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写扁鹊治病
以下是博文学习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续写扁鹊治病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续写扁鹊治病篇一:29.四年级下册《扁鹊治病》公开课 (1)
《扁鹊治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理睬、肠胃、汤药、无能为力”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
心理。
教学难点:理解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课前准备:①查阅有关扁鹊的资料。②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提前书写课题
师:同学们好,
你们能用用四个字来描述每张图片所画的内容吗?
生一:守株待兔揠苗助长亡羊补牢
师:寓言故事,用小小的故事中包含着深刻的道理。
今天我们学寓言两则中的扁鹊治病!
一、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
扁鹊是谁,是一只鸟吗?
交流扁鹊资料:(学生答)
师:老师搜集了一些关于他的资料,咱们一起来看看。
(出示PPT)
扁鹊,原名秦越人,春秋战国时期医学家,医术高明,名扬天下。据《史记》记载,有一天,扁鹊行医路过虢(guó)国,虢国的太子病得很厉害,人们都以为他快死了!太子得知扁鹊到来,连忙求医问药,扁鹊为太子开出药方,细心治疗。不久,太子竟然康复了!从此,神医扁鹊的美名家喻户晓!天下人都知道扁鹊有“起死回生”之术。
师:读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
指名 回答
他给谁治病,怎么治的,结果怎么样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带着这些问题,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试着找出刚才问题的答案(巡视)
1、相信这些生字词语一定难不倒你们。(出示生字词)
蔡桓公理睬 高明
肠胃敷烫 几剂汤药 /2、咱们一起来读一读,一边读一边记住这些词语。
3、读了课文,那你告诉我,扁鹊给谁治病,
答蔡桓公
这三个字我们都要会写(强调书写这三个生字)
三、直面蔡桓公
(一)名医扁鹊
1、刚刚还说扁鹊是名医,现在他却无能为力!难道是他的医术不够高明,一开始就看不出蔡桓公有病吗?
口说无凭,你能从课文中找到证据吗?
生一:通过治病过程证明医术高明。(对症下药,什么病怎么治一清二楚,医术精湛吗?)
生二:只读课文不说解释(1你读这些句子是为了告诉我们什么呢?
2你为什么找了这些句子?)
生三:扁鹊第一次拜见就发现了他有病。(同学们,他说的有道理吗?(真厉
害,这么细小的线索都发现了!)
师:扁鹊一共拜见蔡桓公三次,第一次就发现了蔡桓公有病,他是怎么发现的?(站了一会儿)他在干什么(观察蔡桓公)
出示四诊法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那时侯的人看病用的都是中医的手法,也就是望、闻、问、切。(课件出示四诊法)借助大屏幕,聪明的你一定发现了扁鹊用的
是——望,只是看了一会儿就知道蔡桓公有病,不光知道他有病,而且还能预测病情会向体内发展!厉害吗?这医术真是登峰造极!
2、既然他医术高明,看得出蔡桓公有病,那一定是他医德不好,没有把病情告诉蔡桓公!
你怎么知道的?
生一:只读课文(你读这些句子是为了告诉我们什么呀?)
生二:课文里说他一开始就告诉蔡桓公了!(同学们是这样想的吗?你真会读书!)
师:扁鹊第一次拜见蔡桓公,就对他说明了病情,不仅如此,还劝告了他(三次!)(出示PPT)你们找到的是这三句吗?咱们又想到一块儿去了!
小声读一读,想一想扁鹊说这些话时心情怎么样(巡视指导)
第一次劝告:
生一:(感受到着急)
(医者父母心!一个好医生看到有人生了病,他心里怎么样啊?(着急)人在着急的时候说话就会稍稍快一些!再试试。)
生二:读
(如都重了“恐怕”就问,你为什么把恐怕读得这么重啊?如读不出,则问,你觉得第一句中哪个词特别能体会到扁鹊很着急啊?看来这个词语引起了你的重视,你能用你的朗读告诉我们吗?)
师:你还感受到什么?(第二次劝告)
生二:感受到担忧或者扁鹊心地很好
(教师引导:你简直就是扁鹊再世啊,和他想一块儿去了,一个人担心的时候,眉头总会皱起来,脸上的神情也很沉重。现在你就是扁鹊,这第二次劝告,你给我们演绎一下吧!)
