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范文 > 作文体裁 > 诗歌 > 正文
 

诗歌的屈原

发布时间:2025-01-21 15:43:52 影响了:

下面是博文学习网小编为你分享的诗歌的屈原,希望能够为大家带来帮助,希望大家会喜欢。同时也希望给你们带来一些参考的作用,如果喜欢就请继续关注我们博文学习网(www.hnnscy.com)的后续更新吧!

诗歌的屈原篇一:屈原其人其诗

屈原其人其诗

屈原其人其诗

项锡怀 刘真

屈原名平,字原,与楚同姓,生于楚宣王27-30年间(约公元前339年~278年)出身于贵族。是楚王朝远房宗亲。在《离骚》中自号正则,字灵钧。原籍丹阳乐平里(现湖北秭归县),乐平也是历史上卓尔不凡,胆气过人的王嫱,昭君的故乡。屈原是政治家,入仕不久,曾任楚国左徒一职,相当于今天的国务委员,当时他才20岁出头,20岁不论从一个人的自然年龄或社会年龄上说,都应该说是一个人一生中的春暖花开的人生四月,而人生的四月用诗人的话说,她是人一生中的黄金时期。若论其渊博的学识,超凡的智慧,和拯世济民的政治抱负,屈原原可成为一个改变一代历史的伟人,然而,悲剧的社会只能造就一个悲剧的诗人。虽然他的雄才大略和人格上的高风亮节没有在政治上得以施展,但他却以磊落的人生凝铸成一座气度雄伟的诗的丰碑。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爱国诗人的屈原,曾写过《离骚》、《九歌》、《天问》、《九章》等文学作品23篇,至今传诵中外。屈原是楚辞的创始人,所谓楚辞,它的鲜明特色正如宋人黄伯思在《翼骚序》中所说:"屈(原)宋(玉)、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 楚辞作为一种新兴文体,究竟始于何时,至今尚无确考,不过从《史记·张汤传》的记载看,可能最迟也应该是在汉朝初年,成帝时刘向将屈、宋(玉),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诸家的作品,加上自己写的一篇《九叹》合编为《楚辞》一书,从此《楚辞》一名流传至今。楚辞文体最初的热心追求者除宋玉外,主要还有唐勒、景差。今天除宋玉有《九辩》传世外,唐、景二人无一作留世。楚辞含有两重意思,一指包括以屈原为主的作者作品的一部诗歌总集的书名;二是指以屈原为主要代表的出现于战国时代的一种新兴的文体。不论从哪种意义上讲,从作品数量到艺术成就,或主题深度,题材广泛等方面,屈原在楚辞中都居于魁首地位。因为他是楚辞的创导者。他在潜心研究楚国民间艺术的基础上创造了《骚体》的诗歌形式。《离骚》是他的主要代表作,众所周知,诗是时代的回音壁,而语言则是艺术创作的核心,尤其是诗,不论是抒情、叙事、写景、拟人都离不开语言做支撑。而语言它既应该是犀利如箭;又应该是炽热如火;它既需要亲切如柳撩动人千种柔情;又需要自然不娇象出水芙蓉一样浑然天成。屈原以楚语写作,他是一代语言大师。谈到楚语,历史上还有一则惹人遐思神怡的动人故事,据西汉大学者刘向编著的《说菀》中《喜说》记载,春秋末期,一位叫子皙的王子,在一次郊游中的游船上听到越人歌手唱歌,歌声咿呀啁哳,其意似已意会,但却不知所云,善于猎奇的王子请人译作楚语,所谓楚语,即华夏语,歌辞如下: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儿顽而不绝兮知得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说君兮君不知。这就是著名的《越人歌》从此故事说明,楚国境内有不少世居的越人,他们都文思敏捷,出口成章,能即兴赋诗。越人世居南方,这类富有地方特色的南国民间歌谣,除《越人歌》外。从典籍中尚传的还有《接舆歌》、(《论语微子》):《沧浪歌》(《孟子 离娄》);《优孟歌》(《史记 滑稽列传》);《孑文歌》(《说菀 至公》);《楚人歌》(《说菀 正谏》)等寥寥几篇。这就是书楚语一说的来源。

