教学生涯中一次大胆的全新尝试。在备课、试讲、录课、反思的整个做课过程中一路走来,我正如一个初到海边的拾贝人,留下一串脚印,带走无尽收获。 一、转变观念,深入了解“语文综合性学习”
在以往的任何一次做课比赛中,我都没有尝试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究其原因,还是对综合性学习了解得不够,总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一种全新的课程组织形态,所以不敢轻易涉足。因此,为了上好这对我来说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课,我第一次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认真地查阅各种资料,阅读大量相关书籍,向他人求教,用尽各种方法对小学阶段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进行了一番研究。这时我才发现,曾经我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解是多么的肤浅。针对《轻叩诗歌的大门》这一课题,如果按照我以前的理解,综合性学习就是把自然、社会、人类历史等方方面面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学习,那这节课就没法上了。整个单元以诗歌为载体,教材这样编排的目的一定不是要我们把综合性学习的方向指向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这节课所要关注的应该是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具体表现在,尝试运用诗歌这种语文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他人更好地沟通、交流;组织学生参加搜集诗歌趣味活动,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合编小诗集、诗歌朗诵会等活动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在合作写简单的活动总结中培养合作能力,提高语文素养。有了理论的指导,在经过了一番讨论、研究、思考之后,我的教学思路才逐渐清晰起来。(1)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整合听说读写等多种能力,使学生通过活动积累知识和运用知识。把活动和学习结合起来,让活动成为学习的过程,激发学生的主动性。(2)让学生在合作中充分发挥自主性。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再在班上交流。活动开展过程中,从活动内容、活动方式的选择到活动成果的展示,应由学生自主确定。教师要发挥引导、监督作用,适时向学生提出合理化建议。在活动实施的过程中,时刻关注学生语文知识的获得和语文能力的发展,关注学生活动策划和实施能力的提高,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3)让学生亲身体验整个探究的过程。整节课设置为活动准备、活动展开、成果展示、撰写总结四个环节。(4)为学生创造开放的学习环境,既包括空间上的,也包括时间上的,还有学习方式、学习途径上的。学习空间向社会拓展,学习时间向课外开放,学习内容向书本外开放。根据以上教学策略,我很快制定出了整个单元的教案,共八个课时,活动过程历时两周。其中光盘课的内容为第二课时,我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阅读诗歌,在小组合作中为收集到的诗歌进行分类。在表达学习收获、交流学习成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组织策划能力、观察体验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的综合运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协作能力及合作精神。
二、关注学情,合理利用阅读材料
教材中为我们提供了阅读材料,在《诗海拾贝》板块中共有六首诗歌。这些材料在教学中该怎么用,这是我在备课中首先遇到的困惑。崔峦老师说:“在综合性学习中,阅读材料中提供的材料(这时已不是通常意义上的课文,因此无需用通常的教法进行教学),只是综合性学习的一部分内容,甚至是很小的一部分内容。”在浩瀚的诗海中,这六首诗歌很值得研究,它们分别以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诗歌的魅力,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起着引导作用。怎样用好这“很小的一部分内容”,在进行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发现,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关注学情,了解学生。
在第一课时组建合作团队、制定活动计划的活动中,学生呈现出的状态是掌握了一定的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合作学习的能力,能够根据个人喜好自觉组成合作团队。对于诗歌,学生在五年的语文学习过程中有了一定量的知识积累,但这些诗歌的积累大多是在教师的引领和要求下进行的,学生缺乏自主搜集、整理诗歌的意识和方法,对诗歌的理解也大都停留在“解释诗意”的层面,缺乏对诗歌的感悟和欣赏能力。针对这一学习现状,再来细读阅读材料中的六首诗歌,这里有意蕴无穷的中国古代诗词,有自由开放的现代诗歌,还有外国名家作品,内容丰富多样。尤其是四首中国古代诗词,按照时代顺序选编,分别选取了不同的诗歌形式,诗、词、曲兼备,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几个重要阶段的典型代表。这对于学生学习搜集整理古诗词有着很强的指导作用。
根据学生学情对阅读材料进行了分析之后,我确定了以阅读材料为引领,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阅读诗歌中学习感悟、欣赏诗歌,将诗歌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的教学目标。经过试讲,事实证明这一目标的确定是正确的,学生在合作研读这些诗歌的活动中逐渐学会了联系自己的日常积累进行拓展性学习活动。例如,学习《诗经·采薇》的小组不仅查阅了关于《诗经》的知识,还搜集了不少诗经中的名篇佳句;探究《春夜喜雨》的小组搜集了大量唐诗,并从中整理出描写春景的诗句;学习《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小组能主动联系旧知,结合五年级学过的《清平乐·村居》展开了一番对词人辛弃疾的调查了解;而研读《天净沙·秋》的学习小组则采用了对比学习的方式将《天净沙·秋》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进行对比赏析。不但初步了解了赏析诗词的方法,还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进行了知识拓展。在展示学习成果时,学生在阅读材料的引领下,将自己课下活动中搜集的诗歌理出了一条线,并在无形中学会了整理诗歌的方法。
在课堂上,阅读材料得到了较合理的利用,既不是整堂课都局限于阅读材料的学习,又没有脱离阅读材料的引领。有了一个方向,学生就会沿着它不断展开探究,并在合作中体验自主学习的成功与喜悦。
三、深刻反思,教学手段有待改进
课已结束,反思这节课,我收获最大的不是感受课堂的精彩与成功,而是意识到了这节课有着太多的缺憾。作为一节语文综合性学习课,应该体现出其综合性、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实践性、开放性等特点。在开发课内资源的同时,还要利用好课外资源,为学生提供开放的学习空间,引导学生将学习时间由课堂延伸到课外,学习空间、组织形式、指导方式都要具有开放性。这节课的教学形式相对单一,教学中,教师给学生营造的学习环境还局限于课堂上,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渠道还不够丰富。尤其是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没能很好地运用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
在为搜集到的诗歌进行分类整理这一环节中,我通过“教师示范、学生合作分类、展示合作成果”这三个环节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学生在小组讨论交流,策划之后人人参与,动手将搜集到的诗歌进行分类整理,并将这些在诗海中撷取到的美丽珍珠粘贴在准备好的“贝壳”卡纸上。这样的教学环节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重视了师生、生生的合作,锻炼了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精神,但如果让我再来设计这一环节,我一定会拓宽教学视野,将信息技术这一教学手段充分运用到课堂中来,尤其是网络平台的运用。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网络知识,在课下以小组形式创建属于自己的诗歌网站、博客等,将学生搜集、整理诗歌的学习平台由课堂中的卡纸拓展到广阔的网络世界中。这样,不仅同小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合作、交流,组与组之间,师生之间,甚至家庭、社会都可以参与到学生们设计的搜集、整理诗歌的活动中来,真正实现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放性。
轻叩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大门,虽然我是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感受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过程,但其中滋味值得我细细咀嚼,久久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