(若有进步,教师可再问,读得这么好,我得采访采访你,为什么读得比刚刚那位同学语气更重啊?)
生回答(因为蔡桓公的病情已经开始恶化了)师:是啊,扁鹊着急啊,所以语气一次比一次沉重,劝告一次比一次担心。第三次,当他看见蔡桓公的病更加严重的时候,他最后一次向蔡桓公发起了警告,咱们一起读一读(齐读)
这样关心病人的医生,他的品德咱们还用怀疑吗?有这么好的品德,加上这么高明的医术,难怪课文中说他是个名医呢!
(板书:名医)
(二)蔡桓公的病根
1、身体上的小病
既然是名医,那又为什么无能为力呢?难道蔡桓公的病一开始就是绝症吗? 生一:不是,一开始的病在皮肤上!(皮肤上的病是大病吗?扁鹊能用敷烫之术)
师加问:然后怎么发展了啊?
生二:读治病过程。(慢点,我觉得你特别会读,一找一个准,让大家都听明白,
好吗?)
说到肠胃里面
师总结:原来这些病都不是绝症,对于扁鹊来说都是小病!(板书:小病) 质疑:既然扁鹊是名医,而蔡桓公得的又是小病,为什么最后落到无能为力的下场呢?
(板书:?)
生一:不知道。(是啊,这确实是个难题!我们一起去课文中找找线索吧!) 生二:因为他不听劝告。(你们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吗?真是一语道破天机)
2、真正的病因
师:是啊!扁鹊三次拜见,他都不听劝告!为什么要用拜见?
生一:两个人相互见见(是吗?那我来拜见你可以吗?)
生二:因为蔡桓公地位高!(去见地位高的人,就得拜见)
可见蔡桓公是这个国家地位最高的人。让我们再次回到扁鹊第一次拜见蔡桓公的时候,竖起耳朵,(PPT出示)
(1) 你从蔡桓公的话中听出了什么?
生一:很生气!(你从哪里听出来很生气呢?)
生一:不以为然,不在乎(你耳朵真尖!你从哪里听出来不相信呢?看看,咱两又想到一块儿去了!老师想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你来读一读好吗?)
若读不好,提示,这一国之君说话可不是那么客气,你想想,他是这个国家最大的人啊!所以他说话的时候很霸道,霸道的人说话声音会大一些!很好,再试试!
(2)当扁鹊第二次劝告他时,他又会有怎么样的表现呢?
学生回答,教师出示第二次,很不高兴,没有理睬。嘴上不说,心里开始犯嘀咕了,他会想些什么呢?
生一:真烦!(言简意赅!)
生二:总是说我有病,你才有病呢!(说得多好啊!你想到他心里去了!) 生三:我明明没病,你干嘛总是抓着我不放呢?(是啊,我一个君王还要你管
吗?)
(3)好一个自以为是的蔡桓公啊!出示第三次的表现。课文用非常不高兴,你能用更好的词语来形容他吗?
生一:生气了!(不仅生气,而且很生气)
生二:很愤怒!(说得多好啊!蔡桓公当时一定很愤怒)
生三:不知道(没关系,听听其他同学怎么说?)
师总结:好一个自以为是的蔡桓公啊!现在大家明白了吗?是什么导致扁鹊对蔡桓公的病无能为力了呢?
生一:不听劝告!(大家同意吗?)
(4)咱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三次看病的过程,好好感受一下这个固执己见的人!老师读旁白,女生读扁鹊,男生读蔡桓公。
四、点明寓意,深化主题
读得多投入啊!同学们,现在蔡桓公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就要死了,如果你在他身旁,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生一:如果你早点听劝,就不会这样了!(我听出来了,你真心地替他惋惜) 生二:谁让你不听名医的话!(言辞犀利,见解独到!)
生三:小病不治变成大病就麻烦了!(如果他早听到你的话就好了!)