怀、襄时代,楚国在内受保守派贵族的霸持,政治腐败,外遭秦国入侵,当权贵族不遗余力地推行的是一条妥协求荣(存)的外交路线。屈原入仕之初,在任楚国的左徒期间,被授权制宪,他忠于职守,立志改革,当时屈原所处的年代正值春秋战国末期,是中国历史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后的非常时期。龙蛇混杂,革新与守旧两大势力并存。在诸侯割据,社会动荡的血雨腥风中,作为五帝后裔的楚世家自西周初年建国后,还算争气,楚国曾被列为战国七雄,春秋五霸之一。早在公元前383年,开明的楚悼王曾任用吴起实行变法,较之秦国始于公元前359年的商鞅变法早了20多年。作为承前启后。屈原在时隔70多年后提出的政治变革主张,同先辈吴起几乎差别不大。当年楚怀王授权由屈原制定的宪,并非一般法规政令,而是具有纲领性的根本大法,是法中之法,是关系一国兴衰成败的关键性文件,上自皇亲显贵,下至草民百姓的命运都与此息息相关。因此在宪制定稿之前曾发生过上官夺稿风波。司马迁说,上官夺稿是争宠嫉贤,目的在于插手制宪,争当历史主角,其用心之歹毒不言自明。屈原在制宪流产后,在被怀王疏远后创作的《离骚》中还反复强调规矩、"循纯墨,而不颇",反违法乱纪、擅越雷池,这实际上是他制宪观点的形象化。在《九章》的《惜往日》中屈原念念不忘。"惜往日之曾信兮,受命昭以昭时("时"原文为"诗"朱熹据别本改为"时")。"奉先功以昭下兮,明法度之嫌疑"。其忧国忧民之心可说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然而权贵们偏要背法度而心治(心治乃人治之同义语)眼看着限制法外特权已成泡影,屈原还在诗中反复叙述了立法的必要性、迫切性,这些思想都达到了史诗的高度。从美学上讲,屈原所塑的自我形象是深含悲剧意义的。事实上也确实如此。置身于众人皆醉唯他独醒的政界中的屈原,在公元前313年(楚怀王三十六年)屈原以独家之见揭穿了秦国使臣张仪游说秦王愿归还商於600里土地与楚,并与楚修好的谎言,上书楚怀王力主联齐抗秦。从而招致南后郑袖之流的陷害,分明是国难当头,曾一度被尊为合纵长的楚怀王却不听屈原忠告,决意向强秦妥协求存,并下令囚禁已被贬为三闾大夫的屈原,南后郑袖伙同死党上官大夫靳尚密谋以毒酒毒死屈原,以剪除后患。结果毒酒被屈原的女弟子婵娟误饮代师殒命,屈原于极度悲愤中毅然出走汉北,(今湖北襄阳市地区)一说被流放,一说罢官,说法不 一,但实质并无不同---受迫害,实际上这是屈原放逐生涯的开始。后因怀王一再遭受秦国的欺辱和侵略,曾召屈原回京都,但由于人际复杂,怀王对屈原的信任已经不如当年。公元前299年,怀王被骗入秦(秦昭王执政期)旋被拘禁。三年后客死咸阳,楚顷襄王即位,对屈原的迫害有增无减,从此长期被放逐江南一带。但即便在流浪途中,屈原仍一往情深地希望楚王辨识忠奸,盼望有朝一日能再展宏图,以遂初衷,"不抚壮而弃秽兮"(为什么你不能改变一下治国的路线方针)何不改乎此度也?乘骐麟以驰骋兮(你应该趁年轻注重修养,我跨上骏马正要扬鞭奔驰)来,吾导夫先路!(我愿在前面披荆斩棘为你开路!)"情真意浓,令世人感动。然而,面对屈原以德报怨的大度为怀,楚王却无动于衷,常言道,天缺一角有女娲,心缺一角谁予补!他失望之极于悲愤中写了名驰中外的《离骚》。《离骚》是一首集中体现了楚辞浪漫主义特征的长篇抒情诗,全诗370行,约2500字,由三部分、十四章组成,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宏伟的长篇抒情诗。全诗谋篇布局严谨,以简洁凝炼的语言,通过对帝喾、商汤到齐桓公的历史的追述,借古讽(喻)今,通过商汤的德行高洁、宽厚仁爱、以民为本;齐桓公的任人为贤、以诚待人,前者成为历史上令后人敬仰的一代贤君,后者善于纳谏,会审时度势、用人不疑、终成霸业的故事,阐明了一个君王的德行与国家兴衰成败的因果关系。诗中痛斥了昏君佞臣们肮脏一气,祸国殃民的种种罪行,也述说了人民生活的无限痛苦。"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他痛恨怀王,胸无大志,坐井观天,不但不支持民心向往的革新图强,以御外敌,反而一再轻信奸佞馋言,迫害忠良。司马迁释《离骚》说:"盖自怨生也,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史记·屈原列传)。是的,屈原作《离骚》时既忧又思,"离"就是离别之意,离别又是离字的本意,离骚者离别之痛苦也,但这个"苦"并非通常意义上的生离死别之苦,而是他在被怀王疏远后陷入了或去或留的重重矛盾中,似如现代人中的几欲

分手难分手,不忍分手而又不能不分手的剪不断,理还乱的矛盾交织中。因为他爱祖国,而怀王又是国家的象征,因此他在《离骚》中对怀王是既有斥责,而又深深地眷恋,这种苦从某种意义上说早已超越了个人苦恼的范畴.而是一代历史的苦。令后人景仰的是,屈原虽一再身陷逆境,但他的沉寂的心于彷徨中却始终保持了"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和"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徒,更壹志兮!"的独立秉性,面对奸佞小人的种种误国馋言,敢于针锋相对,表白深切的痛恨,一生不与当时为数不少的朝秦暮楚的文人宦官,政治掮客为伍。初衷不改,在逆境中不断探索真理。《离骚》中他体现了一个有志者在逆境中坚持?quot;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巨大人格魅力,开篇中写了"乘骐麟以驰骋兮,来,求吾道乎先路!"的不计前怨以国事为主的容人之量,篇末又莫可奈何的写出了"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这分明是他已经做到了宁可人(国)负我了!于是他只好"吾将从彭咸之所居!"屈原以虚拟的彭咸为楷模,表示即便死了也要追随先贤于泉下,展示了他人格上的一种敢于松柏竟后凋的坚韧与磊落。旨在自明其志,至死不违初衷!强调做人要亲贤远奸,恪守忠孝节义,希图唤起民心的觉醒。

"离骚"是屈原将思想、感情、人格融为一体,通过强烈的主观抒情、奇妙的神话传说,绮丽的文采,以超凡的艺术表现手法,在字里行间寄情于理,以理托情,倾吐了自己的历史和历尽磨难终不悔的一腔爱国主义挚情。至今读来仍揪人肺腑。令人顿悟历史的不正、上天的顽愚、人间精英很难得到好报、祸国殃民之流反到明知自己不能流芳百世却偏偏能苟活延年。正是:傲雪红梅花期短,乌龟王八一千年。