续写扁鹊治病篇二:扁鹊治病(公开课教案)
29寓言两则
扁鹊治病
教材分析:
《扁鹊治病》取材于战国时期名医扁鹊的传说故事。写扁鹊拜见蔡桓公,几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处,劝他赶快治疗。蔡桓公坚信自己没有病,因而对扁鹊的态度由不相信到不理睬,到最后的不高兴,致使延误了病情,病入膏肓,无药可医。故事以蔡桓公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警示人们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选编这则寓言:一是使学生在读中感悟故事所要阐明的道理;二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提倡个性化解读文本。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理解本课生字新词。。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联系有关的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读好人物的对话,揣摩人物的想法,准确的理解寓言的寓意。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2. 体会到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
师:人吃五谷杂粮,没有不生病的。生病自然要看医生,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古代医生,他是谁呢?请听下面的故事.
(多媒体出示医太子图)
老师讲述扁鹊的故事: 有一次,扁鹊和弟子子阳、子豹等人路过虢国,虢太子恰好患病,病得很厉害,人们都以为他死了。为此,全国正举行大规模的祈祷活动,把国家大事都撂在一边。扁鹊得知后,前去为虢太子医治。扁鹊告诉国君,太子患的是“尸厥”(类似今天的休克或假死)。于是,扁鹊叫弟子子阳磨制针石,在太子头顶中央凹陷处的百会穴扎了一针。过一会儿,太子就苏醒过来。接着,扁鹊叫弟子子豹在太子两胁下做药熨疗法。不久,太子就能坐起来。再服二十天的汤药,虢太子就完全恢复了健康。从此以后,天下人都知道扁鹊有“起死回生”之术。
师: 故事中主要讲的是谁,他干什么职业的?
他有“起死回生”之术,用我们平时的一个词语我们叫扁鹊:(神医) 用我们书上的一个词语我们叫扁鹊:(名医)
师:对。就是这个名医扁鹊,与蔡桓公之间发生了一个故事,这故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寓言《扁鹊治病》。(齐读课题)
请同学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
二、自由朗读,初步感知课文。
1、边读边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扁鹊去见蔡桓公,几次指出蔡桓公有病,蔡桓公就是不信,结果他就病死了。 )
2、质疑问难: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三、交流讨论,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扁鹊是名医,蔡桓公却病死了,扁鹊是否徒有虚名?
围绕这个问题默读课文,圈出你认为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字,词,句,并说出你的看法。
汇报。
(1)“扁鹊在蔡桓公身边站了一会儿”,这里的他只站着看了一会,就可以知道他皮肤上有病,说明他医术高明。
(2)“又来拜见”“再一次来拜见”都只是通过看就知道他的病情,说明他确实是名医。
(老师相机介绍:相传扁鹊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创造了:望,闻,问,切四大诊法,中医沿用至今,他尤其擅长望诊和切诊。)
(3)“扁鹊老远望见蔡桓公,只看了几眼,就掉头跑了”,老远一看,就知道蔡桓公这个人已经病入膏肓,无药可救,说明实在不愧称为神医。
a、那他为什么要跑啊?(板书:跑)
b、扁鹊当时是怎么想的?
2、看来名医的医术的确名不虚传,那难道说是扁鹊的医德不好,不肯为蔡桓公医治吗?(不是)
有何证据?你有理由来证明扁鹊的医德高尚吗?
再读课文,在书上用横线划出能表现扁鹊医德高尚的句子。
反馈:
一劝:“大王,据我看来,您皮肤上有点小病。要是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 二劝: “你的病已经发展到皮肉之间了,要不治还会加深。”
三劝:“你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再不治会更加严重。”
是啊,扁鹊不是不想为蔡桓公治病,而是多次提醒呀!谁能把扁鹊的话读一读呢? 师导:病在皮肤,扁鹊有点为蔡桓公担忧。——生读。(板书 :劝) 病在皮肉,扁鹊着急了。——生读。(板书:劝)
病在肠胃,扁鹊那个急呀!真为蔡桓公捏了一把汗啊!——生读。(板书:劝)
真是医者父母心呐!请位同学再读一读。
3、可见扁鹊不但医术高明,并且医德高尚,但蔡桓公确实病死了,导致蔡桓公之死的根源是什么呢?也就是说,应该怪谁呢?(蔡桓公)
让我们的眼球再次聚焦蔡桓公,看看他对待扁鹊德提醒是如何日表现的?请同学们拿起笔,仔细地读课文,边读边用波浪线划出。
1、“我的身体很好,什么病也没有。”
师:当扁鹊第
一次指出他有病的时候,蔡桓公怎么说?(生:“我的身体很好,什么病也没有。”)
师:如果你是蔡桓公,请想像一下,你说这话时会有怎样的语气?