在昏庸无能的楚王治下,屈原的爱国理想--立志革新、富民强国的一腔宏愿,最终未遂初衷,这是历史的必然。因此,也可以说屈原的人生悲剧,实际上是历史悲剧的缩影。在长期的愤怒燃烧中,屈原没有停留在静止的状态〈境界〉。他以强烈的主观抒情释放常年郁结于心的苦闷;诉诸文字、于无声处胜有声、旨在寻求心理平衡。强烈的主观抒情一向是屈原作品的灵魂,也是楚辞浪漫主义特征的重要标志。他在一腔赤子情一而再再而三遭到当时一群权可倾国的小人的诬陷之后,即使在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流放途中。还依旧一往情深地怀念祖国,寄望于楚王,救楚国于千钧一发之际,希望楚王能一朝悟省,做个亲贤远奸的明君,也希望自己能重新找到为国效力之所;来,吾导夫先?quot;。言辞贴切、挚情浓烈,赤心可触,足以体现屈原的人品。可是楚王依旧忠言逆耳不省不悟,屈原沉冤莫白。从公元前313年开始先后被放逐于沅汉、沉湘等地长达一十五载。15年、这在历史长河中只不过一闪即逝的一朵浪花。然而,对于一个人,对于一个即便生活在顺境的人来说,也是一段漫长的人生旅程。而屈原生命中的这15年却是在难于用语言表述的逆境中挣扎过来的。常年悲愤郁积成疾,常常呼天抢地,以告神明,尽表忠真赤诚; "济沅湘以南征兮",(渡过了沅水和湘水我走向南方)。就重华而陈辞(我走向重华表达我的寸衷)"。然而,当他的思绪回到现实的土地上,面对的依旧是冷冰冰的现实,是无休无止的迫害,流放生涯不知何时是个头?被无穷的烦恼困扰的屈原,他只能以缠绵悱恻的笔调来倾吐内心的苦闷和不为人理解的孤独;" 忳郁悒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情感沉重而悲沧。在现实生活中他失望了,便幻想到天国(神界)去漫游。他驾着鸾凤,凤鸟飞向天空,让月神望舒在前面引路,叫风神飞亷在后护送。他可以向太阳神羲和发号施令,也可以命令天上的"帝阍"开门。诗人张开幻想的双翅,一路车马喧阗,转道昆仑,跨河流,向西海,漫游求索,希望发现一处理想的生存发展环境,一处可以安身立命一展宏图之所。然而,幻想于阵痛中的人来说充其量只是一粒疗治心灵创伤于一刹的散丹,幻想稍纵即逝后带给人的只能是更大的失落。--幻想的世界并非尽如人意。他去叩帝阍,帝阍却"倚阊阖而望予"于是他又去求佚女以通天帝,也终无所遇。诗人借助神话的传说,淋漓尽致地表现他追求理想、坚持正义的艰难历程和心灵痛苦,正因为他不满足于平静的铺叙,而是通过丰富的想象,上天入地,所以他的作品不是一潭死水,如果说《离骚》波澜起伏,雄奇瑰丽,全篇体现了楚辞的浪漫主义特征,屈原用第一人称和

浪漫主义象征手法,所塑造的一个净化了的神话似艺术形象,"吾"-灵钧,虽说是通过典型化环境完成的,但诗中的"吾"并不完全是屈原自己,因此读屈原的《离骚》,对其细节形象描写不能一一对号入座,而只能会其意领其神。从这层意义上讲那么屈原作于流放途中的《九章》则可与《离骚》相表里。《天问》是一篇奇文。对自然,对宇宙,对社会现象、历史故事到神话传说,一口气提出了170多个问题,对世俗的传统观念,历史上有争议的人物都持批判态度,表现了作者纯朴的唯物主义思想。如果不是作者富有广博的学识,丰富的联想和对真理的探索精神是很难写出如此杰作的,《哀郢》《涉江》《怀沙》则是写实文学,感情挚烈,语言华而不娇,使读者望文生情,如临其境,《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山鬼》三篇是古代超凡不俗,耐人玩味的恋歌。同波澜壮阔的《离骚》相比别具一格,其风格是柔婉凄清;如《湘君》《湘夫人》等名篇,写的是虚幻飘渺而又于仙境中略带几分人间烟火味的山川之神,写得清新凄迷,令人神往。这些篇章虽不同于《离骚》所表现的上天入地,但同样体现出超现实主义的浪漫主义精神《涉江》从思想境界到艺术形象,都体现了屈原对楚国最高统治者的最后绝望,"余幼好奇服兮,年即老而不衰;"则是他面对群奸毫不妥协的坚定精神的写照。从篇首"年既老"一语所提示的时间表上看,《涉江》应该是顷襄王执政时期的作品,这恰好也与屈原受迫害经历相吻合。《抽思》艺术风格独特,"善