师点拨: 蔡桓公觉得自己壮如牛,扁鹊却说他病了,他可能会有怎么样的动作、神情?板书:(不听)
师:这个蔡桓公啊,不但不听,还对左右说:——
生:(“这些做医生的,总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医治没有病的人,才容易显示自己的高明!”)
师:此话怎讲呢?有点七拐八弯。你能说说你的理解吗?
师:真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啊!
师: 第二次进见时,桓侯又有什么反映?
(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 )
师点拨:这个表情是怎么样的呢?
他心里可能还会怎么想?(板书:很不高兴)
师:第三次呢?
生:非常不高兴。
(板书:非常不高兴。)
师:可能他心中还会怎么想?
师:至此扁鹊已给他提了三次建议,可见扁鹊对他也可谓仁至义尽,蔡桓公完全是自取灭亡,怨不得他人。
四、体会寓意。
1、五六天之后,蔡桓公浑身疼痛,不久他就病死了,桓公本来能够好好地活着,品尝着山珍海味,享受着人间富贵,可是他死了,(板书死)一切对于他来说都没有任何意义了。如果能够穿越时空,你想对蔡桓公说些什么?
(蔡桓公,你应该听从劝告,那样,你的病就不会这么严重了,也不会最终病死了)
(蔡桓公,你错了,你应该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不要固执己见)
(蔡桓公,你现在终于知道扁鹊说的话是真的了吧!)
评议:对啊,如果能够在一开始的时候,蔡桓公就能够引起重视,病情一定会治好的,事情就会得到有效控制的。这就叫做防微杜渐。
2、那么,回到现实,学了这篇寓言,又想对自己说什么呢?
评议:对呀,结合寓言的学习,能够对自己的生活有所启迪和思考,真了不起! 生活中,我们也要正确对待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及时克服。
五、作业:演课本剧。
续写扁鹊治病篇三:扁鹊治病解读 (修改)
第八册《扁鹊治病》解读
一、解读作者
有这样一个人,他出生于战国时期韩国贵族,却心忧天下,目睹战国后期的韩国积贫积弱,多次上书韩王,希望改变当时治国不务法制、养非所用、用非所养的情况,但其主张始终得不到采纳;他拜儒家学派代表荀况为师,思想主张却与荀子大相径庭,没有承袭荀子的儒家思想,却爱好“刑名法术”之学,最终成为法家之集大成者。他,就是韩非子。
《史记》记载他“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是的,韩非的著作很多,主要收集在《韩非子》一书中,文章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于平实中见奇妙,具有耐人寻味、警策世人的艺术风格。他还非常喜欢研究历史,认为如果当今之世还赞美“尧、舜、汤、武之道”“必为新圣笑矣”,因此他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要根据今天的实际来制定政策。他的历史观,的确为当时地主阶级的改革提供了理论根据。
战国时代是群雄并立,战乱频繁的年代,也是人才辈出学术思想空前活跃的年代。诸子百家为了宣扬自己的主张纷纷著书立说、聚众讲学。“时代造英雄”,这样的时代要求当时的作家的著作逻辑严谨,精心选材,说理透彻,令人信服。曾经,毛泽东在读《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时批注道:韩非师从于荀子,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他提出的法治、术治、势治三者合一的封建君王统治术,对后世影响很大。这一出《扁鹊治病》,便折射出了韩非的非凡的写作才能以及术治思想。
二、解读作品
这篇故事选自《韩非子·喻老》,题目是后人加的。内容带有劝喻型性。文章以时间为序,以齐桓公病情的发展为线索,通过扁鹊“四见”的局势,阐明一个道理:不能盲目相信自己,不能讳疾忌医。同时给人们以启迪:对待自己的缺点、错误,也像对待疾病一样,决不能讳疾忌医,而应当虚心接受批评,防患于未然。
《扁鹊治病》的故事情节安排方式与《纪昌学射》完全不同,《纪昌学射》是一个大故事中套着两个并列的小故事。而《扁鹊治病》则是层层递进、不断发展的情节安排模式。第一个层次是桓公病在皮肤,扁鹊提醒,桓公不以为然。蔡桓公的表现是“对左右说:这些做医生的,总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医治没有病的人,才容易显示自己的高明。”语气中并没有太多的不满,只是对扁鹊进行讥笑。扁鹊见桓公不听也只是“走”。