诗歌的屈原

不由外来兮,名不可虚作;孰无施而有报兮,孰不实而有获?"字字掷地有声,充满哲理;《少司令》是一位温柔的女神。"悲莫悲兮生离别,乐莫乐兮新相知"。这些名句,朗朗上口,言简意赅,声情并茂,在屈原作品中堪称立篇创意的支撑。

屈原的作品同中国传统诗歌奠基之作《诗经》相比,后者所反映的生活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是现实主义,屈原的诗则是以抒情、叙事,以浪漫主义为主,但在忧国忧民方面无疑与《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还是具有不少共通之处的。关于这一点,从《离骚》、《哀郢》等篇中都可以找到充分印证。读屈原的作品,令人哲思顿开,浮想联翩,于沉思中去认识一个社会,思索一代历史。

"离骚"所运用的大胆幻想和夸张手法,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是空前的杰作,对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起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如贾谊写的《吊屈原赋》就是他途经湘水时的感怀之作,在抒发对屈原一生不幸遭遇的同情中,寄托了自己的坎坷人生。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屈贾两人合做一传,从此后世人常将贾谊同屈原并列,言屈必谈贾,称为《屈贾》。贾谊的赋明显地刻印着从骚体过渡到汉赋的痕迹。李商隐诗中常有"感士不遇"的怨嗟悲叹都明显地来源于屈原诗风的影响。就连一生清高傲岸的诗仙李白也唱出了"屈原赋词悬日月"这样无限崇敬的肺腑之歌。现实主义者杜甫,也认为自己是"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梁齐作后尘"。此外,还有西汉文坛的佼佼者,文学家刘安尊汉武帝之嘱所撰写的《离骚传》是一本最早诠释《离骚》的专著,刘安认为《离骚》兼具《诗经》中《国风》和《小雅》之长,《国风》《小雅》是抨击周代社会政治黑暗,是为民而呼的经典之作。世称《变风》《变雅》。屈原诗风对世代文学界的渗透和熏陶,由此可见一斑。

就是这样一位前无古人可比。又执诗坛牛耳,其人格其诗风至今影响于世的诗人,面对奸臣的诬陷,国难当前他的联齐防秦等救国之策面临被废弃。楚怀王的疏远使屈原在楚国几乎找不到立足之地。流放实际上宣布了他政途生涯的极刑,他的肉体也一直挣扎在死亡线上。作为谪迁之臣,大约在公元前二九九年,屈原被秦国骗到咸阳并被软禁,不久楚顷襄王即位,投降派再次得势,弹冠相庆中子兰做了令尹,从此,屈原的联齐抗秦等政策被彻底废弃,楚国也从此落入秦国的制肘,成为秦国御厨菜板上的一块肥肉任其割切。楚顷襄王即位后沿袭楚怀王的旧路,且更甚一筹。不到三年国势衰象尽显。公元前296年,怀王病死于秦后归葬于楚。屈原再次被放逐江南,从郢都出来后,他仿如跋涉在生满苔藓的悬崖峭壁之间,步步临险,头上乌云翻涌,身边飞砂走石,脚下遍地泥泞,这是一条通往绝境?quot;路"。屈原作为一个长期在政治漩涡中曾经沧海的"钦犯",他明知活着太不容易,但要死却倒更难。他只

能一步一趔趄,一步一回头,颤颤惊惊,生死难卜,行踪不定,明知山有虎,又不得不向虎山行。把宝贵的生命荒废在江、汉、沉、湘一带。延至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率师攻陷郢都(今湖北江陵市西北)楚顷襄王已无招架之功,兵败如山倒,江山危在旦夕,逐无力应战,移师东北困于陈城(今河南准阳县)。屈原于国破家亡山河易之际,写了《哀郢》一诗,是在当年郢都被起义之师围得水泄不通之时,阴差阳错屈原逢巧回到郢都,郢都沦陷时,他只好随大批难民一起逃难,但他未去陈城。人民失去一国之都,虽说已是料想之中的事,但依然像孩儿失去朝夕相依的慈母,顿感心无所依、身无所傍、飘零无靠,"心婵媛而伤怀兮,眇不知其所在跖""顺风波以从流兮,焉洋洋而为客?"屈原感到离京以后将面对一切渺茫,今后逃往何方,因此,"心絓结而不解兮,思蹇产而不释。",多年郁结于心的疙瘩,一时难解,几经思索,他辗转独自南行到更为荒凉的沅水、湘水流域,继续去过度时如年的流浪生活。屈原此次离开郢都,这一次是永别,他和他的国人对于郢,感情至深,郢是国人的精神依靠,是国家的象征,对于屈原更是如此。而今郢都失守,即意味着楚国前途的败局难易,甚至是亡国的先兆。因此,《哀郢》是屈原表达他在国家危亡之前的对祖国的深情依恋和深深的悼念。这里既有对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楚国人民的真挚同情,也饱含对自己的政治抱负彻底受阻的伤感与抗争,于百感交集中发出的诗人内心的愤怒。不久,他写了一首《怀沙》。这时他的心理底线已极限到崩溃边沿,然而他于绝望中却奇迹般地保持了几分清醒,他同渔夫的对话,既富人情味,又充满哲理,决心以身殉国,在他的最后一站放逐地汨罗江自沉了,保持了他荷出污泥而不染的崇高思想气节。

屈原投江,是褒是贬,民间曾各有说法。屈原一生坎坷,逐渐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怀疑,不得已而问蒼天。在"离骚"中早已流露了老天的不公,他由痛心而失望,而绝望,郢都是他生养之地,目睹郢都失陷,他顿觉恍然若失,恍恍惚惚,神志频临崩溃,几至发狂(因义愤而发狂不等于歇斯底里)。于是,诗人写出了爱国之情,诗的开头,他满腔愤怒责向苍天:"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这震愆?"皇天呵,你为什么这样反复无常,致使百姓震惊遭殃!这一声质问--是代表一个时代喊出的一句最强音--,是对当朝最高统治者的谴责,其中楚王就是制造这场灾难的罪魁。这一声责问,也满含伤心泪,表现了作者对长期挣扎于水深火热中的百姓的深切同情。紧跟着,作者写了他离政后的悲愤心情,引起屈原悲愤的原因有三:一,"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由此可见人民在他心目中举足轻重;二是"楫齐扬以容与兮,哀见君而不再得。"虽频频举桨摇橹却船欲行而人难行,婉叹自己从此无法再见楚王了,这里面显然也有忠君思想成分,不过,当时的君王代表了一个国家,而国不是抽象的,国家是屈原实现理想的唯一依靠。因此,他离京之际,怀念君王实际上就是眷恋祖国的感情流露,是他对改革理想的最终毁灭的痛惜,三是故乡的一草一木都令人触景生情,"望长楸而大息兮,涕淫淫其若霰。过夏首而西浮兮,顾龙门而不见"。龙门,郢都东门,是国家的象征,首都失守意味国家衰亡,诗人痛感大势已去,重整河山谈何易!因此离京时心中凄苦,回首望见的远山苍树,想到今后难再见此景,泪淋似雨,透过作者的眼泪,谁敢说有泪莫轻弹才是真男儿?通过作者的热泪,人们看到的分明是,诗人对祖国、对人民无比深沉的爱。