第二个层次是桓公病在皮肉之间,扁鹊提醒,桓公是很不高兴,扁鹊则是“退”了出去。 第三个层次是桓公病到肠胃,扁鹊提醒,桓公非常不高兴,扁鹊是连忙“退”了出来。 第四个层次扁鹊见桓公就“跑”,原因是桓公病入骨髓,结果:不见桓公便病死了。 故事的二个人物,扁鹊的医术高明,高在“一见便知”,而且有预见性。蔡桓公则可以从其语言及表情中解读出他的自以为是,不听善言。
全文叙述生动,条理清晰。刻画的两个人物形象简洁、传神。以时间为序,写扁鹊与齐桓公的四次见面,又传神地再现两人见面时不同的神态、语言和性格,突出扁鹊慧眼识病,尽职尽责,敢于直言,机智避祸,和桓公的骄横自负、讳疾忌医。结尾,扁鹊不得不逃亡,暗示了专制君主统治下的残暴。文中深刻揭示的道理,颇能引人深思——
1.有病要及时医治,以免耽误病情。
2.要正视自己的缺点与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要防微杜渐。
3.要自我反省,自我批评,及时改正调整,修正自己。
4.善于批判主观猜忌,知道拒绝忠告的危害。
5.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
6.对待自己的缺点、错误,也要像对待疾病一样,决不能讳疾忌医,而应当虚心接受批评,防患于未然。若一意孤行,后果则不堪设想,要在适当的时候听取他人的意见,防微杜渐,对症下药,及时医治。
三、解读教学:
《扁鹊治病》是人教版小学语文试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八组的第一篇课文《寓言两则》的第二个寓言故事,在很多寓言故事的教学中,往往流于说教,学生很难从有趣的故事中进行分析"判断"推论,悟出故事背后的道理!所以,教寓言,关键看教师导学的智慧,看教师怎样把学生带到寓言所蕴含哲理的深处。
一、玩玩“穿越”,走进故事
穿越到战国时期(出示课文插图),走进“扁鹊治病”的故事,随着“穿越”二字打着螺旋隐向屏幕深处,语文课堂穿越到哪里去呢?战国时代,走进一个故事中!就这样,在诙谐有趣的氛围中,开始寓言故事的学习!特别是当扁鹊第三次见蔡桓公退了出去后,假设我们穿越到了桓公所在的地方,又会对桓公说些什么呢?置身于当时的情境下,既可以在展开想象发散思维,同时也训练了听说能力,真正走进故事之中。
二、写写“病历”,熟悉内容
穿越到这个故事中,做什么呢?当名医扁鹊的一名助手,帮他写写病历,这样就进入到了第一个教学板块合作写病历!伴着穿越的新奇,学生合作写病历,要求简单明了。
病历格式如下:
因为,要完成这个病历,需要通读全文,需要前后联系,需要提取关键信息,还要熟悉“扁”“鹊”“蔡”“肠”“胃”“烫”“剂”几个要写的字的写法,这样才能准确填写!看似简单的一份病历却把了解故事内容、认识生字等教学任务藏在其中,同时,还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这样可以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经历了一次真正的自主学习的过程。
三、身份置换,明白道理
分角色读对话,揣摩人物心理的过程中,扁鹊再三劝说的名医风采和蔡桓公一次又一次固执己见不听劝告的形象便深入学生心中。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教师整理提升,帮助学生用固执己见、防微杜渐、听从劝告三个词语概括,再让学生用上这三个词语,对蔡桓公说一句话。就这样,通过读人物对话这座桥,学生很容易地走进寓言故事,走进寓意的深处。如果条件允许,可以编成课本剧演一演。学生在此之前没有接触过剧本,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改写剧本,力图让学生在这个教学设计中,体会人物的想法,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提倡个性化解读文本。当学生积极主动的成为学习的主人时,教师就成了课堂的发现者、欣赏者、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所以一定要把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课外,实际上,在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长河中,许多寓言故事阐明的深刻的哲理警示着每一个人,我们还应当引导学生在课外多去阅读寓言故事,丰富自己的阅读结构。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以上解读便是我们心中的扁鹊治病。谢谢!