屈原曾得楚王信任,在任过左徙一职期间,曾做过一些富民强国的改革,主张实行《美政》即开明政治,举贤授能,不拘一格启用贤能之人才担任各级官职,强调明《法曾》,通过立法限制贵族特权,外交上主张"联齐抗秦",巩固发展"合纵",任职期间亲自出使齐国,在齐楚联盟中正是由于他运筹帷幄,促进了两国在重大决策上的某些共识,怀王曾一度被推选为合纵长。面对如此政局,国内权贵们如惊弓之鸟,为保住既得利益,奸佞们对屈原群起而攻之。在旧顽主贵族的馋言迷障中,屈原一再失去楚怀王信任,楚顷襄王时成为长期放逐之臣。如今京城陷落,他没有随迁都的人群往东北去陈城,以他当时的"贱民"身份也不可以同难民一道去陈城。而是"将运舟而下浮兮,上洞庭而下江,去终古之所居兮,今逍遥而来

诗歌的屈原篇二:屈原诗名句

《离骚》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九歌》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 入不言兮出不辞,乘回风兮载云旗。悲莫愁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

登昆仑兮四望,心飞扬兮浩荡。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

《天问》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天何所沓?十二焉分? 日月安属?列星安陈?

东流不溢,孰知其故? 东西南北,其修孰多? 南北顺椭,其衍几何? …… 增城九重,其高几里? 四方之门,其谁从焉?……何所冬暖?何所夏寒?焉有石林?何兽能言? 焉有虬龙、负熊以游?

薄暮雷电,归何忧? 厥严不奉,帝何求?……悟过改更,我又何言?

《九章》

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

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哀州土之平乐兮,悲江介之遗风。

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

后皇嘉树,桔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

《远游》

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

驾八龙之蜿蜿兮,载云旗之逶迤。……仆夫悲余心怀兮,边马顾而不行。思故旧以想象兮,长太息而掩涕。 下峥嵘而无地兮,上寥廓而无天。

《卜居》

宁与骐骥亢轭乎,将随驽马之迹乎?宁与黄鹄比翼乎,将与鸡鹜争食乎?

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

《渔父》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招魂》

魂兮归来!东方不可以托些。魂兮归来!南方不可以止些。魂兮归来!西方之害流沙千里些。魂兮归来!北方不可以久些。

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

诗歌的屈原篇三:梦屈原诗歌

昨日梦中见尊容, 曾于青史读遗文。 无情最是湘江水, 不知此处有英魂。

颂屈原

文采风流今尚存, 富贵于君如浮云。 文人墨客争相随, 不及湘江水北流。

泸县天兴小学6.4班:孙泽洁

指导老师:宋昌友

屈原为国投于河, 高尚情操留人间。 家家户户包香粽, 只为保全屈原身

怀屈原

屈原去得如鹓鶵, 五月初五祭屈原。 江中赛舟扔粽子, 孰能找到屈原双?

泸县天兴小学6.4班:夏科利指导老师:宋昌友

汩罗江上清风拂, 屈原含泪投江中。 鞠躬尽瘁为报国, 为国死死得其所。

屈原魂 屈原投江中, 鱼儿喜上头。 为保屈原体, 投入绿叶粽。 人们记这天, 敬屈原之魂, 佩鱼儿之心。

泸县天兴小学6.4班:王冬梅

指导老师:宋昌友

屈原跳入汩罗河,

鞠躬尽瘁为祖国。 每逢端午投绿粽, 为保屈原之全身。

屈原魂 得知楚国灭,屈原跳入河。这样为祖国, 为何不值学?

泸县天兴小学6.4班:夏昆

指导老师:宋昌友

精忠报国不畏敌, 任谁威逼死不屈。 纵使飞身入寒潭, 坚贞骨气留千年。

屈原魂 楚亡屈原不屈秦, 舍身跳河为国民。 至今不见他踪迹, 却已留下忠义名。

屈原魂 屈原情怀爱国心, 忠心耿耿为人民。 匆匆跳河欲求死, 心愿报国不苟活。

泸县天兴小学6.4班:蒋小蝶指导老师:宋昌友

相关热词搜索:屈原 诗歌 屈原的诗歌名句 歌颂屈原的诗歌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17 版权所有 博文学习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090058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